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 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片段赏析
片段再现: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 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 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 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儒林外史》第五回
赏析: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 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 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 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
状元成才路
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 的一例,它对那些悭状元成才路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 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 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 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 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状元成能才路 、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 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名言名句:
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2、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3、以仁服人,何人不服。 4、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5、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6、老不拘礼,病不拘礼。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名著梳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精品课

《儒林外史》(一):儒生们穷尽一生,追求的是什么?今天开始,我们用三集来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一、作者其人+创作背景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中科举后当官的,吴敬梓本人早年也非常热衷于功名。
40岁后吴敬梓家道中落,他开始写《儒林外史》,一共写了十年,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地位非常高,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因为从这本书开始,小说开始直接评价现实生活,这使得文学更加贴近实际,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鲁迅对这本书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儒林外史》在讽刺小说里头可谓绝响”。
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语言的版本,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有人甚至认为《儒林外史》能够与薄伽丘、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要理解《儒林外史》,我们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把握人物,二是牢记一个核心——功名富贵。
这部作品是以每个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评价人物、评论是非的。
书中描述的人物众多,你可能不好把握重点,我把他们归类,你就好理解了,大概有三种:第一种为腐儒和八股迷,腐儒就是指迂腐的读书人;第二种为贪官污吏;第三种为贤士奇人。
今天这集,咱们就集中来看看第一种,腐儒和八股谜。
二、整体纲要:对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嘲讽小说开始有个楔子,就是引子,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楔子说的是,元朝末年,有一个贫穷的少年叫王冕,他非常有才华,但并不想做官,甚至拒绝了朱元璋授他的“咨议参军”,要知道这个职务相当于宰相了。
但是在王冕的心里,知识和高尚的品德才是读书人应该追求的。
所以他走进山林,过上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
明朝推行八股取士,就是用八股文的考试来决定谁能做官。
八股文有着严格的行文套路,往往一篇文章下来,考生思想没见到多少,只看得到通篇的排比对偶大空话。
简而言之,八股文就是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文章,如果读书人都以这种文章为典范,那么这书也就白读了。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PPT课件

整体感知
10.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 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合作探究
❹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 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 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 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 来。
整体感知
❶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 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 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 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 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 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 。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 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 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整体感知 ❷结构简介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 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整体感知 ❸人物介绍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5】地痞恶棍 ——严贡生; 【6】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精读《儒林外史》郭婷《儒林外史》是一部把封建时代沉迷科举的旧式知识分子“剥开了”“扒光了”的经典之作。
作者吴敬梓透过康乾盛世的表面繁华看到了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自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儒林外史》描绘出家族没落所呈现的种种丑恶,如严大位强夺胞弟严大育财产而骨肉相残。
吴敬梓笔下的乡绅是接受儒家价值观的社会贤达,如娄家两位公子对待伺候先辈的下人邹吉甫宛如家人父子。
同时,全书也描写了大量假乡绅,又如严贡生不做好事,只管骗人。
小说以大量笔墨写出乡绅阶层的变质、堕落。
全书人物众多,作者讽刺手段高妙。
同学们可以从“文本相似性阅读”的视角,进行文本形象的探究。
比如,杜少卿与虞育德是作者要赞誉的人物,他们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如为人豪爽,极重孝道,宣扬礼乐,富有才情,彼此欣赏;严贡生和张静斋是两个灵魂扭曲、鱼肉乡里的读书人。
这些相似的人物在小说中有多处关联,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小说人物的个体形象,进而看到整个儒林群体形象。
教师选读这先生领着他女儿琼枝,岸上叫了一乘小轿子抬着女儿,自己押了行李,到了缺口门,落在大丰旗下店里。
那里伙计接着,通报了宋盐商。
那盐商宋为富打发家人来吩咐道:“老爷叫把新娘就抬到府里去,沈老爷留在下店里住着,叫账房置酒款待。
”沈先生听了这话,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门,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这头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
”(从沈琼枝嫁入宋府之前沈先生让女儿做主可知,他并没有传统家长的专制作风,他和女儿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沈琼枝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不受拘束。
)沈琼枝道:“爹爹,你请放心。
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知识梳理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知识梳理一、名著阅读题1.阅读名著片段,完成相关各题。
话说A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儒林外史》作者________,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刻画了众多儒生形象,展示了_______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2)选文中的A是_________,其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
2.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1)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子弟。
(_____)(2)为人慷慨、品行高尚的贤人。
(_____)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3.《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___是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4.请根据有关《儒林外史》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5.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6.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朝花夕拾》我们认识了出身低微又充满爱心的保姆①_______;读《儒林外史》我们认识了屡试屡败,因中举而发疯的②________;读《水浒传》,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智多星” ③________,他带领好汉智取生辰纲;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认识了出生在湖南湘潭的④_______,他自小喜欢读书,并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4.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 恶劣的文痞)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 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 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 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 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 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 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 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 作者的情感态度 。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 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作
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者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
介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 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 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 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 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 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 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阅读拓展
15回
• 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 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 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 “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 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 “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 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 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 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分析周进 范进 课件(共20张ppt)

三、人物经历——范进中举
1.家境情况:二十岁应考,一直考到五十四岁。考过二十余次,家中一贫如洗,只剩下 老母亲和妻子,常让岳父胡屠户辱骂,这次主考的周进,让他进学取了第一。并鼓励他 道:“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2.不顾丈人胡屠户的辱骂、责备,瞒着丈人,偷偷地去城里参加乡试。等乡试回来,家 里人已饿了两三天,范进抱着鸡,正在集上寻人买鸡之际,忽然,邻人来扯他回家,说 是高中了举人。 3.范进回家只见墙上中间高悬着报喜的帖子,上面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 东乡试举人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 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亏了众人热水灌醒,人虽醒了,却已疯了。 4.众人便找到胡屠户,胡屠户终“局不过众人”,壮着胆子,给了范进一巴掌。范进被 打晕了,众人一齐上前,揉心口、捶背心,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5.范进在众人的簇拥下往回走,他开始品尝“举人老爷”的滋味。“屠户见女婿衣裳后 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此时范进直呼岳父大人为“老爹”。 6.过了三年,范进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范进不识“四川苏 轼”,却很会做“山东学道”。他新官上任,为了讨好老师周进,便想“拔”出周进推 荐的荀玫,连夜查卷。不久,范进被升任为通政,成为了一个正四品官。
②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 “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干鹿肉来见 惠,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晋谒危老先生; 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 ②那瘦子 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③“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 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 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P3)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3、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 的离经叛道的勇士。
4、为人善良、正直而慷慨。
他家的娄太爷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 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 当了予以接济。后来娄太爷因病回家,杜少卿越发放着胆子用钱, 甚至跟随他的王胡子拐了他二十两银子走了,他也只是付之一笑。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繁杂,典型人物分为六类:
腐儒的典型———— 周 进、范进、王玉辉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纯上(马二先生)、鲁编修 真儒士的典型———— 王冕、杜少卿、庄绍光 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地痞恶棍的典型——— 严贡生 —
叁 人物群像———真儒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的高峰
儒林外史 吴 敬 梓
经儒
典家
名著导读(一)
目 录
壹 吴敬梓生平 贰 《儒林外史》介绍 叁 人物群像 肆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
壹 吴敬梓生平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 号粒民,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学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 “秦淮寓客”。
2、安贫乐道,心态安详。
他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 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虞博士老迈,就给了 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
虞博士名育德,字果行,他的名字来自《易经》: “君子以果行育德”,之所以叫他虞博士,是因为他五 十多岁中进士做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虞博士出身很惨, 三岁丧母,父亲带着他在祁家教书,十四岁父亲去世, 把他托给祁太公。祁太公对他很好,继续让他住在祁家, 带着祁家儿子读书。十七八岁,祁太公又让他去考秀才, 又替他筹划娶亲,娶亲之后,虞育德夫妇仍然借住在祁 太公家。五十多岁考中进士。后主祭泰伯祠。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1.读读:课本62页鲁迅和陈美林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说 说:你读出了什么?
阅读课本,思考:
2.根据课本,简要说说:“儒林”指什么人?小说中 “儒林”与正史中“儒林”有何区别? 3.读读课本62页第2段,简要说说《儒林外史》诞生过程。
助读材料:
“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吴敬梓著名诗句, “瑰意”是指人的聪明,“琦行”是指特立独行,意思是说他 对人生有理想,对品质有要求,不打算作功名道路上的作茧自 缚者;表现他对于当时社会的庸俗生活是不满意的。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 自派手下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 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4、结构简介
《儒林外史》56回。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 构。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 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 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小说中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是由众多 故事连缀而成,表现普通士人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5.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说说小说大致分成几大块,分别讲什 么呢?
6.对号找人:请在括号内填入小说中某个人物,并说明理由。
王德、王仁
严贡生
周进、范进
范进
匡超人
严监生
鲍文卿
王冕
杜少卿
庄尚志,迟衡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 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8.中考链接
(浙江.台州)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 一部“讽刺之书”。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 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5《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第45—56回)-初中整本书阅读系列

③凤四老爹受刑,接连崩断了三副夹棍也拒不招认。 性格:身强力健,武艺高超,临危不惧, 铁骨铮铮。
④胡八乱子与凤四老爹比试武艺,胡八乱子惨败收场。 性格:身强力健,武艺高超。
⑤毛二胡子侵占了陈正公的一千两银子, 凤四老爹出手相助,使毛二胡子连本带利 还了欠银。
性格:乐于助人,古道热肠。
人物形象(对话、动作) 王玉辉是一个在封建礼法压迫下人性扭曲,不自 觉成为封建礼法帮凶的读书人形象。他反说妻子 是呆子,表现冷血,是因为他自以为恪守了圣贤 之道,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于情于理都符合封建 礼教,所以内心坦然、自觉无愧。
《儒林外史》 Βιβλιοθήκη 侠客 凤四老爹相关情节①万秀才冒充官员被押走,凤四老爹劝说秦中书托 施御史等人给万里保举了一个真的中书官衔。 ②凤四老爹帮助收丝客用计要回了被骗去二百两银 子。
2 读完 《儒林外史》,班上同学展开讨论。 甲说:“《儒林外史》 是典型的讽刺小说。” 乙说:“不尽然,它也在宣扬传统美德,树 立了许多正面形象。”你同意谁的观点?请 举例说明。
示例一:我同意甲的观点。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含蓄 幽默的言辞,对范进、高翰林、汤知县、严氏兄弟一 类人物给予了无情的讽刺,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追求 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的卑污灵魂,深刻抨击 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示例二:我同意乙的观点。作者以高超的笔法讽刺了 范进、汤知县等人,也树立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如: 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杜少卿仗义疏 财,为人至孝。他们都是典型的正面人物。
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大汉,两眼圆睁,双
眉直竖,一部极长的乌须垂过了胸膛;头戴
精 彩 一顶力士巾,身穿一领元色缎紧袖袍,脚踹 语 一双尖头靴,腰束一条丝鸾绦,肘下挂着小 段 刀子,走到厅中间,作了一个总揖,便说道: 赏 析 “诸位老先生在此,小子在后面却不知道,
(优质课件)语文九下名著导读(一)《儒林外史》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通过召开的戏子大会,鲍廷玺看到了杜慎卿的慷慨大方,就想向他借些银子重新 建立一个戏班。但杜慎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说他是一个更大方的人,只要 提认识杜老太爷,并高抬他,就可以向他借出银子。鲍廷玺在去找杜少卿的路上,遇到 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韦四太爷为人豪爽,十分爱喝酒,他准备找杜少卿要酒喝。这 一坛好酒吃得韦四太爷那叫个快活,直睡到次日上午才起。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 舐痔者得车五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 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 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 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 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 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 举人。周进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过了三年, 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好不辉煌!他到广州上了任,亲自审阅文 章,看了范进的文章三次,因可怜他而录取,定为第一名。原来这范 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家里境况已是穷困潦倒,无以 为生了,靠着丈人胡屠户救济,却也常遭胡屠户辱骂。范进瞒着丈人 去乡试,结果考中了举人,众乡邻都来贺喜,张乡绅来结交,赠予银 子及房子。胡屠户现在见了女婿也低头哈腰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士登甲科, 九族光彩新。 插花游街、马蹄轻 疾的风流,有衣锦 还乡、袍笏加身的 荣耀。
自评: 胡适:我们安徽第一大文豪, 不是方苞,田不庐是尽姚卖鼐,,也不 是刘大乡—櫆—里,吴敬传而梓为是《减子全字弟椒木兰戒的花。》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1)

《匡秀才》主要章节
• 第18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 第19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 第20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 匡超人做了个小买卖。知县李本瑛见到匡超人辛勤读书,自助银两 命其去考试。匡超人连续考中,直至中举人。知县被诬告而革职, 连累了匡超人。匡超人在潘保正指引下,前往杭州投靠他的兄弟潘 三,结识了民间贤士景兰江及他的一帮朋友。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楼 主人让他帮忙选编一些文章,也得到了一些酬劳。施美卿想把弟媳 卖与别人,却误把妻子送了出去,施美卿告了官,潘三爷帮他把事 办成。金东崖的儿子想考学,想出银五百两找人替考。潘三爷让匡 超人替考,并顺利考中。匡超人和郑老爹的女儿成了亲。潘三爷作 案太多被拿下监。李本瑛案情昭雪后升任给事中,他欣赏匡超人的 才学,要把外甥女嫁给他,匡谎称未婚,就成了亲,后妻子病逝。 旧友景兰江要他去看望在监狱的潘三,他推脱不去。在船上,匡超 人遇到了牛布衣、冯琢庵,向他们吹嘘自己有学问。
2.赞扬: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徵君等。 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 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2.欣赏讽刺笔法
一)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 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用手法之一。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 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 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 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古人评《儒林外史》:“读竟乃 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今人评论说:“《儒 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像小说里 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 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 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儒林外史》写于数百年前,为何至今仍 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 的联系之中。
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第13—30回)初中整本书阅读系列

相关情节
①起初,匡超人在马纯上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 亲就放下行李,整衣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烧好饭 菜拿到父亲面前,晚上睡在父亲脚跟头服侍。
②李知县被人诬告,累及匡 超人,匡超人全然不顾,避 走杭州。
③马纯上与他萍水相逢却满腔 热忱地帮助过他,他却在背后 贬抑马纯上,还不忘利用马的 声望拾高自己。
④初到杭州,马二先 生独自一人去西湖溜 达。西湖美景无数, 但马二先生全无会心, 只是走马观花。他的 热情全在湖边的茶楼 酒馆,各色小吃。
人物评价:马纯上,名静,人称马二先生,是著名的制 义选家。是一个为科举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 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是一个出入考场 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仍执着做举 业的热衷鼓吹者。
④潘三没有亏待他,帮他 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 娶亲,是有恩于他的。但 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不 去探望。
⑤他逼妻子去乡下居住, 势利薄情,攀附权贵,停 妻再娶,致其妻忧虑而死。
⑥潘三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荷花给 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在潘三的 安排下,他又顶替童生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 赚了二百两银子。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统编版初中“整本书阅读”系列
《儒林外史》
第十三回---第三十回
《儒林外史》
壹 八股迷典型马纯上
相关情节
①做选文时,“时常-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 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十几篇的道理,才 为有益”。
②在蘧公孙因一个枕箱被人讹诈,他蝎尽所能为 朋友解困。 ③与匡超人萍水相逢,借银子给他,连往后的营 生和前景都替他人谋划了。
他不仅自己醉心于举业,执着于追逐功名富贵,而 且苦口婆心,劝说他人也要以举业为主。他的言谈举止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

2.如何理解讽刺? 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
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 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讽刺艺术的 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 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 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 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 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 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 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 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针对训练
1.《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
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 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书中的
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 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 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A.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 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B.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完全 脱离原著。
背景资料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吴敬梓康熙 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 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 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 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 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 “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 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 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儒林外史》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内容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作者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
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婉曲尖锐的讽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结构艺术上也有较大成就。
(一)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二)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
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如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三)人物艺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四)结构艺术: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二十年来,少卿仗义轻财如故。钱财散尽,仆从 便遣散了,家什也陆续典当,亲朋以他为败家儿,与
他断绝了往来。他便携夫人在城西陋巷住下,给人写 字营生,并无余财。
三人相谈甚欢,分道而别。 荆元径自向后山走去,隐约闻听丧乐,心下一沉。 走近园圃,见邻里皆披麻——于老者已于两天前无疾 而逝。灵堂内,哀号动天。 荆元并不进灵堂,只将琴放在惯常抚琴的石凳上,
范文: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杜少卿。 杜少卿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一门三鼎
甲,四代六尚书”,却出淤泥而不染。他仗义疏 财,淡泊名利,尊重女性,书中人物迟衡山评价 他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今天,我就 给大家讲一讲杜少卿这位奇人的一件奇事。
书中第三十三回,杜少卿的夫人初到南京, 想看风景。杜少卿便安排了轿子、陪客,带夫 人去清凉山游姚园。姚园的景色很美,路是鹅 卵石铺成的,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 他们在山顶的八角亭上摆席、饮酒,观赏美景。 后来,杜少卿喝醉了,他拉着夫人的手,出了
姚园,大笑着在清凉山冈上走了一里多地,随 从嘻嘻笑笑,“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 仰视”。这件事情,在当时,可算是惊世骇俗 了,这件事体现了杜少卿对女性的尊重和对繁 文缛节的蔑视,颇显魏晋名士风度。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 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 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 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 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
《儒林 外史》 ①_正__面_
形象
人物
杜少卿 虞育德 严监生
杜少卿 沈琼枝 虞育德
类别
次要形象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一、作者生平介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称秦淮寓客。
▪出身世家。
任达放诞。
▪移家南京。
放弃科举。
▪穷困潦倒。
社会理想:注重实学(礼乐兵农)作者自况:杜少卿形象二、作品结构解析1.结构特点: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鲁迅:“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2.结构及主要内容▪第一回:楔子。
(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六回):对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至第五十四回: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世风日下。
➢第五十五回:四大奇人。
不屑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
▪第五十六回:幽榜。
(回应“楔子”,首尾呼应)3.各部分详细内容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脰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
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
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
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三、人物形象分类及代表人物(一)假名士1.追求功名富贵的愚生:代表人物周进、范进共同点:出身贫寒、本性善良,科举考试是他们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功名利禄”深入骨髓,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他们毒害至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一、填空题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56章。
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4. 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6. 成老爹,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8.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10.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
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二、简答题11.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2.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
正因为他慷慨仗义。
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13.思考: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书?示例(仅供参考):“学而优则士”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
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
”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
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
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
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
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
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
两边看的人多笑。
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
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
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
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
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另一个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
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
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使。
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
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
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
”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
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