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816a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d.png)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内蒙古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变化。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
3.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主要古代文化遗址。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内蒙古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准备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遗址和历史的介绍资料。
3. 准备问题讨论的指导手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探究欲望。
2. 讲授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3. 分析古代文化遗址: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价值。
4. 对比不期的文化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内蒙古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变化。
5. 探讨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介绍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就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主要古代文化遗址进行深入探讨。
7. 总结和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8. 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59129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e.png)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内蒙访古》文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二章:内蒙古的历史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内蒙古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过程。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三章:内蒙古的古文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研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特点。
2. 古文明研究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古文明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关注古文明的研究和保护。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b8a3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e.png)
内蒙访古教案某校中学生社团组织了一次文化参观活动,选择了内蒙古作为参观地点。
据介绍,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寺庙和古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文化,活动组织者制定了以下访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2. 学习和掌握内蒙古的名胜古迹的基本信息。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 访古所需的交通工具和许可证。
2. 相关书籍、照片和视频资料。
3. 老师在内蒙古的地图和旅游手册。
三、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1)让学生预习一些与内蒙古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2)组织学生自愿参加此次参观活动,并征询他们对活动的期望和建议。
2. 参观活动:(1)前往内蒙古的交通安排。
(2)参观古寺庙:前往内蒙古著名的寺庙,如五塔寺、响沙湾寺等。
在每个寺庙,老师进行讲解,介绍寺庙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3)参观古迹:前往内蒙古的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等。
同样,在每个古迹,老师进行讲解,介绍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教学反思:(1)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询问学生对古寺庙和古迹的感受和理解。
(2)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他们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在参观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反应。
2. 分发问卷,了解学生对参观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3. 学生准备一份参观报告,分享他们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设计和制作宣传海报,向全校宣传内蒙古的文化。
2. 组织学生参与一个关于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3.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内蒙古参观活动的心得体会,发表在学校刊物上。
通过以上访古教案,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873b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7.png)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通过分析内蒙古文物,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探索古代文明的兴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概述2. 内蒙古文物的种类与特点3. 内蒙古文物的价值与意义4. 内蒙古文物的保护与传承5. 实地考察内蒙古文物遗址,进行观察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内蒙古文物的种类与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文物,引导学生探讨其价值与意义。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内蒙古文物遗址,进行观察与分析。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内蒙古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口头报告法:让学生就内蒙古文物的主题进行口头报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内蒙访古相关教材或资料2. 课件:内蒙访古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实地考察地点:确定内蒙古文物遗址的实地考察地点4. 考察工具:照相机、笔记本等考察所需的工具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观点阐述的合理性等。
4.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址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内蒙访古的主题。
2. 讲授历史文化概述:详细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遗产。
3. 分析内蒙古文物:展示内蒙古文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种类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4. 实地考察准备: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地点信息,讲解考察注意事项,分组安排考察活动。
5. 小组讨论文物保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内蒙古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内蒙访古》教案设计
![《内蒙访古》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04f07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c.png)
《内蒙访古》教案设计内蒙访古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历史背景;2. 探索内蒙古古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关于内蒙古的作文。
教学重点:1. 内蒙古的地理、历史和文化;2. 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工具:1. 教学PPT;2.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借助教学PPT,展示内蒙古的形状和位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论一下对内蒙古的了解程度。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思考内蒙古的地理特点以及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初步认识。
探究:1. 分析地理特点: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内蒙古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气候、土地利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2. 认识内蒙古的历史:利用PPT和历史资料,向学生介绍内蒙古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部落的形成、蒙古帝国的崛起、清朝时期的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内蒙古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
3. 了解内蒙古的文化:通过展示内蒙古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和食物等方面的特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践: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探索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每组选择一段历史事件或一个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小报告。
2.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报告提出问题和意见。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内蒙古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巩固:1. 作文指导:利用PPT提供写作指导,向学生介绍如何撰写一篇关于内蒙古的作文。
包括确定写作主题、组织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等。
2. 作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蒙古历史和文化,撰写一篇有关内蒙古的作文。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efec8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4.png)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流程;(3)分析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对内蒙古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运用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考古学方法的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1)地理环境与文化分布(2)史前时期的文化交流(3)历代王朝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与开发2. 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与流程(1)考古发掘与整理(2)碳十四测年与年代推断(3)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建设3. 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1)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2)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云中郡遗址(3)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与流程;(3)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2. 教学难点:(1)考古学方法的运用;(2)对内蒙地区考古发现的跨学科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2)引发学生对内蒙访古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2)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与流程,进行案例分析;(3)分析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开展小组讨论。
3.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501d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a.png)
内蒙访古教案教案标题:内蒙古访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古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内蒙古地区的美丽风景和重要古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内蒙古的印象和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等。
2.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古迹,如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敖包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了解。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所选古迹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整理出一份关于所选古迹的介绍和特点。
四、展示和分享(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古迹的介绍和特点。
2. 全班同学共同评价和讨论每个小组的展示内容。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邀请一位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专家或者旅游从业者来进行讲座或分享,介绍更多关于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 学生提出问题并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重要古迹。
2. 学生发表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感受和体会。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记录和整理情况。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表现和内容。
3.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提问和互动情况。
4. 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一份关于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小论文。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参观内蒙古的重要古迹,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充分的参与机会,避免出现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
2. 在展示和分享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互动,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8ab56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1.png)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蒙古文化;(2)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进行深入剖析;(3)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蒙古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概述1. 导入: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民族分布等基本情况。
2. 教学内容:(1)新石器时代:讲解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遗址,如赤峰市红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青铜时代:介绍夏家店文化、斯基泰文化等在内蒙古地区的分布与发展;(3)铁器时代:阐述内蒙古地区铁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如匈奴文化、鲜卑文化等。
第二课时:内蒙古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秦始皇陵与兵马俑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1)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2)兵马俑的分布、数量、造型及艺术价值;(3)分析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所反映的秦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课时:内蒙古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大雁塔1. 导入:介绍大雁塔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及其在古代的作用。
2. 教学内容:(1)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2)大雁塔所收藏的佛教经典及对其研究价值;(3)分析大雁塔在古代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时:内蒙古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五当召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五当召的建筑风格,引发学生对其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1)五当召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2)五当召在蒙古族历史文化中的地位;(3)分析五当召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
内蒙古历史文化课程设计
![内蒙古历史文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b0360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5.png)
内蒙古历史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内蒙古是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沉淀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国家历史文化教育中,内蒙古的文化和历史在课程设计中也应该得到更多的体现。
为此,本文将介绍一份内蒙古历史文化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标内蒙古历史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历史文化的背景、特色和发展,增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对内蒙古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尊重。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内蒙古历史沿革介绍内蒙古历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草原帝国的崛起,元代驻蒙古行省的建立以及清代对内蒙古地区的治理。
2. 内蒙古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介绍内蒙古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和艺术。
3. 内蒙古现代文化发展介绍内蒙古现代文化的发展,包括文艺、音乐、体育、电影、电视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内蒙古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 内蒙古文化遗产介绍内蒙古的文化遗产,包括摩崖石刻、古墓、古城、古寺庙等,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种类。
四、课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PPT、教案等形式,将课程内容有条理的呈现给学生,同时通过举例、演讲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实地调查与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历史文化,增强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特色的了解和尊重。
3. 形式多样的互动问题解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互动、游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学习兴趣。
五、课程评估对于本课程的评估将结合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以全方位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结语内蒙古历史文化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增强对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为未来的多元文化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ff480beefdc8d377ee321d.png)
第7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爱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他虽然失败了,但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打下基础。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热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师辅导;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知道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当时的农民奋起反抗,掀起义和团运动,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也掀起了一场著名的改良运动,这就是戊戌变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戊戌变法,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7课.(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二)推进新课:师:189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损失巨大,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3c707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b.png)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写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关注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内蒙访古》。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分享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内蒙访古》。
2. 注释和工具书:为学生提供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29b7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d.png)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2.网络资源:运用互联网和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地图等实物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增强学生的认知和记忆。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相关纪录片。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本节课主要内容为:
1.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应对措施和局部抗战的展开。
3.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746b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8.png)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术语;(3)分析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内蒙访古的氛围;(2)运用考古学知识,分析内蒙地区的古代文化特点;(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对考古学科的兴趣;(3)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2. 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术语讲解;3. 内蒙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术语、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2. 教学难点:考古学方法的运用、内蒙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内蒙地区考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术语;(2)介绍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3)分析这些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内蒙地区的考古发现;(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强调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内蒙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2. 结合所学,思考内蒙地区考古工作的意义和前景;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概述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学生能运用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术语分析内蒙地区的考古发现;(3)学生能评价内蒙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能力;(2)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表现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2)学生能展现出对考古学科的兴趣;(3)学生能意识到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26c0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9.png)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教案名称: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 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发展;3. 了解内蒙古的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 内蒙古的历史发展;3. 内蒙古的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2. 内蒙古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内蒙古地图和图片;3. 相关历史和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内蒙古有什么了解?Step 2: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 介绍内蒙古的气候、地形和资源情况。
Step 3:内蒙古的历史发展(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内蒙古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时期,如蒙古帝国的建立、元朝的兴起等;2. 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Step 4:内蒙古的文化特点(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如蒙古族的民俗、音乐、舞蹈等;2. 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何影响?Step 5:内蒙古的现代文化(10分钟)1. 通过PPT介绍内蒙古的现代文化特点,如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2. 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的现代文化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Step 6:小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2. 提问:你对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PPT和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提问和思考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33d91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b.png)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第一章:内蒙古概况引言: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培养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一、内蒙古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东邻辽宁省、吉林省,南接河北省、山西省,西连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濒蒙古国。
总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
二、内蒙古历史演变1. 古代历史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古代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曾是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战争的重要地带。
2.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设立了内蒙古省。
清朝实行的“三旗制度”将内蒙古划分为左、中、右三旗,分别由蒙古、汉、满三个民族统治。
3. 现代历史20世纪初,内蒙古地区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动荡局势。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三、内蒙古民族文化特点1. 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草原,骑马射箭是他们的传统技艺。
蒙古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等。
2. 汉族文化汉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族文化在内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包括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
3. 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如达斡尔族的狩猎文化、鄂温克族的渔猎文化等。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2. 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93723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1.png)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第一章:内蒙古概述1.1 地理位置与气候1.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3 民族与人口构成第二章:内蒙古古代历史2.1 史前时期2.2 匈奴与鲜卑时期2.3 辽、金、元时期2.4 明朝与清朝时期第三章:内蒙古近现代历史3.1 民国时期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3.3 改革开放以来的内蒙古第四章:内蒙古民族文化4.1 蒙古族文化4.2 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艺术第五章:内蒙古宗教信仰5.1 蒙古族宗教信仰5.2 汉族及其他民族宗教信仰5.3 宗教政策与宗教现状第六章:内蒙古的自然资源与环境6.1 土地资源6.2 水资源6.3 矿产资源6.4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内蒙古的经济发展7.1 农业与牧业7.2 工业与建筑业7.3 服务业与旅游业7.4 区域发展与扶贫政策第八章:内蒙古的教育与科技8.1 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8.2 现代教育体系与发展8.3 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8.4 人才政策与培养第九章:内蒙古的风景名胜与旅游资源9.1 草原与沙漠旅游9.2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9.3 民族风情与节庆活动9.4 旅游政策与产业发展第十章:内蒙古的未来发展展望10.1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10.2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10.3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0.4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内蒙古地理位置与气候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东邻八省区,西与甘肃、宁夏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与山西、河北毗邻。
内蒙古气候类型多样,北部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
重点环节二:内蒙古古代历史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重点环节三:内蒙古民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特色鲜明,包括那达慕大会、摔跤、马术、蒙古包等。
内蒙古多民族共存,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民族文化交融。
内蒙古历史文化教学设计
![内蒙古历史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069b3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b.png)
内蒙古历史文化教学设计1. 前言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魅力。
作为历史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地理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来分析、理解、探究内蒙古的历史文化。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
3. 教学内容3.1 内蒙古历史概述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历史渊源,包括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演变过程等。
3.2 内蒙古的地理特征介绍内蒙古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特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地理环境。
3.3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介绍内蒙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民俗风情等,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多民族文化。
4. 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增加情境感知,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4.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促进学生间交流、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4.3 创造性思维培养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表现,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创造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图书或作品。
5. 教学实施5.1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备好内蒙古历史文化的教育资料、图片、音视频等相关素材,以及一些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物品或食品。
5.2 教学过程(1)内蒙古历史概述通过讲解和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2)内蒙古的地理特征通过地理模型、地图、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地理特征。
(3)内蒙古的风俗习惯通过输入多媒体、讲绘本、班会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内蒙古的风俗民情。
(4)创造性表现通过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等形式,让学生设计、制作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品或文化图书。
初中蒙古族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蒙古族历史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b093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e.png)
初中蒙古族历史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蒙古族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蒙古族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2. 掌握蒙古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蒙古族历史的兴趣和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 蒙古族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2.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影响。
3. 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教学难点:
1. 蒙古族历史事件的梳理和理解。
2. 蒙古族文化特色的掌握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蒙古族历史话题,简要介绍蒙古族的起源和地理分布,引起学生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蒙古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介绍蒙古帝国的兴起及辉煌时期。
3. 分析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如蒙古包、马头琴等。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蒙古族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贡献,探讨蒙古族文化特色的意义。
四、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对蒙古族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蒙古族历史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整理蒙古族历史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蒙古族的小结,并收集相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蒙古族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下节课可深入探讨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和宗教信仰等内容,丰富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960be84a7302768f993943.png)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
第二单元历史在这里延伸(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重点掌握元朝的历史: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时的内蒙古、美岱昭和呼和浩特的沿革、长城、大青山地区的革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内蒙古历史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内蒙古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通过详细了解内蒙古人民的革命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大青山地区的革命。
教学难点: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盟旗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答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上都风貌今犹在
二、从美岱昭到“库库和屯”
三、寂寞的长城
四、烽火大青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苍苍野茫茫第一节茫茫草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的种类。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个大草原的特点,面积。
难点:各大草原的历史文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型:授课。
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
敕勒歌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各种所描绘。
歌中所描绘的雄阔雄浑壮阔的景象,苍茫绮丽的风光,正是地处祖国北疆后毫无边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的多彩画面,茫茫草原和壮丽的山川,大漠是古代北方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方热土,也是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形成壮大,进而走向辉煌的渊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茫茫草原》。
二、过程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
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
在草原文化中。
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四)小结:内蒙古大草原包括了呼伦贝尔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
那么对于草原,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以及有介绍了厚重的草原文化。
其中包括了科尔沁草原文化。
(五)板书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内蒙古大草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二、草原是北方游民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三、厚重的草原文化。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学习了内蒙古大草原。
充分体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以及特色。
第二节巍巍群山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到蒙古高原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蒙古高原文化。
2.教学难点了解阴山与阴山岩画以及阿拉善山的历史背景。
3.教具:ppt三、教学内容(一)导入在祖国北疆内蒙古与蒙古国接壤的绵长的边境线两侧横亘着绵延起伏的蒙古高原,他就是草原民族所赞誉和崇尚的草原的蒙古高原。
(二)讲授新课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不和黑龙江省北部呈东北一西南走是我国的著名山地长达一千四百公里宽约二百到四百五十公里,海拔最高可达两千零三四米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他有绿色保护职称。
我们又介绍了阴山语音,燕山研研华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其中。
著名的适应山羊话是穹庐家族图。
阿拉善山阿拉善山及贺兰山地处阿拉善高原志东银川平原之心城南北走向为内蒙古和宁夏姐们姐们。
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四、课堂小结。
蓝色的蒙古高原,阴山与阴山岩画和阿拉善山。
五、板书第二节巍巍群山(一)蓝色的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二)阴山与阴山岩画(三)阿拉善山。
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了解蓝色蒙古高原的历史文化以及阴山阴山岩画的历史背景以及阿拉善山,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化色彩。
第三节大漠无垠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到沙漠的种类以及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内蒙古三大沙漠的名称以及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2.教学难点沙漠的文化。
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广义的沙漠还包括黄荒漠地带的戈壁等。
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沙地面积总面积约三千万公顷,真可谓沙海茫茫浩瀚无垠。
(二)讲授新课沙漠简称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广义的沙漠包括荒漠地带的隔壁的。
那么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杀敌总面积约三千万公顷。
上海茫茫其中商铺面积一千一百二十九万公顷比东南沿海一个省的面积还大集中分布于狼山,贺兰山以及西的以西的荒漠地带。
那么对于我国三大沙漠主要包括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大漠中有自己的风景,特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他们仇视人王伟奉命出使塞上途经阿拉善大漠深处居然要塞时所著所做的使至塞上一诗中的名句,那么沙漠中有自己的文化丝绸之路,随着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这些民族以及西域各国乃至周边国家同中原王朝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大漠中的交通道路变从无到有,迅速拓展开来,形成勒绿洲四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课堂小结沙漠简称以及内蒙古三大沙漠的类型,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大漠孤言。
这是沙漠文化中的鲜明性象征,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五、板书第三节大漠无垠一、浩瀚的沙漠。
二、大漠孤烟山三、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了解了。
沙漠中的文化特色,以及内蒙古的三大沙漠。
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第四节滔滔母亲河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种类2.让学生掌握母亲河的文化背景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教许玉清和的种类及文化(二)教学难点母亲河的历史背景(三)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是流经内蒙古最大河流在内蒙古境内干流长八百三十公里,刘云伍人机十四十四点三五万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西拉,木伦为蒙古语意为黄色的和为溪流园北园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南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洪山北路白草沟古称黄水。
偶尔古纳河系黑龙江南园蒙古语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流。
(二)讲授新课黄河世世代代哺育着沿河两岸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引导着他们开创并弘扬着举世瞩目的,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西拉木伦河,著名的草原帝都辽上京辽中京遗址及在此遇刺区域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左右的历史。
额尔古纳河。
是啊,黑山头古城曾是成吉思汗包底哈萨尔封地的政治中心,于是蒙古族文化与俄罗斯文化逐步和谐交融。
四、课堂小结母亲河的种类:黄河、西拉木伦河、额尔古纳河。
五、板书第四节滔滔母亲河一、黄河二、西拉木伦河三、三额尔古纳河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掌握母亲河的种类以及母亲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单元远古文明与草原青铜文化第一节旧石器时代与大窑文化一、教学目标1.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2.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
二、教学难点大窑文化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几十万年漫长的。
岁月里。
原始林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工具。
一口采集植物花果增进和进行娱乐活动而谋生,人类历史进入了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及旧石器时代。
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旧石器时代与大有文化。
(二)讲授新课大窑文化诞生第所发现的石器制造场地面积之大,经历年代之久出土石器制品,至多在全世界都是最罕见的堪称世界。
之最。
无定河上无定河上有的核桃仁。
核桃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证明了中国原始人类的延续性和氧化链条的完整性。
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
悲剧金三万至两万年前呼伦湖一带已有远古人类的活动,他们已于点和采集为谋生的重要手段,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一万年至八七年前。
四、课堂小结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呼和湖畔的远古人类。
五、板书第一节旧石器时代与大窑文化一、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二、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三、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六、教学反思让学生充分了解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华第一村、中华第一凤、中华第一龙、中华早期城防工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第一村、第一凤、第一龙。
2.教学难点中华早期城防工程。
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被称作新石器时代。
这时人类广泛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是经过家加工的磨制石器,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处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地定居。
(二)讲授新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昭乌达金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1.5公里的田野,台地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古人类聚居村落村落遗址。
及中华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
200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专家在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的一件属新石器时期的陶背上发现蜂鸟造型。
称中华第一凤口风呗。
考古发现证明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意识与传统的发祥地。
197年出土于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考古人员在包头市成交阿善沟门村西侧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人类聚落城防工程一致称为啊,禅文化遗址。
四、课堂小结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址包括第一中华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华第一凤:陶凤杯、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
中华早期城防工程:禅文化遗址。
五、板书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一、中华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二、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寺三、中华早期城防工程:阿善文化遗址。
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了解以及掌握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第三节草原青铜文化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天下第一剑东湖、东湖青铜器古代北方铜都大井古铜矿。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天下第一剑及东部青铜器2.教学难点大井古铜矿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青铜文化在燕山南北地区,特别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带都有大量匈奴时期的青铜器出土这些距今三千年前后前前后就被北方游牧民族派上用场的精美帝青铜器物最先引领了草原青铜文化的潮流。
(二)讲授新课天下第一剑为前导的短剑累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
创造这一草原青铜文化的应该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有何深远,影响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前身贝迪核桃部落的先民。
东湖青铜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昭乌达金赤峰市翁牛特旗古墓中发掘出青铜短剑,彤彤刀等文物被确定为是聚集两千八百年前后西周东中期东湖人的遗址。
古代北方铜都大颈骨同大军鼓铜矿,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同步的大井古铜矿遗址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
中兴村北山的南坡上,根据科学测定,这应该是东湖人矿质文明和青铜文化。
四、课堂小结天下第一剑、东胡青铜器、三大井古铜矿。
五、板书第三节草原青铜文化一、天下第一剑二、东湖青铜器三、古代北方铜都大井古铜矿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掌握与了解天下第一剑东湖青铜器以及大军鼓铜矿的知识。
第三单元古代草原民族的兴衰第一节北魏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北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北魏的兴起文化交流与发展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的崛起的历史背景2.教学难点北魏的文化交流与发展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掀背式东湖的分支,东湖被匈奴冒顿善于击败后,其余中一部分退治污还删一部分进入鲜卑山塌米,珊珊明镜宗玲分别称为不还和掀背。
(二)讲授新课拓跋鲜卑建都盛乐。
胜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一水草丰美帝阴山南麓草原,希望黄河东有白取水杯有荒干水精河绕城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