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如今正是换季的时候,气温极不稳定,有时早晚温差很大,稍不注意就容易伤风感冒,重者气管炎、肺炎、哮喘都会发生,所以在季节更换时要加强对孩子的照料。
为什么孩子容易得呼吸道感染呢?
这与小儿呼吸道的生理特点有关。呼吸道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
小儿鼻腔短小,粘膜柔软富有血管,鼻道狭窄,遇轻微感染就会引起充血、流涕,造成鼻道阻塞、呼吸困难或鼻炎。
小儿咽部相对狭小,1岁以后随淋巴组织的发育扁桃体也逐渐长大,所以1岁以后的孩子易患扁桃体炎。
小儿耳咽管短而粗呈水平位,因此小儿在感冒时易引起中耳炎。小儿的喉腔狭窄血管丰富,当急性炎症时可发生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小儿气管较成人狭窄,软骨发育差,粘膜柔嫩且血管丰富,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又差,不易清除尘埃及微生物。
小儿肺本身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肺泡数量少,但血管丰富。小儿胸廓狭小,呼吸肌较弱,肺的容量相对较小,加上小儿代谢旺盛时对氧的需求量较高,因此呼吸频率较快,1~3岁孩子的呼吸每分钟约25次,5岁以后约22次。
由于幼儿这些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又因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的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决定了小儿易患呼吸道的感染。如果遇到气候突变忽冷忽热,都可以使小儿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毒、细菌趁虚而入,引起小儿感冒。
感冒的孩子经常伴有发热,发热是机体对外来侵犯的一种防御反应,这时给孩子服适量的退热剂,暂时降低体温,缓解因发热带来的不适,便于孩子较好地睡眠和进食,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除此之外,还要做到:
1、给孩子多喝水或最好是西瓜水,有利于热量的散发,补充因服用退热药
和大量出汗而失去的水分。
2、补充维生素C。
3、注意让孩子多休息,减少活动量,做一些耗能少的活动,如听故事、画
画等。
4、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5、出汗要及时擦干,一免风吹后再度着凉。
关于是否要用抗菌素的问题。因70%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除非极幼龄儿或存在免疫缺陷者,如考虑为单纯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无需用抗生素。
6、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
(1)精神萎靡,面色较差,不论发热与否,往往提示病情较重;
(2)发热体温在39℃以上;
(3)出现头痛,甚至于伴喷射性呕吐;
(4)突发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或呼吸急促;
(5)感冒诱发哮喘发作;
(6)幼龄儿发生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水分显著增多,而尿量减少,哭泪少;发生以上情况应立即去医院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1、加强幼儿体格锻炼,多接触阳光、新鲜空气以增强小儿的抵抗力。
2、注意幼儿合理营养,保持平衡膳食。
3、积极预防和治疗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铁缺乏症、营养不良等)
4、生活要有规律。
5、对幼儿的保育、护理要耐心细致,注意气候冷热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对出汗过多的幼儿要及时将汗水揩干,平时注意不捂孩子,穿衣不要过多以提高御寒、耐热的能力。
6、屋内经常要流通空气(尤其空调房间),但不能吹对流风。
7、流感季节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8、不带孩子到感冒病人家中去串门。
9、家人感冒应带口罩才能接触孩子,室内要用醋熏消毒空气,屋内经常通
风换气。
10、有过敏体质孩子的家庭最好不要用地毯、不养宠物、不养花,以免引
起过敏而致哮喘。
院内感染培训
为了提高我院医生的院感意识,提高院内感染控制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水平,3月20日下午,我院院感科举办了院内感染控制专项培训班。100多名新上岗医生、在院硕士生、进修生、全院实习医生参加了培训。医院感染科主任王晓宁主持了这次培训工作,并向全体培训人员提出了具体的培训要求。
这次培训邀请了医院麻醉科霍保善主任医师、大外科教学秘书副主任医师陈保忠等专家以及专业护士进行授课,他们分别就“气管插管等操作的标准预防”、“HIV、HBV等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原则”、“外科换药无菌操作要求”、“手卫生规范——外科手消毒规范”以及“洁净手术部院感要求”等专题进行了讲座。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对我院的医疗质量安全、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抗生素合理应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手卫生、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始终是我院领导重视与关心的内容,通过这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仅使我院医护人员能真正认识到院感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提高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并可直接受益与病员,对我院的医疗质量安全、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偏瘫是指一侧面、舌及上、下肢的随意运动无力或丧失,上、下肢体瘫痪的程度可以不一致,一侧大脑半球或脑干内体束较集中的部位受到损害,则发生对侧偏瘫。偏瘫多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偏瘫的治疗除锥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 80 %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好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二、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