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A024——10中期报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正稿)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正稿)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研究》课题工作报告看庄中学课题组邹城市看庄镇地处山东省南部,是济宁市和邹城市的“南大门”,总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辖39个行政村,人口3.8万,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省级中心镇”、济宁市“特色农业镇”、“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我校(邹城市看庄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都是来自镇周边农村。

由于大量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近几年来,我校留守学生均在40%以上,而且目前比例仍在呈上升趋势。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长期与子女隔离,交往、交流较少,这些留守学生因而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教育,导致其在思想情绪、人际交往、个性人格和心理表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偏离常态的变化。

为此我们在2016年4月份,针对这一特殊问题,申报立项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研究》课题。

在近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在邹城市教科室和济宁市教科所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于2017年底结束研究本课题的工作。

现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方法与原则:(一)研究目标1、育人目标:通过对学生心理个案资料的收集、分类,对问题的诊断及根源的分析,探究行之有效的矫正途径与辅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防范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2、研究目标: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认真观察与分析,及时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并通过对个案的全程跟踪,全程监管,全程干预,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学生个体咨询、辅导、教育的方法和操作模式。

(二)研究内容(1)建立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长效工作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2)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设计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心理品质培养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和学校各项德育活动中,并及时予以指导。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存在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

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教育资源匮乏、心理调适不良等,都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压力。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个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和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本研究旨在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推动相关政策与项目的开展,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2 研究意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了解和关注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行为问题等。

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有效帮助,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维护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

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重大,不仅对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助于促进农村中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和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2014年6月我校申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方法创新的研究”课题,同年9月得以立项,2014年10月在平罗县高庄中心学校顺利开题。

后来,考虑到我们农村学校多年来一直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初次接触,工作方法正在探索中,根本谈不上创新,因此,2015年3月20日,在银川回民中学召开的“第四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交流研讨会“上将我们的现实情况向专家们做了汇报,在区教研室心理健康专家丁晓玲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把课题改为:农村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方法的研究。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

学校紧扣研究目标,将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根据我校对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调研,结合学校办学思想和队伍现状,采取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相结合,自学研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心理健康教师及全体班主任,旨在使参加培训的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学会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逐步提高教育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认识能力强,思想观念新,工作方法好的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队伍。

这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注重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制订了详细的业务理论知识学习计划,适时派遣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外出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培研修,线下活动,目前为止,教师们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体会,真实,有感染力,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形式新颖,有实效,有生命力。

2、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老师赴兄弟学校观摩学习,现场学习感知。

【中期报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名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半个多学期来,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细致繁复的工作,初见成效。

现将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时代需要。

该课题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来说,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本课题在研究中将运用调查、观察、行动研究等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小组,组织一批骨干班主任成立课题研究队伍,学习班主任教育理念,制定研究方案及实施细则。

再者,以教研组为龙头,采用“计划——-观察——反思——再计划——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完善研究方案,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班主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有机地探索心理健康的多种途径。

将对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本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一)准备阶段1、拟定课题方案,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2、学习相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3、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的检测。

(二)课题实施阶段1、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2、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3、请专家进行辅导;4、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操作过程;5、定期召开研讨会;6、举行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

以上各项都按部就班一一落实,可能因为初次开展课题研究,准备阶段耗费了大量时间,所以在实施阶段时间比较仓促,成果有限。

当然做好准备工作,以后的研究将会更为顺利。

三、本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2019年9月-2020年2月,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采用文献、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三(3)、(7)两个班级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项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项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近年来,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缺乏关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不足,如缺乏专业教师、课程设置不完善等。

四、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泛滥、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都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五、应对策略: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为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课程与实践在政策层面,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确保教育的实施。

在课程设置上,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层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七、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八、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针对心理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建立心理问题筛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九、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与跟踪评估机制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发展轨迹。

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十、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中学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农村初中学生是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他们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面临着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农村初中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

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改善农村教育、保障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在某农村初中,随机选取200名学生,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情况。

2. 个案访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5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访谈,探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调研结果1. 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学习压力大、焦虑、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睡眠问题最为常见。

超过8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睡眠问题,常见的症状为失眠和多梦。

此外,70%的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和焦虑情绪,这可能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和教育资源不足有一定关系。

还有近半数学生有孤独感。

2. 家庭因素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导致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经济条件差和家庭气氛不和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自己能力的低估。

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也对农村初中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最后,家庭矛盾和农村文化信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对策建议1.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农村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培育家庭良好氛围,家长要理性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推动力和鼓励,避免不必要的期望和压力,关心和支持学生。

2. 建设心理辅导机构建设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室,推进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健康法律援助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3.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教育资源是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和条件,为了改善农村初中生文化生活环境,重点加强对农村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各种知识的农村知识传播,开办各类文化课程和综合课程,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课程和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同时探讨了改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路径。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未来工作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分析, 原因探讨, 对策, 教育, 状况改善, 路径, 结论, 研究方向, 工作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农村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学业负担沉重,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他们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中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之路。

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帮助农村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旨在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学校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助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与加强,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农村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

1.3 研究意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期报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5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重点课题(2015A024)《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陈光灿王露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课题的提出国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根本。

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速度和社会风貌。

一切均可在人的素质中找到最初的原始因素。

本世纪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化社会必须以人的整体素质的高度发展为支撑,所以,今天的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到以上要求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和高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有专家断言,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持久的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疾患将会像感冒发烧一样普遍,而且,心身是相辅相承和相互影响的。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

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却总是与成功、财富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15%取决于其知识和专业技术,而85%则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美戴尔·卡耐基。

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曾对2000年高考状元进行了20个因素在高考成功中的作用的定量研究,指出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血液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在逐渐上升,叛逆思想加重,常常以个人为中心,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学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缺乏亲情的矛盾、人生道路上的挑战,他们都以旺盛的精力,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思考着多彩的人生,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友谊,追求着非现实主义的爱情,面临着职业选择,创业的艰辛,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但与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对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学业压力过大农村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主要来自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农村中学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城市同龄人相当的学业成绩,这使得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而一些农村家庭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也会给予孩子过高的学业期望,使得孩子感到无法承受的压力。

2. 生活环境差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往往比城市学生更为贫困,他们可能面临粗糙的食物、缺乏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缺乏娱乐和文化活动的情况。

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3. 缺乏心理辅导农村中学通常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关注。

这使得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帮助,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二、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管理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开设心理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2. 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农村中学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包括心理老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员。

这样的团队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疏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3.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政策、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措施,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4. 改善学生生活环境政府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包括提供良好的饮食、改善学生的居住条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等方面,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他们对这些压力的应对能力往往不足,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容易受到忽视,缺乏相关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将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两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改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和帮助。

通过本次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独特的背景和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特殊的心理困扰。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保障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更是推动农村教育的重要一环。

关注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农村人口占据了我国相当大的比重,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更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农村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为更广泛的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往往与地域、家庭、学校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制定更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借鉴。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可以为整个教育体制的健全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希望借助本次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3-11-04contents •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方法和样本信息•调查结果分析•结论和建议•附录和参考文献目录01调查背景和目的背景介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和挑战。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匮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目的和意义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

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分析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02调查方法和样本信息调查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选取某农村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初中和高中各年级中抽取样本。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

样本包括240名男生和240名女生,年龄分布在12-18岁之间。

样本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90%,城市户口的学生占10%。

样本中初中生占40%,高中生占60%。

样本信息03调查结果分析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描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多数学生表现出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城市学生相比更为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关系不和睦等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030201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人际关系部分学校仍采用应试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教育方式农村地区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是一项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

然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城乡差异和契合性问题。

受地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研究氛围、信息研究资料来源和心理沟通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自卑、怯懦、神经质倾向、品德不良和孤僻等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许多学生存在紧张、担忧、孤独等问题,其中有32.6%的学生研究目的不明确。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将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估量的威胁,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因此,农村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的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干预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课题采用了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查,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心理干预”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则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资料等形式,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及时总结运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定期进行论文交流、案例分析与讨论系列研讨活动,申请鉴定,实践推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

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定义在国内外存在差异,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XXX和XXX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随着农村中学生数量日趋增多,显露出农村中学生与城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为此,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偏低的现状,要思考和探索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增强农村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认知观念存在偏差。

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主要体现为: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单纯的学科来看待,将其视为“副课”,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认识模糊,缺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认知。

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欠缺,大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积极主动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日益累积。

2.缺乏健全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当前缺乏完善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部门职能相对模糊,缺乏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部署和有效评估,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监督,导致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明显不足,缺乏学校心理咨询师,没有科学先进的心理健康咨询理念和专业技能,没有设置专门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暴露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职业化的问题。

4.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缺乏对农村中学生的足够吸引,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心理,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同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融合,难以充分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缺乏“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相脱节的现象,一些家长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技巧,个人素质相对偏低,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无法真正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症下药”。

关于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关于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关于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摘要:“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来自古典文献《礼记》,意在阐明并强调“教书育人”的目标和任务,切实体现了学校教育及广大教师在职业道德要求上的双重性。

单就“育人”而言,这是一项融“智慧”“情感”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工程,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准和要求并不相同。

在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特质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倍受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已成为校园教育中的“必修项”和“基础项”。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引言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革新、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社会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社会生活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一、对于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针对农村中学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学校教育予以有效落实,除此以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因素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直接影响。

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对父母的管束开始出现厌烦感,甚至会直接与父母发生冲突,有些学生会压制怨气,导致压抑感明显增强。

部分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较多、精力较大,然而成绩不够理想,父母并未因此对其进行批评,但学生心中会出现内疚感。

此外,现代社会中的离婚率较高,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少完整的关爱,心理会出现问题,有些显得自卑,有些则较为暴躁,明显缺乏安全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随意且内容不系统不少农村中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选择班会课、德育课来展开教学,而且教育内容较为固化,很多是在进行安全教育,而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没有。

学生进入中学后,环境有很大的改变,学习压力明显增加,而且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内心中就会产生不适感,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当指导学生,确保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疏导。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从关注学生的成就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纳入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围绕“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引言: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城市化,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随着农民工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文对我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农村经济明显好转,也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有劳动能力的人选择到城市工作,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质量差,师资力量不足,农村教育观念有待提高。

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提倡简单解决问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旦被忽视,就会给未来埋下隐患,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向往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一些优秀的教师也涌向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

在农村,优秀的教师是无法招聘到的,不能为学生的教育提供很好的保障。

一线大城市的初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时刻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研究,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农村学校不具备招聘优秀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良好条件,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1]。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农村受教育程度低,部分学生从小就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认知。

一旦出现问题,就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不能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有的人甚至认为进入心理咨询室是患了一种特殊的疾病。

这种偏见会减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参与,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开展。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拥有高质量的心理状态。

但是在广大农村,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理念落后,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初中学生本应是单纯而质朴的,他们的心理环境应该是健康干净的。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学生受一些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以及一些学生游戏成瘾,失去了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生活在虚无迷茫中,精神世界崩塌,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还有一部分学生滋生早恋倾向,过早荒废了学业,不思进取,迷茫怠惰。

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重视,就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下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呈现出多发性、集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受挫抗压能力降低,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点问题就会滋生出抱怨消极的负面情绪,学生身上的社会戾气比较严重,校园欺凌概率居高不下,这些现象都暴露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以凌霸弱小为乐,校园凌霸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内心的滞碍与脆弱。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呈现出的这些心理问题,要进行科学研判,提早干预,将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2.1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给学生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而不是一味压制。

如果学校采用一些刚性的制度去约束学生,不但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例如,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学校管理者在第一时间不是去纠错,不是判定孰对孰错,而是要从学生流露出的心理情绪出发,去分析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层成因。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情绪变化有一个细致的理解,善于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及时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化解学生心中的忧虑困惑,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安全感。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052021.02爱情婚姻家庭 教育科研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肖吉秋贵州省岑巩县第四中学摘要: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上被忽视,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想要明确如何向农村中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教育,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和健康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生活价值观,就必须确定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为其制订教育方案,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一、农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管理者以及相关负责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依旧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认识。

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所以未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足够的重视及关注。

不仅如此,部分学校管理者始终认为,中学生不应该存在心理问题,所以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范畴和教学计划,类似以上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各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实际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当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大都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

并未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手段。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真正解决其心理问题,还会在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对此需摆正认识。

(三)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即面对中学生,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方法。

目前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因为师资和硬件条件等问题的影响,所以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会由班主任或思品教师负责,但这部分教师并没有取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证书,而且也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因此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重点课题(2015A024)《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陈光灿王露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课题的提出国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根本。

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速度和社会风貌。

一切均可在人的素质中找到最初的原始因素。

本世纪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化社会必须以人的整体素质的高度发展为支撑,所以,今天的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到以上要求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和高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有专家断言,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持久的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疾患将会像感冒发烧一样普遍,而且,心身是相辅相承和相互影响的。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

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却总是与成功、财富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15%取决于其知识和专业技术,而85%则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美戴尔·卡耐基。

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曾对2000年高考状元进行了20个因素在高考成功中的作用的定量研究,指出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血液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在逐渐上升,叛逆思想加重,常常以个人为中心,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学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缺乏亲情的矛盾、人生道路上的挑战,他们都以旺盛的精力,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思考着多彩的人生,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友谊,追求着非现实主义的爱情,面临着职业选择,创业的艰辛,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生理与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儿童状的身体变为成熟的身体,孩子气的人生观和行为发展为更成熟的态度与行为模式。

这些迅速的变化会导致困扰、自卑与不安,有些会引起不良的行为,因此,这是一个“可预期,也不可预期”的阶段。

此时中学生的身体症状检出率较高,即中学生在身体方面的问题较多,这可能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高峰进入青春期有关,尤其是女生的月经来潮易引起各种消极反应,因此,应进行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完全必要的。

青春期中学生的普遍行为如下(一)渴望独立,厌烦他人的管束;(二)以我为中心,反抗权威;(三)追求独立自主,喜欢我行我素;(四)渴望友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一时期心理冲突最快、心里纠结最多、心理困扰最复杂,除因青春期发育所表现出的正常心理特点,还会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一)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不一致的矛盾;(二)情感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内因不协调的矛盾;(三)认同危机,与成人认识差异较大;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于成人,但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身体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压力山大“危机”,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流动频繁,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自然环境条件恶化、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化等等,都给当代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品行障碍、多动障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另一方面社会要求与心理素质不协调危机,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不过关,什么都不过关。

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校要通过学习心理、人格心理、生活心理、生涯心理等辅导内容以及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等辅导方式,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目的,有次序地强化。

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概念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指出,健康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实际上,健康的观念已经由最初的医学模式转向生物过渡到心理向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10项具体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是指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各种途径上切实、有效的方法,防止医学化、学科化倾向,切实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指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中学现实来进行策略研究。

努力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推动全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三、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言。

心理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生存和生活能力,也将关系到他周围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卢格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和谐地同自己的同伴一起生活,能够驾驭自己的躯体,而且对自己的形象感到满足。

”,从而奠定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基础。

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

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度发展造成的。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社会学依据。

(2)从人的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潜能理论角度。

综合结合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班团活动、家访、校访、社会实践等辅助手段相互渗透。

(3)从高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角度。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

”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及策略。

”(4)从课题提出的唯物主义理论依据角度。

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生长和成熟,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是心与心的交汇,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所以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

人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上天给予的,另一方面则是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是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发展中实现解决。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旨在透过差异与差别的学生心理现状,确定教育的内容,把握教育的最佳的切入点与方法,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课题研究的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与疾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研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解决“育什么”的问题。

对学生及家长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村中学生最佳发展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研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管理,解决“怎么育”的问题。

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对来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帮助,运用有关的职业信息以及必要的测量工具为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问题提供指导。

第三,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探索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担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增进积极的个性品质和活动效能。

第四,学科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