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A024——10中期报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重点课题(2015A02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陈光灿王露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国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速度和社会风貌。一切均可在人的素质中找到最初的原始因素。

本世纪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化社会必须以人的整体素质的高度发展为支撑,所以,今天的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到以上要求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和高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有专家断言,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持久的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疾患将会像感冒发烧一样普遍,而且,心身是相辅相承和相互影响的。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却总是与成功、财富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15%取决于其知识和专业技术,而85%则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美戴尔·卡耐基。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曾对2000年高考状元进行了20个因素在高考成功中的作用的定量研究,指出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血液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在逐渐上升,叛逆思想加重,常常以个人为中心,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学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缺乏亲情的矛盾、人生道路上的挑战,他们都以旺盛的精力,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思考着多彩的人生,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友谊,追求着非现实主义的爱情,面临着职业选择,创业的艰辛,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生理与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儿童状的身体变为成熟的身体,孩子气的人生观和行为发展为更成熟的态度与行为模式。这些迅速的变化会导致困扰、自卑与不安,有些会引起不良的行为,因此,这是一个“可预期,也不可预期”

的阶段。此时中学生的身体症状检出率较高,即中学生在身体方面的问题较多,这可能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高峰进入青春期有关,尤其是女生的月经来潮易引起各种消极反应,因此,应进行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完全必要的。

青春期中学生的普遍行为如下(一)渴望独立,厌烦他人的管束;(二)以我为中心,反抗权威;(三)追求独立自主,喜欢我行我素;(四)渴望友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时期心理冲突最快、心里纠结最多、心理困扰最复杂,除因青春期发育所表现出的正常心理特点,还会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一)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不一致的矛盾;(二)情感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内因不协调的矛盾;(三)认同危机,与成人认识差异较大;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于成人,但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身体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压力山大“危机”,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流动频繁,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自然环境条件恶化、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化等等,都给当代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品行障碍、多动障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要求与心理素质不协调危机,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不过关,什么都不过关。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要通过学习心理、人格心理、生活心理、生涯心理等辅导内容以及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等辅导方式,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目的,有次序地强化。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概念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指出,健康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实际上,健康的观念已经由最初的医学模式转向生物过渡到心理向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10项具体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是指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各种途径上切实、有效的方法,防止医学化、学科化倾向,切实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指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中学现实来进行策略研究。

努力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推动全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言。心理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生存和生活能力,也将关系到他周围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卢格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和谐地同自己的同伴一起生活,能够驾驭自己的躯体,而且对自己的形象感到满足。”,从而奠定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基础。

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度发展造成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社会学依据。

(2)从人的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潜能理论角度。综合结合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班团活动、家访、校访、社会实践等辅助手段相互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