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合集下载

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齐名,并称“三曹”。

虽然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却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使他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十多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欲立之为嗣”。

但曹植后来的表现却令曹操屡屡失望。

这与曹植的性格有关。

早年的曹植,由于深得曹操的宠信,过着贵公子生活,沉湎于优游宴乐,又因其才高,颇有些恃才傲物、盛气凌人。

据《魏志·陈王传》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而饮酒误事,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据史料记载,醉酒的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违背礼制,《曹操集》记载曹操当时“异目视此儿矣”,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而之后战场上的一场大醉更是注定了他在争夺嗣位上的失败:据《魏志·陈王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派曹植率兵攻打关羽,解曹仁之围,但在这军情如火的紧要关头,曹植却喝得烂醉如泥,不能受命,令曹操对他无可奈何,悔而罢之,从此绝了立他为嗣的心。

曹植的耿介狂傲、任性而为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这却成就了一个卓越的文人。

事实的确如此。

在文学上,曹植为诗为文都极具才情,明代的批评家张溥说他“集备众体”,又说曹植:“自然深致,少逊其父;而才大思丽,兄似不如。

”曹植的创作对“建安风骨”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被推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称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创作,引领一时风气,并诠释了“建安风骨”,被刘勰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文心雕龙》)。

兼之他还是个文学全才,他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

如其《洛神赋》一出,可谓当时无人能与争锋;而他又“集备众体”,各体文章今存九十二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书启、杂说、序论等都继有成就。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其风格清俊通脱。

其特点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主要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薤露》《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

此外曹操的散文成就也非常突出,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做,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如:《求贤勿拘品行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不拘泥于形式,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曹丕的诗中,还有一些是记述民生疾苦和军旅生活。

如《令》、《广陵于马上作》、《黎阳作》等,虽不比曹操的诗慷慨悲凉,气势也颇为雄厚。

曹丕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的散文典雅清峻,文气贯通,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丕继位为界分为风格迥异的前后两期。

前期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数量较少。

《泰山梁甫行》描写了下层人民贫困的生活。

到曹丕继位后,曹植受到很大的迫害,不仅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身边的好友也被一一杀害。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建安诗歌:幽愤文姬,风骨三曹

建安诗歌:幽愤文姬,风骨三曹
建安诗歌
幽愤文姬,风骨三曹
一、历史属性: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
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 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 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 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 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 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 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
《赠徐干》的建功立业:
惊风飘白日。 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 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 小人亦不闲。
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观沧海》的阔大气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中的积极进取精神: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 阳武,生前为陈王,去世后谥“思”,又称 陈思王。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 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谢灵运有“天 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 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 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时期通常从汉末黄巾起义算起,到三国鼎立时期魏明帝景初(公元237—240年)末年为止,包括五十多年的时间。

在汉末大动乱的时代,战场上群雄并峙,逐鹿中原;文坛上俊才云蒸,作家辈出。

诗人们秉受时代的豪气,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形成了浑厚、刚健、质朴的风格和慷慨悲凉的情调,这就是后代所称颂的“建安风骨”。

由于三国之中曹魏集团的文学成就最高,因此建安文学主要指曹魏文学。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凭借其政治地位吸引了一大批文士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想依附曹氏集团为平定天下做一番事业。

这就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史上所说的“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本人又是杰出的文学家。

他不但开创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而且诗歌以沉雄刚健的气势成为建安文士的表率,散文以清峻通脱的风格开出崇尚通达的魏晋文风。

曹丕诗歌风格清婉,感情真挚,更多地继承了汉代文人诗的传统。

曹植一生因前后期的生活遭遇不同,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史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典型特征。

他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赋作家,对五言文人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以外,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六人都属于曹魏集团。

此外还有蔡琰、左延年等作家。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战乱,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在建安年间,作品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也有各自的特色。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

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永恒价值的共同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曹和建安文人重视文章的价值,提倡壮思与文采并举的文学创作观。

在辞赋方面,他们由汉代的大赋转向抒情小赋,在文章方面,散文风格普遍转向清新通脱,骈文也在此时形成。

建安风骨话三曹

建安风骨话三曹

建安风骨话三曹作者:安海磊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3年第01期乱世出英豪。

英雄有壮志,豪杰有悲歌。

这是一个局势多变的风云时代,又是一个璀璨的文学黄金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家大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也有不少人经历过艰苦的戎马生涯,目睹了社会的悲凉惨景。

他们从中汲取了深厚的创作源泉,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文学经典。

在当时的统治集团曹氏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些作品文字梗概多气,笔调明朗宏大,感情慷慨悲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遂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

这个在纷乱中开始的时代,就这样为后人画下了最夺目的一笔。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 ——李白·唐“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魏武(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陈思(曹植)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 ——刘勰·南北朝“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 ——敖陶孙·南宋“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 ——袁行霈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曹公莽苍,古直悲凉。

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

(陈沆·清)曹操(155-220),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涼。

曹操是“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清峻通脱,风流自赏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宦官的出身本来是很微贱的,但是汉末宦官擅权的形势,却使他们显赫一时。

这种家庭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作为凭依,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曹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

建安文学,三曹

建安文学,三曹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 的特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 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 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 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 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 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 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 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两 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 《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 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 (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 高飞”(阮瑀《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建安诗歌带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 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 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平原侯植诗序》), 王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刘 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

现存诗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反映汉 末社会动乱的经过,慷慨悲凉;散文则多切政 事,清峻通脱。他的诗对后代影响深远。原集 已散佚,今人重辑为《曹操集》。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梁〕钟嵘《诗 品》卷下) 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 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 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臼所 勒 成 垂 篇 ”。曹 小 今存 诗 歌 t 首。 几
品 ,并且 再视 和 提 侣文 学 ,这 些都 有 助 时 代文 学 的繁 荣 与
发展 。但 是 政 治权 力 的介 入也 给 文一 来不 良影 响 。二 曹操 带
纵 文 风 , 以 臼己的 审关 趣 味左 右文 坛 , 从而 消解 了文十 的 刨

中国 文 砑宄
论 三 曹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影 响
。 巩 建 鹏
摘 要:在魏晋南北朝 文学史上 ,三曾是 曾魏皇族文学集 团的中坚人物 、核心 力量。他们不但是政 治领袖 ,而且 是文学领袖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对其与文学的关系作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 中国 文学在建安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忐・ 魏 ・ 思 王植化 》 载 : “ }尝 视其 文 ,谓 植 日: 陈 太 H 汝 情 人邪 ? ’植 跪 日 : I I 为论 , 下笔成 章 ,顺 面
( )喜 好 文 学和 创 作艾 绩
《 心 雌 龙 ・时序 》 云 : “ 武 以干 王 之 , 雅 爱 诗 文 魏 H
舍 ,欲 秋 夏读 {”。 曹 称 坝 他 “ 佳 诗 f 籍 ,虽 存 5 4 J好 ; 文
旅 ,于 不释 卷 ” 。曹植 追 念他 “ 既总 庶政 , 览儒 林 ,身 著 。
建安
( 1 ), 琳 、徐T 、刘 祯 、席 场在 疚疫 中逝 27
世,曹 小 / 分伤 心 ,亲 [为陈琳 、徐T 、刘祯 、应 场 、繁 钦 』

忐 ・ _ ・ 思 植 传 》说他 “ } 魏 } 陈 5 年 岁余 , 诵 读诗 、论 及辞 赋 数 I 蔷 文 ”。 《 录 》 云 : “ 少而 好 赋 ,其 、 刀 , 前 余 ’ 所 尚 也, 雅好 慷 ,所著 繁 多 。 ”存邺 城 , 1 邯郸 淳 从荆 州 柬 归曹 操 时 ,曹 植与 他 十见 党 能 “ ¨ 诵俳优 小 说数 丁 。 ’ ’,可 见 曹俏 读 的 功夫 。曹植 年之 所 以深 得 父亲 曹操 的 器重 ,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作者: 韩书文
出版物刊名: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建安文学 曹植 曹操 代表人物 三曹 建安时期 诗歌 曹氏父子 建安风骨 文学成就
摘要: 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自古以来涌现出无数灿如群星的诗人和作家,他们以其叹为观止的力作,装点着历史的画卷。

但是以家族或家庭为单元群星闪耀的却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

尽管如此,诸如"三曹"、"三苏"、"三袁"、以及"二王"、"大小谢"等仍能在特定的时代里傲视群雄、独领风骚,留下千古佳作享誉人间。

下面让我们先看看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吧。

(完整版)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完整版)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姓名:苟侦桢准考证号:130411326176摘要: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尤以三曹最著名,他们对当时的文学有着莫大的贡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三曹影响贡献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在建安七子中,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最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

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一、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还建立了曹魏政权.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费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

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年间诗文一大家.在曹操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为主,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和民生疾苦的忧患。

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突破,晋人黄侃在《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

"①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一下纯乎魏响。

"②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与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

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

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

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

《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三曹”诗歌比较

“三曹”诗歌比较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作者:————————————————————————————————日期:浅谈“三曹”诗歌比较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通过战争,统一了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氏父子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诗人。

他们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

本文通过对“三曹”作品相同点和“三曹”同题材作品对比的总结,分析“三曹”作品的异同,展现“三曹”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一、“三曹”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略,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 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姓名:苟侦桢准考证号:130411326176摘要: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尤以三曹最著名,他们对当时的文学有着莫大的贡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三曹影响贡献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

在建安七子中,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最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

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一、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还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费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

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

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年间诗文一大家。

在曹操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为主,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和民生疾苦的忧患。

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突破,晋人黄侃在《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

”①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一下纯乎魏响。

”②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与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

汉乐府诗曲题与歌辞具有统一性,曹操却利用汉代旧曲自创新辞,这种酒瓶装新酒,古调写时事的写作方法,为后来文人的拟乐府诗创作提供了范本。

如《陌上桑》本写罗敷的故事,曹操改写为求仙;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卷中》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而曹操却增加了及时行乐和求贤的内容等等。

汉代乐府诗的曲折与辞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曹操的乐府诗则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既有在汉代旧曲内作辞的方法,也有自创曲辞的做法。

如《善哉行》古辞为四言,而曹操新辞亦为四言;《蒿里行》古辞为五、七言句式,曹操新辞为五言句式;又如《步出夏门行》古辞为五言,曹操新辞则为四言;而《度三关》、《对酒》曲辞全是曹操新创。

曹操的散文体式自由,以散句为主,较少雕琢痕迹,并且不避俗语俚语,使后来文坛涌现出了更多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文章。

(二)、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恒,曹操之子,建安十五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其时以副丞相之尊,与王粲、刘振、陈琳、徐干、阮瑀、应瑒、杨修等宴饮游乐、吟诗作文。

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是《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恒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的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清朝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燕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汉古辞已经不存,但从曹丕以后凡是写这个题目的也全是七言这一点看,很有可能这个曲调原来就是配七言的,然而,不论怎样,曹丕对七言诗的形式是有很大贡献的,致使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七言诗涌现出来。

曹丕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文中要点有:⑴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瑒、刘振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⑵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⑶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文学的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三)、曹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成“三曹”,晋朝诗人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常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人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后期诗歌主要是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犹大。

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晋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加:“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便是由此而来。

建安是中国诗歌“本乎性情”的转关,曹植诗“千悲万恨”“汹涌而发”,以其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言情、言事之间的左右摇摆、徘徊游移,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品格,从此,中国诗歌便一头扎向抒情路,这是曹植对中国诗歌历史的一大杰出贡献。

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

曹植诗大大突破了其父“悲壮”,其兄“凄婉”的情感基调,达到了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极大地拓展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并且曹植的“千悲万恨”“汹涌而发”是真正个人化的,是作者自己刻骨铭心的真情实感,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以夫妻失欢喻君臣失知,寄寓着自己被无端压制、闲置而壮志难伸的悲苦、愁怨、抑郁愤激之情,与曹丕代人言情、无所寄寓不同,这才是抒情诗艺术的方向。

二、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一)、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建设性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文学是分不开的。

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

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联系,曹丕曹植是他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庇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我国一代文学巨匠鲁迅也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创作实践,他赞扬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这“改造”二字昭示课曹操在文学上追求新变的精神,“祖师”二字则突出了曹操开启一代文学新风的历史作用。

曹操的诗文创作拘前人窠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乐府诗率先以旧调旧题写时事,为乐府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础,在形式上他对汉乐府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他打破了曲辞严格的对应成规,既有严格依照旧题进行的填词创作,也有曲辞全系新创的情况,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

曹操对汉乐府的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建安文学逐渐重视乐府诗的创作,建安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乐府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

鲁迅指出曹操的文章从通脱处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曹操的通达作风和权威政治身份使他在做文章时能够保持一种自在的状态,随意发挥尽抒胸臆、气韵流畅毫无滞碍。

曹操的《短歌行》本是一首用于宴饮的诗,诗的最终意思,是能求得大才贤士,和自己一起平定天下,建立功业。

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得到帮助自己的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的看待人生。

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浇愁。

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借酒浇愁的情绪中,正像诗经《郑风·子衿》中所讲的,以为女子热烈的希望自己所期待的男子到来,充分说明作者想招揽贤士的迫切心情。

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

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

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乌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使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大业,天下归心。

曹操在这首诗中很明白的表达了自己想要求贤的希望,更渴望能和自己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曹操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课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当时的汉丞相,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因为战乱而散处各地的文士吸纳罗致到自己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

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二)、曹丕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曹丕的文学观的形成,绝非偶然现象,这其中有着文学理论,文学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因,还有时代社会的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作家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只有到了曹丕生活的时代,经历了汉末的社会动乱,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个体意识得到了极度的张扬。

作为人学的文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的自觉能不能以人的自觉为前提,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觉醒,都跟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与自由发展息息相关。

此时,以肯定人的主题价值为标志的人的觉醒,使文学的自觉变为了现实,出现了“文的自觉时代”。

曹氏父子则是置身于这个时代前沿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唤来了一个文学创作“彬彬之盛”的建安新时期,在他们笔下,文学这个夹杂在史学和经学之间的可怜儿树立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