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的发明创意》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的发明创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b4bf3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0.png)
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的发明创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整体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的发明创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设计和制作发明作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单元内容还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各课内容分析1.《寻找身边的问题》: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无处不在,为后续的发明创意活动奠定基础。
2.《明确问题》:在找到身边的问题后,本课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学会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明确问题的方法。
3.《提出创意》:本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针对明确的问题提出各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方案》:在提出创意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
通过绘制草图、编写设计说明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5.《制作模型》:本课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发明模型。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展示交流》: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发明成果的平台。
通过展示和评价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发明创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认识到问题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学会发现和明确问题。
3.掌握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和制作模型的基本技能。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发现身边的问题。
2.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3.能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4.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发明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发明创造充满兴趣和热情,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45bd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d.png)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运动和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力量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本次教学设计将围绕运动和力展开,为小学生提供一种亲身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引入】1.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例如走路、跑步和跳跃。
询问他们是如何进行这些运动的,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停下来。
2. 观察实验: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车,向学生解释该车是如何移动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接着,将一块磁铁放在桌子上,演示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这样,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作用。
【探究】1. 动手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块磁铁和几个小车。
让学生在相对平坦的地方进行实验,以观察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磁铁位置和力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伴分享实验心得。
2. 模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过程中的力量,例如举起重物时的力量是如何用于克服重力的。
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器材,如弹簧秤和物体,演示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对运动的影响。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力的效果,并总结出发生运动所需的条件。
【拓展】1. 案例探究:教师选取几个有趣的案例,如拔河比赛、跳高比赛等,引导学生讨论胜利所需要的力量因素。
通过学习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量的应用和影响。
2. 制作轨道:学生分组进行小项目,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轨道,模拟滑梯或过山车等运动形式。
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重力和摩擦力来实现运动,并测试轨道的平稳性和速度。
【巩固】1. 思维导图: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本课学到的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图表、模型或小短剧等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成果,并解释其中涉及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评估】1.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创造性、准确性和清晰度等方面。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c9a62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9.png)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案例属于小学科学类,案例主题是“力和运动”。
这一课题
的内容涉及了物理学中的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既有实验性,
又有理论性,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较强的培养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掌握运
动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物理概念。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力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并能灵
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力的作用原理;
3、实验性操作,并能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2)概念讲授:教师分步骤地讲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解决实际问题:分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
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4)实验实践:以实验室的辅助,让学生完成力和运动的实验,运用力的作用原理,实现实验中物体的运动;
(5)总结:教师辅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科学第6课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6课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bed2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1.png)
小学科学第6课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生物的变异是小学科学第6课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文,我将为您设计一堂关于生物变异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与原因;2. 掌握生物变异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生物变异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的作用。
二、引入活动(5分钟)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样本,包括不同物种的动物和植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物种中会有不同的外貌特征?这是不是因为生物发生了变异?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什么是生物变异?生物变异是指同一物种个体之间存在的外貌和内在结构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可以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也可以是环境因素的结果。
2. 生物变异的原因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分为两大类:(1)遗传变异:这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遗传机制导致的变异。
例如,人类的眼睛颜色、皮肤颜色等遗传特征就是由基因决定的。
(2)环境变异: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对生物也会产生影响,导致它们的外貌或特性发生变异。
例如,在不同地区生活的熊的毛色可能有所差异。
3. 生物变异的分类和特点(1)分类: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将它们按照外貌特征进行分类,如大小、颜色等。
(2)特点:生物变异具有以下特点:- 存在着变异的个体和没有变异的个体;- 变异个体之间具有差异;- 变异个体的后代可能继承变异特征。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请学生阅读一个案例,比如在某个地区生活着两种不同颜色的蝴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物种中会出现不同颜色的蝴蝶?请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给出答案。
五、游戏活动(20分钟)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变异和适应。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群体。
制定一些规则,比如游戏开始时每个群体的特点相同,然后通过模拟环境变化,观察并记录每个群体在不同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异,并讨论变异与适应的关系。
小学科学《制作潜望镜》活动案例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制作潜望镜》活动案例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37ab61e5022aaea988f0f89.png)
《制作潜望镜》活动案例本活动案例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潜望镜。
【项目分析】适应年段:小学高段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科学两年多,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对科学也比较感兴趣。
但运用科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差,反映出学生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很好地融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
因此,在设计制作一些作品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想通过一些设计和制作活动,项目背景:学生刚刚学习探究了光的反射,对光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知道了一些简单的运用,如我们常见的反光镜、额镜等。
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仅仅是将光进行一次反射,在生活生产中我们往往将光进行多次反射达到需要的目的,如为了安全不暴露目标需要在水下(或地下)看到水面上(或地面)的情况,潜望镜就产生了。
目标预设:1.了解潜望镜的结构及原理,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作用。
2.运用数学中平行线知识,解决生活的中一些实际问题。
3.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与制作出不同的潜望镜。
4.能对自己的潜望镜进行美化设计,进行修改完善。
5.经历设计与制作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与制作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6.乐于与他人交流表达,科学客观评价,虚心学习,团结合作,共同成长。
【制作潜望镜学科融合图/表】一、任务聚焦潜水艇船员为了自身和潜艇的安全,往往需要将潜艇潜入水下,但又需要不断了解掌握水面上的一些情况,怎么办呢?于是,人们设计发明了潜望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与制作一个潜望镜。
二、项目目标1.了解潜望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潜望镜。
三、定义问题描述工程目标应达成的性能要求及任务实施的约束条件1.根据需要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制作出大小合适、外形美观的潜望镜。
2.制作的潜望镜能从水下(或地下)清晰地观察到水面(或地表)的情况。
四、原理探索潜望镜为什么能从水下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1.认识潜望镜的结构2.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1)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cd1e4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4.png)
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案例学校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案例【教学背景及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四课,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前面同学已经接触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且能初步地推断物质的变化。
由于小苏打和白醋化学反应现象明显,有利于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异和好玩,同学从猛烈的反应过程中,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探寻各自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熟悉和思维的目的。
因此本节课的流程是:观看小苏打和白醋进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的试验验证产生了什么气体小结、延长拓展。
中间穿插猜度揣测混合后的变化及猜度揣测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特殊是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直接告知同学,而是通过试验观看比较,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觉该气体的一些特征,从而做出初步的推断,再结合老师的讲解,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使同学熟悉到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规律推理。
【教学目标】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了解二氧化碳是具有特别性质的气体。
3、通过观看、试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4、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规律推理。
【教学重点】1、观看和描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的现象。
2、产生新气体的特征的推断。
【教学难点】1、新产生的气体特点的检验方法。
【教学预备】小苏打、白醋、广口瓶、毛玻璃片、蜡烛、火柴、细干木条、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一、观看:小苏打和白醋1、熟悉小苏打和白醋师:今日老师带来了小苏打和白醋两种物质,要探究把它们混合起来会不会发生变化?要观看它们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首先我们要观看什么?(板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生:观看混合前小苏打和白醋是什么样的?师:对于这两种物质,你准备怎样来观看呢?(或者说用哪些方法来观看?)生:看、听、摸、闻、尝等师:尝不用尝了,究竟有点不洁净。
小学科学_《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805b53998fcc22bdd10d5e.png)
科学展示分享课《太阳与生活》课堂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太阳与生活》。
【课程标准】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13.4学习内容中,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经对太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平日里晒被子、晒衣服、晒粮食、看书籍等都用到太阳的光和热,但是对于太阳为我们人类提供能量这一方面认知模糊,太阳与动物、植物关系的了解也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充分感知太阳能发光发热,为人类提供能量,而且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在探究太阳与人类、植物、动物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会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3.通过自主学习、加强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学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个小游戏吗?“我说你猜”准备好了吗?(我说你猜)同学们真聪明!你瞧,太阳公公,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你好!太阳公公)同学们真有礼貌,你们和太阳公公打招呼,它听到了非常高兴,于是太阳公公决定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和大家共同学习,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太阳与生活的关系。
stem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
![stem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https://img.taocdn.com/s3/m/51085f5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8.png)
stem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
教学大纲如下:1.课本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2.课本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课本第三部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4.课本第四部分: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进行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2.讨论法:用于实际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用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材料,包括课本和相关辅助资料。
2.参考书: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实际案例和实验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_《热空气和冷空气》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热空气和冷空气》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53c43db16fc700abb68fce5.png)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好习惯。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火柴、纸杯、铁架台、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性质?2、学生回答.3、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许多性质,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用书本在自己脸前轻轻扇动,看有什么感觉?学生活动4、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你感受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思考讨论:“风”是书本扇动形成的,书本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6、教师谈话:是的,用书本扇动空气,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那么空气受热以后会怎样流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出示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同时板书课题)7、观察:点燃一支线香,看看横着拿、竖着拿、倒着拿烟往哪里飘?为什么会这样?请大家猜一下,大家猜得对不对,我们要验证一下。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活动一: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能流动。
那么,空气受热后向哪里流动呢?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1:感觉热空气让学生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向哪里运动?(安全教育)1.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汇报。
3.提问:推想一下,你感觉的热空气是哪里来的?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感觉?4.学生回答。
小学科学STEM课程设计:《牢固的小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STEM课程设计:《牢固的小车》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1f20b125c52cc58ad6be3e.png)
《牢固的小车》项目实施案例【项目导读】各式各样的小车是学生们喜爱的玩具,在玩小车时,学生们总能想出五花八门的玩法。
但玩具车总被学生“折腾”得散架,能不能设计一辆牢固的小车无论学生如何“折腾”都能牢固如初呢?要使我们的小车变牢固,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我们可以给小车增加缓冲装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牢固的小车》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自己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建立解决方案,优化测试,最终制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特色的牢固的小车。
《牢固的小车》在乐高积木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注重经济环保,力求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整个项目活动中需要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艺术思维发明创造,运用数学逻辑计算成本,活动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steam 式探究活动。
本项目包括“认识与了解”、“体验稳定性”、“体验缓冲的力量”、“做一辆牢固的小车”、“比一比,谁的小车更牢固”五个课时的内容。
整个项目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建立模型-测试优化-交流评价”的工程技术流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各方面能力,探索学习,快乐学习!【学习流程】尝试使小车运动,从高处掉落,发现“小车并不牢固”的问题活动一:认识与了解活动二:体验稳定性活动三:体验缓冲的力量活动四:做一辆牢固的小车活动四:比一比,谁的小车更牢固【学习目标】科学(S)1.体验稳定性在使小车牢固上的使用。
2.体验缓冲原理在小车牢固上的使用。
技术(T)1.能够设计方案,绘制模型。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小车变牢固。
工程(E)1.按照设计图完成牢固的小车的制作。
2.能在测试小车的牢固性后进行方案的改进优化。
艺术(A) 1.绘制出清晰、直观和美观的设计图,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习惯。
2.能在制作小车时注意小车外表的美观。
数学(M)1.学会根据物品价格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核算出最佳组合方案。
2.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利用实验数据。
【使用年级】小学五、六年级【项目结构】【课时安排】建议课时4-5课时【材料清单】固定材料:易耗材料:一次性筷子、胶水、棉线、塑料袋、瓦楞纸、泡沫、棉絮、胶带、绳子活动材料:乐高9686科学技术套装套装内附有12个不同模型的搭建指南和352个乐高积木件。
小学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f5864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7.png)
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火山和地震》新授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
4、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等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看老师手中拿着什么?(可乐)你们想不想喝(想)谁要表现好的话就把这可乐奖励给谁好不好(好)下面老师使劲晃可乐罐,然后打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下面就来看一下。
这种喷发式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呢!(火山爆发)板书;火山(二)观看录像,模拟实验——了解火山成因1、那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下火山形成,看了刚才录像你火山又有哪些了解呢!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下火山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那么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2、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做实验:1)在盒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在洞里倒入一定量番茄酱,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观察番茄酱外溢的现象思考: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喷发。
(下面老师演示一下,首先把烧杯中番茄酱倒入到火山口中,然后把土豆泥拍扁,薄薄d一层盖住火山口,然后点燃酒精灯,在火山底部进行加热。
从而得出结论,地球的内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所在的某一区域的热能特别集中,在哪里,高温将岩石溶化成岩浆,并有气体不断释放,使其岩浆和气体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上覆岩层比较脆弱或发生断裂,岩浆和气体,便会乘虚而出,从地球深处喷出来,这就形成景色壮观的火山。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6e14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4.png)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引言科学探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实际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帮助他们主动积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小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示范。
案例一:植物生长分析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植物生长过程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选择了向阳台上放置不同种类的花盆,并进行了观察、记录和比较。
方法与结果小明首先选择了三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并在里面分别种植了大豆、向日葵和水稻种子。
他每天浇水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同时记录下每个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以及根系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小明发现向日葵生长得最快,高度超过了其他两种植物,并且根系也最为茂盛。
大豆次之,水稻生长最慢。
讨论与结论小明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特点。
他进一步推测,可能是植物对光照和土壤的需求不同导致了这些差异。
这个案例引导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理的能力。
案例二:飞机模型设计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对飞机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决定尝试设计一个可以飞行的纸飞机模型。
方法与结果小红开始思考如何改良传统的纸飞机设计。
她打开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研究了各种不同形状和折叠方式的纸飞机。
随后,她制作了几个不同样式的纸飞机进行测试。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小红成功设计出一个简单但是能够滑行较远且保持平衡的纸飞机模型。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个案例,小红学会了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和分析。
她也体验到了不断尝试、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案例鼓励小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环保设计比赛背景某小学决定举办一个环保设计比赛,鼓励学生提出创意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
小鹏在参赛中设计了一种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手工艺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da47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e.png)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6202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e.png)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光源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光源有哪些。
b. 掌握灯泡、太阳、蜡烛等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c. 能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光源的例子。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光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引导学生珍惜节约能源的意识。
3. 学科能力:a.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灯泡、太阳、蜡烛等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光源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光源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2. 概念讲解与示范(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光源的概念,并给出一些光源的例子,如灯泡、太阳、蜡烛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 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光源是什么?在这个场景中有哪些光源?不同的光源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光源,例如灯泡、太阳或蜡烛,在教室中或户外进行观察实验,并记录下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随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分享,归纳总结各自观察到的现象。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将各组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光源的共同特点和用途。
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给学生出示不同光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并简单说明这些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鼓励学生找出其他不在课堂讨论中提到的光源。
7. 巩固练习(1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回答与光源有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程度。
8. 展示与分享(5分钟)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成果,并鼓励他们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总结。
2024年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三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a6e17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1.png)
2024年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教案设计方案:____年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学中的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认识地球的构造和大气层的组成;掌握简单物理实验和测量方法;了解能量和能源的基本概念;认识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征;2. 动物的生存和适应环境的特点;3. 生物的分类方法;4. 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护。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构造和地理要素;2. 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3. 地球上的水资源;4. 宇宙中的行星和太阳系。
第三单元:物理实验和测量1. 测量的概念和方法;2. 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测量;3. 简单机械实验和测量。
第四单元:能量和能源1. 能量的概念和形式;2.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3. 能量转化和守恒。
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2. 物质的特性和性质;3. 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化。
第六单元:科学技术1.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能力。
2.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征1. 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有关植物的知识。
2. 导入新知:通过观察实际的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cf1097e5fbfc77da269b1dc.png)
《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字谜想不想试一试?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上面一对竹,下面一撮毛”谜底是?生:笔师: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
笔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文化间进行传播的载体。
那同学们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笔吗?生:铅笔、钢笔.......师:同学们列举的可真多。
老师也收藏了好多的笔,并把它们都带了过来。
请看看都有哪些?(出示实物)师:这些笔不仅形状各异,他们还都很有本领。
像圆珠笔他的身上就有很多的秘密。
同学们想不想和它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圆珠笔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一)使用圆珠笔师:圆珠笔是笔的一种,笔大部分都是用来写字的。
同学们想不想使用它?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从实验盒中拿出铅笔和圆珠笔分别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
并试着用橡皮擦一擦。
并想一想使用时有什么感觉。
使用完毕之后把笔放回实验盒内。
并同桌交流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师:好,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师:时间到。
谁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使用后的感觉。
生:笔尖很滑,握起来较软,手感很好。
生:圆珠笔使用起来不用削,一支笔可以用很长时间。
师:那第二个问题,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生:圆珠笔写出的字粗细菌均匀。
铅笔写出的字能改正,圆珠笔写出的字无法改正。
师:同学们汇报了这么多,那你觉得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生:.........师:圆珠笔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但是总体来说,圆珠笔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那圆珠笔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二)圆珠笔的组成及功能师:圆珠笔有那么多的好处,那同学们猜想一下神奇的圆珠笔里面都有什么?生:弹簧、笔芯......师: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孩子。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现在就让我们拿出圆珠笔,并试着拆开它,观察圆珠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把零件按照拆卸顺序摆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在教学任务上来,迅速抑制与教学任务无关的活动,使学
生的身体、情绪等方面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很快进入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习状态。
2.激发动机 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任务,只有激起学生的
求知欲,教学任务才能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以完成。教师可
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典型的问题、设置悬念,说明新内容
的重要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问题情境、矛盾或现象等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 维尽快得到启动,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 是导入的关键,也是导入的难点,故此可称为导入的中心环 节
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任务或提出探究的问题,从而激 发起学习动机,使其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 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学生各方面都已做好准备,而且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教师趁 此时机,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实验、课件等资料。
h
14
教学内容设计之二
建构知识的活动(科学事 实—科学概念)设计
h
15
教科版3上第一单元“植物”
事实性知识 思维要素包括:分析、比较、综合
事实性知识 思维要素包括:分析、比较、综合
h
1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
•我国元代乔梦符曾说:写文章开头要像凤凰头那样美丽动人;
中间要像猪肚那样丰满结实,收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有后
劲。将凤头、猪肚、豹尾六字用于教学会是什么样呢?俗话
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h
2
h
3
(二)科学课堂导入的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讲究艺术性,具
有以下功能:
1.凝聚注意力 这是导入的主要目的之一,把学生的注意力集
h
6
(三)科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 音 讯 导 入 2. 直 观 导 入 3. 活 动 导 入
h
7
1. 音讯导入的方法
①复习导入 ②故事导入 ③举例导入 ④提问导入 ⑤谜语导入 ⑥儿歌导入
h
8
2. 直观导入的方法
①图片导入 ②音频导入 ③实物导入 ④模型导入 ⑤标本导入
h
9
3. 活动导入的方法
① 游戏导入 ② 魔术导入 ③ 实验导入
h
10
观看下面课例,思考: 1.各课导入分别采用的是什
么方法? 2.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 3.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思考与练习1]
h
11
您有几种方法导入该课?
h
12
怎样选择合适的导课方法
选择导课方法应根据课的内容和在单元中的顺序来 设计。
1.单元中的第一课,一般要采取故事、实验、游戏、 录像、录音等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形成本单 元要研究的问题;后面的课如果与前一课知识联 系的非常紧可以采取复习导入新课。
(1)多样化
(2)活动化
(3)综合化
(4)趣味化
h
20
1 知识建构的活动内容的多样化
(1)为什么要多样性? 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
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种类,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
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增长研究树叶的兴趣,养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和意识。
h
17
获取信息的设计
h
18
根据知识类型设计获取信息的过程 和方法(教学内容)
1.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 法。
一、故事激情导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集中注意)
老师今天就给大家讲一段“苹果种子”历险记的故事。(引起兴趣) 同学们边听边想,故事的主人公都去了哪些地方历险。(激发思维) 课件出示故事:山山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这粒种子在 山山的身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 的怪物, 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 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 一劫又遇到酸雨 ; 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 走出迷宫又钻 进死胡同, 幸亏及时改变方向; 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 最后在 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山山。 2.提问:谁来说说种子都去哪些地方历险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和他们的功能。 (明确任务) 板书课题《消化与吸收》 (进入学习)
2.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3.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和方法。
设计该部分教学内容需要三个方面来考虑。
h
19
(一)知识形成教学内容的特点
• 科学课知识形成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学科特 点、学科教学规律,学科教学理念,学生 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来考虑的。
• 科学课探究内容有以下特点:
2.实验课,一般要采取实验、科学游戏、魔术等实 物手段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科学阅读课、讨论课一般采取图片、音频法导入。
h
13
教师要有效地设计课堂导入应注意
1.了解导入的要求、过程和方法; 2.阅读教学设计和观看教学案例,从中吸取
优点和发现问题; 3.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研究; 4.阅读收集谜语、科学故事、科学游戏、小
3.营造氛围 可以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消除学课堂生导对入教如此师的畏惧
4.承心上理启。下创造能一顺种利愉完悦成、新和旧谐知的识教的学衔气接氛重怎还,;要样是启,设先发我计来们导分思应入析维该呢一,? 并激励
学生学好新知识;
下导入的过程吧!
5.形成问题 有的课在导入过程h 中需要形成科学探究的问题。4
《消化与吸收》一课的导入
h
5
(三)科学课堂导入的过程
1.集中注意
2.引起兴趣
3.激发思维 4.明确任务
(形成问题)
5.进入学习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离不开 注意的伴随。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入课堂教学, 首先就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导入新课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 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引起兴 趣是导入的重要一环
教学内容设计之一
导入的设计
h
1
(一)导课的意义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 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 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 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 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 来疲倦。”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 后面的高潮和解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