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原理复习题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要论述当前地理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20分)
二、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哪些内容?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20分)
三、试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维度的视角,谈谈国家可持续发
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分)
四、你认为地理新方法(定量、实验、遥感遥测、信息系统
方法等)与地理传统方法(定性、经验、目测、描述)有何关系?如何结合?(20分)
五、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发展的周期性。(20分)
六、你认为当前地理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0分)
地理学和相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密切。
1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从各独立学科的个别研究转向相互联系的研究。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大综合的研究势不可挡。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汇合、交叉和渗透成为明显的趋势。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不谋而合。它们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
3从研究对象范围看,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为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学科有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灾十年、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不断扩大和开拓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加强——自然-人文的一统化趋势
地理学下属各分支和专门学科发展得越好,综合的要求也越迫切,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因此,统一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不断加强
1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的类型和结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过程和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从总体上说,这些都属于地理过程的研究,如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沙漠化、城镇化等等。
2在时域上地理过程可区分为历史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几种。现代和历史过程的研究则是预测未来的根据。
3自然地理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地理系统中的界面过程则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
4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智能的发展,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
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拓宽应用研究领域——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1、注重建设地理研究——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针对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有关问题,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地理预报等。
2、加强自然资源评价研究:原苏联的自然资源评价在50~60年代分为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生态评价3种。现在更注重生态评价。
3、应用领域多元化: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范围、为社会服务的领域更趋多元化。传统上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通常需要有应用理论作桥梁,因而近年来,地理学还比较重视发展应用理论。
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1、对地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
①信息获取的遥感、遥测技术;②物质、能量、信息的测试和分析技术;③模拟与实验
技术;④信息计算与处理的技术。
2、遥感、遥测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测大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逐步完善,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的应用并逐步走向精密化。
4、地理学传统的思维模式向现代地理学的综合模式发展:
①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地从系统整体出发,使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
②综合的内容更加深广,包括空间与时间、质量与数量、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自
然和人文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
③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
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可能用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数学模式等来表达综合的结果。
七、以地域分异理论为基础,简要分析我国东西部之间差异
的影响因素。(20分)
地域分异理论:是关于地球表面组成成分或综合体空间分化和差异的理论。地理环境的分异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几种表现。其中经济分异主要指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差异;文化分异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差异,地方方言差异,地方民居等;社会分异指河流文明(古老、保守)与山区文明(边远、新兴),东西方差异。而自然方面的规律是指地理环境中各自然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的分化现象及表现形成。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地域分异的背景,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分异有制约作用。下面主要从自然,社会、文化几方面来分析我国东西部之间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1)气候——东部湿润多雨;西部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反映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综合影响。季风是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现象。在季风影响下,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内陆干旱少雨。
(2)地貌——东部多平原,经济发展腹地大;西部多山地高原。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源于西部高原的河流,在东部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加剧了东西环境差
异。
(3)海岸线——东部濒临沿海,海运方便;西部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东部面向大海,有海运之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4)矿产资源——东部矿产开发条件好,临近消费地;西部资源丰富但远离消费地,运输成本高,产品附加值小。我国煤、石油,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北部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方由纬度地带性引起的劣势,加重了经度地带性的影响。
二、社会条件方面,有下列四点差异:
(1)自唐以来,我国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东部经济发展优于西部。
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迁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在北京居多。南北大运河把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联系起来。东部地区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有较活跃的商品经济传统。
(2)近代沿海通商,给东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五口通商(1843年,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传到沿海一带,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地区兴起。内地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商品经济发展迟缓。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前哨在沿海。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五个沿海开放区都在东部。
(3)东南沿海华侨、海外华人、港澳台亲属较多,在改革开放中使东部占有先机。
他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和技术,传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经验,促进故乡社会和经济繁荣。
(4)西部少数民族较多,地域阻隔封闭,经济、文化基础差,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1949年以前,有些少数民族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奴隶社会,甚至处在原始社会。1949年以来,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历史背景对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除了朝鲜族和满族,大多数分布在内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你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环境如何和睦相处?(20分)
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首先要遵循一下原则: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容纳人口的数量、资源的数量(资源生产力),以及容纳污染物的能力)相适应。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从这十方面开始入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解决方法: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植树造林,可以故土养土,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砍一棵树,则要种植一棵新的树苗,这样,可以缓解自然的压力,并能够在几年、十几年时间,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二.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不单单是因为物种进化,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它们原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又或者是因为人类对其的过度虐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快速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严禁高价买卖珍惜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