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PPT
合集下载
《中药学课件-药食同源──169页PPT》
![《中药学课件-药食同源──16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d57e81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2.png)
中药药材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中药药材的种植和采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需要注重保护传统的中药 药材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药食同源理念在减肥保健中的 应用
药食同源理念在减肥保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合理搭配药食同源食物, 食文化的保护及发展
药食同源的研究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形成了有益互补的关系。通过研究药食同源的原理和功效,我们可以探索 新的健康保健方法和食物疗法。
气味与五味对健康的影响
气味和五味是中药食材的重要特征,它们不仅影响着食物的口感,还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掌握气味和 五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搭配食材。
药食同源中的养生食品及疾病防治效果
保护和发展中药饮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 神和传统智慧,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传承。
药食同源中的安全问题及食品监管问题
药食同源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监管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药食同源食品的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意识,确保 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药食同源──169页PPT
探索中药学的精髓,从药食同源开始。这个课件将带您了解药食同源的历史 渊源、中药饮食文化传统,以及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药食同源的定义及历史渊源
药食同源是指有些食物既可以作为食材,又可以用于药物治疗。这一概念源 于古代中医药理论,追溯至几千年前的中国。
中药饮食文化传统
药食同源中有许多具有独特功效的养生食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各种常见疾病,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中药营养疗法的推广
中药营养疗法是一种结合中药与营养学的疗法,它注重调理身体、提高免疫 力,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常见养生食品及其功效
药食同源中有很多常见的养生食品,如人参、枸杞、黄耆等,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功效,可以对 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药食同源品PPT课件
![药食同源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5870ee960590c69ec376cc.png)
.
11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 胃脘胀痛;食欲不振。
性味:微苦、咸,凉。
.
12
黄芥子
黄芥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芥(Brassica juncea(L.)Czern. et Coss.)的干燥 成熟种子,可入药。
功用:芥子是常用的中药材,性温、味辛。有润肺化痰、消肿止痛、温 中散寒、利水化瘀、通经络、消肿毒之功效,主治胃寒呕吐、心腹疼痛、肺 寒咳嗽、痹症、喉痹、流痰、跌打损伤等症。
.19Βιβλιοθήκη 【功能主治】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 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 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
.
20
葛根
葛根为《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豆科植 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葛根供药用,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 并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项强、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有效成分为黄豆甙元(daidzein)、黄甙 (daidzin) 及葛根 素 (puerarin)等。
.
17
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
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 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行气宽中紫苏 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原产中国,主要分 布于印度、缅甸、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 和俄罗斯等国家。中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 台湾省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
.
18
紫苏子
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多系栽培。主产于湖北、江苏、湖南、 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 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经。功效降 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临床用名有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
药食同源PPT课件
![药食同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8348f4551810a6f52486ae.png)
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与自然界,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
The medicine food isoenzyme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Drug and food empathy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中药与食物的异同
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 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 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 生不良的结果。
佛手、杏仁(苦、甜)、沙棘、芡实、花椒、赤小豆、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罗汉果、郁 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 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橘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 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子(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花、槐 米、蒲公英、榧子、酸枣、酸枣仁、鲜白茅根(或干白茅根)、鲜芦根(或干芦根)、橘皮(或陈 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乌梢蛇、牡蛎、阿胶、鸡内金、蜂蜜、蝮蛇(蕲蛇)、 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 荜茇
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其实,在中医食疗学
中也早有类似认识,如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明确提出膳 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 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则 脾 胃 气 血 化 生 乏 源 。
量 , 势 必 加 重 胃 肠 负 担 ; 进 食 过 少 ,
徐鹏
何谓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 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
道医堂系列第六讲药食同源PPT课件
![道医堂系列第六讲药食同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b852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f.png)
一位年轻女性因为长期便秘而导致身体不适。她开始尝试食用菠菜、芹菜等富 含纤维的食物,并注意饮食的搭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她的便秘问题得到 了解决,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药食同源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
药食同源理念源远流长
药食同源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认为食 物和药物具有同源性,可以相互补充和协调,对身体健康 产生积极影响。
药食同源的重要性
药食同源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和食物的性 质和作用,从而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使用。
药食同源还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加 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案,促进医学的 发展和创新。
药食同源可以促进药物和食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补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和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过敏体质者慎用
过敏体质者对某些食物或 药物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需要特别注意。
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都不 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 择适合的药食同源的食物 和方法。
04
药食同源的应用与案例
药食同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日常保健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利用食物 的天然药性,预防疾病和促进健 康。例如,食用红枣可以补血,
推广药食同源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推广药食同源理念,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促进人类健康事业 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面条
提供能量,补充体力,维持正 常生理功能。
肉类与水产类
鸡肉
富含蛋白质,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 力。
牛肉
富含铁质,有助于预防贫血,促进生长发育。
鱼肉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 防心脑血管疾病。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药食同源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
药食同源理念源远流长
药食同源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认为食 物和药物具有同源性,可以相互补充和协调,对身体健康 产生积极影响。
药食同源的重要性
药食同源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和食物的性 质和作用,从而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使用。
药食同源还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加 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案,促进医学的 发展和创新。
药食同源可以促进药物和食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补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和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过敏体质者慎用
过敏体质者对某些食物或 药物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需要特别注意。
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都不 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 择适合的药食同源的食物 和方法。
04
药食同源的应用与案例
药食同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日常保健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利用食物 的天然药性,预防疾病和促进健 康。例如,食用红枣可以补血,
推广药食同源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推广药食同源理念,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促进人类健康事业 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面条
提供能量,补充体力,维持正 常生理功能。
肉类与水产类
鸡肉
富含蛋白质,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 力。
牛肉
富含铁质,有助于预防贫血,促进生长发育。
鱼肉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 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食疗——药食同源ppt课件
![中医食疗——药食同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51dce067ec102de2bd89e6.png)
完整版课件
19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温里药(具有温中散寒、温阳健脾作用) ▪ 肉豆蔻、肉桂、花椒、高良姜、姜(生姜、
干姜)、薤白
完整版课件
20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理血药(具有活血、养血、凉血止血等作 用)
▪ 桃仁、小蓟、槐花、鲜白茅根
完整版课件
21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消导药(具有开胃健脾、通利大便等作用) ▪ 山药、山楂、白扁豆、白扁豆花、鸡内金、
完整版课件
13
87药食同源品种按24种功能分类表
完整版课件
14
完整版课件
15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解表类(具有辛温、辛凉作用) ▪ 香薷、藿香、淡豆豉、薄荷、葛根、紫苏、
白芷、桑叶
完整版课件
16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清热类(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 凉血、清热明目等作用)
▪ 决明子、马齿苋、栀子、鱼腥草、淡竹叶、 菊花、野菊花、蒲公英、枳子、
寒凉食物 清热、泻火、解 毒、滋阴
温热食物 温中祛寒、温经通络、 温阳化气、活血化瘀、 温化痰湿水饮
生地、银花、菊花、茡荠、梨 干姜、肉桂、红花、黄芪
完整版课件
3
四 药物的五味理论
▪ 五味是的饮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 五种不同的味道。
▪ “淡”味附于甘 “涩”味附于酸 ▪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 补气类:枣(大枣、酸枣、黑枣) ▪ 补阴类:玉竹、百合 ▪ 补血类:阿胶、枸杞子、桑椹、黄精、龙
眼肉(桂圆)
完整版课件
25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养心安神类药 ▪ 酸枣仁 ▪ 具有涩精、敛汗作用 ▪ 芡实、益智仁、覆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入脾、肺经。 ▪ 功效: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药食同源中药PPT精选课件
![药食同源中药PPT精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91c5cf78a6529657d533c.png)
2
1
丁香
• 植物简介
该属植物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 观赏,有些种类可提取芳香油,木 材可供建筑或家具;共35品种,中 国野生占81%,
•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 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 疾。
• 图片展示
• 种植条件:
喜阳光,耐半荫,适应性强,耐寒、 耐旱,耐瘠薄,耐病虫害,以排水 好,中性土壤为宜,不需要多浇水, 忌积水,忌大肥。
• 图片展示
• 功能主治:
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 扁豆衣、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 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 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 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 等病,又能解酒毒
• 种植条件:
扁豆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 约在汉晋间引入我国。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 种子,再晒干。
• 图片展示
• 功能主治:
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 种植条件: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 可种植
15
14
阿胶
• 成分性状
由驴皮。辅料为黄酒、冰糖、豆油熬 制而成。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 状。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 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 气微,味微甘。
10
9
薄荷
• 植物简介
薄荷(又称鱼香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 本植物,药食兼用的野菜,广泛分布于 全国各地。
• 图片展示
• 功能主治:
• 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 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肌肉疼 痛,皮肤风疹搔痒,麻疹不透等症,此 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
• 薄荷含有薄荷醇,该物质可清新口气并 具有多种药性,可缓解腹痛、胆囊问题 如痉挛,还具有防腐杀菌、利尿、化痰、 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大量食用薄荷可 导致失眠,但小剂量食用却有助于睡眠。
1
丁香
• 植物简介
该属植物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 观赏,有些种类可提取芳香油,木 材可供建筑或家具;共35品种,中 国野生占81%,
•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 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 疾。
• 图片展示
• 种植条件:
喜阳光,耐半荫,适应性强,耐寒、 耐旱,耐瘠薄,耐病虫害,以排水 好,中性土壤为宜,不需要多浇水, 忌积水,忌大肥。
• 图片展示
• 功能主治:
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 扁豆衣、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 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 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 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 等病,又能解酒毒
• 种植条件:
扁豆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 约在汉晋间引入我国。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 种子,再晒干。
• 图片展示
• 功能主治:
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 种植条件: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 可种植
15
14
阿胶
• 成分性状
由驴皮。辅料为黄酒、冰糖、豆油熬 制而成。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 状。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 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 气微,味微甘。
10
9
薄荷
• 植物简介
薄荷(又称鱼香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 本植物,药食兼用的野菜,广泛分布于 全国各地。
• 图片展示
• 功能主治:
• 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 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肌肉疼 痛,皮肤风疹搔痒,麻疹不透等症,此 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
• 薄荷含有薄荷醇,该物质可清新口气并 具有多种药性,可缓解腹痛、胆囊问题 如痉挛,还具有防腐杀菌、利尿、化痰、 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大量食用薄荷可 导致失眠,但小剂量食用却有助于睡眠。
药食同源(课堂PPT)
![药食同源(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1f4aeab84ae45c3b358c8b.png)
29
忧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 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 伤恸哭,气怯神弱。轻者,闷 闷不乐,忧郁寡欢;重者,难 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 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 、呕吐、食呆、失眠、便秘、 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 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2020/4/8
30
思
脾主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 问题,但思虑过度伤脾胃, 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 ,饮食不化。
2
药食同源历史源远流长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 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 《淮南子·修务训》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黄帝内经》
2020/4/8
3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药食同源
悲则气消,悲哀太甚, 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2020/4/8
32
恐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恐,是 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 过分紧张。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等 ,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 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 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 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 错乱,癫病或疼厥。
2020/4/8
情志太激不仅伤神,亦能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
2020/4/8
40
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致病的认识
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
情绪持续紧张和精神过度疲劳是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 视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于暴怒、恐惧、 紧张或过于激动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导致死亡。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020/4/8
6
药功食补论
药 食 同 源PPT课件
![药 食 同 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35d4ca647d27284a7351a6.png)
第14页/共41页
6.食疗的宜和忌
《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成,则脉 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 味之所伤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 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 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无多第食15酸页/共。41页是谓五禁,无令多
补益、安神
第20页/共41页
2. 辨证施食 以食疗疾
中医食疗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 食物和药物的配伍组方上,还是施膳方面,均 以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一) 根据食物性、昧、功效、分类与宜忌行饮食 调护;
(二) 根据病症辨证行饮食调护指导; (三) 药食同源,相须第相21页辅/共4行1页饮食指导;
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第25页/共41页
(二)根据病症辩证行饮食调护指导
辩证施治,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根据中医治法,结合八纲辨证及人年龄体质 因素调理饮食,在进食时要注意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协调脏腑。
第26页/共41页
八纲辨证的饮食调护
服用中药的一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饮食调 护亦应遵循此原则。
第12页/共41页
5.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 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
第13页/共41页
《内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定其中外⋯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说明调治病 气,必须辨别疾病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判断其病位是属表还是属里,再根据疾病寒 热温凉性质的不同,谨慎的遵守适宜的治疗原则,而减轻或去除疾病。
6.食疗的宜和忌
《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成,则脉 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 味之所伤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 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 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无多第食15酸页/共。41页是谓五禁,无令多
补益、安神
第20页/共41页
2. 辨证施食 以食疗疾
中医食疗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 食物和药物的配伍组方上,还是施膳方面,均 以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一) 根据食物性、昧、功效、分类与宜忌行饮食 调护;
(二) 根据病症辨证行饮食调护指导; (三) 药食同源,相须第相21页辅/共4行1页饮食指导;
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第25页/共41页
(二)根据病症辩证行饮食调护指导
辩证施治,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根据中医治法,结合八纲辨证及人年龄体质 因素调理饮食,在进食时要注意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协调脏腑。
第26页/共41页
八纲辨证的饮食调护
服用中药的一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饮食调 护亦应遵循此原则。
第12页/共41页
5.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 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
第13页/共41页
《内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定其中外⋯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说明调治病 气,必须辨别疾病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判断其病位是属表还是属里,再根据疾病寒 热温凉性质的不同,谨慎的遵守适宜的治疗原则,而减轻或去除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国家规定药食
❖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 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 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 品禁用物品做出了具体规定。
辨
植物次生产物可能是 植物类食物治疗功能 产生的科学物质基础
结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发现中总结的智慧。食 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偏性,具有四气五味,因而食物除了提 供基本的营养外,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食物和 药物虽然同源,但有界限。食物主要提供营养且无毒,而 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病。食物性质平和,药物则性味相对厚 重猛烈,因而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食养”和 “食疗”两方面,这些既是药物又是食品的物品常具有补 益作用,尤其应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基于古人对药 食两用品种的 4 种主要特征认识 :安全、营养、保健和 治疗作用,现代则将食品和药品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限定, 分为药品、食品、保健食品和“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 品物品”等。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食
《灵枢 · 五味》云“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
《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 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 先走肺 ;谷味咸,先走肾。”
《素问·宣明五气论》谓“五味所禁,辛走气,气 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筋, 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今
药食同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历代药食两用品种主要体现在食疗和食养两 个方面,尤其是食养是现在保健思想的体现。 当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具有补益和预 防疾病作用的功能性食物受到推崇和重视, 这也促进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传统药食 两用品种中很多具有保健功能。另外,传统 上“药食两用” 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感谢聆听
食养
别
治未病
1、安全性。——“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 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 老延年者本上经。”“医师掌医之政令 , 聚毒药 以供医事。” 2、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不同——“毒 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 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性味强弱和厚薄不同——“夫为医者 , 当须先 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 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
药食同源 PPT
药 食
思
先有药? 先有食?
想
起 药源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已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伴随着养生保健热,20 世纪 80 年代,国内开始 出现了一些“药食同源”或“医食同源”的相关论 述。
“神农尝百草”与“药食同源”
“食医”、“食治”的出现
医
《周礼· 天官》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 疡医、兽医,其中食医列为首位。“食医” 主要掌握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 “大膳”、“百馐”、“百酱”之滋味,这 与今天的营养师类似 , 其中疾医主张用“五 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疾医”,《周 礼正义》注曰 :“若今之内科医也”。可见 作为五味、五谷的食物和药物一样发挥着治 疗用。这一时期食药的界限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