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1)
过秦论第一段的论证特点
《过秦论》第一段的论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事实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文章开篇以“六国”为背景,通过列举秦国在历史上的扩张和统一之路,展现出秦国的强大和野心。
接着,作者运用逻辑推理,指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实力和野心。
这种将历史事实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论证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文章通过对比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实力和野心,突显出秦国的优势。
同时,也通过对比秦国在统一后的政策和行为,揭示出秦国的弊端和失败的原因。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式,使得文章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3.语言简练、气势磅礴:文章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4.中心突出、论点鲜明:文章的中心是强调秦国的强大和野心,以及秦国的弊端和失败的原因。
论点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过秦论》第一段的论证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事实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对比论证、语言简练、气势磅礴以及中心突出、论点鲜明等方面。
高中过秦论文言文翻译
夫秦之兴也,以法家之术,严刑峻法,以治天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而秦王政以私意行之,使天下之人,畏法如虎,不敢犯也。
于是,国势日强,威震邻国。
然法之过也,在于过于严酷,使人不敢言,不敢怒,不敢怨。
是以,秦王政虽欲求治,而民心不服,国家不宁。
秦王政好大喜功,好攻城略地。
其时,天下未定,诸侯割据,秦王政欲一举而定天下,遂发动连年战争。
然战争之过,在于无休无止,使民不聊生。
秦王政虽以武功显赫,然民怨沸腾,国家疲弊。
秦王政好奢淫,大兴土木,筑阿房宫,修骊山陵,极尽奢华之能事。
然奢淫之过,在于耗尽国力,使民疲于奔命。
秦王政虽欲享尽荣华,而民不聊生,国家日衰。
秦王政好信谗,听信奸臣赵高之言,废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帝。
胡亥昏庸,赵高擅权,朝政日非。
信谗之过,在于误国误民,使国家陷于危机。
秦王政之过,亦在于用人不慎。
秦王政虽能任用贤能,然亦能信用奸佞。
如李斯、赵高之徒,皆得宠于秦王政,而误国误民。
用人之过,使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夫秦之亡也,盖由过秦之政所致。
秦王政之过,在于法之过、战之过、奢之过、信之过、用之过。
是以,秦王政虽欲传之万世,而终不能成。
呜呼!过秦之政,使秦速亡,可为后世之鉴也。
【现代汉语翻译】从前,秦王政,才智过人,雄才大略,统一天下,消灭诸侯,开拓疆土,威震四海。
然而,他的兴起迅速,他的灭亡也突然。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过度的秦政,导致了这一结果。
秦国的兴起,依靠法家的策略,严刑峻法来治理天下。
法,是天下的公器,而秦王政却以私心行事,使得天下的人,对法律敬畏如虎,不敢触犯。
因此,国势日益强大,威震邻国。
然而法律的过度严酷,使人不敢说话,不敢愤怒,不敢怨恨。
因此,秦王政虽然想要治理国家,但民心不服,国家不安定。
秦王政喜好大举功业,喜好攻城掠地。
当时,天下尚未统一,诸侯割据,秦王政想要一举统一天下,于是发动连年战争。
然而战争的过度,使得民不聊生。
秦王政虽然以武功闻名,但民怨沸腾,国家疲惫。
秦王政喜好奢侈淫逸,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修建骊山陵,极尽奢华之能事。
《过秦论》文言文翻译
《过秦论》文言文翻译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一尸一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一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一弩一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ppt (1)
下级官吏
连词,然后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废除 毁坏 以之为 上凭 治世之道 兵器 用来削弱 下临 把它们作为 烧毁
使….愚昧
销毁 依仗
百姓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
凭借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城防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疲劳困乏 举起
与“率”同义 ,率领、指挥
转过来 背负
兵器
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
像浮云一样…
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像回声一样…
一并 起义 使…亡
通“影”, 像影子一样 …
译文: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 头来进攻秦王朝;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 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 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 ,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
【译文】: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各学派的 书籍。以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著名的城邑,杀害英雄豪杰;收 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在咸阳,去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 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从此以后,凭着华 山当做城墙。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上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 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秦 王 朝 的 灭 亡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 迁徙之徒 陈涉: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结果: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中考文言文《过秦论》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过秦论》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过秦论》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过秦论作者:贾谊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
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著名政论文,全文共有六篇。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朝灭亡的原因。
文章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内在规律。
同时,文章也对秦朝的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
以下是《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秦始皇去世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险要坚固,(关隘)守护得像牙齿交错咬合那样紧密;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被贬谪戍边的士兵并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打仗的方法,也无法和先前诸侯国的武将媲美。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1]〕过秦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原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是《史记》中的名句,出自《始皇本纪》一章。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这里,“不暇”是指没有时间,意思是秦人太忙了,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失败和悲伤感到悲哀。
然而,后来的人对秦人的失败和悲伤表示了同情。
但是,这些后来的人并没有从秦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因此他们的失败和悲伤也必然会被后人所同情。
简而言之,这句话是在说,即使你无法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你的后代们也会重复你的错误。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词语的使用。
在这句话中,“不暇自哀”和“后人哀之”之间是一个逻辑的转变。
前半句是在形容秦人,而后半句则是在描述事物的经过。
这种逻辑的转移是这个句子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是其他著名名言(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不具备的。
此外,这句话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性。
首先,这句话的语言优美。
它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例如“不暇自哀”中的“自哀”和“后人哀之”中的“哀之”,以及“复哀后人”中的“复哀”。
其次,这句话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
我们是否已经从我们的错误中学到了教训?如果我们没有,那将来的人将会重复我们的错误。
这个观点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最后,这句话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名言之一,它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和历史意义,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美丽和流畅,更是一种哲理上的思考和历史上的教训。
高中语文文言文贾谊《过秦论》原文和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和译文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一)
第一段:
1、在《过秦论》中,作者描写秦孝公的版图的两句是:,。
2、在《过秦论》中,作者运用两个物象“席”和“包”来写出秦孝公野心勃勃的两句是:,。
3、在《过秦论》中,作者连用两个动词“括”和“吞”写出秦孝公势必要吞并天下的两句是:,。
4、在《过秦论》中,商鞅辅助秦孝公对内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是:,。
10.在《过秦论》中,写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让诸侯国疲惫不堪的两句是:,。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一)答案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3、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4、(内)立法度,务耕织
5、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6、外连衡而斗诸侯
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8、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5、在《过秦论》中,商鞅辅助秦孝公对内采取的经济军事措施是:,。
6、在《过秦论》中,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外采取的措施是:。
7、在《过秦论》中,商鞅对秦国进行政治经济与军事上的措施后,取得了结果是:。
8.在《过秦论》中,四君子待人的态度是:,。
9.在《过秦论》中,面对诸侯国的攻打,秦人只是打开门,结果是:,。
9、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0、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范文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以下是分享的过秦论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过秦论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两汉贾谊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词类活用完整版 (1)
过秦论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用席子一样包:像用包裹一样囊:像用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国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彩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那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b)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诸侯)相斗会盟而谋弱秦弱:使(秦)衰弱约从离衡离: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百姓力量)愚蠢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天下百姓)衰弱序八州而朝同列序:使(八州)有序朝:使(同列)来朝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匈奴)退却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诸侯国)灭亡c)名词作动词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做帝王履至尊而制六合履: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瓮做绳:用绳子系d)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弱: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看重e)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士卒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倒装句1、定语后置:伏尸百万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2、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崤函之固,自若也3、介词短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余威震于殊俗省略句委命(于)下吏身死(于)人手威振(于)四海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聚之(于)咸阳以(之)为桂林、象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通假字①合从缔交(“从”通“纵”.读zòng.)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读jué.)③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yǐng.)④鉏耰棘矜,非……铩也(“鉏”通“锄”.读chú.)一词多义①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②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到,动词)③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④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⑤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动词)⑥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座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⑦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⑧举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西举巴、蜀(攻取,动词)⑨利因利乘便{利有利的形式}(鞭子,名词)古今异义务耕织(从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受)西举巴蜀(攻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以致天下之士(来,召纳)相与为一(援助)皆明智而忠信(可靠)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作为,认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天下云集而响应(象回响一样应)将数百之众(带领)斩木为兵(兵器)嬴粮而景从(担负,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肴山以东)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复仇)石钟山记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动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语助词)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在那里,兼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抓,动词)8.而①扣而聆之(表顺接)②徐而察之(表修饰)③空中而多窍(表并列)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9.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②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③噌吰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或曰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重点词义1、桴止响腾(传播)2、余尤疑之(更加)3、所在皆是也(这样)4、适临汝(往,到)5、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6、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8、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应和)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0、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七、文学文化常识。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鉴赏
贾谊《过秦论》原⽂|译⽂|鉴赏 《过秦论》共有三篇。
中写得最好、影响最⼤的是第⼀篇。
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
下⾯⼀起欣赏这篇古⽂吧! 贾谊《过秦论》原⽂ 上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
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合从缔交,相与为⼀。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之众。
于是六国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秦。
秦⼈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
秦有余⼒⽽制其弊,追亡逐北,伏⼫百万,流⾎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
强国请服,弱国⼊朝。
延及孝⽂王、庄襄王,享国之⽇浅,国家⽆事。
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胡⼈不敢南下⽽牧马,⼠不敢弯⼸⽽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以愚黔⾸;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docx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 +译文秦.(指出秦的失,)●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以()周室,有席(名作状,像卷席子一)卷天下,包(名作状...,像用包裹把西包起来一).(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西装起来一)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指示代,个)也,商君佐.(佐)之,内(名作状,内)立法度,..(致力,从事)耕,修.(整治,治理)守之具(器械);外(名作状,外)衡而斗(使⋯⋯相斗,的使用法)..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相合,比很松,不力的子)而取西河之外。
..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固的地方(关隘),有雍州一那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卷起,象用布包一)有并吞天下,占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商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修造防守攻的武器,外行横,来使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没,惠文、武、昭襄蒙(承)故,因(沿)策,南(名....作状,向南)取中,西.(名作状,向西).(攻取)巴、蜀,.割(名作状,向))膏腴之地,北.(名作状,向北))收要害之郡。
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弱.(使⋯⋯弱,形容的使用法)秦,不.(吝惜)珍器重宝肥之地,以.(用来)致.(招)天下之士,合从.(同)交,相与(帮助)一。
当此之,有孟,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明智慧)而忠(忠)信(信用),厚而人,尊而重士,(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魏、燕、楚、、、宋、、中山之众(众人)。
于(在)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秦、杜赫之属()(介,替)之(划),明、...周最、、召滑、楼、翟景、、毅之徒.(同一人)通.(沟通)其意.(意),吴起、、佗、倪良、王廖、田忌、廉、奢之.()制.()其兵.()。
(完整word版)高二年级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高二年级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第一段近义词的作用
过秦论第一段近义词的作用
《过秦论》第一段中的近义词主要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
1.强化表达:通过使用近义词,作者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某一概念或情感,
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丰富词汇:近义词的使用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避免重复使用
相同的词汇,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增强气势:在一些情况下,使用近义词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总的来说,近义词在《过秦论》第一段中起到了丰富表达、增强气势、提高可读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意娘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牧羊儿土鼓
朱元璋
群羊朝牧遍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
土鼓抱时山鬼听,石泉濯处涧鸥和。
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
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白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