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实践 Practice

104

总第208期 2010 08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Features in Pearl River Delta's Old Village

郑 欣 Zheng Xin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落现状的分析与对岭南建筑特点的研究,阐述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势在必行。论文从整体保护与规划,建立核心保护区,改良利用古老建筑,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关键词:岭南建筑、古村落、保护与建设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是传承与积淀岭南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岭南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瑰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许多古村落遭遇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这无疑是对珍贵的岭南建筑文化遗存的巨大伤害,也是岭南地区文脉与归属感的极大丧失。因此,保护与建设珠三角古村落迫在眉睫,是保护与延传岭南建筑文脉,提升珠三角城市品位与功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

地处热带、亚热带,岭南形成了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岭南建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1.务实性。岭南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地形地势的结合,因地制宜,实用性强。例如广府聚落民居,多以“梳式”布局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这种布局用地紧凑,通风良好,很适应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2.多元性。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来者不拒,巧于中西结合,建筑系统风格多元,敢为天下先。在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洋楼”、“骑楼”。这些建筑楼上有中式小凉亭、琉璃瓦等中国古典形式,楼下用的却是地道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可谓是“一切皆为我用”。3.平民性。岭南文化表现民间需求,例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

茶楼等,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和实用的民间建筑类型,都为老百姓所用。4.自然性。岭南建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植物等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之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等。5.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岭南建筑无论在建筑材料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能不断革新。例如,骑楼仿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传到了广州后,这里的骑楼不仅仿一种,还综合革新多种西洋风格,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岭南建筑文化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散落在城市边缘的许多古村落出现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村民出于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对老房子进行拆除改建,有的村落甚至出现大片推倒重

建。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取代了火山墙麻石路。古村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宝贵的岭南建筑遗产成了永远的遗憾。

二、岭南特色在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1.整体保护与规划

保护古村落,必须对其整体进行保护与规划。其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古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等,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古村落档案体系。《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中,认定“古村落”的指标有7大项,包括地理位置及资源、农耕生产、作坊商贸、民俗与人文、建筑特性、传统民间文化特色等。在建筑规划上,综观珠三角古村落建筑群,从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晒坪、果园等都与村落周遭的自然

1.大夫祠

2.岭南建筑印象园

3.陈家祠

123

105

设计实践 Practice

总第208期 2010 08

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古村落的改造与建设必须因势利导,应当定高、定形、定貌、定色,使之与古村古镇建筑风貌、环境融为一体。对那些与古村古镇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必须逐步拆除。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利用古村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当地经济,焕发古村镇活力。例如,在村内改造传统民居为古色古香的酒店、茶馆、手工艺铺、旅店、戏剧馆等,再现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风貌,拓宽旅游观光视野;而在村外则可以改造建设传统民居,依照古建筑古民居、古生活习惯建设度假村,开辟生态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山庄旅游、度假,满足游客返璞归真、山野猎奇之情趣。2.建立核心保护区

古村落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是岭南建筑文化精髓的载体。例如祠堂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形式之一,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珠三角的许多古村落中,许许多多这样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祠堂或是衰败不堪或是被人为地破坏得面目全非。这些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记录与连续展现着丰富的历史痕迹,具有稀缺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保护的价值很高。因此,科学地保护古村落,最好是建立一支由专家及文物、城建、旅游等单位组成的专业队伍,对古村落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祠堂宗庙、古树、古墓、古桥、古塔及历史名人、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地段,区分不同质量和价值的建筑,建立核心保护区。实施分级分层次保护、整治、改建或再开发的三级保护模式。对保护修复物件应该建立规划公示栏,设立对居民和游客具有警醒意义的

保护标志,对历史文化建筑、文物古迹进行登记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完整、系统地保护古村落,才能使珠三角的古村落真正成为传统岭南建筑的“活化石”。

3.改良利用古老建筑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古建筑因非常注重防御功能,开窗高而狭小,而使房屋显得阴暗压抑;已有的排水系统、通风系统、道路系统已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的需要;在给水、供气、供电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村民的生活需要。如何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古建筑的原貌,又能发挥其使用功能?欧洲许多古村遵循的原则是,古村建筑的外立面和整体的村落景观风貌不能改变,但在建筑物的内部,可以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以适应当代人生活的需求。在很多老房子中,电器、网络、现代家具一应俱全。当然,对大面积的古建筑的重新利用或再开发,必须制定整体整改要求,如高度、色彩、容积率、外观材料、细部等。而民居院内的建筑风格、色彩、生活设施、装饰装修标准方面可采取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传统民居、古建筑及外在基础设施的改造上应尽量维持原有街道的走向、尺度及特色,尽可能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对于失去原来功能意义的古建筑可以赋予新的功能意义,以缓解村中建设用地紧张、缺乏幼托和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的问题。保护及重新利用古老建筑,不但给古村落的居民带来了实惠,对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保存、真实展示也具有重要意义。4.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古村落村民日常生活所在的“村子”范围,还应该对村落周边的水源、植被等“村子”外围的生态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目前,许多古村落虽然没有推掉重建,名义上起到保护作用,但在相邻周边建起了幢幢高楼

大厦、座座新楼别墅,层层密密包围着古村街区,不但破坏传统格局和古风貌,而且使之无法全面展示真实自我,难以充分发挥利用价值。岭南建筑研究所主任汤国华说,在协调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方面,近在咫尺的香港可以为广州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经验。“香港的城市非常拥挤,但是他们宁可选择向高空发展,向地下发展,也要保留这些绿地。”[1]事实上,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村”内,村落周边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同样是古村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在安徽省《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中就明确了宏村古村落的保护特点:一是以“水——建筑——环境”构成的风水村落形态;二是典型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特色;三是古水系和私家园林布局;四是宏村独特的村落和空间环境景观为特色。对古村落的保护如果仅仅停留在古建筑物上或仅仅停留在“村”内,而忽略古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片面的。古村落周边的农事活动、农业生态,周边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保护古村落,必须积极保护其周边生态环境。5.挖掘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对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多限于对古建筑等实体的保护,往往忽略了乡村多元复合体的事实,在研究、整理历史文化底蕴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例如很多民间信仰,包括对行业神、地方神的崇拜供奉以及一些传统节日对祖先或某某神的祭祀活动,都是老百姓

对祖先的崇拜、尊敬情感的一种表达,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祷和向往,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薪火相续的某种制度保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2]上海松江区仿古街建成后,充分挖掘古村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古村镇独有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族歌舞、民风民情等独特的文化遗产,或编印成书,或编为歌舞、戏剧、影视作品予以再现,或制作小工艺品赋之以独特文化,以此吸引游客,增添古村镇魅力,达到开发利用目的。因此,保护古村落既要注重有形文化的保护,更要注重无形文化的挖掘。

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散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村落犹如撒落在珠江沿岸上熠熠生辉的宝石,荟萃着岭南建筑的多种瑰丽形态与风格。保护与建设古村落,是保护与建设岭南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也是保护与建设我们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

注释:

[1]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第61页。[2]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光明日报》,2006.6.15。

郑 欣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