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极化法工作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探讨_蔡运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反演处理的必要性
实测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数据受体积效应的影
响, 原始电测深结果是叠加异常的特征。 测量装置 始终在地面上进行, 依靠不断增大的供电极距即空 , “穿透 ” 过程中 间几何关系来加大向下探测的深度 深部大极距时的探测结果始终包含着其上部小极距 时的异常信息, 异常叠合在一起。 实测电测深的视 在 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异常用等值线拟断面图表示 , 拟断面图上人为规定的实测数据的坐标位置不尽合 理, 纵坐标与极距有关, 不确切因素更多。 所以, 实 测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拟断面图是一个“不确切混 合” 异常图, 需要经过有效反演计算, 把异常信息分 离开来, 才能还原为异常地质体的空间真实形态 。 根据电参数性质的不同, 电阻率参量主要用来反映 地层岩性的分界面、 断层、 褶皱带等地质构造分布情 ; 况 而极化率参量异常则反映出空间极化体 ( 矿化 体) 的分布特征、 产状、 形态等。 反演处理最明显的特征, 一是原始电测深反演 计算得到断面上电阻率和极化率 ( 充电率 ) 的“真 ” 参数的分布, 将原来在垂向上叠加在一起的异常信
与地表圈定的矿化 部位发现了明显的高极化异常, 体分布范围完全一致。为了探寻矿化体深部的延伸 和产状, 为钻孔验证提供依据, 在穿过中梯异常部位 。 布设了激电测深剖面 使用法国 VIP - 10000 型直 流激电仪, 供电周期 T = 16 s, 最大供电极距 AB /2 = 2 000 m。在测深拟等值线断面图上 ( 图 2 ) , 视充电 率 M s 随着深度增大, 场值逐渐升高, 等值线呈缓倾 斜状, 局部有扭动变化, 当 AB /2 = 1 000 ~ 2 000 m 时, 在 114 ~ 120 号测点下方出现较高的充电率异 M s = 12. 5 ~ 16. 5 ms; 视电阻率拟断面上出现高 常, 中间梯级带倾斜角度较陡, 低分界的两种电性特征, 深部与高极化异常位置对应的是相对高阻区 。 “层析法” 反演断面图与原始观测拟断面图有 较大的不同, 首先是在地表浅部和 100 ~ 200 m 深度 上有明显的局部高极化异常出现, 而深部原始观测 “消失” 了; 电阻率断面上整体电性分 的高极化异常 布特征依然存在, 只是浅部的局部异常变复杂了, 分 , 辨率提高了 有效显示出接触带内电性不均匀体的 分布特征。这里需要说明, 为什么反演后高极化异 常出现在上部, 而原来的深部异常消失了, 是因为激 , “体积效应” 发 极化法测量装置始终在地表 使浅部
1
1. 1
直流激电法
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稳定电流( 或直流脉冲 ) 的激发下, 电流场中
研究电场随时间变 岩石和矿石产生激发极化效应, 化( 充电和放电过程 ) 的特性, 称为直流激发 极 化 法, 又称时间域激电法。 大多数直流激电仪同时观测视电阻率和视极化 率( 视充电率) 两个参数。 直流激电法野外工作装置有中间梯度、 对称四 极、 三极或联剖、 偶极—偶极、 二极等, 是根据工作要 求进行电极间的不同排列形式。又根据观测目的不
f G ) 表示在低频 f D 和高频 f G 上分别测得 参数 P ( f D , 总场电位差幅值的相对变化。 欧美国家也称其为 “百分频率效应” 。 野外双频、 三频激电仪测量时, 多选用二极或中 间梯度装置形式进行( 电磁感应耦合作用较小 ) , 由 多进行普查扫面测量, 用以快速发现和 于设备轻便, 圈定极化异常体的平面分布范围, 在评价和解剖异 常时用得相对较少。 2. 2. 2 复电阻率频谱测量 激电效应引起的复电阻率频谱满足 Cole - Cole 模型: ρ s( iω) = ρ s0 1 - m 1 -
勘探方法。长期以来, 在多金属硫化物类矿床勘查、 地下水资源探测以及在识别构造圈闭或岩性圈闭的 含油气层等方面, 发挥着重大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 激发极化法按场源种类, 可分为直流激发极化 法和交流激发极化法。下面就两种方法的工作方法 原理、 观测参数、 资料整理、 反演处理以及应用效果 进行介绍与探讨。
+ 中图分类号: P631. 3 24
文章编号: 1674 - 7801 ( 2012 ) 02 - 0212 - 07
0
引言
激发极化法是一种传统、 有效、 成熟的地球物理
同分为剖面法和测深法, 剖面法追索和圈定异常地 质体的平面分布范围; 测深法则探测和评价异常体 如形态、 产状、 延伸等。 纵深分布特征,
物探电法工作选择在有化探异常和地质认为重 点地段进行大功率直流激电法中间梯度扫面测量 , 以期快速发现并圈定出多金属矿化蚀变带的分布范 围, 进而进行激电测深深部评价与钻探验证 。 电法仪器用加拿大 IPR - 12 型激电仪, 供电极 测量极距 MN = 20 m、 点距 20 m。 距 AB = 2 000 m、 通过扫面发现多个高极化异常, 初步推断有望异常, 位于测区东部的Ⅳ号激电异常, 场值高、 形态呈条带 状沿北东方向展布, 与前人认定的北东向含矿、 控矿 构造基本一致, 决定在异常中心部位处布设了 20 多 个测深点( 间距 25 m ) 。 测深剖面上地表出露岩性 有英安岩、 中性火山碎屑岩, 硅化—低硫化现象普 遍。在激电测深原始观测拟断面图上 ( 图 1 ) , 随着 供电极距增大, 视充电率值逐渐升高, 浅部曲线形态 相对规则, 当极距 AB /2 为 340 ~ 1500 m 时, 深部出 范围较大, 中心幅值 现接近闭合的高充电率异常, 14 ~ 15 mV·V - 1 。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 中间区段 12 ~ 21 号 测 点 下 方 是 中 阻 区,场 值 100 ~ 180 Ω·m, 两侧为低阻, 当极距 AB /2 > 750 m 时, 出 现大范围的平缓中阻异常区, 推测是深部基底岩性 的反映。
1. 3
1. 3. 1
野外测量及反演结果实例
内蒙古呼盟陈旗某金银多金属矿区 工作区属于草原牧场, 地形条件为缓起伏丘陵
地貌, 地表基本都是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 局部低 凹处浮土层较厚且潮湿, 在地势较高的丘陵顶上有 零星风化破碎岩石分布, 前人地质调查采样有 Au、 Ag、 Pb、 Cu 等异常, Ag 等 竖井和探槽工程揭露 Au、 多金属矿 ( 化 ) 体赋存在北东走向的断裂带中。 区 域地质资料表明, 该区地层主要由晚侏罗世和白垩 纪火山岩组成, 包括英安岩、 少量安山岩和凝灰岩, 不整合覆盖于石炭纪火山岩、 变质沉积岩和早侏罗 世花岗质岩类的基底上。
2
2. 1
交流激电法
基本原理和方法
交流激发极化法是在交变电流的激发下 ( 也称 “频率域” ), 观测电场随频率的变化 ( 频率特性 ) 而 表现出来的激发极化效应。 通常, 保持交变电流的 珓 幅值 I 不变, 当逐渐改变电流的频率 f 时, 测量电极 珟 MN 间 的 电 位 差 Δ U 随 之 而 改 变, 在超低频段上 ( n × 10 - 2 ~ n × 10 2 Hz ) 电场随频率变化的现象, 与 介质的介电极化和电磁耦合无关, 只是岩 ( 矿 ) 石的 激电极化结果。 U和珓 I 值并用装 在交流电场的作用下, 测得 Δ珟 置系数 K 进行归一化, 得出交流电法的视电阻率计 算公式( 与直流电法形式相同) : U MN ( ω) Δ珟 珓 ( 1) ρ s ( ω) = K 珓 I( ω) 珓 由于激发极化的影响, ρ s 通常是 f ( ω = 2 πf ) 的 珓 U 相对 珓 I有 即复数 ( 复电阻率 CR ) , ρ Δ珟 复变函数, s、 了相位移 , 这便是交流激电效应的原理、 作用以及 “频率特性” , 交流激电法电阻率、 激电效应“混在了 。 一起”
(
(
1 1 + ( iωτ)
c
))
( 3)
式中: ρ s( iω) 为介质与频率有关的复电阻率, ρ s0 为 频率等于零时即与频率无关的直流电阻率 , 表征导 电性的好与坏。 m 为介质的充电率, 对应于时间域 的极化率, 反映极化效应强与弱, 是频谱变化幅度的 强度参数。c 是介质的频率响应系数 ( 无量纲 ) , 是 该参量可以区分 表征激电谱变化陡缓的形状参数, c值 极化体的结构, 对于极化颗粒较均匀的极化体, c 值较小。 τ 为时间常数, 较大, 谱较陡; 反之, 是决 导电矿物的颗粒越大、 定频谱变化频段的位置参数, 相互连通性越好, τ 值就越大。 在频谱 激 电 测 量 中, 一般同时存在激电效应 ( IP) 和电磁效应 ( EM ) , IP 效应类似一个阻容电路 的充放电过程, 表现为电容性, 而 EM 效应则表现为 电感性, 当同时存在两种效应时, 测量波形大致表现 为二者的叠加, 即近似为两个 Cole - Cole 模型之和: ρ s( iω) = ρ s0 1 - m1 1 - - m2 1 -
图2
激电测深原始观测、 反演处理充电率、 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对比图
演电阻率 ρ 等值线
a—激电测深视充电率 M s 等值线; b—激电测深反演充电率 M 等值线; c—电阻率测深视电阻率 ρ s 等值线; d—电阻率测深反
214
第3 卷
第2 期
蔡运胜等: 激发极化法工作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探讨
极化体影响往往会从上到下一直累加直到整个测深 拟断面, 因此, 必须进行反演剥离才能还原其真实面 目。后来钻孔验证结果也表明, 反演断面上的高极 化异常是由多金属硫化矿物富集结果引起的矿致异 常。
[收稿日期] 2011 - 06 - 27 [第一作者简介]蔡运胜, 1965 年生, 男, 学士, 教授级高工, 现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查、 方法技术研究和管理等工作。
212
第3 卷
第2 期
蔡运胜等: 激发极化法工作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探讨
息剥离开来, 二是计算出异常源的真实深度, 可与实 际地质剖面图件、 验证工程直接对应。 因此反演处 理后的电阻率和极化率( 充电率) 断面图像的异常形 “视” 态与原始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 视充电率) 的 参 数拟断面图的异常形态会有较大差别, 但仔细观察可 高品质的反演图像上依然存在着原始结果的 以发现, “痕迹” “影子” , 或 因为它们以同一份实测数据作为 原始资抖,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图1
激电测深原始观测、 反演处理充电率、 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对比图
率 ρ 等值线
a—激电测深视充电率 M s 等值线; b—激电测深反演充电率 M 等值线; c—电阻率测深视电阻率 ρ s 等值线; d—电阻率测深反演电阻
213




2012 年
“层析法” 对测深资料进行了 反演处理, 在反演断 面图上充电率异常明显、 突出, 整体呈现中间高、 两侧 “马蹄状” , 低的半圆形 局部高值异常密集, 形态各异, 显示了该区火山角砾岩发育、 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集 中的电性特征, 而且形态复杂多变, 极化体主要分布在 5 ~ 23 号测点下方的 50 ~ 350 m 深度范围内。电阻率 断面图上主要为低阻异常, 场值 50 ~ 100 Ω·m, 分析 认为与该区富含地下水有关, 深部仍有中高阻基岩的 17 反映。根据物探测深异常解释结果, 设计在剖面 13、 号点上布设钻孔进行验证, 验证过程中由于地下地质 钻进过程极其缓慢, 多根钻杆被毁坏。 情况异常复杂, 对照岩芯编录情况和元素化验分析结果, 证实与物探 测深异常反演解释结果完全一致。 1. 3. 2 内蒙古科右前旗某铅锌多金属矿区 工作区地形起伏, 地表部分区段被第四系浮土 出露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中下统大石寨组 、 寿山 覆盖, 沟组, 岩性为安山岩、 凝灰岩、 英安岩、 凝灰质砂岩和 、 , 砂岩 粉砂岩等 部分地段被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侵 入, 在大石寨组地层和二长花岗岩体接触带部位 , 矿 化和围岩蚀变发育, 主要有褐铁矿化、 黄铁矿化、 方 铅矿化和闪锌矿化等。激电中梯扫面结果在接触带
第3 卷 第2 期 2012 年 3 月




MINERAL EXPLORATION
Vol. 3 No. 2 March, 2012
激发极化法工作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探讨
1 2 3 3 蔡运胜 , 尹洪岩 , 张进国 , 夏训银
( 1.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天津 300170 ; 2.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郑州 450000 ; 3.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519 物探大队, 保定 071051 ) 摘 要 文章论述了直流激电法 、 交流激电法的工作原理方法 、 观测参数、 资料整理等内容, 介绍了激电法异常反 演处理的必要性, 并列举实例进行对Leabharlann Baidu说明, 分析了频谱激电法的优点和不足, 建议应加强研究和改进 。 关键词 直流激发极化法 交流激发极化法 文献标识码: A 异常反演处理 视频谱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