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48553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概论.pptx

抗菌药物概论.pptx

对多种β-内 酰胺酶稳定
谢谢你的关注
基本无
头孢吡肟 头孢匹罗 头孢利定20
〔临床应用〕 第一代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
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第二代可用于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
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 第三代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
肺炎、骨髓炎、尿路的严重感染,有效控制 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 不耐酸,注射。
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
2019-11-12
谢谢你的关注
18
二、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由头 孢菌素C,水解得到母核7-ACA接上不同的 侧链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其活性 基团也是‐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类有相似 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 应用。
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2019-11-12
谢谢你的关注
4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药物能抑制培养基 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的 生长和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药物能杀灭培养基 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抑制细菌的生 长,并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2019-11-12
谢谢你的关注
27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按化学结构分为: 1.14元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 2.15元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 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 PPT课件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 PPT课件
*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 价值越高。
* 对青霉素类药物,化疗指数大,几乎对机体无毒 性,但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 PAE)
*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 MIC或消失后
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
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 * 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
的MBC比MIC大,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研究:肽脱甲酰基酶(peptide deformylase)为细菌必要的 金属酶,催化新合成细菌蛋白的N- 甲酰甲硫氨酸脱去甲酰基,是原核细胞蛋白 合成的关键一步,但对哺乳动物细胞蛋白合成无影响,为一良好筛选靶位。
②硫内酯霉素(thiolactomycin)抑制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FabB、FabF与Fab H 酶,在体内外都有较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分子量低,是一良好的药物化学先 导物。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 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omycetin),第三、 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 头孢菌素。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等通过抑 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 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抗菌药物概论课件

抗菌药物概论课件

二、常用术语
★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ure effect,FEE)
► 指抗菌药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 的抗菌效应,再次或连续与细菌接 触,则不能再现这种明显效应,需 间隔一段时间后才会再起作用。
二、常用术语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 性的指标。
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 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法 国 Trefouels等使氨苯磺胺成 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细菌 感染的特效药,开始了化学 合成抗菌药物的时代。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现代抗菌药物的重要发展
➢ 1960年代,头孢菌素 ➢ 1970年代以后的喹诺酮类 ➢ 1980年代新的大环内酯类 ➢ 1990年代以来,头孢菌素、氟喹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 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 膨胀、变形;
►细菌在自溶酶的作用下菌体破 裂、溶解而死亡。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
抑制转肽酶,阻止细胞膜 外的十肽聚合物的交叉联 结,抑制肽聚糖最后形成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合成 2.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3. 抑制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代谢 5. 影响叶酸代谢
➢ 1929 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培养液抗菌; ➢ 1939年,Florey 和 Chain 制备了青霉素; ➢ 1941年青霉素在伦敦成功地治疗了第一例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患者,获得 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Sir Alexander Fleming

抗菌药物概论.pptx

抗菌药物概论.pptx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30
(二)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靶位的结构改变 3.摄入减少外排增多
(三)药代动力学 1.吸收 不耐酸,用肠衣片或酯化物 2.分布 除脑脊液外各处均有 3.代谢 4.排泄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31
红霉素(erythromycin)
“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3.改变PBPs 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
新的PBPs。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12
4.改变菌膜通透性 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 (porin)结构性质使结合力降低,减少porin 的数量甚至使之消失。
5. 增加药物外排 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 动外排系统,是一组跨膜蛋白,由转运子、 外膜蛋白和附加蛋白三部分组成。
感谢你的聆听
26
四、‐内酰胺酶抑制药 及其复方制剂
该类药本身没有或仅有较弱的抗菌活性, 与‐内酰胺酶呈不可逆性结合,抑制其活性, 从而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
联合应用或组成复方制剂。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舒巴 坦(sulbactam),他唑巴坦(tazobactam) 奥格门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分布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浆的10倍,能扩 散进入前列腺并聚集在巨噬细胞和肝脏,炎 症可促进组织渗透。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静注可发生 静脉炎。少数有肝损害,停药后恢复。个别 有药疹、药热、耳鸣等。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33
〔常用制剂〕 乳糖酸红霉素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
用相应的抗毒素以中和外毒素。
2019-11-12

抗菌药物概论.pptx

抗菌药物概论.pptx

“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3.改变PBPs 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
新的PBPs。 2019-9-21
感谢你的欣赏
12
4.改变菌膜通透性 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 (porin)结构性质使结合力降低,减少porin 的数量甚至使之消失。
5. 增加药物外排 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 动外排系统,是一组跨膜蛋白,由转运子、 外膜蛋白和附加蛋白三部分组成。
泰能(tienam)是亚安培南与脱氢肽酶抑 制药西司他丁(cilastatin)等量配比的复方 注射剂。
美罗培南(meropenem)对肾脱氢肽酶稳 定,CNS的不良反应和肾毒性轻。
2019-9-21
感谢你的欣赏
23
(二)头霉素类(cepharmycins)
化学结构类似头孢菌素,在主核上加一甲
氧基。抗菌谱广,对G+、G- 菌作用较强,与
更广 G+ < 1、2代 G- > 1、2代 对绿脓杆菌、 厌氧菌有效
较稳定 高度稳定
较一 代轻
基本无
代表药
头孢噻吩,头孢唑林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
头孢孟多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 头孢他定
第四代
2019-9-21
G+作用增强 G- >3 代 对绿脓杆菌、 厌氧菌有效
G+菌细胞壁粘肽含量高, 繁殖期细菌需要合成大量的细胞壁粘肽,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
2019-9-21
感谢你的欣赏
11
三、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使‐内酰胺
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
2.与药物结合 ‐内酰胺酶与耐酶类抗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