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集层及盖层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集层及盖层之一
0.01 0 5 10 15 20 25
1000
渗透率(10-3 μm2 )
孔隙度(%)
100 10 1 0.1
陕北斜坡某油田长6油层组孔—渗关系
0.01 0.001 0 5 10 15 20 25 30
孔隙度(%)
陕北斜坡某油田延9油层组孔—渗关系
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一般地,孔隙度相同时,孔、喉小的比孔喉大的渗透率 低,孔喉形态简单的比复杂的渗透率高。 从孔隙和喉道的不 同配置关系,可使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主要有: ①孔隙较大,喉道较粗,一般表现为孔隙度大,渗透率高; ②孔隙较大,喉道较细,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中等,渗透率低; ③孔隙较小,喉道较粗,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低~中等,渗透 率中等一偏低;
主要与岩石本身有关。
2、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K
从理论上讲,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只反映岩石本身的 特性,而与测定所用流体性质及测定条件无关。一般来 说,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孔隙直径大的岩石渗透率低, 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这是 因为孔隙直径越小,形状越复杂,单位面积孔隙空间的 表面积越大,则对流体的吸附力、毛细管阻力和流动摩 擦力也越大。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刚才我们讲到油储存在储层中,由于油气的密度较小, 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有向上流动的趋势,这时候如果没有 岩层阻止其向上流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一直逸散到地表,所以,要想让油能储集在储集层中, 必要要有能够阻止其向上逸散的岩层,这就是接下来要介 绍的盖层所行使的职能。 所谓的盖层就是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 上逸散的细粒、致密岩层叫做盖岩,也习惯地叫做(封) 盖层。通常会见到那些岩石能作为盖层呢?一般一些致密 的粉砂质泥岩、泥岩、盐岩、膏岩等常常作为盖层。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石油天然气盖层

石油天然气盖层
盖层的相对不渗透性:膏 盐、泥岩、致密碳酸盐岩
二、盖层的微观封闭(Sealing )机理
1.物性封闭
毛细管力(capillary pressure):
PC
2
cos
r
由于储盖层之间的毛(capillary sealing)。
盖层的毛细管力:
PCC
2 cos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五节 盖层
一、盖层的类型 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 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的 岩层
1.按岩性划分 ①膏盐类盖层:石膏、硬石膏、岩盐
②泥质岩类盖层:泥岩、页岩;
③碳酸盐岩类盖层:泥灰岩、泥质灰岩、 纯的致密石灰岩
一、盖层的类型
2.按分布范围划分 ①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在盆地或拗陷大部分地区, 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稳定的盖层。 对盆地内的油气起保护作用,使之不散失
一、盖层的类型
②局部性盖层:指分布在盆地的某一部分, 或某些局部构造范围的盖层, 对油气藏中的油气起保护作用
3.按与油气藏位置的关系划分
①直接盖层:紧邻油气层之上的封闭性岩层
②上覆盖层:位于直接盖层之上的所有盖层
一、盖层的类型
渤海湾盆地盖层分布,区域盖层和局部盖层的相对性
二、盖层的微观封闭(Sealing )机理
大厚度的盖层对封闭油气是有利的: ①减小孔隙连通机会,增强封闭性能 ②不易被小断层错断而形成连通的裂缝 ③易于形成超压
三、盖层的宏观封闭性
3.盖层的连续性
盖层的分布范围:面积 盖层被断裂的破坏程度 盖层被剥蚀的情况
C1 C2
C1<C2
C1 C2
C1>C2
三、盖层的宏观封闭性
1.盖层的岩性 盖层的主要岩性: 泥岩、岩盐、石膏、硬石膏 页岩、泥岩:65% 岩盐、石膏:33% 碳酸盐岩 : 2% 不同岩性的盖层具有不同的韧性: 岩盐→硬石膏→石膏→富含有机质的泥岩 →泥岩→粉砂质页岩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14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三、馏分、组分和化合物组成三者的关系
第1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四、石油的分类 石油的分类方法常因目的而异,地球化学家 和地质学家注重原油组成及其与生油岩和演 化作用的关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 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 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 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 量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部分,在饱和 烃含量>50%的区域内,再根据石蜡烃含量 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 烃>50%区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石蜡型、 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芳烃+N、S、O 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 10%建立分类界线,将石蜡烃含量>10%的 区域作为芳香-中间型原油,而石蜡烃< 10%为重质降解原油。在重质降解原油中, 以环烷烃含量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 烃含量>25%的称芳香-环烷型,而<25% 的称芳-香沥青型。
第12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3、环烷烃 由许多围成环的多个次甲基(-CH2-)组成。组成环的碳原子数可以是大于3的任何数, 相应称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等。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 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成熟度低→高,由多环→单、双环。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 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多环环 烷烃与四环的甾族化合物和五环的三萜稀类化合物很相似,被作为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之一。 4、芳香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 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 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 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 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 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 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 熟度。

油藏地质学第2章储集层

油藏地质学第2章储集层

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与油田分布图
障壁岛
㈣ 沿岸堤坝砂岩体 1. 形成:海(湖)沿岸地区(岸外砂坝、堤坝、障壁岛) 2. 岩石特征:以中、细砂岩为主,分选磨园好,物性好 3. 分布形态:平面呈狭长带状或串珠状沿海岸线延伸
剖面呈底平顶凸的透镜体 4. 实例:美国 堪萨斯州 契洛期带状油田
蒙大拿州 钟溪油田
扇顶砾为主,分选差。 5.规模大小:最大的可达几百公里,厚度几千米 6.油田实例:克拉玛依 T(三叠) 克拉玛依组油层
点砂坝
河流砂体 (曲流河)
㈡ 河流砂岩体(Fluvial sandstone) 1.形成条件:长期沉降、气候潮湿,河流发育的冲积平原
2.分布形态:形态极不规则,平面上呈条带状、蛇曲状、树 枝状、网状. B.剖面上,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底砾顶泥的二 元结构。
Mz=(P25+P75)/2 ⑶ 分选系数:So=P25/P75
分选好:1—2.5; 分选中:2.5—4; 分选差: >4.0。
㈢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磨园度 1. 排列方式
最紧密排列: Ф理=25.9%; 中等排列: Ф理:25.9%~47.6%; 最不紧密的排列: Ф理=47.6%。 说明:排列越疏松,孔隙半径越大,连通性越好,渗 透率越大。
(据D.C.Beard & P.K.Weyl,1973)
人工混合沙的孔隙度
人工混合沙的渗透率(达西)
分选差的砾岩、粗砂岩,Ф小,储集物性差; 分选较好的中-细砂岩,Ф较高,储集物性较好; 分选最好的粉砂岩,绝对Ф高,Фe小,储集物性差。
风成砂>海滩砂>河流砂>洪积砂>冰川砂
粒度参数和颗粒分选参数描述: ⑴ 粒度中值:Md=P50 ⑵ 平均粒径:
sands) C 前三角洲亚相:

03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石油地质学 姜福杰】

03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石油地质学 姜福杰】

的渗透率即为m1 2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
任何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
为绝对渗透率。 储集层渗透率分级
级别
渗透率 (10-3μm2)
评价
油层
气层
1
>1000
极好
21000-500源自流体自由流动疏松砂岩、大裂缝、溶洞
孔隙

一般常见砂岩、微裂缝

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介于0.5~

2×10-4mm,裂缝

宽度介于0.25~

1×10-4mm之间
外力大于毛管阻力,
流体流动
孔隙
孔隙
致密砂岩、泥岩
微毛细管孔隙
通常温、压下,
孔隙直径<2×10-4mm, 流体不可流动
裂缝宽度<1×10-4mm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相对渗透率无单位 Ko/K、Kg/K、Kw/K
相对渗透率影响因素:
①相对渗透率与绝对 渗透率有关
②相对渗透率与流体性质有关
③相对渗透率的大小与流 体饱和度有关相。只有流 体的饱和度达到一定量时, 才有相对渗透率。 临界饱和度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三、岩石的孔喉结构 1. 孔隙系统构成
岩石孔隙系统示意图
(1岩石颗粒;2胶结物;3孔隙系统)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孔隙与喉道的不同配置决定储集层具有不同性质。
储集层特征 好
较好 较差

孔隙直径 大
较大 大 低
喉道 大
较粗 较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教材 word版2.5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教材 word版2.5

第五节盖层一、概念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常见的盖层有:石膏和盐岩占33%,泥岩、页岩占65%,致密灰岩占2%。

二、盖层的封闭机制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

三、盖层的性质盖层有两大类: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

前者覆盖了油气运移路径,后者限定了油气聚集。

盖层可以是任何性,唯一的条件是组成盖层的岩性界面的最小排替压力要大于下伏油气聚集油柱的浮压。

对盖层的分析首先应当确定生烃、排烃的时间和位置。

只有那些在成熟生油岩之上,分布范围又大,且有储盖组合的盖层才对特定含油气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集中注意那些控制成因上相关的油气运移与聚集的不渗透面即可。

(一)盖层的微观性质——封闭能力盖层在特定时刻的封闭性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从孔隙或裂隙中排出同生水所需的最小压力(同生水排出即为渗漏),相邻油气要通过此封闭层,它的浮压必须要达到这一进入毛细管的最小压力。

封盖岩毛细管力的作用是将油气限制在圈闭之内。

确切地说是油滴要通过封盖层小孔隙时两种岩层之间的毛细管阻力差阻止油气的通过。

两种岩层的毛细管阻力差:∆P c = 2r ( 1/r t -1/r p )静油柱的浮力是: F r = -Z ·(ρw - ρo )g如果油柱的浮压超过盖层的油水排替压力,则油气就穿过盖层。

当然,向下的水动力流将使进入压力增加,而向上的水动力流使盖层的有效进入压力减小。

自岩石标本的“微观数据”推广到整个宏大的封闭面,其用处十分有限。

只有当封闭面是均匀的而且是非常细粒的岩性时,例如粘土岩或蒸发盐岩,随机取得的岩芯样品才会有实测的极高值,但如果致密岩有裂隙或破碎,则测得的数据完全无效。

当封闭面是横向上连续的均匀细粒岩石时,毛细排替压力的实验室测量才能提供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估计封闭层可以经受的最大油柱浮力。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和盖层

4.2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储集层的孔隙性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中是 指储集层中孔隙空间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 育程度。地壳中不存在没有孔隙的岩石,可是不 同的岩石,其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是不同 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中 的。因此,岩石的孔隙发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岩石 中储存油气的数量。 为了度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提出了孔隙 度(率)的概念。孔隙度是指岩石孔隙体积与岩 石体积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根据研究目的 不同,孔隙度又可分为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 及流动孔隙度。
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 0.25mm。流体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也可以出现较高的 流速,甚至出现涡流。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的或胶 结疏松的砂岩的孔隙大多属于此类。 2)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裂 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液体质点之间,液体和孔隙 壁之间均处于分子引力作用之下,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 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液体才 能在其中流动。微裂缝和一般砂岩的孔隙多属此类。 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 小于0.0001mm。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往往很大,要 使流体移动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梯度,这在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 不到的。因此,实际上液体是不能沿微毛细管孔隙移动的。泥 页岩中的孔隙一般属于此类型。但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表明, 微孔隙孔径≥0.0001mm时,也可作为储集油气的场所。
式中,P1 为岩样进口处压力;P2 为岩样出口处压力 ;Q2 为通过岩样后,在出口压力(P2)下,气体的体积 流量;μg为气体的粘度;F和L同上。
在法定计量(SI)单位中,渗透率的单位为二次方微米 (μm2)。按照K=Q·μ·L/F·ΔP定义,Q(流量)=1m3/s,μ (粘度)=1Pa· S,L(长度)=1m,F(截面积)=1m2, ΔP(压力差)=1Pa时,K=1m2=1012μm2。 在标准制(C· S)单位中,渗透率的单位是达西 G· (D),并规定:粘度为1厘泊的均质液体,在压力差为1 个大气压下,通过横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长度为1厘米的 孔隙介质,液体流量为1立方厘米/秒时,这种孔隙介质的 渗透率就是1达西(D)。由于用达西作为含油气层岩石渗 透率的单位有时太大,故一般取其千分之一作单位,称为 毫达西(MD)。 1达西(D)=0.987μm2; 1毫达西(MD)=0.987×10-3μm2。

024第二章 储层和盖层(第四节 盖 层)

024第二章 储层和盖层(第四节 盖 层)

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 粉砂岩、粉砂质
泥岩、泥质粉砂岩
同上
泥质粉、细砂岩
泥质细砂岩
3、盖层厚度和连续性 厚度:越大越好。对于粘土岩,理论上要一米厚度以上,但实际上一般要
几米厚度为好。 连续性:越连续越好。
4、埋深:一般埋深越大,越好。
以上各种评价参数,本质上是孔隙大小。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区域盖层、盖层、隔层。
等岩盐类岩石。
3、致密碳酸盐岩(灰岩):
如:亮晶灰岩。
4、其他岩类:如:火山岩。 注:盖层和储层在岩石类型
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泥
质岩可以成为储集层,致密 砂岩也可成为盖层(如图2-30)。
图2-30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中油气 藏示意图 (转引自Βрод,1956) 斜线部分为 油藏,圆圈为气藏
2、简述盖层的类型。
3、简述盖层封闭机制
对的。 盖层自封闭:在油气渗漏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堵住盖层显微孔隙的渗漏作用。 盖层的显微孔隙如图3-19。
图2-26 盖层显微结构空间类型图 (据傅家谟,1992)
三、盖层评价参数 评价盖层封闭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孔隙大小
孔隙直径小于5×10 —6 cm:好盖层,既能封闭油,也能封闭气。 孔隙直径5×10 —6 —2×10 —4cm,只能作为油藏盖层。 孔隙直径大于2×10 —4cm :不能作为盖层。 2、盖层渗透性和排驱压力 显然,渗透率小和排驱压力大的盖层是好的盖层(见表型
(一)按产状和作用分
1、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田上方的区域性的非渗透层。 2、局部盖层(圈闭盖层,狭义的盖层):直接覆盖在圈闭上方的非渗透层。
3、隔层:存在于圈闭内部、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层。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地下岩石中之所以能够储存石油、天然气,其基本条件是这类岩石的孔隙性比较好,能够提供给油气以储集空间;同时还具有比较好的渗透性,允许油气注入其孔隙空间。

这种具有连通孔隙、允许油气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就是储集岩。

储集岩的概念只表明其具备储集油气的能力,并非一定都已储集油气。

储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可称为含油气层。

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油气层。

虽然理论上没有岩性限制,但实际上已发现的油气绝大多数产自沉积岩层,其中以砂岩和碳酸盐岩最为重要。

因此,储集岩又被习惯性称做储集层(简称储层)。

早在油气注入之前,储层的孔隙(或裂隙)中应该是饱含地层水的。

由于石油天然气通常比油田水的密度要小,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由于受油田水的浮力驱使,油气通常具有向上倾方向渗流的趋势。

如果储层上方发育致密岩层,则对油气向上逸散能起阻止作用。

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石形象地叫做盖岩,也习惯地叫做(封)盖层。

盖层和储层对油气所发生的作用是相反的。

对于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评价越好;盖层则越致密越好。

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

盖层也不是绝对没有孔隙,只是非常致密、孔隙半径很小、能对下方的油气发生足够大的毛细管阻力。

盖层主要依靠这种毛细管压力来封闭油气。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含油气层还包括其含油气饱和度等。

第一节储集层的物理性质一、储集层的孔隙性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岩石中的空隙按其形状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

孔隙是三维发育的,裂缝主要是二维延展的。

较大的孔隙则笼统地称为孔洞或洞穴,“孔”与“洞”没有严格界限,一般界限为1-4mm。

按照孔隙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表2-1)。

表2-1孔隙/裂缝大小分类表(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 ,裂缝宽度大于0.25mm 者。

在超毛细管孔中液体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石油地质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石油地质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相对渗透率影响因素:
①相对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有关 ②相对渗透率与流体性质有关 ③相对渗透率的大小与流体饱和度有关。只有流体的饱和度 达到一定量时,才有相对渗透率。
临界饱和度
三、孔隙结构(pore texture)
孔隙(pore):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 孔隙:控制储层储存流体的能力
喉道(throat):连通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狭窄连通部分。 喉道:控制储层渗滤流体的能力
孔隙度(%)
>20
渗透率
500-100

三角洲分流河 道、扇三角洲
20-15 100-10

游动性 滨浅湖
15-10 50-1

河流-冲 积扇
<10 <1
2.成岩后生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成岩作用对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作用具有多重性,一 些作用是导致孔渗性变差,而有些作用则能新生孔隙, 形成次生孔隙。
岩石渗透性与非参透性是相对的:
渗透性岩石:
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 的岩石。如:砾岩、砂岩、多孔石灰岩、白云岩
非透性岩石:泥岩、盐岩、石膏
2. 渗透率(permeability)
K
QL
P1 P2 S
.t
P1
L
S
P2
渗透率的单位是 m2
单位时间,单位截面积,单位压力降条件下的流量。
急剧压实
Φ0:原始孔隙度,%;
D:埋深,m;
稳定压实
c:与压实速率、沉积
原生 缝
次生
3)孔隙按大小的分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0.25mm
流体可在其中自由流动
②毛细管孔隙:孔隙:0.5-0.0002mm,裂缝:0.25-0.0001mm,

石油工程概论 储集层和盖层PPT课件

石油工程概论 储集层和盖层PPT课件

风化,在表层出现一个风化孔隙带,使孔、渗
增加,便成为油气储集层。
储集空间
主要是风化孔隙、裂隙,以及构造裂缝,
多发育在不整合带及古地形突起上,构造条件
可使裂隙形成有一定方向性和连通性的裂隙密
集带。
第55页/共76页
三、泥质岩储集层 •比较致密性脆的泥质岩产生较密集的裂缝; •泥质岩中含有易溶成分如石膏、盐岩等,经地 下水溶蚀形成溶孔、溶洞,成为储集层; •泥质岩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储层,主要是次生 作用(风化、溶蚀、构造)形成孔、缝、洞系统的 结果; •岩性致密,形成条件较复杂,物性变化大;
原生孔隙
粒间孔隙
第26页/共76页
粒内孔隙
第27页/共76页
填隙物内孔隙
第28页/共76页
裂缝(隙)孔隙
第29页/共76页
•粒间孔隙,指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 胶结物充填而留下来的孔隙空间,一般有 喉道粗,连通性较好等特点,是砂岩储层 最主要、最普遍的孔隙类型。 •粒内孔隙,碎屑颗粒内部原有的空间部 分所保留下来的孔隙。
5、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度和 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但没严格 的函数关系,碎屑岩 储层、孔隙度和渗透 率一般有一定相关关 系。碳酸岩储层、孔 隙度和渗透率一般没 有相关关系。
第21页/共76页
一般地,孔隙度相同时,孔、喉小的比孔 喉大的渗透率低,孔喉形态简单的比复杂的渗 透率高。 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使 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主要有:
第56页/共76页
以上大量储层形成特点说明,形成储层的 岩石类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孔隙和 渗透性。任何岩类只要在一定的孔隙性和渗透 性,都有可能形成储集层。
因此,储集层的研究,应该多方面进行, 既注意一些已知储集层岩类,也不能完全忽视 一些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的未知储集层岩类, 扩大找油、找气领域。

油气藏地质 第2章储盖层

油气藏地质 第2章储盖层

K≥2000 500≤K<2000 100≤K<500 10≤K<100
K<10
3、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
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

Oe(%)
40
35
30
粉砂岩
25
20
细砂岩
粗-中粒砂岩
15
10
5
0 0.0 0.4 0.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储集层和盖层
(reservoir and caprock)
储层和盖层是油气聚集的两个基本条件
烃源岩
盖层
储集层
盖层
储集层
储集层和盖层是一对物性相反,功能相对,在 油气运移和聚集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要素
储集层是渗透层 •孔隙大,渗透能力强,起输送和储集油气作用. •许多种类的岩石可以形成储集层。
盖层是非渗透层 •致密少孔,渗透能力差,起限制和遮挡油气运移的作用
(3)溶解作用
矿物溶解可以形成次生孔隙。 长石、火山岩屑、碳酸盐岩屑以及方解石、硫 酸盐等胶结物容易溶解
酸性地下水的存在是溶解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有机质生烃 碳酸盐岩矿物的分解 深源热液
①有机酸和二氧化碳 酸性水的溶解作用
中 成 岩 期
晚 成 岩 期
②大气淡水淋滤作用
小结:影响碎屑岩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
砾岩
砂岩
细砂岩
一、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物源和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次生作用
1、物源和沉积环境对碎屑岩储集物性的影响
• 物源区母岩类型影响碎屑岩成分 • 搬运距离影响碎屑岩的分选程度和磨圆度 • 水动力条件条件影响碎屑颗粒分选和磨圆

石油地质学(盖层)

石油地质学(盖层)

3.1.2、盖层的岩性—膏盐类
岩盐、石膏类盖层
LOGO
膏盐类盖层基本不具有孔隙,其物性封闭能力比泥岩
更强,因而该类盖层是高质量的盖层,可遮挡高压气藏。 其阻挡天然气扩散的能力要比一般额泥岩强近一百倍,可 以有效地阻挡烃类的扩散损失。
单独由石膏(特别是硬石膏)组成的盖层,其遮挡能力
不如盐岩。石膏与岩盐塑性是硬石膏的三倍,所以由硬石 膏组成的盖层的油气藏油气柱高度不大,油气充满系数小
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水排替油的压力 沉 积 物 极细粘土 粘 粉 砂 砾 土 砂 颗粒直径,mm 10-4 <1/256 1/256~1/16 1/16~2 2~4 排替压力,MPa 4 >0.1 0.1~1/160 1/160~1/5000 1/5000~1/10000
2.1、物性封闭机理
毛细管压力:
3.2、盖层的厚度
LOGO
构造活动 破坏盖层的封闭性 1、地层抬升剥蚀:盖层残后越小,封闭性越差; 2、断裂作用破坏盖层的封闭性; 3、岩浆或者岩体等侵入作用,可使盖层拱张破裂
总结: 盖层厚度间接影响封闭能力。理论上讲盖层厚度对封 堵油气没有直接影响,但当盖层排替压力不够时,加大厚 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保存油气的角度看,盖层越厚越 有利,厚度大不易被小断层错断,不易形成连通的微裂缝; 厚度大的泥岩,其中的流体不易排出,从而形成异常压力, 导致封闭能力的增加。
分类:
3.1.1、盖层的岩性—泥质岩类
特点:
LOGO
1.孔隙细小,排替压力很高,具有较强的物性封闭能力。 2.分布广、数量多、最常见,各种沉积环境中。
影响该类盖层的因素:
⑴ 泥岩中膨胀性矿物(尤其是蒙脱石)越多,盖层质量就越 好,遮挡力越强,对保存油气藏所需的厚度越小。反之,则 要很大厚度来补偿。 ⑵ 泥质盖层与粒度组分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分散性(粉 碎程度)越高,其渗透率越低,因此,遮挡能力就越强。 ⑶ 含砂质、粉砂质等杂质会大大降低泥质盖层的遮挡能力。 ⑷ 矿物成份:蒙脱石吸收容量大,因此遮挡力强;交换络合 物中Na+高的其膨胀性、塑性、吸水性增大,毛管压力和渗透 性降低。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储集层和盖层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都是储存在岩石孔隙中的。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

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第一节储集层的物性参数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第三节碳酸盐岩储集层第四节其它类型储集层第五节盖层第一节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Pt=V p/V t*100%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直径>0.5mm,相应裂缝宽度>0.25mm,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2.毛细管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0.0001mm,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

3. 微毛细管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液体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e=V e/V t*100%二、渗透性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

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K即为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D)。

国际单位:μ=1Pa.s △P=1Pa F=1m2 L=1m Q=1cm3/s则:K=1μm2常用单位:μ=1厘泊△P=1大气压 F=1cm2 L=1cm Q=1cm3/s则:K=1D=1000md1D=0.987μm21D=987*10-6μm2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第一节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Pt=V p/V t*100%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直径>0.5mm,相应裂缝宽度>0.25mm,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2.毛细管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0.0001mm,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

3. 微毛细管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液体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e=V e/V t*100%二、渗透性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

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K即为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D)。

国际单位:μ=1Pa.s △P=1Pa F=1m2 L=1m Q=1cm3/s则:K=1μm2常用单位:μ=1厘泊△P=1大气压 F=1cm2 L=1cm Q=1cm3/s则:K=1D=1000md1D=0.987μm21D=987*10-6μm2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表示为Ko/K、Kg/K、Kw/K。

相对渗透率变化范围在:0~1之间。

某相有效渗透率的大小与该相流体的饱和度(流体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成正相关系。

饱和度增加,其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均增加,直到全部为某一相流体饱和,其有效渗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即相对渗透率等于1为止。

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一般情况下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亦不是无限的,而且也要视岩性不同而不同。

碎屑岩储集层:渗透率与总孔隙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与有效孔隙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菲希特鲍尔对砂岩大量统计得出)。

渗透率的变化幅度要比孔隙度的变化幅度大很多。

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的关系。

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其孔隙容积。

因为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不一定以原生孔隙为主,有时可以是次生孔隙占主要。

三、储集层的孔隙结构1、概念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孔隙:是孔隙系统中的膨大部分。

决定了孔隙度大小。

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的细小部分。

决定了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

2、研究方法①孔隙铸体薄片:把岩石切片,孔隙注入红颜色的胶体,作成薄片,在镜下观察其孔隙及喉道的类型、形状、大小等特征。

②扫描电镜:放大倍数增大③压汞曲线法压汞曲线法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方法:在不同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按公式算出某一压力下的孔喉等效半径,结合岩石的总孔隙度资料,作出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

根据以上两图,可以对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①排驱压力(Pd):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

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②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③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与之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

Pc50%越低,r50越大,则孔隙结构好。

④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一般将小于0.04μm的孔隙称为束缚孔隙。

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

四、流体饱和度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在油藏中的油、水分布反映出毛细管压力同油、水两相压力差相平衡的结果,在油藏的不同高度上的油、水饱和度是变化的。

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99%以上的储集层为沉积岩,其中又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1%为其它岩类储集层。

所以按岩类可分以下三种类型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类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其中物性最好的是中-细砂岩和粗粉砂岩。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传统的观念认为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的粒间孔隙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次生的,并且都把次生孔隙(除了裂缝以外)解释为是地层出露地表时大气水淋滤的结果。

直到1979年,自从施密特麦克唐纳(Schmidt)发表了“砂岩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储集孔隙”之后。

人们对次生孔隙的概念、类型、识别标志、形成机制及意义才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Schmidt将碎屑岩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①粒间孔隙:一般为原生孔隙。

其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有所降低,但降低的速度比粘土岩慢得多。

②特大孔隙:按Schmidt标准,超过相邻颗粒直径1.2倍的孔隙属特大孔隙。

多数为次生孔隙。

③铸模孔隙:是指砂岩中具有一定特征几何形状的介壳碎屑、碳酸盐粒屑、结晶矿物(盐、石膏、菱铁矿)被溶蚀后,保持原组构外形的那些孔隙。

属于一种溶蚀的次生孔隙。

④组分内孔隙:一切组分,如颗粒、杂基、胶结物内出现的孔隙。

可以是原生的(沉积的和沉积前),也可以是后生的(成岩过程及其后新生的)。

⑤裂缝:砂岩中裂缝较为次要,但如果沿裂缝发生较强烈的溶蚀作用时,它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1、沉积作用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影响(1)矿物成分对原生孔隙的影响矿物成份主要以石英、长石、云母。

矿物成份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视以下两个方面:矿物的润湿性:润湿性强,亲水的矿物,表面束缚薄膜较厚,缩小孔隙空间,渗透性变差。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抗风化能力弱,易风化成粘土矿物充填孔隙或表面形成风化层减小孔隙空间。

因此,长石砂岩较石英砂岩物性差。

除长石外,其它颗粒矿物成份对物性影响不大。

(2)岩石结构对原生孔隙的影响包括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

粒度和分选系数的影响粒度:总孔隙度随粒径加大而减小。

因为粒度小,分选差,磨圆差,较松散,比圆度好的较粗砂岩孔隙度大。

渗透率则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因为粒径小,孔喉小,比表面积小,毛细管压力大。

当分选系数一定时,渗透率的对数值与粒度中值成线性关系。

分选:粒度中值一定时:分选差的岩石,小颗粒充填大孔隙,使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分选好的岩石,孔渗增高。

孔隙度、渗透率随着分选系数趋于1而增加,分选系数So<2时,各种粒径的砂岩孔隙度、渗透率都随So增大而降低;分选系数So>2时,中细粒砂岩,孔隙度随So增大而缓慢下降;粗粒和极细粒砂岩,So增加时,孔隙度基本不变。

立方体排列:堆积最松,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斜方体排列:孔隙直径较小,渗透率低。

磨圆度增高,储集物性变好。

(3)杂基含量对原生孔隙的影响杂基:指颗粒直径小于0.0315mm的非化学沉淀颗粒。

代表沉积环境能量,在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杂基含量。

杂基含量高,一般代表分选差,平均粒径也较小,喉道小,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其孔隙、渗透性也差。

2、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压实作用:包括早期的机械压实和晚期的化学压溶作用。

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

胶结作用:胶结物的含量、成份、类型对储集性有影响。

含量高,粒间孔隙被充填,减少原生孔隙,连通性变差,物性变差。

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较松,物性较好;纯钙质、硅质或铁质胶结的岩石致密,物性差。

胶结类型由接触式→接触→孔隙式→孔隙→基底式→基底式物性逐渐变差。

溶解作用:粗粒、孔隙水多或含有有机酸的砂岩,能溶解孔喉中的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改善储层物性。

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物性的改变要视被交代物和重结晶结果而定。

三、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环境及分布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沉积条件及古构造条件的控制。

一个沉积盆地内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情况,受沉积旋回的控制,一般在一个完整旋回的中后期所沉积的砂质岩,分布广,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常常形成良好的碎屑岩储集层。

古构造条件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也有影响。

一般在盆地的斜坡带,碎屑物质经过机械分异作用,颗粒较均匀,圆度好,胶结物含量少,储集物性甚佳。

在水下大型古隆起的顶部和翼部,由于湖水的冲洗作用,形成物性良好的碎屑岩储集层。

横向上碎屑岩储集层的分布主要是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主要分布于砂岩体中。

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舌状砂岩体可分为四个带:主体:砂岩体近沉积物来源部分。

砂岩百分含量高,横向连通性好。

核部:砂岩体中部、砂岩最发育的地段。

以细砂岩为主,层间连通性好。

前缘带:砂岩体最前方和两侧边缘的砂岩体尖灭带。

以粉砂岩为主,连通性较差。

断续分布带:介于砂岩体沉积区与泥岩沉积区之间的透镜体砂岩,以泥质粉砂岩为主。

1、冲积扇砂砾岩体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河流进入平原,在山的出口堆积而形成的扇形砂砾沉积体。

岩性为砾、砂和泥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粒度粗,分选差,成份复杂,圆度不好。

物性特征:孔隙结构中等,各亚相带的岩性特征有差别,因此其渗透性和储油潜能也有变化。

其中以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物性较好,若邻近油源,可形成油气藏。

2、河流砂岩体岩性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以砂质为主,成分复杂,分选差-中等。

包括: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弯曲河道内侧(凸岸),为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上、向两侧逐渐变差。

河床砂砾岩体(属称心滩):沿河道底部沉积。

平面呈狭长不规则条带状,走向一般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剖面上呈透镜状,顶平底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