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指在药物创新阶段,选择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的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集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细胞靶点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不良反应: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受体:是细胞生长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配体。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质反应:效应的强弱岁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变化呈“全或无”方式的改变。

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时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

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退役而发生变化的曲线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表观分布容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溶剂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按一定比例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按一定的量消除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负荷剂量:为了使血浆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加倍剂量摄取1:NA失活过程有摄取机制和酶的催化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1.首关消除/代谢(first pass elimination、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半衰期(half-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急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的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5.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8、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9、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组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0、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1、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或症状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

1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1.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2.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3.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5.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7.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8.成瘾性:是指使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和戒断症状.9.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14.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18.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 表示:F=A/D X100%.19.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0.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21.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23.首关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又称首关效应.24.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25.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指长期应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发生变化,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26.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27.零级动力学:是指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一定时间消除一定量,即恒量消除.28.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一定比例,即恒比消除.32.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3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34.pKa:是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溶液PH值.35.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6.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37.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38.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B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激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征.它们除有阻断B 受体作用外,尚对B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39.激动剂: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PAE:(抗生素后效应)细菌和药物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失,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学,pharmacokinetics):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3.ADME系统: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场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排泄器官。

4.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5.药物的转化: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6.首关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特点:首关效应的程度与肠黏膜及肝脏的酶活性成正比。

●降低首关效应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

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再吸收回肝脏称肝肠循环。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9.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药时曲线与坐标轴围成区域,其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

10.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值,半衰期恒定,为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比例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是直线,为等比消除。

11.零级动力学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恒量消除,如静脉注射):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非直线,为等量消除。

12.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意义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和能力●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时的时间●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效价强度 :效价即效价强度,就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2、拮抗剂:能减弱或阻止另一种分子或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酶、抑制剂或激素类等分子3、抗生素后效应 :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4、零级动力学:许多酶催化过程,如代谢、肾、眼排泄、胃肠道主动吸收均为饱与过程5、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6、生物利用度:就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与速率7、折返 :8、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就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

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9、调节痉挛:乙酰胆碱等M胆碱受体激动药能够与位于睫状肌的环状肌的M受体结合使之被激动从而使睫状肌的环状纤维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瞧清远物,此即为调节痉挛10、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可能会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11、首关效应 :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2.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效应,包括药效增强或不良反应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反应1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就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与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14、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1.首关消除/代谢(first pass elimination、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半衰期(half-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急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的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5.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8、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9、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组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0、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1、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或症状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

1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5.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4.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反应:也称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5.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6.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7.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8.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9.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10.首过效应: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1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12.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13.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朋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14.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5.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

16.药物的机体消除:包括代谢及排泄两个过程。

17: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18.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9.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展受试药物平安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响,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响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响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病症,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响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响称不良反响。

多数不良反响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11.副反响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响,亦称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导化合物:指在药物创新阶段,选择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的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集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细胞靶点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不良反应: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受体:是细胞生长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配体。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质反应:效应的强弱岁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变化呈“全或无”方式的改变。

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时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

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退役而发生变化的曲线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表观分布容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溶剂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按一定比例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按一定的量消除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负荷剂量:为了使血浆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加倍剂量摄取1:NA失活过程有摄取机制和酶的催化之分。

突触前膜将释放的NA摄取入神经末梢,使作用消失,这种摄取称为摄取1。

这是通过依赖能量的胺泵,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胆碱能神经:传出神经按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分为以Ach为递质的胆碱能神经和主要以NA为递质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胆碱能神经包括全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后纤维,极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运动神经。

拟胆碱药:是一类产生与胆碱能神经递质Ach相似作用的药物,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和间接作用的抗胆碱酯酶药。

M样作用:指拟胆碱药可直接或间接的激动M胆碱受体,起到与兴奋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相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腺体兴奋,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引起瞳孔缩小、眼内压降低、调节痉挛,对心血管系统抑制,平滑肌兴奋等。

N样作用:指你啊胆碱药物直接或间接激动神经节上的N N胆碱受体和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N M胆碱受体,产生与兴奋全部胆碱能神经和运动神经相似的效应。

而且还能激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上的N N胆碱受体,使之释放肾上腺素。

N样作用一般表现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小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等。

眼睛的睫状肌和红魔也以胆碱能神经支配占优势,N样作用可表现为缩瞳和调节痉挛。

激动N M胆碱受体,引起骨骼肌收缩。

调节痉挛:当动眼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或用拟胆碱药,他们能激动睫状肌环形纤维上的M受体,结果使睫状肌的环形纤维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使远距离物体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故视远物时模糊不清,只能视近物,此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老化: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所生成的磷酰化胆碱酯酶,若不及时用药,磷酰化胆碱酯酶的磷酰化集团上的一个烷氧基断裂,则生成更稳定的单烷氧基磷酰化胆碱酯酶,此时即使使用胆碱酯酶复活药也难以恢复酶活性,此过程成为老化。

阿托品化:治疗有机磷酸脂类中毒时,应用阿托品,直至M样中毒症状缓解并出现阿托品轻度中毒症状,如散瞳、颜面潮红、心率加快、口干、轻度躁动不安等表现,称为阿托品化。

调节麻痹:抗胆碱药与M受体结合,使睫状肌松弛至外缘,悬韧带收缩,晶状体处在扁平状态,屈光度降低,使近距离物体不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视近物模糊不清,只适合于看远物。

胆碱能危象:应用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时,若应用过量,可使骨骼肌运动终板处乙酰胆碱堆积过多,使之持久去极化,导致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使肌无力症状加重。

此时应停止使用新斯的明,改用阿托品或碘解磷定。

M胆碱受体阻断药:胆碱受体阻断药按其对M和N受体作用选择性不同,分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和N胆碱受体阻断药。

M胆碱受体阻断药又称平滑肌解痉药,可分为123胆碱受体阻断药。

神经节阻断药:是一类能选择性与神经节细胞的N胆碱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Ach与受体结合,使Ach不能引起神经节细胞去极化,从而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节中传递的药物。

对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都有阻断作用。

骨骼肌松弛药:是一类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胆碱受体,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药物,又称神经肌肉阻滞药。

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去极化型肌松药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去极化型肌松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去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

使骨骼肌松弛。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竞争性肌松药,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胆碱受体,能竞争性阻断Ach的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

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去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反转为降压作用。

受体向上调节: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后可出现受体数目的增加或受体敏感性提高。

内在拟交感活性:某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导致离子通道开放并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化学物质,起特点是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

神经调质:与受体结合能诱发缓慢的突触后电位,并不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应,但能调制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释放及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调制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

神经激素:也是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在远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以适当的浓度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而对其他各类组织无损伤的药物。

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于黏膜表面,使年末下神经末梢麻醉。

适用于鼻、口腔、喉、气管、支气管、食管、生殖泌尿道等黏膜部位的浅表手术。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皮下或手术切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经末梢麻醉。

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分布的区域麻醉。

基础麻醉:对于过度紧张或不能合作的小儿患者,为了使麻醉顺利进行,可在进入手术室前给予大剂量镇静麻醉药,如巴比妥类,使达浅麻醉状态。

最小肺泡浓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患者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浓度,单位为Vol%。

此值越小,麻醉药的效价越高。

血/气分布系数: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体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诱导麻醉:应用诱导期短的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患者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避免诱导期的不良反应,然后改用其他药物维持麻醉。

全身麻醉药:可逆性引起不同程度的感觉和意识丧失,从而实施外科手术的药物。

吸入麻醉药:通过肺部吸入而达到麻醉效果的药物,包括气体和液体吸入麻醉药两类。

神经安定镇痛术:一种复合镇痛方法,常用安定药氟哌利多和镇痛药芬太尼按50:1组成依诺伐做静脉注射,使患者处于意识朦胧、自主动作停止、痛觉消失,适用于外科小手术。

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可以出现对药物的耐受,表现为突然多动不安(开),而后又出现肌强直运动不能(关),两种现象的交替出现,称为开关现象。

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何种,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称为人工冬眠,有利于集体度过危险的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的对因治疗争取时间。

多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等。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迫使患者继续需要药物的一种病态心理。

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

指集体对药物产生的适应性改变,一旦停药则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耐受性:指长期用药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药效。

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会产生耐受性。

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称为…三重反应:指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首先因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继而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成丘疹;最后,通过轴索反射致小动脉扩张,丘疹周围形成红晕。

麻风病人由于皮肤神经受损,三重反应常不完全,可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H1受体阻断药:是大多数具有组胺分子的乙基胺结构,对H1受体有较大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产生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免疫增强药:是一类能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药物,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辅助治疗。

免疫抑制药:是一类肥特异性地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主要用于防止移植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利尿药:直接作用于肾脏,增加水和电解质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

是一类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脱水的药物。

血管紧张素受体:已确定两种亚型受体,即A T1和AT2。

A T1可在多种器官组织中发现,AngⅡ的绝大多数作用是有AT1受体介导的,而有关AT2受体的功能至今不甚清楚。

对血压影响可能与1相反。

折返: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折返有解剖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两类。

频率依赖性:使用依赖性。

指钙通道单位时间内开放次数越多,钙通道阻滞药进入细胞就越多,对通道的阻滞作用也就越强的现象。

高脂血症:凡血浆中VLDL,IDL,LDL及apoB浓度高于正常值为高脂蛋白血症或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共有六型。

调血脂药:凡能使VLDL,IDL,LDL及apoB浓度降低,或使HDL,apoA升高的药物,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