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模拟实验一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数值模拟方法与技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数值模拟方法与技巧在物理实验中,数值模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实验人员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验证理论模型以及优化实验方案。
本文将介绍物理实验技术中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与技巧,希望能够对物理实验研究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数值模拟时,选择合适的数值模拟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蒙特卡洛方法等。
对于不同的实验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数值模拟方法。
以有限元法为例,它适用于解决复杂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下的物理问题。
在实验人员进行物体的结构研究时,有限元法可以帮助求解物体的应力、变形等参数。
因为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复杂性,解析方法往往难以直接求解,而有限元法则可以通过将整个问题划分为很多个小单元,从而近似求解。
而在研究物体的流动行为时,有限差分法则是一种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将空间离散化,时间离散化,将连续的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离散的差分方程,可以模拟物体的流动行为。
在实验人员研究小尺度流动、多相流、湍流等问题时,有限差分法可以提供一种较为便捷的数值模拟方法。
二、数值模拟技巧的应用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数值模拟时,除了选择合适的数值模拟方法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数值模拟技巧,从而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效率。
首先,合理地选择网格大小是数值模拟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网格大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若网格过于粗糙,会导致模拟结果的偏离;若网格过于细致,会增加计算量。
因此,实验人员需要在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之间进行权衡,选择适当的网格大小。
其次,合理地选择边界条件也是数值模拟中的关键技巧。
边界条件是模拟问题中的重要约束条件,对模拟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实验人员需要根据物理实验的具体设置,将实验问题转化为数值模拟问题,并选择适当的边界条件进行模拟。
合理的边界条件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验现象,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最后,灵活地利用数值模拟软件也是一项重要技巧。
开槽阳极对铝电解槽中气泡运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开槽阳极对铝电解槽中气泡运动影响的数值
模拟
开槽阳极是铝电解槽中的一种重要组件,直接影响着气泡在电解
槽中的运动。
为了研究开槽阳极对铝电解槽中气泡运动的影响,我们
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得到了一些有关气泡运动
的重要结果,对于进一步优化电解槽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模拟了没有开槽阳极的情况下的气泡运动情况。
在这
种情况下,气泡的运动是较为混乱的,容易聚集在电解槽中的某些区域,从而影响到电解槽的效率。
这种情况下,电解槽中的气泡分布不
均匀,导致铝的电解过程不稳定。
接下来,我们模拟了有开槽阳极的情况。
开槽阳极将电流从整个
阳极均匀引导出来,使得电解槽中的气泡运动变得有序。
由于开槽阳
极的存在,气泡被有效地推动,从而避免了气泡在电解槽中的聚集现象,提高了铝的电解效率。
同时,通过对开槽阳极的设计和位置优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调节气泡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一步提高电解槽的
效果。
通过数值模拟实验,我们还发现开槽阳极的尺寸和形状对气泡运
动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较大尺寸的开槽阳极能够提供更多的通气孔,
使得气泡的释放更加顺畅,减小气泡在电解槽中的滞留时间。
同时,
我们还发现特定形状的开槽阳极能够改变气泡运动方向,进一步优化
电解槽的效果。
综上所述,开槽阳极对铝电解槽中气泡运动的影响是显著的。
合理设计和布置开槽阳极可以有效地调节气泡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避免气泡在电解槽中的聚集现象,提高铝的电解效率。
因此,在铝电解槽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开槽阳极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电解效果。
有限元数值模拟
《有限元数值模拟》课程实验
二、实验内容
装配形式:
《有限元数值模拟》课程实验
三、实验报告
根据已知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运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按 照仿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有限元数值模拟》课程实验
四、实验过程
(1) 分析搅拌头的磨损机理。 (2) 运用数学知识,建立磨损的计算模型。 (3) 按要求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并整理最终结果。
《有限元数值模拟》课程实验
二、实验内容
第五种搅拌头的几何尺寸:搅拌头轴肩形状采用圆柱形几何,其直径为 15mm,高度为10mm,端面具有7°的凹角呈同心圆环状;搅拌针形状采 用圆锥形几何,其大端的直径为5mm,高度为4.5mm,锥度为7°,搅拌针 和轴肩的交界处有0.5mm的倒角,在此尺寸的基础之上对搅拌针加上同心 环螺纹特征,螺距为0.8m。 第六种搅拌头的几何尺寸:搅拌头轴肩形状采用圆柱形几何,其直径为 15mm,高度为10mm,端面具有7°的凹角,并在端面上开有三斜槽;搅 拌针形状采用圆锥形几何,其大端的直径为5mm,高度为4.5mm,锥度为 7°,搅拌针和轴肩的交界处有0.5mm的倒角,在此尺寸的基础之上对搅拌 针加上右旋螺纹特征,螺纹倾角为60°,螺纹大径5mm,小径4.2mm,螺 距为0.8mm,并在螺纹上加工成等角度的三个斜面。
要求: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本仿真实验(多次练习)
《有限元数值模拟》课程实验
二、实验内容
整个实验流程图:
仿真计算开始
模型数据读入
搅拌头每前进10mm距离磨损深度预测 计算测量点轴向压力、温度以及滑动速度
数据更新 磨损深度总量预测 磨损深度,硬度,时间
磨损深度>极限值; 硬度>限定值
CFD数值模拟实验指导书
(4) (5a) (5b) (5c) (6)
对于无法用解析方法求解的微分方程可以用数值方法求解, 所谓数值方法求解就是用近 似的数值解逼近微分方程的精确解。流动控制方程的精确解是流场计算域内流动参数(如速 度、压力、温度等)的连续分布,而数值解则是流场计算域内离散的点上的近似解对连续精 确解的逼近,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连续的流场离散为一定数目的不连续的点,在这些离散 点上,守恒方程被近似满足,如果离散点之间的距离为无穷小,则近似解将无限趋近于精确 解,因此我们可以用近似解代替精确解。这就是流动微分方程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 以数值方法求解流动微分方程,首先要把需要求解的流场的几何空间(或称为计算域) 离散为孤立的不连续的点,或者说用一定数量的点覆盖或代表要求解的连续的流场,然后将 流动控制方程的偏导数用离散点之间的有限变化来代替, 例如, 表示速度梯度的导数 ∂u / ∂x 用差商 Δu / Δx 来代替,其中 Δu 和 Δx 分别是 x 坐标方向的两个相邻的点的速度差和坐标 x 的增量。 可以想象, 如果控制微分方程中的所有导数或偏导数都被类似于差商的量代替的话, 偏微分方程将有可能变成一个线性方程,一个只包含离散点的坐标和待求函数值(如上述的 u)的线性方程。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流动控制方程组的每一个偏微分方程在每一个离散点 上转变为一个线性方程。假如我们用 100 个点离散一个计算域,那么对每个偏微分方程我们 将得到 100 个线性方程。至此,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已经转化为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如果得到 线性方程组的解,我们就得到了偏微分方程组的近似数值解。因此,我们也可以说,CFD 模 拟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计算域上构建线性方程组并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过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数值方法求解流动微分方程至少包括三个步骤:首先,离散计 算域;其次,在离散后的计算域上离散控制方程;其三,求解离散得到的线性方程组。需要 补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线性方程都需要求解,实际上有些特殊点上的流动变量值或其梯度 是已知的,这些特殊的点就是计算域边界上的点。通常为了限定微分方程的解,我们需要给
实验中的常用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
实验中的常用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实验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到复杂的系统和高风险的操作,因此引入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成为了非常必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实验中的常用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等方面的应用。
一、实验中的数值模拟技术在实验设计阶段,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特性和行为,提前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实验进行优化。
常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包括有限元分析、计算流体力学、多体动力学等。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通过将连续物体分割成有限个小单元,对每个小单元进行力学分析,最终得到整个物体的受力、变形情况的数值计算方法。
在实验设计中,有限元分析可以用来评估物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力学行为,辅助选择合适的实验参数和仪器设置,优化实验方案的设计。
计算流体力学是一种通过对流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
在实验设计中,计算流体力学可以模拟流体在管道、泵站等系统中的流动情况,预测流体压力、速度等参数,为实验参数的选择和实验过程中的控制提供依据。
多体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多个物体相互作用力和其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方法。
在实验设计中,多体动力学可以模拟实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帮助评估实验设备的安全性和减少设备损坏的风险。
二、实验中的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实验进行模拟,并通过计算机对实验模型进行操作和观察。
仿真技术在实验前的预演、实验过程的辅助控制和数据采集、实验结果的验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常用的仿真技术包括虚拟实验室、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
虚拟实验室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设备和环境,使实验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在虚拟实验室中,实验者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并实时调整实验参数,预先排除实验过程中的风险和误差。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视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一种技术。
在实验中,虚拟现实可以用来模拟实验场景,提供真实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和沉浸感。
厨房火灾数值模拟及分析
6书柜:
依次点击Model→New Obstruction→Geometry,输入数据:
&SLCF QUANTITY='TEMPERATURE', VECTOR=.TRUE., PBX=2.50/
&SLCF QUANTITY='carbon dioxide', VECTOR=.TRUE., PBZ=1.70/
(已经由实验指导老师完成)
4.4建立实体(利用pyrosim2010):
凳子(见图1)制作步骤:(尺寸是随便输的,与实验的数据可能不一样)
&SURF ID='burner',
COLOR='RED',
HRRPUA=3.0000000E003/
4.3.3.3温度探测器布置
(注:XYZ后的数据分别表示XYZ轴三个方向上参照坐标原点的坐标)
&DEVC ID='HD 1', PROP_ID='Default', XYZ=2.50,3.50,1.70, LATCH=.FALSE./4.3.4温度和二氧化碳“切片”布置
4.2.3基本材料参数的设置
4.2.3.1地毯材料参数设置,
&MATL ID='CARPET_MATL',
SPECIFIC_HEAT=9.00,
CONDUCTIVITY=0.1600,
DENSITY=750.00,
HEAT_OF_COMBUSTION=2.2300000E004,
N_REACTIONS=1,
HEAT_OF_REACTION=2.0000000E003,
《数值模拟技术》教学大纲
《数值模拟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70课程名称:数值模拟技术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NUMERCAL SIMULA TION开课学期:7学时/学分:36 / 1.5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专业:工科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实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极其在ANSYS上的实践王国强西北工大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电脑辅助工程分析ANSYS使用指南陈精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2. 结构力学与有限单元法高秀华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ANSYS相关资料执笔人:李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数值模拟技术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一个分枝在工程中应用的专业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结构的静动力学分析问题及相关领域的有限元分析问题, 。
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的学习,能够掌握标工程问题的有限元建模极其前后处理和求解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2.将ANSYS软件应用到简单的工程问题分析中;3.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创新精神;4.全面系统地了解数值模拟技术的基本知识;5.掌握数值模拟技术使用的一般流程,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3.对计算结果具备一定的分析及判断能力;7.了解数值模拟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数值模拟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专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数值模拟技术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2学时)第一节FEA与ANSYS第二节ANSYS基础第三节应力分析第四节初步决定第五节热分析第六节热-应力分析第七节几何模型的输入第八节实体模型第九节网格划分第二章有限元分析与ANSAS(2学时)第一节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ANSYS的功能第三节结构分析第四节热分析第五节流体分析第三章ANSYS的基本操作(2学时)第一节GUI图形方式第二节ANSYS的数据库和文件第三节ANSYS的在线帮助第四章线性分析(4学时)第一节分析步骤一、前处理二、求解三.后处理第二节几何建模第三节网格划分技术第四节施加载荷第五节计算结果及结果判断第六节例题第五章实模型建立技术(2学时)第一节几何模型的输入技术第二节实体模型的建立一.图元二.工作平面三.布尔运算四.关键点五.坐标系六.建模实例第六章有限元网格划分(4学时)第一节定义单元属性第二节网格的控制参数第三节网格的生成技术一、网格的映射二、网格的拖拉与扫掠三、过渡网格四、实例第六章数值模拟技术的参数化语言(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定义参数第三节使用参数第四节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第五节数组参数第六节宏技术第七节分枝结构第八节循环结构第七章典型单元分析(6学时)第一节梁单元分析一、梁的属性二、梁的网格划分三、梁的加载求解及结果分析第二节平面问题的数值模拟分析一、平面应力问题二、平面应变问题三、典型平面单元的属性四、平面单元的网格划分五、平面问题的加载求解六、结果分析第三节空间实体典型单元分析一、实体单元的属性二、实体单元的网格划分三、空间实体问题的载荷四、空间实体问题的加载求解五、结果分析第四节模态分析一、模态分析的研究内容二、模型的建立三、模态分析的相关参数四、求解及后处理五、实例第八章实例(4学时)第一节平面桁架结构一.定义单元类型二、定义实常数三、定义材料性能参数四.建立集合模型五.有限元划分六.加载求解七.后处理第二节薄板静力学分析一、定义单元类型二、定义实常数三、定义材料性能参数四.建立集合模型五.网格划分六.加载求解七.后处理第三节单节箱形吊臂静力学分析第四节带孔薄板动力学分析一、定义单元类型二、定义实常数三、定义材料性能参数四.建立集合模型五.网格划分六.加载求解七.各阶振型分析四、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数值模拟技术课程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任务是将课程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际运行软件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高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于Mie散射理论测量微小球粒粒径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共3篇
基于Mie散射理论测量微小球粒粒径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共3篇基于Mie散射理论测量微小球粒粒径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1基于Mie散射理论测量微小球粒粒径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摘要:本次实验通过基于Mie散射理论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微小球粒粒径进行测量。
在数值模拟实验中,通过改变微小球的粒径大小,以及激光的波长及入射角度,得到了基于Mie散射理论的散射光强度分布曲线。
同时,在实验中探究了激光强度、探测器的接收角度等因素对于粒径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选择激光波长和入射角度的情况下,通过Mie散射理论得出的微小球粒粒径测量结果是准确的。
关键词:Mie散射理论;微小球粒粒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引言:微小球粒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燃气领域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许多工程应用中,微小球粒径大小的测量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粒径测量方法包括激光光散射、动态光散射等。
然而,这些方法测量精度较低,而且只适用于大颗粒粒径测量。
Mie散射理论则有着很好的粒径测量效果,可以测量小于100nm的微小颗粒粒径,而且测量精度高,其理论基础较为完善。
本文旨在对基于Mie散射理论测量微小球粒粒径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进行探究和总结,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支持。
一、基于Mie散射理论的数值模拟Mie散射理论是研究介质微小粒子与入射电磁波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可以描述散射光的角分布、强度分布和相位差等物理量,因此可以用于描述微小颗粒粒径的测量。
在数值模拟中,我们通过改变微小球的粒径大小、激光的波长和入射角度等参数,得出散射的光强度分布曲线。
图1 中展示了当微小球的粒径大小是100nm,激光波长为532nm时,所得到的散射的光强度分布曲线。
可以看出,在30度左右的入射角度处,光强度最大。
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和减小,光强度逐渐降低。
在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和入射角度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来实现对微小颗粒粒径的测量。
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基础》实验课程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实验一: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一、实验目的1.学习有限差分法温度场模拟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思路;2.掌握用AnyCasting 铸造模拟软件进行温度场模拟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有限差分法温度场模拟的基本思路:设计铸造工艺方案→根据定解条件求解能量方程→揭示凝固行为细节→预测凝固缺陷→改进工艺方案,返回第二步循环。
2.有限差分法温度场模拟的数学模型:222222T T T T L C t x y z t三、铸件凝固模拟过程及参数设置1.凝固模拟过程铸件、浇冒口等三维实体造型(输出STL 文件)→网格剖分、纯凝固过程参数设置等前处理→凝固温度场和收缩缺陷计算模拟数据→后处理得到动态的液相凝固、铸件色温图和缩孔缺陷等文件。
2.参数设置铸件材质:AC1B铸型材质:SM20C初始条件:上下模500℃,侧模400℃,升液管700℃。
边界条件:所有界面与空气间的界面传热系数都为10W/(m 2∙K),熔融金属液与模具之间的界面传热系数为4000 W/(m 2∙K),各部分模具间和模具与升液管间界面传热系数都为5000 W/(m 2∙K)。
四、模拟结果图1 冷却时间由于模拟中设置了水冷和空冷条件,所以铸件冷却速度较快。
由图1可知凝固首先发生在铸件表面,铸件的轮辋区厚度较薄,冷却速度比轮辐处冷却快。
内浇口先于轮辐凝固,在内浇口凝固后升液管内铝合金熔液无法对轮毂进行补缩,则在轮毂中最后凝固处容易产生缩松缩孔。
图2 冷却率由冷却率分布情况可知凝固过程中各部分冷却速率不同,可以判断出凝固时内应力较大的区域,在应力较大区域铸件容易产生裂纹缺陷。
由模拟结果中铸件的温度场情况,合理设置工艺参数减少缩松缩孔及裂纹的产生,合理布置冷却水管的分布位置。
实验二:铸件充型过程数值模拟一、实验目的1.学习有限差分法流动场模拟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思路;2.掌握用AnyCasting 铸造模拟软件进行流动场模拟的方法。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篇一:数值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这几模型法二、实验目的掌握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问题三、实验原理1、褶积原理地震勘探的震源往往是带宽很宽的脉冲,在地下传播、反射、绕射到测线,传播经过中高频衰减,能量被吸收。
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滤波的过程,滤波可以用褶积完成。
在滤波中,反射系数与震源强弱关联,吸收作用与子波关联。
最简单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可以看成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
通常,反射系数是脉冲,子波取雷克子波。
(1)雷克子波wave(t)=(1?2 n 2f2t2)e?2 n(2)反射系数:1z=z 反射界面rflct(z)=Oz=others(3)褶积公式:数值模拟地震记录trace(t):trace(t)=rflct(t)*wave(t)2f2t2反射系数的参数由z变成了t,怎么实现?在简单水平层介质,分垂直和非垂直入射两种实现,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1)垂直入射:2)非垂直入射:2ht=2t=图一垂直入射图二非垂直入射2、褶积方法(1)离散化(数值化)计算机数值模拟要求首先必须针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处理。
反射系数在空间模型中存在,不同深度反射系数不同,是深度的函数。
子波是在时间记录上一延续定时间的信号,是时间的概念。
在离散化时,通过深度采样完成反射系数的离散化,通过时间采样完成子波的离散化。
如果记录是Trace(t),则记录是时间的函数,以时间采样离散化。
时间采样间距以?t表示,深度采样间距以?z 表示。
在做多道的数值模拟时,还有横向x的概念,横向采样间隔以?x表示。
离散化的实现:t=It x ?t ;x=lx x ?x ;z=lz x ?z 或:lt=t/?t;lx=x/?x;lz=z/?z (2)离散序列的褶积tracelt= ltao=? rflct(ltao) x wave(lt?ltao) 四、实验内容1、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3、点绕射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五、方法路线根据褶积模型的实验原理编写C++程序,完成对于垂直入射波的褶积。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特定的物理或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深入理解其内在机制,并预测其行为和结果。
二、实验原理计算机数值模拟是基于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来求解问题的一种手段。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利用了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和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有限元方法将求解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通过对每个单元的分析和组合,得到整个区域的近似解。
而有限差分方法则是通过对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将其转化为差分方程,然后进行求解。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问题描述本次实验选择了一个热传导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一个长方体金属块,其长、宽、高分别为 L、W、H,初始温度为 T0 。
金属块的一侧保持恒温 T1 ,其余侧面绝热。
我们需要求解在一定时间内金属块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
(二)数学模型根据热传导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可以建立如下的偏微分方程:∂T/∂t = k(∂²T/∂x² +∂²T/∂y² +∂²T/∂z²)其中,T 为温度,t 为时间,k 为热传导系数。
(三)数值离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上述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
在空间上,将金属块划分为均匀的网格,网格间距为Δx、Δy、Δz 。
在时间上,采用显式或隐式的时间积分方法。
(四)编程实现使用 Python 语言编写数值模拟程序。
定义网格参数、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热传导系数等参数。
通过循环计算每个网格点在不同时间步的温度值。
(五)结果分析运行程序后,得到不同时间点金属块内部的温度分布数据。
通过绘制温度云图和温度曲线,直观地展示温度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温度分布云图在不同时间点,金属块内部的温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梯度。
靠近恒温侧面的温度逐渐升高,而远离恒温侧面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
fluent模拟例子
fluent--模拟例子第一章 一维稳态导热的数值模拟一、模拟实验目的和内容本模拟实验的目的主要有3个:(1)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Fluent 求解问题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前处理、计算、后处理三个部分。
(2)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原理,即通过对系统进行离散化,从而求解代数方程组,求得整个系统区域的场分布。
(3)模拟系统总的传热量并与傅立叶导热定律的求解结果相比较,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1)模拟一维稳态导热平板内的温度分布。
(2)模拟一维稳态导热总的传热量。
二、实例简介如图1-1所示,平板的长宽度远远大于它的厚度,平板的上部保持高温h t ,平板的下部保持低温c t 。
平板的长高比为30,可作为一维问题进行处理。
需要求解平板内的温度分布以及整个稳态传热过程的传热量。
三、实例操作步骤1. 利用Gambit 对计算区域离散化和指定边界条件类型步骤1:启动Gambit 软件并建立新文件在路径C:\Fluent.Inc\ntbin\ntx86下打开gambit 文件(双击后稍等片刻),其窗口布局如图1-2所示。
h tct 图1-1 导热计算区域示意图x y图1-2 Gambit窗口的布局然后是建立新文件,操作为选择File→New 打开入图1-3所示的对话框。
图1-3 建立新文件在ID文本框中输入onedim作为文件名,然后单击Accept按纽,在随后显示的图1-4对话框中单击Yes按纽保存。
图1-4 确认保存对话框步骤2:创建几何图形选择Operation→Geometry→Face ,打开图1-5所示的对话框。
图1-5 创建面的对话框在Width内输入30,在Height中输入1,在Direction下选择+X+Y坐标系,然后单击Apply,并在Global Control下点击,则出现图1-6所示的几何图形。
图1-6 几何图形的显示步骤3:网格划分(1)边的网格划分当几何区域确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几何区域进行离散化,即进行网格划分。
模拟实验法的名词解释
模拟实验法的名词解释
模拟实验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模拟器或者实验装置等手段,对某一过程或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以达到分析、预测、评价和优化等目的的一种科学方法。
模拟实验法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 数值模拟实验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进行数值计算,以达到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优化等目的的方法。
2. 物理模拟实验法: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实验装置等手段对各种物理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以达到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优化等目的的方法。
3. 化学模拟实验法:通过建立化学反应模型,利用实验装置等手段对各种化学反应进行模拟实验,以达到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优化等目的的方法。
4. 生物模拟实验法:通过建立生物模型,利用实验装置等手段对各种生物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以达到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优化等目的的方法。
模拟实验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一些现象,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 1 -。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综合实验说明书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综合实验前言一、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的来源、内容和意义为了生产出合格的铸件,就要对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铸件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充型和凝固两个阶段,宏观上主要涉及到液态金属充型流动、金属凝固和冷却收缩、高温金属冷却和收缩3种物理现象。
在充型过程中,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同时变化,凝固时伴随着温度场的变化的同时存在着枝晶间对流和收缩现象;收缩则导致应力场的变化。
与流动相关的主要缺陷有: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充型中形成的温度场分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凝固冷却过程;充型中形成的浓度场分布与后续的冷却凝固形成的偏析和组织不均匀有关。
凝固过程的温度场变化及收缩是导致缩孔缩松的主要原因,枝晶间对流和枝晶收缩是微观缩松的直接原因,热裂冷裂的形成归因于应力场的变化。
可见,客观地反映不同阶段的场的变化,并加以有效的控制,是获得合格铸件的充要条件。
传统的铸件生产因其不同于冷加工的特殊性,只能对铸件的形成过程进行粗糙的基于经验和一般理论基础上的控制,形成的控制系统——铸造工艺的局限性表现在:1)只是定性分析;2)要反复试制才能确定工艺。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的目的就是要对铸件形成过程各个阶段的场的变化进行数值解析以获得合理的铸件形成的控制参数,其内容主要包括温度场、流场、浓度场、应力场等的计算模拟。
二、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原理铸造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实质是对铸件成型系统(包括铸件—型芯—铸型等)进行几何上的有限离散,在物理模型的支持下,通过数值计算来分析铸造过程有关物理场的变化特点,并结合铸造缺陷的形成判据来预测铸件质量。
数值解法的一般步骤是:1)汇集给定问题的单值性条件,即研究对象的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
2)将物理过程所涉及的区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离散化处理。
3)建立内部节点(或单元)和边界节点(或单元)的数值方程。
4)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
5)编程计算。
其中,核心部分是数值方程的建立。
数值模拟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方法简介
数值模拟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方法简介物理实验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来验证理论模型,并为理论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有其局限性,比如实验成本高、实验过程复杂、有时难以精确控制等。
而数值模拟则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成为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辅助工具。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它基于物理方程和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实验对象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并使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到模拟结果。
下面将介绍数值模拟在物理实验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实际物体离散化为有限数量的元素,再分别对每个元素进行计算和模拟的方法。
它适用于复杂的三维物体模拟,如机械结构的强度和振动分析。
有限元法可以将物理模型划分为许多小的有限元,通过求解每个元素的位移、应力和应变等物理量的方程,最终得到整个物体的力学性能和应力分布。
有限元法具有计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种方法是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
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统计的数值计算方法,它模拟了随机现象的特性,如粒子碰撞、随机游走等。
蒙特卡罗方法常用于模拟粒子的输运过程,比如在核能领域用于计算辐射剂量分布。
蒙特卡罗方法通过生成大量的随机数来模拟概率过程,通过统计随机数的频率分布,从而得到物理系统的统计特性。
第三种方法是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计算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动力学和传热传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
它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通过将流体领域离散化为网格单元,再通过数值计算和迭代求解,模拟流体的运动和传热传质过程。
计算流体力学广泛应用于气体、液体以及其他复杂流体体系的模拟,比如风洞实验、气动优化设计等。
收缩微流道中高分子溶液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
收缩微流道中高分子溶液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示例文章篇一:《探索收缩微流道中高分子溶液流动行为:从实验到数值模拟》嗨,你知道吗?世界上有好多超级有趣又特别神秘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呢。
就像收缩微流道里高分子溶液的流动行为,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魔法世界里的秘密咒语?其实呀,这是一个特别酷的科学研究领域哦。
我在学校的科学课上,第一次听到老师提到这个的时候,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满脑子都是好奇。
我同桌小明当时就凑过来问我:“你觉得这是个啥东西啊?”我挠挠头说:“我也不太懂,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旁边的小红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她说:“会不会就像水在特别小的管子里流一样呢?”我眼睛一亮,说:“哎呀,好像有点那个意思,但是高分子溶液肯定和水不太一样啦。
”那高分子溶液到底是什么呢?我就去问老师。
老师笑着说:“高分子溶液啊,就像是好多好多小小的分子手拉手组成了一个超级大的分子家族,然后住在溶液这个大房子里。
”我当时就想,哇,好神奇,就像我们小伙伴们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室里学习一样。
咱们再来说说收缩微流道。
这就好比是一条狭窄又奇特的小路,高分子溶液就像是一群要通过这条小路的小蚂蚁。
可是这些小蚂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通过的,它们的流动行为可复杂啦。
那怎么去研究这些复杂的流动行为呢?这就有了数值模拟和实验这两个厉害的“武器”。
先说说实验吧。
做这个实验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
科学家们要准备好多的仪器,那些仪器看起来就像来自未来世界的高科技装备。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类似的实验室,里面的叔叔阿姨们都特别认真。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高分子溶液放进微流道装置里,就像对待最珍贵的宝贝一样。
然后呢,就开始观察溶液在微流道里的一举一动。
这时候我就想,要是我也能在那里看着,肯定超级兴奋。
我想象着自己也穿着白大褂,站在那些复杂的仪器旁边。
我可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然后旁边的大哥哥会对我说:“别担心,只要按照步骤来就好啦。
”我就会鼓起勇气,继续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
新崔岩端淬实验的数值模拟
第 1 页/共 4 页端淬实验的数值模拟1、模型的建立端淬实验是将标准尺寸的端淬试样(Φ25mm ×100mm)奥氏体化后,在专用设备上对其一端面喷水冷却,后沿轴线方向的测出硬度-距水冷端距离的关系曲线的实验主意,是测定钢的淬透性的主意之一 。
因为模型轴向对称,计算时可以采用二维模型如图。
此次模拟实验的模型为标准尺寸(Φ25mm ×100mm )的金属试样。
先将式样加热到860℃并保温,使式样彻低奥氏体化,然后将式样取出,放在端淬实验机上,在式样下端喷20℃的水120s 。
模型中采取如下假设:(1)材料的热物性参数不随温度变化 (2)忽略相变潜热对温度场的影响 (3)不考虑轴向传热 (4)材料为各向同性材料(5)考虑材料与空气的对流换热,采取第三类边界条件 2、网格划分取式样延一个直径的剖面的右半部分建立如上右图的直角坐标系,将or 方向分成125份,oz 方向分成1000份。
[即从(i ,k)=(1,1)到(i ,k )=(N1,N2)=(126,1001)]。
3.热传导方程材料内部的热传导方程是)()(1zTz t T r r r t T C P∂∂∂∂+∂∂∂∂=∂∂λλρ,式中ρ为密度,p C 为比热,λ为传导热,T 为温度,t 为时光。
4.边界条件下边:)(z 1a k T T h T-=∂∂-λ左边:=∂∂-z Tλ0其他边:)(2a k T T h n T-=∂∂-λ式中,T 是工件表面温度,Ta 是环境温度(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图)。
n 是其他表面的法线方向。
1k h 是式样与冷却水的对流换热系数,2k h 是式样与空气的换热系数。
材料的热物性参数,比热p C ,热传导系数λ和密度ρ均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5、初始条件端淬开始时,式样温度为860℃且温度匀称,彻低奥氏体化。
冷却水温度与环境温度一直为20℃。
6、有限差分方程r 方向的节点数为31,Z 方向的节点数为201,r 方向的步长为r ∆,Z 方向的步长为z ∆。
演化问题的数值模拟实验
Vo _ 5, . l 2 No 2
J n.2 0 u 08
演 化 问 题 的数 值 模 拟 实验
朱 义 强 , 致 祥 倪
( 阳 师 范学 院 物 理 与 电 子 科 学 学 院 , 徽 阜 阳 阜 安 摘 264 ) 3 0 1
要 : 用 Mah mai 利 te t a软 件 的 编 程 功 能设 计 了演 化 问题 的 数 值 模 拟 模 块 , 模 块 不 但 可 以 给 出 演 化 问题 的 解 , c 该 而
一
问题 的数值 模 拟 实 验 , 但 可 以直 观 显 示扩 散 和 波 不 动 的物 理过 程 , 而且 能 够 深 化 对 数学 物 理 方 法 的认
识.
个 截断 条件 , 即规 定级 数 的展 开 项 数 ( 应近似 程 对 根 据 上 面 的 分 析 , 我 们 编 制 了 一 个
问题
f 一 。 , 0< z < L
. o 0 I L 0 { I 一 , 一
【 。 厂 z I 一 ( ) 一
() 1
]
Ta l[ ltu be P o C ,
{ ma u x ] {, , x d ) 一 x,ma ) ,tO t u ma ,t ]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2期
20 0 8年 6月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 fFu a gTe c e sColg ( t r l ee c ) o r a y n a h r l e Nau a in e o e S
齐 次边 界 条 件 下一 维 扩 散 问 题 、 维 波 动 问题 和 二 一
( 似到 n项 )的动 态变 化过 程 . 块 的源程 序 为 近 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值模型模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实验学院:地球物理学院学号:2010050603xx教师:熊高军姓名:Blackheart--Mike日期:2010.6.13实验一一、实验题目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二、实验目的掌握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问题。
三、原理公式1、褶积原理地震勘探的震源往往是带宽很宽的脉冲,在地下传播、反射、绕射到测线,传播经过中高频衰减,能量被吸收。
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滤波的过程,滤波可以用褶积完成。
在滤波中,反射系数与震源强弱关联,吸收作用与子波关联。
最简单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可以看成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
通常,反射系数是脉冲,子波取雷克子波。
(1)雷克子波(2)反射系数:(3)褶积公式:数值模拟地震记录trace(t):trace(t) =rflct(t)wave(t)反射系数的参数由z变成了t,怎么实现?在简单水平层介质,分垂直和非垂直入射两种实现,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1)垂直入射:2)非垂直入射:2、褶积方法(1)离散化(数值化)计算机数值模拟要求首先必须针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处理。
反射系数在空间模型中存在,不同深度反射系数不同,是深度的函数。
子波是在时间记录上一延续定时间的信号,是时间的概念。
在离散化时,通过深度采样完成反射系数的离散化,通过时间采样完成子波的离散化。
如果记录是Trace(t),则记录是时间的函数,以时间采样离散化。
时间采样间距以 t表示,深度采样间距以 z表示。
在做多道的数值模拟时,还有横向x的概念,横向采样间隔以 x表示。
离散化的实现:t=It× t;x=Ix× x;z=Iz× z或:It=t/ t; Ix=x/ x; Iz=z/ z(2)离散序列的褶积四、实验内容1、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3、点绕射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五、实验步骤(一)实验一:1、根据垂直入射褶积模型理论算法,填充程序(附后)的下划线部分,使程序完整,调试程序,算出结果,用“Fimage”显示软件显示褶积结果;2、根据非零偏移距算法,编制非零偏移距褶积模型程序,算出结果,用“Fimage”显示软件显示褶积结果。
(参考垂直入射褶积模型理论算法和程序,子波与反射层不变);3、变换子波的长度Nw和主频fm,重复1和2;(1)Nw=8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2)Nw=16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六、实验结果1、结果显示2、对比分析对于垂直入射而言,当子波长度保持不变而频率逐渐升高时画出的图像都在0.5下方而且一次变得细起来,而对于子波长度不同频率相同时子波长度打的图像位于0.5上方,同样子波长度不变频率增加时图像变细七、讨论建议1、实验收获:获得了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和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存在问题:开始的时候Nt取值较小让其范围超出了最大的容纳范围,最后经过改正把Nt改的比原来大一些才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开始非垂直绘图出来都是直线,经检查是程序出现咯一点点小问题,但却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出来错误3、心得体会:在做程序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耽误自己做程序的效率,而且写程序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这样发现错误检查起来也方便得多.实验二:两层反射界如图3所示为两层反射界面的模型,对比不同间距H12情况下,不同长子波长度Nw和主频fm的褶积模型。
1、H12=20m时:(1)Nw=8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4)fm=20,5)fm=55;(2)Nw=16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4)fm=20,5)fm=55;2、H12=40m 时:(1)Nw=8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2)Nw=16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3、H12=60m时:(1)Nw=8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2)Nw=16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4、H12=80m时:(1)Nw=8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2)Nw=160的情况下:1)fm=5,2)fm=10,3)fm=15,3)fm=20,3)fm=55;六、实验结果2、结果显示H=20H=40H=60H= 802、对比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档Nw不变时频率一次增加时获得的图像变得细起来而且清晰度分辨率更好一些,当频率相同而Nw不同时图像分别位于0.5的上下方,变换子波的长度为64的位于下方,而变换子波长度为128的位于0.5上方七、讨论建议1、实验收获:获得了不同长子波长度Nw和主频fm的褶积模型。
2、存在问题:开始得出的图像始终一样,最终检查出来是程序的错误,并且开始的时候Nt取值较小让其范围超出了最大的容纳范围,最后经过改正把Nt改的比原来大一些才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开始非垂直绘图出来都是单直线,经检查是程序出现咯一点点小问题,但却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出来错误3、心得体会:在做程序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耽误自己做程序的效率,而且写程序的时候一定要对齐,这样发现错误检查起来也方便得多,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在允许的范围,总的来说达到了想要的结果.实验三点绕射的褶积模型(1)地质模型与参数:如图4所示为点绕射模型(下图)及其地震记录(上图)。
参数为:Nx=128,Nz=200,V=3500m/s,h=1000m。
如图4图下图所示,地下绕射点位置为:(Ix0=NX/2,Iz0=1000/20)。
其他参数与前述同。
如图4所示,绕射点正上方检波器的自激自收世间为t0:t0=2h/v任意位置检波器的自激自收世间为ti:(3)褶积模型爆炸反射界面传播到检波点的脉冲值游侠是计算:与子波w(It)褶积,求得褶积模型。
计算公式如下:),(It Ix r),(It Ix p六、实验结果七、讨论建议1、实验收获:获得咯较理想的点绕射的褶积模型的图像2、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它问题:点绕射它既是发射点也是接收点所以其中有很多其他波的影响3、心得体会:在做程序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注意自己的格式,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耽误自己做程序的效率,而且写程序的时候一定要对齐,这样发现错误检查起来也方便得多,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在允许的范围,总的来说达到了想要的结果.附:程序编制与分析//1. 预处理部分#include<math.h>#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int Cnltn(float,float);int Rflct(float,float,float);int Wave(float,float);#define Nx 128#define Nt 256#define Nw 32//////////////////////////////////////////////////////////////////////////2. 主程序波分int main(){float dt=0.004,dx=20,fm=25,h=1000,v=3000;int iflag_Co,iflag_Re,iflag_Wv;if(iflag_Wv=Wave(fm,dt)!=1)printf("Wave is error");if(iflag_Re=Rflct(dt,h,v)!=1)printf("Reflection is error");if(iflag_Co=Cnltn(dt,dx)!=1)printf("Convosion is error"); }//////////////////////////////////////////////////////////////////////// 3.函数实现部分// 3.1 Wave Formaing functionint Wave(float fm,float dt){FILE *fpw;int It;float Wa[Nw],t;double pai=3.1415926;if((fpw=fopen("wave.dat","w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wave""");for(It=0;It<Nw;It++){t=(float)(It+1)*dt;Wa[It]=(float)(1.0-2*pai*pai*fm*fm*t*t)*(float)exp(-pai*pai*fm*fm*t); //雷克子波的计算?fwrite(&Wa[It],sizeof(Wa[It]),1,fpw);}fclose(fpw);return(1);}/////////////////////////////////////// 3.2 Reflect Formaing functionint Rflct(float dt,float h,float v){FILE *fpr;int It,Ix,Ltdpth;float t;float Re[Nt];if((fpr=fopen("Reflect.dat","w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Reflect""");for(Ix=0;Ix<Nx;Ix++){for(It=0;It<Nt;It++){Re[It]=0.;}t=(float)2.*h/v;Ltdpth=(int)(t/dt);Re[Ltdpth]=1.;for(It=0;It<Nt;It++){fwrite(&Re[It],sizeof(Re[It]),1,fpr);}}fclose(fpr);return(1);}/////////////////////////////////////// 3.2 Convolution functionint Cnltn(float dt,float dx){FILE *fpc,*fpw,*fpr;int It,Ix,Itao;float Wa1[Nw],Wa[Nw],Re[Nt+Nw+Nw],Re1[Nt];float Con[Nt+Nw];if((fpc=fopen("Convosion.dat","w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Convosion""");if((fpw =fopen("wave.dat","r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wave""");if((fpr =fopen("Reflect.dat","r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Reflect""");for(Ix=1;Ix<2;Ix++){for(It=0;It<Nw;It++){fread(&Wa1[It],sizeof(Wa1[It]),1,fpw);Wa[Nw-1-It]=Wa1[It];}}fclose(fpw);for(Ix=0;Ix<Nx;Ix++)for(It=0;It<Nt;It++){fread(&Re1[It],sizeof(&Re1[It]),1,fpr);}for(It=0;It<Nt+2*Nw;It++){Re[It]=0.;}for(It=0;It<Nt;It++){Re[Nw+Nt]=Re1[Nt];//反射系数数据移动: "0 到Nt" 移为"Nw 到Nw+Nt"}for(It=0;It<Nt+Nw;It++){Con[It]=0;for(Itao=0;Itao<Nw;Itao++){Con[It]=Con[It]+Wa[Itao]*Re[It+Itao];//褶积运算//printf("%f\n",Con[It]);}for(It=Nw/2;It<Nt+Nw/2;It++){fwrite(&Con[It],sizeof(Con[It]),1,fpc); }}fclose(fpw);fclose(fpr);fclose(fpc);retur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