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仕。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后辈的身分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

作者简洁生动地叙述早年的经历:幼时酷爱学习,但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只得向人借阅。

借到书,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自己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可见得书之难。

年长以后,仰慕圣贤的道统,渴望名师指点,且又并非容易的事;为了求师,不顾穷冬烈风,负箧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肤皲裂。

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贫苦,自得其乐。

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笔墨酣畅,说理透彻,为下文的对比蓄满了气势。

接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教授相伴,有丰富藏书。

这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结论只有一个: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

此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写法而言,除全篇主体结构进行对比之外,在具体记叙的'过程中,又处处予以对比。

在记叙自己勤苦求学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

譬如,写读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緼袍敝衣作对比;在记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时,又以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繁而不芜语简意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繁而不芜语简意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繁而不芜语简意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令人称赞的文章,在历史上以其出色的文字创作而享誉盛名,深受世人的欢迎和尊重。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流畅的词句,精辟的比喻,形象的论证,细腻的抒情来表达其观点,使文章充满了宋濂的非凡气质和文学风骨。

首先,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采取了繁而不芜的语言风格,来表现他的壮丽想象力。

文章以“巴山东崇,云画其间”开头,把著名的“巴山”和“东崇”地区画成一副云端景象,就如画中描绘一样,把读者带入一个壮阔的风景中。

此外,文章中大量使用的抒情和象征性的比喻也展示了宋濂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如“云吐凤栖,山积雷洇”,把描写的风景比作凤凰和雷电。

宋濂还用充满诗意的比喻来形容东阳的壮丽景致,如“九州连域,千山护江”,把九州的山水画化为浩渺的江南名胜。

此外,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还使用了简意昭的文字创作手法,以极简明确的话语表达其深思,他用俯视风景的视角,用简洁而清新的文字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景色,把江南的美丽和优雅传达给读者,如“人间无处不锦绣”,“江湖何限是洪波”,“天宇延襟,小山如积”,表达出东阳的美景可以尽收眼底。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出色的文学风格和巧妙的文字创作手法,让读者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东阳之美。

宋濂用繁而不芜的语言,把诗意和美丽的空间景象呈现于文字之中;用简意昭的文字创作手法,让读者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蕴涵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我们提供一个欣赏宋濂的机会,并给我们展示出宋濂的文学魅力和才华。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部充满了文学魅力的作品,他通过繁而不芜的文学语言和精准的文学创作手法,让自然风景融入文学,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壮丽的江南。

文章中所运用的抒情和象征性比喻,巧妙地将宋濂的情感融入文字,使文章充满诗意,而且极具文学价值,令人心驰神游。

《送东阳马生序》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能够让人回味永久的作品,是一篇可以长久留存的文学文本。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宋濂的代表作。

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宋濂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

序是一种文体,它源于《诗大序》,后世变为书序和赠序。

本文即属后者,这是作者写给一个同乡后生的临别赠言。

作者德高望重,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势,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苦经历现身说法,劝勉后生学子,希望他们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自勉,发奋学习。

文章循循善诱,恳切周至,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蔼然有长者之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本文劝人向学,实是一篇议论文。

然而,我们通观全文,却发现全文绝少有议论处。

盖作者深谙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因此他全用事实说话。

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与切身感受来启发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自励精进,真可谓:夫子循循善诱、现身说法。

作者叙述早年的求学经历,围绕“勤”、“艰”两字落笔,突出当年之艰。

作者选择三个事例。

其一,求书之不易:“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其二,问学之难:“尝趋百里”,“执经叩问”,“色愈恭,礼愈至”。

其三,外出求学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

由于事例真实感人,故而说服力极强。

二、巧用对比,突出主旨。

本文通过对比法结构全文。

第一段记述早年经历与第二段列举今日诸生的优越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全文最基本的骨架。

这些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衣食:廪稍之宫、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四层对比,昔日艰难今日优越显而易见,进而揭示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于临别赠言。

文章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导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课文分为三个段落,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

这一段层次十分清晰。

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

“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

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

其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

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这一段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苦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本段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2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1段构成鲜明的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结论。

这一段首先写当时的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月裘葛之遗”,与前一段的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纹袍蔽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去写太学生们读书环境之优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其次写教学条件之优越:今日之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绘情绘景 生动传神──《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绘情绘景 生动传神──《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绘情绘景生动传神──《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以自己年轻时苦读的经历和感受激励马生,勉励他刻苦读书的一篇赠序。

此文在写作上除了立意明确、说理透彻、善用对比为人称道外,它的绘情绘景、生动传神的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也是应予提及的。

全文从头至尾有这样几处描写:细节描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虽三言两语,却把一个贫苦少年学子,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卷,伏案抄书的情景描绘的活灵活现,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行动及形象描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将他亲自去送,且赶紧送去的坚守信约、决不超期的守信形象展示了出来,也体现了对困难勇于克服的精神。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谦虚好学之状,尊师求道之神,虔诚恭敬之态,跃然纸上,给人以似新睹,如目前之感。

自然环境描写:“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写求学之道的艰险,行路的凄苦及气候的恶劣,反衬出求学的不易。

人物肖像描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连用“被”、“戴”、“腰”、“佩”、“备”几个动词,着力刻划富豪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雍容华贵之态,反衬出自己的清贫。

心理描写:“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囗体之奉不若人也。

”揭示了作者不羡慕别人,不自惭形秽,不好高骛远的精神境界。

表现了他有精神安慰,有思想寄托的专心致志求学的精神。

以上所谈及的描写,是和叙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手法多样,自然流畅,天衣无缝。

虽都是三言两语,但却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给人以生动、形象、传神、贴近、亲切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余幼时即嗜①学。

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④假⑤借于⑥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⑦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⑧。

录毕,走⑨送之,不敢稍逾约⑩。

以是(11)人多以(12)书假余,余因(13)得(14)遍观群书。

既(15)加冠(16),益(17)慕圣贤之道(18)。

又患无硕师(19)名人与(20)游(21),尝趋(22百)里外从(23)乡(24)之先达(25)执经(26)叩(27)问。

先达德隆望尊(28),门人弟子(29)填(30)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1)。

余立侍左右(32),援疑质理(33),俯身倾耳(34)以(35)请;或(36)遇其叱咄(37),色愈(38)恭,礼愈至(39),不敢出一言(40)以复(41);俟(42)其欣悦,则又请焉(43)。

故余虽愚,卒(44)获有所闻(45)。

当余之从师(46)也,负箧(47)曳屣(4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49)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50)而不知(51);至舍(52),四支(53)僵劲(54)不能动,媵人(55)持汤沃灌(56),以衾拥覆(57),久而(58)乃和。

寓逆旅主人(59),日再食(60),无鲜肥(61)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62)绮绣,戴朱缨(63)宝饰之帽,腰(6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65),烨然(66)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67)处其间,略无(68)慕艳(69)意。

以中(70)有足(71)乐者,不知口体之奉(72)不若人也。

盖(73)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74)学于太学(75),县官(76)日有廪稍(77)之供,父母岁有裘(78)葛(79)之遗(80),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81),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82)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83)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84)人而后见也。

其(85)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86),非天质之卑(87),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88)在太学已二年,流辈(89)甚称其贤(90)。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送东阳马生序》鉴赏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一、【课文全解】东阳:今浙江东阳县。

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

【余:我。

嗜(shì)学:爱好读书。

嗜:喜爱,爱好。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无从:没有办法。

致:得到。

以:来。

观:看。

假借:借于:从。

手自笔录:亲手用笔抄录。

译文: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从有书的人家借来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大:非常。

弗:不。

怠:懈怠。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

译文: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毕:完成。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把。

假:借。

余:我。

译文:抄写完毕,赶紧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益:更加。

慕:仰慕。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学说。

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

尝:曾。

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经:“四书五经”的“经”,不是“佛经”。

叩,请教,与“问”同义复用。

译文: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与自己交流学习,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

“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

“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

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

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

“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

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

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

“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

“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

“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

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

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

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

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

“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

“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

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

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代〕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予一作:余)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从年轻时读书、求师、求学的经历写起,逐层道来,最后过渡到主题。

叙述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先写自己,再写太学生,后写马君则。

写自己引出了写太学生,写太学生又引出了作为太学生之一的马君则。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一篇骈体文。

该文以送别朋友马生的方式,融入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达。

通过对这篇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

杨慎的《送东阳马生序》以优美的辞章、独特的骈文形式,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思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文章情感真挚,表达细腻,内容涵盖历史背景、人物塑造、言语技巧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送东阳马生序》写于明代末年,时局动荡不安。

杨慎以此篇文章,旨在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忧虑。

在文章中,他通过对马生离别的描写,暗示着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离散。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杨慎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倾向。

其次,通过人物塑造的方式,杨慎将马生塑造成一个智慧、勇敢且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他身穿白衣,携著诗书,表现出了他学识渊博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同时,他又在正文中表达出对国事家事的关心,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使命感。

通过马生的形象塑造,读者可以感受到杨慎对朋友马生的深厚情谊和对道德品质的推崇。

再次,杨慎的言辞技巧也是《送东阳马生序》的一大特点。

他运用了对比修辞、夸张修辞等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文章开头,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开场白,运用了对比修辞,将生死对立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友谊的坚守和对历史的留存的思考。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整篇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描写马生的离别和对时局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言辞技巧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友情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依然具有普世的价值。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

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送东阳马生序深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深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宋濂通过叙述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同乡马君则的劝勉和期望。

首先,文章采用了严谨而紧凑的内在结构,从作者自身谈起,从容道来,先描绘自己的求学经历,再谈及马君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

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紧密联系,相互照应,避免了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其次,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

宋濂详细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最后,文章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这种写作方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赠序,通过宋濂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同乡马君则的劝勉和期望。

文章内在结构严谨而紧凑,层次分明,描摹细致,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文章中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文原文及赏析《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文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通过叙述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来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章开篇即点出作者“嗜学”的特性,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向藏书之家借书手抄。

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作者也坚持抄写,而且守时归还。

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令人钦佩。

随后,文章又提到作者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但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与之交流,于是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向乡里的先达请教。

作者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恭敬,即使遇到先达的责备也能保持颜色和礼貌,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描述从师学习的过程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的场景,以及同舍生的华丽装扮和自己的破旧衣着形成的鲜明对比。

但作者并不羡慕别人的物质生活,而是沉醉在学习的快乐中,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勤奋刻苦、虚心求教等学习态度的赞扬和推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详细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详细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详细解析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嗜(shì):喜爱,爱好。

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以:连词,前一个“以”字表目的,来;后一个“以”字表修饰,同“而”。

手:亲手。

计日:照约定的期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砚冰:砚内结的冰。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之,是“怠”的宾语,指“代抄书”。

怠,懈怠、懒惰。

走:跑,这里指赶快走。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以是:因此。

假借: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既加冠(ɡuān):古时男子二十岁束发戴帽,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既,时间副词,已经。

圣贤之道:圣人所讲的道理,也就是经书上的那些话。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

趋:赶到,奔赴。

乡:同乡,一般指同县。

先达:学术界有名望的前辈。

叩问: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德隆望尊:品德高尚,名望很高。

门人弟子:指学生。

填:填塞,充满。

稍降辞色:稍微和缓言辞和脸色。

即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至:周到。

复:答复,回答。

俟(sì):等待。

卒:终于。

所闻:指学到的东西。

](翻译:我小时候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特别冷,砚台里(的水)结成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

抄完,跑着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送东阳马生序》作品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品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品赏析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

“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

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

作者先叙无书之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

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

复写求师之艰。

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

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

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

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

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

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

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

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

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

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

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

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导读: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
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

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

“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

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