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大小(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用两种方法比较线段的大小。

2.能进行简单的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

3.能说出线段的中点的意义,并应用中点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

难点是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及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落实十二字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指导自学用最短的时间展示简洁明了的自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出示本节课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这里本人对课本的学习顺序稍作调整,先学线段的比较,然后学习尺规作图,最后学习线段中点的定义,这样感觉有条理一些。

(二)自学检查1、比较线段的长短(1)让学生根据自学直接回答比较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另就叠合法我设置情境重点理解:拿出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

故意让黄色绳子一段长出,又展示另外一段,结果红色绳子长处,两次学生判断产生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小结出必须一端要对齐的注意事项。

自主练习:两条线段要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端点互相重合,另外的两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同侧。

如果点A与点C互相重合,点B与点D要在A点的同侧,当点D与点B 重合时AB=CD ; 当点D 在线段AB 内部时,A B >CD ;当点D 在线段AB 外部时,A B <CD.AB=CD AB>CD AB<CD 以上就是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2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2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度量、叠合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来表示线段的长短;叙述中点的概念,熟练掌握并会运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身高比较得到线段比较的过程,感受线段的和与差也是线段的事实,发展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叠合的方法与步骤.难点:理解线段中点概念.教学准备教师:一些铁丝.学生:一根小吸管.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有两位学生,如何知道哪位高哪位矮?由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口述及示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学生尝试比较学生的身高,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二、展开.1、探索.同桌两学生取出自带的吸管,让它们比较长短,并讨论如何比较?由学生讨论后,老师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过程中的细节.(充分放开学生,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口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 思考:我们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能否从上面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口述过程与方法,教师演示.(用几何画板)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口述及教师的演示后,理解比较线段的两种方法.板书课题:线段的长短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用叠合法进行线段比较的注意点.2、课堂练习.(1)如图线段MN为已知线段,你能否用直尺及圆规准确地画出一条与MN相等的线段.(此问题能使学生再经历线段叠合的过程,从而加深用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的印象,学会截取线段为作图打下基础.)(2)如图线段AO与BO相等,你有何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加以引导,得出中点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图形与相应数量关系的等式之间建立联系,即几何语言的书写:由点O为线段AB的中点,可以写出AO=BO 12AB.)3、操作.让同桌学生演示并说出两根铁丝(或吸管)的和与差,只要学生能直观的体会和与差就可以了.(通过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线段的和与差还是线段的事实.)4、例题.例1、已知线段a、b,(如图.)分别用叠合法和刻度尺测量两种方法比较他们的大小.解:(1)线段a与线段b的长度分别为2厘米和3厘米,所以a<b.(2)叠合线段a与线段b,线段a的另一个端点在线段b上,所以a<b.例2、如图,点A、点B、点C三点在一直线上,请补充完整:AB+BC=( ),BC=( )-( ).解:由题意得,AB+BC=(AC),BC=(AC)-(BC).例3、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如果AB=4厘米,(1)求AC、BC的长;(2)说出线段A C、BC与线段AB的关系.解:(1)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又AB=4厘米所以AC、BC=12AB=2厘米.(2)AC+BC=AB=4厘米.例4、如图,AB=6厘米,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线段AD有多长?解: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又AB=6厘米,所以AC=BC=12AB=3厘米,CD=12CB=1.5厘米,AD=AC+CD=4.5厘米.(组织学生回答例1、例2,学生板书例3、例4,并加以修改,用以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例1是线段比较法的直接运用;例2是线段和与差知识的检查,用以掌握线段的和与差还是线段这一事实;例3是线段中点知识的应用,并训练其几何语言的运用;例4是知识的全面考察.四个例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层进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题能力.)5、巩固与延伸.(1)已知三角形如图所示,要求画出AC+CB,比较AC+CB与AB的大小;比较AB—AC 与BC的大小.(用多种方法.)(2)在线段AB上,你能找到几个点,使得线段AB被分成两条线段的和?如果分得的两条线段相等,这样的点有几个?(3)如何找到一条绳子的中点?解:(1)度量、叠合或线段公理;度量、叠合.(2)无数个;一个.(3)两个端点重合(即将绳子对折).(本练习是对本课知识的检查.第(1)题是线段比较的两种方法运用;第(2)、(3)题是线段和与差知识及中点知识的灵活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发散学生的思维.由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修正,使得大家共同提高.)三、课堂小结.1、掌握线段比较的两种方法,重点是叠合法.掌握线段中点的概念及其几何语言,了解线段的和与差.2、这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探索性学习.(课堂小结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重现,更是将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采用学生总结,师生补充完成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受尊重的感觉,可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新课.)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141页的练习3、4和教材142页的习题4.3的1、题.。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1(29页)(沪科版七年级上)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1(29页)(沪科版七年级上)
《线段长短的比较》教学说课
– 教材分析(说教材) – 学情分析(说学法) – 教学策略(说教法) – 流程分析(说过程) – 课后思考(说反思)
结束放映
教材分析(说教材)
• 在刻度尺比较线段长短的基础上,介绍了 线段长短的另一种比较方法—叠合法,给出 了两条线段长度三种不同关系的几何符号 表示,以及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 示,通过观察思考与操作演示,给出了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以及两点之间距 离的概念。
•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应设计教学情境,采用 类比触类旁通的方法,使概念中的要点逐一呈现 出现,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 注重数学析(说过程)
• 创设情境问题 确定课题目标(约2分钟) • 提出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自学(约15分钟) • 针对学生问题 进行合理讲解(约10分钟) • 设计有关例题 随堂巩固提高(约15分钟) • 课堂提问小结 呈现板书设计(约3分钟)
条与MN相等的线段吗?
画法:
⑴ 画射线AB;
⑵ 用圆规量出已 知线段MN的长;
⑶ 用圆规在射线 AB上截取AC=MN。
则线段AC就是 所要画的线段。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 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图,A把一条C 线段B 分点成C是两线条段相AB的 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
中的点,中如点果。AB=4cm,那么
问题情景1
• 小明中午在学校餐厅值班,负责将长短不一的筷 子分给每一位学生,小明应该怎样做?
创设情景 2
• 小猫、小狗为什么都选择直 的线路?难道它们也懂数学?
课题目标
• 1、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 线段的长短;
•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 表示;
• 3、借助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所 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4.3线段的长短比较-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3线段的长短比较-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线段的长短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数轴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使用数轴求线段长短及其比较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能够掌握求线段长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数轴求线段的长短并进行比较;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以及相关练习题等;2.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数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学生通过回忆过往所学的知识,认识线段的基本概念。

提出线段长度比较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长度,引出数轴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2. 理解数轴的概念1.教师通过实物等形象的方法,让学生感性认识数轴的概念;2.引导学生感性认识数轴的正负方向并标出相关标记;3.进一步巩固数轴的概念,引导学生手绘数轴,并在上面表示数的位置。

3. 掌握线段长度的求解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线段长度的求解方法,并强化学生计算线段长度的能力。

4. 运用数轴求线段长短并进行比较1.运用数轴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际练习巩固学生的掌握能力;2.引导学生将两个线段在数轴上表示,并进行长度比较,进一步训练学生计算线段长短的能力。

5.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检测。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生能够准确计算线段的长度,并掌握长短比较方法;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根据数轴的有关知识做出更多自己的练习题;2.学生还可以继续进行数轴的探索和应用,如数轴的扩展应用、复杂问题的解决等。

线段长短比较说课

线段长短比较说课
通过类比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迁移,类比的思考方式,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并顺利引出尺规作图。这样能让学生体会方法的获得过程,同时可以巩固对表示方法的掌握。
环节三
知识延伸
如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路,那条路最近?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引出线段的性质和线段的中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是通过比较身高这一生活问题引出两条线段长短比较的话题;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寻找数学知识与并用数学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的身高的分类,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中的分类思想,通过度量法和叠合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对中点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图形的三重性:定义,定理和判定方法,为后面其他几何概念的学习做好铺垫;“从A到C的四条道路,哪条最近?”直接让学生从图和形的角度感受到生活现实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性质。通过变式使学生再次体会分类思想,数形结合和方程思想,让学生体会由形到数的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
将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编排。通过提问、板演、示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进行及时反馈。一方面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通过类比获得知识体验,另一方面力求让学生在发现和总结中快乐学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出线段比较的必要性
环节二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议一议
(1)两条线段有哪些关系
(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线段的计算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掌门1对1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分析:《比较线段的长短》内容选自数学七年级上册。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回过头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叠合法”、“度量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尺规法”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画已知线段的和、差、倍等,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叠合法”、“尺规法”还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进行几何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2、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3、了解线段线段和、差的概念;4、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画两条线段的和、差。

【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2、经历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尺规法的运用。

【难点】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的结合。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有二个任务:(一)创设针对问题与背景知识的互动式教学情境(二)营造探索交流空间,课堂上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这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理解线段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但对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线段的长短比较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线段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线段,如尺子、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长短比较。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讲解并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比较:直接观察线段的长度,判断长短。

–间接比较:利用其他线段作为标准,比较目标线段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两根线段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运用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解决。

如:“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绳子长1.5米,哪根绳子更长?”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讲评。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理解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比较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线段的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难点:理解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比较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线段的比较方法。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线段模型,用于让学生操作和观察。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引导学生发现线段比较的方法,并进行讲解和演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使用教学道具进行线段的比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线段比较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3.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例如,展示两辆汽车相距10公里,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另一辆汽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问两辆汽车多长时间后相遇?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快慢。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线段长短的比较,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线段模型、直尺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赛场地、道路规划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线段长短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直尺和线段模型,尝试比较线段的长短。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案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案

沪科版《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4.3线段的长短比较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年级:七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节选自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目测法”、“度量法”、“叠合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目测法、度量法、叠合法,并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两条线段长短比较的结果。

2.掌握用圆规进行叠合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尺规作图法。

3.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并能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度量、叠合等活动,采取多种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2.自主探究使用圆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以及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尺规作图的过程。

3.通过对比了解度量法和叠合法分别是从“数值”和“形”的角度来进行线段的长短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同时他们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线段及其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几何工具的运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 1.经历观察、度量、叠合等活动,采取多种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2. 自主探究使用圆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以及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尺规作图的过程。

3.通过对比了解度量法和叠合法分别是从“数值”和“形”的角度来进行线段的长短比较。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上传: 陈亮更新时间:2012-5-17 7:40:09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略)三、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学生通过比较姚明和潘长江的身高得出:当两条线段差别比较大时可以通过目测的办法比较长短,对于线段a和线段b差别比较小时,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呢?引出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把现实生活中的娱乐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从右图中,ab间的弧线、线段、折线,我提问:哪只狗最聪明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和距离的概念。

(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同时强化了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用目测法、叠合法和度量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学生归纳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4、线段的中点及表示法(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5、实践应用(用正方形实物如何帮蚂蚁设计线段吃到糖)(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数学地思考。

同时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线段的长短比较”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线段的长度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线段的性质和长度比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性质,以及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性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性质,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素材:线段图片、实际操作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例子,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线段的性质和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操作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

如:给出两条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课件】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课件】
f.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 大 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探究新知 例1 如图,已知线段a, 用圆规和直尺画出线段AB , 使得AB=a.
解:(1)画射线AC (2)在射线AC上截取AB=a
线段A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探究新知 例2 先视察估计图中线段a、b的大小,然后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对a、b进行比较, 并用“<”连结.
教学 楼
探究新知
活动 室
教学 楼
应选择黄色的路线.
上面问题,反应了线段有如下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
巩固练习
A、B两个村庄位于小河c的两岸,现在要建一座小桥,使得A、B两村庄 的路程最短,请你帮忙找到建桥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课堂总结
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探究新知
问题: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说说你想到的办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a.将线段AB的端点A与CD的端点C重合. b.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线段 AB与线段CD叠合. c.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 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此时有AC=CB=12AB, 或AB=AC+CB=2AC=2CB.
图① 图②
探究新知
例3 已知线段AD=12,AB=2,点E是AD的中点,点C是BD的中点,求 EC的长.
解:∵AD=12,点E是AD的中点,∴AE=12AD=6, 又∵AB=2,∴BD=AD-AB=12-2=10,BE=AE-AB=6-2=4, ∵点C是BD的中点, ∴BC=1BD=5,
解:(1)画射线OC ( 2 ) 在 射 线 OC 上 截 取 OA=a , OB=b.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作者:————————————————————————————————日期: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上传:陈亮更新时间:2012-5-17 7:40:09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ﻫ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略)ﻫ三、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学生通过比较姚明和潘长江的身高得出:当两条线段差ﻫ四、教学过程:ﻫ别比较大时可以通过目测的办法比较长短,对于线段a和线段b差别比较小时,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呢?引出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把现实生活中的娱乐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从右图中,ab间的弧线、线段、折线,我提问:哪只狗最聪明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和距离的概念。

(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同时强化了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ﻫ3、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用目测法、叠合法和度量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学生归纳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4、线段的中点及表示法(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5、实践应用(用正方形实物如何帮蚂蚁设计线段吃到糖)(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数学地思考。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和画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理解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于线段的性质和画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理解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够进行线段的比例计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例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包括图片、模型等。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例如,展示两根绳子,让学生比较哪根绳子更长。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解答和讲解。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比较线段的长短(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侯艳华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育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份,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温习巩固,同时也为此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式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熟悉,同时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能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目标分析按照上述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1、二、进展有层次的思维,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觉功效。

3、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和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按照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肯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难点是比较线段长短的方式及线段中点的表示方式和应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觉式的教学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一路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学生通过比较姚明和潘长江的身高得出:当两条线段不同比较大时能够通过目测的办法比较长短,对于线段a和线段b,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的观点不一,象如此的线段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长短呢?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设计用意: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很容易的展开思维。

利用姚明、潘长江的明星效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娱乐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

)(二) 联系实际,探讨新知1、 性质、概念(1)情境:在地面上有两点A 和B ,B 处放有一块骨头,黑狗走的是AB 间的一条弧线,黄狗走的是AB 这条线段,花斑狗走的是AB 间的一条折线,我提问:哪只狗最伶俐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分析:
《线段的长短比较》内容选自沪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回过头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叠合法”、“度量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尺规法”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画已知线段的和、差、倍等,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叠合法” 、“尺规法”还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进行几何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
2、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3、了解线段线段和、差的概念;
4、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画两条线段的和、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2、经历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尺规法的运用。

【难点】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的结合。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有二个任务:
(一)创设针对问题与背景知识的互动式教学情境
(二)营造探索交流空间,课堂上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这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

另外,教学中我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启发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辩一辩、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并经历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1、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 (请同桌两同学站起来各自发表意见)
2、要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用两根绳子作教具)
3、我们能用眼睛准确看出下列二组图形中线段a与b的长短吗?(看完以后
再请同学用刻度尺量一下,看看自己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目的:通过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深入思考,找出解决
问题即是要比较线段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践探究
1、生活感悟:
①通过实物的比较与方法的运用,初步明确两个实际物体的长短或高矮的比较
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度量法,叠合法)
②请同学们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说明怎样比较你所举出的实例的长
短(可比较长短或高矮的物体)
学生活动:(2—3分钟)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感悟生活中实物长短的比较
教师准备基本工具:刻度尺,圆规,米尺,细绳
2、实验演示:
方法一:将实物抽象成线段,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教师可边说边用电脑演示)
C D
A B A B
C D
A B
C D
如果AB 比CD 短,我们可以记为 如果AB 与CD 相等,我们可以记为 如果AB 比CD 长,我
们可以记为
AB <CD (或CD >AB ). AB =CD (或CD =AB ) . AB >CD (或
CD <AB ).
方法二:我们还可以通过量出各条线段的长短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表示方法:试用几何语言表述两线段比较可能出现的结果。

若两线段为线段AB 、线段CD ,则有如下结论:AB<CD 、AB=CD 、AB>CD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的了解有一个生动、直观的体验,同时通过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完成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化既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

(三)、应用实践
1、练一练
1)全班分组,每组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同桌交换,估计三条边的大小,再利用手中工具(直尺、圆规)来检验你的估计。

并用几何语言来表达。

学生活动:个体独立思考并利用工具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活动目的:学生学会用直尺,圆规来完成度量法与叠合法,变感性为理性,达到2.做一做
A B (第1题) 1.(1)用刻度尺量出图中三角形三边的长:
(2)用”=“ “<“或”>”号填入下面的空格: AB____BC, AC____AB, AB____BC. 2.用圆规比较下列各线段的长短.
(1)
(2)
a b
即学即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利弊,同时达到巩固的目的。

3.画一画
例1.如图,MN 为已知线段,你能用直尺和圆规准确的画一条与MN 相等的线段吗?
例2.如图,已知线段a,b ,画一条线段c ,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a b a b
结论:线段c 的长度是线段a ,b 的长度的和,我们就说线段c 是线段a ,b 的
和,记做c=a+b ,即AC=AB+BC 。

变式练习:上题中,若线段a 的长度小于线段b 的长度,请你画一条线段c ,
使得它的长度等于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差。

根据图形填空:
b- a
1、AC= _ _ _ _ + _ _ _ _
2、此时 AB= _ _ _ _— _ _ _ _
线段a 是线段c,b 的差,记做a=c-b (即AB=AC-BC)
补充例题:已知线段a,b,利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
(1)c=2a (2)c=3a-b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能力,复习大小比较方法,更重在培养发散性
思维能力,且巧妙地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差倍的意义。

(四)应用巩固
1.根据地图中北京、广州、上海三个城市的位置,画出
连接三城市之间的线段,并用圆规比较它们的长短
(目的:让学生体验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
A B C M 北京 上海
广州
A B C M a A C
B
2.如图所示,C、D在直线AB上,则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A、AB-AC=BD+CD
B、AB-CB=AD-CD
C、AC+CD=AB-CB
D、AD-AC=BC-BD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理清和、差之间的关系)
A C D
B 3.已知A、B、C是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
且线段AC=1,BC=3则线段AB的长度是____
(目的:让学生合作、讨论,本题渗透分类讲座的思想。


(五)归纳总结:
学生自评:独立完成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本节课学习中
的收获,困难。

师生达成共识,掌握线段的比较,线段和差的表示。

五、评价:
本节课中,我依据基本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情境设计与导入、互动式交流与讨论、自我点评与总结、教师引领归纳、互
动式扩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尽可能多的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不排除使用接
受学习。

敬请各位领导、老师留下您宝贵的建议,我将十分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