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法要-护法法师

合集下载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Happy childhood is the best, June 12, 2023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佛教的起源及发展2007-06-26 22:56:5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报应等有利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节,就是傣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5、“播帕”,即升和尚;6、“痕帕洼”,即祭佛山;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8、“播董”,即竖旗杆;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西藏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突;在政治安人,受着问题上,形苦闷,产生提树;菩提是一个相当谛;“谛”成世间人生然随之断无为、安懦的思想;巧妙地掩盖才能长寿,报;“施佛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名和色,就“有”,由果;识、名为剥削阶级应”,佛教“六道”是狱;这种说广大的僧别人,所以欺骗性;的反对;后也都要归到教派为“显孔雀王朝时泰国、柬埔又与当地的泊尔传入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 | | | | | |Copyright © 1996 - 2007SINA Corporation, All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本期参加“我记录”活动情形数据正在加载中...佛教的节日,在不同教派、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架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我国藏蒙地区,除了以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成道日、涅槃日外,西藏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佛教徒,还在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举办“传大召”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期间进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并于二月下旬举办规模略小的。

道语

道语

道语道语浩浩乾坤似海。

昭昭日月如梭。

偷闲听我唱山歌。

各要存心改过。

贵贱生前已定。

有无空自奔波。

从今安分天和。

福人长享福果。

——太平县路傍牧童山歌武当仙境似瀛洲。

三世为人始得游。

今世福因前世积。

来生功过此身修。

富无仁义风中烛。

贵不公廉水上沤。

殷勤寄语来山者。

踢破尘关速转头。

——武当紫阳观小道人朗朗呼诵。

童音嘹亮。

闻之有味。

佛教振兴不易。

佛言国王大臣宰官居士皆能护持我教。

惟我徒子不能行道。

裨贩如来。

犹如狮子身上虫。

自食狮子肉。

——普陀法雨寺方丈化文长老人命在呼吸之间。

真可怖也。

——闻化文长老西归。

与化鼎方丈谈及。

上年同舟。

今来不见经言万法唯心。

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

故不患有业。

唯患有心。

有业无心。

阎老子其奈我何。

遂安心造业。

无复顾忌。

不知无心有二。

如理思维。

用心之极。

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者。

真无心也。

起心造业。

又起心制心。

强制令无。

似得无心。

心恰成有。

心有则业有。

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天童寺堂师古之学道者。

才入门。

宾主相见。

便以一大事因缘互相研究。

今人相逢。

群居杂谈。

率多世谛。

遐哉古风。

不可复矣。

——南五台大茅蓬觉朗上人人于颠沛患难之际。

善用一言化解。

即是上报四恩。

下济三有。

——南岳街旁有老者谈话云此生不学一可惜。

此日闲过二可惜。

一息不来便成隔世。

——朝山归客身世多险途。

急须寻求安宅。

光阴同过隙。

切莫汩没主人翁。

——寓栈有客互谈。

莫道此间无险峻。

前途犹有最高峰。

——白云寺僧答余询口里圣贤。

心中戈剑。

劝人而不劝己。

名为挂榜修行。

拖泥带水之累。

病根在一恋字。

随方逐圆之妙。

便宜在一耐字。

——介休县好道老绅士夜谈。

余答。

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蛾扑火。

火焦蛾。

莫谓祸生无本。

果种花。

花结果。

须知福至有因。

——仁义镇财神庙某先生谈因果事。

余答。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十年之后看如何。

百岁光阴一刹那。

富贵又穷穷又富。

沧江成路路成河。

人生莫作千年计。

在世须留阴骘多。

莫道苍天无报应。

十年之后看如何。

——太平县路傍牧童又歌。

修行核心-自净其意

修行核心-自净其意

100916修行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好,我们先静坐两分钟,放很轻松的静坐两分钟。

好,好准备开始。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师傅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

好好,去年没有来这边,等于说间隔两年才过来,大家都还很有默契,看到大家都不断地在成长,(7分40秒)觉得非常难得,看到大家都不断地在成长,感到很欣慰,看到大家都默默地在承担法务,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象刚才这些现象大家一样要去体会,什么叫做缘起甚深,在换线的过程我们再来静坐3分钟,好,我们要学习着随时归零,活在当下,现在才开始,从现在开始,好!各位同修,很难得在间隔一段期间之后,我们双在这里来见面,来共修,真的这些都要俱足世间很多的方便法,世间很多的因缘,而且不只是人间菩萨在做,龙天护法也都在协助,我们才能够顺利地在这里来进行心灵的净化,一个月前才宣布要过来跟大家结缘,很快我们这边就额满,因为人数很多,所以不得以要分开两个禅堂来进行,我们现在是利用大雄宝殿跟御佛殿来进行闻、思、修,那去年主要的地方讲课的地方都是在大雄宝殿那那一边,所以前年啦,所以另一间的学员就认为他们好象是边疆的少数民族,他们觉得好象各方面的都就是没有象大雄宝殿那边那么样的,就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很想都进入到大雄宝殿那一边去打坐,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到第二禅堂来跟大家勉励,但是他们还是会想说我们还是尽量会有机会要到大雄宝殿那一边,所以为了平衡大家的心理起见,今年我们改从第二禅堂开始优先来跟大家互动,我们也让坐在大雄宝殿的学员体会一下前年坐在第二禅堂他们的心里。

刚才是在跟那个大雄宝殿那边学员在打招呼啦,你看喔虽然他们那边现场可以看到影像,但是大家还是感觉看影像跟看本尊就是还是不一样,不过你们算是很有福报的人,大家因为因缘福报俱足所以能够来这边同聚一堂来现场来互动来共修,那么很多学员他们因为个人因缘还不俱足,所以他们一样不只没过来,他们还散落在全国各省份,甚至海外地区都有,所以他们,很多学员他们是透过我们现在的网络在直播然后看到现场,他们从网络上可以看到我们这边的活动情况,所以现在跟网络上的学员大家说,大家好!好,我们今天来这边主要就是要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开启智慧,学习的是解脱道,学习的是出世间法。

修行靠的是护法神的力量

修行靠的是护法神的力量

看祖师大德传记,他们在弘法时,都经历许多苦难,而护法神的护持,则令他们度过许多难关。比如王灵官皈依金乔觉禅师,你到九华山看,有许多地方供奉王灵官,他就是护法神。关公皈依智者大师,发愿护持佛法。还有龙王护法的事例,就不计其数了。道宣律师在终南山生病了,四天王就给他送药方。你真的有修行,自然能感化周围的磁场。这个是真的能量场的加持。
修行靠的是护法神的力量
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
学佛是有些禁忌的,以前人到庙里都要衣服整齐,但现在很不容乐观了。尤其女性衣裳不得体,也直接到庙里去。所以说,古人讲的,女人业障比较重,是有道理。大家知道,普陀山有个短姑道头,讲到小姑子和嫂子去普陀山拜佛,以前车船不方便,去一趟普陀山,估计要花个半个月时间。结果呢,船快到普陀山了,小姑子发现月事来了,总觉之不干净,就不敢上岸。嫂子就笑她福报小,她就留在船上。到了中午有个妇女就提着饭来,踏着石头到了船上送给她吃,说是她嫂子叫送的。到了傍晚,嫂嫂回来后,也送饭给她。她说,你不是叫人送饭吗?嫂嫂说没有啊。两人奇怪,上岸到观音殿一拜,发现菩萨衣角是湿漉的,才知道是菩萨显灵。
相反的,过错则不能给自己遮盖起来。过错就是烂根,你越遮盖,烂根就烂在里面发臭了。要把它暴露出来,晒晒太阳。相反了,过错就消失了。
大家要修行,千万不要打广告,哪怕修的很好,也不能到处宣扬自己功德。宣扬一份,功德就少一分。你不宣扬,护法神都会知道。但也有人说,我要做善事,我要建寺,不宣传,别人怎么知道呢。这就是大脑思维的模式了。你以为宣扬了,别人知道了,你就能做的起来吗?这要靠缘分,也要靠你的功德感召啊。
刚学佛时,就要好好躲起来修福修慧,等有了境界后,再来弘法利生。一般很多人,每天都忙于事务,自己都没有心静下来念经,那是不行的。无论如何,功课是不能间断。修福报时,仍然需要修智慧,修定力。

弘一法师辟谷日记

弘一法师辟谷日记

弘一法师辟谷日记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号息霜。

李自幼聪明过人,国学根底深厚。

1916年,因身体不适欲寻调养之法,他利用假期到杭州虎跑寺断食17天,身体和心灵都有至善健康收获。

之后,他的整个气质发生变化,前后判若两人,并于1918年毅然出家,削发为僧。

出家之后,他食粗茶淡饭,严守戒律。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取吉祥卧式,安然圆寂。

(民国五年---1916年丙辰)1、11月29日:断食换心,是一种科学的,也是哲学的试验。

弘一大师告诉闻玉,断食中,不会任何亲友,不拆任何函件,不问任何事务。

家中有事,由闻玉答复,处理完毕,待断食期满,告诉我。

断食中尽量谢绝一切谈话。

整天定课是练字、作印、静坐,三个段落。

闻玉是一个虔诚的护法居士。

早餐一碗粥;中餐一碗半饭,一碗菜;晚餐一碗饭及小菜。

这是平日2/3的食量。

晚间,准备笔、墨、纸,明天开始习字。

2、11月30日:清早6时起床,静坐片刻,盥洗,6点半以后,习字一点钟。

早餐,粥大半碗。

饭后,静坐。

九时起,习字一点钟。

午餐,饭菜各一碗,12点后午眠。

下午二时起,静坐。

3点钟起习字。

饥肠辘辘。

晚餐,饭菜各一碗。

饭后,静坐片刻。

就寝。

3、12月1日:6时起身,静坐。

习字功课如昨。

早餐粥半碗,较昨日为稀。

中餐饭菜各一碗。

午后小眠,习字如昨。

傍晚,腹中如火焚。

晚餐饭半碗。

逐日减少活动,以静、定、安,虑作生活中心。

——闻玉示我,雪子有笺。

闻玉待我,周切备至,此情永不能忘。

4、12月2日:清晨,习字,静坐如常。

早餐,稀粥半碗。

中餐,改吃粥及菜合一碗。

傍晚,空腹时,腹中熊熊然。

坚定信念,习字、静坐。

精神稍感减衰,镜中看人,略见瘦削。

晚餐,稀粥半小碗。

六时入睡。

5、12月3日:晨起,精神渐渐轻快。

早餐,稀粥半碗。

中餐,稀粥一碗,菜少许。

晚餐谢绝。

但饮虎跑冷泉一杯。

我如一老僧坐禅,闻玉赫然韦陀!精神翕然,腹内干燥减少。

静坐。

习字如昔。

晚六时入睡,无梦。

6、12月4日:晨起,泉水一大杯,绝稀粥。

唐高僧 6 护法

唐高僧 6 护法

6护法东魏洛都融觉寺释昙无最译文释昙无最,俗姓董,武安(今河南安阳)人。

灵悟过人,博览玄籍。

少年时就出家修道,名闻朝野,乃佛门之良将,护法之金城汤池。

他广诵经论,特重律藏。

偏爱禅学,喜欢静修。

时时应机拔擢后进,为众人所推崇。

他博贯儒玄,尤明论道,为当时僧俗二界之所推重。

他最厌世情繁杂,将会牺牲四众弟子的道业,所以行道教诲,多以禁戒为先。

既能应机施教,名声传布又广,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徒众千余人,都是常随弟子。

……后来敕住洛阳融觉寺。

此寺乃清河文献王怿所立,寺院很大,殿宇恢宏。

昙无最善于弘法讲经,尤擅长于《涅槃》、《华严》,僧徒千余人,修习精勤,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很尊敬他,称之为「东土菩萨」。

曾经阅读他所撰之《大乘义章》,并把它翻为梵文,寄回西土。

西上学者读了此书后,都对他甚礼敬,称他为圣人。

他常以弘法为己任。

北魏正光元年间,明帝大赦天下,请释道二教学士上殿用斋,斋俊,侍中刘滕宣读诏书,让诸法师与诸道士论义。

当时清通观道士姜斌与昙无最对论。

皇帝问:「佛与老子是否同时?」姜斌答道:「老子曾从西出关,化胡成佛,其时,佛是侍者。

此记述出自《老子开天经》,可见佛与老子乃同时之人。

」此时,昙无最问姜斌道:「老子生于何时?何时出关西入化胡?」姜斌答道:「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公元前六○四年)九月十四日,乃楚国陈州苦县人。

周简王四年(公元前五八二年)为守藏吏,周敬王元年(公元前五一九年)八月十五日,见周朝衰落,遂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

」昙无最道:「佛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

亦即经过三百四十五年才到老子出生之周定王三年,至周敬王元年,即已经过了四百三十年,才与尹喜西遁,如此年代悬隔,岂不谬哉!」姜斌复问道:「你之所说,出自何典籍?根据何在?」昙无最道:「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均有明文。

」姜斌道:「孔子曾整理史书典籍,凡有圣人,多有记述,而于佛而毫无所记载,为什么呢?」昙无最说:「孔子氏三备卜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又称坐禅,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静坐打坐的方式,以观照内心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冥想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行的境界。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内心的探索和平静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禅修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心灵平静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禅修的方法主要包括正确的坐姿、呼吸调节和心绪调和。

正确的坐姿是禅修的基础,坐姿要端正舒展,保持身体的舒适和稳定,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内心的观照中。

呼吸调节是禅修的关键,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

心绪调和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接纳和放下各种杂念,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到内心的平静。

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禅修的状态中。

其次,禅修的过程主要包括观照内心、放空杂念和开悟心灵。

观照内心是禅修的核心,通过观照内心的境界,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执著,从而逐渐放下执著,达到心灵的平静。

放空杂念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抛开各种杂念和干扰,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

开悟心灵是禅修的终极目标,通过长期的修行,可以逐渐开悟内心,达到心灵的觉醒。

这些过程的实践,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的修行,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层意义。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纳内心的一切,不要逃避和抗拒,要学会放下执著,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学会观照内心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只有不断地修行,我们才能逐渐领悟到禅修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综上所述,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层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醒,走上修行的道路,达到心灵的升华。

愿我们都能够在禅修的道路上,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者 论》, 文章 系统地 阐 明 了佛 教 与 世俗 的关 系 , 明 确 提 出“ 门尘 外 之 人 , 应 致 敬 王 者 ” l2 沙 不 ,2加显 l
示 出追 求真 理 、 不惧 强权 的决 心 , 称僧 侣 阶层 的 堪 独 立宣 言 。 佛 教与 统治 阶级 的礼法 之争不 仅仅 局 限于政
果报应有违 自 然之理 。慧远作《 明报应论》 全面 , 地论 述 了因果报 应 思 想 , 出“ 明 为惑 网 之 渊 , 指 无 贪爱 为重 累之 府 ” ¨ 报应产 生 的根源 是世人 受 ;J
形体 情 感 所 累 而 不 能 自拔 , 终 导 致 “ 情 致 最 因 报” 。又 如名 士戴 逵广 举 各 种社 会 不公 现象 而 作
应 虽有先 后 , 但其 轻 重 缓 急却 是 由人 所 作善 恶 诸
业 轻重所 决定 的。慧远 一方 面强 调印度 佛教 的三
对僧 团建设 和戒 律 规 范 进行 了积 极 探 索 , 南 方 为
佛教 的发 展做 出 了重 要贡 献 。


文 化 辩 论 活 动
世 轮 回说 , 另一方 面又 把 中 国传 统 的现 世报 应 思
敬 ” 【卷 理应 得 到 国家 的尊 重 和支 持 。桓 玄 之 ,1 l ]
的免税 、 免役特 权 , 于是一 大批社 会游 离分 子借 机 混 入僧侣 队伍 。部 分僧人 与 民争利 , 附权 贵 , 攀 生
活奢靡 , 在佛 教界 内部掀起 一 股世俗 化 的浊流 , 严 重损 害了佛教 的形 象 。桓 玄 就将 当时诸 多的社 会 问题归 咎 于僧侣 阶层 : 京师 竞 其 奢淫 , 观 纷 于 “ 荣

2 ・ 9

喇呼啦护法启请文

喇呼啦护法启请文

喇呼啦护法启请文一、引言喇呼啦护法是佛教中的一种修持法门,通过念诵特定的经咒来祈求护法保佑,消除业障,增加福报。

本文将探讨喇呼啦护法的由来、修持方法、功德以及启请护法的意义。

二、喇呼啦护法的由来喇呼啦护法起源于印度佛教,后传入中国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传说中,喇呼啦护法是受佛陀指示而降生于人间,为众生消除痛苦、保护佛法。

喇呼啦护法具有神通广大、智慧无边的特点,常常以护法形象示现,帮助修行者克服困难,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喇呼啦护法的修持方法3.1 准备工作•寻找适合的修持场所,如寺庙或清静的室内空间。

•准备一张坐垫或蒲团,保持舒适的坐姿。

•保持身心清净,心怀敬畏之心。

3.2 念诵经咒1.选择一本喇呼啦护法的经典,如《喇呼啦护法经》。

2.在修持时,可以通过默念或大声念诵经文,以激发心中的虔诚。

3.经过长期的修持,可以逐渐熟悉经文,达到心与口的合一。

3.3 修持时的注意事项•修持时要保持专注,将心完全投入到念诵中。

•需要保持持之以恒的修持习惯,每天坚持一定的时间进行修持。

•在修持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舒适,避免过度劳累或疲劳。

四、喇呼啦护法的功德喇呼啦护法修持可以带来丰富的功德,不仅可以保护修行者免受邪恶的侵扰,还可以增加福报,提升修行的境界。

以下是喇呼啦护法的主要功德:4.1 消除业障喇呼啦护法具有消除业障的力量,通过修持可以净化心灵,摆脱痛苦和困扰。

修持者可以借助护法的加持,迅速消除业障,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4.2 增加福报喇呼啦护法的修持可以积累福报,提升修行者的福报和福德。

福报的增加可以带来吉祥、顺利和幸福,使修行者的生活更加美好。

4.3 达到解脱的境界通过长期的修持,修行者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喇呼啦护法的加持可以帮助修行者克服内心的障碍,实现心灵的解放。

五、启请喇呼啦护法的意义启请喇呼啦护法是一种虔诚的祈求,通过启请护法,修行者可以得到护法的庇佑和加持。

以下是启请喇呼啦护法的意义:5.1 增强修行者的信心启请喇呼啦护法可以增强修行者的信心,使其对佛法和修行的信心更加坚定。

内观

内观
( jhana )
的境界,八种定的层次,但此仍属于感官体验的领域。佛陀则发现了第九禅那,而那就是内观,这种洞见的开展将引导禅修者达到终极目标,而超越感官经验的痛苦。
因和果
问:是否有无因而生的偶发事件?
答: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不可能的。有时以我们有限的感官和智力不能清楚的找到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因。
这些问题涵盖极吸引人的范围,从法是什么、内观禅修、人生的目标、人类的痛苦、上帝、轮回到失眠…
这些答复与问题已经按照问题的性质,大体上被分类成种种部分。在最后的一个部份,归属在「 内观的修行」 中,为内观学员提供了有关这修持的澄清。
然而,必须记住的是,葛印卡老师最喜欢给予的答复总是:「你必须亲身体验真理。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你的真理。不然,它只是他人的真理。」
灵魂
问:什么是「我」(atma)、「灵魂」?
答:修持内观,你将会发现在你内在发生的实相。你将会注意到你所谓的「灵魂」,「我」(atma),只不过是心的反应,是心的一部分而已。而你一直在这幻想下认为∶「这就是『我』」。透过内观的练习,你将了解这个「我」不是恒常的。它是一直在变化,总是短暂的。它只不过是由大量的次原子微粒组成,总是处于变迁和流动的状态。这只有透过直接地体验,对「我」的幻想才会消失,接着是对「灵魂」的幻想的消失。没有了幻想和错觉,所有的痛苦也就消失。然而,这必须经由体验。光是接受哲理的信仰是不会发生的。
愤怒
问பைடு நூலகம்一个人如何脱离愤怒?
答:透过内观的修行吧!内观的学生在愤怒时观察呼吸,或者所引起的身体上的感受。以平等心,没有习性反应的做这样的观察。这愤怒很快地就减弱然后消失。透过内观的不断地修行,心的习惯模式对愤怒的习性反应就会改变了。

寺院护法义工岗位职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寺院护法义工岗位职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寺院护法义工岗位职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寺院护法义工岗位职责的主要内容。

寺院护法义工是指在寺庙内担任一系列保安、维护秩序和服务的重要角色。

他们承担着维护寺院安全与秩序,协助寺庙工作的责任。

寺院护法义工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需要负责维护寺院内部的治安秩序。

这包括巡逻寺庙各个地方,确保寺内无妨碍寺庙正常运作的安全问题。

他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寺庙和信众的安全。

其次,寺院护法义工需要协助管理寺庙的游客和信众。

他们要在寺庙的入口处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进入寺庙的人员不携带违禁物品,并引导游客和信众按照规定的秩序进入寺庙。

在寺庙内,他们也要协助解答信众的问题和提供相关的服务。

另外,寺院护法义工还需要参与寺庙的日常维护工作。

他们要负责保持寺庙的清洁和整齐,协助修缮破损的建筑物和设施,确保寺庙环境的整洁与美观。

在寺庙举办大型活动时,他们还要帮助组织和维护现场秩序。

总之,寺院护法义工在寺庙中担负着维护安全、协助管理和参与维护工作的重要职责。

他们通过积极努力,为寺庙的运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寺院护法义工的工作不仅对寺庙本身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信众和游客的一种负责任的服务。

只有他们不断发扬这种精神,才能更好地维护寺庙的尊严和信仰的完整。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本文的框架和组织方式,包括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的安排。

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寺院护法义工的背景和重要性,为读者打开思维导向。

然后,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明确指出本文将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条理展开,如通过分析护法义工的职责来进行探讨。

最后,在目的部分,可以说明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护法义工岗位的职责,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思考。

正文部分包括三个要点,可以用2.1、2.2和2.3进行编号。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简介本篇为近代著名学者蒋维乔创立的著名静坐功法。

蒋维乔,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人,于佛学深有造谐。

他创导的这套静坐功,以天台系的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为基础,在气功的诱导入静和呼吸法上独具特色。

蒋先生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时期患肺结核咯血,经练气功而治愈,此套静坐法可以说是他气功实践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功法。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学习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之前,首先应该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

(一)调饮食——人身臂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

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

然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和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叫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得不安宁。

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使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

所以饮食需调匀。

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有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就即停止。

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

又食物不能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

凡在吃饮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

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调睡眠——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体力。

睡眠乃是最彻底的休息。

常人睡眠以八小时为度,过多就要使精神困昧,于静坐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

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

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三)调身——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

调身在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

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一、正确修行的条件:1、修习止观的必要条件:(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呵五欲:呵色声香香触五欲。

(3)弃五盖:应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盖。

(4)五调:调正饮食,睡眠,身体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态。

(5)方便行:希望自己进入圣境,精进修持,念佛法僧三宝加持和正修禅定的尊贵,善巧智慧修禅定,一心分明决定修习止观。

2、修禅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

在进入初禅前相继出现八触和十功德。

3、修习止观法门的身理基础:(1)双盘莲华坐,可获得五种利益:A、易得轻安境界,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欢愉和轻易的完成。

B、长坐也不紧张也不酸麻。

C、内心宁静。

D、人们对行者产生信心。

E、易得佛菩萨的加持力。

(2)在双盘前,先学单盘。

(3)经常练习弯腰、后仰和转身、踢腿运动。

增强身体的柔软性。

(4)在修习止观前,除炎热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盖双腿和膝盖,保持腿部暖和,防止双腿受凉生风湿病。

二、修持息道法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正行: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观想吸进的是带有白光的佛菩萨加持过的真气,进入体内散布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体内无明的污染之黑气。

呼气后,有可长或短的间隙,身心清净,眼不见外色,耳不闻外声,呼吸细长绵软,无声无息,唯见真气遍布全身。

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

(1)数息法:只数呼,意守呼,呼后暂停(以数至36、72、108表示时间)。

也可只数吸。

(2)随息法:意念随气进出观想。

(3)止息法:呼后暂停。

(4)观息法:内观真气遍布全身毛孔。

又观无明的废气呼出体外。

2、达到初禅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区别:(1)欲界定:觉受清静和轻安。

定力可较长,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

(2)粗住:有短时间的安静,不散乱,但心念较粗,有时会失去专心一致的专注力,导致心念不定。

(3)细住:身心清静,思想渐趋集中。

因是子静坐法(简要版)

因是子静坐法(简要版)

因是子静坐法(简要版)中国几十年来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对于防病治病,有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它发掘出来,为人民造福。

《因是子静坐法》是由气功老前辈蒋维乔1914年写成的,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了。

现将这一功法简介如下:1、调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也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迭在左掌上,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左右摇动身体7—8次,端正身体,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成一直线,不抵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7次,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低上腭。

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

坐毕,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躯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互相摩擦生热,擦两眼,然后闭眼,再擦鼻及两侧,再以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手臂、双腿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

2、调息调息和调心实际上与调身同时并行的,分开来讲的目的是叙述方便。

调息是要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数至十,反复循环。

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可再从头数起。

不断修炼,久久纯熟,自能息息调和。

3、调心调心是要使妄心调伏。

大凡初学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乱,支持不定,应放下一切,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

如出现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

也可用数息法,使心息相依,则两者均可避免。

练此功时间最好选择在子时(23—1时)与寅时(3—5时),地点最好是静室,每天练功3—4次,每次30—40分钟,习练本功法一般1个月左右可以见效。

3—4个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状,但此后每天仍宜坚持练功20—30分钟,以资巩固。

对于日常应如何修持等问题的答复

对于日常应如何修持等问题的答复

迦那格西洛桑嘉措对于日常应如何修持等问题的答复近来常有信众问及日常应如何修持、修持中显密关系及如何将道次第与密续本尊教授结合修持等问题,于此统一作概略答复。

时下有人唱言,不需净治共道,单凭精勤持诵金刚瑜伽母咒即可往生空行刹土。

此说实属虚妄,当知未净共道者全然不堪修持密法。

往昔确有行者精进持诵“密子玛”或“三嗡咒”而得往生兜率净土或者空行刹土,然应了解彼等非未净治共道,仅是未依学习大论等方式为之。

此类行者相续中是否具备清净归依实毋庸议,彼等任持希求脱离三有轮回之心,可说拥有出离心;且任持为利一切有情需成就佛位而发愿往生净土之心,可说具备菩提心;即便未能通达如中观大论中所述之甚深空性道理,然亦能解了一切法无自性之意,可算通达正见。

具备上述诸要,复精勤持诵具大加持之陀罗尼咒则可往生净土。

此中并非不需净治共道,仅止方式广略有别而已。

而所依之广略方式需观待行者个人善根福报而定,障深慧浅、福德下劣者务须励力勤修,宿具善根、福德深厚者略行可证。

依日沃甘丹派总体而论,所修本尊以密、胜、怖三大本尊,尤其吉祥怖畏金刚为主。

利根行者若能够完全舍弃此世间,以上师瑜伽为命脉,结合三大本尊无别而修,则于三年三月佛果可成。

然就个人而言,主修本尊则各有不同。

至尊金刚瑜伽母那若空行易修易证有众多不共殊胜之处,尤其大金刚持帕绷喀仁波切之传承更具特胜。

此等功德利益应于传授引导时对具器弟子宣说,此处不赘。

以一位主修至尊金刚瑜伽母那若空行的日沃甘丹派行者为例,略说于初、中、后三时应如何行持,想必可于其中获得相应了解。

最初应依止一位具相善知识,精勤听闻共道——道次第引导至于精熟,对于其中所说三士道次第应如实思惟修持。

此后于一位具德金刚阿阇梨前领受无上瑜伽续部大灌顶、金刚瑜伽母加持灌顶及其二次第引导。

于修持时,应结合道次第所缘而修。

所谓“结合而修”,并非指念诵二种经函。

应知金刚瑜伽母仪轨中实已包含道次第全部所缘,如仪轨起首部分需修归依,若于共道基础坚实,即刻可结合道次第相关所缘观修;仪轨中复又提及出离心、菩提心等内容,亦需如此而行;尤其密续修法中与空性相关者甚夥,需结合道次第中所说空性内容修持。

小止观静坐方法天台小止观

小止观静坐方法天台小止观

小止观静坐方法天台小止观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天台小止观”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3)体真止。

所谓的体真止,就是随心念所起的一切诸法,都当下了知它是因缘所生、空无自性。

这样心念自然就不会取着,不取着则妄念自息,所以称之为止。

正如经中所说:「对于一切因缘所生的诸法,若能了知它的性空无主,则妄心自息而达心的本源,这样的修行人,可以称之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大沙门。

」第三种体真止,是在理体上作观察,所以必须多加思惟、分别。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发重誓愿,度脱众生,求无上道。

其心坚固,犹若金刚,精进勇猛,不惜生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然后于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

所言一切诸法者:即是约心,明一切法也。

如一切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一切有漏烦恼法,一切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

故十地经云(大正二六~一六九A):「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

」若行者知心无性,岂有诸法之实,若诸法不实,即是虚诳,则空无有主,则不可取,若不取着,即妄念心息,得寂然无为!夫无为者:即是诸法之本源,若能安心本源,则无染着,若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即证泥洹。

故经云(大正一三~九零三A):有心不知心心者不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若能如是,修体真止,当知是人必得泥洹,名大沙门。

是则略说,修体真止相。

初学坐禅的人,若是想修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教,就必须先发大誓愿:上求无上道,下度化众生。

所发的愿心,要像金刚一般地坚固,而且还要勇猛精进,永不懈怠,就算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始终不退转。

这样发完誓愿以后,就端身正坐,以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的真实相:所谓的一切诸法,是以「心」的立场来说明它的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不论是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法;生死因果法,都是因心而有。

正如十地经中所说:「三界并没有另外的真实法存在,只有一心所作。

」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从心而起。

供护法的制作方法

供护法的制作方法

供护法的制作方法一、简介供护法是一种由中国传统文化衍生出的一种法器,用于供奉神灵、护身福运的道具。

其制作方法繁多,包括材料选取、工艺加工等多个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供护法的制作方法。

二、材料准备1. 木料:需要选择柔软一些的木材,以方便雕刻成各种形状。

2. 颜料:选择防水、无毒的颜料,能够长时间保持色彩鲜艳。

3. 草绳或彩绳:用来装饰供护法,并且用于悬挂或佩戴。

4. 香料及香炉:用于香炉的制作及供奉的时候焚香。

三、工艺步骤1. 设计图样:首先进行供护法的设计,确定其形状,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图腾进行设定,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设计。

2. 木料加工:将选取的木料进行打磨,然后依照设计图样进行雕刻成相应的形状并进行光滑处理。

3. 上色:将已经成型的供护法进行上色,选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并且进行防水处理,以保持长久的色彩。

4. 装饰:用草绳或彩绳进行装饰,增添供护法的美观度,也便于悬挂或佩戴。

5. 祈福:在制作完成后,进行祈福仪式,焚香祈求神明的庇佑,为供护法注入灵气。

6. 使用:最后将供护法进行摆放、悬挂或佩戴,起到护身、祈福之用。

四、使用注意事项1. 配合祭祀:在特定节日或者遇到重大事宜时,可以将供护法进行祭祀,以增强其神灵之力。

2. 保持清洁:定期擦拭供护法,保持其干净整洁,以维持其美观度及神灵的庇护。

3. 谨慎使用:在悬挂或佩戴供护法时,需注意避免摔坏或者损坏其表面,避免神灵之力受到影响。

4. 信仰尊重:使用供护法时需保持敬畏之心,尊重传统文化及信仰,以获得最大的神灵庇佑。

以上是关于供护法的制作方法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寺院护法堂口的职责

寺院护法堂口的职责

寺院护法堂口的职责
其次,护法堂口也是寺院的安全防范重点之一。

工作人员需要
负责维护寺院的安全秩序,防止不法分子进入寺院进行破坏或盗窃
行为。

他们需要对进入寺院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寺院的安全
和秩序。

另外,护法堂口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协助寺院的僧侣和其他工作
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他们可能需要协助安排信徒的礼
仪活动,协助清理寺院的卫生环境,维护寺院的设施设备等工作。

此外,护法堂口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宗教知识和礼仪
规范,以便能够向来访者解释寺院的历史、宗教文化和教义等内容,引导他们正确参与寺院的活动和仪式。

总的来说,护法堂口的职责涵盖了接待来访者、维护安全秩序、协助管理和维护寺院、传播宗教知识等多个方面,是寺院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岗位。

欢喜天验记

欢喜天验记

欢喜天验记
倾莲池按:下文为紫竹林师兄发心为了弘扬此法且令初学者生起心,详细撰写了修法的过程和效验,随喜功德!东密宽济阿阇梨的圆融佛学院有普传此法,若想修持,也可参看法师的视频。

但是若你修持此法,我首先要建议的是:
一、修法保密。

二、感应和境界保密。

不少人认为只有如意轮法保密,否则会退失效验。

其实不是的,所有密法都是这样,在藏传圈子,这几乎是一个常识,上师常叮嘱,修行中出现的境界加持,均要保密,只可对上师或者同坛灌顶的师兄说。

如果告诉别人了,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加持、功德、悉地散失。

二是破坏缘起,起违缘、魔障、障碍。

为什么要保密?我们知道,做善事不让人知道,是阴德,功德最大,善果也最大。

同理,修法保密,让功德不散失,易成悉地。

我有位朋友,想供养某位护法,她妈妈也同意了,但是到处和其他佛友说,不久违缘出现,有老修行严厉警告,说护法一般人能供吗?自此心退转,想供也供不成。

有位师兄说:以前修准提法极有效验,每天早晨似睡似醒间,总会隐约望见一位宛在目前的多手女菩萨危坐虚空,挥手为我驱散上空游离徘徊的一群群阴影。

每当看到此幕,我总是安详进入梦乡。

过后不久,在一个准提共修群看到一位同修发了一张孰煌十八臂准提佛母的图片,回想对比,才确是佛母。

心里有淡淡的激荡。

这样持续了五天,终于忍不住和一位叫凤凰的同修提起此事,之后一段时间就再也没见到菩萨呈现。

话虽如此,有不少师兄发心令后学生起心,这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也是末学常撰写自己修行经验的原因之一。

欢喜天验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靜坐法要护法法师靜坐法要(一)*靜坐的準備:1.保持靜默。

2.清清楚楚觀照自己。

3.感覺你自己。

4.自在。

*靜坐脊椎保持垂直。

緩緩地吸氣、吐氣。

知道腹部上、下。

*吸氣、吐氣注意腹部『上、下』、『上、下』。

*即使再忙,也有吸氣、吐氣。

從生到死,有時間就觀照吸氣、吐氣。

真理就在其中。

----------------------------------------------------------靜坐法要(二)*數息觀呼吸,數1到10,專注不分心。

吸氣、吐氣都要注意觀察。

緩慢,深沈。

*有煩惱時,看著煩惱的生起。

*慈悲為懷。

對於過去發生的事,不要把它帶來現在。

打坐時,在情緒上,不可重複過去的往事,攜帶過去的東西是無用的。

勿黏著過去。

----------------------------------------------------------靜坐法要(三)*今天打坐自問:你在嗎?有警覺心嗎?心去那裡?*呼吸,自然而不用力。

吸氣涼涼的,呼氣熱熱的。

心跑出去,察覺,拉回來。

*吸氣,清清楚楚地吸氣,涼涼的,清楚知道。

吐氣,清清楚楚地吐氣,溫熱的,清楚知道。

快或慢?平穩或粗糙?都要清清楚楚。

*禪坐必須保持警醒,保持身體的穩定,像大山一般,如如不動。

*練習使呼吸平穩,脊椎垂直,手舒服地放鬆,在『心地上』下功夫。

靜坐法要(四)*靜默則『慧』容易增加。

*數息觀(1)第一步,數到110。

吸氣數1,吐氣數2,吸氣數3,吐氣數4,吸氣數5,吐氣數6,...... 直到110。

(2)第二步,數到55。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算2,吸氣吐氣算3,......直到55。

(3)第三步,數到10。

吸氣吐氣數1。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吸氣吐氣數3。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吸氣吐氧數3,吸氣吐氣數4,......清楚不亂直到10。

靜坐法要(五)*方法:注意鼻孔上端,上身保持輕鬆,無須用力。

很自然地闔眼,注意吸氣、呼氣,要清清楚楚。

心往外攀緣時,要即刻拉回。

有什麼念頭,不要害怕,心念清楚即可。

*試著了解自我,我是誰?身在何處?藉著靜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假使有不愉快的事,這不愉快的事來自何處?不愉快不是自己想來的嗎?*晚上,當你躺下,彷彿全身丟到地板一般,放鬆兩分鐘,即刻入睡,明天不再疲倦。

*睡眠為了休息,放鬆。

*臨睡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脫下衣服,掛衣服時默想:『明天我還有沒有機會再穿上我的衣服、鞋子?』-------------------------------------------------------- 靜坐法要(六)*身體要直。

*自然的、輕鬆的、肩膀放鬆。

*收下巴,下巴不要凸出去。

*肋骨平衡。

*脊椎骨垂直。

*目標在鼻孔、吸氣、吐氣。

*心不要跟著氣跑出去。

*清清楚楚知道,知道出入息就夠了。

*算到55。

*心很忙,不知道怎麼休息。

靜坐,試試看!靜坐法要(七)*清清楚楚地吸氣、吐氣,知道氣息的熱、涼、快、慢、粗、細、柔軟。

*觀照氣息由鼻端到喉嚨的過程。

*尊重珍惜這條氣,是它給予生命的。

靜坐法要(八)*保持安靜,在沈默中學習。

*吸氣、吐氣時,觀照鼻口、胸部、腹部,品質的高低清清楚楚。

*觀照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有煩惱嗎?------------------------------------------------------- 靜坐法要(九)*打坐必須注意三個要點:1.要活在當下。

2.要活得很自然。

3.要能獨處。

*『活在當下』通常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時常在過去與未來間徘徊。

如何活在每一時刻呢?--能活在每一時刻才是真正生活,當你品嚐到活在當下的味道,一切煩惱都解除了--『打坐』即是所謂活在當下。

*『活得很自然』--無人為造作。

通常做這、做那,都受因緣條件所左右,而『靜坐』教我們活得天真自然。

*要能獨處--一般人即使四下無人,仍然活在群眾,因內心活在群眾中,要使心遠離眾人,不容易。

所謂『獨處』不是指有形的身獨處。

心無黏著,使奔馳的心止息,才是真正開始獨處。

*目標:把注意力擺在出入息。

呼吸是長就知道多長,並觀察清楚。

把注意力放在鼻孔。

吸進、呼出的氣在體內究竟停留多久?通常一次吸氣、呼氣介於3~5秒。

請緩慢地呼、吸,並且深沈、自然、不用力,深刻感受!當心有攀緣時即拉回。

不耐煩時,默念不耐煩五次,即可消失。

若察覺不舒服,亦默念五次。

身體不要動,萬一要動,也要非常緩慢,且觀察非常清楚。

*靜坐的姿勢,是順其自然,把原本面目表現出來就可以了。

結手印與否,看個人喜愛,順其自然,不可勉強。

*打坐就是看你原來面目。

你是誰?來自何處?將往何處去?一切在此釐清。

假使不能了解自己,是不可能了解別人的。

---------------------------------------------------------- 靜坐法要(十)*警覺肉體的存在,從外表感覺,也從裏面感覺。

如此,你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品質,你會清楚有慈悲心是什麼樣子,生氣時是什麼感受,你也會瞭解從孩童、青年到老年身體的變化過程。

*吸氣時,由意念帶動氣。

感覺氣從鼻口移到肩膀,往下到手臂、手肘、到指尖。

氣由鼻口到脊椎、腰部、腿、腳、趾。

(觀照時,女生先左再右,男生先右再左。

)*肉體本身不能貪、瞋、痴,只需要『氣息』,無需添加煩惱。

涼快、輕鬆、舒服就好。

靜坐法要(十一)*大聲發出無意義的呼喊,當停下來之後,才深知何謂寧靜。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受教育,受制約,講出的話要求必須是有意義的,如今要發出無意義的音聲,似乎是不怎麼習慣。

如能呼喊出無意義的聲音,可訓練『心無攀緣。

』*關閉感官之門,如關閉慾望之河流。

*譬如有人辱罵你,容易即起瞋心,若能如實觀察,不要有所反應,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則瞋心不起。

*今天要學習觀察出入息之長短。

長的時候知道長,短的時候知道短。

然而,就『實相』而言,無所謂『長』或『短』。

--無須比較--觀出入息之時間有多麼長,就夠了。

*為什麼我們會呼吸,氣息進出?為什麼死亡即停止?因為『風大』在運作。

死亡則地、水、火、風停止運作。

*身體並不屬於你的,它是屬於大地的。

大地在等候著你,終有一天要回歸大地。

打坐時,要有此知見,則心容易沈靜,詳和。

一般人常對此身有執著--堅持這是『我的』。

就不容易放下。

*深沈呼吸,觀想身體在冰箱裡凍結。

*打坐以後,若腳麻(腳睡著了),怎麼處理呢?若左腳麻,可拍打右手臂;右腳麻即拍打左手臂。

-靜坐法要(十二)自問:1.是否警覺到每一剎那皆有死亡?2.觀照我什麼時候會死。

3.感受平靜、清涼、舒服、輕鬆了嗎?4.身心有沒有振動?最好是達到如如不動。

靜坐法要(十三)*我們的肉體裡有喜悅,有快樂、不快樂的感覺,但其實苦、樂沒有受者。

因為身體裡是地、水、火、風四大罷了。

懂了無我,則種種苦悶壓力可以消失。

*別為這個身體興奮、感動,回真正的家吧!(真正的家-心)*感動時默念:哦,地、水、火、風動!先準備好『無我』的態度。

----------------------------------------------------------靜坐法要(十四)自問:『我有沒有輕鬆?』『色身全然放鬆了嗎?』『地、水、火、風調和嗎?』好好觀照!*你真正明白『我』了嗎?你的個性、態度、觀念屬於哪一項?1.我是我,你是你。

2.我不是我,你不是你。

3.我是你,你是我。

4.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

----------------------------------------------------------靜坐法要(十五)*有時候,你在十字路口看著過往行人、車輛,看到許多不同的事物,或在高塔瞭望,看見形形色色的東西。

『打坐』即是觀察、瞭望內在的敵人。

看著自己的心,無論好壞,看著它,不評斷是非。

久之,內心安詳,僅存靈敏的醒覺,那就是『佛性』。

打坐,剛開始,就要拋棄過去,不期盼未來。

當佛性顯現,既無過去,也無當下。

*『現在』如何下定義呢?『現在』瞬間消逝,又何來『當下』呢?*佛陀的教法,是超越時間的。

我們強烈地執著有『時間』。

一旦進入內觀禪定,時間的觀念即消逝了。

所有開悟的人,沒有所謂『時間』、『死亡』??*清晨醒來,心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沒有貪、瞋、痴,沒有欲念,沒有煩惱,是禪修的最佳時刻。

試試看!----------------------------------------------------------靜坐法要(十六)*打坐好像爬山一樣。

在爬山過程中,上下起伏,最後終於爬到山頂。

*今天的練習是:想像已經爬到山頂,由上往下看。

在山腳下不能看到城市全景,站在山頂上卻能俯瞰全般。

登山者不能在山頂停留太久,體驗到你所看到的之後,接著就是下山,這就是你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儘管只是少許經驗,亦可幫助你解決問題,要將所學緊記心中。

*這是『求定』的打坐。

在此打坐中體驗到的,要試著與朋友分享。

*現在,想像辛苦地爬到山頂,內觀,問自己:內心正在做什麼?*心散亂時,觀察散亂。

*美好的感受也要清楚。

體驗,我正在享受這美好感受。

*心到處遊蕩,亦清楚知道,然後設法安頓它。

----------------------------------------------------------靜坐法要(十七)*靜坐者須明辨如下兩件事:1.看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各種器官......??分析言之,有卅二種東西。

整個骨架結構,恰似鳥籠般,而外覆肌肉。

肌肉則是潮溼的。

試將骨骼,肌肉分開,找不到我,你,我們,你們??2.在心理學上,有精神與物質。

在打坐中,另有警覺性,或能知的特性。

假若一個哲學家了解到能知的警覺性,他就沒辦法再當哲學家了。

透過內觀,了解心靈與物質,可訓練分離心靈與物質的功夫。

*觀察,檢證。

心無攀緣。

呼吸全然平穩。

*先做數息觀練習:1.一呼一吸,從1數到5,反覆三次,約一分鐘。

心念放在數字上,可停止往其它地方攀緣,這是使『心』平穩的第一步驟。

2.再觀『呼吸有多長?平穩與否?急促抑或緩慢?』3.第三步,注意觀照吸氣的起點,中間與結束;呼氣的起點,中間與結束。

*使呼吸過程平穩。

*當閉上眼睛,你會發現,要使呼吸平穩並非易事。

呼吸愈平穩,愈健康,放鬆,舒服,快樂。

假使能控制呼吸平穩下來,更易使心專注,安詳。

*上身端坐,穩如金字塔。

好像凍結於冰箱,一動也不動,心專注其中,然後從1數到5,反覆三次,再觀呼吸之出入長短、急緩,平穩與否。

*數息觀時,置心念於數字,可攔截外馳之心。

*警覺性必須很強,才不會隨著念頭而去,陷入無明。

如果活在無明,一如活在黑暗中。

保持警覺,不管什麼跑出來,均可清清楚楚。

看著它的來去,是充滿趣味的。

*當我們端身正坐,念頭來了,看著它。

察覺念頭來了,很好;假使沒有念頭,也很好。

----------------------------------------------------------靜坐法要(十八)*培養警覺性*今天所教的方法較接近內觀禪修法,首先要知道兩點:1.有形的色身,是許多不同元素的組合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