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_张荣天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参照张浩然(2012),黄妍妮、高波和魏守华(2016)的方法,利用城市群规模最大的前两位、前三位和前四位城 市计算所得q值的平均值测算城市群的mono指数,以此反映核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若mono指数增大,说明核心城市的 人口增长快于中小城市,城市群呈单中心集聚态势;若mono指数减小,说明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快于核心城市,城市群向多 中心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 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 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 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 的通道。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的差异性,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
这种分异现象不仅影响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区域内城市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揭示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不同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研究还有助于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的差异性,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发展的效率。
通过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发现优势互补的城市间合作空间,从而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研究还可以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城市的共同繁荣。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提高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通过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发现各城市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提高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还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1.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的16个主要城市,这些城市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证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证分析李响严广乐2012-3-31 10:35:15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第1期摘要: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
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网络化,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联系,网络协同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围绕着全球化生产、区域竞争以及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高速结合趋势明显,形成了城市群地区与城市网络。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网络化作为区域内城市间多种物质动态流动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产物,而且也是城市间联系增强的必然结果。
城市体系间活跃的经济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域组织优化研究成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之一[1]。
对城市群网络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Friedmann和Miller对城市场及城市体系等级网络的研究[2]。
Dematteis将城市网络联系定义为城市体系内大尺度和长距离的联系,城市则作为该网络系统中的主要节点控制区域内联系网络[3]。
产业组织把城市群看作是产业组织垂直解体及网络化导致的城市功能的转化过程[4]。
新兴古典经济学将其看作是分工演进与专业化所形成的一种分工网络[5]。
Scott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单中心城市为主导、多中心城市竞争和复杂网络化依赖与竞争共存三个阶段[1]。
城市群作为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体,其区别于单体城市的根本特征在于城市体系网络内强烈的交互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研究
假设 , 认为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体 , 并不是独立发展 的, 城市之间经济 、 社会 、 治等要 素相互联 系和 政 相互作用 , 而在地理 空间邻 近的这些块状 经济体 内, 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复杂 , 形成一种非线
ec a e t e n w r e n as o o cu in te r lv n e o i c t ewo kf r o h t e r n rc ie i b e y d s t. r h e ma k L I h r c n l so ee a c ft s i n t r t h o a d p a t s r f i— t h h y ob y c i l
dmiat et ,uhu ad H nz u e .r h e nel k C a gbu e .r eodr oead Z ej n o n n cn r S zo n agb t aeteky it o , hnz t ae scna n d n hni g e o c rc o c y a
t e c n e t n a eg ta e e tb ih d He c , e c mp ia e t o oo y i p l d t ac l t te sr c u a h r h o n ci s w ih r s l e . n e t o l t d meh d lg a p i o c u ae h t t r c a — o a s h c s e l u l a t r t s I i rv d ta h i e n Ya gz v r D l a e fr e ad i tr c e ea in h p S a g a s t e ce i i . t sp o e h tt e ct s i n e Rie e t h v o d h r ne l k d r lt s i , h n h i h sc i t a m o o i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交通网络、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不仅受经济、交通等基础条件的驱动,也受到政策导向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区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和城市化区域的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 现状分析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网络体系,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以及周边众多中小城市。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三、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等。
其次,交通因素也对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发展迅猛,成为了全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典型和重要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着大量的人口、资本和产业,形成了一个自我增长、自我发展的城市体系。
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长三角城市群是由江苏、浙江和上海组成的,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厚重,经济发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烈,城市空间也呈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
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呈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口、资本和资源的流动性也大幅提高。
这促使长三角城市群空间逐渐扩散,许多中小城市开始崛起。
以杭州为例,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近年来获得了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其中不乏跨国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
这些新兴的城市对于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
其次,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长三角主要由苏锡常、杭嘉湖以及上海等大城市构成。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周边的小城市开始快速崛起,并与大城市形成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了“中心-辐射-节点”型的特点,大城市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此外,随着城市群规模的扩大,城市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形成了一定层次的城市合作网,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的形成。
最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也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各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的优势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变化也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该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背景与历程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其空间演化历程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优化提升阶段。
在起步阶段,各城市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了初步的城市网络;在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优化提升阶段,长三角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引领、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布局。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文化因素等。
政策因素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政策的实施等;经济因素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等;交通因素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网络的构建等;文化因素如区域文化的融合、城市形象的塑造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趋势与展望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深化区域一体化,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更加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核心城市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城市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五、结论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这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进及区域协调发展
t e2 1 x oa d hg p e i yc n tu t n t lme t p t l o e n n ea d p o t u t ia l h 0 E p n ihs e dr l o s r c i ,oi e n ai v r a c n r mo es s an be 0 a wa o mp s ag
h lh ev op en eat yd el m t
i e w t s Y n t ed l , b na g o r t n S a il y u , e in l o r ia e e eo me t l y o d ] a gz et Ur a g lme a i , p t o t R go a o dn t d d v lp n ( a o al a c
m e t a x. uYih n, Xio iL s a U
[b t c] h a gz et ra g lmeaini ni ot n a f iasn t n l e eo me t t tg A sr tT eY n ted l ub na go rt a a a o s mp ra t ro n ’ ai a v l p t Ch o d p n r e y sa
20 0 9年,国家密集批复多项区域发展规 划,希望以此促进城 乡协调和 区域一体化发 展,区域协调 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
三角扩容吸收江苏省 的盐城和 淮安 、浙江省
的金华和衢州及安微省的合肥和 马鞍 山,现
共包 括 2 2个城 市 。随 着长 三角城 市群 社会 经
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城市群是我 国城市化程
I sp t tu t e r nsto n r t s a i s r c ur i ta i nig fOm n e c t rwiha s s r t e t olc ti tu ur t ne al s i asigl en e t xi tuc ur o a p y en rcs r ct ewi o h d om ian r n c t r Th nd l ngm ar e ce ndplnnngdy am isar lo c ngi n tu ba en e . e u er yi k tf or s a a i n c eas ha ng. st oo di Pa c r —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活力和人口集聚而备受关注。
如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演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旨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变化原因,以及对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长三角地区由于富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为了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长三角地区开始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加速了城市群的形成。
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特别是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地区优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浙江沿海地区开始崛起,浙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
浙江的某些城市,比如宁波和温州,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
同时,江苏省内的南京、苏州等城市也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加速发展。
上海地区积极争取资源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入驻。
此外,江苏、浙江两省也努力开展经济转型,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行业,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三、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1.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吞噬了大量的农田和自然资源。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大量土地被用来建设工业园区和住宅区,农田的面积不断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2. 城市间的空间联系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得以加强。
高速公路、铁路和跨江大桥的建设使得城市间的距离缩短,交通更加便捷。
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演变分析
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演变分析肖雨薇;葛莹;马祯【摘要】This paper applies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urban associations an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se patter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ith the growth pole theory.The results show that,on the one hand,the whole levels of urban associ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spread effects" brought by scale economies in the central cities ofShanghai,Naning and Hangzhou have promoted the growth of cities in central area.Meanwhile, the tendency of city development has spreaded out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9.On the other hand, the "backwash effects" from the market economy has assisted to make Wuxi,Xuzhou and other cities become new economic growth cities and to make the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develop rapidly.It is worth saying that the phenomenon of cities' polar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ccu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associations in recent years.In a word,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ed and urban association is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under the "spread effects"of central city,while the phenomenon of cities' polarization will continue to enhance under the "backwash effects"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增长极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索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区域城市间的扩散回波效应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总体水平提高,由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中心城市规模经济带来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中部城市的崛起,城市发展出现由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趋势;市场经济的回波效应促使无锡、徐州等城市演变为新兴经济增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迅速.随着城市时空关联程度的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两极化现象却愈演愈烈.在中心城市扩散效应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关联程度日益增强,而回波效应却使得城市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城市关联;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时空演变;扩散回波效应;长三角地区【作者】肖雨薇;葛莹;马祯【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1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城市关联现象日益加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1-5].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间出现了规模经济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由增长极理论衍生出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相关联,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城市集聚对于解释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或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变化具有重要作用[6].迄今为止,国内许多学者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了广泛地探讨[7-12].其中,从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来分析城市时空关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事实上,城市空间集聚以及城市关联日益密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13-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城市继续膨胀的同时,小城镇也得以迅速发展,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在不同层次上加剧,区域城市关联格局不断改变,因而城市集聚分布的识别也成为国内相关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15,16].利用城市关联的测度方法,本文探讨了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城市关联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非农人口比重的变化,以Moran’s I统计量为测度,从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角度入手,揭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演变.城市关联程度可以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来测度.空间自相关是指研究对象及其地理位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它可以衡量空间事物的分布是否具有相关性,高的相关性表示空间现象存在集聚性[17].同时,空间自相关也是检验某一地理要素属性值与其相邻要素属性值是否显著关联的重要指标之一,可通过Moran’s I统计量来估算.本文在GIS环境下运用全局和局域Moran’s I统计量,尝试估算1990年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集聚的总体程度,以此分析区域城市关联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1.1 城市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展开,前者用于描述区域城市规模的总体分布状况,判断其在空间上是否有集聚性,后者用于说明各城市空间关联的类型和程度.局部空间关联类型不仅与城市自身规模和周边城市规模相关,也受到区域城市分布密度的影响.全局空间自相关常用的统计量是Global Moran’s I[19],可用它推断区域整体城市关联空间分布的显著性,以及估算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xi,xj表示城市i,j人口规模的观测值,为了较准确地反映地区城市化的程度,以城市非农人口比重为指标;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的相应元素)表示该城市的规模与邻近区域内所有城市平均规模的差值;以200 km为邻域范围,若城市落入该范围内,权值值为1,否则为0;n表示研究区内样本城市的数目;I取值范围为[-1,1],符号代表空间自相关类型,绝对值代表自相关强度,0则表示无空间自相关.Moran’s I显著性可以通过标准化值可通过以下公式推断:局部空间自相关以Local Moran’s I(LISA)表征[20],衡量区域内城市关联的局部特征,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i为城市i的局部自相关值,其他同式(1);Ii值的正负号代表自相关类型,绝对值表示自相关强度,Ii值越大,说明局部区域内城市间的空间关联越强,反之则越小.1.2 数据来源及处理选取长三角地区(即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为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于中国第四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城市”的选择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基本统计单位为人口统计地域单元.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借鉴了美国“都市区”概念,地域单元采用了“城区”的形式,即“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21-22].于是,选取的“样本城市”正是市辖区、县以及县级市三类人口统计地域单位.为准确反映地域城市规模的变化情况,采用非农人口比重作为城市规模的度量,数据来源是公开出版的《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3]、《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4],并采用长三角地区1990年和2010年统计年鉴对相关数据进行补充完善.2.1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总体格局设定城市关联的局部影响范围是200 km,以城市非农人口比重为统计指标,分别计算了1990年和2010年“样本城市”的全局和局域Moran’s I统计值,以此探索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表1是1990年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样本城市”的全局Moran’s I计算及检验值.如表1所示,总体来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在0~200 km邻域范围内,1990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格局的全局Moran’s I统计值分别是0.0713和0.1668,标准化检验Z统计量均为正,且都大于1.96,P值都小于0.01,于是拒绝不存在空间自相关的原假设,即长三角地区200 km以内的相邻城市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换句话说,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相似的城市呈现出空间集聚的态势,直观地感受,发达城市抱团,不发达城市也抱团.比较1990年和2010年,Moran’s I统计值从0.0713增加到0.1668,空间相关程度增加了1倍多.这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相似的城市关联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同时还说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两级分化程度愈演愈烈,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空间格局分化.以上全局Moran’s I统计量只能表明总体上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具有空间自相关,但局部地区城市关联特征不得而知.因此,为了更深入地揭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空间关联的时空演变,下面将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测算入手进行相关的具体分析.2.2 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局域时空演变以200 km为邻域范围,采用局域Moran’s I统计量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关联的局部演变做进一步分析.按照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类型,将“样本城市”的空间关联类型[3]分为5种: 1) 高-高(H-H)类,即龙头型城市群,自身和周边人口规模都较大的城市; 2) 高-低(H-L)类,即孤岛型城市群,自身人口规模较大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 3) 低-高(L-H)类,即孤点型城市群,自身人口规模虽小,但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较大; 4) 低-低(L-L)类,即龙尾型城市,自身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都小; 5) 空间关联不显著型城市.表2列出了上述5种类型城市数目以及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通过统计数据的直观比较,可以进行更深入探讨,分析长三角地区1990年和2010年空间关联城市类型的变化,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时空格局的演变.由表2可知,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具有明显特征.首先,1990~2010年人口规模较大的龙头型城市(H-H)个数减少了4个,所占比重由23.15%下降到20.09%.可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发展迅速,龙头型城市(H-H)的数量有所减少但规模扩大,这恰好表明大城市之间城市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提出了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理论[25].这一现象完全符合扩散效应,即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所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次,1990年长三角地区“样本城市”中有5个孤岛型城市(H-L).孤岛型城市的出现可以用“回波效应”来解释,即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城市将会从其他城市吸引人口、资本和贸易的流入,从而加快自身经济发展,迫使周边城市发展速度减缓.例如,连云港市云台区(14.2万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引周边赣愉县(94.8万人)、东海县(101.5万人)、灌云县(92.6万人)等人口流入,使其自身有了迅速的发展.经过二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整个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到2010年只有2个孤岛型城市(H-L),所占比重减少到0.93%.再者,1990~2010年孤点型城市(L-H)个数基本持平,只减少了2个,但所占比重由24.36%降为16.67%.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小城市接受了周边经济发达大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小城市逐步发展为大城市.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龙尾型城市(L-L)个数激增,由1990年7个增长到2010年的40个,增长了近6倍,说明这些地区没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受阻,不具备空间溢出效应,大量人口和资金外流,形成了相互制约,发展持续落后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龙头型城市(H-H)和龙尾型城市(L-L)分别为47个和7个,占23.15%和3.45%;2010年龙头型城市(H-H)和龙尾型城市(L-L)为43个和40个,占20.09%和18.69%.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两级分化格局不仅存在,而且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从各方面都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市场经济政策的推动下,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人口集聚共同推动城市化进程[26].为了反映长三角地区1990~2010年“样本城市”空间集聚分布的变化,结合局域Moran’s I 结果,绘制了1990年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样本城市”空间集聚分布图.图1为1990年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时空分布演变图.如图1所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龙头型城市(H-H)空间分布变得更加分散,并逐步由沿海向西南地区转移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龙头型城市(H-H)逐渐减少.譬如,启东市、如东市和如皋市等苏中地区城市,已由龙头型城市(H-H)变为了孤岛型城市(L-H),说明其自身经济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周边城市.由于回波效应的影响,城市在向更高一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吸引周边城市的人力、资金等发展资源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例如,图1(b)中位于长三角地区内陆杭州市、宁波市在吸收了周边的人力和资金等发展资源后,一跃发展成经济发达的龙头型城市(H-H).反之,在这一过程中资源流失的城市则会由于失去吸引力而沦为孤岛型城市(L-H).2) 如图1(b)所示,2010年徐州在苏北地区率先崛起,一跃发展成为孤岛型城市(H-L).具体来看,1990年徐州市因地处长三角地区内陆,其资金、人口向周边城市转移,阻碍了其自身发展.如今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作为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市紧密地融入到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板块之中,它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显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徐州已然进入经济发达的新兴大城市行列之中,正在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3) 如图1(a)和1(b)所示,经济落后的龙尾型城市(L-L)二十年来数目急剧增加,且全部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南部,多位于区域行政界线附近,表明经济落后的小城市发展持续落后,且愈演愈烈.考虑到自然地理因素,山区交通阻塞,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自然受到制约.同时,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口迁移,小城市人口、资金的外流反过来又阻碍了这些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此外,1990年4个位于浙江省中部和南部的孤岛型城市(H-L):诸暨市、衢州市、金华市和温州市,到2010年已经全部沦为龙尾型城市(L-L),可见城市之间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空间滞后效应.由于周边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加上先天自然地理环境的约束,孤岛型城市(H-L)很难获得经济发达中心城市的辐射,于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落后沦为龙尾型城市(L-L).借助城市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人口地域统计单元为样本单位,城市非农人口比重为统计指标,200 km为邻域范围,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样本城市”在1990和2010年期间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和城市空间关联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和空间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0~200 km相邻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相似的城市一直呈现着空间集聚的态势,直观地感受,发达城市抱团,不发达城市也抱团.城市发展呈现两级分化格局,且愈演愈烈.2)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城市关联日益密切.上海市确立了其在长三角地区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并且与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起产生了明显的扩散效应,与其周边城市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也消除了城市间的回波效应现象.3) 经济落后的龙尾型城市(L-L)多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南部山区,由于交通阻塞,信息闭塞,经济发展受到制约.1990~2010年这二十年来龙尾型城市(L-L)数目急剧增加,出现孤岛型城市(H-L)由于受到相应影响沦为经济落后的龙尾型城市(L-L)的现象.表明经济落后的城市关联不仅会导致其自身城市化进程变缓,经济发展进一步落后,同时也会拖累周边城市的发展,产生空间滞后效应.【相关文献】[1] 潘文卿.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 经济研究,2012(1): 54-65.[2] 陈培阳,朱喜钢.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 地理学报,2012,67(8): 1086-1097.[3] 黄金川, 孙贵艳, 闫梅,等. 中国城市场强格局演化及空间自相关特征[J]. 地理研究, 2012(8): 1355-1364.[4] 李敬,陈澍,万广华,等.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 经济研究, 2014(11): 4-16.[5] 许政,陈钊,陆铭. 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 世界经济,2010(7): 144-160.[6] Subramanian M. An Operational Measure of Urban Concentration[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1,20(1): 105-116.[7] 苗长虹,崔立华. 产业集聚: 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J]. 人文地理,2003(3): 42-46.[8]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研究[J]. 2009(1): 161-172.[9] 王磊,段学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 地理科学,2010(5): 702-709.[10] 车前进,段学军,郭垚,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J]. 地理学报,2011(4): 446-456.[11] 毕秀晶,宁越敏. 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溢出与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计量分析[J]. 经济地理,2013(1): 46-53.[12] 葛莹,John Miron,蒲英霞,等. 基于边际K函数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经济空间划分[J]. 地理学报,2015(4): 528-538.[13] 胡序威. 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 城市规划,1998,22(6): 22-28.[14] 陈刚强,李郇,许学强.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 地理学报,2008(10): 1045-1054.[15] 刘涛,曹广忠.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与中心城市影响力: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空间自相关的实证[J]. 地理研究, 2012(7): 1317-1327.[16] 贾德铮,高汝熹.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2(1): 13-16.[17] Cliff A D,Ord K. Spatial Autocorrelation[M]. London: Pion, 1973.[18]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9] Cliff A D,Ord K. 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Pion, 1981.[20]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 27(2): 93-115.[21] Ying L. Measur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 Some Chinese Evidence[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0(1):56-60.[22] 张欣炜,宁越敏.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 地理科学,2015, 35(6): 666-673.[2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2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25] Myrdal Gunnar.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Duckworth, 1957.[26] 孙文凯, 白重恩, 谢沛初. 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1(1): 28-41.。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经济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活跃的创新能力而著称。
其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经济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也对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解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程(一)初期的分散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分散,各城市以自身发展为主,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
此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较为松散的形态。
(二)集聚发展与扩散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开始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
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同时,这些中心城市也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三)一体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同时,随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一)政策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重要因素。
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因素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集聚。
(三)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一)未来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继续向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由上海、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多个城市组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富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在这一地区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逐渐加强,形成了一个多极网络空间格局,这对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是指在这一地区内,城市之间互相联系和互动,形成了多个中心城市。
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于各城市的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以及经济活动的扩散和流动性的增加。
首先,这种格局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通过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形成,城市之间可以进行更好的资源协调和优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配置。
同时,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补性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多极网络空间格局可以促进城市间竞争,加速城市发展。
由于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优势不同,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各城市将会互相切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同时,这种竞争也可以带动相邻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惠互利。
再次,多极网络空间格局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在这种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城市之间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和协作。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多极网络空间格局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
在这样的格局下,城市之间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共享有关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促进城市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
这种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可以为各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创新思路。
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形成对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种格局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加速城市发展,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1. 引言1.1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特点长三角城市群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沪皖四省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表现为上海的金融中心、苏南的制造中心、浙江的商贸中心和安徽的资源能源中心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这种多极网络空间格局既体现了各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又实现了互补和共赢的关系。
长三角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使得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呈现出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
在这样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各城市间需要加强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发展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必须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追求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城市间协同发展和资源互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高质量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群间的共同繁荣和稳定发展,增强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长三角城市群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多重挑战,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发展。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高质量发展,才能使长三角城市群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优势。
2. 正文2.1 政府引导下的城市协同发展政府在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城市协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同城市间合作与协作。
这包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互补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增长。
政府可以建立跨城市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互联互通,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和效率。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如何在多极网络空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城市群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形成多极网络空间格局是指由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网络空间系统,城市之间存在着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各城市之间功能互补、协同联动,形成了密切的交流网络和产业联盟。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一个典型的多极网络空间系统。
形成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征,导致了城市间相对的均衡发展和互补发展。
另一方面,地区资源和环境的不平衡分配,也是城市群形成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重要原因。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1、提高技术水平。
长三角城市群富集着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可以借助这些机构共同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2、优化贸易布局。
长三角城市群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利用其战略地位,应加强与全球贸易中心的联系和定位,加强与全球贸易中心的合作和交流,优化贸易布局。
3、促进因素流动。
城市之间的因素流动,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畅通,对于城市群的整合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的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完善城市间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以缩短城市间距离、促进因素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4、构建产业联盟。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具有明显的产业分工,各自发挥着自身特长优势。
为了实现更好的合作和联动,可以根据各自的产业特征构建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结语长三角城市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该突出发挥其优势,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实现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需要各城市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协助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限于物理空间,更多的是包括了虚拟空间。
在这个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和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正努力在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长三角城市群需要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更需要重视网络空间的规划和利用。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舟山,江苏省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黄山等大中小城市组成。
这些城市在物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纵深广泛、互联互通的城市群格局,而在网络空间上,也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包括了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各种网络技术应用,形成了一个立体、立体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
在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存在一些新特点。
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信息传递更为便捷。
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城市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
城市群的城市之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一种多极互补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城市群的网络空间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群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城市群的网络空间发展不均衡,某些城市的网络空间发展相对滞后,城市之间的网络空间发展差异很大。
城市群的网络空间发展与城市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网络空间发展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
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网络治理等新的挑战,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城市群的网络空间发展也会对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群需要深入研究网络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城市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摘要】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处于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发展阶段。
本文从城市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通过深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策略,并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展望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通过合作共赢,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高质量发展、城市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产业转型、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国家发展战略、展望未来。
1. 引言1.1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是指由上海、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等城市,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金华、衢州、舟山等城市,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淮南、亳州等城市,以及江苏省苏州与浙江省嘉兴之间形成的区域联合体。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承载着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金融功能,是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明显,交通网络辐射能力强,便捷的交通条件促进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长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汇聚;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完整、配套设施齐全,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背景为其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特点多极网络空间格局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范围内,存在多个城市中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空间结构。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多极网络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极网络空间格局呈现出城市之间的互补性。
各个城市中心在不同领域内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地区内各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特点,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优化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杭州、南京等一批重要城市组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动效应。
在这一多极网络空间格局下,各城市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和协同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发展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推动区域内各城市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内城市的协同发展。
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合作,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上,可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间的衔接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提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程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环境保护合作,共同解决环保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城市群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内城市的优势互补。
各城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可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服务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杭州作为电子商务中心,可以加强电子商务服务,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地区内高质量的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促进区域内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城市应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时空演变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时空演变分析
周正柱;杨静;张泽安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4)5
【摘要】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引力模型、断裂点公式等方法,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创新联系网络演变特征,以及创新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等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总
体上呈现梯度扩散态势;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总量呈现上升态势,其格局存在明显
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存在一定差
异性,具体表现为各城市创新联系的边数呈现显著增加,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的联结
边数也呈现显著增加;创新中心城市由2010年的2个城市增加到2020年的3个
城市,且辐射范围明显扩大。
【总页数】12页(P85-96)
【作者】周正柱;杨静;张泽安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F124.3
【相关文献】
1.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2.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3.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分析
4.长
三角金融发展影响城市群空间经济演变的时空异质性分析——基于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双重维度的实证研究5.风险投资网络与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时空耦合及其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组织间关系特征、确定关系基本类型以及分析
关系对网络结构影响[23]。它通过定量指标来描述
个体之间互动结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方面可以
揭示网络结构整体特征,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个体在
网络结构中地位。目前 SNA 法在产业集群[24]、旅游
流[25]、城市经济联系 等 [26] 领域被应用,借鉴 SNA 理
D =∑∑d(ni,nj)/k(k - 1) i=1 j=1
(2)
48
经济地理
第 37 卷
式中:D 是网络密度;k 是节点数。D=1 说明网络节
点间均有联系;D=0,说明网络节点间均没有联系。
1.1.2.2 网络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C
中心度是揭示个体对象在网络结构中心位置,
通过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2 指标来直接反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ZHANG Rongtian1,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ntral Jiangsu Development,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2. College of Bussiness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映。点度中心度揭示网络结构中各成员自身联系
力,有点出度、点入度 2 指标,点出度是影响其它城
市能力,点入度是受其它城市影响程度;而中间中
心度是揭示两非邻接城市空间联系依赖于其它城
市的影响程度。具体公式如下:
n
n
∑ ∑ CD(in) = Rij(in) ;CD(out) = Rij(out);
j=1
j=1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改进的引力模型
城市研究中所采用的是“属性数据”,而社会网 络分析研究采用的是“关系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将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示意图 Fig.1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ketc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1.1.2.3 网络凝聚子群
SNA 法通过网络中的个体对象特征来描述群
体规律,网络凝聚子群是指个体间存在相对较强及
紧密的关系所组成的集合。SNA 城市网络凝聚子
群分析主要是来反映城市群内部子城市结构的基
本状态,揭示城市群凝聚子群的个数、各凝聚子群
涉及到的城市,探讨网络凝聚子群空间关系和联系
方式,为考察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发展提供 新的分析视角。 1.2 数据来源
“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由于城市的经济、 人口、距离均相等,但是城市经济联系和及贡献程 度存在差异性,根据差异性特征,引进参数 k 对模 型进行相应的改进,具体公式如下:
( ) ( ) Pij = kij Pi × Vi∙ Pj × Vj /Dij2,kij = Vi Vi + Vj (1)
系,城市网络研究范式正逐渐在城市体系研究中发 挥更大作用[2],城市网络关系日益成为经济地理学 家研究的热点。城市网络是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 之下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显著区别于传 统城市地理学的中心地理论模式,概念内涵也区别 于传统城市体系[3]。城市网络的相关研究可追溯 到 1950 年代,荷兰学者 Zonneveld 依托交通、信息等 渠道产生规模经济关系,最早提出了“城市网络”的
nn
∑∑ CABi =
(gjk(i) gjk), j ≠ k ≠ 1
jk
(3)
式中:CD(in)是点入度;CD(out)是点出度;Rij 是城市联系 强度;CABi是中间中心度;gjk是城市 j 和城市 k 间最短 路径数;gjk(i)/gjk是城市 i 能够控制城市 j 和城市 k 联系 的能力。
第2期
张荣天: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47
基本概念[4];Castells 流动空间理论推动了“城市网 络”研究范式全面转型,采用基础设施法及企业组 织法 2 种基本方法[5],赋予“城市网络”研究更为科 学的分析方法[6];1990 年代后期,Taylor 提出了“世 界城市网络”的概念,实现了世界城市研究范式从 “大都市到城市网络的转变”[7];Dupuy 从拓扑、动力 学及适应性等 3 大方面概括城市网络的特征[8];还 有学者探讨了航空[9]、铁路[10]、快递物流[11]等对城 市网络发展的影响机理;另外,国外开始关注社会 文化层面对城市网络影响[12]。国内对城市网络结 构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收集城市关系数据探 讨城市体系组织问题,多聚焦于全国尺度[13]或发达 地区 的 [14] 实证分析;研究视角上主要通过通讯网 络[15]、交通网络[16]、企业组织 等 [17] 来测度区域城市 间网络结构特征,伴随网络空间的重要素材。城市群是特定区域范围之 内不同类型、等级规模城市的集合体,目前关于城 市群概念[20]、规模特征[21]、形成机制[22]等探讨较多, 而对于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结构的研究相对薄 弱。鉴于此,从社会网络视角综合计量分析区域城 市群空间结构,揭示区域城市群空间分布以及相互 作用基本特征。
Abstract: The paper took the case of 1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sed a revised gravity model to measure contact intensity between cities, based on SNA model to analyze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network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 from 1990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 was overall rising trend, but the network connection was still in the weak coupling state; the out degree of Shanghai was the biggest, the in degree of Suzhou was the biggest; and spatial contact had obvious imbalance, network pattern showed stratification; there were four pattern similar cities subgroup, Shanghai、Suzhou、Wuxi and Hangzhou contacted the most closely, the pattern of central city driving the other cities development was formed; flow elements, regional differences, traffic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s policy drove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The paper could offer beneficial reference and the sugges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 structure; spatial- temporal evolution; influence factor; S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随着全球一体化加速推进,全球化、地方化相 互作用愈演愈烈,各种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 流在规模大小、速度、方向、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1],而城市作为区域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流动空间的作用下,各种“流”在城市之间的 不断流转,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与城 市之间最终组合成一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 市网络体系,城市间等级体系不断地走向网络体
第 37 卷第 2 期 2017 年 2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7,No.2 Feb.,2017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张 荣 天 1,2
(1.扬州大学 苏中发展研究院,中国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 商学院,中国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 1990—2013 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 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 3 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 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 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 4 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 络结构时空演变。 关键词: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SNA;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7)02 - 0046 - 07 DOI:10.15957/ki.jjdl.2017.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