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是多久.doc
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有哪些针对监视居住这种刑事强制措施,不仅仅是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也是有权采取的。
而此时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不同的主体都有一些具体的法律规定。
接下来,律师365小编为大家带来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内容,帮助各位进行具体了解。
针对监视居住这种刑事强制措施,不仅仅是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也是有权采取的。
而此时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不同的主体都有一些具体的法律规定。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内容,帮助各位进行具体了解。
▲一、监视居住(刑诉法):1、第七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 (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2、第七十三条: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3、第七十四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
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4、第七十五条: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刑诉法第74条中监视居住可以判缓刑吗就监视居住是否折抵期限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一般在住所监视居住的,监视居住期间就不能折抵刑期。
但如果是指定居所监事居住的话,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要及时通知家属外,监视居住期间日后也是可能折抵刑期的,主要还是看日后所判的主刑是什么。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监视居住可以折抵刑期,但是要分情况。
1、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采取监视居住的,监视居住期间不能折抵刑期;2、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应当折抵刑期。
相关法条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
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异地监视居住有什么条件我国法律关于监视居住条款的规定,在取保候审与刑事拘留之间为执法机关适用强制措施提供了一项其他的选择,完善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体系。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五十七条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但在司法实践中,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却并未被普遍运用,即便运用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对犯罪嫌疑人的异地监视居住方面。
公安机关在对某些跨地区作案的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对一些非本地的犯罪嫌疑人在其被抓获以后,出于办案的方便及审查的快捷等因素的考虑,一些基层刑侦部门往往对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其监视居住的方法是将该犯罪嫌疑人看押在公安机关所指定的场所,接受讯问。
在被监视居住期间,出于办案需要及安全的考虑,犯罪嫌疑人与外界相对隔绝,行动自由在公安机关监控之下,事实上,这样的监视居住与完全被剥夺人身自由的刑事拘留或逮捕等强制措施无异,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被关押在专司收押、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看守所,而另一个则被以监视居住的名义被看管在公安机关指定的场所。
监视居住名词解释

监视居住名词解释
监视居住:
1. 指一种行政措施,由司法机关或其他安全机构针对涉嫌或被告的个人,在特定地点和时间要求监督改变其生活习惯,实行24小时监视管理。
2. 监视居住具体措施是:首先,可能要求被告人签署放行令,接受至少两次公安探访一天,定期到指定单位报到,比如警局、派出所或者拘留所进行登记,同时,可能要求被告人置备保证金及管理费,以及禁止去外省市等等。
3. 监视居住的对象一般为涉嫌犯罪的被告人,他们可能会因为犯罪活动或其他危害安全的行为而被警方采取监视措施,这些措施也可以作为行政拘留或刑事拘留的一种替代措施,一旦被警方发现有危害社会活动行为,即可以居住监视或取保候审措施。
4. 监视居住的理由有:防止被告人犯罪,防止被告人逃避审讯,确保被告人在犯罪轨迹上受到有效制约,防止被告人结伴犯罪,保护被害人安全,防止被告人毁损案件等。
5. 监视居住的期限一般在3个月以内,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对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采取安全措施,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6. 监视居住时,不允许被告人拒绝接受,如发现被告人有逃避或违背监视居住令的行为,司法机关或其他安全机构有权给予被告人法律制裁,甚至可能取保候审或逮捕,对被告人进行追究责任。
7. 监视居住是比较严格的措施,期间被告人受到的日常约束会耗费很大的心态和精力,同时体验也是非常折磨人的。
因此,司法机关给予被告人必要的照顾,如办理医疗保险、准许离开监视居住地实施短期就业或培训等,都是为了对被告人进行公平对待。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是什么.doc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是什么_黄楚文律师语音解答|律师作为的补充措施,即符合,但是,、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能缴纳保证金,从而在客观上不能适用取保候审措施,可以采取监视居住;第二,监视居住作为的替代措施,即符合,具备5种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五)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第七十三条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根据我国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采取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在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
法律规定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当然这仅仅是指每个有权利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机关,在作出监视居住时的期限规定,如果三机关都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话,那么最长可以达到18个月。
什么是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有时间限制吗?

什么是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有时间限制吗?在我国,监视居住是一种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强制措施,旨在限制其人身自由,并确保其在侦查和审判阶段的出庭。
关于监视居住的定义和时间限制,下面将通过案例、法律解析和法律条文进行说明。
案例:某案中,被告人因涉嫌贪污罪被依法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根据相关规定,被告人在监视居住期间需居住在指定的地点,并遵守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如不得离开指定居住地、不得接触相关人员等。
在该案中,侦查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相关侦查工作,并最终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审理。
被告人在监视居住期满后按时出庭受审。
法律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监视居住是指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指定地点居住,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监视居住的时间限制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涉嫌贪污、贿赂、侵犯知识产权、走私、贩卖毒品等严重犯罪的嫌疑人或被告人,监视居住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监视居住期间,被告人有义务配合侦查机关的调查工作,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如果被告人违反了监视居住的限制和要求,侦查机关可以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或者撤销监视居住。
法律条文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监视居住是指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指定地点居住,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涉嫌贪污、贿赂、侵犯知识产权、走私、贩卖毒品等严重犯罪的嫌疑人或被告人,监视居住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监视居住期间,被告人有义务配合侦查机关的调查工作,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监视居住是一种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强制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
什么情形适用监视居住

什么情形适⽤监视居住根据法律规定,监视居住期限届满⼗五⽇前,负责执⾏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民检察院。
⼈民法院、⼈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的犯罪嫌疑⼈、被告⼈,可以监视居住:(⼀)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适⽤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社会危险性的。
⼈民法院、⼈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被告⼈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最⾼⼈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应当核实犯罪嫌疑⼈的住处。
犯罪嫌疑⼈没有固定住处的,⼈民检察院应当为其指定居所。
⼈民检察院核实犯罪嫌疑⼈住处或者为其指定居所后,应当制作监视居住执⾏通知书,将有关法律⽂书和有关案由、犯罪嫌疑⼈基本情况的材料,送交犯罪嫌疑⼈住处或者居所地的同级公安机关执⾏。
⼈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
公安机关收到有关法律⽂书和材料后,应当⽴即交由犯罪嫌疑⼈住处或者居所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执⾏。
负责执⾏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在⼆⼗四⼩时以内,核实被监视居住⼈的⾝份和住处或者居所,报告县级公安机关负责⼈后,通知被监视居住⼈住处或者居所地的派出所执⾏。
负责执⾏监视居住的派出所应当指定专⼈对被监视居住⼈进⾏监督考察,并及时将监视居住的执⾏情况报告所属县级公安机关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民检察院。
⼈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监视居住的案件,在执⾏期间,犯罪嫌疑⼈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住处或者指定居所的,负责执⾏的派出所应当及时报告所属县级公安机关,由该县级公安机关征得决定监视居住的⼈民检察院同意后予以批准。
⼈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监视居住的案件,犯罪嫌疑⼈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的,执⾏监视居住的派出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公安机关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民检察院。
情节严重的,⼈民检察院应当决定予以逮捕,通知公安机关执⾏。
⼈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监视居住的案件,监视居住期限届满⼗五⽇前,负责执⾏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监视居住满6个月怎么办

公安机关监视居住满6个月怎么办公安机关监视居住满六个月以后就应当由办案机关作出解除或者撤销监视居住的决定,并且要将解除决定书送达给犯罪嫌疑人。
这也意味着,如果长达六个月的监视居住公安部门都没有取得确切的证据的话,在撤销监视居住之后,犯罪嫌疑人就是相对自由的,无论去哪里都不需要再进行报备。
▲一、公安机关监视居住满6个月怎么办?监视居住期限届满,应当由办案机关作出解除或撤销监视居住的决定,具体程序为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查,检察长或公安局长决定后,通知办案机关,并将解除决定书送达给嫌疑人。
监视居住决定由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由公安机关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协助执行。
犯罪嫌疑人在被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期间,不能离开居住住所(含指定居所),确有需要要离开的,应向执行监视居所的机关报告,得到同意后方可离开。
▲二、哪些人能适用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监视居住的情形。
监视居住的情形,与取保候审基本相同,但它们都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只能择一使用,不能同时并用。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育自己婴儿的妇女。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司法机关在法定期限届满尚不能办结案件的。
5、公安机关申请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人民检察院不予批准的。
6、持有效出入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追究刑事责任.但又不需要逮捕的。
六个月这是刑事诉讼法当中规定的监视居住的最长时限了。
不过,监视居住期满以后,也要根据案件的办理程度决定下一步的行动的。
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然要解除监视居住,或者在监视居住到期了以后,公安部门当初不适用于逮捕的条件也消除了,那监视居住满了以后,可能检察院就会直接提起诉讼了。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具体适用与完善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具体适用与完善谢一鸣;汪少飞【期刊名称】《江淮法治》【年(卷),期】2014(000)022【总页数】2页(P56-57)【作者】谢一鸣;汪少飞【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新刑事诉讼法保留并完善了监视居住制度,将其定位于减少羁押的替代措施,新增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明确了其适用的条件和程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
监视事色的居强制住制度作措。
为施新我之《国一刑刑,事事是诉诉一讼讼项法法具》第中有7五中2种国条刑特至第77条的规定,将监视居住适用的条件、适用的内容、法律后果等方面做了细化,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本文从新刑诉法第73条新设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三种特殊型指定监视居住做些思考,以期对该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一)适用的条件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不少学者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出台是“风险立案”的依据,因而认为其适用不需要符合逮捕条件。
本人认为对刑诉法73条的解读应当建立在第72条关于监视居住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即监视居住是在符合逮捕条件的前提下而适用的强制措施,也即应同时具备前提条件、选择性条件和特别条件方可适用。
第一,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指符合逮捕条件,逮捕须具备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发生这三个条件。
第二,选择性条件。
选择性条件是指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的5项选择性条件,及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
第三,特别条件。
即“……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二)“有碍侦查”的理解“有碍侦查”主要是指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自残、自杀或者逃跑;可能导致同案犯逃避侦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有人身危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属或者所在单位人员与犯罪有牵连;可能对举报人、控告人、证人等实施打击报复。
工作心得:自侦案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理解

工作心得:自侦案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理解根据新刑诉法第73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性质(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概念及属性监视居住是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这在理论和实践中本无争议。
但新刑诉法增设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折抵刑期制度后,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性质出现了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现行的监视居住,无论是在适用条件、适用内容,还是在法律后果上都不相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际上已成为介于羁押与非羁押之间的,但可能更接近羁押的强制措施,已成为现有五种强制措施都不能涵括的第六种强制措施,并建议“将其从监视居住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类型”。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刑事诉讼法中诸多规定表明,将监视居住定位为准羁押措施可能更为准确。
这主要是由新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所决定的。
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同时规定不得指定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但是由于监视居住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会见、通信等权利受到严格限制,其人身受到办案机关的直接控制,因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某些方面与羁押并无二致。
特别是新《刑事诉讼法》第74条规定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这一规定无疑更加印证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准羁押措施的性质。
第三种观点认为,监视居住是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这是监视居住的法律属性。
非羁押性这是区别于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本质特征,即使是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其法律属性也仍然是非羁押性强制措施。
赞同第三种观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是一种新类型的强制措施,不具有羁押的性质,它是有限度地限制人身自由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
指定监视居住什么意思?

The success of an enterprise depends on the team, not on the individual.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指定监视居住什么意思?导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项刑事强制措施,如果当事人不适用普通监视居住的,是可以指定居住监视居住的,并且监视居住期限是可以折抵刑期的。
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过程中,公检机关与律协两方势力进行了多轮博弈、厮杀,在侦查机关的据理力争和坚持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诞生了。
一、指定监视居住什么意思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项刑事强制措施,这项措施对侦查机关非常有利。
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过程中,公检机关与律协两方势力进行了多轮博弈、厮杀,在侦查机关的据理力争和坚持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诞生了。
指定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的一种方法,如果当事人不适用普通监视居住的,是可以指定居住监视居住的,并且监视居住期限是可以折抵刑期的。
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的情形有两种:第一种情形是重大贿赂犯罪,衡量“重大”与否的标准有3个,贿赂数额50万元以上、或者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或者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第二种情形是嫌疑人在当地无固定住所。
二、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条件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条件是指具备适用监视居住必备条件的同时,要启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还必须满足的额外条件,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固定住处的;第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的。
前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条件欠缺,没有固定的住处,使得客观上不能执行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成为一种补充办法;后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固定住处,客观上可以执行监视居住,但是,涉及到三种性质严重的案件,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有碍侦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成为顺利开展侦查活动的必要办法。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监督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监督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5.12.28•【文号】•【施行日期】2015.12.28•【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强制措施正文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监督的规定(2015年10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和执行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三条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负责。
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的监督,由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负责。
第四条指定的居所应当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与审讯场所分离;安装监控设备,便于监视、管理;具有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办案安全。
第二章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第五条对于公安机关决定对无固定住处的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该决定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对于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作出批准决定公安机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该决定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六条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对无固定住处的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该决定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对于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对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该决定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七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是否合法启动监督:(一)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违法,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举报、申诉的;(二)人民检察院通过介入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刑事执行检察、备案审查等工作,发现侦查机关(部门)作出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可能违法的;(三)人民监督员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违法,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监督意见的;(四)其他应当启动监督的情形。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什么意思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什么意思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指让居民在特定地点居住并进行监视,是政府或其他机构以法律形式对嫌疑者或罪犯施加的一项处罚。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依据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某些文明中,其目的在于为保护社会免受其害。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不断提高,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比如,英国法律允许警察设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以便有效地控制罪犯行为。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机制,这可能根据法律规定,也可能根据国家当局的政策来定制。
在中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政策是交给当地政府实施的,由政府机关监督,实施期限可以更长,甚至可以指定居住一生。
由于政府机关是办理的,因此更注重安全性,确保当事人不会逃逸,也确保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有他的利弊。
从利方面考虑:首先,它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有助于防止犯罪;其次,它允许政府有效地控制嫌疑犯和罪犯的行为,可以防止一些恶劣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可以有效地抑制犯罪活动。
第三,政府机关可以在现行法律的范围内对犯人进行更有效的惩戒。
从弊方面考虑,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惩罚有时会让犯人失去所有的隐私,无法安心生活,因此可能会对犯人的精神和身心造成很大影响。
此外,由于政府机关监督过严,这样一种刑罚可能会让犯人感到更加恐惧和抑郁,而不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总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种重要的刑事惩罚,但必须谨慎考
虑,以免给当事人带来太多负担。
在采取这种刑事惩罚前,应该详细考虑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以确保政府的司法机构能够在犯罪的惩罚上更有效地对社会起到保护作用。
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

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法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办法。
关于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在法律上的规定别离有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中的相关规定,具体内容如下: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犯法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公安机关规定: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法嫌疑人可以监视居住:(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应当批捕的犯法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四)对拘留的犯法嫌疑人,证据不符合批捕条件的;(五)提请批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批捕,需要复议、复核的;(六)犯法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按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七)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
人民检察院规定:(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不予批捕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对被拘留的人,需要批捕而证据尚不符合批捕条件的;(四)应当批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五)应当批捕但正在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的;(六)被羁押的犯法嫌疑人不能在法定侦查羁押、审查起诉期限内了案,需要继续侦查或审查起诉的;(七)持有有效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批捕的。
人民法院规定:被告人具有系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监视居住:(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应当批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监视居住传讯时间是怎么规定的?

The love is deep and ruthless, and the heart is not ol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监视居住传讯时间是怎么规定的?导读:监视居住传讯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个小时,并且监视居住是有时间的限制的。
若是监视机构提出的延期监视请求并没有获得批准,此时就必须要停止监视行为,此后被监视的主体,就会恢复人身自由。
被监视居住的主体,哎被监视期间没有人身自由。
一、监视居住传讯时间是怎么规定的?监视居住传讯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个小时,传唤、拘传时间一般为不超过12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
对于此,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117条第二款规定有明确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117条第二款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二、传唤的具体是怎样的?(一)在消防执法过程中,需要传唤的,承办执法人员应当填写《传唤证》呈批报表,报领导批准后,出具《传唤证》。
(二)承办执法人员依法将《传唤证》送达被传唤人;被传唤人应当在《传唤证》回执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收到日期。
(三)对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传唤或逃避传唤的,经领导批准,依法实施强制传唤。
(四)被传唤人传唤到案后,应及时进行讯问查证,制作讯问笔录,每次讯问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五)对当场发现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承办人员可以口头传唤有关人员。
宣布口头传唤时,承办人员应当说明传唤的理由,并在讯问时将口头传唤的情况记入笔录。
三、传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派出所或者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票)传唤。
2、对现场发现的违法嫌疑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违法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3、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
4、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以及法律规定可以强制传唤的其他违法行为人,可以强制传唤。
监视居住的最长时间是好久

监视居住的最长时间是好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所以对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一般最长期限是不能超过6个月。
▲一、监视居住的最长时间是好久?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7条的规定,被监视居住的人在监视居住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
所谓“住处”,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的合法住所。
所谓“居所”是指办案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给被监视居住人指定的生活居所。
如果被监视居住人有正当理由要求离开住所或指定的居所,必须经过公安机关批准。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在作出批准决定前,应当征得决定机关同意。
所谓正当理由,是指被监视居住人有治病、奔丧等正当事由。
公安司法机关不得建立专门的监视居住场所,对犯罪嫌疑人变相羁押。
不得在看守所、行政拘留所、留置室或者其他工作场所执行监视居住。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被监视居住人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和聘请的律师以外的人。
被监视居住人如果要会见他人,必须经过执行机关批准方能会见。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公安机关执行监视居住时,如果发现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情节。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居住监视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执行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监督和控制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的活动,以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过程中,有一些规定和要求需要被遵守,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首先,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必须严格遵守所指定的居所,禁止擅离,否则将构成违法行为。
这包括不得离开居所、不得进入违禁区域等。
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确保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不得接触到可能会引发危害的人或物,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居住监视期间,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必须接受定期检查。
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查身体状况、提供个人信息等。
此举旨在确保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的身体健康,同时有效掌握其行为举止,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再次,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在居住监视期间应配合监管人员的工作。
监管人员可能会进行例行操作,如设备检查、数据收集等。
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应积极配合工作,不得妨碍执行任务,否则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
此外,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被要求配戴监视器。
这些监视器通常是电子设备,用于追踪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的位置和活动。
配戴监视器有助于监管人员时刻了解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的动态,以便及时处置潜在的安全问题。
最后,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应注意个人言行举止。
不得从事任何违法活动,不得从事可能危害他人或公共安全的行为。
此外,不得通过网络或其他通信工具传播敏感信息或参与涉及犯罪活动的讨论。
总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的控制和监管,从而保护社会的安全。
在执行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需要严格遵守监管要求,配合监管人员的工作。
只有通过严格执行规定,才能有效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监视居住最快多久回家?

The sacred work is in everyone's daily affairs, and the ideal future lies in starting bit by bi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监视居住最快多久回家?导读:监视居住最快半个月回家,监视居住只是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的一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采取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
一、监视居住最快多久回家?监视居住最快半个月回家,监视居住只是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的一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采取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
被采取了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你就是有罪的了,就得判刑了,侦查侦查,也就是你有没有犯罪还在"查",你现在只是犯罪嫌疑人,等审查起诉以后就叫被告人,这两个阶段公检法都只能称你"涉嫌"什么什么罪,只有到有罪判决下来,你成了"罪犯",才叫犯了什么罪。
是否坐牢要取决于你是否犯罪,证据是否够定罪。
二、监视居住的条件是什么根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是否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法院或检察院决定。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是多久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是多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不知所措并且⼗分烦恼。
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编今天就带⼤家来看⼀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是多久”这个知识。
店铺⼩编为你整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是多久期限为六个⽉。
《刑事诉讼法》第七⼗九条⼈民法院、⼈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被告⼈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个⽉,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有关单位。
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条件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条件是指具备适⽤监视居住必备条件的同时,要启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还必须满⾜的额外条件,主要有两种情况:第⼀,犯罪嫌疑⼈、被告⼈⽆固定住处的;第⼆,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贿赂犯罪,在住处执⾏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级⼈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的。
前者是犯罪嫌疑⼈、被告⼈⾃⾝条件⽋缺,没有固定的住处,使得客观上不能执⾏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成为⼀种补充办法;后者是犯罪嫌疑⼈、被告⼈有固定住处,客观上可以执⾏监视居住,但是,涉及到三种性质严重的案件,在住处执⾏监视居住有碍侦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成为顺利开展侦查活动的必要办法。
不管法律处罚的⼒度是轻是重,我们都不能因为这些⽽去故意触犯法律,做⼀个合格、懂法、守法的公民,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如果您还有这⽅⾯的疑问或者任何关于法律⽅⾯的问题,欢迎到店铺进⾏免费的法律咨询,或者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
监管居住一般多长时间

监管居住⼀般多长时间被处以监视居住的刑事强制措施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
⼈民法院、⼈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被告⼈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个⽉,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关于监管居住⼀般多长时间的问题,下⾯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监管居住⼀般多长时间1、被处以监视居住的刑事强制措施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
⼈民法院、⼈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被告⼈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个⽉,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2、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刑事诉法》第七⼗九条⼈民法院、⼈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被告⼈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个⽉,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有关单位。
⼆、监视居住遵守什么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被告⼈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没有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被指定的居所,所谓固定住处,是指犯罪嫌疑⼈、被告⼈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活的合法住处。
所谓指定的居所是指办案机关在其所在的市、县内给被监视居住⼈指定的⽣活居所。
如果被监视居住⼈有正当理由要求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须经过公安机关批准。
⼈民法院、⼈民检察院决定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在作出批准决定前,应当征得决定机关同意。
2、未经执⾏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
其中并不包括与被监视居住⼈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和聘请的律师以外的⼈。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被告⼈在被公、检、法机关传讯时,必须及时到案,接受讯问,以保证其⽬的的实现。
4、不得以任何形式⼲扰证⼈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实践中,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被告⼈不能提出保证⼈,也不交纳保证⾦的,可以监视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是多久_付丽芬律师
语音解答|律师
一、监视居住可以折抵刑期,但是要分情况。
1、在、被告人的住处采取监视居住的,监视居住期间不能折抵刑期。
2、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应当折抵刑期。
二、根据《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
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被判处、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一,监视居住作为的补充措施,即符合,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能缴纳保证金,从而在客观上不能适用取保候审措施,可以采取监视居住;第二,监视居住作为的替代措施,即符合,具备5种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
一扶养人;(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五)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根据《刑事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犯罪嫌疑人如果没有固定的住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批准之后,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内执行监视居住。
但无论是在犯罪嫌疑人的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的,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都没有任何的差别,监视居住期间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项刑事强制措施,这项措施对侦查机关非常有利。
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过程中,公检机关与律协两方势力进行了多轮博弈、厮杀,在侦查机关的据理力争和坚持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诞生了。
我国也是没有规定指定居住监视居住的最短期限,我国只是规定了最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那么犯罪当事人被进行监视居住的过程中也是不得未经允许就随意的离开规定的居住区域,那么当出现了任何的违法行为后司法机关也是会立即取消监视居住的决定。
你好,你要考虑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是多久的问题,无固定住处可以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必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固定住处,否则一律在住处进行。
“无固定住处”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前提条件,如何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
无固定住处,一是要坚持地域原则。
对于以户口所在地为常住地并且有房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然属于“有固定住处”,但对于那些户口不在本地的外来人员也并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在“有固定住处”之外,否则就容易造成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适用对象的扩大化。
二是要正确理解“固定”的含义。
修改后刑诉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与此对应,在一地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时间的住处即为“固定”,公共场所除外。
三是对于那些在多地多处有房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其某处房产所在地涉嫌犯罪,应当认为其“有固定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