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实验3:防火墙实验
HUNAN UNIVERSITY《信息安全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三:防火墙实验熟悉天网防火墙个人版的配置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深入理解防火墙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熟悉天网防火墙个人版的配置和使用二、实验环境●实验室所有机器安装了Windows 操作系统,组成了局域网,并安装了天网防火墙。
三、实验原理●防火墙的工作原理●防火墙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防火墙系统决定了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
防火墙必须只允许授权的数据通过,而且防火墙本身也必须能够免于渗透。
●两种防火墙技术的对比●包过滤防火墙:将防火墙放置于内外网络的边界;价格较低,性能开销小,处理速度较快;定义复杂,容易出现因配置不当带来问题,允许数据包直接通过,容易造成数据驱动式攻击的潜在危险。
●应用级网关:内置了专门为了提高安全性而编制的Proxy应用程序,能够透彻地理解相关服务的命令,对来往的数据包进行安全化处理,速度较慢,不太适用于高速网(ATM或千兆位以太网等)之间的应用。
●防火墙体系结构●屏蔽主机防火墙体系结构:在该结构中,分组过滤路由器或防火墙与 Internet相连,同时一个堡垒机安装在内部网络,通过在分组过滤路由器或防火墙上过滤规则的设置,使堡垒机成为 Internet 上其它节点所能到达的唯一节点,这确保了内部网络不受未授权外部用户的攻击。
●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围绕双重宿主主机构筑。
双重宿主主机至少有两个网络接口。
这样的主机可以充当与这些接口相连的网络之间的路由器;它能够从一个网络到另外一个网络发送IP数据包。
但是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不能直接通信,它们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双重宿主主机的过滤和控制。
●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添加额外的安全层到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即通过添加周边网络更进一步的把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通常是Internet)隔离开。
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的最简单的形式为,两个屏蔽路由器,每一个都连接到周边网。
实验三三相交流电路
实验三 三相交流电路一、实验目的1.验证三相对称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时,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不对称负载星形联接时中线的作用。
3.学习三相功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简述三相负载根据其额定值和电源电压,可作星形(Y )联接或三角形(△)联接,如图1-3-1、图1-3-2所示。
对称三相负载作Y 联接时,p l U U 3=,p l I I =。
中线电流00=I ,可以不接中线。
对称三相负载作△联接时,P l U U =,p l I I 3=。
U l 、U p 分别为线电压和相电压,I l 、I p 分别为线电流和相电流。
图1-3-1 三相负载星形接法 图1-3-2三相负载三角形接法不对称三相负载作Y 联接时,中线电流00≠I ,必须有中线。
这时仍有p l U U 3=的关系,即负载上的相电压仍对称。
如果无中线,则p l U U 3≠,负载较小的那一相相电压较高,相电压不对称,使负载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照明电路都采用有中线的三相四线制(Y 。
)接法。
而且为了防止中线断开,不允许在中线上安装熔断器和开关。
不对称三相负载作△联接时,p l I I 3≠。
这时只要电源三个线电压对称,不对称负载的三个相电压仍对称,对电器设备没有影响。
三相负载消耗的总功率等于每相负载消耗的功率之和,所以对于任何三相负载,都可以采用三瓦特表法测定功率。
三瓦特表法就是用三只瓦特表分别测量每相负载的功率,然后相加;在负载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一只瓦特表依次测量各相负载功率,然后相加即得三相总功率。
当负载对称时,每相的有功功率相等,所以只要用一个瓦特表测出任意一相的功率再乘ca以3,即得三相总功率。
这种测量功率的方法叫一瓦特表法,如图1-3-3所示。
以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很不方便,所以较少采用。
对于三相三线制电路,不论负载对称还是不对称,是星形接法还是三角形接法,都可以采用二瓦特表测量其功率,因此二瓦特表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验3-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实验三 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压缩屈服点sc σ和铸铁的抗压强度bc σ。
2.观察、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设备和仪器1.WES-600S 型电液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采用1525ϕ⨯(名义尺寸)的圆柱形试样。
四、实验原理低碳钢(Q235 钢)试样压缩图如图3-1b 所示。
试样开始变形时,服从胡克定律,呈直线上升,此后变形增长很快,材料屈服。
此时载荷暂时保持恒定或稍有减小,这暂时的恒定值或减小的最小值即为压缩屈服载荷F SC 。
有时屈服阶段出现多个波峰波谷,则取第一个波谷之后的最低载荷为压缩屈服载荷F SC 。
尔后图形呈曲线上升,随着塑性变形的增长,试样横截面相应增大,增大了的截面又能承受更大的载荷。
试样愈压愈扁,甚至可以压成薄饼形状(如图3-1a 所示)而不破裂,因此测不出抗压强度。
铸铁试样压缩图如图3-2a 所示。
载荷达最大值F bc 后稍有下降,然后破裂,能听到沉闷的破裂声。
铸铁试样破裂后呈鼓形,破裂面与轴线大约成45o,这主要是由切应力造成的。
图3-1 低碳钢试样压缩图 图3-2 铸铁试样压缩图五、实验步骤1.测量试样尺寸用游标卡尺在试样高度重点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直径,取其平均值,记录数据。
2.开机打开试验机及计算机系统电源。
3.实验参数设置按实验要术,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设量试样尺寸等实验参数。
4.测试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控制横梁移动对试样进行加载,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曲线及数字显示窗口的变化。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记求并保存实验数据。
5.实验数据分析及输出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打印机输出实验结果及曲线。
6.断后试样观察及测量取下试样,注意观察试样的断口。
根据实验要求测量试样的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 7.关机关闭试验机和计算机系统电源。
清理实验现场.将相关仪器还原。
六、实验结果处理1. 参考表3-1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3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
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
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
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
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
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
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
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
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
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
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
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
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
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将微生物接种到适合其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的温度下(一般细菌37℃:霉菌等28℃),培养一段时间(一般24~48h)后,少量分散的菌体或孢子就可生长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此即菌落。
实验三_精品文档
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一、实验思路与操作装置图与思路思路:(1)记分力(大小、方向);(2)记合力(大小、方向);(3)观察图形二、数据处理及分析1.画图:从白纸上O点出发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拉力F1、F2和F.用虚线把拉力F的箭头分别与F1、F2的箭头连接.如图所示.2.观察图形观察所围成的形状像不像一个平行四边形.位置不变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小圆环O必须保持位置不变.拉力(1)细绳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两端画两个射影点.去掉细绳后,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2)应尽量使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弹簧测力计示数尽量大些,读数时眼睛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2)读数误差和作图误差.(3)两分力F1、F2间的夹角θ过大或过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相对误差也越大.【关键能力·分层突破】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 以下是某实验小组“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过程.(1)首先进行如下操作:①如图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一端,另一端固定,橡皮条的长度为GE;②如图乙,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在拉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位于O点,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EO;③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单独拉住小圆环,仍将其拉至O点,如图丙.同学们发现,力F单独作用,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是一样的,都使小圆环在O处保持静止,由于两次橡皮条伸长的长度相同.即________,所以F等于F1、F2的合力.(2)然后实验小组探究了合力F与分力F1、F2的关系:①由纸上O点出发,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拉力F1、F2和F(三个力的方向沿各自拉线的方向,三个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读出);②用虚线将拉力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端连接,如图丁,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③多次改变拉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上述实验,通过画各力的图示,进一步检验所围成的图形.实验小组发现: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规律叫作________.【跟进训练】1.“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1)某次实验中,拉OC细绳的弹簧秤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N;在图乙中用虚线连接F1、F2、F箭头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所围成的形状是一个________.(2)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与橡皮筋连接的细绳必须等长B.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应使两弹簧秤的拉力相等,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C.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结点位置必须与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结点的位置重合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画短一些2.完成以下“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1)如图甲,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O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以及两细绳的方向.(2)如图乙,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____________,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的c),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3)如图丙,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F1、F2的图示,请在图丙中:①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的图示.②用虚线把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端连接,能看到所围成的形状像是一个________.考点二拓展创新型实验例 2 某同学利用身边现有器材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没有找到橡皮筋,只找到一个重物和一个弹簧测力计,细绳若干.(1)用弹簧测力计(已校零)提起重物,重物静止时,读数如图甲所示,则该重物的重力为________ N;(2)把重物按图乙所示方式悬挂,若绳a保持水平状态,绳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为45°,把绳a换成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把绳b换成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已给出两个分力的方向,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代表N,请在图中作出力的图示,并用刻度尺测得两分力的合力为________.(3)下列关于该实验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从实验原理看,避免了多次使用橡皮筋,使得实验的系统误差变小B.从实验过程看,将弹簧测力计换成绳子,很可能因两绳夹角的变化引起偶然误差C.保持绳a水平,改变绳b,使θ减小,则绳a上的拉力增大D.移动绳b,当两绳夹角为90°时也能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跟进训练】3.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带有滑轮的木圆盘竖直放置,为了便于调节绳子拉力的方向,滑轮可以在圆盘边缘移动.实验步骤如下:(1)三段绳子各悬挂一定数目的等质量的钩码,调整滑轮在木板上的位置,使系统静止不动.(2)调节滑轮的位置,使得圆心位于绳子的节点O处,记录三段绳子所挂钩码个数以及三段绳子的________.(3)根据记录数据做力的图示F A、F B、F C.(4)以F A、F B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如果________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近似共线等长,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改变每段绳子上挂的钩码个数和滑轮位置,重新实验.(6)你认为本实验中有没有必要测钩码的重力?答: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4.[2022·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诊断改编]某同学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利用以下器材:两个轻弹簧A和B、白纸、方木板、橡皮筋、图钉、细线、钩码、刻度尺、铅笔.实验步骤如下:(1)用刻度尺测得弹簧A的原长为cm,弹簧B的原长为cm;(2)如图甲,分别将弹簧A、B悬挂起来,在弹簧的下端挂上质量为m=100 g的钩码,钩码静止时,测得弹簧A长度为cm,弹簧B长度为cm.取重力加速度g=m/s2,忽略弹簧自重的影响,两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A=________ N/m,k B=________ N/m;(3)如图乙,将木板水平固定,再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另一端系两根细线,弹簧A、B一端分别系在这两根细线上,互成一定角度同时水平拉弹簧A、B,把橡皮筋结点拉到纸面上某一位置,用铅笔描下结点位置并记为O.测得此时弹簧A 的长度为cm,弹簧B的长度为cm,并在每条细线的某一位置用铅笔记下点P1和P2;(4)如图丙,取下弹簧A,只通过弹簧B水平拉细线,仍将橡皮筋结点拉到O点,测得此时弹簧B的长度为cm,并用铅笔在此时细线的某一位置记下点P,此时弹簧B的弹力大小为F′=________ N(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5)根据步骤(3)所测数据计算弹簧A的拉力F A、弹簧B的拉力F B,在图丁中按照给定的标度作出F A、F B的图示,然后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以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力F,测出F的大小为________ N(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6)再在图丁中按照给定的标度作出F′的图示,比较F与F′的大小及方向.(7)通过多次实验可发现,对于两个互成角度的力,若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________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关键能力·分层突破例1解析:(1)橡皮条对小圆环的拉力相同,作用效果相同.(2)由题图丁得到的启示是可能构成平行四边形.(3)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规律叫作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1)作用效果相同(2)②可能构成平行四边形③平行四边形定则1.解析:(1)由题图乙中用虚线连接F1、F2、F箭头端所围成的形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题图甲所示弹簧秤的分度值为N,则读数为N.(2)与橡皮筋连接的细绳是为了确定细绳拉力的方向,两绳的长度不一定相等,A错误;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只要使两弹簧秤拉力的合力与一只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就行,两弹簧秤的拉力不需要相等,B错误;为了保证效果相同,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至同一位置,C正确;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画长一些,这样引起的拉力方向的误差会小些,D错误.答案:(1)平行四边形(2)C2.解析:(2)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细绳的方向.由题图乙可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3)①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②F1、F2和F的箭头端连接后如图所示,围成的图形是平形四边形.答案:(2)同一位置N(3)见解析图平行四边形例2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为N,则该重物重力为N.(2)作出力的图示如图所示,可得合力为N.(3)从实验原理看,没有多次使用橡皮筋,避免了劲度系数改变的影响,减小了系统误差,A正确;从实验过程看,弹簧测力计换成绳子,很可能因两绳夹角的变化引起偶然误差,B正确;绳a水平,改变绳b,使θ减小,有tan θ=F aG则绳a上的拉力减小,C错误;当两绳夹角为90°时,a绳的拉力为0,不能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D错误.答案:(1)(2)如图所示N(3)AB3.解析:(2)由于力是矢量,所以一定需要记录三段绳子所挂钩码个数以及三段绳子的方向;(4)以F A、F B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如果F A、F B所夹的对角线与F C近似共线等长,说明F A、F B所夹的对角线表示的力即为F A、F B的合力;(6)实验中钩码都是相同的,一个钩码受到的重力为一个单位力,只要计钩码的个数即可,故不需要测量钩码的重力.答案:(2)方向(4)F C(6)没有4.解析:(2)根据胡克定律,两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A=mgΔx A =0.100×9.8(6.98−6.00)×10−2N/m=100N/m,k B=mgΔx B =0.100×9.8(9.96−8.00)×10−2N/m=50 N/m.(4)弹簧B的弹力大小为F′=k BΔx B″=50×(-)×10-2 N=N.(5)由胡克定律可得:F A=k AΔx A′=100×(-)×10-2 N=N,F B=k B Δx B′=50×(-)×10-2 N=N,画出两个力的合力如图,由图可知合力F≈ N(6)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7)通过多次实验可发现,对于两个互成角度的力,若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答案:(2)10050(4)(5)图见解析(F A=N、F B=N)(~均正确)(6)图见解析(7)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实验三及部分答案
实验三一、某小学26位学生(11岁)的身高(单位:cm)如下:126(女)149(男)143(女)141(男)127(女)137(男)132(男)137(男)132(女)135(女)134(男)146(男)142(女)135(男)141(男)150(男)137(女)144(男)137(女)134(女)139(男)148(男)144(女)142(女)137(女)147(男)1、计算身高各种描述性指标;2、分男女输出身高的均值、方差、标准差。
二、针对数据Empolyee data.sav,1、输出当前薪金的基本描述性统计量,并对不同性别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第一步:操作过程分析-----描述统计----探索第二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比较时方法同上,只是在因子列表中输入gender2、输出不同性别不同工作类型的当前薪金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及中位数。
参考答案:第一步:操作过程分析-----比较均值-----均值第二步:结果显示:3、分析当前薪金是否存在不均衡现象。
参考答案:第一步:操作过程(1)分析-----描述统计-----描述(2)转换----可视离散化(3)分析-----描述统计----频率第二步:结果显示第三步:结果解释结果显示,低收入组为0%,高收入组占2.1%,收入异常组的总比例大于理论值0.3%,所以可以认为当前薪金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
4、输出不同性别和不同工作类型交叉分组下的职工频数分布情况。
(在分析----描述统计----交叉表里完成)三、下表为甲乙两地被访者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请绘制饼图。
地区每天上网经常上网偶尔上网从不上网甲地乙地49(19.84%)62(21.83%)92(37.25%)113(39.79%)65(26.32%)67(23.59%)41(16.6%)42(14.79%)参考答案:第1步数据视图:第2步变量视图:第3步操作步骤(1)【数据→加权个案】(2)【图形→旧对话框→饼图】【定义】【确定】(3)进入图形编辑界面:第4步结果分析:(同学们自己书写)四、为研究个人矽肺患病率与工龄的关系,某市疾病控制中心收集了以下数据,。
实验三 参考答案
实验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参考答案)1、设计程序sy3-1.c,要求打印小学九九乘法表。
算法分析:根据九九乘法表可知,该表共有9行,第i行有i个表达式,而且表达式中的操作数和行、列数相关,因此可以用嵌套的双重循环来实现,外循环控制行数(循环变量从1到9),内循环控制每行的表达式个数(循环变量从1变到i)。
参考答案:#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j;for(i=1;i<=9;i++){for(j=1;j<=i;j++)printf("%d*%d=%-5d",j,i,i*j);printf("\n");}}运行结果:2、设计程序sy3-2.c,要求编程计算x n,其中x和n均由键盘输入2。
算法分析:要计算x的n次方,即是n次x相乘,其中x可以是整型或实型,而n必须是整型;另外要考虑结果的类型,若x和n比较大,一般的int型容易产生溢出。
参考答案:#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n;float x,p=1; /*累乘器要赋初值1*/printf("Input x,n: ");scanf("%f,%d",&x,&n); /*以逗号分隔输入的已知数据x和n的值*/for(i=1;i<=n;i++)p=p*x;printf("%g^%d=%g\n",x,n,p);}运行结果:3、设计程序sy3-3.c,已知祖父年龄70岁,长孙20岁,次孙15岁,幼孙5岁,问要过多少年,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同祖父的年龄相等,试用单重循环结构编程实现。
算法分析:这个程序可以用穷举法来实现,1年、2年、3年……,每加一年都判断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是否同祖父的年龄相等,若相等则不加了,这个时候所加的年数为我们需要的结果。
实验3叠加原理与互易定理的验证2011
实验三 叠加原理与互易定理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原理。
2.了解叠加原理的实用条件。
3.理解线性电路的叠加性。
4.通过实验验证互易定理。
二、实验原理1.叠加原理: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I I I ''+'= U U U ''+'=2.互易定理:在线性电路中,电路中只有一个电势作用的条件下,当此电势在支路A 中作用时,在另一支路B 中所产生的电流等于将此电势移到支路B 时,在支路A 中所产生的电流。
当支路B 的电势方向与原来的电流方向相同时,则在支路A 中的电流必与原来的电势方向相同。
三、实验设备1.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各1块;2.直流稳压电源(双路0~30V 可调)1台; 3.EEL -53单元板1块。
4.低压导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图中:Ω===510431R R R ,Ω=k 12R ,Ω=3305R ,图中的电源U S1用恒压源I 路0~+30V 可调电压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2V ,U S2用恒压源II 路0~+30V 可调电压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6V (以直流数字电压表读数为准)。
开关S 3拨向上边。
1.U S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S 1拨向上边,开关S 2投向下边短路侧)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3所示,用直流数字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将电流插头的红接线端插入数字电流表的红(正)接线端,电流插头的黑接线端插入数字电流表的黑(负)接线端,测量各支路电流,按规定:在结点A,电流表读数为…+‟,表示电流流入结点,读数为…-‟,表示电流流出结点,然后根据电路中的电流参考方向,确定各支路电流的正、负号,并将数据记入表3—1中。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电压表的红(正)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阻元件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端,电压表的黑(负)接线端插入电阻元件的另一端(电阻元件电压参考方向与电流参考方向一致),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数据记入表3—1中。
实验三
实验三
捕食者的功能反应测定 (Holling圆盘试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法, 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率的影 响,及功能反应测定在生物防治中的指导意 义。
二、实验原理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可划分为3种 类型: 第I型为线性型。其特点是随着被食者密度而增加, 功能反应曲线呈直线上升,到达上部平坦部分表示 捕食者已经饱享。 第Ⅱ型是凸型的,即无脊椎动物型。被食者密度增加 的初期,被捕食的数量上升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而 到充分饱享不再上升。 第Ⅲ型为S型,即脊椎动物型。被食者稀少时,捕 食量很少,随着被食者密度上升,被捕食的数量逐 渐增加,然后捕食效率逐渐降低,达到充分饱享, 捕食数量不再上升。
在实验室里,以蒙眼人为“捕食者”,砂纸圆盘为 “被食者”,模拟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关系。最 简单的关系表达式为: Y=aTsx 式中,Y为移去的圆盘数,x为圆盘密度,Ts为可供 寻觅的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是一常数。 设Tt为总实验时间,假如每次实验的时间(Tt)是 固定的,Ts应随找到的砂纸圆盘数而变化,因为移 去砂纸圆盘所消耗的时间减少了搜索时间。若设移 去1个砂纸圆盘所花费的时间为b,则 Ts=Tt - bY Y=a (Tt - bY) x 经整理得: Tt ax
令
Y=BX+A。其中A、B则可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B
( XY )
X2
Y B X A
N N
“Holling圆盘方程”也可用如下变形:
y/x=aTt - aby
令A=aTt、B=ab、Y=y/x、X=y,则上式可变化为: Y=A+BX。其中A、B则可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纸板、温度计、细线、火柴、停表。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纸板: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升至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 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水沸腾5 min 为止。
【实验现象】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较少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
(如图甲) 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
(如图乙)甲 乙【实验结论】根据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下:根据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1)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减少水的质量;②使用初温较高的水;③使用带孔的纸板。
(2)水沸腾时,看到的大量“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态的水。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到的。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考点梳理(3)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测出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
(5)撤去酒精灯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继续吸热。
(6)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1.(2018广西柳州)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如表:时间t /min 0 1 2 3 4 5 6 温度t /℃90949799999999(1)水温可用_____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2)图_______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4)实验显示: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 。
实验3 (只看)洛埃镜干涉实验
1、理解杨氏干涉原理并掌握干涉光路的调节; 2、实现、观察洛埃镜干涉实验并测量光波波长; 3、观察菲涅耳双面镜干涉现象。
【实验原理】
洛埃(Loyd)镜干涉实验仅应用一块平面镜的反射来获得干涉现象,其装置如图 3—1 所 示,点光源 S 放在离平面镜 M 相当远并且接近镜平面的地方,S 发出的光波一部分直接射 到观察屏 Π 上,另一部分以很大的入射角(接近掠入射)投射到平面镜 M 上,再经平面镜反 射到达观察屏 Π。两部分光波由同一光波分割出来,因而是相干光波,S 本身就是相应的相 干光源之一(图中括号里的 S1), 其像 S2 是另外的相干光源。 因为光束在镜面上接近于掠入射, 所以 S1(S)和 S2 相距不远,两个光束强度相近。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干涉场。 到达观察屏 Π 上 P 点的两相干光波之一经平面镜的反射有了 π 的位相变化。于是它们 的光程差必须加上这一附加程差 λ/2: Δ=lx/d+λ/2 (3—1) 其中 x 是 P0 到 P 之间的距离,P0 为观察屏中心点。 如果把观察屏 Π 移到平面镜的右端,则 P0 点的光程差等于 λ/2,因而 P0 点是一暗点, 实验也确实如此。 这一实验事实也是光在光疏—光密介质分界面上反射时产生 π 的位相突变 的最早的实验证明。 S S1 S(S1) l S2 M d 图 3—1 洛埃镜干涉装置示意图 P P0 Π 图 3—2 l S2 α d 菲涅耳双面镜示意图 Π M1 P0 K
3
图 3—3 (7)、 参看图 3—1, 激光波长 λ=632.8nm, 仔细测量出 d 及干涉条纹间距 Δe, 计算出 l/2, 填好表 1; 表1 λ (nm) 632.8 (8)、在(7)的基础上调节螺旋 A 以改变 l/2,再仔细测量出 d 及新的干涉条纹间距 Δe、
实验报告三(完整版)
实验报告三实验三、对象和类〔一〕1.实验目的〔1〕结合面向对象思想掌握类的定义以及类中成员的定义,学会设计自己的类。
〔2〕掌握方法重载、尤其是构造方法的重载,深入理解构造函数的作用与调用时机。
附录2packagech3; publicclassPassValueTest{ privateinti=-100;〔3〕理解this关键字同static关键字的意义,掌握成员变量的具体隐藏实现。
〔4〕理解对象同对象引用间的区别,掌握创立对象与调用对象成员的方法,以及对象作为参数与根本数据类型变量做参数的区别。
publicvoidtest1(intb){b=100;2.实验内容和步骤}上机输入程序并调试运行程序。
编译并运行附件1和附件附录12,观察结果分析其原因。
publicvoidtest2(PassValueTestb){=100;packagech3;}publicclassClassLoadTest{static{System.out.println("classloding");publicvoidtest3(PassValueTestb){b=this;}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结果:原因: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PassValueTestobj=newPassValueTest(); inttemp=100;obj.test1(temp);System.out.println(temp);o1.nonstaticmethod();obj.test2(obj); StaticTesto2=newStaticTest();System.out.println(obj.i); o2.nonstaticmethod();}obj.i=100; */PassValueTestnewobj=newPassValueTest();obj.test3(newobj); publicvoidnonstaticmethod(){System.out.println(newobj.i);System.out.println("非静态方法被调用");} }}结果:publicstaticvoidstaticmethod(){原因:System.out.println("静态方法被调用");〔2〕编译附件3,分析结果;将“注释这行〞所在的行注释,再将注释的call2方法去掉注}释,再次编译,观察结果分析其原因。
实验三
V4
PAR AMETERS:
0
a = 20k R4 {a }
0
Ve e
图3-1
V(Vi)
bus
V(Vo)
V(Vo2)
模拟信号
A/D
D/A
滤波
图3-2
10.0V
7.5V
5.0V
2.5V V(Vo2) 10V
5V
0V V(Vo) bus * 43 5D 74 89 97 9F 97 89 74 5D 43 2C 17 9 1 9 17 2C 43 5D 74 89 97 9F 97 89 74 5D 43 2C 17 9 1 9 17 2C 43 5D 74 89 97 9F 97
【实验要求】:
本次实验要求同学们完成实验内容的第一项,做完(内容一)的同学下 课前给我检查一下(用PPT或者WORD文档)。实验内容二作为课后练习,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 结果(实验数据、仿真波形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 决方法、实验心得总结。
10V
5V
0V 229.39us V(Vi)
232.00us
236.00us
240.00us 00us
252.00us
图3-3
VC C
VC C
Ve e
R1 6k vo 1 vo 2
R2 V1 6k 12V dc -1 2 V d c V2
R3 vi1 1k
Q1
Q2
R5 vi2
0
Q 2 N222 2 Q 2 N222 2 1k
V3 V O FF = 0 VA MPL = 10m v FR E Q = 1 kh z V O FF = 0 V A M P L = -1 0 m v FR E Q = 1 kh z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
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电子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
2.了解半导体基本放大电路各元件的作用及电路的调试方法。
3.研究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的影响,测算共射极交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二、实验设备放大电路实验底板一块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交流数字毫伏表一台直流微安表(0~100μA)一个直流稳压器一台直流毫安表(0~10mA)一个双踪示波器一台万用电表一个三、注意事项1、若工作点Q偏高,在信号的正半周时放大器进入“饱和”状态,造成饱和失真;若工作点Q过低,在信号的负半周时,放大器进入“截止”状态,造成截止失真;若输入信号幅度过大,也会引起失真,输出的波形上下都可能有一部分被削掉。
此外,VCC及RC的变化,会引起负载线的位置或斜率变化,从而引起静态工作点变化,也会对输出电压波形有影响。
2、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Vo/Vi,它只有在不失真情况下才有意义。
而且,是否带有负载以及有没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值都是不同的。
3、所有仪表指针不能超过满标值。
四、实验原理及计算下图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在VCC和RC确定之后,改变IB就可以改变静态点Q,若Q点过高则会引起饱和失真,过低则是截止失真。
调节RB1,可获得适当IB,使放大器输出的电压波形失真得到改善。
若输入信号振幅过大也会失真,波形上下可能会被切掉,此外VCC及RC的变化也会对输出波形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有影响。
对于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u=Vo/Vi 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且对于是否有负载以及是否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都是不一样的。
1、测量静态工作点按照下图检查实验底板并接入测IB、Ic的微安表和毫安表,接上12V的直流稳压电源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万用表直流档测量Vce、Vbe,对于Ic可以从串入的毫安表读出。
I E =I B+I C; r be=200+(1+β)26(mV)IE(mV)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电压放大倍数将信号源Vi(由函数信号发生器供给,f=1kHz建议Vi在40mV内)接入实验底板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入和输出信号电压的波形并观察其相位(输出波形不失真)3、观察工作点变化和输入信号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1)放大器输入端仍接函数信号发生器(f=1kHz),输出端接示波器,Vi取适当大小,确保V0不明显失真,保持Vi不变,调节RB1,观察IB,使BJT进入饱和区,观察放大器输出波形失真情况。
实验3——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
4. 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称取约5.00g试样,置于 250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混匀,慢慢加 入5 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氰化钾溶液, 加水至刻度,混匀,沉淀,静置30min,用干 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备用。
(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碱性洒石酸 铜甲乙液各5.0mL,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 10mL,加入玻璃珠3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mL葡 萄糖标准溶液,控制在2min内加热至沸,趁热 以每2秒l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 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标 准液的总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按下 式计算。
3.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实验材料:苹果 仪 器:分析天平、研钵、电炉、铁架
台、锥形瓶、烧杯、玻棒、容 量瓶、移液管、酸式滴定管。 试 剂:
(1)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 (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 释至l000 mL。
(2)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及 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 ,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 塞玻璃瓶内。
(4)试样溶液测定:吸取5.0mL碱性洒石酸铜 甲液及5.0mL乙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 10mL,加入玻璃珠3粒,从滴定管中加比预测体 积少lmL的试样溶液至锥形瓶中,使在2min内加 热至沸,趁沸继续以每2秒l滴的速度滴定,直至 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体积。同法 平行操作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3)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乙 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l00mL。 (4)10.6%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l0.6g亚铁氰 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至l00mL。 (5)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l.0000g经过 96±2℃干燥2h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 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l000mL。此溶液每毫 升相当于1.0mg葡萄糖。
完整版试验三人体感知特性试验=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实验三人体感知特性实验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信息,通过测试人对声、光、图形等反应时间来验证人的感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反应时,是指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的时间。
反应时分为3类,即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者做出的反应也只有一个,并且二者都固定不变,这种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叫做简单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者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哪一次出现哪个刺激被试者事先并不知道,该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但要求被试者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一个固定的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反应,此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辨别反应时。
通过对声、光的简单反应时间测定并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来验证人体感知特性的部分影响因素。
实验三-1视、听觉刺激反应时测试一、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用于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时间的研究。
通过测试人的视觉通道受光刺激的反应快慢,测定听觉通道受声音刺激的反应快慢,以及人对声音及光刺激作出反应的准确性,研究影响人的反应时与准确性的因素。
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中,反应时间参数可用于人机系统的设计,合理设计人机界面,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失误。
也可以用于汽车驾驶员、运动员等心理培训。
掌握各种反应时的测试方法,进一步认识反应时及各种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理解各种刺激量性质对反应时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感觉器官从刺激呈现开始感受,经神经系统传输、加工和处理,传给肌肉而作用于外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其总和就是反应时间,简称“反应时”。
当被试做简单反应测验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动作的手指,当刺激来到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反应时间就快。
当被试做辨别和选择反应实验时,需要有更多神经通路接通的准备,这时被试辨别、选择时间增加,同时其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会产生焦虑、怀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所以反应时间就会延长。
实验三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 A.钩码的个数 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 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 N1=N2=N3=4 D.钩码的个数 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 A.标记结点 O 的位置,并记录 OA、OB、OC 三段绳子 的方向 B.量出 OA、OB、OC 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根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跟踪训练】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 A 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 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 5 N、最小刻度为 0.1 N 的弹簧测力 计,沿着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 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下图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可从图中读出.
(1) 由 上 图 可 读 得 两 个 相 互 垂 直 的 拉 力 的 大 小 分 别 为 ______N 和______N. (2)在如下图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 力及它们的合力.
答案 (1)BCD (2)A (3)甲
一题一得 只要知道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原理,就 可以掌握好任意形式的变题.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 如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 的结点,OB 和 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 出的图.
(1)图乙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 _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答案】(1)F′ (2)B
【解析】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一 根弹簧秤拉时肯定沿 AO 方向, 若不是, 这说明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 F′;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来的合力应该说肯定有 误差.
实验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
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①按要求组装器材。
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②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重复实验两次。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④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⑤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123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补充】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
【考点方向】实验剖析1、光的反射定律是:“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2、显示光路: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烟雾等手段显示光路。
3、验证共面: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探究等角: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
5、光路可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
6、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实验三
五、作业
1、名词解释 椎间盘 胸骨角 脊柱的生理弯曲 旋转运动 肌肉的起点和止点 2、绘胸骨右侧面观解剖图,注明其结构名称。 3、比较关节和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 动形式。
二、标本材料
1、完整及分离颅骨标本,颅正中矢状切面及颅底 内面观标本; 2、躯干骨(胸骨、肋骨、椎骨、骶骨和尾骨)解 剖标本及脊柱和胸廓整体观标本或模型; 3、上肢带骨和上肢游离骨标本; 4、下肢带骨和上肢游离骨标本; 5、男、女性骨盆解剖标本或模型; 6、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解剖标本或 模型;足弓解剖标本或模型。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
实 验 三
运动系统(一) 人体全身骨骼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观察和了解颅骨的组成及形态特征,掌握颅底内面观的形态
特点; 2、观察和了解躯干骨、脊柱、胸廓的组成及形态特征,掌握椎 骨的一般形态,并比较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 3、观察和了解上肢骨的组成,重点观察肩胛骨、肱骨、尺骨、 桡骨的形态结构; 4、观察和了解下肢骨的组成,重点观察髋骨、股骨、胫骨、腓 骨的形态结构; 5、观察和了解骨盆的组成及形态特点,并比较男、女骨盆的性 别差异; 6、通过对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模型的观察,掌握 关节的构造。
下次实验内容
实 验 四
运动系统(二) 人体全身主要肌肉的观察
三、示教内容
1、颅骨的组成及形态特征,颅底内面观的形 态结构; 2、椎骨间的连结; 3、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4、比较肱骨和股骨的形态结构; 5、比较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组成、形态特点及 运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果冻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果冻是以水、白砂糖、卡拉胶、魔芋粉等为主要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美味食品。
卡拉胶又称为鹿角菜胶、角叉菜胶,是从天然麒麟菜等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胶体,具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基本特性,是我国批准在各类食品中使用的安全的增稠剂;魔芋是一种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我国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而魔芋粉则是通过深加工提取的粉末产品,魔芋粉主要成份是葡甘露聚糖,是我国批准使用的安全食品配料。
而且,卡拉胶、魔芋粉等胶粉在果冻中的占比一般约为1%,占总成本约5%左右。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1.理解果冻制作的基本原理。
2.熟悉果冻制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果冻加工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材料:各种水果,市售果胶或芒果粉、果珍适量
2、仪器:煮锅、电磁炉、水果刀、模具、天平、烧杯、精密pH试纸、尼龙布或纱布等。
四、实验方法
果冻完全靠明胶的凝胶作用凝固而成,使用不同的模具,可生产出风格、形态各异的成品。
一般情况下,果冻制品要经过果冻液调制、装模、冷藏等加工工序制作而成。
其工艺流程为:
调制果冻液→装模→冷藏定型→脱模→装饰
1.果冻液的调制
果冻液的调制方法较简单,一般先浸泡明胶,然后隔水熔化,再加入所需要的配料,即混合成果冻液。
果冻液的调制方法根据所用凝固原料的不同,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使用果冻粉或使用明胶。
(1)使用果冻粉调制果冻液是最方便、最省时的方法。
因为所有的凝固原料--果冻粉都已在工厂配制好并消毒,再经干燥处理包装上市。
使用者只需按照产品包装上的使用说明及用量配比表使用即可,使用起来很方便。
(2)使用明胶调制果冻液是较常用的方法。
常用明胶的商品名有白明胶、明胶片、结力粉、结力片、鱼胶粉等。
实际使用时要参照不同原料使用说明来使用。
如使用明胶片、结力片,需要先把结力片用凉水泡软,然后再调制。
若使用结力粉,则要求先用少量的凉水浸透后再调制。
2.果冻液装模
果冻的成形与果冻的用料配方以及模具的使用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果冻大多依靠模
具成形,其一般方法是:将已调配好的果冻混合液体装入各种类型的模子里,在低温环境中凝固,形成制品。
果冻的形状与模具的大小、形态以及冷却时间有关。
一般来讲,果冻的成形不用大型的或结构复杂的模具。
因为果冻内部的凝胶力不足以保持大型模具制作出的成品支撑力,如果加大原料的使用量,就必然降低成品应有的质量和口感,甚至不能食用。
因此,在使用模具时,大多应用小的、简单的模具,以确保成品具有应有的造型和食用质量。
果冻液装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
①果冻液倒人模具时,应避免起沫。
如果有泡沫,应用干净的工具将泡沫撇出,否则冷却后影响成品的美观。
②制作果冻所用的水果丁使用前要沥干水分,以保证成品的品质。
③使用水果,尽量少用或不用含酸物质多的水果,如柠檬、鲜菠萝等,因其酸度过大会降低果冻的凝胶力,使成品弹性降低,必要时可将此类水果蒸煮几分钟使其蛋白酶失去活性后使用。
④果冻甜点是直接人口的食品,更需要保证模具的卫生。
3.果冻的定型
果冻的定型主要是通过冷却的方法形成的,但明胶的用量、定型的温度和时间与定型的质量有关。
定型的一般方法是将调制好的果冻液体倒人模具中放人冰箱内冷却定型。
定型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果冻配方中明胶用量多少。
配方中明胶的用量越大,凝固定型的时间越短,但明胶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使用过多,成品凝固过硬,不仅失去果冻应有的口感,而且也失去果冻应有的品质。
一般情况下明胶的用量在3~6%左右冷却时间需要3~5小时。
果冻定型时的温度一般在0~4℃。
一般来讲温度越低,果冻定型所需的时间越短,反之则长。
但果冻定型时不宜放人温度在0℃以下的冰箱内,因为果冻内大部分原料为含水液体原料,若在0℃以下低温冷却,会使果冻结冰,失去果冻应有的品质。
果冻在进入冰箱冷却定型时,应在其表面封一层保鲜膜,以防止和其他食品的味道相窜,影响自身的口味。
4.脱模与装饰
定型后的制品脱模时,要保持制品完整。
因此将定型好的制品从冷藏箱内取出后,宜用温水在模具底部及四周稍烫一下再脱模。
若用一次性果冻杯成形的果冻则勿需脱模。
果冻的装饰根据需求而定,一般适宜用水果、巧克力插片、干果、泡沫鲜奶油等装饰。
材料:芒果20g、根据个人口味准备果汁(100mL)和水果、水500mL
步骤:1、把芒果用凉水泡半小时;
2、用500ML水加热搅拌,直到芒果完全融化;
3、倒入果汁,并搅拌均匀;
4、将水果切成小块,放在小杯中;
5、往小杯里倒入做好的芒果水,放入冰箱冷藏至凝固即可。
五、注意事项
果冻从制作后的冷却开始到完全形成稳定的胶冻需要较长时间,通常可在两小时内观察到凝胶态基本形成,但如比较果冻的弹性和强度,通常可在制作的第二天来进行。
六、结果记录与分析
学生写出实验果味果冻品尝鉴定结果并附上实验图片:芒果果冻颜色透明呈淡黄色,酸中带甜,有香气,果冻滑嫩,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