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学情分析【三篇】
![八年级语文学情分析【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034cf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c.png)
八班级语文学情分析【三篇】【篇一】八班级语文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概况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九班级教材中,八班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八班级下册一共有六个单元,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
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人物介绍、散文诗、保护自然、民俗、古诗文、古诗文;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
本册教材要求同学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紧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献给母亲的歌、寻觅春天的踪迹、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缓步、背起行囊走四方。
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同学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重视策略引导。
(二)实在内容第一单元以人物介绍为主题。
五篇课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紧要由记叙类作品构成,侧重培育阅读记叙类作品的本领。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让同学了解了各地的大自然风采。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同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旅鼠之迷》《大雁归来》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喂!出来》。
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民俗学问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
《春酒》。
《俗世奇人》教学本单元,既要重视语文基本本领的培育,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育,努力努力探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同学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a70ca1b4daa58da1114a17.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
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等。
下面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一)阅读: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二单元,散文诗;三单元,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文艺作品;四单元,关于节日风俗,民间艺人轶事的文章;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六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共有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3篇。
本册教材沿袭上册教材安排将文言文单独收编在两个单元中集中学习。
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分开教学。
上半期教授1、2、5单元,后半期教授3、4、6单元,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
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特别是语法知识是一个难点,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
在口语交流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能写成感人的文字;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
收集资料,出墙报或写成文章。
第三单元:科海泛舟。
收集资料,动手实践。
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
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
古诗朗诵比赛。
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e4fbd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3.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学生活动:找四个学生回答】问题简单,找四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四位同学讲的很好。
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1、生字注音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c37cfab4daa58da1114ab0.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
小小的灯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
“写作”要求“学习仿写”。
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他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
通过假设情景、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措施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
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新编】
![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新编】](https://img.taocdn.com/s3/m/59ea777602d276a201292ed5.png)
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
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
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
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生字词,能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
(3)通过朗读、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能抓住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大草原的样子及草原早晨热闹、欢快的场面,去感受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设计思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2)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归宿;(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五,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图”,生动地刻画出了大草原宁静、悠远的意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1e8bbc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5.png)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1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__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__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cf1ae957e21af45b207a8b1.png)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备课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编写思路本册的编写思路与本套教材前三册一脉相承:首先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在教材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究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其次,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就八年级来说,既有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语文能力培养,也有针对不同文体(科普作品、演讲、游记等)的读写方法的训练;最后,着力打造“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二、教材内容构成三、“阅读·写作”单元本单元是八年级唯一一个以人文主题组织的现代文读写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四篇文学作品(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两篇散文)。
其共性在于:(1)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民风民俗,有助于学生体会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都能按照表达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3)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思,语言富有表现力。
其中“按照表达的需要使用表达方式”这一点,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
因为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存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关键在于按需使用,用得恰当。
比如小说《社戏》以记叙为主,但同时也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表达方式合理使用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本单元,也适用于其他单元的课文,比如《大雁归来》中浓重的抒情色彩,《核舟记》中大量细致的描摹,《壶口瀑布》中精当的议论,《卖炭翁》以记叙为主、描写极精简、没有任何直接抒情议论语句的写法,都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
个性:《社戏》:(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理解“我”口中的“好豆”“好戏”。
这是本文传统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均有涉及。
(2)阅读删节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思。
这是本套教材新开发的教学点,删节部分写“我”成年后在剧场看戏的经历,与儿时的看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于两种生活状态的态度。
《背影》说课稿(最新)
![《背影》说课稿(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e77ac0733d4b14e842468d1.png)
《背影》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对象和内容是《背影》第一课时。
我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真挚感人,一直打动着几代读者的心,影响深远。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与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情感。
《背影》在本单元和本学期中占有重要地位。
2、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即文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艰难动作,背影情景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难点:(1)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
应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同时,也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2)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学生总体语文基础尚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语文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毕竟是初中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成年人而且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很难真正领会。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识目标:掌握重要的字、词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
2、能力目标:(1)品味作品细腻、朴实的描写所蕴涵的深情。
(2)学会用行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3、情感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熏陶。
(2)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四、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启人心志的导语和结束语,使学生感悟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深的父子之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677871c55ef7ba0d4b733b10.png)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
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
《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增强对演讲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体验多种活动经历。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0dd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a.png)
教学内容:《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一、【课标导读】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均是叙事类文学作品,它们或追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这次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
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学习-讲授-探讨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感受鲁迅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五、【教具】多媒体六、【板书设计】藤野先生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课时设计】(新授大致按照导、讲、练、评模式;复习课则按照读讲练评模式。
)七、【课堂练习】见教学过程中的思考题八、【课外作业】《语文学习辅导》3.5.6.7.8小题教学内容:《藤野先生》第二课时一、【课标导读】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6b30c6f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f.png)
⼋年级下册语⽂教材全解 ⼋年级语⽂下册的教材全解具有极⾼的阅读价值。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年级下册语⽂的教材全解,希望你们喜欢。
⼋年级下语⽂教材全解 ⼀、教材分析 ⼈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年级下册共六个 单元,其中四个现代⽂单元、两个⽂⾔⽂单元(内含诗词曲篇⽬),四 个现代⽂单元分别以⼈⽣、散⽂诗、⼈与⾃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 其中以记叙类⽂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单元相⽐,在语⽂与科 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学习和运⽤的领域,注重跨学 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段的运⽤,⽽两个⽂⾔⽂单元课⽂的选编主要是 从⽂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标这两个⽅⾯来考虑和安排单元内容的。
⼆、单元分析 (⼀)第⼀单元:1、《藤野先⽣》2、《我的母亲》3*、《我的第⼀本书》4、《列夫·托尔斯泰》5*、《再塑⽣命》 本单元是以⼈⽣为主题组织单元,各篇章且均出⾃⼤家、名家之⼿。
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段难忘的⼈⽣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奋⽃的意义,感受到⼈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单元,要融⼊⾃⼰的⽣活体验,感悟课⽂的思想内涵,进⽽了解社会⼈⽣;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藤野先⽣》记录了鲁迅在⽇本留学的⼀段⼈⽣思想转变历程; 《我的母亲》节选⾃《胡适⾃传》,叙述了母亲对⾃⼰⼈⽣的深远影响; 《我的第⼀本书》是诗⼈⽜汉通过对⼀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幅⼤⽂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出其深邃⽽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命》向我们展⽰了⼀个盲哑⼥孩和她的⽼师不懈追求⼈⽣的⼀⼩部分。
“综合性学习写作⼝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中最重要的⼈——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单元:6、《雪》 7*、《雷电颂》 8*、《短⽂两篇》——《⽇》《⽉》 9、《海燕》 10*、《组歌》——《浪之歌》《⾬之歌》 本单元主要由散⽂诗构成,这是学⽣进⼊初中学习以来接触的第⼀个散⽂诗单元。
《再塑生命》教案设计
![《再塑生命》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e08b044a7302768e993925.png)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明确:本句含蓄地借助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这一事例,从侧面表达了她──一个无缘亲见美景的人的悲哀,以及对光明,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虽然语言平实朴素,但仍掩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教学思路和方搜索】在后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通俗易懂,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好的老师:莎6.html
进一步了解莎莉文在海伦凯勒心中的地位。
四、品读文章,体味语言
1、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明确:“爱”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对于一位聋哑盲人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经过莎莉文老师具体形象的解释,使海伦茅塞顿开,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爱”──“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无形的线条”就是“爱”,正是人们相互之间有了爱的关心,爱的温暖,才使得生活充满了阳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藤野先生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藤野先生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c60c05dd36a32d7375819b.png)
藤野先生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内容,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
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89d20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e.png)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选编了一组文体多样的文章,包含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篇课文除含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本身所具有的意蕴。
语言富于表现力,在写法上也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思路】《社戏》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意图,同时找出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地方,体会其作用,掌握方法,从而领会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模仿“信天游”民歌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教读课。
通过朗读,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陕北的地方民俗,在比较中掌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在品读中学习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依恋之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学生通过运用前面两课教读课中梳理、概括内容的方式,拎出线索,再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为主线,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民俗内涵,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有特色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学习仿写》先指导学生通晓仿写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研读范文,确定仿写点,然后按步骤进行仿写,在训练中掌握仿写的技巧,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X设计】【课时安排】1.《社戏》(3课时)2.《回延安》(2课时)3.《安塞腰鼓》(2课时)4.《灯笼》(2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1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句段,进而掌握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民俗?(生说)。
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4dc52f83c4bb4cf7ecd1fa.png)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
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学设想】
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
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
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这五篇课文题
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
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思考,更容
易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教学时应有所拓展,联系
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篇课文
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
训练,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
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藤野先生》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层进式教学——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细
节品读体会感情,研读探究明确主旨。
主要教学步骤:
1.导读激趣。
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与本文
相关的写作背景,引用《呐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2.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2)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
(3)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细微品读。
细读写藤野先生的文段,从他的肖像
特点、生活习惯、治学精神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等角度,
以“藤野先生是个的人”为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全面
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并体会鲁迅对先生的感情。
4.主旨探究。
(1)找出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有何作用?
(2)鲁迅先生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3)如何理解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感情二者之间的关系?
5.思维拓展。
把握课文的主旨,展开合理的想像,
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
的心迹。
方案二
教学角度:选点突破法——由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
原因切入,引出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情,全
面感受先生的形象以及鲁迅留学的感情变化,重点研讨
文章的主旨。
主要教学步骤:
1.介绍鲁迅的主要经历。
2.局部切入:你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吗?(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
3.全面感受:
(1)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以“点”带“面”梳理文章内容)(2)留学期间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始终?可以从哪些文段看出?(贯穿全文的明暗两条线索)
4.重点合作研讨:结合课后练习一的三种说法,学
生各抒己见,在研讨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所在。
《我的母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导读——调动兴趣营造学习空间;引导
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文章感人之
深的艺术效果,活跃学习的思维;拓展延伸,体验反思,丰富学习的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景。
2.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思考: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勾
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读,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3.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
(1)教师美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2)赏析动情的话语、细节。
(3)探究行文的特点(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4.个性体验: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口述作文,师生点评,有创新的给
予鼓励。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互相切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3)理清文章结构。
3.师生合作研读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4)自由诵读摘抄内容,要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品析文章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
4.探究活动: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5.欣赏作品中的“母爱”,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自计课的“理解——练习——拓展”模式。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引领学生诵读牛汉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诗句,转入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思考人生命运这个话题。
2.诵读,感知文意:
(1)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2)细读,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教师因势利导。
3.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归纳品析语言的方法。
(2)学生自由摘读,尝试语言的品析,小组交流感悟。
(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感想,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父子之情感动人;同学之情感染人;人狗之默契
愉悦人。
4.拓展延伸。
阅读《给我未来孩子的信》,谈谈自己的感触。
方案二
教学角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营造学习的氛围: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样的?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
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3.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
书”的?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
能忘本。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4.反思体验: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评鉴赏——用多角度反复朗读,品评
鉴赏本文的精彩段落和词句。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展示晚年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找出作品中描绘托尔
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的语句。
3.品读课文,鉴赏精段,学习语言。
(1)读出你认为描写中最传神的语句,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2)读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用词,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3)精读第8段,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4.再读课文,以“我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的
形式自由发言,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5.小结。
推荐阅读书目,课余开展“走进名人”的
读书活动。
方案二
教学角度:板块式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2.第一板块: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前半部分
着力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半部分着
力描写他非同寻常的眼睛,欲扬先抑。
3.第二板块:激情诵读,体会语言情感。
(1)仔细读:抓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2)研究读: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体会语言精妙。
(3)汇报读: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用声音表达托尔斯泰的形象。
4.第三板块:学以致用,赛写。
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当堂朗读片断,比一比谁写得传神。
《再塑生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合作自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控微,合作解难: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训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4.思维拓展:爱虽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它的存在。
交流生活中“爱”的体验。
方案二
教学角度:自由摘读——用摘读法把本课处理厉纯
自读篇目,让学生自主课堂。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引出海伦·凯勒。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将《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
我深切的爱”。
3.摘读。
学生可摘录文中特别富有感情的句、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自己特别喜爱的句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点,一词一句都行,强调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4.自由诵读摘抄内容,要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5.竞背摘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