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任何改革都需要符合当时最广泛的统治基础的需求。

商鞅不仅获得了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他所施行的变法,也由于根据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当时秦国需求的改革,从而大大改善了秦国的生产关系而获得底层劳动者的认同。

即符合当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需要。

而同样的孝文帝不仅自己就是最高统治者,他也争取到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并且当时北魏的统治基础很大一部分是汉人。

而且胡汉杂居通婚混血之下,大量的胡人模仿基数与生产力、生产技术等更大的汉人。

在文化,上主体倾向于融合与发展。

不难看出二者之间都是在争取了最大的群体支持的情况下,上下合力取得成功。

从社会结构上看,都属于贵族+绝大多数的底层人员。

一项改革并非只要获得多数有实权的上层人物支持便可成功,因为缺乏足够的底层基础,或者说群众基础,最后的落实将导致底层更大的反弹,也并非拥有足够的底层基础便可成功,因为在落实过程中,

还需要足够的上层人物及其附庸的中层群体施行。

所以要取得可以预见的成功,足够的实权阶层与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体的支持皆不可少。

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属于改善生产关系型。

其实从底层群体的态度即可看出改革所指的方向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只要符合该需要,即是满足生产关系内在需求了。

(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是满足生产关系的内在需求的必要条件). 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第11卷第3期2003年9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e nan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ollegeVol.11№.3Sept .2003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焦新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Ξ摘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著名、的因素:,切合国,秦国也因此一跃,,关键词:;舆论宣传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093(2003)0320117203战国初期,随着中原各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七雄竞相进行了社会改革。

虽然各国出发点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相同,可结果却大为不同,战国初年的秦国并非诸侯国中的强者,甚至因其地僻在西北,与戎狄杂居而为中原各国所不齿。

然而经商鞅变法,不仅粟如山丘、兵敌四国,本文就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做以下分析。

了有自己特点的青铜器传统,到春秋晚期,秦国的青铜器就与中原

和南方各国青铜器系列形成了鼎立局面。

秦国的建筑更体现出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雍城遗址四周有城墙相连,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城墙基最宽达15米,夯层厚达25———30厘米,墙外还有20多米物资的仓库以及供炎夏取冰的凌阴等。

当时来自西戎的专使由余,参观了秦国的宫室积聚,惊叹不已,说:使鬼为之,[1]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苦民矣!不仅地面建筑气势宏伟,而且秦国因此一跃为七雄之首,并最终弹压六国,成就帝业。

的护城壕遗迹。

城内有精美的馆舍、繁荣热闹的直市、储存1有利的经济环境秦族属于我国古代东部嬴姓氏族的分支,后其族居处不断变动,史称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其中较多的秦族成员聚居在六盘山麓、渭水上中游一带。

西周末年,由于西周王朝与戎狄矛盾加剧,为对付戎狄,周孝王封秦族首领非子为主马官,同时,把秦地封予非子分土为附庸。

渭水中上游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畜牧,此时秦族的畜牧经济成了主要经济来源。

文献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1]之。

周族是农业民族,由于受周之影响,秦族也有了粗放[1]陵墓之规模也很惊人。

现已探明的秦公大墓18座,车马坑21个。

以秦景公之墓为例,整个墓室象嵌入地下的一座倒金字塔,顶部长59.4米,宽38.8米,底部长40米,宽20米,基深达24米,墓室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2]。

其他方面如医学等都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奴隶主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生活,依仗权势侵占国家资财,加紧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出现了秦简公国内多忧,未遑外事的局面。

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增加国家财力,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初租禾,改变原来的剥削方式,依据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租税,这样一来,除公田外,大量的私田也被划为纳租之列,从而扩大了税源。

赋税制的改变也使得田主的私有土地被认可,新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从幕后走向台前。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为改变秦落后面貌,又一次推行改革。

公元前384年实行止从死,废除在秦盛行300年的殉葬制。

公元前375年定户籍,的种植业,然与中原各国相比,秦仍相当落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册封为诸侯,秦成了一个诸侯之国。

同时,秦又获赐岐以西之地。

从秦建国到春秋中期,秦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穆公时,在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已跃居领先地位,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东方和南方的齐、晋、楚等国。

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因灾荒求粮于秦,秦穆公慷慨应允,将大批粮食供给[1]晋,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于绛。

足见秦农业之发展程度户籍为伍,即将五家编为一伍。

这种新的户籍制不仅构成及粮食储备之丰实,否则,这样大规模的外援是难以想象的。

了新的基层行政单位雏形,更为重要的是确认了以一家一户手工业方面,秦国青铜器铸造也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陕西宝鸡西高泉村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是春秋早期遗物,从造型看皆系仿造周制作。

而到了春秋中期,西方的秦和南方以楚为中心的各国,都逐渐形成Ξ收稿日期:2003201210为基础的个体封建经济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实行县制,县官由国君任免,县直属国君。

秦简公和秦献公的改革是秦国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

这些改革措施保证并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强了国君的政治权力,客观上冲击了奴隶主贵作者简介:焦新顺(19632),男,河南汝州人,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117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族特权,促进了封建制的发展。

广大的人民在改革中获得了较大的生产空间,得到了实惠。

这样由经济发展唤出了改革,改革又反作用于经济,封建生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