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_上_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_黄厚江

合集下载

追寻课堂教学的共生——访国家教学名师黄厚江

追寻课堂教学的共生——访国家教学名师黄厚江

追寻课堂教学的共生——访国家教学名师黄厚江
刘青松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6(000)023
【摘要】在“本色语文”之后您又提出“共生教学”的主张,其内涵与基本特征
是什么?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个性的教学方法,语文共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共生共长。

“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

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目的。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刘青松
【作者单位】《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共生课堂:黄厚江是"DIY定制"——以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为例[J], 郁乐伟
2.阅读教学的多重价值追寻——以黄厚江的《阿房宫赋》课堂教学为例 [J], 沈永

3.共生教学: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
——以黄厚江《猫》课例为例 [J], 查洁
4.在学生和文本共生中读懂小说——观黄厚江《猫》的教学 [J], 蔡丽亚
5.共生写作,打开写作教学新思路——品读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 [J], 陈蓉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黄厚江-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式

谈黄厚江-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式

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自从语文设科以来, 人们就一直在思考“语文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 这些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 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有些见解甚至让人敬而远之。

而黄厚江老师却以自己质朴而本色的理解, 坚实而卓越的实践, 作出了回答: 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

黄厚江老师始终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他首先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面对旗帜林立、纷繁多变、术语纷飞的语文教育, 他从不跟风, 无论遇到什么新鲜的说法, 第一反应就是: 这在课堂中怎么体现? 这在日常教学中能不能做到? 这对实际的教学到底有没有效果? [ 1] 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当人们几乎群起声讨语文教学低效率的时候, 他冷静思考: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衡量语文教学的效率? 写出影响颇为广泛的论文《语文教学亟需建立科学的效率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前几年就提出了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设想,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教育报》转载。

针对风行一时的“新概念作文”, 他追问作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当有人陶醉于“诗意语文”追求语文教学的无功利时, 他反问: “语文真的能够无功利吗? ”他认为, 如果语文真的除了给人一点诗意之外便不再有什么功利价值, 那么语文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正是语文的功利价值, 才使得语文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才具有了诗意语文的可能。

新课程改革初期, 很多教师产生了新课改是一场革命的错觉, 他撰文《“课改”是“改革”, 不是“革命”》, 廓清了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误解。

而这一切正是由于他从不迷失自我, 敢于怀疑, 勇于思考。

然而, 黄厚江又不单单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他甚至说自己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而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 “是一个戴着枷锁的舞者”。

和许多教育名家一样, 他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但和许多名师名家不同的是, 他从不以任何原因否认对考试成绩的应有重视, 甚至直言不讳、高调宣称: “让学生考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语文共生教学”下的语文“活”课堂

“语文共生教学”下的语文“活”课堂

“语文共生教学”下的语文“活”课堂作者:魏珍珍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13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形式日渐常态化。

然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的效果却不好,也许是怕被贴上应试教育的标签,教师只学到了合作、探究的“神”而没有学到“魂”,教学形式化非常严重,语文课堂仍然是以结论为导向的传统课堂。

面对这一现状,本文以黄厚江先生的“语文共生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究了富有生长性和生成性的语文“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共生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200-01语文共生教学是指教师引领、指导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大致操作过程为:教师以共生原点为出发点设计生长性的教学环节,在对话交流之中进行师生双向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在互相借鉴中共同进步。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共生教学”,打造师生共生共长的“活”课堂呢?结合对“语文共生教学”理念的理解,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以“共生原点”为核心,铺展多层次活动共生原点是语文共生教学的核心动力,没有共生原点做基础,带着生长性使命的大树就钻不出片片绿叶。

故而,共生教学指导下,教师要以共生原点为核心铺展多层次的活动,实现“活”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笔者以“道”为共生原点组织了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在剥洋葱式的互动中生长知识和能力。

活动如下:师:“道”是什么?生(群体):道理、道德、道路、道法……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是什么?生:一阵沉默。

师:上学时,老师认为:道就是一条道路,谁找到了正确的路谁就获得了拥护。

生(被启发后):道也可以是道理,愿意讲道理,讲得出道理的人就会被拥护。

师:那么,孟子笔下的“道”指什么呢?一起来阅读。

……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启发、共读等渐进式地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完成了富有层次性地对话,在对话中锻炼了阅读思维能力,实现了知识的生长。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 典案例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 典案例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
黄厚江老师是一名著名的语文教师,在湖南岳阳市第二中学任教已有二十多年。

他的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并被称为“本色语文教学法”。

黄老师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融入、驱动、引导”的本色语文教学法,把学生当作主体,把老师放在教学的辅助位置。

他的课堂气氛宁静舒适,没有任何压抑感。

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们尽情投入。

黄老师力求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美。

他以最本质的文字教育学生,学生们情投意合,热情投入,尽情自由地欣赏文字之美,体会到书写的韵味和情趣,获取文字的营养。

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到的不只是文字的书写规律,还注重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针对“红楼梦”的分析,他会带着学生们去深入分析它的文学形式特点,用现代的文学方法来体现出它的文学价值。

此外,他也会结合文学史研究中的经典观点,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文学作品,以便学生们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学精髓。

黄老师的语文教学应该成为一种榜样。

他的本色语文教学确实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理念。

他鼓励学生们以自我发现的方式接受文字文化的熏陶,并及时反映学生在文学领域探索中的成果。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充分展示自我风采,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探索语文之旅中更深入地体会到文学之美。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独立思考•实践创新-执著追求——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徐金国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

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语文”,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蔡明老师的“生态语文”,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等等。

这些名师正是基于各自不同的语文教育理念,于是,他们的语文教学无不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风格,展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

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之途上一路追寻、一路跋涉、一路前行,偶尔驻足回眸,从那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上,努力寻找一个别具个性的自我,姑且总结为一一智慧语文。

一、“智慧语文”主张的本质追求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说:“在古代学校里,教学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则降低了目标,教授的只是知识。

从神圣的智慧沦落为教材学科和知识,标志着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一种失败。

”而知识与智慧相比,知识是僵化的,智慧是灵动的;知识是平面的,智慧是立体的;知识是静止的,智慧是生长的; 知识的功用是有限的,智慧的能量无穷的……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要把学生一个个培养成为大写的人,仅仅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习惯方法,仅仅把语文视为学习的工具、交往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把语文教育视为应试升学的工具、生存的工具更是可怕的。

语文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根本,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修养的文明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人,这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的归宿。

智慧语文教育理念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本”,强基方能固本,固本方能立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要让语文教育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批判地吸收西方课程教学的理念固然不可或缺,但更多的还是要回归传统,要从几千年母语教育的传统中汲取精华,要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滋养。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1. 引言1.1 黄厚江对语文教育的重视黄厚江相信,语文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更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他认为,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舞台,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黄厚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乐于接受不同观点的挑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黄厚江的教育理念中,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让学生迸发智慧和激情的舞台。

他深信,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提升,素质上得到完善。

黄厚江始终将语文教育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正文2.1 黄厚江的教学理念黄厚江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文化、传承文明的纽带。

其次,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意识,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要让学生在语言中感悟美、领悟美,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修养。

此外,他倡导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结合,主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

黄厚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走向卓越,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黄厚江的教学方法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黄厚江认为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他倡导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黄厚江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让学生们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还会及时给予肯定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黄厚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他对于语文教育和课程设计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念。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践行的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黄厚江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训练和演讲等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他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实践性课程,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他主张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通过触摸文字和表达思想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他还提倡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重个性化教学黄厚江提出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他认为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他主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三、注重实践教学黄厚江认为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教学。

他主张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他还提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注重思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黄厚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

他认为课程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他主张通过研究文本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和价值。

五、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黄厚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他主张通过文学阅读和鉴赏,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他提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黄厚江是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一直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观念。

黄厚江的课程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中心黄厚江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黄厚江的教学观念中,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他强调语文学习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交流等形式,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他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黄厚江的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人,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个人素质和人格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四、贯彻“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黄厚江的教学观念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需要贯彻“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提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形式反思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的发展,贯彻“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教育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中,将会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浅析黄厚江本色语文教育主张

浅析黄厚江本色语文教育主张

浅析黄厚江本色语文教育主张作者:邵青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11期本色一词有多种义项。

一指物品没有经过染色的本来的颜色;一指本来面貌。

又谓质朴自然,不加矫饰。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曾经说过,自己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

叶子的翠绿是它最本真的色彩,朴质自然,真切动人。

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自然,教学风格厚实、大气,正如其名,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

那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概念,是黄厚江老师积三十年语文教学经验和二十年潜心研究形成的语文教学思想。

既继承了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先进的现代课程理念;既深深扎根于语文教学实践,又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既有有效的操作机制,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黄厚江老师认为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它是语文教学的原点,即使走得很远,这里仍是出发地。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大家都明确了语文的内涵。

语文的工具性也进一步表现了语文姓“语”的本质。

语文是发展的,是兼容并包的,但语文教学却务必要抓住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质的特性。

诚然,我们需要回到语文本质处去追问,去明晰语文的身份。

成尚荣说,语文可以有多种身份,但必须认定它本真的、独特的身份,否则多种身份必然产生职责、功能的冲突,在冲突中迷乱,直到迷失语文自我。

就整个中学教育来说,每门学科都具有不同的性质。

学科的性质不同,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讲授不同的基础知识,培养不同的能力,因此各自所分担的教学目的、任务也就不同,职责与功能也不尽相同。

学科的性质对教学目的、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科具有怎样的性质,就具有怎样的教学目的、任务。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它的性质决定它的教学目的、任务。

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因此它的教学目的、任务也是比较复杂的。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作者:刘垚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7期刘垚黎语文课程观是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语文的认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也是几经起伏,从以知识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再到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观,都是经过时代的洗礼以及各位教育大家们精心打磨出来的结果。

黄厚江作为一名从农村教育中走出来的一线教师,在钱梦龙先生和魏书生先生的影响下,成长成为了一代名师,并且随着语文改革的进行,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观——本色语文,那就是立足语文本源,遵循语文本真,体现语文本位。

黄厚江先生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本色语文,还原本真的朴实教育,就是语文的本色,为展现语文的本色,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把握适中的教学节奏,立足语言立足文本,不要过分的解读文本,以语文本来的面目和本来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开展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方能体现语文本色,回归语文本真。

一、语文是“活”教师与“生”学生互动的共生课程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

”[1]13在黄厚江的课程观中,教学是活的过程,是“活”的教师和“生”的学生,是互动的过程,在他的共生教学法中“以活激活”是基本特征。

所谓的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不同属种的生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相互依存、一同生活,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其与外界的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关系。

[2]147协调语文教学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提高的教学方法。

”[3]145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矛盾,而有效的课堂活动和师生互动就会使课堂“活”起来,使这对矛盾在彼此的影响下走向共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谈黄厚江2-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

谈黄厚江2-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

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袁健什么是本色语文?黄厚江老师在他作的报告《本色语文的实践和主张》中有清晰的阐述。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一句话概括,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教语文”。

本色语文的根基是文本。

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

因为文本,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孙绍振教授在报告《文本解读的层次和方法》中表明了这些观点:1. 语文教学改革面临历史的改革,因为课程标准修订稿审定完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自觉主体论”,用此引导“学生自发主体论”,因为教师才是系统的、专业的。

一味地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很可能是“从无知到无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

2.语文是难的。

我们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中弄出问题来。

3.文本解读有三层:一望而知的表层(显性)、情意的脉络(隐性)、文体格式。

解读文本就是解密,是复杂的过程。

4.不能满足于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读作品,要突破自己的封闭的已有的知识或体验。

5.要学会以作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

在讲座中,孙教授解读了很多名篇作为例子,如《背影》《再别康桥》等。

尤其讲到古诗词解读时,很多诗句孙教授都是信口吟来,凸显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本色语文的课堂是怎样的呢?本色语文的课堂是简单的朴素的课堂。

道不远人,真理往往都是朴素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著名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无锡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老师亲自执教的《倾听·白发的期盼》一课课堂教学板块:1.听一段录音,然后要求学生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简要概括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2. 再听一段录音,要求准确把握中心话题,并能围绕这一话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作出解释;3. 再听一段录音,分析录音材料呈现的逻辑层次是什么;4. 阅读一个文字文本,对比声音文本。

让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平台——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学生立场

让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平台——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学生立场

怎 么说 ; 你 读 的时候 有什 么感 受 , 作—— 《 孔 乙己》 的 教 学 。李 老 师
黄 老 师认 为 : 教 师 时 时 站 在 学 你 就 怎 么表 达 。
在 《 让 教 与 学 融 为 一 体 》 一 文 中
学 生在 主动 积极 的思 维 和情 说 : “ 我 反 复 思 考 的 是 ,如 何 让 这
学 生 学 习 的 知 识 起 点 ;建 立 在 此 持 从 学 生 的 原 初 体 验 出发 。 在 一 多 追 求 所 谓 “ 亮点 ” , 而 置 学 生 的
基 础 上 的 教 学 ,才 能 充 满 生 机 和 节 “ 议论 文要 观 点 明确 ” 的作 文讲 感受 于不 顾 吗 ?表面 上看 似尊 重 活力 。 本 色语文 的学 生立 场 , 首先 评 课上 ,黄老 师主 要安 排 了三个 学 生 , 实 际上 骨 子 里 “ 尊重 ” 的是
学 生 凭 借 自己 的 生 活 、 经 验 与 文 学 生 自然 地 进 入 文 本 阅读 。
本 对 话 后 得 出 的 初 步 结 论 ,这 是
问 题 ,让 我 们 得 以 回 视 自 己 的 教
黄 老 师 的 写 作 教 学 也 同 样 坚 学 ,很 多 时 候 我 们 不 是 也 因为 过
学起 始 :
是 论点 ,而且 多处 反复 点题 ) ; 二 由此可 以看 到黄 厚江 老师 始终 坚 二 、 把 学 生 的 语 言 训 练 作 为
同 学 们 , 我 们 今 天 学 习 第 四 是 通 过 作 者 和 读 者 的 互 动 ,理 解 持 学 生 立 场 的 理 性 和 难 能 可 贵 。
学 生 的 原 初 体 验 是 学 生 在 初 得 到教 师 充 分 尊 重 , 所 以 学 生 的学 师 ( 特别是 评委 ) 耳 目一 新 。 ” 李 镇

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观照下的记叙文写作

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观照下的记叙文写作

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观照下的记叙文写作作者:王立来源:《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21年第06期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变,正是这些改变推动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创新,使得新时期下的语文教学取得了更多好成绩。

但语文教学也有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到作文教学中,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作文缺少情感,不能打动读者。

而“共生教学思想”的推广和应用,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

本文主要分析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观照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

一、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一)共生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1.母语文化的基本特征汉语与西方的语言从本质上看,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母语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体验,将这三项内容合理地贯穿于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积累、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才能真正地获得以及积累更多的知识。

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

所谓积累,除了包括知识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和感悟,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是“智”“心”与“情”的有机结合。

2.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共生写作教学是黄厚江老师在本色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提出的系统性的语文教学理念,是在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分析和实践而提出的。

共生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对本色语文主张的一大创新,两者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共生写作教学更加重视操作方法,即教学方法,而本色教学的关注点在于注重理性思考。

本色语文倡导利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而其中语文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指应用符合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规律和需求的教学方法。

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以确保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3.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共生”这一概念起源于德国,由一位真菌学家提出。

自然界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植物单独生长,往往会显得矮小,缺少生机,若和其它植物共同生长,就会显得特别有活力,这种情况被称作“共生效应”。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 典案例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 典案例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以“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黄厚江语文教学是中国当今优秀的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的代表,他以独到的视角,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引领语文教学潮流,为孩子们享受语文课堂而努力。

黄厚江先生自己教育语文背景深厚,在小学及中学语文课堂上都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经历,他把很多经典的语文名篇带给孩子们,又在原有经典中添加他自己的教学技巧,使孩子们能够将原来看似陌生的经典,变成自己的“本色”,让孩子们真正体会由作者的心情体会经典中的精神内涵。

黄厚江的课堂气氛极其活跃,他为了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他经常会挑起孩子们的前期兴趣,用精彩的对话在孩子们之间建立一种手足无措的默契,甚至陌生,以此来引入新知识,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消化经典。

黄厚江的讲解思路清晰,不仅围绕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还将课本知识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孩子们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黄厚江在课堂上经常挑起孩子们的能力,鼓励他们在他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语文练习,使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厚江先生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厚的语文知识,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潮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了全新体会,他也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理解语文经典的大门,让学生们真正享受语文课堂,培养出优秀的语文能力。

黄厚江的语文教学经典案例,给其他语文教师以及学生们提供了一种高效,有益的方式来学习和感受语文,他的教学方法受到全国语文教师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典范,为推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以“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为标题,也为大家展示了黄厚江先生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向他致敬!。

在关系的建构中共生共长——黄厚江老师课堂关系研究

在关系的建构中共生共长——黄厚江老师课堂关系研究

样 的节 奏 ; 《 蜀道 难》 不 是绘 画 , 共 生 , 即 通 过 课 堂 学 习 过 程 激 活
读 ; 然 后师 生合 作 朗诵全 诗 , 由 教 但 有 绘 画 一 般 的 形 象 。在 教 学 中 并 丰 富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过程 , 不仅
者 读 反 复 出 现 的 主 旨句 , 由 全 体 黄 老 师 从 语 言 人 手 ,通 过 多 种 形 是 为 了完 成 教 学 内 容 ,同 时 也 在
语 文 学 习 的 本 质 意 义 上 看 , 最 内
核 的关 系 就 是 言 意 共 生 ,它 使 得 学 生 言 语 素 养 和语 文 能 力 的 提 升
成 为 一 种 正 在 发 生 的行 为 和 有 效
呈 现 的状 态 。
实 践 的 。共 生 教 学 , 是 黄 老师 “ 本 色语 文 ” 的主要 教学方 法 。 而 他 的
奥妙 就在 于 多层次 的“ 言意关 系 ” 要义。 一 是 由“ 言” 入“ 意” 的感知 , 孔 乙 己的手 的描 写 来 设 计 教 学 。 的建构 。

是 由“ 意” 到“ 言” 的 品味 , 学 生 黄 老 师 先 让 学 生 通 过 这 双 手 初 步
这 首 先 体 现 在 以 语 文 活 动 建 在 言 与 意 的 双 向 多 个 来 回 的 互 换 解 读 孔 乙 己 这 个 人 物 ,再 让 学 生 构关 系 。 一堂课 , 黄 老 师 竟 能 通 过 融 合 中 ,获 得 了言 语 智 慧 和 语 文 根 据 具 体 情 节 在 阅 读 中 展 开 合 理
的语 文素养 黄厚 江老师 “ 本 色语 文 ” 的主 要 内涵就 是 “ 把 语 文 当语 文 教 学 , 用 语 文 的方 法 教 语 文 ” 。 他 对语文 课 的表 述 是 : “ 以语 言 为 核 心 , 以 语 文 学 习 活 动 为 主 要 形 式 , 以提 高 学 生 的语 言 素 养 为 根 本 目的 。 ” ( 黄厚 江 《 语 文 的原点 》 )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研究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研究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课程改革已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

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开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导致语文课堂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

为改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黄厚江首创了“语文共生教学”,教师通过课堂组织,问题引领等方式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教学过程。

本文将从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介绍,着重阐述“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以及在其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实施过程,并对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本研究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语文共生教学”的形成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展开详细阐述。

语文共生教学不仅是对“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还深受叶圣陶“主体性”教育观的影响。

语文共生教学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法坚持以教师的“活”教带动学生的“活”学,从而达到“以活激活”、“共生共长”的教学效果。

第二章从课堂结构、操作要领、操作过程三个层面对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实施展开论述,辅以黄厚江本人的精彩课例加以佐证,从而给读者提供更直观的认识。

共生课堂由“种子”、“主干”、“绿叶”构成,教师将“一粒种子”作为教学起点,“一根主干”作为教学主线,由“种子”和“主干”生发出“片片绿叶”,便促成了共生教学。

第三章就“语文共生教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语文共生教学真实地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看得见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但对新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最后特提出了几点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住共生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 黄厚江;共生教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advocates active participation, active cooperation and willing to explore learning method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shifted the focus of teaching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and advocated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However, in order to emphasize students' independent practice, some Chinese teachers have created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one hand, this has increa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earn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kind of teaching methods leads to the situation that Chinese class emphasizes form over content and conclusion over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uang Houjiang initiated the "Chinese symbiotic teaching", in which teachers truly act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through classroom organization, problem guidance and other way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so as to 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in Huang Houjiang, 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s theory, and thinking deeply about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ymbiosis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thought of "natural Chinese",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Ye shengtao's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ymbiosi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insists on the teacher's "living" teaching to drive th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living activation" and "co-growth".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in Huang Houjia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classroom structure, key points ofopera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and adds wonderful examples of Huang Houjiang to prove it, so a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Symbiosis classroom is composed of "seed", "main stem" and "green leaf". The teacher takes "a se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 and "a main stem" as the main line of teaching. The “green leaves”was produced by the "seed" and "main stem",and then facilitated the symbiosis teaching.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Chinese co-existence teaching truly shows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realizes the visible growth of students,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on value. But for the new teacher, they will encounter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 process,So,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help them better grasp the essence of symbiotic teaching.Key Words: Huang Houjiang; symbiotic teach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process目 录绪 论 (1)第一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概述 (7)第一节 黄厚江与“语文共生教学”的提出 (7)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理论基础 (13)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基本特征 (16)第二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课堂实施 (22)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课堂结构 (22)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操作纲领 (25)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操作过程 (30)第三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反思 (35)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价值 (35)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思考启示 (37)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实施建议 (40)结 语 (43)参 考 文 献 (44)致 谢 (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绪论一、研究缘起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之黄厚江老师

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之黄厚江老师

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看过很多名师的优秀教案设计,也了解过不少名师的成功经验。

也许是因为亲自听过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也许是部分经历有重合的缘故,我格外的喜欢和欣赏黄厚江老师。

在他从乡村中学走向名师的历程背后其实都是对学生的爱,一种不含杂质的神圣的爱。

在各科老师的“阅读推荐”下,跨专业的我开始陆陆续续在书本上接触些名师,之所以选择黄厚江老师,这中间还是夹杂着些个人情感。

4月份有幸跟着老师去二中听黄老师的课,带着吊儿郎当的心情,以为黄老师像以往的老师一样为上师范课而上示范课。

但听完黄老师的课之后,我为我的想法脸红。

我相信通过这一堂课,所有的坏学生也都会脸红,为自己以前对语文的轻视,为自己吊儿郎当的态度。

在黄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散发出了它原有的魅力。

如一个甜美的姑娘惹所有人喜爱。

通过黄老师的课堂,我想我爱上语文了,那么黄老师的魅力究竟在哪,他是通过什么样的魔力来吸引学生的。

艰难三步走黄厚江老师的成长经历与许多个“三”相关联:第一,工作过三所学校,从普通的乡村中学到一般省重点中学然后再到苏州中学这所全国著名中学;第二,在不同时期形成过三个关注的重点,从考试的成绩课到堂教学的艺术再到语文学科的使命;第三,教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研究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研究再到语文学科课程研究;第四,师徒关系有过三部曲,从开始的间接学人家到拜师正式学习再到现在主持名师工作室,领导共同体;第五,语文教学研究有过三个目的开始为生存后为发展到为热爱的事业。

二教学理念黄厚江老师举起的思想旗帜为“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提出"语文的人文性只能体现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从语言习得的规律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等观点,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和基本策略以及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

聚焦原点建构共生式语文课堂

聚焦原点建构共生式语文课堂

地有关的传说故事 , 这让这首诗歌的阅读难度有所提
高 。教 师要 引导 学 生整 体 把 握 这 首 诗 主 要 表 现 的 内 容。 第 三 步 则 从 诗 的 表 现 手法 人 手 , 让 学 生 分 析 作者 如何表现“ 登 山难 ” 的主 题 。 这 首诗 运 用 了大 量 的 修辞 手法 , 充 分展 现 了 作 者纵 横 捭 阖 的创 作 手法 。 教 师 可 以让 学 生一 一 找 出这 些修 辞 手法 , 并 分析 这 样 写 的好
问题后 , 便 会 发 现 自己对 文 本 的认 知 是 围绕 一个 点展
上, 如 果 所 有 教 学 板 块 都 能 和 共 生 原 点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则能更 好地 构筑 共 生式语 文课 堂 。


层层深入 , 主线清晰
教 师要 围绕 共生 原点 展 开层 层 深 人 的教 学 活 动 , 这样 才 能让 教 学 主 线显 得 更 加 清 晰 。 如此 , 学 生 会 明 白学 习 的重 点 是 什 么 ,便 能 更 加 积 极地 展 开 自主 学 习, 学 习效 果 自然 就 会 更 好 。 教 师 可 以选 择 文本 中 最 重要 的一 个 内容 , 将其作为课堂共生原点 , 并在 此基
多元 化 , 教 学 效果 自然 些 问题始 终围绕共生
原 点展 开 。 学 生 在 解 读 问题 的 过 程 中 , 便 对 文本 有 了

个 整体 的 了解 。 以( ( 蜀道 这篇 课 文 的教 学为 例 。 教师 可 以围 绕 个“ 难” 字, 逐步深入地进行教学 , 促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原点 , 同时也 要在 教 学过 程 中时刻 关 注 是否 形 成 新 的 共生原点。 一旦发现有共生原点 , 便 要将 教学 聚 焦 其

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

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

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
语文共生教学背景下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将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去探索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要实现这一理念,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语文共生教学”模式是一种不错的实现方式。

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来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发挥广大学生潜力、实现高人民化语文能力培养教育目标、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等。

它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讲授书本知识与语文素养融会贯通,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调研,探索、对研、操练,由浅入深,从表及里,不断循环不断完善,让学生在有趣愉快的语文气氛中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受教学。

针对语文共生教学,我们可以从组织上、执行上、反馈上实施相应的操作,以下就这三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首先,从组织上来看,最基本的就是指定好活动性小组,由小组中的一位成员担任“让球士”,负责总结并提交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而且也能满足学生的交互和互动需求,确保能沉浸在彼此之间的共生氛围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力。

其次,从执行上来讲,老师要根据课堂情况制定高效的操作步骤: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归纳、定义等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目的地运用调查研究方法;接着要在实践中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出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在形成观点、发表言论和收获认知时,要让每一项都结合语文来完成;最后使用回顾及反思,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过去经历比较,实现学历的的定稿巩固,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实践养成惯性,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知识活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从反馈上来讲,老师应该在学生实施任务和操作时根据学生反馈和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 感悟 的 积 累 是 指 学 习 感 受



在写 作 中 教 写作 用 阅 读教 阅 读


种种 矛 盾 指 导 教 师 的 教 学行 为
, ,

学 习 经 验 学 习 过 程 的 积 累 还 包 用 写 作 教 写 作 改 善 课 堂 教学 的 状 态 具有 非 同


e往 是 把参 考 书 和 各 种 资 学 实 现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提 升 的 教我 以 为 语 文 教 学 的 诸 多 问 读 教 学 f
学 方 法 题 中

_ ,
最 突 出 的 就是

结 论 教料 甚 至 各 种 试 题 中 关 于 文 章 理 解


语 文 共 生 教 学 概 念 提 出学
作 文 课 常 常 就 是 讲 写 作合 先 概 念 再 判 断 而 是 有 其 自 身之 间 通 过 能 量 转换 和 物 质循 环 建



知 识 讲 写 作 技 巧 讲 高 考 中 考 的 内 在 规律 的 立 密 切 而 和 谐 的 联 系
, ,



的 评 分标 准
、 、


文教 学 中 种 种 偏 颇 的 认 识 和 异 化 力 过 程 和 方法 情 感 态 度 和 价 值 案 课 后 就 是 做 练 习 巩 固 已 经 知

行 为 在对 语 文 教 学 的 课 程 理 解


观 三 维 教 学 目 标这 样



个 新 的 理道 的 答 案 甚 至 有 些 教 师 直 接 让





从 某 种 意 义 上依 据 之 二 本 色语文 的 教学 共 生 理 论 是 生 物 科学 的 重


说 这种 结论教学


其 实 既 没 有主 张 要 理 论 是 对 达 尔 文进 化 论 的 发

教 也 没有 学 学





即使有 教


有语 文 共 生 教 学 是 立 足 语 文展
共生 教 学 的 特 征






活习 活 动 为 主 体 以 学 生 语 文 综 合 态 而 是


种 体 现人类本真价值

的内 容 活 的过 程 活 的教

活 的 素养 的 提 高 为 目 的


语文 课 就是的 生 存 样 式 是

种 合 乎 完 善理

学 活 的 课 堂 我 让 你 活 你 使 我 要 在 感 悟语 言 解读 语 言 品 味 语 性 的 生 活 情 景

含 了 感情积 累 和 思 想 积 累


我 们 依振 之 三 共 生 理 论 的 基 本 寻 常 的 意 义



在语文教学 中 尤
, ,
的 母 语 强 调 体 验 感 悟 和 积 累 不 原理 其 是 在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教 师 与
是 不要 清 晰 的 分 析 不 要 分 解 的 共 生



写 作 等素 养 提 高 的 教 学 方法 统 的 教学 主张


其 核 心 主 张是 把 领域 借 用


社会 学 者 认 为 共 生


结 论教 学 的 特 征





死 语 文 课 上 成 语 文 课 用 语 文 的 方 不 仅 是

种 生物 现象 也是



的 知 识 死 的 方 法 死 的 训 练 死 法 教语 文 社 会 现 象 共 生 不 仅 是


语 文 共 生 教 学 的 理 论度 培养 学 生 健 康 丰 富 的 情 感 培 在意 识 上 而 且 在 行 动 上 体 现 共 生
, ,
依 据 养 学生 的 人 文 素 养 和 审 美 情 趣


的 理 念 处 理 人 与 社会 以 及 人 与
, ,
语 文共 生 教学 法


即 学 习过程 的 缺失
这 是语 分 析 的 结 论 告 诉 学 生 课 堂 上 基

的 背 景 文 教 学 低效率 的 主 要 原 因

我 认本 的 活 动 就 是 教 师 讲答 案 学 生

如 果 说 本 色 语 文 是 针 对 语 为



课 程 标准

提 出 了 知 识 和 能 记 笔 记 教 师 提 问 题 学 生 找 答




它反 映 了

个基
活 师 生 共 生 建 构 充 满 活 力 的 语言 积 累 语 言



运 用 语 言 的 过 程 本 的 事 实

即要求 每

个社 会 成

文 教 学 中 培养 学 生 积 极 乐 观 的 生 活 态 员 合 理 地 发 挥


身 能动 性 不 仅
我 们 首 先 推 出 的 是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黄厚 江 老 师 的


语文 共 生 教 学 法




成果
荣获 江 苏 省 首届 教 学成 果 奖评 选 特 等 奖 作 然 后在 名 师 课 堂


前 两 期 先 介 绍 语文 共 生 教 学 的 基本 主 张及 实 践 操
立亩
zb xx

视界
8 4 9


1
6 3


c om


编 辑 葛 宇虹
学术 领 跑

编者按

新 课程 改 革 已 历

1
0
年 许 多 问 题 的 讨 论 和 认 识 已 不 断 深 入 总 结 和 推 广 符 合新 课 程 理
, ,
念 遵 循 母语 教 学 规 律 务




具 体 介 绍 其 基本课 型 和 典 型 案 例
希 望 大 家 关 注 并 及 时 反馈 读 后
的 感 受 和 评价

创 造充满 活 力 的 语 文课堂 上



语 文共 生教学 的 基本主张 及 实践 操 作
_ 江 苏 苏 州 中 学/黄 厚 江
语 文 共 生 教 学 是 立 足 母 语 失 在 丰 富 的 课 堂 实 践 和 大 量 案任 务


积教 学 让 教 育 部 门 按 照 母 语 的 规 政 治 学 领 域 来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于
, , ,
累 其 模糊 性 整 体 性 更 强



而 这 律 考语 文 也 让 师 生 按 照 母 语 的 是 形 成 了 内 涵 更 为 丰 富 的 共 生

里 的 重 体 验 重 感 悟 重 积 累 也 规 律应 对语文 的 考 试

, ,
将 共生 理 论 引 入
累不 是

般 意 义 上 的 语 言 材 料 基 于 这 样 的 主 张 共 生 教 学 语 文教 学 用 来 解 释 语 文 教 学 中
, ,
语文 知 识 的 积 累 而 主 要 是 指 体 的 基 本 特 征 是 在 阅 读 中 教 阅 读
的种 种 关 系 协 调语文教 学 中 的
, ,

其教 学 过 程 或 者 是直 接 将

教学 的 基 本 规 律 和 根 本 特 点 依 例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运 用 共 生 理 论 现 成 的 结 论 教 给 学 生 学 生 的 学


据本 色 语 文 教 学 的 基 本 主 张 运 阐 释 这 些 问 题 和 现 象 的 教 学 方 习 过 程 就 是 被 动 地 接 受 现 成 结

阅读 教 学 写 作 教 学 课 堂教 学 和 念 其 中 最 关键 最 核 心 的 是 强 调 学 生 背 答案



写 作 教学 就 是 教 师

教学 评 价诸 多 方 面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了 学 习 的


过程


出 题 学 生写 作 的 反 复循 环

学生
, , ,

作为

习 过 程 的 体 现 和 改 善 着 眼 于 教教 学 从 阅 读 教 学 到 写 作 教学 从种描 述 生 物 种 属 间 关 系 的 方 法
和 学 的 融 合 着 眼 于 学 生 阅 读 和教 学评 价 到 教 师 素 养 提 出 了 系 论 共 生 理 论 提 出 后 很 快 被 其 他
、 、

阅 读 教 学 理 论


必 须 是 整 体 性 体 现 在 整 个 学 习 过要 遵 守 阅 读 教 学 的 规 律
写 作 教共 生 理 论 在 教 育 范 畴 也 发 挥
。 。
程中 而 不 是 相互 割 裂 的


其 积 学 也 要 遵守 写 作 教学 的 规 律 了 巨 大 的 作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