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合集下载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

《文心雕龙·事类》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说明用典的目的是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来例证现在。

此外,典故还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从而增加词句的形象性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名家,他常常借用众多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他对典故的使用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根据原意,加上独特的眼光,赋予典故新的含义,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从而在新的意境中渲染情感,抒发内心。

李商隐的《锦瑟》是用典方面的典范,王士祯对此有“獺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说明了其典故之多,但李商隐对原典可谓是“遗神取貌”。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一种瑟竟然有五十根弦,比任何一种乐器都繁复,所以它表达出的感情是悲哀至极的。

但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他加上了“无端”二字,使本来就悲哀的氛围又增添了一种想要了解而不得的无奈感,在情感推敲上可谓更上一层楼。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诗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经过一番精力改造的。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颔联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说的是庄周有天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然忘了自己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却不知蝴蝶已经去向何方了。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2)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2)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摘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归 在可解 不 可解 之会 : 在 此而 意 在彼 . 端倪 而离 言 泯
陶 不合 , 倍受 排挤 和 压制 , 仕途 惨 淡 。在 婚姻 上也 很
度于 3 9岁便 辞世 。 他一 生 的遭 际 . 梦似幻 . 如 扑朔 迷
形 象 . 议 论 而穷 思 维 , 绝 引人 于 冥 漠 恍惚 之 境 …… ” 不 幸 , 子 王 氏 出身 名 门 , 长年 分 居 , 因操 劳 过 妻 因 终
【 作家作 品研究 】
沧海 月 明珠 有 泪 , 田 E暖玉 生 烟 蓝 t
— —
谈 李商隐爱情诗 的朦胧 关
刘凤 琴 l '
(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陕 西 西 安 7 0 6 ; . 阳师 范学 院 图 书馆 ,陕 西 咸 阳 7 2 0 ) 1陕 10 2 2 咸 100
看花 。 同时它 却能 强烈 地激 发读 者 的感情 . 但 唤起 读 能成 为婚 姻 ;在仕 途 上李 商 隐也 经 历坎 坷 .4岁进 2 者 丰富 的想象 .具有 无 比 的生动 性 、丰富性 和 独特 士登 第 , 随后 又投 靠 于泾 原节 度使 王茂 元 幕下 . 由于 性, 直指读 者 心灵 。 正如清 人 叶燮 所说 : ……妙 在含 其 出众才 华得 到 赏识 :爱 其 才 ,表掌 书 记 .以女 妻 “ “ 蓄无 限 , 致微 渺 , 思 其寄 托 在 可 言不 可 言 之 间 . 指 之 , 其 得待御 使 ” 以后 由于政见 与 已受拜 为相 的令 狐 。
义生 文 外 . 响 旁通 。 秘 伏采 潜 发 …… 始正 而末 奇 , 内 众所 周 知 ,李 商 隐 的一生 是 极其 坎 坷不 幸 的 。
明而外 润 , 玩 之者 无穷 , 使 味之 者无 厌 。 实际 上谈 的 他 出生 于没 落 士 大夫 家 庭 , 年 寒 微 . ” 少 自称 “ 南 穷 樊 也 是 “ 胧 ” 问题 。 胧 诗 , 朦 的 朦 它所创 造 的意境 不是 十 冻 ”[ 4 1 。在王 阳 山学 道 时发生 了与女道 士宋 华 阳之 间 分清 晰 . 达 的思 想 内容 也不 是 十分 明确 , 同 隔雾 刻骨铭 心 的初 恋 , 表 如 由于种种 原 因 , 们之 间的爱 情 未 他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1、隐喻和象征: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将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他常常使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深刻的意义。

2、婉转含蓄: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
通过婉转含蓄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3、意境深远: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营造出富
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情感体验。

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让人难以捉摸。

4、精炼优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语言上非常精炼优美,表现
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诗歌往往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深刻的意义,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力量。

5、多样化的题材:李商隐的“无题”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
括爱情、人生、社会等方面。

他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变化,以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李商隐诗中的神女意象

李商隐诗中的神女意象

李商隐诗中的神女意象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优美动人,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但是李商隐的部分诗歌晦涩难懂,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意象的解读一直以来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因此,要解读李商隐的诗,意象的诠释必不可少。

本文主要研究李商隐诗中的神女意象,并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思想,探讨其神女意象朦胧美等艺术特征。

一、李商隐及其作品风格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这种忧郁的气质充分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及其诗歌意象的选择上。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分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也有许多道家元素,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树一帜。

李商隐的诗中七律最为后人称道,他的诗感怀、咏物、咏史、爱情、悼亡,无一不有。

其诗歌与杜甫一脉相承,体现了对人生、生命的关照。

李商隐还精于用典,历史、神话、格言,无所不有,这大大扩展了李商隐诗歌的内涵。

李商隐幼时丧父,生活艰苦,因此自幼立志要光耀门楣。

他经过多次失败才在牛党令狐楚的帮助下取得进士。

然而,这却是李商隐悲剧政治生涯的开端。

之后李商隐娶了李党重要干将王茂元之女,因此,在晚唐的牛李党党争中,他处于无法自拔的漩涡中。

令狐绹是令狐楚的儿子,与李商隐自幼相识,后来当了宰相,但因党争的原因,他被牛党视为忘恩负义之人,从未受过令家的提拔。

而王茂元有多个女儿,女婿间互相攀比,因而其在王家中也不受重用。

党争带来的仕途不顺,在李商隐的心中存有深深的隐痛。

李商隐娶了王茂元之女,夫妻恩爱,琴瑟和鸣,李商隐的妻子能够理解他的痛苦并给予安慰。

不幸的是,李商隐的妻子早逝,给李商隐留下了无尽的隐痛和哀思。

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所以李商隐对妻子始终有一份歉疚的心意在。

“大多数诗歌如《夜雨寄北》《正月崇让宅》等,情真意切,缱卷缠绵,表达了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与缅怀”。

二、李商隐及其诗中神女意象溯源李商隐六百多首诗歌中出现过神女意象的有八十多首,即李商隐诗中涉及到女性神祇的诗几乎占了他全部诗歌的五分之一,可见神女意象在李商隐诗歌中的重要性。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

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

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

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

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一)在诗中的体现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

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

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

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

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

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

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朦胧婉约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和婉约的风格著称,其诗歌往往情
感深邃、意蕴幽隐,语言绮丽精工,给人以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的感觉。

2.情感怅惘哀伤。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情感的怅惘和哀伤,其形象迷离隐晦,
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隐晦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微的爱情心理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3.重视心灵深处的探索。

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注重对心灵深处的探索和表现,
其诗歌常通过对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拓与表现,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4.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
还往往融合了政治上的讽谕,通过诗歌反映出其对政治失意和精神苦闷的感受。

5.具有浓厚的象征和暗示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艺术构思上继承和发展了古
代诗歌的比兴寄托手法,其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丰富,给人以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综上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从李商隐诗的朦胧美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从李商隐诗的朦胧美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从李商隐诗的朦胧美看中国古典诗歌
的审美特质
唐小娟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2)002
【摘要】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唐小娟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公共教学部,西藏,林芝,8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蓝田日暖玉生烟——论李商隐创作审美思想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实践 [J], 赵春阳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J], 刘凤琴
3.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读梁宗岱诗及诗论感其求美历程 [J], 黄天怡
4.蓝田日暖玉生烟——论李商隐创作审美思想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实践 [J], 赵春
阳;刘登宇
5.蓝田日暖玉生烟——论李商隐创作审美思想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实践 [J], 赵春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刘安琪湖北大学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胧;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

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

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

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

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

’”①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

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

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

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

在这个典故里不涉及人生的哲理问题,只是单纯的用来给这个神秘的意境披上一层面纱使之显得纷繁交错,越理越乱的感觉。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作者:刘安琪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胧;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

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

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

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

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

’”(1)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

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

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

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

沧海月明珠有泪_蓝田日暖玉生烟_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_刘凤琴

沧海月明珠有泪_蓝田日暖玉生烟_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_刘凤琴

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刘凤琴(1975-),女,陕西大荔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6年10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Oct.2006第21卷第5期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Vol.21No.5【作家作品研究】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

《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戴叔伦语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隐秀”一节,谈到“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厌。

”实际上谈的也是“朦胧”的问题。

朦胧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原诗》)。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1]。

一李商隐作为晚唐的著名的诗人,爱情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

“迷离”就诗歌而言,指其表层艺术形式所显现出来的一种难以琢磨的思想感情。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

就意境而言,“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副时间、地点清晰可靠的画面,而是一种空灵缥缈的但却可以把握的意境”[2]131。

在朦胧孤冷之中蕴含着清澈晶莹的悲哀,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独有的意境,这种“意境”可以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标举之[3]。

这种凄清,给人一种“永远纠缠,索回于心迹”无法摆脱的感受。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人生坎坷不堪,“然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在百花惊艳的唐代诗歌园圃中开放出一丛绚丽夺目的奇葩,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珍视。

”但他的诗歌以朦胧晦涩著称,留下许多谜团,尤其是其中许多题作“无题”的诗歌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确解。

究其原因,当与道教语言对他的影响有关。

道教与佛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蔑视语言文字的观念不同,而是宣扬语言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正如葛兆光先生所云:道书“为了宣传神灵的灵异威严及鬼怪的可怖与凶恶,为了引起人对理想中的仙界的向往,当然也为了保证道士对于沟通人神天地的特权,它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独特和怪异的词语,所以它不是无文字语言以为说,而是专凭文字语言以为神。

”道教典籍因而常常使用一些古奥艰深的语言,以追求一种玄奥莫测的宗教宣传效果。

作为一位道教信仰者,李商隐怀有浓郁的道教情结,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大量使用道教语汇,包括道教隐语、典故、故实名词等,从而使他的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美的奇异色彩,包括诗歌语言的模糊美、诗歌意境的迷幻美、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一、道教隐语与李商隐诗歌语言的模糊美隐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隐秘性的话语,它是诗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古代宗教的产物。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歌在起源时是人与神互通款曲的媒介。

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

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

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

这种隐语大半是由神凭附人体说出来,所凭依者大半是主祭者或女巫。

”因此,隐语有点谜语的味道,就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曲甚至晦涩,让人不易索解。

闻一多先生云:“隐语古人只称作隐,它的手段和喻一样,而目的完全相反。

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把原本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的明白的说得不明白。

”中国道教以神秘之“道”为最高追求,又宣扬神仙信仰,于是为了隐秘其修仙之术以自珍,并达到崇道的目的,便常常使用隐语来称呼某些事物或宣扬某些观念,使之显得玄远深奥。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

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

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美表现手法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

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

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

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一)埋没意绪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

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

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其词意的深远、情感的丰富和表现技巧的高明而著称。

李商隐的诗歌被誉为“唐诗后期的明珠”,其诗歌中的“朦胧美”更是一大特色。

“朦胧美”是指李商隐诗歌中那种模糊的美感,他在诗中不直接描写,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一种模糊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是清晰明了的,而是一种含蓄、隐晦的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有省略、暗示、借代等。

例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句诗中,李商隐省略了主语和谓语,让读者通过想象来补全,从而达到一种模糊的美感。

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他用“东风无力”暗示了自己的心情,而用“百花残”借代了离别的悲伤,让读者在朦胧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凄凉和哀愁。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他独特的审美表现方式,通过模糊而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一种美感。

这种美感不是清晰明了的,但却是深远、含蓄的,让人难以忘怀。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陈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成绩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职称职务邮编 450044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2年9月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陈珍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

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

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

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

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在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形成这种朦胧诗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诗人的诗歌成就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人创作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此我也浅谈自己一些的认识。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侧重于表达人生体验与心灵感受,擅长描摹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情感微妙变化的瞬间,借助人物所处环境,含蓄的表露人物细腻真挚的情感。

李商隐在描写他人情感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不露痕迹的融入诗歌之中,看似平常无奇的诗歌却是诗人内心的感慨,一生的际遇。

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容外化为文字的时候,含蓄朦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

其意象很多取自于神话传说,富于非现实的色彩,含蓄朦胧,很难在现实生活找到实指,往往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诸如:青女、素娥、青鸟、彩凤、灵犀、蓬山、碧城、天泉龙宫、珠泪、玉烟、灵风、梦雨等,这类意象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物象,而是经过诗人心灵反复浸染渗透,被诗化的素雅迷离的意象,它超越于客体物象和主体意念的单一层面,是多种体验的复合。

诗人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来暗喻现实世界里那些不便言说的事情或感情。

由于意象所指的不确定,读者的揣测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之美。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氛围,如梦如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之上,似乎表现一种朦胧的希望,隐约传出生命萌动的春之气息的同时,却又带有阴冷凄艳的色调,烘托出了主人公难以表达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而自己的人生感慨亦隐于诗句之中,梦雨、灵风所指也非一物,诗句的意境因而就显得深邃朦胧而又多解,让人感到有言道不尽的意蕴。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突出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在诗歌的意境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比兴象征手法的联用、大量的使用典故和神话传说。

李商隐的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统一,这是他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或借题抒怀寄托身世漂泊,或感慨仕途坎坷,笔触灵活多变,语言含蓄朦胧,情感复杂缠绵。

他的心象反映到现实世界总令人感到无比凄凉,犹如孤鸿之悲,有一种断肠之痛的凄美,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诗人将自己的心象融入眼前之景,以孤鸿自喻,同时也是以孤鸿喻友人。

自己也是无着无落的漂泊,却向孤鸿发问,怜悯孤鸿亦是怜悯自己,悲哀之至,情与景在孤鸿之处完美融,孤鸿即是诗人,诗人即是孤鸿,含蓄婉转的将自己漂泊无依的孤寂和辛酸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种真情与琢磨不定的物象融合起来更见情真意切。

不管他是写仕途失意,还是写对爱情的向往、追求、惆怅和失望,抑或是写梦想的难以实现,他总能够把自己的心象与自然环境融合统一,寓情感于景物之中,含蓄而唯美,朦胧而动人。

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揣测不清,无形中披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

从侧面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多采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是李商隐诗歌另一显著的艺术手法。

比兴、象征手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李商隐不仅将比兴、象征手法引入到诗歌中的某些诗句之中,甚至将其引入整章诗篇中。

比兴中夹带着象征,两者联系起来,借艺术形象整体托寓比较概括抽象的情感内容,扩大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范围。

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彩凤比翼双飞是美好爱情象的征,这里却用“身无彩凤”来暗喻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

“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即使爱情中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只要彼此心灵相通也一样可以为爱而矢志不渝。

这种意象上的暗喻、选择上的矛盾、情感上的执着让读者感同身受。

诗人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来寄予相爱之人心灵感应的微妙。

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使诗歌内容蕴涵及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而且在增加诗歌耐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和朦胧美。

大量的使用神话传说和典故是李商隐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又一特色。

用典故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再现和喻指,是对人物存在的时空环境的置换。

创造性的使用典故和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典故是李商隐诗歌中的突出特点。

近人苏雪林说:李商隐“以古书典故影射其一生恋史。

”④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大量的运用典故,而且大多数典故用得恰到好处,犹如神来之笔,从而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

神话传说奇特虚构的想象加上诗人自身隐晦的情感表露,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迷离朦胧的特色。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香兰、玉郎都是传说中的神仙,诗人用萼绿华下降人间漂无定所,不久前杜兰香却升天而去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昔日玉郎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更加突出了此时的惆怅落寞之情。

三处神话,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际上却是写女冠的生活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典故的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借用典故象征何物或寄托何情都是经过仔细的考究和探索。

因而,诗的意旨就极不容易弄明白,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李商隐诗歌深邃悠远的艺术意境。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在结构上收敛细密,回环往复。

李商隐的诗歌并不是一种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把几种相关联的意象平面的连缀,而是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一些不相关的精巧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从多个角度叠合起来构成多层面意境朦胧的境界,多层次的对所处环境进行渲染烘托,时间的、空间的、色彩的等多方面的透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欣赏着在自己的头脑中拼合出诗人所表达的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形象,造成一种迷离恍惚的情感境界。

从而使读者在这种境界中接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

如《风雨》中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慷慨不平的悲歌。

诗以“风雨”为题,表露羁泊异乡的愁绪,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飘零之感。

诗人身处细雨绵绵荒野飘飞的自然环境中,感慨自己的境遇,从宝剑篇入手写羁旅之愁,眼前实景一笔带过,笔锋一转写起了青楼,着实让人意外。

继而,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隐于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中,表达了羁旅漂泊的惆怅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诗中所选的地点跨越了地理上的距离,所选物象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而汇聚于一诗中,跳跃的意象构建了诗歌无限开阔而朦胧的意境。

诗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这种触发式的心理使得诗中出现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主题的不明确性,给读者一种朦胧和不易把握的感觉,这种触发式心理也是诗歌中结构朦胧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原因时代造就诗人。

国富民安的盛唐给了满腔热血的李白以裘马轻狂的生活,积极用世的报复,从而造就了诗仙的潇洒俊逸狂放不拘的自信,大气洒脱的诗风。

诗圣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亲身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权势争夺和下层贫民百姓的流离失所。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

那么,李商隐能够在晚唐诗坛一片萧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和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晚唐社会在安史之乱之后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唐王朝元气大伤,满目苍夷,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统治力量的日益衰微,导致宦官跋扈恣肆,掌握军政大权,藩镇割据也是日渐兴隆,排除异己的宗派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在官僚群体中愈演愈烈,尤其是“牛李党争”,两党之间势如水火,斗争延至唐末,长达四十年之久。

不少文人才子卷入其中,成为权柄争夺的牺牲品。

李商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他生活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对黑暗社会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但是他性格过于武断又不敢直言抨击,只得以暗喻表达其真实感情,借历史典故讽刺时事,用神话传说诉说自己的愤懑不满。

李商隐自己也曾说自己“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李商隐的诗歌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触及了他一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生动细腻的表现了他在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重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挣扎和呻吟。

⑤李商隐独特诗风的形成,他的个人际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使其诗歌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多重重压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