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及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及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及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是指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提出实施思政的具体策略。
1.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艺术教育目标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解读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 标准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明确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
- 标准的具体要求:解读标准中各项具体要求,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
- 标准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分析中职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互补性,突出艺术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 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门思政课程,应贯彻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施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教材选择与解读:选择具有思政内容的艺术教材,通过解读与学生分享思政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根据标准要求,设计富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的课程,引导学生审美情感和艺术表达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
服务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
- 评估与反馈:制定评估指标和方式,对学生的思政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思政实施策略的制定,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们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基本要素创作艺术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传递信息与沟通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发展,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融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艺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活动,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丰富审美体验,增强感性认识,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关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劳动生产、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提高理性认识,发展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公共艺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进一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能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能依据文化情境,分析、判断、评价有关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发掘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美化环境生活。
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艺术核心素养方面获得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结合经验和艺术知识,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活动,是开展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条件。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音乐鉴赏、工艺美术(构成基础)、书法鉴赏、数字摄影技艺、工笔画、素描基础、形体舞蹈、音乐表演等选项适用专业:全院学生开设学期:第一学年学时:24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是普及艺术知识的必修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常识,具备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教学内容在共同的导论部分之后,分为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书法鉴赏、数字摄影、素描、工笔画、形体舞蹈等选项。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门课程的建议总学时为24学时,总学分为2分。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课程标准公共艺术1.认知目标掌握关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艺术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具备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学习,培养兴趣,为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基础。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 作者:
———————————————————————————————— 日期:
ﻩ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素质
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认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为专业研究和艺术创造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六大方面,包括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
通过讲授、鉴赏、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
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同时,结合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生演示等方式为主要评估手段,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艺术的理解深度。
同时,通过学生演示环节,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研究目标:1.提升文化素养,对不同艺术门类及其多样性有鉴别能力;2.了解艺术的主要门类和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了解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4.培养独立探索和创作能力,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5.增强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了解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美;6.培养全面的艺术认知和审美特性。
教学内容:1.艺术的社会本质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2.艺术门类的分类和关系,艺术互动的美学原则;3.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艺术发生的媒体;4.艺术创作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5.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美,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6.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欣赏,艺术教学的设计和条件。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
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三)师资建议1、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2、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精神文化。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揭示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一定的价值观,传达和交流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包含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义务教育艺术相关课程,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实践,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丰富审美体验;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公共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
1. 艺术感知是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实践中,通过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进行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艺术学习与实践,学生能进一步积累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语言;能主动结合艺术知识、生活经验等,运用比较、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感受艺术特点与风格,体验艺术情感,熟悉艺术表达和艺术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把握艺术内涵,获得艺术理解,丰富艺术经验。
2. 审美鉴赏是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实践中,通过审美体验、评赏等活动所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们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基本要素创作艺术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传递信息与沟通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发展,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融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艺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活动,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丰富审美体验,增强感性认识,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关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劳动生产、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提高理性认识,发展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公共艺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进一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能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能依据文化情境,分析、判断、评价有关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发掘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美化环境生活。
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艺术核心素养方面获得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结合经验和艺术知识,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活动,是开展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条件。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认识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同时,奠定专业研究与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并思考艺术的本质、规律、创作和发展特征,培养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
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
通过讲授、鉴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
在研究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演讲展示等为主要评价指标。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对艺术文化的认知程度、艺术素养的提升程度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为后续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艺术的审美话语是关于艺术发展与性质的一种艺术活动,它能够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可以被分类,有鉴别能力是多样的厅术。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掌握艺术发展的本质和历史规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
研究艺术可以培养我们全面的艺术欣赏认知和艺术底蕴,能够联系到实践和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过程。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掌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过程,了解艺术创作的主体和活动过程,培养独立研究探索能力和多元、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创作的能力。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55%,期末考查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1.选用中等职业学校专用公共艺术(音乐篇)教科书;
2. 选用适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统一的拓展性学习资料,用以丰富课堂音像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加强音乐基础常识在学生中的普及;
2.有选择性的著名作品在学生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师资建议
1.精通音乐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2. 音乐知识面较广的音乐教师;
3.有较强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
(四)资源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满足高素质学生素质培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总目标能够按要求严格完成
2. 教学目标基本准确讲授完成;
3.教学课堂组织设计能够顺畅的达到计划效果;
4.学生知识完成情况,与所学知识有密切关联,如:在讲严肃高雅的交响音乐和我国
传统戏曲时,学生兴趣不浓,故而影响知识点的掌握。
建议增加这方面的视频影像及乐曲介绍的资料,以故事的通俗形式与学生的知识点切入,在进行生动的视频影像教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兴趣,争取打开学生对交响音乐的喜爱之门。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设计63693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文案大全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36学时。
2.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限定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36学时)1.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文案大全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附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36学时。
2.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限定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36学时)1.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 36 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 24 学时,并结合 12 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 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 , 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 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 , 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 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 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 , 更有思想性 , 更有创新性 , 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音乐鉴赏、工艺美术(构成基础)、书法鉴赏、数字摄影技艺、工笔画、素描基础、形体舞蹈、音乐表演等选项适用专业:全院学生开设学期:第一学年学时:24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是普及艺术知识的必修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常识,具备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教学内容在共同的导论部分之后,分为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书法鉴赏、数字摄影、素描、工笔画、形体舞蹈等选项。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门课程的建议总学时为24学时,总学分为2分。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课程标准公共艺术1.认知目标掌握关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艺术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具备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学习,培养兴趣,为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一)基础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
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
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模块
适应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学生需要,主要内容既可以是基础模块的专项拓展,也可以是与基础模块不同的艺术门类;既可以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拓展,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学生在完成基础模块学习后,应当选择拓展模块中的任意两个模块进行学习。
拓展模块——限选内容
1.拓展模块举例
与基础模块相关联的艺术特色课程,如:“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
2. 拓展模块教学要求
要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开展实践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加强学习指导与课外辅导,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
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拓展和延伸,有机整合文化艺术资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实施建议
1.遵循艺术规律,注重感知体验
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体验。
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
2.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衔接融合
教师应善于把握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
要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关注艺术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要注重不同模块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交叉融合,加强艺术课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的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3.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4. 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教学领域
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现代艺术发展的新动态,利用本地区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优势和艺术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创设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设施建议
1.学校应配备相应的图书.报刊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学生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学校应根据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国家基本标准以及公共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实际需要配备专用教室.活动场地和相关器材设备。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及实效性特点。
教材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以学生为本,适应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符合艺术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配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考核与评价
1.评价原则与内容
要在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核的同时,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注重考察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素养。
要关注学生整体水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欣赏感受与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评价方式与方法
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提倡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信和成功。
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
应将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情况纳入考核和评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