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离子注入
第5章 离子注入(电子科大mems课件)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5
5.1 离子注入系统
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 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 BF3 、 AsH3 和 PH3 等。 质量分析器: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与电荷, 质量分析器: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与电荷,因而在 质量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 质量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 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该加速能量 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 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聚焦系统:将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聚焦系统:将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偏转扫描系统: 偏转扫描系统:使离子束沿 x、y 方向扫描。 、 方向扫描。 工作室(靶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工作室(靶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放置样品的地方
第 5 章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是另一种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法。 离子注入是另一种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法。将杂 质电离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在电场中加速而获得极 质电离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 高的动能后,注入到硅中( 而实现掺杂。 高的动能后,注入到硅中(称为 “靶” )而实现掺杂。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4
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 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缺点是 生产 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 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聚焦方式的关键技术是 1、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 、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 2、将离子束聚焦成亚微米数量级细束并使之偏转扫描的 、 离子光学系统。 离子光学系统。
第五章 离子注入2009
离子源 质量分析
加速器 电透镜 扫描器 偏束器
靶架 终端分析
离子注入系统
问题
1. 离子源怎样产生?(离子产生和萃取) 2. 怎样得到所需要的离子?(质量分析) 3. 怎样控制离子束的方向、能量和束径?
(离子控制) 4. 怎样检测离子束?(离子检测)
终端分析
1.探测离子束能量; 2.探测离子束大小; 3.探测离子流大小;
工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元素污染; 2. 尘埃污染; 3. 遮挡问题。
元素污染
所谓元素污染是指离子束中含有其它杂质。 因为杂质离子的选择是靠m/q,所以只要m/q相同
的杂质离子就不能被分离出来。 例如:Mo2+与BF2+就难以分离,因为它们具有相
离子源系统(离子是怎样产生的?)
离子源系统有热电子离子源、射频离子源、微 波离子源等,其目的就是产生离子,对于热电 子离子源来说,其过程如下:
1. 放电腔内的灯丝发射热电子; 2. 电子与气态杂质源分子碰撞,杂质源分子分解
并离子化; 3. 杂质离子被萃取和减速之后通过一个狭缝离开
源室,形成离子束;
• 那么总能量损失S则可表示为:
S=Se+Sn
• 而Se和Sn可以分别由LSS理论计算出来。
Se
dEe dx
ke
E
其中ke是与离子与靶物质有关的比例常数。可以看出: 电子阻挡随能量增大而增大。
Sn
dEn dx
2.8 1015
Z1Z2
Z 2/3 1
Z 2/3 2
1/ 2
M1 M1 M2
其中Z1、Z2和M1、M2分别是离子和靶原子的原子序数 和质量。可以看出,核阻挡和能量关系不大。
第五章离子注入_572605374
x j = Rp + ΔRp
2 ln⎜⎜⎝⎛
1
φ ⎟⎞
2π ΔRp N B ⎟⎠
(假设0 ≤ x ≤ Rp时,均有N(x) > NB)
23
实际的入射离子分布问题
沟道效应 横向分布 复合靶注入
24
沟道效应:在单晶靶中,当离子速度方向平行于主晶轴时,有 部分离子可能会行进很长距离,造成较深的杂质分布。
深度为Rp时的离子浓度为最大值: Cp =
Q
2π ΔRp
离子浓度沿硅片深度的积分就是注入剂量:
∫∞
Q = N (x)dx = 0
2π ΔRpCp
16
200KeV implants
17
一个任意的杂质分布可用一系列的矩来描述:归一化的一次矩是投影射 程,二次矩是标准偏差,三次矩是偏斜度;四次矩是峭度。
静电光栅扫描:适于中低束流机 机械扫描:适于强束流机
剂量控制
法拉第杯:捕获进入的电荷,测
量离子流
注入剂量:
Dose =
1 A
∫
I q
dt
当一个离子的荷电态为m时,
∫ 注入剂量为 Dose =
1
I dt
mA q
两种注入机扫描系统
9
离子注入工艺控制参数
杂质离子种类:P+,As+,B+,BF2+,P++,B++,… 注入能量(单位:Kev)—— 决定杂质分布深度和形状 注入剂量(单位:原子数/cm2)—— 决定杂质浓度 束流(单位:mA或μA)—— 决定扫描时间
注入损伤阈值剂量:
超过某一剂量注入后,形成完全 损伤,晶体的长程有序被破坏。
第五章 离子注入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Gaussian function
x2 QT C x, t exp 4 Dt Dt
第五章 离子注入 实 际 工 艺 中 二 步 扩 散
第一步 为恒定表面浓度的扩散(Pre-deposition) (称为预沉积或预扩散) 控制掺入的杂质总量
电荷/动量交换导致入射离子运 动方向的改变(<核间作用)
把固体中的电子看成自由电子气,电子的阻止就类似于粘滞气 体的阻力(一阶近似)。电子阻止本领和注入离子的能量的平 方根成正比。 1/ 2 15 1/ 2 2
Se E Cvion kE , k 0.2 10 eV cm
第五章 离子注入
ETrans 4 m1m2 E 2 (m 1 m2 )
核阻止能力的一阶近似为:
m——质量, Z——原子序数 下标1——离子,下标2——靶 例如:磷离子Z1 = 15, m1 = 31 注入硅 Z2 = 14, m2 = 28, 计算可得: Sn ~ 550 keV-m2
Sn E 2.8 10
15
Z1Z 2
23 Z12 3 Z 2
m1 eV cm2 m1 m2
摘自J.F. Gibbons, Proc. IEEE, Vol. 56 (3), March, 1968, p. 295
第五章 离子注入
第五章 离子注入
电子阻止本领
离子注入+最详细的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18
例如,金和硅的熔点分别为 1063 oC 和 1404 oC,它们在此 温度时的蒸汽压分别为 10-3 Torr 和 10-1 Torr。当以适当组分组 成合金时,其熔点降为 370 oC ,在此温度下,金和硅的蒸汽压 分别仅为 10-19 Torr 和 10-22 Torr。这就满足了 LMIS 的要求。
离子不被偏转。由此可解得不被偏转的离子的 荷质比 qo 为
qo
q m
Vf2 2d2B2Va
对于荷质比为 qo 的所需离子,可通过调节偏转电压 Vf 或 偏转磁场 B,使之满足下式,就可使这种离子不被偏转而通过
光阑。
1
V f d B (2 q oV a ) 2 ,
或 B
Vf
1
d (2 q oV a ) 2
通常是调节 Vf 而不是调节 B。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23
下面计算当荷质比为 qo 的离子不被偏转时,具有荷质比为 qs = q/ms 的其它离子被偏转的程度。该种离子在 y 方向受到的 加速度为
1
a yF m m sF em q sB 2 m q V sa 2 m q sV d f q sB 2 q sV a1 2 q sV d f
2
离子束加工方式
1、掩模方式(投影方式) 2、聚焦方式(扫描方式,或聚焦离子束 (FIB) 方式) 掩模方式是对整个硅片进行均匀的地毯式注入,同时象 扩散工艺一样使用掩蔽膜来对选择性区域进行掺杂。扩散工
第五章离子注入低温掺杂
• 当具有高能量的离子注入到固体靶面以后,这 些高能粒子将与固体靶面的原子与电子进行多 次碰撞,这些碰撞将逐步削弱粒子的能量,最 后由于能量消失而停止运动,形成一定的杂质 分布。
• 离子在硅体内的注入深度和分布状态与射入时 所加的电场强度、离子剂量、衬底晶向等有关
第五章离子注入低温掺杂
第五章离子注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温掺杂
How can we form ultrashallow junction in today’s CMOS devices?
减少沟道效应的措施
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有三种 • (1)是将硅片相对注入的离子运动方向
倾斜一个角度,7度左右最佳; • (2)是对硅片表面铺上一层非结晶系的
(4)离子注入深度是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可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
(5)根据需要可从几十种元素中挑选合适的N型或P型 杂质进行掺杂。能容易地掺入多种杂质
(6)离子注入时的衬底温度较低(小于600℃ ),这 样就可以避免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同时横向效 应比热扩散小得多。
(7)表面浓度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 深结高浓度。
• 通常,在离子剂量和轰击次数一致的前提下, 注入的深度将随电场的强度增加而增加。
• 用离子注入法形成的分布,其浓度最大值不 在硅片表面,而是在深入硅体一定距离。这 段距离大小与注入粒子能量、离子类型等有 关。
第五章离子注入低温掺杂
离子注入的杂质分布还与衬底晶向有关系。
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
沟道效应(Channeling effect)
离子注入机分类
离子注入机按能量高低分为: 低能离子注入机 中能离子注入机 高能离子注入机 兆能离子注入机
第5章离子注入
李金华
第二篇 单项工艺1
华山风光
第四章 离子注入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离子注入? 2. 离子注入机的结构原理; 3. 注入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 4. 垂直投影射程及标准偏差; 5. 注入损伤及退火恢复; 6. 离子注入浅结的形成; 7. SOI埋成的离子注入合成; 8. 问题和关注点-沾污和均匀性; 9. 理论模拟。
全电扫描和混合扫描系统示意
全电 扫描
混合 扫描
离子束的偏转
离子在注入到硅片前,一般需要作二次偏转,目的是:
1.去除中性原子
在离子束的传输过程中,由于离子与残余气体分子的碰 撞等原因,离子俘获电子成中性原子,以原来的高速度 与离子一起运动。因为中性原子不带电,如果通过法拉 第电荷测量系统注入硅片,将会使实际注入剂量超出设 定剂量。所以为了保证注入剂量的正确,必须从注入束 中去除中性原子。方法是在X扫描板上加上固定的直流偏 压,带电的离子束将向负电板方向偏转。一般将根据扫 描板与法拉第筒的距离偏转角5-7°。使中性束完全不能
分布的高次矩
4. 四次矩与高斯峰值的畸
变有关,畸变用峭度 表示:
= m4/ RP4 高斯分布的峭度为3, 峭度越大,高斯曲线顶 部越平。 、 可用蒙特卡罗模 拟得到,也可测量实际 分布曲线拟合得出。
a 高斯分布 b 负偏斜度 c 大陡度
5. 注入损伤
离子注入衬底单晶与衬底原子作级联碰撞,产生大量 的位移原子,注入时产生的空位、填隙原子等缺陷称为 一次缺陷。在剂量达到一定数值后,衬底单晶非晶化, 形成无定型结构。使衬底完全非晶化的注入剂量称为阈 值剂量。不同衬底和不同的注入离子,在不同的能量、 剂量率和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非晶剂量。轻原子的大、 重原子的小;能量低大,能量高小;衬底温度低大,衬 底温度高小。当衬底温度高于固相外延温度时,可以一 直保持单晶。
第5章离子注入
第5章离⼦注⼊第五章离⼦注⼊15.1 概述5.2离⼦注⼊原理5.3注⼊离⼦在靶中的分布5.4 注⼊损伤5.5 退⽕5.6 离⼦注⼊设备与⼯艺5.7 离⼦注⼊的其它应⽤5.8 离⼦注⼊与热扩散⽐较及掺杂新技术5.1 概述2什么是离⼦注⼊:将原⼦电离,在强电场作⽤下离⼦被加速射⼊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性质。
离⼦注⼊⼯艺:⽤离⼦注⼊⽅法,将⼀定剂量的Ⅲ、Ⅵ族杂质注⼊到半导体晶⽚的特定区域,再进⾏退⽕,激活杂质,修复晶格损伤,从⽽获得所需的杂质浓度,形成pn结。
离⼦注⼊⼯艺特点3杂质浓度分布与总量可控性好;是⾮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注⼊杂质纯度⾼,能量单⼀,洁净度好;室温注⼊,避免了⾼温过程对靶⽚的影响;杂质分布的横向效应⼩,有利于器件尺⼨的缩⼩;离⼦注⼊会造成晶格缺陷,甚⾄⾮晶化,即使退⽕也以难完全消除;是单⽚⼯艺,⽣产效率低、成本⾼;设备复杂、价格昂贵。
5.2离⼦注⼊原理射程R :离⼦在靶内移动的总路线长度;投影射程x P :在⼊射⽅向上离⼦射程的投影距离射程的横向分量x i :在与⼊射⽅向垂直的⽅向上离⼦射程的投影距离45.2.1 与注⼊离⼦分布相关的⼏个概念R =l 1+l 2+l 3…5.2.1 与注⼊离⼦分布相关的⼏个概念射程分布:⼤量⼊射离⼦投影射程的统计分布,即靶内⼊射离⼦浓度分布平均投影射程(R p ):正是离⼦浓度最⼤值位置投影射程标准偏差(?R p ):是平均投影射程的统计波动横向标准偏差(?R ⊥):是射程的平均横向分量的统计波动。
5注⼊离⼦的⼆维分布5.2.2 离⼦注⼊相关理论基础6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离⼦的能量⼀般为5~500keV,进⼊靶内的离⼦不仅与靶内的⾃由电⼦和束缚电⼦发⽣相互作⽤,⽽且与靶内原⼦核相互作⽤。
LSS理论认为注⼊离⼦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的部分:⼊射离⼦与原⼦核的碰撞,即核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射离⼦与电⼦的碰撞,即电⼦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
第五章离子注入H-1
第五章 离子注入 ULSI 工艺原理
16
离子束的剂量测量
Faraday cup
+ Ions
- Voltage
Secondary Electrons
Wafer
Current Meter
Integrator
(7-4)
I
Q
Dose =
# ions cm 2
=
I ·t Area ·zq
设质量M,荷电zq(z是离子荷电数,q是电子电荷量)和能 量E的离子束,通过扫描和光圈限定面积A,定义剂量D 与积分电荷量Q(库仑)的关系:
在强电场中加速,获 得较高的动能后,射 入材料表层(靶)
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 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第五章 离子注入 ULSI 工艺原理
2
离子注入优点
各种杂质浓度分布与注入浓度可通过控制掺杂 剂量 (1011-1016cm-2)和能量(10-200KeV)来达到
掺杂均匀(1% variation across 8’’ wafer) 横向分布大大小于扩散方法 表面浓度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深结
第五章 离子注入 ULSI 工艺原理
8
离子注入系统的组成
a) 源(Source):在半导体应用中,为了操作方便, 一般采用气体源,如 BF3, BCl3, PH3, ASH3等如 用固体或液体做源材料,一般先加热,得到它 们的蒸汽,再导入放电区。
b) 离子源(Ion Source) 灯丝(filament)发出的自由 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后撞击 分子或原子,使它们电离成离子,再经吸极吸 出,由初聚焦系统聚成离子束,射向磁分析器
range) z 射程分布 平均投影射程Rp 标准偏差ΔRp 横向标准偏差ΔR⊥
5离子注入
20
dE dE dE ( ) n ( ) e N(Sn (E) Se (E)) dx dx dx dE dx N(Sn (E) Se (E)) 1 E0 dE R dx 0 S (E) S (E) N n e 0
Scanning disk
Photograph courtesy of Varian Semiconductor, VIISion 80 Source/Terminal side
10
离子源(Nielsen 系统):
11
磁质量分析器:
Ion source Extraction assembly Analyzing magnet Ion beam Lighter ions
27
2、注入离子的横向分布
离子进入靶时的侧向扩展用侧向散布来表征。它对于决定离
子在掩膜边缘处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透以及用离子注入制成的结的曲率都是
很重要的。当离中注入是通过一特别狭窄的掩膜窗口进行时,
侧向效应也是很重要的。
28
29
通过一个窄窗口注入的离子,在y轴正方向的空间分布情况可由 下式求出:
x R 2 Q0 1 1 y a p N ( x, y , z ) exp erfc 1/ 2 (2 ) DR p 2 DR p 2DY
实际的浓度曲线为纺锤形
30
z
离子浓度 (lg坐标)
△Rt
离子束 Rp x
y
31
由边界算起的距离 (+a或-a处)
第五章-离子注入
离化后的原子在强电场的加速作用下,注射进入靶材料的 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离子注入的基本过程
❖ 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携 带该元素的分子经离化 变成带电的离子
❖ 在强电场中加速,获得 较高的动能后,射入材 料表层(靶)
❖ 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 物理或化学性质
第五章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特点
➢ 各种杂质浓度分布与注入浓度可通过精确控制掺杂剂量(1011-1018 cm-2)和能量(1-400 keV)来达到
➢ 平面上杂质掺杂分布非常均匀(1% variation across an 8’’ wafer) ➢ 表面浓度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深结高浓度 ➢ 注入元素可以非常纯,杂质单一性 ➢ 可用多种材料作掩膜,如金属、光刻胶、介质;可防止玷污,自由
e
-dE/dx:能量随距离损失的平均速率
能量为E的 入射粒子在 密度为N的 靶内走过x 距离后损失 的能量
E:注入离子在其运动路程上任一点x处的能量
Sn(E):核阻止本领/截面 (eVcm2) Se(E):电子阻止本领/截面(eVcm2) N: 靶原子密度 ~51022 cm-3 for Si
能量E的函数
单位路程上注入离子由于核阻止和电子阻止所损失的能量 (Sn(E), Se(E) )。
核阻止本领:来自靶原子核的阻止,经典两体碰撞理论。
电子阻止本领:来自靶内自由电子和束缚电子的阻止。
第五章 离子注入
LSS理论
dE dx
N Sn
ES
e E
Sn E
1 N
dE dx
, n
SeE
1 N
dE dx
度大 ➢ 低温过程(因此可以用光刻胶作为掩膜),避免了高温过程引起的
微细加工-5-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是另一种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法。将杂质电离 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在电场中加速而获得极高的动能后, 注入到硅中(称为 “靶” )而实现掺杂。
2020/8/19
离子束的性质
离子束是一种带电原子或带电分子的束状流,能被电场或 磁场偏转,能在电场中被加速而获得很高的动能。
离子束的用途
A/cm2.sr。 聚焦方式则需要高亮度小束斑离子源,当液态金属离子源
(LMIS)出现后才得以顺利发展。LMIS 的典型有效源尺寸为
5 ~ 500 nm,亮度为 106 ~ 107 A/cm2.sr 。
2020/8/19
1、等离子体型源 这里的 等离子体 是指部分电离的气体。虽然等离子体中的 电离成分可能不到万分之一,其密度、压力、温度等物理量仍 与普通气体相同,正、负电荷数相等,宏观上仍为电中性,但 其电学特性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电导率很高的流体。
Acceleration column
Process chamber
Scanning disk
2020/8/19
2020/8/19
一、离子源 作用:产生所需种类的离子并将其引出形成离子束。 分类:等离子体型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
掩模方式需要大面积平行离子束源,故一般采用等离子体
型离子源,其典型的有效源尺寸为 100 m ,亮度为 10 ~ 100
电子束源。
2020/8/19
共晶合金 LMIS 通常用来对各种半导体进行离子注入掺杂的元素因为熔点 高或蒸汽压高而无法制成单体 LMIS 。 根据冶金学原理,由两种或多种金属组成的合金,其熔点 会大大低于组成这种合金的单体金属的熔点,从而可大大降低 合金中金属处于液态时的蒸汽压。
离子注入最详细的
离子注入最详细的第 5 章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另一种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法。
将杂质电离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在电场中加速而获得极高的动能后,注入到硅中(称为“靶” )而实现掺杂。
,离子束的性质离子束是一种带电原子或带电分子的束状流,能被电场或磁场偏转,能在电场中被加速而获得很高的动能。
离子束的用途掺杂、曝光、刻蚀、镀膜、退火、净化、改性、打孔、切割等。
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离子能量E , E 50 KeV ,注入掺杂,离子束加工方式 1、掩模方式(投影方式)2、聚焦方式(扫描方式,或聚焦离子束 (FIB) 方式),掩模方式是对整个硅片进行均匀的地毯式注入,同时象扩散工艺一样使用掩蔽膜来对选择性区域进行掺杂。
扩散工艺的掩蔽膜只能是SiO2 膜,而离子注入的掩蔽膜可以是 SiO2 膜,也可以是光刻胶等其他薄膜。
掩模方式用于掺杂与刻蚀时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设备相对简单,控制容易,所以应用比较早,工艺比较成熟。
缺点是需要制作掩蔽膜。
,离子注入,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
缺点是生产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
聚焦方式的关键技术是1、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2、将离子束聚焦成亚微米数量级细束并使之偏转扫描的离子光学系统。
,5.1 离子注入系统,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
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 BF3、 AsH3 和 PH3 等。
质量分析器: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与电荷,因而在质量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
该加速能量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聚焦系统:将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偏转扫描系统:使离子束沿 x、y 方向扫描。
工作室(靶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一、离子源作用:产生所需种类的离子并将其引出形成离子束。
分类:等离子体型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
第五章离子注入_572605374
从不同方向看硅晶体的00轴沟道;
右下:倾斜并旋转硅片模拟“无规则”方向 .
沟道效应示意图
25
剂量越 大,注 入杂质 分布受 沟道效 应的影 响越不 明显
注入到<100>硅片中硼离子分布的计算机模拟。注 入条件:倾斜和旋转角度为零,注入能量为35KeV.
深度为Rp时的离子浓度为最大值: Cp =
Q
2π ΔRp
离子浓度沿硅片深度的积分就是注入剂量:
∫∞
Q = N (x)dx = 0
2π ΔRpCp
16
200KeV implants
17
一个任意的杂质分布可用一系列的矩来描述:归一化的一次矩是投影射 程,二次矩是标准偏差,三次矩是偏斜度;四次矩是峭度。
1016/cm2。
2
杂质剂量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剂量(个数/面积): 往下看,单位面积下 所有深度内有多少条 鱼
浓度(个数/体积):特 定区域单位体积内有多少 条鱼
离子注入工艺设备及其原理; 射程与入射离子的分布; 实际的入射离子分布问题; 注入损伤与退火; 离子注入工艺的优势与限制。
3
离子注入工艺设备及其原理
33
硼的退火效应
低温下,载流子浓度受点缺
陷密度控制
退火温度上升,点缺陷消
除,自由载流子浓度提高
500~600℃时,点缺陷扩散
率提高,聚集成团,形成扩 展缺陷
高温下,扩展缺陷被消除,
激活的载流子浓度接近注入 浓度。
几种等时退火条件下,硅中注入硼离 子的激活百分比
34
非晶层的退火过程:固相外延(solid phase epitaxy)
2m
R
出口狭缝:只允许一种(m/q)的离子离开分析仪
第5章 离子注入
第五章离子注入15.1 概述5.2离子注入原理5.3注入离子在靶中的分布5.4 注入损伤5.5 退火5.6 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5.7 离子注入的其它应用5.8 离子注入与热扩散比较及掺杂新技术5.1 概述2什么是离子注入:将原子电离,在强电场作用下离子被加速射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性质。
离子注入工艺:用离子注入方法,将一定剂量的Ⅲ、Ⅵ族杂质注入到半导体晶片的特定区域,再进行退火,激活杂质,修复晶格损伤,从而获得所需的杂质浓度,形成pn结。
离子注入工艺特点3杂质浓度分布与总量可控性好;是非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注入杂质纯度高,能量单一,洁净度好;室温注入,避免了高温过程对靶片的影响;杂质分布的横向效应小,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离子注入会造成晶格缺陷,甚至非晶化,即使退火也以难完全消除;是单片工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设备复杂、价格昂贵。
5.2离子注入原理射程R :离子在靶内移动的总路线长度;投影射程x P :在入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射程的横向分量x i :在与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4 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R =l 1+l 2+l 3…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 射程分布:大量入射离子投影射程的统计分布,即靶内入射离子浓度分布平均投影射程(R p ):正是离子浓度最大值位置投影射程标准偏差(∆R p ):是平均投影射程的统计波动横向标准偏差(∆R ⊥):是射程的平均横向分量的统计波动。
5注入离子的二维分布5.2.2 离子注入相关理论基础6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入离子的能量一般为5~500keV,进入靶内的离子不仅与靶内的自由电子和束缚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且与靶内原子核相互作用。
LSS理论认为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入射离子与原子核的碰撞,即核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入射离子与电子的碰撞,即电子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
第五章离子注入
离子束加工方式 1、掩模方式(投影方式) 2、聚焦方式(扫描方式,或聚焦离子束 (FIB) 方式) 掩模方式是对整个硅片进行均匀的地毯式注入,同时象 扩散工艺一样使用掩蔽膜来对选择性区域进行掺杂。扩散工 艺的掩蔽膜只能是 SiO2 膜 ,而离子注入的掩蔽膜可以是 SiO2 膜 ,也可以是光刻胶等其他薄膜。
qs 1 qo
G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23
讨论
(1) 为屏蔽荷质比为 qs 的离子,光阑半径 D 必须满足
qs D G q 1 o
(2) 若 D 固定,则具有下列荷质比的离子可被屏蔽,
二、质量分析系统
1、 E B 质量分析器 由一套静电偏转器和一套磁偏转器组成 ,E 与 B 的方向 相互垂直。
y
Vf
光阑
d
v
B O E
j
D
Db
z
i
Fe Fm
Lf Ld
k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18
y
Vf
光阑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 MEMS Technology
4
5.1 离子注入系统
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 BF3
、 AsH3 和 PH3 等。 质量分析器: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与电荷,因而在
质量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过程是一个 非平衡过程,高能离子进入 靶后不断与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碰撞,逐步损失 能量,最后停下来。停下来的位置是随机的,大 部分不在晶格上,因而没有电活性。
第五章 离子注入
注入离子如何在体内静止?
LSS理论——对在非晶靶中注入离子的射程分布的研究
? 1963年,Lindhard, Scharff and Schiott首先确立了注入离 子在靶内分布理论,简称 LSS理论。
? 在强电场中加速,获得 较高的动能后,射入材 料表层(靶)
? 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 物理或化学性质
第五章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特点
? 各种杂质浓度分布与注入浓度可通过精确控制掺杂剂量( 1011-1018 cm-2)和能量( 1-400 keV )来达到
? 平面上杂质掺杂分布非常均匀( 1% variation across an 8 '' wafer) ? 表面浓度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深结高浓度 ? 注入元素可以非常纯,杂质单一性 ? 可用多种材料作掩膜,如金属、光刻胶、介质;可防止玷污,自由
C serfc
?? ?
2
x Dt
?? ?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Gaussian function
C ?x, t ??
QT
? Dt
exp ???? ?
x2 4 Dt
????
第五章 离子注入
实
第一步 为恒定表面浓度的扩散(Pre-deposition) (称为预沉积或预扩散)
Z1Z2
m1 eV cm2
Z12 3
?
Z
2 2
3
m1 ? m2
摘自J.F. Gibbons, Proc. IEEE, Vol. 56 (3), March, 1968, p. 295
例如:磷离子Z1 = 15, m1 = 31 注入硅 Z2 = 14, m2 = 28, 计算可得:
能量E的函数
第五章 离子注入
核阻止本领
?注入离子与靶内原子核之间两体碰撞 ?两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电荷作用
对心碰撞,最大能量转移:
E Trans
?
4 m 1m 2 (m 1 ? m 2 ) 2
E
核阻止能力的一阶近似为:
m——质量, Z——原子序数 下标1——离子,下标2——靶
? ? Sn E ? 2.8 ? 10?15
当
Figur 4.2
D1t1 ??
2
GGaauussssfi?arnddelinstirnigbeuntion
1.5
D2t2
时,最后的杂质浓度分布可近似为
C?x, t1 ,t2 ??
2
?
C1
D1t1 D2t2
exp?????
x2 4 D2 t 2
????
? =0.25
1
f(x)
0.5
Gaussian or normal distribution
度大 ? 低温过程(因此可以用光刻胶作为掩膜),避免了高温过程引起的
热扩散 ? 横向效应比气固相扩散小得多,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 ? 会产生缺陷,甚至非晶化,必须经高温退火加以改进 ? 设备相对复杂、相对昂贵( 尤其是超低能量离子注入机 ) ? 有不安全因素,如高压、有毒气体
磁分析器
第五章 离子注入
? =0.5
0
-0.5 -2
-1
?=0.5
0
1
x
2
3
f ?x??
?
1
2?
? exp??
?
?x ? ? ?2
2? 2
? ? ?
第五章 离子注入
什么是离子注入
离化后的原子在强电场的加速作用下,注射进入靶材料的 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离子注入的基本过程
? 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携 带该元素的分子经离化 变成带电的离子
?? ?n
,
Se
?E
??
1 ?? dE ?? N ? dx ?e
-dE/dx:能量随距离损失的平均速率
能量为E的 入射粒子在 密度为N的 靶内走过x 距离后损失 的能量
E:注入离子在其运动路程上任一点x处的能量
Sn(E):核阻止本领/截面 (eVcm2) Se(E):电子阻止本领/截面(eVcm2) N: 靶原子密度 ~5?1022 cm-3 for Si
第五章 离子注入
第五章 离子注入
有关扩散方面的主要内容
?费克第二定律的运用和特殊解 ?特征扩散长度的物理含义 ?非本征扩散 ?常用杂质的扩散特性及与点缺陷的相互作用 ?常用扩散掺杂方法 ?常用扩散掺杂层的质量测量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rror function
C ?x, t ??
聚焦
加速管
扫描系统 靶
离
子
源
B10
B11
r
BF3:B++,B+,BF2+, F+, BF+,BF++
Q?
1 A
?qI
dt
第五章 离子注入
a) 源(Source):在半导体应用中,为了操作方便, 一般采用气体源,如 BF3,BCl3,PH3,ASH3等。 如用固体或液体做源材料,一般先加热,得到它 们的蒸汽,再导入放电区。
? 该理论认为,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 立的过程 (1) 核阻止(nuclear stopping) (2) 电子阻止 (electronic stopping)
? 总能量损失为两者的和
第五章 离子注入 核阻止本领与电子阻止本领-LSS理论
阻止本领(stopping power):材料中注入离子的能量损失大小
b) 离子源(Ion Source ):灯丝(filament )发出的自 由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后撞击 源分子或原子,使它们电离成离子,再经吸极吸 出,由初聚焦系统聚成离子束,射向磁分析器
气体源: BF3,AsH3,PH3,Ar,GeH4,O2,N2,... 离子源: As,Ga,Ge,Sb ,P,...
单位路程上注入离子由于核阻止和电子阻止所损失的能量 (Sn(E), Se(E) )。
? 核阻止本领:来自靶原子核的阻止,经典两体碰撞理论。
? 电子阻止本领:来自靶内自由电子和束缚电子的阻止。
第五章 离子注入
LSS理论
dE dx
?
?
N?Sn
?E ??
Se ?E ??
Sn E dx
际
控制掺入的杂质总量
工 艺
Q ? 2C1
D1t1
?
中
二 第二步 为有限源的扩散(Drive-in),往往同时氧化
步
(称为主扩散或再分布)
扩
控制扩散深度和表面浓度
散
C2 ?
Q
?D2t2
?
2
? C1
D1t1 D2t2
第五章 离子注入
二步扩散的两种极端情况
D1t1 ?? D2t2 or D1t1 ?? D2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