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幼儿园游戏活动.js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限性: 1、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2、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总是游戏到精疲力竭 的程度,随即又开始游戏; 3、进化论认为,对人类生存有利的行为特性才 会代代延续,而游戏被认为是多余的,对生存不 必需的活动,却一代代延续,甚至越高级的动物 对它越需要,这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产生矛盾; 4、认为这种观点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如一只 猫吃老鼠,消耗了一部分精力,但无人认为这只 猫在消耗多余的精力;而一只猫在玩皮球时同样 多的精力消耗会发生。哪部分是多余的?
1.游戏促进幼儿生理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意义
(一)是对幼儿游戏权利的保障 (二)是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
园生活的需要 (三)是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必
然要求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要点
探索类动作


象征类动作


嬉戏类动作
角色扮演特征
机能性角色



互补性角色



虚幻性角色
语言特征
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社会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愉悦性 5、具体性 6、自主性
1、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①表情特征 ②动作特征 ③角色扮演特征 ④语言特征 ⑤材料特征
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怒

厌 烦
茫 然
无发
聊呆
专 注
平 和
微 笑
嬉 笑
夸 张
大 笑
认轻

真松

动作特征
(一)保证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 1.自由活动的价值 2.自由活动的质量标准是“愉快”、
“有益”,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非游戏活动的游戏化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和分类
特点: 关于游戏的定义及对游戏因素的认识, 儿童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都未取得完 全—致的分析。
一、游戏的特征
一种对游戏特征的分析为; 第一、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 第二、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自愿和自由的活动。 第三、游戏是人们的一种假想活动。 第四、游戏具有社会性。
最终目的。 第三,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 从游戏的第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引伸出一些结论:游
戏在时间上可能出现在探究活动之后;在游戏中 儿童能赋予客体以新的意义;在游戏中,儿童能 使自己的行为受一种内部路线的控制。 第四,与工具性行为的关系。 第五、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 第六、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一)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1.游戏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的需要 2.游戏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3.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4.游戏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二)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1.游戏是主动性活动 2.游戏是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创造性活动
(三)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刘焱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 创造性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 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 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毛曙阳在《关于幼儿游戏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 价值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 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 最内在本质。”
(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 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 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练习性游戏(0——2岁):感知运动阶段 2、象征性游戏(2——7岁):前运算阶段 3、规则性游戏(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
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理解了。
此观点的局限性:
1、理论缺少证据支持;
2、在演化的问题上也没有限定范围,它 未解释那些需要高度技术的诸如骑自行 车、开汽车之类的游戏活动。
(五)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这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 论。 主要论点:
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 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 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 冲动性、好动等。因此,游戏不是练习,如孩 子玩走路是游戏,而游戏学走路是练习。
①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②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③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④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一的活动 ⑤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⑥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
的社会义务,不是直接创造财富
另—种对游戏特征的分析为: 第一、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 第二、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
(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鲁宾斯坦、列昂节夫、艾 里康宁等。 主要观点:
第二节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涵义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意义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要点
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涵义
所谓基本活动是指: ①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 (吃、 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 最多的活动。 ②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柏拉图: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 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
亚里斯多德: 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 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 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 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 常受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 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 除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 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 正常发展。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 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 需要,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 那就是多余的精力。
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 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 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可取之处: 1、为何孩子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室内智力活动 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 2、为何孩子们的精力总是看上去要比成人的旺 盛,因为成人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谋生活动; 3、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因为其 满足生存所需求的精力更少也更有有效。
第七章 幼儿园游戏活动
幼儿园游戏:视频
第一节 游戏概念与意义
一、游戏的涵义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
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 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 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 19世纪中期以后。
皮亚杰经典试验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 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 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 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 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 型的动作,即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 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 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 就是游戏。
对古典游戏理论的简评
古典游戏理论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 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有局 限性,如较多地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基本上 都是从本能、欲望,从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 析游戏,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思辩性,但缺乏科 学研究的基础。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主要论点: 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 原始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动物界是可 以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可以随意争抢, 甚至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
(二)松弛说(松弛消谴说)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 德国哲学家帕特 里克 主要观点: 认为,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 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 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 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此理论的实际意义: 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在幼儿 教育中,这个理论则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一种动静 交替、有张有弛的有序结构中。
二、游戏理论
1、早期传统游戏理论(古典游戏理论) —— 一战之前
2、现代游戏理论
(一) 游戏的理解
◆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预演说 4、复演说
◆ 当代的游戏理论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说)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
这个观点和能力练习说完全相反。认为,人有 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潜 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 来,不需要游戏作准备,就像花朵不需要游戏 也能生长一样。认为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 般欲望的表现。
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①求解放的欲望,即 由于被束缚,就要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 展个体主动性;②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即 要适应环境;③重复的欲望。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2008)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
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 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 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 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 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 玩具了。
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 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 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 卷P218“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 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 会活动。特点是: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 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 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 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此理论的局限性: 1、这种观点把体力方面的艰苦劳动所产生的疲 劳,看成是少于脑力紧张的劳动,那么,它就无 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2、如果游戏确实具有一种可以从工作压力中得 到恢复的功能,那么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 3、指导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这就排除 了许多智力参与的游戏活动。
(三)预演说 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 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认为儿童游戏是他 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 于他将来成人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设身于这样 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 此观点的价值: 第一个强调了游戏的实践意义,强调了游戏中的学习,把游 戏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 此观点的局限性: 他颠倒了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颠倒了游戏和童年的关系。
(四)复演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家霍尔 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 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通过游戏的重演,使个体 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 准备。 复演论的意义: 它以一种近于玄乎的观点解释了儿童的游戏,似
乎倒也说明了某些看似平常的问题。我们可以想
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