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TXT

合集下载

(复制)旧制度与大革命_重读托克维尔_朱学勤

(复制)旧制度与大革命_重读托克维尔_朱学勤

GUOXUE·●朱学勤论道·争鸣LUNDAO·ZHENGMING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咸丰年间的一本古史,距今一百五十年,而且是洋古,怎么会引起中国人如此热议?看来还是革命与改革的老问题,让人欢喜让人愁。

自从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一纸风行,跟进者众。

能否像他那样“告别革命”?托克维尔不这样看。

他不是王党,而是自由派贵族,这一派人最为可贵的不是贵族出身,恰恰相反,不因家世遭毁而一概反对革命。

他告诉我们的是,1789年革命初起,确实有值得同情的理由,只是后来越搞越大,搞得人人自危,这才应该反对,应该检讨。

他维护的是“小革命”,抵制的是“大革命”,尤其反对“革‘革命’的命”。

如果放在20世纪,他一定会否定“十月革命”革“二月革命”,也反对1927年“国民大革命”革“1911年辛亥民国”的命。

革命可以分析为多个版本。

如果局限于政治领域,或可称为“小革命”1.0,这样的革命不伤害社会,正好与教科书所言相反,应称“好得很”;如扩大为社会改造,则可称“中革命”2.0,开始向反面走,必须防范;再扩大,再持续,深入精神文化领域,不仅改造社会,还要改造人性,那就“糟得很”,只能称“大革命”3.0,那才是要告别,而且要反对。

武昌起义第二年,黄兴回湖南与家乡父老议论,曾说到辛亥革命是革腐恶政府旧制度与大革命———重读托克维尔这些年突然出现“历史热”,2012年更奇怪,从年初到岁尾,一本外国老书持续大热,市面上几次脱销。

它说的不是那些让人热血膨胀的“大秦帝国”、“大唐帝国”或“大清帝国”,而是有点让人泻火败气的“衰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38XIANHUA·XIEQU闲话·撷趣的命,万不能延及乡间社会,谁若这样干,谁就是罪人。

这样的立场,与托克维尔庶几相通。

鲁迅曾贬损辛亥革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是“绍兴城内虚无党的把戏”。

按他所期盼,只能从绍兴城头一路“革”下去,先改造鲁镇、未庄,再改造吴妈、阿Q的“灵魂”,所谓“树人”,那就很危险。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其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

法国大革命革命缘于三中心共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叠加在一个首都,三中心叠加,有一个中心发生危机,立刻引起另两个中心共振。

美国经济中心在纽约,政治中心在华盛顿,学术中心在波士顿,开车都是一天可达。

闹学潮,基本上在波士顿;经济出危机,纽约震荡;政治有风潮,乱在华盛顿。

三者分离,不会叠加在一起引起共振。

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奠定了几个中心叠加在一起的大巴黎,一出事就出大事,全法国跟着起事。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一个学建筑出身的警察局长,奉拿破仑的侄子小拿破仑之命重新规划巴黎市。

他既有建筑师的专业眼光,也有警察局局长的职业需求,故而将巴黎改建为适宜和平居住不适宜起义巷战的城市,将那些适于打巷战的弯弯曲曲小街小路,统统拉直,把马路打宽,一旦有事,不可能像电影《九三年》、《悲惨世界》里面描绘的那样——革命青年一喊,小街两头一堵,就是现成的一个街垒,马队难以冲进去。

他吸取大革命和此后不断革命的教训,把巴黎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今天你们看到的巴黎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的巴黎,而是被警察局长改造过的巴黎。

但巴黎的规模以及巴黎和法国的关系他毕竟改不过来。

从路易十四以来巴黎人非常骄傲,一直到现在都这么牛,他们有一句名言,“法国嘛?法国是巴黎的郊区!”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里呈现出病态扭曲。

这是信奉全能主义统治哲学必然带来的后果,一个超级首都,迟早要出大事,而且已经出过了。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错误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错误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错误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错误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错误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错误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错误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错误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错误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

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错误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错误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17-1818-1919-20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宗教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工农阶级中产阶级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雅克卢梭涂尔干托克维尔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

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版引言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旧制度指的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而大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运动。

本文将以冯棠版为视角,探讨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一、旧制度的特点与弊端清朝的旧制度自康熙年间开始确立,并在300多年间持续影响中国社会。

尽管有一定的治理成果,但旧制度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封建统治导致社会阶级固化。

旧制度下,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决定,士绅阶层享有特权,而农民和工人则处于社会底层。

这种世袭的特权制度妨碍了社会流动和公平竞争,使社会分化逐渐加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政治体制僵化与腐败也是旧制度的一大弊端。

清朝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官员贪污腐败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最后,经济发展滞后也是旧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清朝在经济政策上实行封闭主义,限制对外贸易,对工商业发展的抑制使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列强。

这种经济滞后对于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加深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二、大革命的起因与影响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运动。

它的起因主要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传入和封建制度的日益崩溃。

同时,国内外压力和民众的不满情绪也为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大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反对封建制度、追求平等和自由的运动。

它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并追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大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在政治层面,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共和制度,逐步建立了民主的政治体制。

这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在经济层面,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破了束缚。

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工商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90分卷)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90分卷)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90分卷)第一篇:《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90分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B.拿破仑C.路易十八D.克拉维埃2.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B.资产阶级C.军人D.作家3.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B.没有回答C.不明确D.肯定4.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

A.文人政治家B.军事领袖C.专制政府D.民主政府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和()。

A.断层性B.连续性C.暴力性D.反复性2.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和()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

A.政治B.出版C.游行D.言论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错误2.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

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错误3.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错误4.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

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错误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旧制度与大革命吉家乐译本

旧制度与大革命吉家乐译本

旧制度与大革命吉家乐译本在前现代社会,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旧制度,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速,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革。

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法国大革命无疑是其中最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作品,其中极为著名的就是吉家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这部作品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吉尔伯特·吉家乐所著,分为三卷,描绘了18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以及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各种变化。

该书出版于1856年,一经面世,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了法国历史研究以及现代社会变革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本书的第一卷主要描写了旧制度下的法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法国的封建制度中,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但他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因为法国长期存在着地主和贵族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势力,而国王的权力被这些势力所限制。

此外,法国还存在着灾荒、流行病等严重社会问题,尤其是在18世纪下半叶,这些问题变得愈发严重,许多法国人民陷入了在生存和死亡的挣扎之中。

本书的第二卷主要讲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人民推翻了旧制度下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新秩序。

此外,法国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和财政改革,取消了对贵族和教会的特殊待遇,成立了新的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变革了生产和交流方式等等。

这些变化为法国社会中的贫苦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改善,让他们有了更多获得自由和权利的机会。

本书的第三卷则关注的是大革命对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吉家乐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思想、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法国大革命的观念和理念,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的灵魂,引领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

总而言之,《旧制度与大革命》这部作品,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重要反思,对法国大革命和欧洲现代化进程的深刻阐述,体现了作者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深入思考和总结的精神,其影响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法国,更是深远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原著出版于1856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中文译本。

本书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做出了最为经典的解读。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正如一个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的那样:“《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的分析。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言)研究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著作1856年,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出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旨在阐述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的关系,但是它的创作精神和作者的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如出一辙。

著作本身是作者关于集权制及其引发后果的分析。

本书的中文译本是在1992年出版的,由冯棠先生翻译,桂玉芳和张芝联两位老先生做的校对,张芝联是中国有名的研究法国历史的学者,他写的序言有助于人们了解托克维尔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张芝联先生说,托克维尔开宗就这样说,他写这本书他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一部法国的大革命史。

为什么会产生法国大革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可惜三年之后就因病去世。

他出身贵族,短短的一生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曾经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就安心写作。

托克维尔的著作在1870年之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运,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保守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中国内地有好几个中译本,在香港也有中译本,台湾也有中译本出现,可见两岸三地的中国人都很重视这本书的作用,因为这本书可以让人们有很深入的思考,比方这个书里面有些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为什么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编8-12章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编8-12章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编8---12章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这一章主要讨论了:什么人以及他们之间怎么变得如此相似。

各省之间以及各省之内人们变得极为相似,至少除了平民百姓之外,不同阶级的人变的极为相似,贵族和资产阶级在财富、教育与生活方式等彼此相似,“除权利之外他们概无差别”P121。

1、(1---4段)旧制度下的法国,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

表面上,置身于上层社会的人们变得极为相似,但是他们却只顾自身利益,不参与全体的生活,彼此分离。

“这种几乎无止境的划分,使得法国公民比任何地方的公民更缺乏在危机中共同行动、互相支持的精神准备,所以,一场伟大的革命就能在一瞬间彻底推翻这样的社会”。

P1182、(5段)各省之间的相似各省特有的生活已经消失——→一切法国人彼此极为相似。

国家统一现象明显:立法的一致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为法律应普遍一致。

3、(6---16段)各省之内,不同阶级的人(平民百姓之外)——主要指贵族和资产者,“除了权利之外,他们概无区别”1)、(10---13段)论述贵族的贫困化问题随着大规模地产的划分、治理习惯和精神的丧失,贵族逐渐贫困化。

12段讲到法国贵族的一个特点既骄傲又贫困。

13段讲到贵族贫困化现象在欧洲大陆或多或少都可见到,封建制已经消失而又无新的贵族制形式代替它。

而只有英国相反,贵族在财富增长的同时新贵族只能模仿财富而无法超越他们。

2)、(14--16段)贵族和资产者在财富、教育与生活方式等变得彼此相似,“除权利之外,概无差别”。

3)、(17段)“正是独夫体制,天长日久,使人们彼此相似,却对彼此的命运互不关心,这是独夫政体的必然后果。

”PS:一个翻译问题:最后一段,“即便是在英国,虽然不同阶级被共同利益牢固地拴在一起,但他们仍旧常常在精神和风尚方面有所差异;因为具备这种奇异力量的政治自由,虽然能在一切公民之间建立必要的关系和互相依附的联系,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永远彼此相等;”Similar 是英文文本中的词,所以我们觉得翻译成“相似”更恰当和更易理解。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篇一: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错误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错误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错误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错误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错误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错误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错误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错误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错误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

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错误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错误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 17-18 18-1919-20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宗教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工农阶级中产阶级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雅克卢梭涂尔干托克维尔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分析能力。

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托克维尔之前,已经很多人就法国大革命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因此托克维尔没有在叙述和描写具体事实上下功夫,而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探讨大革命的根源,也就是它与旧制度的关系问题,这就使得在兼顾历史事实的同时更具理论深度。

就方法论而言,托克维尔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他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如为何最繁荣的路易十六时期反而加速了革命,为何同样的制度下法国首先爆发革命等,有助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现象背后的秘密,进而探寻历史发展的真相。

虽然不同的人会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托克维尔力求客观分析这一历史的努力是最有成效的。

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

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这是整个法国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过程,使得中央集权制由此得到巩固。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他将贵族、资产者、农民等视为阶级贯穿了他的整个论述过程,通过分析阶级间的矛盾来探究整个社会的矛盾,进而发现导致社会变革的原因。

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他难以摆脱的贵族性,托克维尔尽管有意识的试图客观的对大革命进行分析,但他仍然时时流露出他对贵族政治优越性的判断,认为贵族制是实现地方自治的保障,或许那些认为其是吧保守主义者的人就是从这里得出自己的论断的(与之相对的则是托克维尔也高度重视平等和自由,并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视为法国人一贯具有的特质,从这里或许还可以将其归为自由主义者)。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等七则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等七则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等七则《〈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张茗著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版《〈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一书以时间为经、著作为纬,在介绍托克维尔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试图对他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回忆录》和《论美国的民主》等三本重要著作进行全方位解读,帮助读者系统、全面、深入地理解托克维尔思想的全貌和精髓,避免对托克维尔思想的误解或歪曲。

《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上)(下)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2月版这是一部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学者历时六载共同撰写的一部东亚近现代史。

上卷按时间顺序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叙述东亚三国近现代的结构变动;下卷按专题分门别类地探讨东亚民众的生活与交流。

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有助于消除三国纠纷、建设和平。

只有这样才是东亚民众沟通、共享文化、交流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白先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版记录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大起大落,澄清白崇禧与蒋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历史误区。

《国家学》(全三卷)王海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本书共三卷:上卷《本性论》研究国家定义、起源和类型。

中卷《价值论》研究各种国家之价值:主要是民主与专制及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价值。

下卷《实现论》研究理想国的实现途径。

《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组编著房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3月版本书为“政治发展比较研究”丛书首部,书中将系统考察欧亚美十多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反腐败与廉洁政治作为重要内容。

书中研究表明,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大多形成于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一般要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各国实践存在很大差异,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3月版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经济学决斗,影响了数百万人生命和生计的争论。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寻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原著出版于1856年。

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义大利大革命,在原有的农奴制崩溃之时,因并未会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民众彼此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制度动荡愈演愈烈法文原本名称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1856) ,英文版名称有三个: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和 the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事儿,发了什么前人古今中外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整本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生物学”,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

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

从各章题目就作文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其后“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

例如,托克维尔企图佐证: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民主政体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举步维艰崩溃?何以封建权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古旧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努力创造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荷兰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在政治上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变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

每一个环境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分析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

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

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

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

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

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托克维尔(1805-1859) 单地主张“告别革命”。

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

造成社会阶层分化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

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

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

”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

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

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

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从而促成了自身的毁灭。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

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

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

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

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

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

也就是说,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读者在当当网购买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

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政府腐败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

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人们对于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

但是如果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

借用托克维尔的话“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中国现在政府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中国社会也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

法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

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上)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他关于三级会议省朗格多克治理状况的描述(商务印书馆92年版附录一)中,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他看来,英国、美国,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都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

他评价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说:由于有了朗格多克这种特殊政体,新的时代精神才得以平稳地渗透到这古老的制度中,它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

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的弊病痛心疾首。

他这样评论已经变质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

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对国王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更不留情面,这里仅举一例:国王窃取权力任意征收捐税乃是一切流弊的根源。

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

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

与之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又非常遗憾的说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奴仆。

他甚至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并进而认为,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他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那么,对于未经王权专制污染的传统封建制度,对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这方面他的态度仿佛非常暧昧。

一方面,他曾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

以此看来,他仿佛是反对这一极不平等的制度的。

但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书中更多的地方,托克维尔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他说,在封建时代??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

多少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

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

托克维尔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

他说: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

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

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下)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我猜想,无论如何,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

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抱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

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

毕竟,他在描绘贵族的传统美德时动用了那么多浪漫华丽的词汇,而这些丰富的感情却从未应用到消除了等级差异的平等社会的身上。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不止一次的描述了贵族政治瓦解之前地方自治带来的美妙效果,以及各阶级之间通力合作的美妙关系: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共同事务;他们表现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

在最初和在长时期内,农村的阶级??与贵族接近、??与贵族混合以处理同样的事务。

资产阶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地位。

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

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重视资产阶级。

??贵族和第三等级当时??共同管理事务,共同进行抵抗。

当然,托克维尔的这些话并不是在正面论述封建社会的美妙。

他的本意是拿贵族政治全盛时期和贵族政治衰落后的情形作对比,以彰显后者的不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