《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2课时
盱眙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马说课型新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读准句读;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翻译课文,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朗读,读准句读;2.通过自主、合作小组学习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学会总结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1.准确地翻译课文;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难点1.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子的翻译;2.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共案)第1课时个性化补充一、导入新课:1.导入板书: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2.解题: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马说: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述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也称“杂说”。
而它较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写法灵活、自由。
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等。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史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二、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句读;2.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3.初步感知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3- 马说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3*马说第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马说》所阐释的深刻内涵。
难点: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第1课时,我们按顺序、有重点地将课文解说了一遍,同学们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2 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品味鉴赏,二是拓展延伸,三是进行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直接引入本课内容,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二、课文学习(一)品味鉴赏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用排比句揭示了“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用反问句则是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全句从侧面证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个句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句中三个分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
[设计意图]了解论辨的过程,特别是论辨的辨题、论辨双方的观点,分析庄子与惠子在性格方面的差异。
(二)拓展延伸罴说柳宗元①鹿畏貙②,貙畏虎,虎畏罴③。
罴之状,被④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罂火⑤,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伺⑥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⑦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⑧搏挽⑨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⑩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貙():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③罴():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
④被()发:披散毛发。
被,同“披”。
⑤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
初中语文_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重难点突破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相信同学们对刘翔应该不陌生,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而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彼时,与冠军共享盛誉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刘翔的启蒙教练——孙海平。
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那孙海平教练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
然而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有幸遇到伯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它遭遇了什么呢?二、忆海寻珍取精华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疏通了文意,熟读并试着背诵了课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课下有没有努力。
(指名2同学背诵课文)师及时评价并总结背诵情况。
让同学们拿出学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第一部分,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纠错(进行展示的小组分工明确,如有错误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双倍计分)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三、目标导学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生读目标。
师:带着目标,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四、集思广益探主旨师:古代文学大家们表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肯定不单是为了谈论马,那么他还有哪些深层的意思想要表达?让我们到课文中探寻答案吧!(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师明确要求:先组内交流解决,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1]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埋没的可悲情况。
(重点)2、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解决了《马说》中的重点字词与句子翻译,这一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究文本,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二、温故知新(1)文言文学法之一:分类归纳法例如: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食策食不饱动词,吃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不知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尽其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尽其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竭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凑齐音节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连词,表顺承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表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2)文言文学法之二:举一反三(积累一个词,能联想到它的其他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或以钱币乞之有人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或者执策而临之面对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临半卷红旗临易水抵达安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稳一寺临河干靠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三、文本探究故事补充: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马说》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马说》这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诗歌作品。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
一、导入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探讨《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马说》的分析和理解,了解古代诗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马说》诗歌,体会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语言技巧。
2. 教师讲解《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学生分组,探讨《马说》诗歌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意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表意见的机会。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从中寻找其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从文学、历史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马说》进行分析和解读。
6.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马说》的文学内涵、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课堂作业:1. 学生自己写一篇类似《马说》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
2. 学生准备一份关于《马说》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常识进行分析。
3.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选一篇与《马说》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马说》,探讨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解读方式和意义。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一、文本分析(一)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二)合作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明确:(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三)深层探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然后……接下去,……。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专题五标题托物言志——《马说》2课型新授教案序号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复习关于作者的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目标1。
把握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
加强人才观教育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学生活动设计一:检查反馈检查背诵课文,学生齐诵,男女生分别背,个人背学生活动设计二:品读课文课文探究1.哪些句子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参考: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
)教师归纳引申,提出思考问题: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
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2、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参考: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 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马说2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重点难点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学反思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马说》韩愈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优质课 课堂实录
《马说》韩愈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
2.复习上节课知识(展示课件)背诵课文。
通假字。
一词多义。
二、问题探究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带“不”、“也”的句子,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中心论点: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
意思是下文全部都是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的论证和论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就是说明本文是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用来比喻需要有明君发现贤才。
而接下来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描写的。
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
本文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是本文作者发出的感叹,同时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控诉。
这是作者借文章想表达的感情。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学生展示:1、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我们为大家带来白板展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马说》这方面的相关诗句和词语解释,相信大家对这些词语已经有所了解。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走进本节课,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早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伯乐相马的故事,然而因知音难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接下来有请演讲者为我们带来一篇《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掌声欢迎。
2、演讲者:《伯乐相马》主持人:《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知音难觅,很多人因怀才不遇而辱没,就跟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马说》一样,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版,温故而知新。
3、第一版展示员:由我来给大家今天《马说》的作者。
4、第二版展示员: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重点实词5、第三版展示员:大家好,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通假字。
6、第四版展示员:大家好,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词多义。
7、第五版展示员:大家好,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主持人:我们组的白板展示到此结束,也非常辛苦这些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白板展示,白板展示的同学都很积极很踊跃,希望大能改正自己的不足,然后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接下来有老师带我们走入本课,谢谢大家。
课堂提升:一、导入语二、品文懂“马”: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匹什么的马?(1)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是什么关系?(2)找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2、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食马者的“不知马”?三、主旨悟“马”小组合作,本文全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在说“马”吗?总结:1、写作手法: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2、中心思想: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马说教学设计3篇 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马说教学设计3篇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下面是整理的马说教学设计3篇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供大家参考。
马说教学设计1《马说》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设计者:姚本文【文本概述】《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
《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
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祗(zhī)骈(pián)一石(dàn)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3)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2课时【教案】
23 《马说》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点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先一起来背诵一下《马说》。
师生齐背。
通过背诵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到课文中去。
二、品读重点语句1.这是一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请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明确:祗辱于……不外见。
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惋惜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结合提示找出相关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主朗读,并圈点勾画。
喂养的方法:驾驭的方法:对马的了解:对马的感叹:明确:喂养的方法:食马者不知……食也。
驾驭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对马的了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马的感叹:天下无马!这些句子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感情?——讽刺和批判三、写作特色韩愈的《马说》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注:学生分析,教师补充总结。
)1.材料一:韩愈从19岁到23岁参加了3次科举考试,均以落榜告终。
25岁时第4次科考,中了进士。
中后还需通过“仕考”,才能做官。
于是韩愈又考了三年,年年不中。
韩愈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还是“待命”40余日,“志不得通”。
2.材料二: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诗文作品:《马说》、《师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的成语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⑤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看了这两则材料,你们觉得《马说》仅仅是在写马吗?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明主。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马说》韩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课课堂实录
《马说》韩愈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
2.复习上节课知识(展示课件)背诵课文。
通假字。
一词多义。
二、问题探究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带“不”、“也”的句子,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中心论点: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
意思是下文全部都是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的论证和论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就是说明本文是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用来比喻需要有明君发现贤才。
而接下来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描写的。
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
本文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是本文作者发出的感叹,同时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控诉。
这是作者借文章想表达的感情。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6.23 《马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马说(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怀才不遇者和不识人才者两种人不同的情感。
2.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马”的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进行补充和简单赏析。
由此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本课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重点句子并翻译,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课文第1段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者是怎样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这样开头,在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全文,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段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这样开头的作用。
2.课文第1段怎样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请用课文语句回答。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先独立找出原文语句,然后同桌之间讨论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内部的联系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学生先找到并朗读相关语段,然后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因果关系梳理清楚。
4.课文结尾所说的“不知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自主分条梳理。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齐读这两句话,先判断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作者的语气和表达的情感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文中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分别指的是哪些人?由此可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说”的文体特征思考本文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姚县实验中学年级:授课教师:班级:【学习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文章各段大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弄懂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结合全文说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重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文章各段大意。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弄懂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结合全文说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预习提纲】:熟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一、三题。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明确学习目标(同上,学生齐读)。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一):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文章各段大意。
2.文中千里马指什么?伯乐指什么?
3.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抽生答
——师评价,订正。
1.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
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2.“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
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
才难遇明主。
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进行讽刺和控诉。
五.当堂训练:
1.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2.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六.课堂反思,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下节课预习:
自读课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生字词,试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