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完整佛洛依德
心理学家 佛洛伊德
精神层次
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弗洛伊德的名著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 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 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 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 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 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英文unconscious,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 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 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 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 界线)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 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潜意识 (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学术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 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 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 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其父亲 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 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 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 《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 伊德最伟大的著作。自从《梦的解析》问世一个世纪以来, 人类在认识大脑的生理机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经 可以治愈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疾病。这些进步的意义或许更 在于:它们超越了旧的神经系统学的重点研究范畴,从研 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问题:我们是否 对自己的意识知之甚少。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关注内在的个人)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Sigmund Freud 1856-
1939)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活动理论—意识和无意识
简评 1、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2、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 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3、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4、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 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
心理社会性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3、他提出的每阶段的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引起了人们 的兴趣和注意。 4、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学说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老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
老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1、强调生物因素(性本能)1、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2、强调本我的作用 3、到青春期便结束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1、口唇期(oral stage)— (0~1岁) 2、肛门期(anal stage) —(1~3岁) 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ge)-(3~6 岁) 4、潜伏期(la)—(11~13岁)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八阶段
阶段
年龄
婴儿期
0~2岁
儿童早期 2~4岁
学前期
4~7岁
学龄期 7~12岁
青年期 12~18岁
【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伊德介绍
【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伊德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五度学习分享的弗洛伊德介绍。
供大家参考!弗洛伊德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
父亲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时,他已41岁。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
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亲时说,他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乐观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母亲的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
开创精神分析学说,建立精神分析法。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2人物简介编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画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诉讼法案例及分析精选——A 县与 C、D、E、F 四县相邻。
A 县某加工厂和 B 县某食品厂于 1995 年 9 月 10 日在 C 县签订一份真空食品袋加工承揽合同。
其中约定:“运输方式:加工厂代办托运,履行地点加工厂在 D 县仓库。
”“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在 E 县的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 C 县和 F 县的人民法院起诉。
”合同签定后,加工厂即在其设在 F 县的分厂进行加工,并在 F 县车站发货。
食品厂收货后即投入使用。
因真空食品袋质量不合格 ,食品厂的法定代表人即找到律师刘某咨询。
最后提出:“怎么起诉都可以,但必须在我们 B 县打官司,你能办到就委托你,否则另请高明。
”请问:( 1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此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还是应通过诉讼解决?为什么 ?(2)E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 ?(3)C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4)F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5)D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6)A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7)如果你是刘律师,能否满足食品厂要求?为什么?答案:( 1 )通过诉讼而不应通过仲裁解决,因为按规定县不设仲裁委员会,合同中 E 县仲裁委员会不存在,无法按仲裁协议执行。
(2)E 县法院无管辖权,因为 E 县既不是原被告所在地,也不是合同签定地,履行地,或者标的物所在地,合同选择 E 县法院管辖不合法,于是是无效的。
(3)C 县无管辖权,因为 C 县虽然是合同签定地,但因合同选择两个法院管辖,该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 4 ) F 县法院无管辖权,虽然 F 县是合同实际履行地,但因合同约定了履行地点,应按合同的约定确定管辖。
(5)D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合同约定履行地为 D 县,且合同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理体制(6)A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 A 县是被告所在地,且合同选择管辖法院的条款无效。
(7)满足食品厂的要求。
按产品质量侵权纠纷起诉,因产品质量纠纷引起诉讼,侵权行为地法院有管辖权。
弗洛伊德教育学心理学
弗洛伊德教育学心理学弗洛伊德,这名字可不得了,很多人一提到心理学就想到他。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想象一下,一个有着浓密胡子、总是一脸思考的人,仿佛在琢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
他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念就像是一碗香浓的汤,里面有各种味道,酸甜苦辣都有。
说实话,了解他的理论,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满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想法。
先说说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大家都知道,梦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看到潜意识里藏着的那些秘密。
他认为,梦是我们内心深处欲望和冲突的反映,很多时候,我们在梦中经历的事情,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有时候你梦到自己飞了,真的是想飞,还是想逃避生活的压力呢?嘿,这可真是值得深思的事。
说到教育,弗洛伊德也是有独到见解的。
他认为,教育不单单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各色的花朵,各有各的美。
有的孩子像盛开的玫瑰,娇艳欲滴;有的则像小野花,倔强又坚韧。
老师们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简直就是在剁花瓣,根本无法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才能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还有弗洛伊德提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可是个有趣的概念。
想象一下,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两种声音,一个是在耳边唠叨“快去努力工作”,另一个则是在说“别忙了,放松一下”。
这就是“超我”和“本我”在作斗争。
自我就是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这个平衡,既要有追求,也要懂得享受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这场博弈中成长的。
再说说弗洛伊德的情感发展理论,特别是他提到的“口腔期”、“肛门期”这些阶段。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搞笑?但仔细想想,每个阶段都对我们未来的性格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孩子如果在口腔期过得特别快乐,长大后可能会比较乐观,爱交流;而如果在肛门期太过于被管束,可能会变得比较固执,甚至有点强迫症。
教育者如果能明白这些,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行为和反应。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一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
他打了一个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犹如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人的精神生活的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科学的研究就是要透过人的精神生活的表层,揭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原初基础。
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注意中心部分,包括感性、意志和思想等精神活动,属于片断的、零碎的、暂时的东西,始终处于捉摸不定的状态,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属于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还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领域去,即可以再次复现或被回忆,是来自意识的东西如想法、印象等暂时储存的地方,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潜意识和本能或欲望。
如果说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那么本能论就是潜意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说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究竟是怎样构成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他发现,离开本能冲动,就无从揭示潜意识的秘密,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就像一条河,总是沿着特定的河道在奔流。
它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或是来自身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来自某种感觉器官的心理刺激。
它与外部刺激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本能刺激主要是由机体内部需求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固定的力,只能依靠适当地改变内部的刺激状况来对付或解除这种冲击和力量;而外部刺激往往是躯体以外的个别冲击,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只能靠个别的相应的行动方式来加以排除。
任何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和动力能量。
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和冲动,一种需要和冲动表现在人体的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而这一兴奋过程就必定要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PPT教案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2维度
内倾 外倾
不稳定
稳定
抑郁质 胆汁质粘液质 多血质
第14页/共15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5页/共15页
会计学
1
大学生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第10页/共15页
第11页/共15页
人格理论评价
《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也很有参考价值。
第12页/共15页
4.艾森克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艾森克(英)采用神经类型与特质的概念,结合实验室和临床依据,提出了性格的维度理论。将性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E维度:内外向(与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N维度:神经质(情绪稳定性,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P维度: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等红灯、闯红灯
第1页/共15页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一主三仆)
第2页/共15页
人格理论评价
精神分析片面夸大无意识作用,说它支配着人的全部活动和整个社会,认为人格形成是按宿命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进行的,把人格结构看成由原始欲望派生而来。这些都未能得到充分证实。
第3页/共15页
弗洛伊德心理学介绍说明
弗洛伊德心理学介绍说明弗洛伊德心理学是瑞士医生弗洛伊德建立的一套理论体系,一般简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
它提出,人心理存在三个部分:父亲样的超级意识、母亲样的大众意识、儿子样的个性意识;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受这三元素的制约(即超级意识、大众意识、个性意识)。
弗洛伊德还提出,在个性发展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性发展是催生人格的基础,强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也很大。
一、简介1、弗洛伊德心理学是由瑞士医生弗洛伊德建立的一套理论体系,通常简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
2、弗洛伊德认为,人心理由三部分组成:父亲样的超级意识、母亲样的大众意识和儿子样的个性意识,这三元素的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
3、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在发展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也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理论建立1、超级意识弗洛伊德认为,超级意识是人心理的父亲样的部分,它具有严格的伦理情感约束力,即良知,一般来说,当个性意识违反自然规律时,超级意识就会出现纠正和抑制作用。
2、大众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大众意识(又称母亲样的心理)是一种实际的心理,它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熏陶,决定对某种行为、表达等都赋予一定的价值观念,大众意识会把它们展现出来,从而产生影响,这也是个性意识发展形成心理习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
3、个性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三种不同的部分组成:超级意识、大众意识和个性意识,其中,个性意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熏陶,形成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审美观念、抑郁情绪、恐惧心理等;而性心理又是催生人格的基础,满足性需求,使人体验和觉得各种强烈的情绪,从而影响着人的行为倾向。
三、应用1、心理咨询弗洛伊德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人格心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让患者明白他们的个性特质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性心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构建和加强患者的个性意识。
2、临床治疗弗洛伊德心理学还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比如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其有效的原理是,根据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从心理层面分析和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加深患者的自我认识,从此指导其合理选择,实现个体价值的追求。
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点
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除了他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外,他也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有着很多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围绕“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童年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认为童年经历对个人成长是有影响的。
他认为,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和挫败,有可能会导致个人后来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如果想要帮助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必须深入研究个体的童年经历,以便提供恰当的教育和支持。
二、人格形成弗洛伊德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关注人格的形成。
他认为,儿童的人格主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研究了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中另一非常重要贡献是他关注心理防御机制。
他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败时,常常会采取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
这些机制包括否认、投射和退行等等。
了解这些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
四、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中还研究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也研究了自我意识在学习和情感抑制方面的作用,认为教育者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弗洛伊德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其中上述四个方面为他在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贡献。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并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目
CONTENCT
录
• 弗洛伊德简介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内容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影响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争议与批判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现代发展
01
弗洛伊德简介
生平简介
1856年
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 维亚(今捷克)的弗莱堡。
1860年
随家庭迁居维也纳,接受严格的 的上等教育。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治疗主要以谈话为主, 方法相对单一,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可 能效果有限。
依赖性强
由于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可能对治疗师产生较强的 依赖性,影响治疗的结束和后续自我成长。
复发率高
根据一些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治疗后的 复发率较高,一些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再次出 现心理问题。
05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现代发展
道德与伦理问题
性别歧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女性心理问题往往被归因于 性欲的压抑,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自我贬低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存在自我贬低的倾 向,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对人类尊严的贬低。
侵犯隐私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张深入探索个体的潜意识,这 被认为是对个体隐私的侵犯。
临床实践的局限性
治疗方法单一
04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争议与批判
科学性争议
实证依据不足
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基于临床观 察和个案研究,缺乏实证数据的 支持,因此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概念模糊
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 如潜意识、性欲等,定义模糊, 难以进行科学验证。
因果关系不明确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因果关系往 往不明确,导致难以确定心理问 题的根本原因。
1873年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开始在维也 纳精神病治疗中心工作。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弗洛伊德心理学经典三部曲(套装共三册)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过失心理学(一) 第三讲过失心理学(二) 第四讲过失心理学(三)
第五讲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难 第六讲初步的假说与释梦的技术 第七讲显意和隐意 第八讲儿童的梦 第九讲梦的检查作用 第十讲梦的象征作用 第十一讲梦的工作 第十二讲梦的举例及其分析 第十三讲梦的原始的及幼稚的特点
第十六讲精神分析法与精神病学 第十七讲症候的意义 第十八讲创伤的执著——潜意识 第十九讲抗拒与压抑 第二十讲人们的性生活 第二十一讲原欲的发展与性的组织 第二十二讲发展与退化的观点——病原论 第二十三讲症候形成的过程 第二十四讲一般性神经过敏
弗洛伊德心理学经典三部曲(套装 共三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三部曲
梦
精神分析 理论
症候
特点
三论
套装
弗洛伊德
心理学 梦
性学
心理学
心理学
过程
儿童
作用
性
精神分析
内容摘要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 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 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 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 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 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第一篇《过失心理学》共四讲,主要讲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失,如口误、 笔误,并探讨出现这些过失的原因,从中发觉了潜意识的存在,表明了“抑制”作用的功能,指出这些过失都是 有其意义的心理现象,是两种不同倾向相互牵制的结果。第二篇《梦》共十一讲,主要讲述的是弗洛伊德的梦理 论,系统阐述了梦的实质、内容、工作原理、释梦的技术等,并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从而 得出梦的作用。第三篇《精神病症通论》共十三讲,结合前两篇对过失心理学与梦的分析,证实了神经病患者的 症状和其经历有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全书共二十八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 论述。《梦的解析:插图导读版》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该书引入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理论,适用于解析梦。但这部著作不只解析了梦,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基础:解释了心 理疾病的发病原理,解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行为,这对医学有深远的影响。书中作者声称他发现了三大 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 机的该书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 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
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受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和普通人的关注,对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包括:无意识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格理论、心理治疗理论等,为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理论。
他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中有许多无意识因素影响。
这些无意识的因素包括感知,思考和行为中未被察觉的事件和潜在的欲望。
弗洛伊德通过解析个人历史和经验来发现这些无意识的因素,并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因素。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主要关注恐惧和欲望分析。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恐惧深层潜意识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父亲竞争和人类性欲的基因深层传承。
弗洛伊德通过深层思考和观察进一步揭示心灵内部运行的机制。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被认为是他最富有争议的理论之一。
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类自我存在的三个方面:自我,本我和超我,以及这些不同方面所影响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根源都是基于这些内部存在的动态力量。
这种理论强调了与神经科学和人类生物学紧密联系的心理动力学现象。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理论是基于心理分析。
他认为病人的行为和情感问题是由下意识的冲动和被忽视的经验造成的。
因此,对心理学发展的帮助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安全的环境,以便病人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内心最深层的感受,理解他们内心的冲动,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和思想可以被归结为一种深入的思维方式和见识。
他的心理学理论为后来的心理学学科提供了基础,他的方法和理念为人类社会治理,疾病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质疑,但其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将继续影响心理学学科的未来。
弗洛伊德生平及其心理学基本介绍
弗洛伊德生平及其心理学基本介绍弗洛伊德生平及其心理学基本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和观点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文化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章节一、早年经历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5月6日,原籍捷克弗里德兰市(Freiberg)的弗洛伊德家族。
他在维也纳长大,在那里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他曾在那里上大学并取得医学学位。
章节二、职业生涯和贡献2.1 精神病学研究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学系担任教职,并在此期间开始了他的精神分析研究。
他通过与病人的谈话和自由联想,揭示了潜意识在人类行为和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2.2 精神分析学在精神分析学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理论,包括潜意识、性欲动力、防御机制和人格结构等。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今天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基石。
2.3 网络管理者自焚事件1939年,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弗洛伊德选择了逃亡,并在逃亡途中自焚身亡。
他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纳粹迫害下的绝望和抗议。
章节三、心理学基本概念3.1 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大部分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而非意识活动。
潜意识是个体不易察觉和控制的心理过程的总和,包括各种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
3.2 性欲动力弗洛伊德将性欲动力视为人类行为和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冲动主要来自于性方面,并以此解释了许多行为和心理问题。
3.3 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中的心理过程,旨在保护个体免受焦虑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防御机制的概念,如压抑、回退、投射等。
3.4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着本能和冲动,自我代表着现实世界的要求和规范,超我代表着道德和理性。
附件:弗洛伊德重要著作列表1:《梦的解析》2:《性学三论》3:《精神分析引论》4:《小孩百科》法律名词及注释:1:纳粹德国:指纳粹党在德国掌权期间的政权。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他不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动机等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这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内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实,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
“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
从此以后,人格心理学便蓬勃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的影响较大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推动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心理的结构:意识、潜意识、前意识1.意识: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2.潜意识:潜藏在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包涵了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3.潜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包涵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人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二、人格的结构--“人格三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自和超构成。
1.本: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生来就有。
由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欲望的即时满足。
弗洛伊德说:“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2.自:个体出生后,由本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遵循现实原则,介于本与超之间,对本的冲动与超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称之为他的自。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生平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的) 2、强调强化(包括外部内部的)
来控制儿童行为。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利用于教学机
器和教学程序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 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 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 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 作性行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
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 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 操作示范反应。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 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
俄罗斯戈梅利,1934年因患肺病死于莫斯科。莫 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他给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2、著作:186种,《儿童心理发展问题》,《高级 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学讲义》,《思维与 语言》等。
二、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工具的使用。 2、提出了文化-历史的发展观。发展就是心理发展。 3、提出了教学与发展、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最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 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 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 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 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 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 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 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 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学习&亲历学习
(一)观察学习(观察他人行为示范的学习) • 也叫“替代学习”,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 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 经典实验 1.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 2.抗拒诱惑力实验研究
• 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
让3-6岁儿童观看一部短片: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像成人那样大小的充气娃 娃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然后,随机把这些儿童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儿童 看到这个男子收到另一个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这个男 子受到另一个成年人的责打和训斥;让第三组儿童则只看到男子对充气娃 娃施加的侵犯行为。接着把这三组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去。房间 里放着各种玩具,包括洋娃娃。在10分钟之内记录他们的行为。结果表明, 第一组儿童中,原型受到奖赏提高了儿童模仿倾向,而儿童侵犯行为非常 严重;第二组中,原型受到惩罚降低了儿童的模仿倾向,第二组比第三组 儿童侵犯行为显著减少。 研究说明,儿童可能因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而在自己身上引起类似行 为的可能性增大,也可能因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惩罚而在自己身上引起类 似行为的减少。
二.威尔逊、凯根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威尔逊简介
• (1931——2012)社会学家 • 出生于美国丹佛,他的父亲是一个销售员,母亲则是一个家庭妇女。 • 自雷德兰兹大学毕业之后,30岁的威尔逊来到了哈佛大学,之后又在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任教。 • 1960年出版的《黑人政治》是威尔逊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同时也被认 为是对黑人在城市政治中所扮演角色进行系统研究的严肃社会学分析。 在此之后,他又先后在多本书籍以及报刊上发表论文,主要研究都围 绕着个人行为与其所处社群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 • 在他1989年出版的另一部著作《官僚阶层:政府在做什么?又为什么? 》中,他研究了联邦调查局以及学校等机构,并指出了处于科层制顶 端的决策层与处于底部的执行层的行动过程及逻辑。并发现,在这两 个层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 • 作为一位因在犯罪学领域上的建树而名满天下的学者,他也在该领 域花费了诸多心力。威尔逊的著作《政治行为的多样性》就曾引起林 登· 贝恩斯· 约翰逊总统以及司法机构的注意。威尔逊是一个十足的保 守派,在他看来,政府改革和重组自身存在着极高的风险性,同时, 其有效性也应该被充分地评估。 • 在威尔逊的晚年,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人性和道德准则的 研究,并出版了一本名为《道德感》的书籍。威尔逊认为,尽管 有着复杂的社会制度约束,但人性仍不失为行为的内驱力。
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
• 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是如何习 得的。 • 早期社会学习理论(J.多拉得、N.米勒) •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
• 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 • 人的社会性行为主要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和改变 • 力图在人、环境、行为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下 分析社会性学习 • 重视认知的中介作用 • 强调人的替代经验、运用符号能力、自我调节 能力
研究表明:
•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 行为的内部中介。 • 移情还对侵犯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四: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 产生中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 • 第二,儿童品德形成是父母价值观与社会 行为标准内化的过程。
• 第三,移情在道德教育中可以从两方面分 析。
• 良心发展阶段: • 一:“坏良心” • 害怕失去爱而不敢干坏事(外界约束—— —道德) • 二:“真良心” • 不会干坏事也不会有干坏事的念头(自我 掌控———内心超我)
罪恶感来源于
• 一:对权威的恐惧 • 二:对超我的恐惧
为了达到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个人都 增强了内疚感而丧失了幸福感。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 示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 精神分析派:以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 为代表,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 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 解释的学派。
在道德内容上,弗洛伊德之关心与性有关的道德 问题。
良心概念是弗洛伊德道德发展观的核心
道德的形成导致了儿童内在的双重 性
• 一:超我的力量(集体性) • 二:本能需要(个体性) 遵从超我需要,儿童就要把遵守社会规范 当作一种义务;而这样一来,对本能冲动 的客服又会导致深层次的,无意识的心理 冲突。
新精神分析派代表埃里克森
根据人一生种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按生理发展顺 序分为八个阶段,即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期 2.自主对羞怯(2~3岁)儿童早期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学前期 4.勤奋对自卑(6~11岁)学龄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春期 6.亲密对孤独( 18~ 25岁)成人早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25~50岁)成年中期 8.完善对绝望(约50岁以上)成年晚期
•道德行为主要是由情感和习惯所决定的
•道德的元素:
第一元素:本能地和反射地引导行为的道德情感
第二元素:反映人的特性或倾向的行为习惯
正是这两个元素的形成使人表现出道德敏感性 (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觉察到某人可能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事将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 幸福,是一种对情境的解释能力。)具有这 种道德敏感性的人就比较容易养成社会责任感。
观察学习的5种功能
• • • • • 习得功能 抑制与去抑制功能 反应促进功能 刺激指向功能 情绪唤醒功能
(二)亲历学习(通过反应结果进行的学习) • 通过自己的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 • 斯金纳VS班杜拉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
•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
•
3.运动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 抗拒诱惑力实验研究
把一些儿童分别带到一间放有玩具和大字典的房间,告诉他们可以翻字典, 但不能动玩具。然后把儿童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榜样+强化组,先让这一 组儿童观看一部短影片,影片中有一男孩玩那些不许玩的玩具,他的妈妈 进来后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第二组是榜样+惩罚组,在这组儿童看的影 片中,妈妈训斥了男孩,男孩显得很害怕。第三组是对照组,儿童没看影 片。看完影片,让每个儿童在房间中单独待15分钟。以儿童克制自己不动 玩具的时间为抗拒诱惑力的指标。结果显示,第一组儿童克制行动的平均 时间为80秒。第二组儿童克制行动的平均时间为7分钟,有的儿童始终未 动玩具。对照组儿童克制行动的时间为5分钟。 研究表明,儿童抗拒诱惑力的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强,也可以通 过观察学习来减弱。具体情况取决于榜样行为受到的奖惩后果
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 移情的定义: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 了解 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 反应。 • 霍夫曼 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另一个人的 利益而行动的倾向’。而道德动机的主要 来源是移情
移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 早期移情阶段:11个月大的婴儿
• “自我中心”移情阶段:18个月大的婴儿 • “对另一个人感情的‘移情’阶段:两三 岁 • “对另一个人生活状况”的移情阶段:儿 童
凯根
• 不同历史时代和文化中的普通人主要是通 过情感来判断是非的。 • 情感虽是稳固的,但他可以通过历史环境 和文化来改变道德内容,从而造成道德的 形式和内容的差别。 • 举例
最主要的道德动机——避免不愉快,得到愉快
• 由违背社会规范所带来的情感反应的强度, 决定了该社会规范的性质。 • 如果未被某种社会规范造成了强烈的情感 反应,可能导致肉体上的痛苦,则该规范 就会保持道德标准的性质;(伤人为例) • 另一些规范因为相对不太重要而且可以改 变,违背了也只会带来较弱的情感反应, 如该穿什么衣服,该如何拿筷子等,只能 被视作社会常规。
匹 配 性 操 作
三、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
1、强化的定义
2、强化的方式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1、强化的定义
• • • • 斯金纳:提高一个新的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 班杜拉: 强化是通过认知过程的中介发生作用的 只是促进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例如:欣赏悦耳的歌声时,即使没有强化也 会引起模仿
这五种情感多是不愉快的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其启示
• 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抗拒诱惑的能力都可以通 过观察学习形成和改变,这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 榜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榜样教 育中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 注意学生自我调节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道德起源于自然地情感,而道德推 理和判断并不重要。
• 道德推理: 构成道德生活的四种关 键“情感”的主导成 以考量观念和行为的正 分: 当性为宗旨的对所愿 • 同情 事物的推断。 • 公正 • 道德判断: • 自我控制 运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 识对行动的是非、好 • 义务或良心 坏和善恶进行道德评 在适当的家庭环境中, 价的过程。 早期经验可以促进这 种作为构成道德元素 的自然的情感的产生。
2、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
学习者作出反应并体验自己反应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2、替代强化
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 两点注意 3、自我强化(个人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 自己确定标准,用自己控制的奖赏物促进和维持自己行为的 过程。 步骤:操作、判断、自我反应
道德的不同成分和五种具有进化基础的情感同 时存在。 • 焦虑(过度害怕受到惩罚,社会的否定评价和 失败) • 移情 • 责任和内疚 • 疲乏或厌倦 • 困惑或不确定感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运动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示 范 性 事 件
示范的刺激: 显著性 情感诱发力 复杂性 流行性 功能价值 观察者特征: 感觉能量 情绪触发水平 知觉定势 以往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