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间期综合征

合集下载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它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和晕厥,甚至导致心脏骤停。

LQTS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电图上的QT间期延长。

这一间期延长可能导致心脏在患者受到心脏刺激时出现异常兴奋,并进而发生心律不齐。

LQTS患者通常在运动、情绪激动或在睡眠中出现心律不齐发作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

LQTS可分为两类:迷走神经型和交感神经型。

迷走神经型LQTS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易发作,此时心电图上会有严重的心律不齐现象。

而交感神经型LQTS在睡眠时易发作,因此这两种类型的LQTS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LQTS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10岁以内。

这种疾病通常会在年轻人中引起猝死,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LQTS的病因LQTS是由一组遗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通常会影响心脏细胞中特定的离子通道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对调节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起着关键作用。

当这些蛋白质发生突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

LQTS的遗传方式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染色体遗传。

这意味着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有LQTS的患者时,其直系亲属也有可能会患病。

除了遗传因素外,LQTS还可能与一些药物、电解质紊乱、疾病或其他因素有关。

一些药物如氟苯咪唑类抗精神病药物、心律失常药物、抗生素等可能会导致QT间期延长,从而增加LQTS的风险。

LQTS的症状主要包括心律不齐、晕厥和心脏骤停。

心律不齐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痛和呼吸困难。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运动、情绪激动或在睡眠中发作。

晕厥是LQTS患者的另一个主要症状,通常是由于心律不齐导致脑血流不足。

晕厥发作可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但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脏骤停。

一旦出现晕厥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心脏骤停是LQTS的最严重后果,它可能会导致患者猝死。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电动力异常,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晕厥和心室颤动,也是一种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QT间期综合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C-LQTS),另一类是后天性药物引发的长QT间期综合征(A-LQTS),本文主要讨论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是由于离子通道的异常,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目前已知的基因突变约有12个,其中最常见的是KCNQ1、KCNH2和SCN5A基因的突变。

这些基因编码的离子通道在心脏肌肉细胞中起到维持正常心律的作用,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离子通道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心电活动异常。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晕厥和猝死,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心悸或心绞痛。

晕厥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早晨醒来等情况下,猝死则通常发生在安静休息时。

这些症状常常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的,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搏和血液循环停止,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猝死。

诊断长QT间期综合征通常需要进行心电图和基因检测。

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T波异常,延长的QT间期表示心脏复极过程延长,T波异常表明心室复极异常。

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相关突变基因,帮助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筛查。

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晕厥或猝死的措施。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可以减少心室颤动的发生。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脏起搏器安装或植入心脏除颤器,以预防晕厥或猝死。

目前,长QT间期综合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发现和离子通道功能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突变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疾病,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猝死。

目前已知的基因突变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基因检测。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 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遗传性心电异常疾病,以长QT 间期和致命性心律失常为特征。

本文将对长QT间期综合征的概述进行介绍。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电活动异常疾病。

该病最早由美国心脏病学家Jervell和Lange-Nielsen于1957年首次报道,随后由医生 Romano 在1963年汇总了更多的患者病例。

目前已知长QT间期综合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以及Romano-Ward 综合征。

两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遗传模式和致病基因有所不同。

长QT间期综合征的特征之一是心电图上的QT间期延长。

正常人的QT间期一般为0.35-0.44秒,而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的QT间期常常超过0.44秒。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中心室肌收缩和舒张的时间间隔,延长的QT间期表示心肌复极过程的延迟。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往往容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是扭转型室速(Torsades de Pointes)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这些心律失常可以导致晕厥、心脏骤停甚至猝死。

由于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容易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剧烈噪音等刺激下引发心律失常,因此长QT间期综合征也被称为运动诱发性心律失常。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具有家族史。

Romano-Ward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

而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则是一种自动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两个基因突变引起。

目前已经发现与长QT间期综合征相关的多个基因,其中最常见的是KCNQ1、KCNH2和SCN5A基因。

诊断长QT间期综合征主要依靠家族史、心电图检查和基因检测。

心电图是最直接的诊断工具,可以用来测量QT间期。

如果QT间期超过0.44秒,且有家族史或临床症状,就可以考虑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

长qt综合征诊断标准

长qt综合征诊断标准

长QT 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心电生理异常疾病,主要特征为心电图QT 间期延长,患者容易发生晕厥、室性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猝死。

诊断长QT 综合征的标准如下:
1. 心电图特征:
- QT 间期延长:QTc 间期(校正QT 间期)男性大于470 毫秒,女性大于480 毫秒。

- T 波异常:T 波宽大、双相或倒置。

- U 波:U 波明显,振幅大于1/2 个T 波。

2. 家族史:
- 有长QT 综合征家族史的患者,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表现:
- 家族成员有晕厥史。

- 家族成员有突发性心脏病死亡史。

- 心电图QT 间期延长。

3. 个人病史:
- 患者有晕厥、心脏骤停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作史。

4. 排除其他病因:
- 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QT 间期延长。

- 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药物中毒等。

5. 基因检测:
- 针对可疑遗传性长QT 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相关基因突变。

长QT 综合征的诊断需综合心电图、家族史、个人病史以及基因检测等各方面信息。

确诊后,患者需接受个性化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以及必要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

治疗目标是预防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电生理疾病,其特征是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引发晕厥甚至猝死。

本文将对长QT间期综合征进行详细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0-1/5000。

该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是由遗传突变引起的,遗传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则是由药物引起的,如某些心律不齐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蚊虫灭活药物等。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

正常人的QT间期一般在0.36-0.44秒之间,而长QT间期综合征的患者QT间期可超过0.5秒。

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晕厥、心悸、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猝死。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可能一生都没有症状,有的患者则可能在年轻时就出现晕厥甚至猝死的严重情况。

患者的家族史对于确诊长QT间期综合征非常重要,因为该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确诊长QT间期综合征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

首先是心电图检查,观察QT间期是否延长。

如果心电图发现异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为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

运动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等也可以辅助鉴定。

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目标是预防严重的心律失常发作。

首先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植入心脏除颤器或心脏起搏器的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如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等。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心电生理疾病,具有严重的心律失常风险,可能导致晕厥、心绞痛和猝死等严重后果。

早期的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作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有长QT间期综合征家族史的患者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早进行心电图检查和相关检测。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运动使心率加快时,QT间期并不相应缩短,相 反可以延长。因此,对少数静息心电图QT间期 正常的患者可用运动等方法协助诊断。 同一家族成员中,常有同样QT间期延长及发病。



Moss等(1991)的研究发现,QT间期不
仅受心率的影响,同时也受年龄和性别的
影响;并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
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以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 /或U波异常,
以及反复晕厥发作(多发于运动或情绪激 动时)、心脏性猝死为特点。
病因

Jervell和Lange-Nielsen1957年首先报道同
一家庭4个患者的兄妹。

这四个儿童都以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和运动
或情绪激动时反复发生晕厥为特征。

检查中唯一异常是QT间期延长,其中3例

QT间期延长 T波交替 窦性静止 T波形态异常

心率
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是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 者的主要心电图特征。 QT间期延长传统的诊断标准是经心率校正 后的QT间期(QTc)超过0.44s,计算公式 为QTc= QT/√RR。


本征患者QTc延长通常是明显的,延长的程度虽 然总是超越正常范围,逐日可以各不相同。

发病机制
交感失衡学说

复极内在异常学说

认为本征是由于左
认为心脏内在复极
侧心交感神经活动
亢进,右侧心交感
异常是其根本原因,
交感神经只是起触
神经活动减弱所致
发室性快速心律失
常的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 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会增加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室 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而 阻滞左侧星状神经节的作用却恰好相反而具保护 作用。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可大大降低室颤阈值而易引 发心室颤动;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提高室 颤阈值。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或刺激左侧星状神经节都可 使QT间期延长。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电生理紊乱疾病。

它由心脏细胞膜上的特定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导致心脏节律紊乱,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和意外死亡。

长QT间期综合征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获得性。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是由基因
突变引起的,传递给子代。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则是由药物、电解质紊乱或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衰竭或颞叶癫痫等引起。

患者通常在年轻时出现症状,包括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晕厥、呼吸困难或胸痛等。

这些症状可能发生在运动或激动,或在休息状态下。

如果不及时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可能导致心室颤动和意外死亡。

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包括电心图和基因测试。

电心图检查可以展示心脏电传导的异常。

基因测试可以检测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基因突变。

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贝塔受体阻滞剂和钾盐补充剂。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

避免导致长QT间期综合征的药物和刺激也很重要。

总之,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以减少患者的风险。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与朋友 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快乐和
烦恼,互相支持和鼓励
3
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与同事 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4
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积极参与 社区活动,与邻居和社区成员建 立良好的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
谢谢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和过 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运 动习惯,适当 进行有氧运动 和力量训练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过度焦虑和紧 张
长QT间期综合 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β受体阻滞剂: 如普萘洛尔、 美托洛尔等, 可降低心率,
减轻症状。
钙通道阻滞剂: 如维拉帕米、 地尔硫卓等, 可降低心肌收 缩力,减轻症
状。
03
钾通道阻滞 剂:如胺碘 酮、索他洛 尔等,可延 长QT间期, 减轻症状。
04
05

抗心律失常药 物:如奎尼丁、 普罗帕酮等, 可纠正心律失 常,减轻症状。
其他药物: 如左卡尼丁、 辅酶Q10等,
可改善心肌 能量代谢, 减轻症状。
非药物治疗
01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脏负担, 导致长QT间期延长
长QT间期综合 征的健康宣教
x
目录
01.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基本知识 02. 长QT间期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03. 长QT间期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04.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心理调适
长QT间期综合 征的基本知识
疾病概述
01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 传性心律失常疾病
02
主要特征是QT间期延长, 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风险增 加
03
病因包括基因突变、药物 作用和环境因素等
04

长Q-T间期综合征有哪些病因?

长Q-T间期综合征有哪些病因?

长Q-T间期综合征有哪些病因?一、概述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的开始到T波结束的实现,代表了整个心室的激动(包括除极化和复极化)时间,正常值是0.36s~0.44s,常由心室复极化延迟所致,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冠心病乃至正常人群的猝死明显相关。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又称为复极延迟综合征,心电图上男性QTc≥0.47s,女性QTc≥0.48s,临床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反复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多在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时发生。

病因1、长Q-T间期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获得性病因两大类,并且以后者多见。

先天性的长Q-T间期综合征多有家族史,而获得性的长Q-T间期综合征的病因则十分复杂,并且在去除相关致病因素后,QT间期可恢复正常。

2、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即狭义上的长Q-T间期综合征,女性多见于男性,多在40岁以前就出现相关症状,可有阳性家族史追溯,有的可伴有其他先天性缺陷,例如先天性耳聋(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由于反复晕厥的发生,也有被误诊为癫痫的病例。

先天性的长Q-T间期综合征往往与染色体的变异有关,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交感神经支配不平衡,心肌复极异常,心脏内神经变性及先天性心肌酶缺乏等方面。

3、后天获得性的长QT间期综合征的病因则相对复杂,由于多与心搏长间期相关,故又称为间歇依赖型。

其病因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1.药物作用:①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②酚噻嗪类药。

③三环和四环抗抑郁药,红霉素注射剂及有机磷杀虫剂等均可引起长Q-T综合征。

2.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等,尤以低血钾多见,且低血钾往往与多种心血管事件相关。

3.缓慢型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均可引起长Q-T综合征,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最易发生。

5..其他如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等。

三、注意事项: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服相关可能的药物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等,如果有低血钾,可以选择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也可以在生活中注意补钾,例如多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鲜蚕豆、马铃署、山药、菠菜、苋菜、海带、紫菜、黑枣、杏、杏仁、香蕉、核桃、花生、青豆、黄豆、绿豆、毛豆、羊腰、猪腰等,水果的话可以多吃香蕉哦;若有冠心病等其他相关疾病基础,应至医院进行治疗。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它影响了心脏的电活动,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甚至猝死。

这种疾病通常是遗传性的,但也可以由一些药物、电解质异常和其他心脏问题引起。

长QT间期综合征的“QT间期”指的是心电图中的一种特定部分,它代表了心脏在每个心跳中的电活动。

当这个间期延长时,就会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

在一些情况下,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猝死,特别是在运动或情感激动时。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长QT间期综合征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影响了心脏中控制电活动的离子通道。

这些离子通道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期间控制钠、钾和钙等离子的流动,从而影响心脏的节律。

当这些离子通道发生异常时,就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长QT间期综合征的症状包括心悸、晕厥、突发的晕倒和猝死。

这些症状通常在青少年或年轻成年人中出现,特别是在运动或情感激动时。

有些患者可能在剧烈的运动或剧烈情感激动后突然晕倒,这种情况被称为“运动相关性晕厥”。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尽快进行心脏检查和诊断,以排除长QT间期综合征。

诊断长QT间期综合征通常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和遗传学测试。

心电图可以显示出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并且可以测定QT间期的长度。

遗传学测试可以检测基因突变,从而确认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

一旦诊断出长QT间期综合征,就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预防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可以监测和治疗心律失常的设备,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时进行自动除颤。

除了药物治疗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长QT间期综合征的患者还需要避免一些诱发因素,比如有些药物可以引起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避免剧烈的运动和情感激动也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长QT间期综合征》课件

《长QT间期综合征》课件

治疗研究
目前还没有长QT间期综合征的 特效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 因个体差异而不同的药物反应。
新进展
目前有些基因敲除或修饰模型 已被建立,这有望为长QT间期 综合征的机理研究和治疗提供 新思路和选择。
给医务工作者和大众的建议
健康体检
一个完整的心脏体检能够排查长 QT间期综合征的可能性,及早发 现和干预可有效降低死亡风险。
《长QT间期综合征》PPT课件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电生理不良反应,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本课件将介绍其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研究进展。
什么是长QT间期综合征
定义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起源于心脏电生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基础QT间期延长和T 波异常的心脏疾病。
病因
遗传缺陷以钾、钠、钙离子通道及分子蛋白通道相关基因突变最常见。
健康生活
通过合理膳食和运动,掌握自身 卡路里消耗等情况,可减小患病 和疾病风险。
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患者、家属 及孩子等都是有益的,可以减轻 心理压力和帮助更好地适应和治 疗疾病。
长QT间期综合征的治疗
1 药物治疗
β受体拮抗剂和钾通道激 动剂是基础治疗,尤其对 晕厥和心律失常患者建议 使用药物。有些病例需要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
2 器械治疗
对高危、反复晕厥、合并 心室颤动或心室去极化的 患者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或自动体外除颤器植入 术。
3 预防措施
对家族史阳性患者需加强 心电图监测,避免药物诱 发长QT间期,远离电磁场 和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因 素。
长QT间期综合征的预后
1
预后影响因素
症状重度,反复心律失常次数,T波形态异常,男性等均可以影响预后。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简称LQTS)是一种先天性的心脏电生理疾病,主要特征是延长心电图中的QT间期,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晕厥甚至猝死。

该综合征主要由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使得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延长,导致细胞之间的电流传导异常。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肌细胞复极电流(K+)的异常,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缺失型,代表离子通道的功能完全丧失;另一种是功能性缺陷型,即离子通道功能相对减弱。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KCNQI、KCNH2、SCN5A等,这些突变会降低离子通道的电流密度,使得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延长,而QT间期是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的电反应指标之一。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心电图(QT间期>0.44秒或QTC间期>0.47秒)、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易发作于运动或剧烈运动后、心动过速诱发晕厥或猝死。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心脏结构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伴发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异常。

长QT间期综合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型长QT间期综合征(LQT1型),主要由KCNQ1基因突变引起,大约占LQTS患者的50%;二型长QT间期综合征(LQT2型),主要由KCNH2基因突变引起,大约占LQTS患者的40%;另外还有少见的三型、四型等,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

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和基因检测。

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段改变、T波改变等,但尚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的因素,如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等。

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诊断长QT间期综合征,并可为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筛查。

长QT间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可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作;对于高危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复律器。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电生理疾病,主要特征是心电图中的QT间期延长,易导致心律失常和晕厥等症状,甚至猝死。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致命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电图中QT间期延长及易致心室颤动。

该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家族式遗传。

该疾病出现的年龄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但罕见的情况下,成年人也可能患上该病。

长QT间期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晕厥、猝死或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都要求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长QT间期综合征是由于心肌细胞通道蛋白的缺陷或缺失造成的电信号延迟,导致心脏在收缩时产生异于正常的电活动,出现心律失常。

长QT间期综合征主要有三种类型:LQT1、LQT2和LQT3。

LQT1和LQT2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患者的90%以上。

LQT3综合征较为罕见,仅约占10%的患者。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部分患者通过机械性生命支持(如人工呼吸机、心肺复苏等)。

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及遗传学检查。

心电图表现为延长的QT间期、T波改变及心律失常。

遗传学检查包括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能够准确确认LQT1、LQT2和LQT3三种类型,并对家族中的潜在患者进行筛查。

对于已经确诊为长QT间期综合征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能够有效减轻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手术治疗和植入心脏起搏器也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对于已经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机械性生命支持(如人工呼吸机、心肺复苏等)也是必要的。

为了预防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应当避免引起该病的危险因素,如过度运动、情绪激动、饮用茶叶、咖啡、可乐等含咖啡因饮品等。

此外,遗传性患者应密切监测症状,进行定期心电图检查。

总之,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危险因素、定期检查和治疗都是预防和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常见的电生理异常疾病,主要特征是心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延长而导致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

该疾病容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晕厥、心搏骤停及甚至猝死。

长QT间期综合征可以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两种类型。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可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性遗传。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则是由其他因素引起,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心脏肿瘤等。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是QT间期延长及特殊的T波改变。

正常人QT间期在男性≤440ms,女性≤460ms,若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考虑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可能。

在心电图上还可以观察到尖锐、对称的T波,被称为“扭转型室速波形”,这是一种非特异性但高度警戒的心电图表现。

患有长QT间期综合征的患者容易在特定情况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常见的能够引发症状的因素包括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突然刺激、听力刺激等。

这些刺激能够导致心脏电活动失去稳定性,引发心律不整甚至心脏骤停。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可分为高危与低危两种类型,分别取决于患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以及家族病史。

高危患者指患有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并有较高的猝死风险。

低危患者则指无严重心律失常发作史和自诊能力。

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埋藏式复律器植入。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对于高危患者,手术治疗如心脏消融术及心脏复律器植入术可以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风险。

长QT间期综合征的预防与监测也非常重要。

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可能引发症状的因素,并避免接触。

定期进行心电图和相关心脏超声检查,以及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电生理异常疾病,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快速入门】心电基础30-20长QT综合征

【快速入门】心电基础30-20长QT综合征

【快速入门】心电基础30-20长QT综合征第20讲:长QT综合征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 LQTS):一种心室复极延迟的疾病,表现为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

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常导致室颤和猝死。

传统观点:QT c>440ms;2010年专家共识:QT间期延长综合征定义:QTc间期超过百分位点为延长:男性QT c >470ms;女性QT c >480ms;无论性别, QT c>500ms为高度异常。

一、LQTS分类先天性:1、JLNS(Jervell-Lange-Nielson Syndrom):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先天性耳聋、晕厥、恶性室律失常、猝死。

2、RWS(Romano-Ward Syndrom):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不伴耳聋。

获得性: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

先天性LQTS主要有LQTS1、LQTS2、LQTS3构成。

(LQT1约占家系基因型50%;LQT2约占45%;LQT3约占5%)二、发病机制离子通道病: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功能障碍→复极离子流(IK)↓和或除极离子流(Ca2+/Na+)↑→复极延长→EAD、DAD→触发性心律失常(T dP)→晕厥、SCD。

三、临床表现发作时可有视力模糊、眩晕、出汗、呻吟、喊叫、意识丧失、抽搐、尿失禁。

四、临床特征1、反复晕厥或猝死:LQT1与5者90%发生于运动或情绪激动时;LQT2发生于运动、激动、睡眠与唤醒之间;LQT3者90%发生于睡眠。

2、严重室律失常:T dP或室颤3、QT间期延长4、有或无耳聋LQTS1型心电图特点:T波高大,上升支慢且无切迹,T波基底部宽,又称“胖大T波”。

LQTS2型心电图特点:ST-T形态:常见有切迹的T波,切迹可出现在T波初始、顶点或下降支,也可表现为T波低平。

LQTS3型心电图特点:ST段长伴有尖、窄的T波;ST段不长,但T波尖而不对称。

五、处理1、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缩短QT间期,减少晕厥和猝死发作;有32%的5年复发率,本身心率慢者不能耐受。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
神经源性
脑血管意外,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脑 损伤,自主神经系统疾病,HIV
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诱因 药源性因素
心脏科用药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胺碘酮,吲达帕胺,伊 拉地平,莫昔普利,尼卡地平
非心脏科用药
1. 抗生素:大环类(红霉素);喹诺酮类(司帕沙星,格 帕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唑类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
QRS波的主波围绕等电位线扭转, R on T室早诱发,自行终止,可见冷却现象
TdP的预防
高度重视TdP的患者因素 高度重视TdP的药物因素 高度重视预警心电图 预防性应用硫酸镁
例子:选择性Ikr阻滞剂 :伊布利特,有效转复 近90d内新发生的房颤或房扑,但治疗时诱发TdP的 概率相对较高(4%)。而伊布利特给药前预防性应用 硫酸镁能使TdP的发生明显下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dP的预防:QT的测量与监测
监测的启动 1. 开始应用延长QT的药物时 2. 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服用过量 3. 新出现病窦表现 4. 发现严重的低血钾、低血镁等
监测时间 1. 用药前 2. 用药后每8-12小时 3. 药量增加时 4. 剂量过大时
TdP的预防:QT的测量与监测
2. 抗组胺药物: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 3. 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舍曲林,三环抗抑郁药 4. 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非而氨酯,磷苯妥英 5. 抗肿瘤药物:三氧化二砷,他莫昔芬 6. 胃肠道药物:西沙必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氟伏沙
明 可查询:
获得性LQTs的治疗
1. 获得性LQTs的治疗关键是去除病因,避免一切可能引 起复极延长的因素。
2. 因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并引发扭转型室速的患者,在停 药、积极补钾、补镁等治疗后,QT问期恢复正常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被认为是导致特发性晕厥和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长QT间期综合征的特点是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容易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包括KCNQ1、KCNH2、SCN5A、KCNE1、KCNE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心脏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从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

长QT间期综合征可以分为先天型和后天型两种。

先天型长QT间期综合征是由遗传突变引起的,患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心律失常症状。

后天型长QT间期综合征则是由药物、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疾病等因素引起的,患者通常在成年期出现心律失常症状。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晕厥、心悸、胸闷、猝死等,其中晕厥和猝死是最常见的症状。

晕厥通常发生在运动、情绪激动、惊吓等情况下,猝死则可能发生在睡眠中或剧烈运动时。

长QT间期综合征一旦被诊断出来,需要积极治疗和监测。

诊断长QT间期综合征主要依靠心电图和家族史。

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是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但也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QT间期延长。

家族史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患者可能存在遗传风险。

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减轻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对于高危患者,特别是已经出现过晕厥或猝死病例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包括植入心脏除颤器和心脏起搏器等。

预后方面,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

及时发现和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晕厥和猝死的发生。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猝死。

对于具有家族史的患者,应该重视长QT间期综合征的筛查和治疗,以降低晕厥和猝死的风险。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它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甚至死亡。

该症状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中一个关键的表现就是心电图中QT间期延长,这是一种衡量心脏电活动的指标。

长QT间期综合征通常是在儿童或年轻成人时发现,但它也可以在其他年龄段出现。

病因:长QT间期综合征是由一系列遗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会影响心脏肌细胞的离子通道。

这些通道受损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的紊乱,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其中最常见的遗传突变涉及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

还有一些药物和其他疾病也会增加长QT间期综合征的风险。

症状: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也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晕厥或晕倒: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缺血性晕厥或晕倒。

- 心悸或心跳过快:心电活动不稳定可能导致心跳过快或心悸。

- 突然猝死:在极少数情况下,长QT间期综合征可能导致突然猝死,尤其是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

诊断: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和心电图检查。

如果怀疑长QT间期综合征,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基因检测等进一步的诊断。

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治疗首先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在睡眠、饮食和锻炼方面保持规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医生还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来减轻心悸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手术治疗。

预后:长QT间期综合征的预后与症状的严重程度、遗传突变的类型和治疗的及时性有关。

对于那些接受了有效治疗的患者,他们可以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但对于未经治疗的重症患者来说,突然猝死是一个严重的风险。

预防:由于长QT间期综合征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难以完全预防。

一些预防性措施包括: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治疗心脏疾病和避免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总结: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甚至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各种T波电交替
因此,T波电交替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师识别 高危病人的一个重要而且非常直观的指征。 T波切迹提示心室肌复极不同步,在心前导 联最明显。 一组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对照研究显示,T波 切迹在LQTS组较正常组更常见(62%比 15%,P<0.001),而在运动恢复期可达 85%比3%(P<0.0001)。 所以T波切迹已作为LQTS的一个诊断标准。

(二)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低镁、低钙等。 (三)患慢性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 阻滞。 (四)代谢低下 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低体温等。


(五)心脏疾病
如二尖瓣脱垂、心肌炎、心肌缺血、缺氧 或心肌梗塞、严重心力衰竭等。 (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颅脑损伤等 (七)其它原因 如肌张性肌萎缩症、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疾病。
长QT 间期综合征的分型 临床表现 LQTS的诊断 基因型-表型的关系 基因型-心电图特征 遗传性LQTS的治疗 获得性(间歇依赖性)LQTS治疗 结语
长QT 间期综合征(LQTS) 是指具有心电图上 QT间期延长、T 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 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的一组综合征。 美国人LQTS 基因突变率约为1 : 5000,全国 约5 万人,每年有3000~4000 人因LQTS 死 亡。

一、遗传性LQTS 遗传性LQTS 有两种形式: Romano – Warel(RWS) 综合征和Jervell and Lange – Nielsen(JLN)综合征。


RWS 综合征:
最为常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患 病的几率约50 % ,ECG上只有QT 间期延 长。 临床表现可能还包括晕厥、猝死、癫痫。

窦性静止: LQTS病人常可突然发生>1.2 s的窦性静止。

在窦性静止前常无心率的改变,与窦性心 律不齐无关。 在LQT3病人则在窦性静止后常伴有T波切 迹,随后反复出现室早直至Tdp。

左星状神经节切除术不影响窦性静止,但 能消除T波切迹及随后的室性心律失常。 提示LQTS的长间歇依赖性室性心律失常其 心室复极改变和儿茶酚胺相关,而不涉及β 受体。

Schwartz等依据LQTS的上述临床表现,结合 心电图及家族史,对1985年由他们提出的诊 断标准作了修改,于1993年提出了遗传性 LQTS的新诊断标准(见附表)。 在此标准中,QTc延长的标准修改为男性 ≥450 ms,而女性≥460 ms。 其次QTc正常者亦能诊断为LQTS。

心率: 早在1975年就发现大多数遗传性LQTS病人 的心率低于正常人群。 尤在儿童明显。 近年来更证明遗传性LQTS病人在运动试验 时,其心率低于正常相应性别、年龄在该 运动量时应达到的心率。


目前已知主要是右星状神经节参与调节心 率,至今还没有证据显示,LQTS病人基因 变异对窦房结本身的影响。

附:Ik为延迟整流性钾流,通道活性呈电压 依赖,在平台期通道开始开放,到达静息 膜电位后通道关闭,构成复极的主要电流, 包括了缓慢激活电流Iks、快速激活电流Ikr 和超速激活电流Ikur。

JLN和散发性者见表1
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对LQTS患者, 检测突变基因的可能性仅达35%~50%。 刘文玲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 对来自中国19个省、市和自治区的77个遗传 性LQTS家系筛查了LQTS致病基因和 KCNQ2。 发现了4 个KCNQ1突变点和7个KCNH2突变 点,其中7个突变点为首次发现,丰富了 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


JLN 综合征:
相对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 表现除具有与RWS 综合征一样的病状外, 还有感觉性神经性耳聋。 JLN 综合征病人QT 间期比RWS 综合征病人 要长,发生晕厥和猝死等恶性事件的几率 也高。 有些病例是散在的。

遗传性LQTS 为一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是 由于编码跨膜钠离子或钾离子通道蛋白的 基因突变降低了除极时钠离子内流活性, 或者使复极时钾离子外流迟缓,导致除极 后过程延长和复极弥散,两者共同作用形 成了此综合征的表现。

笔者认为,这虽是遗传性LQTS的诊断标准, 但对获得性LQTS的诊断亦具有参考意义。 如QT间期延长的标准,应考虑男女性别的 差别。 再如在获得性LQTS病人中,平时心电图的 QT常是正常的,而仅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前才出现明显的QT间期延长。

因此,QT间期同样不是获得性LQTS的“金 标准”,还应注意其他重要指标,如T波电 交替和T波切迹等。 T波电交替目前已是公认的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的预兆,故应引起重视。

Crampton等在1979年开始的国际LQTS多中 心登记研究,主要登记随访遗传性LQTS病 人,1994年报告在已登记的1345个家族成员 中,459个先证者QTc<440 ms,其中5%有 心脏静止等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最近一些资料还表明LQT1和LQT2病人中 QTc正常者相对较多见,而LQT3则QTc正常 者较少。

因此凡是青少年突发性或不明原因的晕厥 或猝死者均应高度疑为LQTS 的可能性。 在我国LQTS病人误诊情况比较多,许多病 人曾被误诊为癫痫、神经性晕厥等;而对 已诊断为LQTS 的病人,能正确进行β-阻断 剂一线治疗的情况也只有50 %左右。 故对LQTS 的认识,警惕和重视是防止漏诊、 误诊的重要前提。


LQT3则多为长间歇依赖性,晕厥和恶性心 律失常更多发生于休息或睡眠中。
运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率加快,可使 LQT3病人的QT间期显著缩短,但对LQT1 和LQT2 病人则不明显。 钠通道阻断剂慢心律等能缩短LQT3病的QT 间期,对LQT1和LQT2病人则无效。


而增加细胞外钾浓度能缩短LQT1和LQT2病 人的QT 间期。

而获得性LQTS 则与早期后除极触发活动有 关,属长间歇依赖型,而早期后除极引起 的触发活动与药物及心肌缺血有关。 康彩练等发现在儿茶酚胺依赖型LQTS的女 患者中,产褥期及月经也是晕厥发作的重 要诱因。 杨国钧分析,LQT1和LQT2多属于儿茶酚胺 依赖性,病人的晕厥和室性心律失常大多 和运动或精神紧张有关。


LQTS的相关基因虽然已基本被确定,但由 于方法的局限性及费时耗资,目前尚不能 直接用于临床,作为常规诊断目前仍主要 依据其临床表现。
QT间期: 传统认为QTc>440 ms为QT间期延长。 但最近的一些资料表明,在女性人群中QTc 的上限至450 ms仍是正常的。 Gerson等报道在287例LQTS病人中,有 6%QTc正常。 Vienceu等的两组报道中,肯定的LQTS基因 变异者,首次心电图QTc均<440 ms。
本征主要特征是心电图Q-T延长,伴有反复 的晕厥、抽搐发作,甚至猝死。 LQTS患儿发作期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 室颤动或心室停搏,也是晕厥和猝死的原 因。 室性心动过速通常为尖端扭转型(TdP)。 发病者多见于幼儿和青少年。


晕厥发作多数在情绪激动或运动应激时发 生。
亦可因游泳、大的响音(唤醒钟、门铃、 雷、电话及手枪声音)为契机而发生。

表明,常规心电图上QTc正常者,并不能除 外LQTS。 因此,QTc值不能作为诊断LQTS的“金标 准”。

T波改变: LQTS不仅引起心室肌复极时程的改变,同 时亦引起复极波形态变化,其中最主要的 是T波电交替和T波切迹。 T波电交替是T波的极性或振幅的逐搏交替, 可以在静息时短暂出现,但更多见于运动 或精神紧张时,且常是在尖端扭转型室速 (Tdp)发生前出现(见图3)。

几个基因的简介(图1): ①LQT1的相关基因位于第11 对染色体p15.5位,是 KVLQT1基因。

该基因调控心室肌外向延迟 钾整流的缓慢成分IKs。 此基因变异使IKs变小,复极 延缓而QT延长。


②LQT2的相关基因 是位于第7对染色体 q35-36位的HERG基 因,调控延迟钾整流 电流的快速成分IKr。 该基因变异使外向电 流IKr变小或消失, QT延长。


LQTS 临床上一般按其病因分为遗传性(先 天性、肾上腺依赖性)和获得性(间歇依 赖性),按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机理又可 分为长间歇依赖性和儿茶酚胺依赖性两大 类。
一项自1979年开始的国际多中心LQTS登记 的研究报告亦已陆续发表。 因而在LQTS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的认识 上都有很大进展。

以上病因可通过心肌的直接电生理作用或 引起自主神经紊乱而导致LQTS。 表1中还载有: 获得性LQT-部分,基因位于11p15.5,致病 基因为KCNQ1,调控离子通道类型为K+通 道α亚基Iks。

三、长间歇依赖性LQTS 和儿茶酚胺依赖性 LQTS Garza 等认为先天性LQTS与晚期后除极触 发活动有关,均为儿茶酚胺依赖型,没有 长间歇依赖型,其发病原因认为在情绪激 动、运动等情况时,U波出现显著变化,振 幅增高,室性心动过速常由于落在此异形U 波上的室性早搏所引起;
N/S和R/H引起钠通道重开放离散(开放时 间不一致),而∧KPQ则既影响重开放离散, 也引起持续的小的内向电流。 SCN5A基因变异总的是引起平台期延长。


④LQT4是位于第4 对染色体q25-27位, 但其基因尚未被克 隆,作用亦不清楚。
二、获得性(继发性) LQTS 继发性LQTS 远较遗传性LQTS 多见,能引 起获得性LQTS 的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如下 所述为其中的几类。

LQTS的临床表现和以上分子生物学分类的 关系,目前已有几组小样本人群的研究报 告。 LQT1多属于儿茶酚胺依赖性,病人的晕厥 和室性心律失常大多和运动如游泳(运动 应激状态)或精神紧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