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九章 油层对比1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三、地层的对比
了解各地层单元在区域士的变化,如古生物化 石、岩相、岩性变化等内容。将不同地区属
于同一时代的地层对比起来的工作就是 所谓的地层对比。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
成的,划分是对比的基础,对比能促进和验证 划分。
四、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关系
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划分是对比的 基础,对比能促进和验证划分。
5、中生代
(1)定义
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个时代,分第三纪和第 四纪两个纪。
(2)主要特征
由于新生代时间短,距离现代近,地层保存 比较完整和全面,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系最密 切,所以研究得最详细。 在新生代时期,除了初期阶段我国的西藏、 台湾等地仍为地槽区外,其他地区均已上升为 陆地。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兴盛的时代。在植物方面, 是种子植物兴盛时代。
3、古生代
(1)定义
古生代是从元古代以后到中生代以前的一段地 质历史时期。分为上、下古生代,包含6个纪。
(2)主要特征
出现了第一批生物并且很多生物以后完全灭 绝,如笔石和三叶虫等。 古生代曾发生两次造山运动,一次是发生在 寒武纪到泥盆纪的加里东运动,另一次是发生 石炭纪到二叠纪的海西运动。 6个纪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①寒武纪
寒武纪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期,在世界各处 广泛发生海侵,将各地相互沟通。在中国,当 时由于地壳缓慢下降.海水由西南侵入,经由 华东、华北与北冰洋侵入的海水汇合。在世界 各地普通发现古杯海绵及藻类化石,以及砂泥 相的沉积,说明当时是以气候温暖的浅水环境 为主。
②奥陶纪
寒武纪末期,部分地区海水退却,到奥陶纪 各处又发生海侵。在中国奥陶纪沉积广泛,分 为两个区域,华北以碳酸盐岩石为主,华南以 碎屑岩、笔石页岩为主,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 境。奥陶纪的生物主要有笔石、三叶虫以及头 足类中的珠角石、直角石,腕足类中的正形贝 、扬于贝、海林擒等。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构造对比
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 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特征,可用 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地壳运动的结果必然引起沉积条件的改变 和古生物特征及其组合的变化,因此利用不 整合面划分和对比地层,实质上与重矿物法、 古生物法是一样的,它可以作为分层和对比 的依据之一。
尽管油层对比所应用的方法和区域地 层对比基本相似,但由于油层对比的单 元较小,古生物、重矿物等在地层剖面 上的小段内变化不显著,难以作为对比 标志。 因此,油层划分与对比应是在地层 界线及标准层的控制下,根据岩性、电 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厚度比例关 系作为对比的依据。
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依据:不同地层具有不同的波阻抗(即岩石密度和速度的乘 积)。当相邻地层的波阻抗不同时,在分界面处便存在波阻 抗差,界面上发生波的反射,反射波的强弱与界面性质有关。 剖面上反射波同相位的连线称为反射波同相轴,同相轴的形 态反映了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有相 同或相似的特征,如反射波振幅、波形、频率和反射波组的 相位个数等。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手段,都无法取代 地层与油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这是因为地下地质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目 前人们还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的、计算的方法去完成。只有运用大量的 (多方面)、直接的(岩心)、间接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经过综合、 分析、化验、对比才能完成。因此,地层与油层划分与对比又是一项艰难、 复杂的工作。
岩性对比
依据:沉积成层原理以及在沉积过程中相邻地区岩性的相似性、岩性变化的 顺序性和连续性原理。
手段:利用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旋回性等特征进行岩性分层,进 而作井间地层的对比。
柯克亚深部凝析气藏卡拉塔尔组三个油气组划分与对比
油层对比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
2、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韵律)
※ ※ ※
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该组合中,油层粒度最粗; 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中感应、八侧向、中子伽马、井径等曲线。
▲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
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
▲
▲ ▲
2、沉积旋回
3、地球物理特征
岩性标准层 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 矿物组合
4、油水关系及动态信息
1、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岩层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习题
大庆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网上习题(全部)绪论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2 、地质学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殊性?3 、地质学主要研究方法有哪典?4 、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具有什么关系?5 、何谓历史比较法,其具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地球1 .名词解释:软流圈、岩石圈、重力、地温梯度、地温深度、磁偏角、重力异常2 .地球的层圈构造是如何划分的?3 .地壳可划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二者的差异有哪些?4 .试述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差异。
5 .试述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6 .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以分为哪几个层,他们的特征是什么?第二章地质作用1 、名词解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风化作帮、风化壳、残积物、基岩、露头、剥蚀作用、河谷、水系、分水岭、河流纵剖面、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平衡剖面、潜水、层间水、落水洞、溶洞、冰川、风蚀城、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横向搬运、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掺和作用、成岩作用、重结品作用2 、论述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内外地质作用的关系。
3 、简述火山的类型及火山机构。
4 、论述基性熔浆与酸性熔浆的差异。
5 、论述岩浆侵入体的类型及特征。
6 、论述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7 、论述风化作用(类型、方式、产物)8 、论述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9 、论述河流侵蚀作用。
10 、论述单向环流的成因及地质作用。
11 、论述地下水的水源、存在形式及其类型。
12 、论述岩溶地貌的类型13 、论述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区别。
14 、论述常见冰蚀地貌和风蚀地貌的类型。
15 、论述基岩海岸的侵蚀地貌。
16 、论述海洋的环境分区。
17 、论述湖泊的沉积作用。
18 、论述滨海的沉积地貌。
19 、论述浅海的沉积作用。
20 、简述风积的原因。
21 、论述风成砂和风成黄土的特征。
《油层对比》课件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
一、 油层对比单元 二、 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 油层对比的方法
(2)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 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与砂层组大体相当。上下 泥岩隔层分布稳定。
第一节 油层对比
(3)二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三
级沉积旋回,相当于油层组。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 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合成一个开发层系的油层 组合。其顶底应有相当厚度的泥岩将它与相邻油层组 完全分隔。 (4)一级沉积旋回
地壳下降 地壳上升
发生水进 发生水退
正旋回(下粗上细) 完整旋回 反旋回(上粗下细)
测井曲线只能响应岩石在粒度上的旋回性
沉积旋回:美国亚利 桑那大峡谷剖面
细 粗
第一节 油层对比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 (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而且在总体上升 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因此,地 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 内套有较小的旋回。
● 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 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 影响范围广;
● 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 ● 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 ● 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
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 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②第四纪
⑥二叠纪
地层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陆相和海相)。发生于石炭 纪的海西运动,到二叠纪时更为激烈。在我国北方形成 了几个陆相盆地,与石炭纪连续沉积,一般称石炭二叠 纪;在南方发生大规模海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石灰岩, 海水退去后,又开始新的海侵。 主要生物为纺锤虫、珊瑚、腕足类和菊石等,前一时 期极盛一时的三叶虫、四射珊瑚等逐渐灭绝。出现了高 级爬虫类——锯齿龙。植物中封印木、鳞木开始衰落, 代之而起的是松相类、苏铁类以及大羽羊齿等。
表3 地层顺序表
续表3 地层顺序表
三、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关系
表4 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对照表
四、各地质时代单位的含义
1、太古代
(1)定义
从地壳形成到原始生物出现前为止,这一段地 质时代叫太古代或隐生宙,也叫前寒武纪。外 国地质学者也将太古代和以后的元古代合称为 前寒武纪。
(2)主要特征
③志留纪
志留纪仍然是一个平静的海侵时期。奥陶纪 末期部分地区海退;到志留纪海侵又继续发生 ,开始沉积碎屑岩;中志留纪时海侵继续扩展 ,沉积岩主要为石灰岩;到上志留纪时发生海 退,沉积泥质灰岩与硅质页岩互层,构成许多 小的沉积旋回。海退期间在我国西南还造成了 一些内海盆地。 主要生物有笔石、层孔虫、温瑚、苔醉虫、 三叶虫、腕足类等。
地层、油层 纲
绪论
第—章 地质时代与地层
第—节 地质时代 第二节 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命名
第二章 地层对比
第一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应用实例
第三章 油层对比
第—节 单层(小层)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油层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油层对比应用实例
④泥盆纪
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到泥盆 纪时期发展剧烈,在震旦纪陆台的周围形成了 许多山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高原和盆地。 主要生物有三叶虫和笔石衰落,水中出现了 鱼类,陆地上出现了大量棵蔗植物群,还有古 鳞木和古芦木等。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每章重点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1 无机生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石油B碳化物说:高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映生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水向下渗透,与之反映生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石油C岩浆说:基性岩浆冷凝时合成碳氢化合物,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成饱和碳氢化合物有机生成说: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输到邻近的储集层中,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主要依据:油气分布与岩石类型(沉积岩中);纵向分布(时间上);成分特征;某些稀有金属特征;油层温度特征(很少超过100oC);形成时间;近代沉积物中的观察结果。
2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来自生物圈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就生成油气而言,主要以低等水生动植物为主(特别以细菌和藻类最佳)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来说,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盆地本身的原地有机质,其他是被河流等从周围陆地携带来的异地有机质,再者是少量的经受侵蚀的古老沉积层中的化石有机质。
分类类脂化合物(形成石油的主要有机组分之一),蛋白质(油气中低碳烃的来源之一)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而氧含量低,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少,母体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水生低等微生物,生油潜能大2型干酪跟:原始氢含量稍低于1型干酪跟,中等长度直连烷烃多,母体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生油潜能中等3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不利于生油。
4海相环境中—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右地理环境,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相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在近海地带的深水湖盆是最有利得生油坳陷陆海过度相—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一对同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放射性物质的作用也可能是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之一5—1500m温度范围:10-60C动力因素:细菌活动转化反应性质:生物化学降解主要产物: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成熟石油和大量干酪根)1500—4000m温度范围:60—180C动力因素:热力催化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热降解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和湿气、CO2、H2O、N2、H2S等挥发性物质和残留干酪根)4000-7000m温度范围:180-250C动力因素:热力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石油热裂解与热焦化主要产物:大量C-C链断裂,已形成的高分子液态烃急剧减少。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上、下)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刘吉余主编黎文清主审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章、地球概述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水圈的循环作用:(1)净化空气和大自然;(2)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送入海洋。
2.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解面试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压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8~5.2℃,平均为2.5℃。
5.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在内热层中,温度每升高1℃所需加深的深度,以米表示。
6.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7.固体潮:日月引力可以摄引地壳升降7~15cm,叫固体潮。
第二章、地质作用8.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力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10.内力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2)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3)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变质作用(4)地震作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沦陷地震,其他诱发地震11.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或者构造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系指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或者垂直于大地水准面的方向发生的大规模的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的改变、岩石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石形成大型平缓弯曲。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沿着大地水准面的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大洋中脊的扩张)、挤压(板块的消减、碰撞)、平移甚至旋转,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和断裂,地形上则形成山脉和盆地。
地层对比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按研究范围可分为世界范围的、大区域的、区域的和油层对比。
前两类主要的对比方法是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龄和古地磁等。
区域地层对比是一个油区范围内全井段的对比,油层对比是一个油田内含油层段的对比。
一区域地层对比的依据和方法1 岩石地层学方法依据组成地层的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及旋回性、测井曲线等的变化来划分和对比地层。
主要有岩性法和沉积旋回法。
①岩性法剖面上岩性的变化→沉积环境的变化。
岩性法包括岩性或岩石组合、岩性标准层。
(1)岩性或岩石组合。
依据:同一沉积盆地中,同时期形成的岩石,若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基本一致,其岩石或岩性组合也相似,反之,虽沉积环境变化,岩石或岩性组合也会发生变化。
(2)岩性标准层。
岩性标准层是指具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如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底部的螺灰岩层,大庆油田白垩系嫩江组的黑色叶肢介页岩层,都作为区域标准层。
(3)岩相法。
同一盆地的不同地区,沉积条件的差异、沉积物来源不同,造成沉积物的特征不同。
比如盆地边缘沉积砾岩砂岩→盆地中央沉积泥岩,盆地边缘岩石颜色多为红黄等氧化色→盆地中央岩石颜色多为黑色还原色。
(想象一下青海湖的牛眼状沉积)。
在使用岩性资料进行地层对比时,应结合岩相的横向变化进行。
岩性法进行地层对比的要求:岩性对比法只适用于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较小范围,也就是岩相横向变化不大,或岩性虽然变化较大但有规律可循的地区。
不能用于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
利用岩性对比地层,首先研究岩性标准层,在岩性变化较大的地区,应考虑岩石组合,岩相变化规律,依照剖面间的相对关系,将同时期地层对比出来。
②沉积旋回对比法沉积旋回是垂向上具有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的复现。
地壳运动是控制沉积旋回的最根本因素。
(想象一下,地壳上升形成反韵律沉积,地壳下降形成正韵律沉积)。
运用沉积旋回法对比地层的依据:地壳升降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没有相同的两次地壳升降→没有两次相同的沉积旋回。
油气田开发地质
一、油气田开发阶段储层评价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近年来在该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有哪些?答:每个开发阶段的资料基础和所要解决的开发任务不同,因而储层评价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1、开发准备阶段(1)对各含油层系进行地层对比:对开发目的层系进行油层组划分,做出油层综合柱状图,油层对比剖面图。
(2)描述各油层组岩性特征:分析统计岩石成分、含量、粒度中值、分选系数、胶结物含量、胶结类型。
(3)分油层组统计有效厚度:作出含有层系和分油层系的有效厚度等值线图,作出含油面积图,描述砂体的连续性、稳定性、方向性。
(4)沉积亚相分析:分析各亚相带的旋回性、韵律性等,作出相模式图。
(5)开展孔隙结构研究:确定各套开发目的层系的储集空间类型;分油层组统计孔喉大小、孔喉均值程度、作毛细管压力曲线分析。
(6)物性分析:统计孔隙度、渗透率及渗透率分布,各油层组或含油层系建的渗透率级差、变异系数,作非均质评价;作出含油饱和统计。
(7)渗流特征分析:分含油层系、油层组确定润湿性;作出相当渗透率曲线;作出敏感性评价。
(8)隔层研究:确定隔层标准、统计含油层系、油层组间的隔层厚度,隔层的孔渗性、裂缝特征、钻遇情况,描述隔层的岩性,作出隔层平面等厚图。
(9)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
2、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阶段(1)进行油层对比:将含油层系细分到小层,作出油层综合柱状图,对比剖面图,分区块作出连通图、小层平面图。
(2)开展小层沉积相研究:将沉积相带划分到微相,研究各微相平面分布与纵向变化,研究各微相带岩石的结构、构造,孔隙度、渗透率的纵横向变化,作出孔渗平面等值图。
(3)孔隙结构研究:以微相带为单元研究不同岩石的孔隙结构,用毛细管压力曲线作出孔喉体积、渗透率贡献图。
(4)成岩作用研究:研究成岩作用对孔隙类型和分布的控制。
(5)非均质性研究:以小层为单元,进行平面、层面、层内非均质性描述,统计变异系数、非均质性系数和级差数据等。
(6)渗流特征分析:分区块、分油层组统计相对渗透率、水驱油效率分析数据;若开发准备阶段完成不足,继续分析油层润湿性、敏感性。
油层对比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2. 岩石地层单元 回顾
(群、组、段、层) •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主要用于化石少、
岩性变化大的地区。
教材P108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3. 层序地层单元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 成因上有联系的、 顶底以不整合面或 与之相应的整合面 为界的一套地层 (Mitchum,1977)。
教材P137
221m
86m
93m
砂体 强水淹
泥岩 中水淹
弱水淹
油层对比的方法
6. 全区闭合
(反复验证、全区闭合) √桥式对比 √三角网对比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w11
•w12
•w13
•w14
•w15
•w16
三维闭合
教材P137
油层对比的方法
四、地层分层数据表
碳酸盐岩中的薄层泥岩
教材P121
2353
GR
Rd
3300
3500
灰岩
泥灰岩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低 GR SP RT
P12a P12b P13a P13b P13c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3)与沉积间断相关的标志层
轮古9井
轮古15-2井
GR
0
100
CAL
5
10
BIT
5
10
岩性 剖面
RMSL
0.1
GR
Rt
GR
Rt
逐级对比
GR
Rt
标志层
教材P133
沉积旋回
油气田开发基础1-4章
油气田开发基础授课学时:48 讲课教师:代金友 办公地点:工程东楼310 联系电话:89733889(o)1授课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2油气田开发基础第一章 绪 论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三、我国石油工业前景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体系3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油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能源 主体、是机器“食粮”、是工业的“血液”。
4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能源的主体石油与天然气在能源结 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能源类型 比例(%)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40 27.4 22.9核能\水电\木材等比例小5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机器的食粮作燃料用:发热量 高,燃烧完全,运输方 便,污染小。
多数动力(各种机动车辆、飞机、汽车、 轮船、火箭、导弹、飞船)依赖于石油、天然气; 作润滑油料:从钟表 到发动机,机械运转需 要润滑。
6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工业的血液作化工原料:油气 中提炼的产品有3000多 种,三大合成材料(纤维、橡胶、塑料)、各种农药、医药、纺织、甚至 一些无机化工原料(氨 及硫磺)等均离不开石 油。
油气田开发基础7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1、古代(煤油时代):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油 气国家之一,具有3000多年历史; (1)天然气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122~770年)周代《易经》就有 了“上火下泽”、“火在水上”、“泽中之火”的记载,阐明了可燃 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泊水面所出露的气苗。
油矿地质学笔记
一、地层对比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工作的基础,通过地层研究,以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基础关系和断裂情况等,掌握生储、盖组合关系和油层的分布状况,为含油气远景评价和油田合理开发奠定基础。
地层对比,按研究范围有世界性的、大区域的、区域的和油田的。
后两类是一个含油气盆地或一个油气田范围内的地层油层研究工作. (一)区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即大层对比:对比至组、段(见流程图表)因属区域勘探研究范畴、故略。
(二)油层的划分和对比当一个新油田钻完基础井网后,在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为合理开发油田,必须对其含油层段开展层组划分与对比工作,一般是以岩性、电性资料为主要对比手段。
1、基础资料(1)仔细观察岩心,收集岩性、结构构造、接触关系、沉积旋回(韵律)等资料,填好1/100(或1/50)岩心图。
(2)研究岩性、电性关系,利用1/500标准测井图和1/200组合测井(或横向测井)图划分层组,进行小层对比。
(3)编绘层组划分依据图,包括岩性、电性、物性、粒度、胶结情况及其旋回等项资料。
2、油层划分和对比方法(1)建立标准剖面,选定标准层(标志层)仔细观察岩心,深入研究岩、电关系,建立全油田的层位全,油层发育,标志清楚的有代表性的标准剖面,选定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分布稳定的岩层作为油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标志)层。
(2)分析旋回划分层组利用岩、电性组合关系,砂岩发育程度,粒序的变化,分析旋回性质,并根据油层特性(岩性、物性)的一致性和垂向连通性(隔层厚度、分布范围)进行层组划分,碎屑岩剖面一般划分为油层组,砂岩组和小层(单层)或只划分油层组和小层(单层)由大到小逐级对比。
在垂向上:由大到小逐级对比、分级控制,达到层位一致。
在平面上:先拉对比骨干剖面,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到全油田)反复对比,互相验证,达到全油田层位统一。
常用电测曲线形态相似,厚度比例关系大致相当的对比方法。
具体步骤要点(1)利用标准层(标志层)和沉积旋回对比油层组。
油层对比讲义
和迭加。考虑到沉积单元在注水开发中的相对独立性和测井曲
高Ⅰ20底 厚度:0.5米 岩性:介形虫钙质粉砂岩,富含狼星虫,上下为黑色泥岩。 与高Ⅱ1+2顶部富含女星虫的介形虫钙质粉砂岩层为组合标志。 电性:上下低电阻所夹的一明显锥状钙质尖峰,下面钙质层多叉。
高Ⅱ3--4 厚度:0.4米 岩性:3号层的介形虫钙质粉砂岩下有0.4米的灰黑色泥岩; 4号层的0.6米介形虫钙质粉砂岩下有0.6米的灰黑色泥岩; 二者为组合标志。 电性:泥岩段低凹,被三个钙质尖峰所夹,三个钙尖都分叉。
油层对比的原则和工作流程
•油层对比的原则——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 •油层对比的工作流程
确定井位、选取井号——以主井为中心,邻井不隔井、不重复、不漏井
利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砂岩组、小层界限;
12个 37个 97个 编写小层号——首先确定出砂体是否跨层 自上而下依次编写 “+”也表示本层层号 “-”表示跨层层号 跨层层号自上层顶号编到下层底号。 注意:特殊砂岩组界线也有与大界线(油层组界线)表示相同的。 萨III4-7底界、葡I2底界的砂岩组界线均与油层组界线相同。
清楚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征 反映油层的储油物性 反映厚砂岩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物性差异
自然 电位
不能渗透性相近而岩性不同的岩层 岩性界面反映不明显 幅度值受岩层厚度、泥浆性能影响较大
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征及单层分界面 反映标准层的特征 明显反映厚砂层内部物性的差异及小旋回界线
最新地层(油层)对比
因此在小层划分对比时,如果标准层和沉积旋回性不清楚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采用厚度规律变化的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对比。
5、区域地层划分对比 5.1、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区域地层对比目的: 主要解决地层的时代,接触关系,确定生、储、盖组合关系,为研究地质构 造、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提供依据。 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主要有: (1) 生物地层学的方法; (2) 岩石地层学的方法; (3) 构造学的方法 (4) 地震、测井、地质结合的综合方法等。
标准层是我们主要的对比依据,其数量与稳定程度,反映了对比的可靠程度。 因此对比过程中标准层的选择尤其关键。
由于对比的复杂性,即便是标准层在区域分布上也有一定变化,对此局部标志 层(辅助标志)的选择也有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进一步细化了油层对比, 是标准层的辅助标志。根据分布的稳定程度可依次分为一级标志、二级标志等
① 岩性标准层法 岩性标准层:是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其岩石特征突出,岩 性稳定,厚度不大,且变化小。
② 沉积旋回法
旋回是由于地质营力周期性变化而在地层中留下岩性有规律重复出现的
记录。
三角洲平原
长中短 旋旋旋 回回回
三角洲前缘
长中短 旋旋旋 回回回
前三角洲(滨 浅湖)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
(1) 生物地层学的方法 ① 标淮化石法 标准化石法是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的方法。利用标准化石对比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2、地层对比单元及方法
1)生物地层单元(带、亚带、……)生物地层格架 •生物地层学方法,根据古生物及其组合划分地层单元。 •标准化石+化石组合+种系演化
2)岩石地层单元(群、组、段、层)岩石地层格架 •岩石地层学方法,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主要用于化石少、岩性变化大和井数多的地区 •标志层+岩性组合+沉积旋回+重矿物
6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3)层序地层单元(层序、体系
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纹层组、
纹层) 层序地层格架
•构造地层学方法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 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 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 (Mitchum,1977)。 •每个层序由一系列体系域(如低水位 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等)组 成,每个体系域又包含一系列同时 形成的沉积体系。
油
; 、的的 层
级 旋
岩组连 系 回
石合续
类;沉
型积
相;
近
;
底界面
沉积相1
沉积相2
二
级
旋
沉积相3
回
沉积相4
沉积相5 二
级
旋
沉积相6
回
13
一 砂 层 组 二 砂
层一 组油
层 组
三 砂 层 组
四
砂
层二 组油
层
五 砂
组
层
组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1)小层或单层 以非渗透性岩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为一个小层,同一小
7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4)时间-地层单元(界、系、统、阶、 群、组、段、带) 年代地层格架
•年代地层学方法,综合生 物地层和岩石地层 •地层界面反映了岩性或古 生物的变化,不同地层形成 时间不同。
8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是在 进行的。
区域地层对比 的基础上
油层对比实质上是地层对比在油层内部的继续和深化,它和 区域地层对比不论在对比所依据的基础理论、还是基本方法上都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油层对比要求的精度更高,对比单元 划分的更细,对比所用资料更丰富、选用方法综合性更强。
10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2、油层对比单元
从理论上讲 ,一套含油层系从时间上是无限可分的。 根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可将油层单 位4级划分或5级划分:
3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一、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根据地层的自然特征和属性(矿物成分、
化学组分、结构构造、磁性、电性、放射性、古生物化石、弹缩性
等),通过不同级别地层单元对应关系的比较,建立 与时间相一致的地层层序格架的过程。即建立研究 区域及层段内的等时地层关系。
4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石合续
类;沉
型积
相;
近
;
底界面
沉积相1
沉积相2
二
级
旋
沉积相3
回
沉积相4
沉积相5 二
级
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沉积相6
回
12
一 砂 层 组 二 砂
层一 组油
层 组
三 砂 层 组
四
砂
层二 组油
层
五 砂
组
层
组
油气田开发基础
顶界面
油以其若一
、厚内干个
水层油相一
分泥层互级
布岩组靠沉
特为沉近积
征盖积油旋 含 一
相层成层回 同;因组内
层内可包含数个单层。
小层
小层
单层
(复合砂体) •小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 •小层间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小层内由复合砂体组成时,根据单砂体分布进一步划分单层
14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2)砂层组(或称复油层) 油气层组内相邻的油气层集中发育段划分为一个砂岩组,
1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九章 油层对比
油气田进入到详探阶段以后,人们把地质研究工 作的重点转移到油(气)层研究上来,纵向上详 细划分油层,横向上掌握其分布范围及变化规律, 此项工作即为油层对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 究的基础。对于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均具有重要 的意义。
2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九章 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2、碎屑岩油层对比 §3、碳酸盐岩油层对比
油气层识别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油田范围内
9
1、油层对比范围
油层对比:在一个 油田范围内,以油层为 研究对象,在区域地层 对比已确定的含油层系 内部进行的分层对比工 作。即在一个油田内含 油层段的对比。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油层对比是在区域地层对比(大套地层如界、系、统、组、段进行地 层对比后)基础上进行的,即一个地区只有在大套地层对比清楚、 确定出含油层系的前提下,然后才能开展油层对比工作(对某段含油 层系进行更细的划分和对比)。
鲁西隆起区
区域地层层序—油区范围内
1、地层对比范围
世界地层对比:全球范围
的地层对比(应用古生物群、岩石
绝对年龄测定和古地磁、全球海平面
变化等),属地层学研究范畴。
大区域地层对比:跨盆地
的地层对比(方法同上),属 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区域地层对比:在一个油区
范围内进行全井段的对比。
5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简单情况) (复杂情况)
四 级 划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分 小层
含油层系、
五 油层组、
级 划 分
砂层组、 小层 单层
11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顶界面
油以其若一
、厚内干个
水层油相一
分泥层互级
布岩组靠沉
特为沉近积
征盖积油旋 含 一
相层成层回 同;因组内
油
; 、的的 层
级 旋
岩组连 系 回
与三级沉积旋回一致。一个砂岩组内可包含数个小层,砂岩 组间应有比较稳定的隔层分开。
砂层组
•由若干相互邻近小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岩性特征相似。 •砂层组间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15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层对比与地层对比
3)油层组常简称油组
二级沉积旋回中,油气 层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 石性质、物性特征和油气性 质比较接近的含油气层段划 分为一个含油气层组,可由 油
层
一个或若干个砂岩组组成。 组 油气层组间应有相对较厚且 稳定分布的隔层分隔开,其 分界线应尽量与沉积旋回分 界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