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佃农理论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一、《佃农理论》的主要理论:正像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推导出了一种分成租佃理论,用它来探讨在分成租佃制下的资源配置的性质。
传统的观点认为,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本书从理论上和经验上两个方面证明了这种无效率的观点只是一种错觉,并认为在自由市场私人产权约束的条件并且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相反,这些合约所暗含的资源配置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作者又探讨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竞争约束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作者抛弃了理想的交易成本为零这一限制条件,并引入了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其答案就是人们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合约,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第二部分把分成租佃理论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即地租所占的比率受到政府所规定的最高比率的限制这样一种情况。
作者推衍出了两个假说:一个是补偿性合约再安排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为了维持在减租前市场上的合约条款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地主会采取补偿性支付和土地使用权再安排两种方式,使政府控制最高地租比例的作法无情轻重,这一假说得到了证实。
不过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几率很小,促使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耕作集约度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在没有任何非法的补偿性支付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下,佃农土地上使用的非土地资源将会增加,这样土地的产出总量将会增加,地主因为减租所导致的地租的减少就会得到补偿。
这种假说得到了作者的证实。
作者提供的资料证明了减租后佃农劳动的密度增加了,而且佃农土地上的肥料质量及其他投入都有了质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台湾1949年三七五减租后作物选择模式的改变。
二、作者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及写作方法:1.证伪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的“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不被推翻”,作者在研究佃农理论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运用了证伪的方法。
写作之初,作者努力寻找逻辑上的错误;在逻辑上找不到错误之后,又努力以台湾土地改革的农业资料来推翻他的佃农理论。
最新张五常佃农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四、前人文献综述
关于佃农理论讨论的两个焦点: 1.分成租佃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是否有效率? 前人大多认为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并把税收分析应用于分成租佃制。 2.分成租佃制为什么会长期存在? 大部分认为分成租佃制长期存在是传统习惯而非市场 竞争的结果。
1.亚当.斯密:分成制下的佃农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而更像 是奴隶,分成佃农与奴隶的不同在于其能拥有财产。分成 制如同一种高额税收,会阻碍佃农改良土地和投入更多的 劳动,因为佃农的努力成果一部分会为地主无偿占有分成
2.西斯蒙第(分成制的地主):分成制能使分成佃农与地 主和睦相处,因为契约总是根据惯例来处理,几乎没什么 可争议的
目录
一、写作背景 二、需解释的经济现象 三、隐藏其后的经济学问题 四、前人文献综述 五、佃农理论 六、主要贡献 七、后人的理论进展
2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一、写作背景
博士后三年未找到满意的论文题材 执着地拿着三个基本原理 导师阿尔奇安教我写文章 得到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奖学金 斯蒂格勒Stigler工作室的激烈讨论 与弗里德曼Friedman讨论问题
3.穆勒:分成佃农的劳动积极性要低于自耕农(效率低) , 习惯支配着合约的订立,在同一地区分成合约几乎一样, 不会引起找工作农民间的竞争。
7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四、前人文献综述-新古典观点
1.马歇尔:用税收对等方法证明,分成制使佃农不愿 意多投入资本和劳动。于是,所以耕作的集约程度就 会低于定额租约下的集约程度。图1 2.约翰逊:地主在分成制下的地租往往高于定租制下 的地租,因而分成租佃的效率有可能等于定租制。他 指出:地主可以通过多种办法提高佃农的劳动投入以 增加产量,比如地主只与佃农签订短期合约,根据佃 农的业绩决定是否续约,这样就可以避免佃农劳动投 入不足的问题。
张五常_华人第一产权理论家
■/卢栎仁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1941年12月日本占领香港后随家人逃难到广西,1945年回到香港。
1957年赴加拿大补修中学课程,至195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师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等。
1967年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获博士学位。
1967—1969年,在芝加哥大学与科斯一起工作。
1969年获聘西雅母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2000年任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7年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张五常一生集中研究交易费用理论,为研究和宣传新制度经济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科斯在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领奖演讲时指出,张五常为他的得奖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五常的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合约的结构与非私产的理论》、《蜜蜂的神话》、《社会耗费之迷》、《企业的合约性质》、《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的范式》、《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经济解释》、《中国的经济制度》等。
一、张五常的主要观点(一)交易费用应该称为制度费用张五常指出,除了从边际转变的角度看,不同种类的交易费用无法分开,这逼使我为交易费用下一个广泛的定义:涵盖鲁宾逊一人世界中不存在的所有费用。
这样看,交易费用是可以在一个完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出现的。
我认为应该称为制度费用才对,即是只有社会才能出现的费用。
我的论点是交易(或制度)费用的起因,主要是为约束使用资源的竞争,或者从广义合约安排看,起于用合约来约束竞争的需要。
结论是:只要竞争存在,交易或制度费用一定存在。
(二)私有产权可以没有私人所有权张五常指出,私有产权由三种权利组成,即私人使用权、私人收入享受权、自由转让权。
其中,使用权与收入权息息相关。
资产如果没有私人使用权,就没有从该资产界定的私人收入。
另外,资产的收入权利如果受到压制,以至局部或全部变为非专有的,其使用就会有非私产的性质。
张五常简介及经历
张五常7分摘要纠错编辑摘要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自1980年代起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中港两地引发回向。
张五常-简介张五常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经历1935年 -- 在香港西湾河太富街十二号二楼出生。
1938年 -- 到邻家念幼稚园,老师叫吴姑娘,与其哥哥同校。
1941年 -- 十二月日本占领香港,后先到澳门,经惠州,曲江(今韶关),最后避难至广西桂林,柳州等地。
1945年 -- 返港后求学广东佛山华英中学,考学不入,升学后又降级,最后被开除。
1948年 -- 就读香港湾仔书院。
1952年 -- 就读香港皇仁书院,第一年留级,重读一年后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开除学籍。
1954年 -- 在香港父亲的文来行工作,习摄影。
1954年 -- 赴加拿大多伦多求学,无果,曾从事摄影。
1959年 -- 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科,后转读经济。
1961年 -- 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赫舒拉发。
1963年 -- 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资格口试不过,导师赫舒拉发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创始人艾智仁。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2000年 -- 退休。
并开始着手著写<<经济解释>>。
2002年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发信人: xubinism (未名散人), 信区: Ecosociety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4年07月15日08:12:52 星期四) , 站内信件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了,j兄也催了两次。
但是这一向实在是忙的不可开交,哪有心情到网上和人斗嘴。
但既然说好了要写,那就敲点字吧,不过不可能是逻辑严密的学术文章了——本来打算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有人说要有理有据的批驳张的佃农理论,我当然兴致勃勃,因为骂张的多,但骂到点子上的实在是少,这一位假如能开骂得逸兴横飞,倒也是乐事一件。
可惜看到后面一大串的数学公式,外加批驳其逻辑推论。
我马上就没兴趣了,首先数学差不多忘了七七八八了,要我为了和人斗嘴,再去温习数学,实在犯不着。
指责张文章里逻辑有一些瑕眦还有可能。
但若是说全是狗屎,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要和张五常这样级数的经济学家辩驳,最好不要在逻辑上斗嘴,那等于是自杀。
辩论要赢他,只有拿事实。
因为张五常的治学严谨,几乎和他的大言炎炎一样,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象这样的学院学者,挑剔他们的逻辑推演之前,最好要三思,因为他们以此为生。
另外,张的佃农理论是他的博士论文,我们都知道,一般博士论文很少有精品出现,大多是四平把稳的居多,因为挑刺的人太多,稍有问题就被砍出局,而象张的理论推翻了二百年来的成见,反对的人何其多也!!看看论文答辩的学者名单,你就知道给张论文挑刺的是何等人物,全是世界顶尖级的经济学者啊!这些人也许昧于世事,但在方程式和逻辑上的功夫,不比现在网上的水车差吧?最后,张的佃农理论问世至今大概四十年了,反正以我的视野所及,我没有看到被行内公认的,让人信服的,驳倒他理论的文献。
破旧就意味着立新,把他驳倒,就意味着你创立了新的佃农理论,那就了不得啦。
所以坛子上的争论,我当是集体手淫,我也不是经济学期刊的编辑,没有义务硬着头皮,花巨大的沉没成本来啃这些鸟咚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容许争论,同样的文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太正常了。
张五常《佃农理论》实证之证伪
张五常《佃农理论》实证之证伪我们主要考察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实证部分,也就是第七章和第八章,然后用数据来证伪张五常的推论。
首先,我们看第七章的“肥料和其他投入质量上的变化”一节,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农家肥和商品肥的基数问题:张五常只是说商品肥增加120.5%,农家肥减少13.5%,但这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基数,总量如何变化还不好说。
第二,张五常对商品肥“成本较高,但效果也较好”没有任何的说明和定义。
假设土地和劳动量不变,施用农家肥和商品肥的总成本也相同,那么“效果也较好”就意味着:施用商品肥时,总产量要高些;而这样一来,边际生产函数曲线就必须向上移。
显然张五常不是这意思,否则他就不会得出资源浪费的结论了。
事实上,施用农家肥比施用商品肥的劳动量要大的多,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总产量不变,仍可以说“效果也较好”。
张五常也不会是这意思,因为这其实意味着,耕作集约度的减少。
接下来,看第七章的“劳动投入密度的调整”一节。
主要数据是“表2”,其中(9)和(10)两项张五常自己并没用到,我也没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不说了。
我主要是对(7)“自耕农人均土地”这一项,有点不同看法。
我认为,这组平均数实际上可能毫无意义,因为地主收回的土地相对于一般自耕农会多很多,从而把平均值拉高了。
张五常说,“地主可以自己耕种由此收回的土地,也可以雇他人耕种,或把土地出售给佃农以外的人。
这连同佃农购买的土地,导致了自耕农的增加。
”在减租后,“有20.9%的租佃耕作土地转变为自己耕种。
在这部分发生了转变的土地中,只有大约2%到3%可归因解除租约和佃农购买土地。
”事实上,雇佣他人耕种是不合规定的,但显然,这雇佣的他人是不能算自耕农的。
我的看法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的人均土地其实是基本不变的。
张五常在这一章的结论里说,“正如在表2第7、8栏所表明的那样,1951年减租后,单位土地上的农业人口(这公认是衡量劳动投入的大致尺度),在佃农耕地上比在自耕农耕地上要高47%。
佃农理论
对张五常《佃农理论》的理解及反思对于佃农地租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研究。
在以往的佃农理论看来,佃农在分成租佃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收益都会小于其边际产出,因此,这种制度安排是低效率的或无效率的。
但是,在欧洲、亚洲,分成制长期都存在。
台湾1949年开始了土地改革。
在改革中,当局把地主与农民的分成,规定为地主的地租不得超过农产品的37.5%。
但让经济学家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当局的这种硬性约束下,台湾农业产量非但没有如斯密和马歇尔理性所预言的那样下降,反而出现了急剧的上升。
张五常对此进行了多方的调查,经过研究在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土地改革》(以下简称“《佃农理论》”)一文中给出了一个模型。
张五常尝试着解释这种情况:首先,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劳动力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所以要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入手对此进行解释;其次,佃农的分成制是一种合约,它与任何合约一样,其中的条件是由双方议定的;再次,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地主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佃农合约中的条件,是在私有财产竞争的这两种局限下决定的。
所以在分成制下,农民与地主的投资、佃农租种土地面积的大小与耕种劳力的多少以及地主与农民分成的百分比,都是由上述三个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些被决定的项目,就是所谓佃农合约的条件。
从上述理论出发,张五常推断出地主在土地上的分成收入与固定租金、雇用农民、自耕自种等不同形式的收入大致相同。
因为,竞争的局限条件是大体一样的。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研究了在资源的运用与收入的分配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合约安排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在随后大行其道的合约经济学的研究。
在上述理论做得满意以后,张五常又加入台湾土地改革中的约束地主分成的百分比的想法。
于是,他很快就把台湾土地改革中,当局对地租施加限制,但农产量不降反增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了:这是因为这个约束是在市场决定的地主分成之下,农民的收入会高于他们另谋高就的收入,所以在竞争下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使地主在较低的分成率中因为生产的增加而有点补偿。
合约经济分析的新范式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合约经济分析的新范式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内容摘要:张五常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推翻了所有之前学者的佃农理论,开创了全新的合约经济分析,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流砥柱,间接触发了今天大行其道的信息经济学和博弈理论。
其中一整套关于产权、交易费用、合约的理论更是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和现象亟待给出背后的经济解释。
本文从《佃农理论》开始,阐述固定合约和分成合约的不同之处,最后联系实际,讨论其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佃农理论合约交易费用租值消散合约的起源现代合约理论的发展要追溯到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合约经济学的发展,是近四五十年来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主流经济学最具研究突破的方向之一。
经济组织的方式,政府指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本质上都是不同类型的合约。
企业取代市场实质上是一种类型和合约取代另一种类型的合约(张五常,1983)。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边界。
而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中不同的组织、市场内部(或之间)的合约本质时,力求寻找出最优的合约安排方式,以实现最优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效率。
我们知道,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那时战争频发,商人借机发财。
某些大商人联合起来为政府解决部分财政问题,政府则授权他们组成一定的商人组织,承包某些过去由政府控制的贸易,工程,甚至收税职能。
从而出现了类似今天股份公司的组织。
在公司的起源中,合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
因为政府协调产生的交易成本远远大于商人。
因此公司取代政府的一部分职能是必然的过程。
不同合约组织形式伴随着不同的交易费用,因此,通过何种形式的组织生产,应当以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合约选择为依据,这已经是交易费用经济和合约经济学研究组织结构选择时心照不宣的准则。
威廉姆森(1991)分析离散组织结构时,认为随着交易特性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成本收益选择会随之变化。
佃农理论浅析
目 錄
壹 佃农理论的选题背景 贰 佃农理论的行文思路及结论 叁 佃农理论的创新之处 肆 我们的启发
佃
一
农 理
论
章
的 选
题
背
景
问题的经济学背景: 在当时,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是,市场机制是资
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任何来自政府的干预都会对 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的实际背景: 在1949年土地改革中,台湾农业政策按照地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地主的 土地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 时的经济均衡条件:
佃农决策:根据机会成本原 理,如果佃农的耕种收入与他在 其他方面可选择的收入一样高或 者更高,那么只要土地的边际生 产力大于0,而且除土地之外所 有的耕作投入保持不变,那么佃 农就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重新安 排土地 使用权
(4)若佃农没有足 够的钱,可以分期 付款,但每年支付 金额不超过地租额
根据台湾相关政策梳理发现,很多农业方面 法律条文规定禁止补偿性合约再安排行为,且根 据权威资料显示,在受到减租影响之后,进行补 偿性合约再安排的地主所占比例不到10%。因此, 张五常认为,在市场中,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和实 施的有效性,以及减租后带来的产量增加弥补了 地租减少带来的收入损失,这两方面的原因解释 了补偿性合约再安排行为的低发生率。
也就是说,张五常认为减租后,地主通过补 偿性合约再安排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只是很少一部 分,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中减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来弥补损失。
耕
作
减租对资源
集
配置的影响
约
度
理
论
集约度理论的三个假设
1
1 不存在任何 类型的补偿 性支付
佃弄理论
11月8~9日,在深圳举行了纪念《佃农理论》四十年的研讨会。
我本来因为最近太忙,不打算去的。
但张五常夫人坚持要我参加,对我说的一句:“你怎么可以不来?这会议怎么可以没有你?”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尽量调整了日程安排到深圳出席会议。
我要感谢她的邀请与坚持,否则我将会与一场见证历史的伟大会议失之交臂!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学术会议——包括以前参加过的与张五常教授有关的其它会议,甚至包括今年7月份刚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由科斯主办的“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而且,当我刚刚把这一句话通过电话告知张夫人的时候,她马上表示,其他与会者也对她作出过类似的陈述,如陈平老师。
原来,吾道不孤也。
会议召开之前,我们知道——历史缅怀于今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却惊觉——今天也必将被铭记为历史!幸运的我们,参与了这会议的每一刻,为历史作证!一、荣耀的一刻纪念《佃农理论》四十年的研讨会,是以宣读四位中外的经济学大师的贺词拉开序幕的。
那一刻,无疑是这研讨会的荣耀的一刻!这四位经济学大师,按宣读贺词的顺序,分别是有“欧元之父”之称、近年来常到中国来的蒙代尔(Robert Mundell),与张五常亦师亦友的科斯,称张五常为“大兄弟”的张培刚,以及与张五常在华盛顿大学结下最深厚的同事情谊的巴泽尔(Yoram Barzel)。
其中,蒙代尔是亲临现场致词,当天下午还发表了主题演说,出席了晚宴,陪了整整一天,可谓仁至义尽。
下午的演说本文在后面会有更详尽的记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且说蒙代尔在致贺词的时候,说到当年他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里提到Arthur Young这位英国旅游家游历欧洲之后写的游记,他说他看过这游记,虽然《佃农理论》里批评此书关于法国佃农的记载是“错到七彩”,但无可否认,此书描写生动,趣味盎然,不失为一本有趣的读物。
然而,蒙代尔提及此书,为的却是指出,当他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感觉其有趣更甚于那本游记。
事后,无论是在私下的聊天里,还是在这次会议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蒙代尔的弟子向松祚博士都表示,他怎么也想不到蒙代尔竟然会读过这部看来与经济学完全毫不相干的游记,老一辈经济大师的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委实让我们这些后学小辈叹为观止,油然而兴难以望其项背之慨。
佃农理论浅析
张五常认为私产包括三种权利: 使用权(决定使用权),自由 转让权,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 权。这三种权利可以替代私产
分成租佃制
所有权
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为生产出某种相互同意的产出,而把私有 资源组合在一起,然后,合约当事人根据他们所放弃的生产 资源的某些权利来约定一个共同接受的报酬比例,据此来分
享实际的产出。
提出理论前的相关假 设01 Nhomakorabea假设①有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h和t,其中h代表 单位佃农所承担的土地量,t代表每一佃户所投入的 劳动量
02
假设②:在地主将土地租给多佃农的情况下,每一 佃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 地主的土地资源可能没有
得到充分利用
1.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一个佃农耕种投入不变 的情况下,土地的边际产 出量随着h的增加而减少, h是佃农租种土地的面积。
也就是说,张五常认为减租后,地主通 过补偿性合约再安排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只是 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中减租对资 源配置的影响来弥补损失。
耕
减租对资
作 集
源配置的
约
影响
度
理
论
集约度理论的三个假 设
1
1 不存在任 何类型的 补偿性支 付
2 假设除土地 外所有耕作 成本都由佃 农承担
3 交易成 本为0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地主 的土地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
用
2.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 农时的经济均衡条件:
佃农决策:根据机会成本 原理,如果佃农的耕种收入与 他在其他方面可选择的收入一 样高或者更高,那么只要土地 的边际生产力大于0,而且除 土地之外所有的耕作投入保持 不变,那么佃农就会继续从事 农业生产。
张五常佃农理论解读
张五常佃农理论解读
张五常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佃农理论,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和农村经济结构上,旨在解决中国农民的低收入和低生产力问题。
首先,张五常认为土地问题是导致农民低收入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中在少数富农或地主手中,大部分贫农只能依靠租地耕种,而且土地租金往往占到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
张五常提出,只有通过土地制度的,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才能真正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张五常指出,农村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制约农民生产力提高的关键。
在农村,许多农民依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
张五常主张,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此外,张五常还关注农村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较差等。
他认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强调土地问题和农村经济结构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提出通过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调整来改善农民的生计和生活条件。
这一理论为中国农村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参考。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实现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仍然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实践的探索。
36张五常《佃农理论》
扯淡经济学之(三十六)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在《佃农理论》的第六章,张五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不受限制的)市场地租比例为70%(r=0.7),由于减租,地租比例下降到的40%(r =0.4)。
地主现在实际上获得年产出的40%,而且没有其他方面的补偿。
佃农现在从年总产出中获得的是他原来分成比例30%的两倍。
由此,佃农会愿意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吗?如果他愿意这样做的话,这会导致资源更有效的使用吗?”张五常认为:“减租后,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耕作的集约度。
一种方式是,保持佃农的投入不变,而竞争促使地主收回部分土地从而减少佃农所承租的土地;另一种方式是,保持佃农承租的土地面积不变,而竞争诱使佃农在所给定的土地上增加投入,这也是有利于地主的。
当然,地主也可以两种方式并用。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结果都是佃农在他所承租的耕地上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
……两种情况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
”但不管怎么样,减租后总是还要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而按照张五常的理论,只要适当调整地租比例和佃农人数,分成地租和定额地租可以具有同样的效率。
换言之,市场地租比例为70%时,有一个与之等效的定额地租——比如每亩300 斤;而地租比例减到40%后,又会有一个与之等效的新定额地租——比如每亩200 斤,总之要比300 斤少。
因为等效性,为简便起见,我们就可以改为考察定额地租减少的情况。
但是,“假设不存在任何类型的补偿性支付”(比如贿赂),在定额地租的情况下,地主不可能收回部分土地另租给他人,因为这不会增加他任何的收入。
如果可以贿赂,则潜在的佃农可以通过贿赂地主,而使自己成为佃农,不过随着佃农人数的增加,最终会达到均衡状态,潜在的佃农就消失了,而贿赂也就自动消失了。
由于佃农人数的增加,其承租的土地会减少,但其投入要怎样变化,地主其实一点都不关心,因为他只管按每亩200 斤来收地租就是了。
可是,佃农要关心自己的投入,而关心的结果就是要减少投入才对。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一)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他的《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他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
1991年他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 1935年生于香港。
·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
· 1961年——1962年攻读硕士学位。
· 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
· 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
· 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
· 1982年至今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
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摘要:张五常教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学术思想,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试图从基础上对教授的经济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
主要内容涉及教授对产权、交易费用等若干概念的解释,以及佃农理论和企业理论等。
“奇人”张五常及其名著《佃农理论》
其次 , 张五 常 的经历 也 不 可 谓 不 奇。 张 五 常 19 59 年 到洛 杉矶 加 州 大 学 经济 系 求学 时 , 有幸拜 现 代产 权 经 济学 大师 阿 尔奇 安 为 师 , 后 又 被现 代新 制 度 经济 学 大 师科 斯 认 为 是最 了解 其思 想 真 谛 的人 , 他 与 现 代产 权 大 师诺斯 , 巴泽 尔共事 多年 , 其思想 互相影 响与 激励 ; 他与大 多 数诺 贝尔 经济学 奖 得 主交 往 甚笃 , 张五 常 香 港 的家 往 往成 了他 们进 人 中 国 的第 一站 ; 他 多 次 陪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获 得 者弗里 德曼来 中 国 , 与 中国 领 导 人 畅谈 中 国 改革之 大要 ; 他 也应 邀 参 加诺 贝尔 奖 颁 发大 典 , 并 被奉 为 上 宾 ; 他 还被 选 为 19 9 7 一 1 9 98 年 度美 国西部 经济学会 主席 。
顺 着这 个思 路走 下 去 , 张 五 常 又研 究 了 在 资源 的 运用 与 收人 的 分配大 致相 同 的情 况 下 , 为 什么 会 有不 同的合 约安 排的 问题 , 从 而 导致 了在 今 天 大行 其 道 的合 约经 济 的研 究 。 在 _ L 述理 论 做得 满 意 后 , 张 五 常 又加 人 台湾 地 区 土 地 改 革 中的约束 地 主 分成 的百 分 比研 究 , 于是 , 他很 快 就 把 台 湾地 区 土地 改 革 中 , 当局对地 租 施 加 限制 , 但 农 产 量 不 降反 增 这 个 问题从 理 论 上解 释 清 楚 了 : 这 是 因 为这 种 约束是在 市 场 决定 的地 主 分 成之 下 , 农 民 的 收人会 高于 他 们 另谋高 就 的 收人 , 所 以 在 竞 争下他 们必 须 增 加 劳力 , 使地 主 在 较低 的分 成 率 中因为 生产 的增加 而有 点补偿 。 这 样一 来 农 产量 自然就 上升 了。 这 就是 张 五 常独特 的佃农 理论 。
张五常简介及经历
张五常7分摘要纠错编辑摘要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自1980年代起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中港两地引发回向。
张五常-简介张五常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经历1935年 -- 在香港西湾河太富街十二号二楼出生。
1938年 -- 到邻家念幼稚园,老师叫吴姑娘,与其哥哥同校。
1941年 -- 十二月日本占领香港,后先到澳门,经惠州,曲江(今韶关),最后避难至广西桂林,柳州等地。
1945年 -- 返港后求学广东佛山华英中学,考学不入,升学后又降级,最后被开除。
1948年 -- 就读香港湾仔书院。
1952年 -- 就读香港皇仁书院,第一年留级,重读一年后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开除学籍。
1954年 -- 在香港父亲的文来行工作,习摄影。
1954年 -- 赴加拿大多伦多求学,无果,曾从事摄影。
1959年 -- 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科,后转读经济。
1961年 -- 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赫舒拉发。
1963年 -- 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资格口试不过,导师赫舒拉发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创始人艾智仁。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2000年 -- 退休。
并开始着手著写<<经济解释>>。
2002年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q q h h q W h
单位耕地的地租=土地边际产量
工资率=佃农劳动的边际产出
15
五、佃农理论-分成效率
分成制下如何把土地规模和地租比例等定在均衡点?
1.现行市场价格下,存在佃农投入、地租比例和土地 规模的组合。
2.只要土地权可转让,如果地租率<利息率,地主会卖 土地或租借土地给他人 如果佃农收入<其他收入,佃农会找其他地主或改用 工资合约 佃农间的竞争会使佃农承担合约规定的耕作投入
11
五、佃农理论-分成效率
本章讨论的前提: 1.私人产权明晰(土地是地主的私产,劳动力是佃农的私 产),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2.签约成本为零(交易费用=0)
3.当事人可以自由达成协议
4.追求财富最大化 5.佃农的分成收入需高于其它可选收入,佃农才会继续在 分成租佃的土地上耕种。(约束条件)
12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减租后的产权转让和资源配置: 产权的定义: 1.产权的排他性。包括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排他性 2.产权的可转让性 立法弱化收益权排他性
地主的收入少了,给了谁?
没有排他性的给谁,成了潜在佃农都 可参与竞争的剩余(公共资源)
减租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总有一部分剩余被消散
26
六、主要贡献
29
七、后人的理论推进-合约选择
2000,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分成制的交易费用不一定大。因为: •工资合约下,农业活动广泛分布,地主天天花费很大精力 监督雇工的卸责行为。监督费用非常高。 •定租制表面监督费用低,但缴租环节的监督成本很高。分 成制下的缴租是临场监分,只要分成比例一经确定,不会 发生定租制下可能发生的量具大小的争执、租谷优劣的纠 纷、折价多少的矛盾、缴租迟早的冲突 •我国农民减租、抗租斗争的兴起,是与明代中期以来租佃 制度由分成制向定租制过渡并由后者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同 步发展起来的。
20
五、佃农理论-合约选择
交易费用影响租约期限选择的实例: 1.选择较长租期: 原因:为了保护佃农的“固定”投资,减少土地监管成本 永久性租约的情况: ①佃农开垦地主的荒地 ②佃农对土地进行了永久性改良 ③在劳动力稀缺土地充裕地方,地主为了吸引远处佃农 ④佃农一次性支付获取永久耕种权 ⑤农民卖掉田底所有权,保留田面耕作权 2.选择较短租期: 原因:便于重新谈判 重新谈判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改变作物、用新的耕种方 法等);收入分配。 21
一、古典观点
1.亚当.斯密(1776) 2.琼斯(1831) 3.西斯蒙第(1815) 4.穆勒(1857)
二、新古典观点
1.马歇尔(1920) 2.沙克尔(1941)和墨迪(1947) 3.约翰逊(1950)
7
四、前人文献综述-古典观点
1.亚当.斯密:分成制下的佃农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而更像 是奴隶,分成佃农与奴隶的不同在于其能拥有财产。分成 制如同一种高额税收,会阻碍佃农改良土地和投入更多的 劳动,因为佃农的努力成果一部分会为地主无偿占有分成 2.西斯蒙第(分成制的地主):分成制能使分成佃农与地 主和睦相处,因为契约总是根据惯例来处理,几乎没什么 可争议的 3.穆勒:分成佃农的劳动积极性要低于自耕农(效率低) , 习惯支配着合约的订立,在同一地区分成合约几乎一样, 不会引起找工作农民间的竞争。
9
四、前人文献综述
关于佃农理论讨论的两个焦点: 1.分成租佃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是否有效率? 前人大多认为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并把税收分析应用于分成租佃制。 2.分成租佃制为什么会长期存在? 大部分认为分成租佃制长期存在是传统习惯而非市场 竞争的结果。
10
五、佃农理论
研究对象:产权经济学>农业租约>分成租佃制 研究内容: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其效率 相同。 •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合约安排其效率不 同。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 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在法律强制减租的约束下,由于地主的土地收益权 被弱化(进入公共领域)且没有被排他性地转让,造成 资源配置无效率,并引起耕作集约度的提高。
五、佃农理论-合约选择
结论: •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合约安排其效 率不同。 •产权约束条件下,合约的选择取决于交易费用 和风险水平。 •交易费用还取决于各种法律制度的安排。
22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法律约束下的合约选择——台湾的“三七五改革”: 1949年4月起,分成地租率从平均56.8%降到37.5% 减租使原来分成制下明晰的产权关系(土地归地主, 劳动归佃农)被弱化了,部分价值落入公共领域。 两个假说(地主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地租损失): 补偿性支付 A补偿性合约再安排 土地使用权安排 B资源重新分配 增加耕作集约度 收回部分土地(减少土地) 增加给定土地投入
17
五、佃农理论-合约选择
三种合约的交易费用和风险比较: 交易费用 定额合约 保持维护土地费用 风险 佃农承担多
分成合约 谈判实施成本高, 保护维护土地费用
工资合约
双方分担
防止卸责成本(劳动监 地主承担多 督成本)
18
五、佃农理论-合约选择
分散风险选择合约的实例: 1.保险:第三方给预期的平均产量保险。 (法国有中间商,日本有强制保险制度) 2.种小麦的分成合约比稻谷多 ∵小麦产量方差>稻谷产量方差
24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B资源重新分配:增加耕作集约度,使产出增加,部分 补偿地主收入的下降
∵法律不限制地主要求佃农额外的耕作投入 法律不限制地主在不取消租约前提下部分收回土地 ∴地主可以诱使佃农提高耕作集约度: 1.收回部分土地,使相同土地的劳动人数增加。图2 2.使佃农加大土地上的非劳动力投入,增加土地产量。 如用好的肥料和投资购买牲畜农具等 结果:表1 1.资源从自耕农地和农业外转向分成土地 2.佃农工作时间加长,收入提高。地主收入下降。 3. 土地边际产出提高了,佃农投入的边际产出降低分成效率
1976,贝尔Clive Bell和朱斯曼Pinhas Zusman: A Bargaining Theoretic Approach to Cropsharing Contracts. 构造了一个谈判模型: •地主拥有土地,佃农拥有劳动力、经营才能及某些生 产资料 •双方充分地讨价还价,佃农和地主都可以通过选择各 种合同来寻求对自己拥有的要素出价最高的合约方式, 以实现均衡状态下的效用最大化。
4
二、需解释的经济现象
1.传统观念中分成制会导致无效率,为什么分成租佃 制广泛存在? 2.为什么同样的私人产权制度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 合约安排?
3.为什么在(台湾)政府强制减租后,分成租佃的产 出会显著提高?
5
三、隐藏其后的经济学问题
1.分成租佃是否无效率 运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概念和均衡理论,讨论 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在约束条件下的收益最 大化问题。
2.合约选择 在产权明确(土地是地主的私产,劳动力是佃农的私产) 和充分竞争条件下的,从降低交易费用和分散风险来获 得最大收益的合约选择问题。
3.减租后的变化 在政府价格管制稀释产权,使资源配置无效率后,市场 各方努力将落入公共领域价值最小化的问题。如:佃农 提高耕作的集约度
6
四、前人文献综述-代表人物
五、佃农理论-分成效率
地主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两种途径 提高地租率 将土地分给多个佃农耕种 佃农收入减少 土地边际生产力 (边际地租额)最大化
地租比例降低
在“佃农收入=其它可选收入”处达到均衡
注:分成合约应同时包括地租率,土地面积和非土地投入与土地投入的比率
13
五、佃农理论-分成效率
数学上的验证:
假设: 1.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h(每个佃农的土地量),和t(每 个佃农的劳动量)。 2.每个佃农的生产函数相同:q=q(h,t) 要验证的结论:
结论: 只要合约安排本身是私人产权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 的合约安排对资源使用的效率相同。
16
五、佃农理论-合约选择
人们选择不同合约的原因:
• 交易费用:产权转让,生产中各种投入要素的协调, 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其中包括商定和执行合约的费用。 市场上的竞争会降低交易费用。 • 自然风险:自然或现实世界的状况对产品价值方差 (或标准差)所起的作用 合约选择的假说: 人们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约束下, 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张五常著
佃农理论
--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报告人:张洁懿
2013年3月9日
张五常简历
1935年出生在香港 1959年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系本科,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 奇安。 1961年洛杉机加州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1963年洛杉机加州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 1967年芝加哥大学,师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 1969-1982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1982年至今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 1967年,张五常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 学奖。在华盛顿大学期间,张五常曾五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资 助,从事交易费用。合约理论。香港租屋合约及发明专利的研究。
3.地主实际得到的,分成地租额>定额地租额 ∵其中有地主分担风险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