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分析

合集下载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国政一班王兴2011200690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
“补偿原则”的确立与实施,使维也纳会议成了一个分赃的会议,使维也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在“补偿原则”之下,维也纳会议的主宰者们不顾各国人民民族独立的意愿和要求,按照大国的意图任意修改欧洲国家的疆界,划分新的欧洲政治版图。例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被继续维持,一些弱小国家被任意分割与合并。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弱国小国以及战败国的国家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抗,从而为以后欧洲国家间的纠纷与冲突埋下了种子。正如《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兴衰》一文的作者所指出的:“维也纳会议政治家们所迫求的政治力量平衡(均势),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平衡,完全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在历史上开了恶劣的先例”。 “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的确立,表明维也纳体系是按照欧洲复辟派政治家们的愿望建立的,因为在他们眼中,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究其根源,在于当时资本主义力量还不足以撼动整个封建势力,而那些在维也纳会议上纵横捭阖的欧洲外交家们,也不可对拿破仑帝国的胜利,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则使欧洲确立了一个新的均势格局,欧洲各主要强国在这一格局中,各自根据实力占据了自己的位置,整个欧洲因而获得了一种平衡。尽管这种平衡和强国间的均势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结束了欧洲十几年的战乱。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历史实践证明,它毕竟给欧洲带来了约一个世纪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欧洲大踏步地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维也纳会议本身开创了举行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这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客观上避免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无休止的战争。此后,为了贯彻维也纳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欧洲各大国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外交协调机制,即以定期不定期的举行国际会议的方法,来处理国际问题或国家间的争端,从而否定了欧洲历史上常见的以武力和战争手段解决国家间利益冲突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联合国,也是这种体系演变的结果。历史已经证明,维也纳体系对以后国际关系史的走向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也纳体系内容

维也纳体系内容

维也纳体系内容1 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Vienna System)是由瑞典植物分类学家及学者殷迈(Antonio Jose Cavanilles)创立的一种植物分类体系,他体系的演变为植物分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维也纳体系由植物的结构特征以及植物间的进化关系联系起来,将植物分为6个基本等级,即节(class)、科 (orders)、属 (genuses)、种 (species)、亚种(varieties) 和变种 (formae)。

维也纳体系以植物形态明显的特征和结构特征作为系统识别植物的依据,应用标准特征分类法确定各个植物的分类关系。

2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维也纳体系基于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分类、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分类分类体系,将植物分为6个基本等级,即节、科、属、种、亚种和变种,主要利用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复杂的物种进化关系做植物分类,所以,维也纳体系又称为形态系统,是以形态特征的差异来描述生物的分类系统。

3 维也纳体系的优势维也纳体系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植物的系统分配,从而非常精准地识别出植物的种类;其次,这种植物分类体系也具有客观性,更加有利于科学研究;最后,维也纳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来更新维也纳体系,所以,使用维也纳体系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植物分类结果。

4 应用维也纳体系不仅受欢迎,而且在当今的植物分类中也非常普遍应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提供一种准确,灵活,清晰的分类方法,为植物学家研究新物种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记录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过去的植物种类。

除此之外,维也纳体系也在植物界的一些其他领域应用,如培植原料的取样和质量控制,植物的选种以及作各种不同用途的植物的繁殖。

5 总结维也纳体系,作为一种植物分类体系,其强大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植物学家们之中拥有极高的使用率,用于科学研究,开发新品种,管理过去的取样以及植物质量把控等方面均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维也纳体系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希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总称。

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平衡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

下面将对维也纳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1.1 战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拿破仑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还对欧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所建立的大陆封锁政策和其对欧洲各国领土的侵略战争,使得各国对于未来的和平局势引起了深刻的忧虑。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如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2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关键事件之一。

会议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等国。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磋商达成协议,重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秩序,确立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

1.3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也纳和约》。

此次和约维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重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制定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1) 恢复旧秩序:在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欧洲各国的领土恢复到拿破仑战争前的状态;2) 均势平衡: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白俄罗斯:维也纳体系倡导共同管理的原则,主张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2.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 坚持和平与稳定:维也纳体系秉持和平与稳定是何居首位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2)推崇均势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维护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崇尚共同管理:维也纳体系提倡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摘要: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反法同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这一体系重新恢复了欧洲范围内的制衡,并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和平。

但是这一体系却也是历史的一种逆流,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最终是维也纳体系瓦解。

本文从维也纳体系的缘起、确立、瓦解来对其做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缘起;确立;瓦解;评价1814年9月到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是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法国以后,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十多年来所有参加反法同盟的参战国和战败国均到维也纳参加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战后问题,会议后建立起新的欧洲体系—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堪称是第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格局。

”①一、维也纳体系的缘起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世界上第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胜利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通过这次革命法国基本上扫除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法国革命的胜利是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的惧怕,他们视法国大革命如洪水猛兽,同时法国大革命也使得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大陆均势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

于是以英国为核心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于1793年3月组成,法国革命逐步演变成一次国际战争。

在与反法同盟的斗争中,法国革命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变化。

最后,来自科西嘉岛上的拿破仑·波拿巴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和赫赫战功,夺取了法国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并挥舞起手中的“双刃剑”,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即拿破仑时代,然而拿破仑的上台并没有给法国和欧洲带来和平,相反则是绵绵不断的战争,法国以一国之力与欧洲列强相抗衡。

“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一旦战场上遭到失败,靠武力征服拼凑起来的帝国就要分崩离析。

维也纳体系的构成

维也纳体系的构成

维也纳体系的构成
维也纳体系是指19世纪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欧
洲主要由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一种国际体系。

这一国际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在1814年至1815年间召开的一系列会议,旨在重塑欧洲秩序,以平衡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避免战争。

会议确定了欧洲的边界和国境,并确立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机制。

2. 君主主义:维也纳体系以君主制为基础,各国君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并共同管理国际事务。

这种体系下,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建立在君主之间的个人关系和亲戚关系基础上。

3. 平衡国际秩序:维也纳体系通过建立平衡的国际秩序来维持和平。

这种平衡主要通过外交手段实现,如通过签订互助同盟、领土调整和政治调和等方式来维持各国之间的平衡。

4. 联合会:维也纳体系建立了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联合会,旨在促进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商。

联合会通过会议机制来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欧洲的决策和政策。

总体上,维也纳体系是基于君主各国之间的平衡和合作的一种国际秩序。

它试图通过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结构,避免战争和冲突,维护欧洲国家之间的相对和平。

然而,维也纳体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过于倾向于维护君主主义和维护既定秩序而不重视民族自决权的要求等问题。

第5讲 维也纳体系(1815-1871)

第5讲    维也纳体系(1815-1871)

3.《四国同盟条约》(1815.11)

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当日,英、俄、 奥、普四国签订该条约,组成军事同盟, 条约有效期20年。规定(1)永久剥夺拿破 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2)盟军占领法国; (3)必要时动用全部武力;(4)确立四 国定期协商机制,定期举行会议,确保欧 洲和平。这种大国定期协商机制当时称会 议外交,又称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是当代首脑会议的原型。
3. 革命性质和结果


性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 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殖民地反对宗主国殖民统治。 结果:法国先是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然后建立了 第二帝国(形式是皇帝专制,但金融资产阶级是 支柱)。在德意志,除了奥地利之外,多数邦国 保留了革命时期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普鲁士国 王在1850年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第5讲 维也纳体系 (1815-1871)
概述 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二、维也纳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三、维也纳体系的解体
概述



维也纳体系下国际秩序的两大原则是君主制度的正统地位 和大国均势,其制度基础是“欧洲协调”。 维也纳秩序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 二是“东方问题”,三是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在第一个问题上,英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矛盾;在第二个问 题上,俄国和英、法、奥、普都有矛盾。第三个问题则纠 结了最为复杂的均势政治。 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君主制度;1854-1856年的克里 米亚战争破坏了欧洲协调;1870-1871年意大利和德意 志先后统一,维也纳体系下的秩序,即国际社会追求基本目标 和价值的特定安排和行为模式。这些目标 主要包括:(1)维护国际和平;(2)限 制暴力(正义战争);(3)信守承诺(条 约必须遵守);(4)维护财产权的稳定性 (相互承认主权和独立)。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历史的节点回到1815年,在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后,一个全新的欧洲国际体系宣告正式诞生了——维也纳体系。

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个新体系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

一是,重新分配国际权力,即塑造出新的国际力量格局;二是,恢复和平秩序。

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两个的基本的问题,欧洲的权力看似分配完毕,但和平的秩序却难以实现。

换句话说,维也纳体系在本质上根本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的国际秩序,就在体系确立后,一股股“暗流”不断的冲击维也纳体系的支柱,最终在三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的大厦轰然倒塌。

拿破仑帝国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阐明本文的主题,作者将依照这样一个逻辑来介绍: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和维持的关键、第一波革命浪潮的冲击,“欧洲协调”消失,维也纳体系稳定的支柱不在、第二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摇摇欲坠、第三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进入“历史垃圾堆”。

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特点(原则)以及维持稳定的核心(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阵营终于镇压住了法国大革命以及终结了拿破仑建立的“欧洲霸权”。

1814年9月,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准备召开“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会议”。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维也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那就是这场空前的国际会议不是反法同盟同法国之间的和平会议,更不是讨论怎么处置战败的法国问题和会议。

因为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1814年5月在第一次推翻拿破仑政权后,反法同盟就已经在巴黎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条约就已经对相关的领土问题做了规定。

那为什么还要召开如此规模巨大的国际会议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讨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欧洲的形势恢复到革命前程度。

用维也纳会议主导者之一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话来说就是:维也纳会议1815恢复旧秩序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个字,它很直白的道出了这场会议以及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欧洲的旧秩序”,而这个旧秩序就是指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体系”以及更重要的旧有封建王权和封建制度。

试比较分析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热那亚会议,洛桑条约

试比较分析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热那亚会议,洛桑条约

试比较分析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不同点:第一,背景: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大陆联盟体系是在德国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

第二,依靠力量:维也纳体系依靠的是四国同盟是神圣同盟,这两个同盟是对维也纳体系有力的军事补充;大陆联盟体系是依靠主要的是德国。

第三,建立过程:维也纳体系是在维也纳会议上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和军事平衡;大陆联盟体系是德国与法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建立一系列同盟关系,一个以德国为中心密如织网的体系。

第四,建立思想:维也纳体系用正统主义、遏制、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欧洲的格局和恢复了欧洲的均势格局;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鼓励法国,避免俄法夹击,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原则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相同点:第一,目的:都是维持欧陆均势,保证欧洲和平。

第二,内部不稳定性:这两个体系内部都充满了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维也纳体系是建立在欧洲封建大国镇压进步力量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必然会招致更大的灭亡;大陆联盟体系是建立在以德国为中心密如织网的复杂的体系之上,凭借着的是俾斯麦的高招才华,一方面德国亲近法国,另一方面又督促英奥反俄,充满了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第三,意志倾向:都充满了强权政治和大国的印记。

第四,结局:灭亡。

维也纳体系(德国崛起,克里米亚战争)大陆联盟体系(俄法协定)第五,影响:保持了一定时期欧洲的和平,维护了均势。

热那亚会议背景:20C20S,苏俄同一系列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上引起了均达反响,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威望,创造和平环境。

苏俄发表声明,表明自己立场同时建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

过程:1922年,热那亚会议召开。

苏俄以灵活应变的外交方针获得了重要的成果。

苏德《拉巴洛条约》评价: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国际会议,其作为平等的医院与西方列强共商国际事务是一次极大的成功。

苏俄利用这次会议宣扬自己的和平共处和经济合作的外交原则,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梅特涅出逃
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
• 圣地之争:1842法国拥有管理权, 俄国反对。1852年苏丹在法国压 力下,将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 法国天主教会管理。在俄国的强 力要求下1853年,苏丹承认东正 教在圣地的地位,俄国又提出保 护教徒的要求,土耳其拒绝。 1853年6月俄对土不宣而战。1854 年1月英法加入占领克里米亚。 1856年签订巴黎合约。俄国消弱, 英法优势地位确立,维也纳体系 就此瓦解。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3、门罗宣言:美国为表明自 己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 其实质就是“门罗主义”,打 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 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洲”之实。但其对欧洲列强干 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4、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 展:1830年10月比利时革 命从荷兰分离并独立。 1831年11月五强承认了比 利时独立,并宣布比利时 为永久中立国。1830年11 月波兰起义。1831年3月俄 国出兵波兰,吞并波兰。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维也纳体系有均势和王权认同两大支柱, 有四国同盟、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三 大机制。维也纳体系必然灭亡原因如下: • 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均势是欧洲的均势, 但不是欧洲国家的均势,更不是世界的均 势。一方面,对殖民地占有的不同势必引 起各国力量的不均衡增长和其它国家对英、 俄的疑惧。另一方面,为争夺利益,各国 间尤其是英俄势必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 历史事实已证明,维也纳体系从未在欧洲 以外发生过作用。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第四、法国大革命也将 民族主义和主权概念带 向整个欧陆。各民族的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也意 味着奥、俄、土这些多 民族帝国迟早会瓦解掉。

如何认识维也纳体系?

如何认识维也纳体系?

如何认识维也纳体系?1814年9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长达10个月之久的维也纳会议。

除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大国们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相互妥协达成协议,于1815年6月通过了“最后议定书”,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

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

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

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

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

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

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

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

它还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

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

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

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

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

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

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

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

会议解决了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欧洲各国通过这次维也纳会议确立了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因此,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大国们妥协退让的产物,具有不平衡的特点,该体系中矛盾重重,尽管大国后来极力维护这一体系,可它还是没能阻挡住波澜壮阔的欧洲革命的冲击,1848年维也纳体系瓦解。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期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政治格局,它通过强化君主专制、对欧洲国家进行平衡和联合、维护国际秩序、防止大国扩张等手段来保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体系对现代欧洲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在那个时期,欧洲大陆上刚刚结束了长达20年的战争和混乱,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够保证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会议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召开的。

在会议上,各个欧洲国家的代表们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于和平与安全的共同维护,这一原则被各个国家所接受并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君主专制:由于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时期,因此君主专制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维也纳体系不仅鼓励君主集权,而且对君主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进行了强化。

2、国际平衡:维也纳体系强调各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平衡,要求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占据绝对优势。

这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还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平衡。

3、联合与合作:维也纳体系强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这是为了保证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合作包括军事上的联合、文化上的互相借鉴,以及经济上的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4、防扩张:维也纳体系强调对于大国扩张的限制和遏制,试图通过平衡各个势力来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的霸权崛起,从而保证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三、维也纳体系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对欧洲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使君主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强化,而且使欧洲政治生态开始发生了改变。

首先,维也纳体系使得欧洲成为了一个联合和协作的整体。

在以前的年代里,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互相攻伐的。

但是维也纳体系通过联合各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利益关系,不仅改善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对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对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评价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至1914年之间,奥地利外长梅特涅与俄国外长尼古拉斯一世为首的大国外交官员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国际安全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创建者试图通过交涉、协商和调解等手段来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维也纳国际会议密不可分,维也纳国际会议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召开的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会议旨在通过重新划定欧洲疆界,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欧洲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在比其他国家领袖更愿意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国际争端、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

二、维也纳体系的优点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是为了防止以后重复拿破仑战争的惨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建设性。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体系致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国家之间因为领土、势力范围争端引发战争,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2. 民族主义问题。

维也纳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对欧洲各国在民族主义、领土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界定,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了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三、维也纳体系的不足但是,维也纳体系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1. 缺乏民主和平等。

维也纳体系下的国际秩序主要由大国来主导,小国的权益和利益受到忽视,欧洲各国之间的平等和公正缺乏。

2. 未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尽管维也纳体系的目的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但该体系并未能有效避免后来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此可以看出维也纳体系的局限性。

四、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体系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签署的《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

凡尔赛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和对其他战胜国的特殊待遇来维持国际和平与稳定。

五、凡尔赛体系的优点凡尔赛体系的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建设性:1. 惩罚战败国。

凡尔赛体系对德国实施了严厉的惩罚,通过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和增加对德国的战争赔款等手段,实际上减轻了战后战胜国的负担,推动了战胜国的恢复和发展。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维也纳体系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体系,是由奥地利外交官卡尔·冯·维也纳于19世纪初提出的。

维也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维也纳体系的背景与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会议上形成的。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大陆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争端和矛盾。

维也纳会议旨在恢复欧洲大陆的平衡和秩序,确立一个稳定的国际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这一历史背景。

二、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合法性。

平衡原则指的是维护各国之间的势力平衡,避免出现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局面。

合法性原则指的是国际关系应该基于合法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原则,避免使用武力和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

三、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1. 政治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各国之间保持政治平衡,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和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

2. 会议外交:维也纳体系中,各国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外交谈判和协商,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维护各国的利益。

3. 合法性原则:维也纳体系认为国际关系应该遵循合法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原则,避免使用武力和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

4. 形成联盟:维也纳体系中,各国通过建立联盟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确保自己的安全。

这种联盟关系是临时性的,根据各国的利益进行调整。

5. 领土重划:维也纳体系通过对战后的领土重新划分,调整各国的疆界,确保各国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四、维也纳体系的影响与评价维也纳体系在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恢复了欧洲大陆的平衡和秩序,避免了战争的再次爆发。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和机制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维也纳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它是基于欧洲国家的利益和平衡,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

其次,维也纳体系过于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忽视了人权和民主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此外,维也纳体系无法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只是通过平衡和外交手段来维护和平。

浅析维也纳体系结构

浅析维也纳体系结构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高教研究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83浅析维也纳体系结构文/林弘毅摘要:本文将重点放在体系发展过程中国家行为体与体系结构、过程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在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这一阶段的史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阶段国际体系的结构与过程以及对体系内主要国家行为的影响,提出在该阶段过程中存在欧洲中心——欧洲外部的二元结构以及这一结构过国际体系进程的影响。

通过分析第一次全球体系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剧变,理解国际体系变革的根本逻辑。

并反思维也纳体系的结构与过程对理解当今国际体系发展和形成的启示。

关键词:体系变迁 结构与过程 维也纳体系 意识形态1 问题的提出小约瑟夫·奈在论述国际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借用了结构现实主义学者的观点:“体系结构指权力分布,体系过程则指体系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与类型。

”法国大革命以及作为革命外延效果的拿破仑资本主义帝国扩张战争,及其带来的地缘政治结果,是第一次国际体系层面的剧烈变动,每一个体系在建构完成,即单位权力排序第一次确立之后,马上就随着主要大国的权力对比的变化开始了解构的过程,奈所认为的体系过程指“体系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与类型”,本文接受这一论点,国际体系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动态发展,体现为“体系过程。

”冷战结束之后,两级体系也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以西方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建立的国际制度成为了维系和发展冷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广大的新型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呼唤改进现有的国际秩序,寻求和平地在国际道德和国际体制层面对现存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行修正。

本文试图在尽可能宏观的体系背景下,讨论欧洲文化与制度环境的演进与国家的目标和手段的互动关系。

2 维也纳体系的结构与过程“体系结构指权力分布,体系过程则指体系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与类型,”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摘要: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据此,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然而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在各国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下,维也纳体系却维持欧洲几十年的和平,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梳理和辩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解体的过程,对认识19世纪的欧洲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国际关系;评价Abstract:After the Napoleon ,established a fe。

Hoies in European all countries is layer after layer,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bnormality is plicated in European countries of antinomy and struggle。

Vienna system maintained Europe for several decades of peace,exerting deep influence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sorting out an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Vienna system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no; 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a luation引言进入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各大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打碎了旧有的欧洲统治秩序,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同拿破仑帝国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简评维也纳体系

简评维也纳体系
弱小民族被任意宰割。波兰被第四次瓜分,只剩下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三国共同“保护”。德国和意大利利时被强迫并入荷兰,称为尼德兰王国。挪威被并入瑞典。
法国受到制裁,其领土限以1790年疆域为界,东北边境的十七个城堡由反法联军占领3-5年,赔偿七亿法郎并交出海军。
大国之间的争吵是严重的,昔日的反法盟国几乎兵戎相见。也就在这时,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建立“百日”王朝,这时会议桌前的斗士们才暂时妥协,于1815年6月9日---滑铁卢战役前几天,匆忙成交,维也纳会议草草收场。
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总决议案》充分满足了列强争夺领土的野心。英国取得了地中海的马其他;从法国手里夺得西印度群岛的多巴哥和圣路西亚以及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巩固了海上霸权;从荷兰手里取得南非的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斯里兰卡)。俄国夺取了波兰十分之九的土地,并继续占有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利尼亚领土)。奥地利取得波兰的加里西亚,恢复了对意大利北部伦巴底和威尼斯的统治,并占领了萨尔斯堡、提罗尔和达尔马提亚沿岸。普鲁士夺得了波兰的波兹南和格旦斯克,合并了经济最发达的莱茵区和威斯特伐利亚,取得了萨克森五分之二的领土和原属瑞典的波美拉尼亚。
按照“正统主义”原则,恢复欧洲各国封建旧王朝的统治。波旁王朝在法国、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复辟,萨伏伊王朝在撒丁王国复位,教皇又成为教皇国的首脑。德意志大大小小的王公们重新袍笏登场,奥伦治王朝再次统治尼德兰,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时污流滚滚。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少数列强,采用高压手段,逆历史潮流而行,强行恢复封建旧秩序,重新炮制欧洲的政治地图,无视各国民族的历史条件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任意宰割弱小国家。这次会议建立起来的体系---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它必将被新的革命洪流所冲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起义Βιβλιοθήκη 1848年 巴黎无产阶级发动 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 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1)1851年,路易· 波拿巴发动政变 2)1852年,路易· 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3)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 立。
法兰西第 二帝国
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梅特涅 19世纪保守主义的巨擘,在维 也纳会议后的三十几年里,他 划定了19世纪前期欧洲发展的 脉络,维持了欧洲各转自国家 长达30多年的专制统治,被称 为“梅特涅时代”。 他主持了维也纳会议和多次四 国同盟会议,策划镇压欧洲各 国的革命。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门罗宣言 Monroe Doctrine
革 命 爆 发
1848年,意大利首先爆发革命火花。 革命范围: 从巴黎到维也纳,从柏林到布达佩斯的广大地区
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 纳的工人、大学生和小资产阶级掀起 武装起义。欧洲著名反动人物、奥地 利首相梅特涅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奥 地利革命取得了胜利。
原因: 政治
1、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2、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取得民族独立
1、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正统原则) 2、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 图
内容:
3、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含义: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维也纳体系 实质: 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
这是圣马丁的画像,该画现藏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圣 马丁是南美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他生于阿根廷一个 西班牙殖民官吏家庭,8岁时迁居西班牙,就学于马德里军事学校。 1808梍1811年参加西班牙反抗拿破仑入侵的解放战争。由于受到美 洲独立运动思想的影响,1812年初他返回阿根廷,参加反对西班牙殖 民统治的斗争。他在阿根廷训练了一支革命军队,攻入智利。1818年, 他们与智利军民联合起来打败了当地的西班牙殖民军,智利宣告独立。 1820年攻入秘鲁,次年进军利马,秘鲁宣布独立。1822年7月圣马丁 到瓜亚基尔会晤玻利瓦尔,随后便引退。1824年后侨居法国,直至去 世。 由于他的英雄业绩,在圣马丁诞辰100周年时被阿根廷、秘鲁和智利 共尊为“祖国之父”,这充分表现出广大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 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 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 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 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 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 的“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 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 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 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 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4年5月30日法国与第六次反法同盟所签订的的和约。 法国保持1792年1月1日以前的疆域,较革命爆发前为多 。 列强承认波旁王朝为正统,法国承认荷兰、德意志各邦国、 意大利各邦国及瑞士独立


英国须交还某些法国的殖民地,英国继续拥有毛里求斯及 马耳他等海外据点 法国不需向列强支付任何赔偿 拿破崙自愿流放至厄尔巴岛,可保留法兰西帝国皇帝称号, 且每年收取法国政府二百万
资产 阶级 民族 民主 革命
近代史上法国政权的演变:
1789-1792:波旁王朝 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1830:波旁王朝复辟 1830-1848:七月王朝 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

东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大国矛盾
1.列强在争夺土耳其遗产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矛 盾,如俄英矛盾、俄法矛盾、英法矛盾、列强与土耳 其的矛盾、土耳其与其附属国的矛盾 2.列强争夺的重点集中在黑海两海峡和巴尔干半岛, 它是东方问题的核心。 3.为解决东方问题、列强们曾提出三种方案:
一是维持土耳其现状; 二是在列强之间瓜分土耳其; 三是在土耳其境内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四国 同盟
内容:缔约国保证不惜使用武力莱永久剥夺拿破仑及其家族在法 国统治;缔约国应及时向受到攻击的驻法盟军提供军队;定期举 行会议。
目的:维护欧洲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
评价
1、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2、该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使近 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玻利瓦尔出身于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一个土生白人贵 族家庭,曾在欧洲接受教育,1810年参加领导委内瑞拉独立 战争。1814年,他在失败后流亡国外。1816年,玻利瓦尔从 海地重新回到委内瑞拉,宣布解放奴隶、战士分得土地等改 革,并曾在委内瑞拉和新格兰纳达多次打败西班牙军队, 1819年建立大哥伦比亚,任总统。1824年他又领导解放秘鲁 全境。1825年在上秘鲁建立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 姓氏命名的。1830年玻利瓦尔病逝。 玻利瓦尔是领导南美独立战争的著名领袖。由于他的伟 大贡献,南美人民尊称他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 东方问题: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奥斯曼土耳其的
衰落以及由此产生的西方列强对其“遗产”的争夺斗争是“东方问题” 产生的根源。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沙俄彼得一世时期对土耳其的战争。
杜桑· 卢维杜尔是海地独立运动的著名黑人领袖。他出 生在一个种植园的黑人奴隶家庭,从童年起,他就开始给 种植园主放马喂羊,稍大些便当了马车夫;他亲眼目睹、 并亲身经历了奴隶的悲惨境遇。1791年,海地革命爆发, 他领导黑人举行起义,并且先后抗击法国殖民者和西班牙、 英国的侵略军。1801年,卢维杜尔解放海地岛。1802年, 法国侵略者用诡计逮捕了他,并将他押送到法国,囚禁在 阿尔卑斯山的茹乌(w&)城堡。第二年,卢维杜尔死在狱 中。 这幅画描绘的是卢维杜尔骑着白马临阵指挥对殖民者作 战的情景。
经济:农业歉收,工商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任务: 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18 序幕: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 48 年 过程 高潮:法国二月革命 欧 影响最大:匈亚利起义 洲 18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被扑灭 革 结果: 命 失败 1、以沙俄为首的欧洲封建君主疯狂镇压革命
原因
2、资产阶级的背叛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组织上的不成熟
欧洲大国协调

梅特涅体系 亚琛会议:1818年9月(俄奥普英法)赔款与驻法盟军撤军问题。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1820年10月,五国特洛波会议。
1821年1月,(俄、奥、普、英、那不勒斯)莱巴赫会议。(欧洲协 调裂痕扩大)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俄奥普英法)策谋反革命武装
干涉。(英国放弃欧洲协调)

第二次巴黎和约




“百日政变”后,1815年11月20日。 法国只保持1790年的领土疆界,失去了一些 重要的战略据点。 法瑞 边境上的工事必须拆毁 联盟军15万人占领法国三到五年,占领军的 费用由法国负担 法国对联盟国赔款7亿法郎 拿破仑自各国夺来的艺术品必须归还
时间: 1814——1815年 维 也 纳 会 议 目的 : 进行分赃,同时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 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操作国:俄、英、普、奥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形 成
维也纳会议 维 护 严重动摇 瓦解
恢 复 旧 制
重 划 版 图
瓜 分 殖 民 地
维 持 德 、 意 分 裂
神 圣 同 盟
四 国 同 盟
希 腊 独 立
法 国 七 月 革 命
比 利 时 独 立
一 八 四 八 年 欧 洲 革 命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1853~1856年。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俄国和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奥地利、普鲁士于1856年3月30日在 巴黎签订。 主要内容是: ①俄国将卡尔斯城及其占领的奥斯曼帝国其他领土归还土耳其,法、英、撒丁将占 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巴拉克拉瓦等克里木城市归还俄国。 ②承认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同盟有共同利益,各国尊重其独立和完整。 ③宣布黑海中立,黑海各港口和水域对所有国家的商船开放,禁止各国军舰航行,俄 土均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置兵工厂。 ④多瑙河在国际委员会监督下实行自由通行和免税。 ⑤俄国让出比萨拉比亚南部,使其并入摩尔多瓦公国。 ⑥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塞尔维亚诸公国仍处于土耳其政府宗主权之下。 和约还附有3项协定,主要内容是:重申1841年伦敦公约关于禁止除土耳其以外所 有国家的军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通行的规定;限定俄国和土耳其 在黑海担任警戒任务的轻型军舰的数量,每方可拥有6艘各800吨的汽船和4艘各 200吨的船只;规定俄国不得在波罗的海奥兰群岛构筑军事工事。该和约削弱了俄 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势力,增强了法国在欧洲大陆和英国在中东的地位,使土耳其 处于受欧洲列强摆布的地位。
正统主义原则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代史上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最大限 度地保护法国利益,在维也纳会议上他 提出了“正统主义”原则,其主要内容 主要是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 各国恢复到1792年疆界。正统主义原则为 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瓦解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