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业的主要情况,包括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2.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比较归纳法,简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地的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历史文物图,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1.直观演示法: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比较;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2.列表归纳法:在学习完课文后,通过列表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掌握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

3.图片观察法:观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文物、遗物、遗址示意图,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与不同特点。

4.小组合作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上展示的是东晋王嘉编著的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里的一幅图画。

其旁边载道:“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其大意是: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五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从此有了农耕。

神话传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那么,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会有原始农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仍然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北京人为代表的远古居民,他们的生活是以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主的。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通过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达到对祖国历史悠久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考古推论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早期人类生活的图片。

学生思考回答:我国早期人类主要以什么为生?想一想,这种生活会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最好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什么意义?3.完成表格探究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栗和黍、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图片。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你能得出什么推论?对此你有何感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的国家。

2.用心观察教材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1)在图中标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主要代表。

(2)说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

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3)结合所学思考哪些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标志)?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点拨: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解说读图时要三看。

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居住房屋:展示图一《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图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片回答问题:图一反映的是哪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说说该房屋是如何建造的,它有什么重要影响?由图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生产工具:展示骨耜图片。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历史时间段是“史前时期”,即从人的出现到文明的起源这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属于原始社会时期。

第一单元的3课分别从人的进化、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出现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这3课也分别对应着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代3个发展阶段。

(二)本课分析:中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远古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原始农业开始兴起,人们逐渐从采集渔猎生活向农耕、定居生活转变。

因此,原始农业的兴起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认知水平有限,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

但他们对于新生事物比较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而本课又是通过考古成果展示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学生会对考古发掘文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可从考古图片、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通过出土文物图片、历史故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基本史实,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二)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提升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三)通过学习本课,体验原始农耕生活对文明社会的影响,感悟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重点难点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六、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及解决,生成新的历史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认知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解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荇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材分析半坡遗址的发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兴起知识结构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前面两个子目与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

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的落脚点。

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子,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白菜等,饲养猪、狗等家畜。

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人工栽培稻;他们住着午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由点窥面,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学段:七年级学科:历史道展示图片资料:教师讲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老师展示的三个图片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通过观察考古资料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西安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那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寻找证据。

我们刚才使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史前历史的方式: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文字诞生以前的无字之书,走进《原始农耕生活》。

思考:通过观察文物,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教师引领、拓展: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识你感受到的这些,不仅是我们先民具备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优良品质激励着传承者,才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完成评价任务三,达成学习目标三。

达标检测评价任务一: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陶器如图2、图3所示,请对号入座,写出陶器所属类别。

(2)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5)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的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型彩陶壶如图5所示,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评价任务二: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工具有悠久的历史。

七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1.2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中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二)、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

大约20000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2、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主要贡献。

相关史事: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

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二、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裁培稻、裁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历史解释)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以上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开始,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记笔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稻作农业的繁荣(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1,概况河姆渡文化的基本内容。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4)学生活动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4)学生活动【记笔记】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初中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教案模板

初中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教案模板

初中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教案模板初中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优秀教案模板一一、概述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部编七年级历史:第0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

部编七年级历史:第0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

骨器,一般是用水牛等
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
制成。有耒(lěi 杈)、
耜(sì 铲)、锄等, 加工已相当细致。有的
缠藤骨耜
骨器上凿有孔和槽,便
于装配把柄。
猜一猜如何使用这种工具呢?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遗址出土陶盆,其上刻有猪纹,反映了养猪与生活的 密切关系。
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 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 A.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C.①③
原始 饲养业
半地穴式房子
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
约6000年
骨器、角器
(黄河中游)弓箭、长矛、石球
饲养猪、狗等 家畜
渔叉、渔钩、石网坠
种植粟
干栏式房屋 约7000年 浙江余姚 木结构水井
(长江流域) 种植水稻
骨耜
饲养家畜猪、 狗、水牛等
原始 手工业
彩陶
乐器 纺织、制衣
陶器 玉器 乐器 织布机 养蚕缫丝 雕刻 使用天然漆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2018·广东)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 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 (2018·山东青岛)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 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
原始种植业和原始畜牧业的 出现表明原始农业的兴起,它改 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标志 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 代。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农耕生活。

2.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PPT、黑板、彩色粉笔。

2.教学材料:《历史(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P15-P20,教师自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类原始农耕生活。

”老师说完引入话题,问同学们对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多少?学过什么内容?2.呈现新课(15分钟)(1)播放PPT,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自然环境条件:人们选择了生活在适宜生活和种植的环境中。

2)气候和土地条件:人们亦会根据气候和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业范围。

3)种植农作物:人类会根据种植的农作物与环境杂和发展农业技术。

(2)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人类安居乐业,人口增长。

2)社会出现贫富差距,部落之间的冲突增加。

3.讲解文化背景和知识点(20分钟)1)什么是部落?2)史前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3)中国最古老的村庄——仰韶文化。

4)古代中国先民的农业技术和发明。

4.讲解后测试(20分钟)(1)老师设计常见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本课内容。

1)农耕生活为什么可以让人类安居乐业?2)种植哪些农作物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有利?3)原始农耕的社会影响是什么?(2)小组合作设计问题,通过合作学习间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任务:根据本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古代中国先民的发明有哪些,对农业有什么贡献?问题2:从史前时期的女性角度,谈谈原始农耕生活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影响?5.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再次进行概述,并提醒同学们,回家一定要好好复习本课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文字、图片、PPT、常见提问、小组合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掌握知觉,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例题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陶器的发明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器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储存食物和水,改善了食物的保存条件。
2.陶器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陶器煮食,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3.陶器的发明和演变使得人类能够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和容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题5:请列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中的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
1.都过着定居生活,有一定的房屋居住。
2.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
3.会制作陶器等。
不同点:
1.半坡聚落种植的是粟,河姆渡聚落种植的是水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耒耜耕地的基本原理。
7.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8.评价量表:制定评价量表,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举例说明:比如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始农耕生活的奥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第一课时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史实推断、情景体验等方法与过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概况,归纳农耕生活的特征。

2.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农耕生活(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重点突破:教学过程中,建议用列表法,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农耕生活概况,归纳两个聚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受远古人类的高超智慧,理解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以及一些考古发现的图片,通过史实推断、合作探究、情景体验逐步了解农耕生活的形成与特征。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复习+问题”导入。

巩固旧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复习:人类是从进化而来的。

目前我国已确认最早的是万年前的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人。

北京人过着和生活;使用石器;懂得使用。

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先民们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进行积极创造,逐渐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这就是当时主要遗址。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特点?
——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第7页。

进入新课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阅读习惯。

或用以下表格
1.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

2.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__流域,距今7000年左右。

3.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________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上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

【积极思考深入学习】
1.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掌握学史常用方法。

根据考古发现的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

请仿照实例,从以下史实中得出有关“半坡居民”的相应结论。

示例:史实: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和芥菜的种子。

推论:半坡居民懂得种植蔬菜。

史实1: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个陶制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个圆孔。

推论1:
史实2: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都制作的比较尖利。

推论2:
点拨:本题旨在通过文物、古迹、遗迹等进行直接、主动的探究历史,让我们根据考古资料观察历史、发现历史和感悟历史,以培养证据意识、探究意识和保护文物意识等。

答案提示:推论1: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懂得钻孔技术和纺织技术。

推论2:半坡居民懂得使用弓箭,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等。

【合作探究提升素养】
追寻先民的足迹
步骤一:学生表演(片段)。

(时间:1.8万——7 000年前)
镜头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中有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镜头二: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棵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

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棵。

镜头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

这位妇女非常高兴。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问题设计1:这段表演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探究1:原始农耕产生的大致过程;说明:人类是在不断发明中进步;抓住机
遇,抓住偶然事件,往往会拓展人们的思维,使人类发生巨变。

步骤二:展示如下电子文稿画面。

(时间:距今7 000年——5 000年)
第一组: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为干栏式。

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

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第二组:典型的陕南风光,半坡人的房屋为半地穴式。

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织,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问题设计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还有哪些不同之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河姆渡大多用骨耜,半坡居民大多用木耜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提示:
相似点: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弓箭;有了家庭饲养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耕,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不同点:①房屋式样不同: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是干栏式;②种植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③生活范围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河流附近;河姆渡居民挖井饮水,扩大了生活范围等。

认识: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不同的自然条件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使用工具等方面也有区别,这才导致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

理解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性,体会人与自然斗争的艰辛,增强我们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问题设计3:从历史时空看,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大体处于同一时代,有人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同意:时间、地域、农作物、房屋
同意:
1.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
3.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板书设计 理解提升】
思维导图法
五、说教学效果
【及时检测 巩固反馈】 1.遗址、遗迹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故乡”的遗址是( )
A. 北京周口店遗址
B. 浙江河姆渡遗址
C. 陕西半坡遗址
D. 山东大汶口遗址
2.某地发现一处人类文化遗址。

发掘资料记载:有①一些彩陶片;②粟和白菜种子;③石镰、石斧和石刀;④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据此,可以判定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
A. 河姆渡遗
B. 半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元谋人遗址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4.能典型反映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生活特征的文化遗址是 ( ) ①北京人遗址 ②元谋人遗址 ③半坡遗址 ④河姆渡遗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农植物种植 家畜饲养 聚落(定居) 磨制工具
5.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D.学会了建造房屋
6.下列哪一现象不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A. 农作物的出现
B. 家畜饲养
C. 磨制工具
D. 城市的出现
大量的考古发现,距今约6 000-7 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已开始从事原始农耕种植。

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粮食生产多了,捕获的动物一时吃不了,就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业。

此外,储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原始手工业出现。

物质水平提升带来了精神追求提高,出现了雕刻、乐器等。

原始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以定居、种植、饲养、磨制工具为标志的农耕文化开始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