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15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观点判断一些实质问题。
2.认识西北地域的大概范围、自然特色及其形成原由,能解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由。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 要点 )4.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举措。
( 难点 )5.掌握其余土地退化问题的原由、危害及治理举措的剖析思路。
( 难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1荒漠化的含义阅读教材 P36~ P38图文资料,达成以下问题:1.荒漠化的观点(1)荒漠化: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使用不妥(2) 土地退化:?土地的生产能力降落或其余因素2.荒漠化的种类(1)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滥垦滥牧致使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损坏。
3.我国西北地域的荒漠化因素(1)地点因素(2)植被因素(3)人类活动因素正误判断:(1)荒漠化就是荒漠化。
()(2)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的自然原由是水蚀作用。
()(3)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由是植被损坏,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提示】(1) ×荒漠化包含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含人类乱垦滥伐所致使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损坏;此中风力长久侵害作用形成的荒漠化不过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域植被损坏后,受流水侵害作用,岩石裸露,出现“红色荒漠”。
(3)√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都属于季民风候区,形成荒漠化的原由都有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同时都有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损坏。
教材整理 2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阅读教材 P39~ P40图文资料,达成以下问题:1.荒漠化的危害(1)经济方面:荒漠化是全世界性的灾害,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方面: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供给了充分的沙源。
(3)生产方面:致使植被和地表形态的损坏,使生物生产力连续降落,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既而引起饥荒。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湘教版 必修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视频主要展示了那些什么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科尔沁草原的两张图片。
对比景观发生变化的原因,那么什么是荒漠化呢?导出荒漠化的定义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合作探究“活动”的第二个问题: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水文、植被)有什么关系?小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们了解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具体会带来那些危害呢?二、荒漠化的危害展示沙尘暴图片,学生思考展示的沙A尘暴和荒漠化有什么关系,问题: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造成了那些危害呢?荒漠化造成西北地区这么多的危害,危及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治理它,如何去治理呢?三、荒漠化的防治播放视频:三北防护林我国政府已建三北防护林来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治沙的主要植物,及一些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和成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逐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2.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3. 荒漠化治理措施:荒漠化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例和成效。
3. 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讨论主题和荒漠化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其危害: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荒漠化治理措施: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知识。
5.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效果。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
课时2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3.掌握其他土地退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
一、荒漠化的危害1.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016年4月23日,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兰州市等多地出现今年以来的最强沙尘暴天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哪种现象与沙漠有关( )A.沙尘暴B.黄河泥沙增多C.寒潮D.伏旱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B.全球变暖C.臭氧层空洞D.砍伐森林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黄河泥沙增多与中游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寒潮与冬季风有关;伏旱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
第2题,全球变暖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有关;臭氧层空洞与排放氟氯烃气体有关;砍伐森林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由荒漠化引起的。
反思归纳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1)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荒漠化形成的流动沙丘能淹没农田、村镇、铁路、公路、水库和灌渠;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的生产力也持续下降,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破坏。
(3)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会造成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饥荒。
二、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防治措施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3. 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4.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治理措施及治理成效。
2. 难点: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4. 采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
2. 提问:什么是荒漠化?它为什么会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案例分析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危害的案例,如沙漠化、草地退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多媒体展示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如植被恢复、沙漠变绿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环节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荒漠化治理项目,分析其成效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方法。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湘教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教学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荒漠化的成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能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是要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过程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图片,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地区会面临荒漠化的挑战?荒漠化对当地有何危害?”1.2 课程目标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和特征。
认识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危害。
探讨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有效性。
第二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2.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包括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两个方面。
强调荒漠化的动态性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2.2 荒漠化的特征描述荒漠化的主要特征,如土壤侵蚀、水资源减少、植被退化等。
分析荒漠化地区的气候、地形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第三章:荒漠化的原因3.1 自然原因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强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
3.2 人为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贡献,如过度开发、土地过度利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荒漠化的危害4.1 环境影响描述荒漠化对土地、水资源、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4.2 人类影响探讨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计的影响,如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等。
强调荒漠化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第五章:荒漠化的治理5.1 治理措施介绍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强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2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案例为例,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六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案例分析6.1 案例一:甘肃省张掖市的荒漠化治理介绍张掖市荒漠化治理的背景和取得的成果。
分析治理过程中采取的关键措施,如退耕还林、草地改良等。
6.2 案例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荒漠化治理探讨吐鲁番市荒漠化治理的挑战和成功经验。
高中地理 第2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义 湘教版必修3
第31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一 荒漠化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提示 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反思归纳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合理利用水资源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题组一荒漠化的形成1.(2019·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公开课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一、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七、学情分析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
湘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word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设计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荒漠化的成因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这是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可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却变成了这样。
生:啊……师:美丽的月牙泉到底怎么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了解本节的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这部分我们将通过自主学习部分来达标。
2.通过对我国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原因。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合作探究部分来突破。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案反馈]师: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驶向目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一些优点和缺点。
这次学案反映出咱们班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
优点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同学能够将学案认真完成,特别是大屏幕上展示优秀同学的名字。
优秀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字迹是非常工整、其次是完成率高,更重要的是正确率很高。
那么,在我批阅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
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强度越来越强。
一、荒漠化的含义【讲解】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
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教科书版本:湘教版3. 学科:高中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学会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荒漠化的危害;(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手段及其实施效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危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张掖等;(2)分析案例中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珍惜资源、关爱大自然。
六、课堂练习1. 根据教科书P74图7.23,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湘教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
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4.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和对原因的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的分析,明确荒漠化的危害。
3.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
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然感和紧迫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和表现。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学法提示】
案例分析法。
【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
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2.设计意图: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二、教学方法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2.案例分析论证法: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三、学法指导1.观察法:在阅读荒漠化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时用此方法。
图 a、b是植物的根,c是植物的叶。
可仔细观察得出根叶的特点。
2.列表对比法: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3.逻辑方法: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气候(干旱)荒漠化人为因素四、教学程序本节课型为新授课,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设计1.复习导入本节的导入采用问题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2个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之后承转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讲授新课[板书]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
②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
③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5分钟)1.概念2.成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自然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动力条件:风力作用人为原因典型地区危害过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的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农垦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 二.荒漠化的防治(25分钟)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5分钟)学生交流发言: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
(10分钟)[板书]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5分钟)学生交流发言:①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②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
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
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
③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
④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课本表4.1中列举的几种地理现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的第二原则。
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
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
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
(10分钟)[板书]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主要原则:(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板书]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10分钟)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学生交流发言:措施(5分钟)[板书]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老师点拨: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肉质植物,如图4.14中的a类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暂短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如图4.14中的b类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如图4.14中的c类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
(5分钟)[板书]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练习: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5分钟)3.板书设计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一、荒漠化的成因1、概念自然因素:2、荒漠化的成因人为因素:二、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主要原则:(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三、治理措施和经验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