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8、联想和想像 多为浪漫主义诗所用。如李白的“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等。 9、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事物比成另一种本质不同的 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用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 可针对具体句子;象征往往是将具体事物赋予特定 的抽象的意义,应从整首诗上去理解。诗词当中经 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 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 敌万金。” 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等都 用了象征的手法。
三、修辞手法 1、夸张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比拟 可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 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 人昼梦年。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拟物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 东西,并且用船来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愁苦写 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也可理解为“化抽象为具体” 的表现手法。) 4、借代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 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 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白居易的《琵琶行》 “终岁不闻丝竹声”等。
4、白描:纯粹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虚实结合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回忆、梦境、联 想想像等)“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长恨 歌》、《雨霖铃》、《梦游天姥吟留别》、《破阵子 醉里 挑灯看剑》、《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采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整理一、修辞手法比喻,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为形象拟人,例:“碧溪留我武关东”、“霜禽欲下先偷眼”夸张,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借代,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借指战马和武器,合起来指战争。

通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之间的转换。

例:“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双关,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的双关)对偶,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排比,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典,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设问,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反问,例:“江东弟子今谁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起兴,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对比,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今昔对比)列锦:全部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叠字(重言),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顶真,例:“烟水江南小月淡,淡对山风湿红残,残夜难禁凋人颜”二、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描写:大的方面分为两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点就是对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面就是概括性的描写)虚实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由远到近,有大到小)多种感观相结合(例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蜀相》)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三、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一)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通感、反复、夸张、设问、反问、 对偶、顶真、互文等。
2.描写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结合、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写景状物时可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 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景物生 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达情意更别致隽永。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有趣。 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寻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表达技法 (1)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 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3)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 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 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诗歌的前两句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华清宫内之暖。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何当”一词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3.反衬或衬托(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西归绝句①[唐]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

②书:信。

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反衬或衬托)作用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

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

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

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

“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虏酒千鍾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问: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4分)
积累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例题6: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棚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问: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 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 好愿望。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月圆⑴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二步:从知识体系中确定考点,并进一步落实答案。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手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虚实 动静 对比
视听 点面 细节 白描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三步:按照“结论”+“解释”+“效果”的格式作答。
示例
运用了对比手法。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 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 感伤形成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 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pptx2007
诗歌鉴赏之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对比、联想、想象、用典、渲染、烘托、衬托、 象征、对写、
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赋比兴、
答题思路
① 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②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
③ 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 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使表达鲜明,生动, 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 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 氛,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 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
(05湖南卷)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诗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 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 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 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 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 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 情。表达更为含蓄。 比如,诗人常赋予松、竹、梅、菊等特 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 情,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 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 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再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 《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 日夜常啼杜鹃。”
•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反衬。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1.这首宋诗《暮春即事》通过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专心研读的情景。

诗中描写了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等动态景象,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态景象。

这样的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和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这首唐诗《早寒有怀》通过描写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上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这首诗《台城》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晚唐,回顾六朝旧事,借吊古城之名,抒发了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中写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些景象都在借古讽今,表达出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感慨。

4.这首宋词《蝶恋花·旅月怀人》通过描写月色、乌鹊、故人、梅花笛、蟋蟀、芭蕉等景象,表达了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词中写月去疏帘才几尺,XXX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XXX,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这些景象都在表达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需要分析词人在描写离别、乡愁时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借景抒情。

词人通过描绘烟柳、淡云、孤雁、XXX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乡愁之情。

②运用比兴手法。

如“浮生长恨飘蓬”,将人生比喻为一片漂泊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不安和无奈。

③运用排比手法。

如“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通过排比的方式,把词人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④运用拟人手法。

如“酒醒人静奈愁浓”,将愁情拟人,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精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突出了蜀道高险的共性,又表现了剑阁特有的地形、战争频繁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01
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02
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02
例5. 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1
例5. 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
南乡子 唐·李珣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01
表现手法则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02
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法类别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彩渲染)侧(烘托)、点面

–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上下
– 感官角度:视、听、嗅、触…(相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 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 ②回忆过去。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 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李煜《虞美人》: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③设想未来。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 抒情技巧(直接、间接)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常 (借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以景衬情 (借物)托物言志(象征)

(借事)用典、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 描写技巧

手 – 虚实(虚:梦境、想象、回忆)、动静(以 动衬静、化静为动)、正(白描、细描、色




表现手法例说




表现手法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
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 表现手法。
• 常用修辞
•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 借代、双关、互文、通感、反复、顶 真……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答案] 细节描写。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 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验证自己的疑 惑和担心。 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对家乡亲人 无限的深切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例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 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 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 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 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
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
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 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 运用形式。
表现手法则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 达效果的方法。
四、表现手法类别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咏物、 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现 主 题
写景诗 咏物诗
比如,诗人常赋予松、竹、梅、菊等特
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 情,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
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 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再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 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 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 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 指马受重用。
何当:怎么能够(安上)。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 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 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 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 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 的理想追求。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
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 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 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 部与整体的关系。
例5. 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 色暮。 ①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 的作用。
③“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义和 作用是什么?
例5. 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唐·李珣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例6.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 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你是否同 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再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梁·王籍《入若耶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
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 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 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
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 色,这是虚笔。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 情。表达更为含蓄。

咏史诗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喻今
正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
描写
动静结合
议论(问答)
色彩渲染、视角变化 白描
表 达
记叙(赋)
细节描写 借景或借物、事抒情
方 式
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 怀古伤今
(直抒胸臆) 用典抒情
2
赋、比、兴、
借代、比拟

修 辞 技 巧
对偶、夸张 对比、反问 设问、通感
(湖南卷)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诗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 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 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
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 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 刻画形象。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 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 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 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 三句景物的“静”。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作者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之美, 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 恬静美丽。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 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 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 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 首词的看法。
【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 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 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 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 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 今日处境越凄凉。
《咏史》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
和亲政策,劝谕皇帝任用贤臣。
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心中的情感。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台 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
事的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唐王朝全 面走向衰落。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 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怀古伤今。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 借物(马)喻人,表现作者热 切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 时的感慨。
例4. 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 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作者先用“西风”“红叶”“黄 花”“芭蕉”“秋雨”等富有季节特 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 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
例6.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台城柳不 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却依旧逢春 早发,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 情”。
例6.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
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
例5. 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 色暮。
③“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 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③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 归期,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 色彩。
双关、反复 反语、互文

用典、叠词


抑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铺垫、对比、渲染、象征寄托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铺排
现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想象联想

正衬
衬托
3
反衬
五、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
《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 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精雕细 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突出了蜀 道高险的共性,又表现了剑阁特有的地形、 战争频繁等特性。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
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