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传承
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提议
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提议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与文明的结晶,对于人们的思想触动、道德底蕴和文化认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落与流失的危机。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下面是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建议:一、教育传承:在教育系统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其背后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传授。
教育部门应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将其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
二、文化保护: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国家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并将其运用于当代文化创作与传播中。
三、文化传媒: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媒与传播。
传统文化需要有一种适应当代社会形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应加大对传统文化节目的推广力度,无论是综艺节目、电影还是纪录片,都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极宣传与传扬。
四、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泛开展社区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跨界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促进其发展。
传统文化无法脱离现实生活得以传承与发展,需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进行创新。
例如,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作品,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社会。
六、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独特特色,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通过文化交流与对外合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如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并传承给下一代
如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并传承给下一代人生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不断尝试中总结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而成功并不单单是一次次胜利和荣誉的积累,更是一种品质和生命的修为。
那么,如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呢?一、明确自己的目标成功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会四处漂泊或者迷失方向。
而目标的制定也需要明确和具体,不能过于笼统或者没有实际意义。
同时,自己的目标也不能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坚定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二、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取得成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努力。
成功的过程并不一定都是顺畅的,很多时候会遭遇挫折和失落。
但是,只要能够坚持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三、保持积极的心态成功的过程中,心态也非常重要。
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够有充足的动力和精神去迎接挑战和突破自我。
同时,积极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在逆境中摆脱困扰和烦恼,不会轻易放弃。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功需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明确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的。
同时,也需要树立对社会和个人有益的价值观念。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自己,也有助于他人。
五、注重自我提升成功的过程中,自我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六、传承给下一代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誉和奖励,还需要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只有将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传授给下一代,才能为他们蓄积更多的智慧和经验,让他们通过我们的经历避免走弯路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七、贡献社会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还需要对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诚信、贡献和回报社会,才能让我们对获得的成功和成就有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成功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也需要将这些经验和智慧传承给下一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民间绝艺失传是指某些民间技艺、手艺或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遭遇挫折,已经逐渐失落或完全消失。
以下是一些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1. 民间铁器制作
铁器制作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铁器制作已经渐渐被淘汰。
尤其是民间铁器制作,由于其原始性和手工艺术性质,更加容易失传。
许多传统的铁器工艺,如打铁、锻制等,已经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些民间绝艺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2. 角膜刻字
角膜刻字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医疗技术,用医疗器械在角膜上刻字,以治疗眼病。
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大,后继者少,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角膜刻字已经逐渐被淘汰。
现在,仅有极少数有老师传承的医生仍然能够使用这种技术。
3. 动物表演
动物表演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如猴戏、狮子舞、龙灯等。
然而,随着社会道德的提高和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增强,动物表演已经被禁止。
这些绝艺也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
4. 手工编织
手工编织是人类最早的手工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编织的普及,手工编织逐渐被淘汰。
现在,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还能够继续从事手工编织。
5. 北京胡琴
北京胡琴是中国的一种民间音乐乐器,也是京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音乐乐器的普及和京剧音乐的衰落,胡琴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现在,只有极少数老师能够继续传授这种音乐乐器。
魔法门10传承失落之城第三层噬尸鬼无伤打法
魔法门10:传承-失落之城第三层噬⼫⿁⽆伤打法
这⼆个噬⼫⿁免控制和毒;⽣命少于50%时攻击增加;格挡和闪避攻击时增加攻击次数,导致双持的近战越打越悲剧。
提供⼀个⽆伤过的简单有效的⽅法:
队伍配置要有2个会⽓系魔法的法师(我的是⾃由法师和萨满),然后就是⽓系⼀级送的吹风术教他们做⼈!
打法:引他们过来,等他们⾛到跟前时,近战⽆脑输出,然后2个法师⽤⽓系⼀级吹风术把他们吹后退⼀格。
下⼀回合他们会再⾛上前来,你重复这种战术就可以⽆伤玩死他们。
他们即使⼀回合能打10下,摸不到你还是⼲瞪眼。
如果你近战输出够⾼的话,法师不⽤喝蓝就可以搞死他们。
我就是0消耗过的。
逗游⽹——中国2亿游戏⽤户⼀致选择的”⼀站式“游戏服务平台。
叹息与渴念——论《失落的传承》的“宁静的自得”观
作者: 黄芝[1]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94-103页
主题词: 失落的传承;叹息;渴念;宁静的自得
摘要:国内外评论界给予印度裔女作家基兰.德赛的小说《失落的传承》一致赞誉,但也暴露出观点笼统、重复与脱离文本等问题,忽略了小说对印度普通人的人性与情感关怀。
从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小诗"宁静的自得"中获得灵感的德赛通过主人公赛伊传达了自己"叹息"印度普通人内心的"贪婪"和印度局势的纷乱,"渴念"那种"款款而行"的安宁生活。
本文认为,虽然德赛小资产阶级的身份使其渴念的印度生活模式具有乌托邦嫌疑,但德赛对印度普通人情感和命运的忧虑却情意真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素材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素材“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领导人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领导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摒弃:当然在历史长河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封建糟粕,比如人分高低贵贱,封建世袭制度下糜烂腐朽的生活制度,皇帝的三宫六院、富人阶层的三妻四妾、封建统治者以掌握文化教育垄断之下而搞的封建迷信,地主对穷苦农民的压迫、剥削等等。
传承:1、守住传统民俗: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的例子(一)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的例子(一)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以及新媒体的普及,文化意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落与变异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列举一些例子,并详细讲解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文化意象的失落1.传统服饰的衰退:许多国家的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化的时尚所取代。
例如,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等,由于现代人对便捷和舒适的需求,逐渐在生活中失去了地位。
2.方言的淘汰: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全球通用的语言,导致方言逐渐失传。
许多地方的方言渐渐被视为“土”的代名词,年轻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或者能够理解。
3.传统习俗的减少:一些传统习俗,尤其是庆祝节日的方式,逐渐值得尊重的活动。
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现代人对于效率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不再重视传统的庆祝活动。
文化意象的变异1.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使得文化意象相互融合,产生新的形式。
例如,西方的音乐和电影在亚洲地区受到热爱,而亚洲的影视作品也在西方赢得了广泛关注。
2.社交媒体对文化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化意象更快地传播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影响力强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Instagram,推动了文化意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创作,促进了文化的变异和创新。
3.广告对文化的影响:广告是文化意象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广告中的符号、形象和情境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美、价值观和标准的定义。
广告的趋势和风格会不断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异。
结论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意象可能逐渐失去地位,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也在不断变异。
然而,文化意象的失落和变异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通过尊重传统、保护文化遗产,并抓住全球化和社交媒体带来的机遇,我们可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塑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意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形式、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传统文化正经历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承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传承可以说是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连绵不断地向未来传递,使其成为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首先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
我们不能否认,对于传统文化的遗忘或甚至抵制,一定程度上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缺失和失落。
因此,在当今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自觉和认同,强化文化教育和宣传,努力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当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道路。
同时,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要注重涵养和培育。
无论是传统儒家文化、佛教禅宗文化、道教文化、民间文化还是民族文化,其内核无不是以人为本。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给人们提供优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认识和心灵上的满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既不将其僵化定格在传统中,又不让其失去传统的灵气。
总的来说,我们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以传承、创新和弘扬为宗旨,推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融合发展。
无论是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交流,这些都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可以被更多人所了解、所接受,从而实现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要注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维护其固有的人本和社会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并充分发掘地区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促进文化共享和交流。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保护、整合资源等方面也需要下一步的努力。
寻找遗失的文化优秀作文
寻找遗失的文化_优秀作文
寻找、文化、遗失、优秀作文
标题:探寻失落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
我们身处于这个时代,也应该有一份责任去挖掘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首先,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艺术、文学等方面。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珍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
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继承。
其次,寻找失落的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探寻失落的传统文化,如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地方进行学习和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
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戏曲演出、乐器演奏等等。
最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以确保它的永久保存。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组织文化讲座、传统艺
术表演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做一个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我们应该去探寻失落的传统文化,并传承和弘扬它。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和含义
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和含义“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源于汉代,这个故事传承至今,不仅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也引发了许多哲学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和其含义。
一、故事梗概“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某位读书人因为功名之事心中十分苦恼,于是来到悠闲自在的老人家中寻求解决办法。
老人拿出一个圆木枕头让他枕着睡觉,之后这位读书人便不再有追求功名之心。
后来,这位读书人遇到一位招聘官,自告奋勇参加了士兵招募,表现良好,最终成为了一名高官。
而他也明白了老人的警语:手中有缘,心中无志,弃了功名可未必过得好。
二、故事解读1.失落与重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读书人,他心中十分失落,因为功名之事而苦闷。
他面对成功、失落、挫折的心态描写得很传神。
等到他遇见这位老人,便开始了他的重生。
老人让他枕着圆木警枕,这其实是一种借助外力引导思想的方法,也是引导他重获内心平和的道路。
2.圆木枕头的象征意义圆木警枕是一个比喻,社会中很多人忙于事业,努力追求名利,结果却把自己捆绑在盲目追求的泥沼中,迷失了自我,枕头就成为了他们的提醒。
圆木,代表的是一个纯朴的品质,而枕头,则代表的是安眠方面的东西。
整个象征是让人们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最纯净、最原始的状态,那么出发点就能够协助人们健康地追求人生中的目标,并且在最终达成这些目标时保持平静的心态。
3.功名与追求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长久追求功名,让他感到心身俱疲,老人缓解了主人公的追求心态。
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果不拥有足够的努力和积累,就不能成功。
可是,过于追求功名,常常会使人沉溺于功利与虚荣,而丧失了原来的信仰和初衷。
对于成功而言,确实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应得到的某种表彰,因为追求的目标本身即是动力的源泉。
4.孝道与因缘这个故事中还隐藏着一些孝道和因缘的意义。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老人看似是陌生人,但却传达了他人父之情和诲人不倦之义。
这也体现了因缘关系,有时候一些琐碎的人际交往,或者看似不起眼的物品之间,都包含着意想不到的缘分和信息,就像这个圆木枕头一样,引导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乡土、农村与城市:三位一体构建《十八洞村》的故事世界
2021苗月执导的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2017)自上映以来便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影片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超越了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或简单图解主流话语或借用喜剧形式弱化乡村社会复杂性的表现形式,采用乡土、农村与城市三种叙述维度,阐释三种空间内社会、精神、文化等的相异与丰富性,将有关生命、生态、人性及乡村文化的多重思考糅合在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中,深刻呈现了传统乡土社区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向农村现代化进程进发时,诗意乡土与贫困现实间的矛盾张力,乡民的精神坚守与精神荒芜,乡土文化的传承、失落及其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发展等,人物形象饱满多样,内涵丰富且深刻。
一、文艺表达视野中的乡土、农村与城市从社会学和中国文艺批评实践经验的角度考察,乡土与农村分别表征着不同的文化意义空间。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乡下人视土地为生命根基,其生活及文化精神各要素都与土地密切相关;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具有亲缘、地缘聚合性,是“熟悉”的习得的礼俗社会。
[1]“农村”则主要是一个社区概念,其“在本质上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和重组中的乡村世界”[2],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国家(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进入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影响着自然的乡土世界,使其蜕变成带有现代性社会发展色彩的乡村世界。
伴随乡土到农村的演进,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等均发生巨大变化,两者各有优点与流弊。
就文艺表现及批评而言,批判乡土和田园乡土是两种主要的乡土叙述视角。
前者将思考的触角深入乡村历史和传统重负,重点表现乡村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乡民生存的艰难、人性的压抑及因袭的麻木与愚昧。
后者主要以肯定姿态,表现乡土社会的自然美、人性美与风俗美,重视原乡精神与文化表达。
农村作品则主要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变革及其给村民生活、心理带来的影响变化,常落脚于经济、体制、政策的变革成效,如电影《秋菊打官司》《李保国》等。
结合《十八洞村》的乡土表达实际,本文所提及的《十八洞村》的乡土社会主要指田园乡土。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苦”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苦”摘要:《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钻研学问、溯源文化的里程碑,是他在行路中寻求诗与远方的答案,虽存在很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拉开了中国文化散文的序幕,也给中国文人提出了全新的研究历史文化与文人人格的方式。
《文化苦旅》之“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山水寻觅之“苦”、文化探索之“苦”和人生求索之“苦”。
“苦”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旋律,《文化苦旅》中的“苦苦”探索,其本质上是对自然、文化、生命的探索。
关键词:《文化苦旅》;苦;文化;忧患余秋雨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通过山水风物溯求历史文化的脉络、人生命运的真谛,“苦”成为《文化苦旅》全书的主旋律。
余秋雨览遍古老风物,忆尽岁月长流,道出胸中之苦。
本研究辩证地看待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苦”味儿,是对作家文化观点的尊重与延伸,也是对这趟行走在历史与文化间的“苦旅”的探寻。
本文通过剖析《文化苦旅》,探寻作家厚重的文化意蕴,重点研究作品中“苦”的表现,从而形成对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对千古文化的传承、漫漫历史的溯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水寻觅之“苦”(一)踏遍千山万水作为中国当代文人中的一员,共同的文人意识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余秋雨放下埋头古籍的生活,开始走上讲学游历之路,在这场山水之旅中,他逐渐感悟他所游历的山水并非单单是自然山水,更是他心中的人文山水。
在行遍万千山水,抒怀心中丘壑的过程中,他时时在思考历史、人生与大千世界的交错关系。
(二)撰写丹心一片余秋雨撰写《文化苦旅》的“苦”在于内心对历史、文化、生命的感悟,在于走过现实的历史古迹,又巡游在思绪的千古传奇中,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惊诧中,也在古今交错的叹息中。
在这段漫长的旅行中,不仅他的脚步穿越万水千山,他的心也曾跋山涉水,不断追溯着来自历史、来自古老文明、来自人生百态根源的声音。
这种来自历史重压的苦,来自文化传承的苦,来自生命呐喊的苦,值得人们深思。
二、文化探索之“苦”《文化苦旅》作为文化散文的翘楚,摆脱了传统游记的单一性,在《文化苦旅》看似游记的背后倾注了作家深刻的文化思考,行文主要围绕文化展开。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乡村的传统文化渐渐被边缘化,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了失落的趋势。
近年来,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重视逐渐增强,乡土文化复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层出不穷。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分析其原因和现状,同时提出一些促进乡土文化复兴的建设性意见。
一、乡土文化的失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人口锐减。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大量传统文化载体的消失,乡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式微。
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下,乡村传统手工业逐渐式微。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乡村手工业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品制作逐渐消失,这些代表了乡土文化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品被逐渐淘汰,对乡土文化的损失也在不断扩大。
3. 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手工业文化等逐渐向西化,乡土文化的传统生活方式被现代生活方式所替代,导致了乡土文化的失落。
4. 农村建设的现代化。
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许多传统的乡土文化建筑与风物被拆除或改造,这也加速了乡土文化的失落。
尽管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挑战,但事实上,近年来乡土文化复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乡土文化复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的开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各地开展了大量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包括乡村文化节、传统技艺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等,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乡土文化的复兴。
2. 乡土文化教育的推广。
乡土文化教育的推广也是乡土文化复兴的重要方面。
学校礼仪教育的失落及其可能出路
学校礼仪教育的失落及其可能出路在当今社会,礼仪教育越来越被忽视和遗忘,这不仅在社会交往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更是对青少年成长和人格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礼仪教育的失落原因,以及如何重新推进礼仪教育。
第一部分:礼仪教育失落的原因1. 社会文化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礼仪的形式、标准和要求也在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渐被淡化,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也逐渐下降,从而导致了礼仪教育的失落。
2. 教育体制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教育学生的文明礼仪。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受相关的礼仪教育,但是这些教育大多是教材中简单的几句话。
由于这些教育并没有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无法得到及时而系统的礼仪教育。
3. 社会化教育逆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他们还会接触到一些影响不好的社会化教育。
这些教育会对其形成消极影响,对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带来不好的影响。
一些,并非有意,成为知名人物的名人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模仿效应,进一步增加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重振礼仪教育1. 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沟通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和家庭紧密相连的。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是最大的。
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沟通,树立一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理念,共同推进礼仪教育。
2. 制定\出台相关的礼仪教育标准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礼仪教育标准,是提高礼仪教育领域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并且积极地反馈礼仪教育标准,同时加强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知和学习,整体提高和巩固其文明礼仪的素质和能力。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礼仪教育现代科技手段成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手段,也为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供了新的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教育、电视、长者经验传承等多种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向学生传递文化礼仪同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传承英语作文
佚的文言文意思
'佚'在文言文中通常有以下几个意思:
1.失传:指某些文化、历史、文字等资料或传统已经失落或没有传承下来,不再流传至今。
2.分散、离散:指事物或人分散、离散,不再聚集在一起。
3.散失、失落:指某些物品或文化、历史等资料散失、失落,无法找到或传承。
4.简要、简要:指内容较简单,不详细。
5.遗漏:指某些信息或内容没有记录或记载下来,存在于记忆中。
6.非官方、非传统:指某种观点、思想或方式不属于传统的、官方的,而是依靠个人经验、知识或想象力得出的。
7.非正式、非正式:指某种行为、言论或活动不属于正式的、传统的,而是依靠个人兴趣、爱好或自由意志进行的。
传承排比句的作文
传承排比句的作文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仿佛带着岁月的尘埃和前人的智慧。
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串联在一起。
传承是技艺的延续,是精神的传递,是文化的接力。
说起传承,我就想起了我爷爷的木匠手艺。
那时候,我还小,总是喜欢跑到爷爷的木匠房里,好奇地看着他摆弄那些木头。
爷爷的木匠房,不大,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木材。
墙上挂着锯子、刨子、锤子,地上放着一堆堆的木板,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清香。
爷爷做木匠活的时候,那专注的神情我至今难忘。
他眯着眼睛,拿着尺子在木板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好像在和这些木头交流。
只见他手起斧落,木头就被劈成了想要的形状。
然后,他又拿起刨子,一下一下地推过去,刨花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
爷爷的手长满了老茧,可就是这双粗糙的手,却能打造出精美的家具。
爷爷最拿手的,就是做椅子。
从选料到打磨,每一个步骤他都一丝不苟。
他会先挑选一块好木材,用手抚摸着,感受它的纹理和质地。
然后,他开始锯木头,那锯子在他手里就像听话的孩子,乖乖地按照他的意愿工作。
锯好的木头还需要经过刨平、打孔、组装等一系列工序。
爷爷在组装椅子的时候,会特别小心,每一个榫卯都要严丝合缝。
他说:“这椅子啊,就像人一样,骨架要正,才能站得稳。
”最后,爷爷会用砂纸把椅子打磨得光滑细腻,再涂上一层清漆,一把漂亮的椅子就完成了。
爷爷做的椅子,不仅结实耐用,而且造型美观。
那流畅的线条,精致的雕花,无不展现出爷爷的精湛技艺。
每当有人来家里做客,看到这些椅子,都会赞不绝口,爷爷总是笑着说:“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制造的家具越来越多,爷爷的木匠手艺渐渐没了市场。
年轻人都觉得木匠活又累又脏,不愿意学。
爷爷为此很是失落,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木匠房里,抚摸着那些工具,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不舍。
有一次,我问爷爷:“爷爷,您的手艺这么好,为什么不教给别人呢?”爷爷叹了口气说:“现在的孩子啊,都不愿意吃苦,这手艺怕是要失传喽!”我看着爷爷落寞的神情,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要跟着爷爷学木匠手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家公去世朋友圈文案
家公去世朋友圈文案1.失去了一个家族的长辈,心中充满了失落和痛苦。
2.家公,您的离去让我们倍感无助,愿您在天堂安息。
3.家公曾是我们的明灯,如今灯火渐暗,我们将继续传承您的价值观。
4.家公是我们家族的坚强后盾,您的离开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空虚。
5.家公晚年一直是我们的依靠和精神支持,我们会为您守护家庭的荣誉和传统。
6.感恩家公给予的慈爱和教诲,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亲情和家庭的重要。
7.家公离开我们时,心如刀绞,希望您在天堂不再受苦。
8.守望着家公离去的夜晚,思绪万千,珍惜与他在一起的每个瞬间。
9.家公,您是我心中永远的坚强象征,您的离开让我感到无比的痛心。
10.回忆起与家公一起共度的欢笑时光,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思念。
11.家公离开是我们命运的挑战,但我们会继续为您争取幸福和成功。
12.家公,你的离去让我们更懂得家庭的温暖和珍贵。
13.在您离开的那一刻,我们的眼泪告诉了我们对您的深深思念。
14.家公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
15.家公是我们的英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16.家公是家族的骄傲,他的离开让我们更加珍惜亲人和家庭的重要性。
17.愿家公在天堂安息,我们会继续传承您的家族精神和价值观。
18.家公的离开让我明白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天。
19.家公,您的离开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20.家公,您的离去让我明白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21.家公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您的离开让我们倍感沉重和失落。
22.离开我们的家公,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安康。
23.感谢家公曾经给予我们的关爱和指引,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4.家公离去的消息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我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25.家公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他的离开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
26.家公,您的离去让我们更加珍惜亲人和家庭的幸福时光。
27.家公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源泉,他的离开让我们感到无尽的悲伤。
28.家公离开了,留下了一片沉默和哀伤,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父辈去世激励的句子
父辈去世激励的句子
1、生命有一次拾荒,拾到的是苦乐。
父母去世是一种苦,但是它也是一种力量,鼓励你前进,勇敢面对未来。
2、当父辈走了之后,我们不得不学会独自面对一切,要坚强、勇敢,真正做到人生的主人。
3、活着的时候,他们付出了母爱和父爱,而去世之后,唯一能够传承他们丰厚爱情的,就是把这种爱情传递给家人,继续传承下去。
4、父母去世的激励:虽然你有失落和痛苦,但请不要让这种失落和痛苦让你停止前进,而是让它们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5、父辈去世,去世后的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痛、失落,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你的力量,传承他们不朽的爱,他们的爱永远不会离开你,永远不会消失。
佚的文言文意思
佚的文言文意思
'佚'在文言文中通常有以下几个意思:
1.失传:指某些文化、历史、文字等资料或传统已经失落或没有传承下来,不再流传至今。
2.分散、离散:指事物或人分散、离散,不再聚集在一起。
3.散失、失落:指某些物品或文化、历史等资料散失、失落,无法找到或传承。
4.简要、简要:指内容较简单,不详细。
5.遗漏:指某些信息或内容没有记录或记载下来,存在于记忆中。
6.非官方、非传统:指某种观点、思想或方式不属于传统的、官方的,而是依靠个人经验、知识或想象力得出的。
7.非正式、非正式:指某种行为、言论或活动不属于正式的、传统的,而是依靠个人兴趣、爱好或自由意志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落与传承
作者:缪力行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第34期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缪力行
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越过越怪。
每逢佳节临近,商号总要挂出促销的招牌。
每当我看到
佳节到来前商场里如潮的人群,或者守在电脑前等待零点来临“秒杀”商品的人们,一个问题
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我们是否在把一切传统节日过成了“购物节”?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失落,从节日习俗的式微里可见一斑。
我家虽不算书香
门第,做事也还带些古风。
听外公说,过去春节贴的门联,往往由家族中富有学识者主笔;倘
能请到有名望的乡前辈,那更是很大荣光了。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春联反映着家族的学识和
品位的高低,写春联成为同乡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竞争。
春联的内容雅致、考究:春联的书法形
式也异彩纷呈。
反观现在常见的印刷体春联,机械而匠气,毫无文化或艺术的美感可言,贴春
联也完全流于形式。
我也劝外公亲自写一副春联,外公欣然应允,奈何在都市里,用以书写的
大红色门联已经很难寻得了。
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里,连一副书写用的门联都很难
寻得,不得不说,这很像一种讽刺,也很悲哀。
钱钟书说,一个文明的发祥时期是文明的童年期,我们追寻先人的足迹,也许并非由于慕古,而是因为喜欢小孩子。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曾说,诗人和智者,也许都体验过儿
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
我想,非但一个个体很值得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国家或民族也是如此。
在春节的祈福里,我能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求;在中秋的团聚中,我能体会中国
人的家庭观念;在清明祭扫中,慎终追远的情思就油然而生。
集中国人的人伦信仰之大成的节日,我以为恐怕要数端午。
屈原是位没落的楚国贵族,他的政治抱负终身未得实现,终于投身
汨罗江。
百姓对这样一位“失败者”的怀念,不仅是出于同情,更是对一位胸怀理想的士大夫
的景仰。
这种景仰遍及整个社会,又延续千年,看似是一种偶然的自发现象,实际上却是一个
民族的人伦信仰所带来的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
文化文化,文以化人。
不得不承认,在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精神构
建层面上的内涵已经失落很久了。
然而为了传承与复兴,生硬地、自上而下地推广传统文化,
似乎就与文化的精义相背离了。
我心目中的对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传承,有点儿像泡温泉:那是
一种来自文化氛围的温情和暖意将人环绕;又有点儿像在花园的小径上漫步:小径旁种了许多
紫罗兰,每一朵紫罗兰上都停着一只智慧的蓝蜻蜓。
当然,也许我走不到这条小径的终点(也
许这条小径根本没有终点),但一想到在我之后,仍有人沿着这条小径走下去,我就很开心。
(荐稿教师:陆平/编辑:于智博)
评点:王守明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一书中说“生命注意力、精神重心、人生面貌——皆全方位地
物化”。
此文作者的担忧也正是如此——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和传承的担忧。
此文首先观照传统节日里文化失落现象,见微知著,坊间节日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人伦
信仰所带来的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所以传承才成为一种必然,文末,作者使用一个比喻论
证来论证自己心中文化传承的蓝图。
此文语言像一首轻音乐,娓娓道来,不疾不徐,流畅而又温情,使议论文少了些许坚硬,
多了很多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