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

摘要:“机械复制”理论是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论题,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本雅明集中阐述了摄影以及电影等兴起的典型现代复制艺术,在艺术复制方式、艺术价值以及艺术接受等方面的转变和革命性意义,同时还将理论研究扩展到大众文化范畴内。深入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复制艺术和大众文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光韵;大众文化

瓦尔特·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提出光韵、经验、震惊、艺术生产等一系列概念对现代艺术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他力图使艺术保持政治性和战斗性,其中他的“机械复制”理论是他的现代艺术理论中最富原创性、最为人称道也是最受非议的一部分。

一、机械复制与艺术

要全面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那就不能忽视他对现代技术中不同复制方式的区分。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首先区分了两种典型的复制方式: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一般来说,手工复制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难度大耗时多,因为手工复制需要掌握相应的艺术技巧,最重要的是手工复制品与原作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使得再精确的复制品都无法超越原作的艺术价值。但进入机械复制技术时代以后,人们可以对艺术品进行大规模的精确的复制,原作在众多的复制品面

前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现代艺术的发展似乎印证了黑格尔的预言:“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哲学家认为传统艺术诸如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正在由中心走向边缘,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很难再产生出经典作品。而本雅明则认为传统艺术的衰落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新的艺术形式如摄影、电影等等在丰富人们视听的同时也同样能创造出经典的艺术作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艺术从单纯的手工复制方式到大规模机械复制方式的变迁历程。本雅明一方面看到了复制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深远影响——改变了传统艺术独一无二的存在

方式,另一方面他也不否认由复制技术造成的艺术品韵味的消失——使其由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

二、艺术光韵的消失

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机械复制在增加其作品数量的同时,也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其审美属性。“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②正是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传统艺术灵韵的审美性。本雅明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缺少的正是艺术作品的韵味。在他看来,韵味的消失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距离感”的丧失。本雅明是从时空角度对光韵进行描述的,“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③艺术品产生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还有其流传过程,这些都会给欣赏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引发人无穷的想象。但是通过机械复制而产生的作品,因其可随时随地欣赏而破坏了欣赏原作时的那种膜拜心理。

其次,传统艺术的神圣性被消解。在机械复制时代,复制技术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都可以通过复制技术随时随地的展现在欣赏者的眼前,摄影师可以将任何想要记录的影像留存下来。

三、艺术大众化

本雅明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的艺术已经逐渐丧失了其膜拜价值,而是在逐渐满足现代人近距离把玩、贴近生活、展示自身的需要,摄影技术和电影就是最有利的证明。“由于日益强烈的‘万物平等意识’,当代群众渴望物体在人性上和空间上更贴近自己,因此强烈的接受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④本雅明预言一种新的文化即将出现,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众文化。

1.为接受者提供丰富的资源。伴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那些曾经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欣赏到的艺术,现在已经从神坛走下了广场,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艺术带来的审美乐趣。

2.强化接受者对作品的主动解读。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的自我满足实际上会造成主体能动意识的减弱,而在技术发展的时代,机

械复制的技术则提供给了大众更多接触欣赏对象的机会,由于大众所具有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必然造成对不同作品甚至一件作品不尽相同的看法和理解。这种现象在整个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是具有革命性力量的。

结语

总之,在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为我们构建起了一种新的观念,这对我们对艺术本身性质和功能变化的研究是极富有启发性的。著名学者王一川曾对本雅明做出这样的评价:“本雅明力图使艺术保持政治性和战斗性,这种追求难能可贵,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抗性日渐衰退的年代。⑤”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②③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④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⑤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7-),女,河南省周口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当代文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