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_上_

合集下载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
1.成本:科技中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发达国家的科技中心地位已经稳定,成本极高,而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首选,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设备和基础设施更加现代化。

2.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科技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政策可以为科技中心提供资金、税收优惠和项目支持,而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妨碍科技中心的发展。

政府的政策在这个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人才:科技中心的发展需要相对高素质的人才和创新的思想。

能否真正聚集有智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很重要。

有着高度开放的欧美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在人才争夺大战上体现出的巨大优势,不存在因文化差异、法律规定或种族障碍等拦路虎。

4.市场需求:科技中心的发展依赖于与市场需求和趋势相融合。

此外,一些国家政策限制,比如美国在打压华为、腾讯等公司,导致新兴国家围绕新技术的发展更加艰难。

5.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中心的转移。

互联网技术使得各国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也使得不受地理局限的知识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这也为科技中心的转移创造了条件。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一、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英国学者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1901~1971)1954 年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对科学的历史进程作整体概括时,列出了一个简表< 1 >,提出从古至今18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在贝尔纳工作的基础上,对近现代科学成果作了统计分析,用定量化的指标确定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科学兴隆期,并描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情况< 2 >。

汤浅光朝提出的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判据及相关概念已经得到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界的普遍认同。

按照汤浅光朝的定义,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据超过同时期全世界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

一个国家保持其处于科学中心地位的时间,汤浅光朝称之为科学兴隆期;赵红州< 3 >称之为科学高潮期。

他们统计的结果分别是:汤浅光朝的统计赵红州的统计科学中心起止时间科学兴隆期起止时间科学高潮期意大利1540―1610年 70年1540―1620 80年英国1660―1730年 70年1660―1750年 90年法国1770―1830年 60年1760―1840年 80年德国1810―1920年 110年1840―1910年 70年美国1920―X年1920―现在平均约80年 80年从上表可以得出两个共同的结论:第一,近现代科学中心是不断转移的,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第二,这5 个国家进入和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不尽一致,但科学兴隆期的平均值是80年左右。

为保持讨论的前后一致性,我们在本报告中将采用汤浅光朝的统计结果。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很多。

我们可以大致把这些因素分为科学家队伍的素质因素和相应社会的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就科学家队伍的因素而言,汤浅光朝< 2 >分析了法国的情况,他认为“促使法国科学活动的衰落可能有许多原因”,其中,“有影响的科学家集团老化很可是……重要原因”。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转移模式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存在着复杂的 网络结构和模式。中心城市和国家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和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历史数据和方法的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现有研究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细微变化和趋势。
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问题关注
总结词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的重 要问题,需要各国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学术诚信管理 ,推动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详细描述
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 面临着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科 学道德建设和学术诚信管理,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体 系,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需要各国制定相关 法律法规,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强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机制建设,共同推动科学 研究的良性发展。
01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阶段性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在不同的阶段,中心城市和国家的特征和贡献有所不同。
02 03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研究揭示了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多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方式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 区具有差异性。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 成机制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概述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演进 • 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机制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动因与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 研究结论与展望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八 专题综合提升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八 专题综合提升 (含解析)

专题综合提升主题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重大转移[热点链接]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

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主题串讲]1.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程。

时间中心表现主要原因16世纪意大利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实验科学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最早出现;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17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尊重知识、重视自(1)呈现周期性转移。

(2)欧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3)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3.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影响因素。

(1)科学家队伍的素质因素:各国科技发展依赖于科学家人数的扩大。

(2)社会因素。

①思想:思想是科技发展的先导。

②国家政策和教育:拥有一个引导世界科学中心的政策体系,在这一政策体系支持下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

③经济:科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④创造精神:民族的创新精神,包括独创自立的科学战略、鼓励创造的科技政策和自由探索的学术气氛,关系到国家科学事业的兴盛及其文明。

[经典例题]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民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

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

”在此,朗之万()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解析:本题从爱因斯坦移民切入,考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影响因素,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的全部内容。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2011-12-01 17:57:26)转载▼标签:杂谈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2011-12-01 17:57:26)转载▼标签:杂谈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袁江洋①摘要数十年来,科学中心转移规律或者说汤浅规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播与研究,但甚少质疑之词。

汤浅现象是传统科学计量学的产物,而传统科学计量学在进行计量研究的过程中不考虑诸多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因素,并预设了一些可疑的前提。

非汤浅式的科学技术成果计量研究,如英国化学家戴维斯的工作,可给出不同于汤浅论题的结论。

在今天看来,以科学中心概念描述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过于简单。

新的科学计量学宜更多融合当代科学史、科学哲学及科学社会学的学术成就,并通过综合理解历史情形确定计量研究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关键词科学计量学汤浅现象科学中心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科学时间表》一汤浅现象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Bemal 1954, pp. 930-931;贝尔纳1959];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Yuasa 1962;汤浅光朝1979]。

文革期间,我国学者赵红州也基于类似的文献资料(《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类似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赵红州1984]。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

由此,他指出近代以降,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如表1所示。

据此表,他提出以下结论,①作者简介:袁江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1)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发生着周期性的转移。

(2)科学中心在欧洲的兴隆期平均值为80年,因此,科学中心的转移周期是80年。

(3)以此为基础,他预言说,若美国科学将遵循欧洲科学的同样规律,则美国的科学兴隆期将终止于2000年[Y uasa 1962, p. 70]。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概要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概要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贞观一朝谏臣云集,著名的有魏徽最为杰出.他素有胆智,忠心耿耿,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净,前后所奏二百余事,魏微所谏都是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不小的作用.贞观十六年,魏微去世.太宗十分惋惜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1、汤浅现象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教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论”.汤浅是日本科学史家,他认为,如果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个国家就可称为世界科学中心.他指出,自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世界上曾形成过五次科学活动中心,它们依次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把这一现象称为“汤浅现象”.科学史家们追索着“汤浅现象”的足迹,发现中国恰恰就在15世纪失去了科学中心的位置,从公元6世纪到15世纪,中国知识的产出量占世界总量的54%,15世纪以后世界上已发生了五次科学中心大迁徙.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在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曾经出现过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其中,许多优秀成果汇集到古希腊人那里,展现出了光彩夺目的壮观情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的四百年间,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几经推移,不断地呈现出继承与突破相结合的发展.2、意大利人文科学的崛起意大利的人文复兴与意大利有美丽的山川、温和的气候、多变的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开朗的性格、冒险的精神、探索的欲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本质是对古希腊的理性、拜占庭的艺术、古罗马的雕塑,使意大利形成了前所来有的繁荣.意大利的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代号、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锋而开始的.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初,意大利出现了文学“三杰”但丁的《神曲》,既反映了中世纪的意识形态,颂扬了个性解放,无情地抨击了教皇的权威(同时但丁和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欧洲四大诗人).佩特拉克大呼:“我们是凡人,我们应该过凡人的生活.”博伽丘的《十日谈》,竭力倡导享受人生.同时又出现了意大利艺术“三杰”:开创米兰画派的达·芬奇,罗马画派的米开朗基罗,威尼斯画派的拉斐尔.意大利绘画突出对人物的表现,人物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感情、细腻的内在气质和风格各异的类型.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是大画家、大数学家、工程师、力学家、物理学家,绘画的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达丽莎》,他先在米兰,后去了佛罗伦萨,接着去罗马,最后去了法国.《蒙达丽莎》的“微笑”己径成为后人对神秘、内在、永恒、宁静的微笑的代名词.达·芬奇这种善于探索内心世界和以无比娴熟的技巧表现情感的才能令后人折服.这幅画不仅借助于解剖透视的科学知识使艺术表现更完美形象,更真实生动,而且运用了明暗表现手法使形象的一切细节与背景的自然揉为一体.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e 1475—1564)的代表作有《大卫》、《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摩西十诫》,米开朗基罗独具的男性强力度感的艺术风格与技巧的成熟完美,是立足于对希腊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创造,他一生所追求的“大力神”概念通过他的雕刻与壁画把这一概念发挥表达得淋漓尽致.凶拉斐尔(Raffael 1483—1520),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许多短命的天才,拉斐尔便是其中之一。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曾国屏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2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

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这样跨越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旷世奇才”。

随着“大宇宙”和“小宇宙”信念的兴起,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向神学发出了挑战书: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倡日心说、反对地心说。

而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则指出,男人的肋骨并不比女人少。

到16—17世纪,意大利成为第一次科学中心。

奠定(地面)近代力学之基础的伽利略,“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以及第一个明确从事科学研究的山猫眼研究会相继出现。

研究会由一位贵族支持,伽利略于1611年成为会员。

不过。

此时的大学尚没有发挥作用,教会的力量仍然阻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就因捍卫哥白尼学说而受到宗教审判。

1633年“意大利科学失去了活力”。

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成为了第二次科学中心。

17世纪,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力倡导将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思想。

英国皇家学会也于l662年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获得了“政府”承认(不过皇家学会还主要是靠会员费维持运作,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皇家学会对于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立了种种皇家“科学中心”,1666年创立的《哲学学报》,开创和奠定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传播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以牛顿《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但科学与技术总体上是互不相干、各自发展的。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厘清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和形成机制, 对中国“ 2050 世界科学中心战略目标”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目前, 诺贝尔奖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科学成就, 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高层次科学人才也成为国家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空间属性反映世界科学发展的格局具有一定合理性。

基于此, 本文提出在分析诺贝尔奖获奖者成长的时空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探讨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格局的时空演变趋势, 并总结科学中心的形成机制。

首先从静态的视角出发,基于1901-2017年的诺贝尔奖人才的国籍信息、机构信息以及成长空间信息, 揭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 无论从全局还是分学科统计,各个国家的获奖分布位序基本一致, 表现为以美国为首, 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仅次之的“长尾型”的位序- 规模分布特征, 即少数国家位于高值区, 绝大数国家的获奖规模处于中等以及较低水平,两级分化显著,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家间的科学发展极大差距。

(2)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与工作机构分布类型以大学为主, 科研机构和企业次之。

但不同国家的机构类型分布有所差异, 这反映了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主体存在差异性。

(3) 诺贝尔奖人才成长的空间轨迹呈“锥形”特征,从出生至获奖,所分布的国家范围逐渐缩小。

诺贝尔奖人才成长四个阶段皆高度集中于北美、欧洲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 其中教育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分布格局高度吻合, 其获奖成果完成地和获奖时的工作地格局也高度吻合。

其次从动态的视角出发, 以获奖者的成果完成国、获奖时工作国、以及获奖时国籍信息分别测度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过程,结果表明:(1)20 世纪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仅发生过一次转移, 转移次序是由德国转移至美国, 验证了“汤浅现象”的存在。

但不同成长阶段测度科学中心转移时间点不同, 以获奖者获奖地和国籍表征的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具有同步性,美国实现科学中心崛起是在1940年以后, 这个时间与世界二战结束时间(1945 年)接近,间接表明了二战是世界科学发展格局发生变革的重要事件。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数目超过同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当今世界的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

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进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大转移。

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经济和科技的第一中心。

第一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蛋定、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作为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国家之一的英国在17世纪成为了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科学界人才辈出,如牛顿、哈雷、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

这些先贤的思想精髓使得英国稳居于世界科学中心长达百年,不仅英国受益,也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

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资本主义在17世纪末兴起,并在科学上登上世界舞台,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学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理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

19至20世纪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特别注重将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20世纪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

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主要学者观点自195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支出从古至今18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互动中心。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三大规律初探_哲学论文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三大规律初探_哲学论文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三大规律初探【作者】谷兴荣【作者简介】谷兴荣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自从汤浅光朝和赵红州提出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注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以来就不断有为数不少的人进行测算美国科技在哪一天衰落新兴的世界科技中心是哪里。

在这些文稿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美国在20002020年退为一般国家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注陈文化、陈晓丽《40N现象与21世纪的中国中心》《科学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这是因为研究表明纯粹的统计规律外推无因素分析的预测与瞎子算命无异是靠不住的。

并在研究中提出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三大规律。

其基本思想是科技的发展决定于科技自身力量与政治改革、经济腾飞、思想解放三大环境因素从吻合适宜到互有差别再到相互矛盾的过程。

新的科技中心的形成是在新形势下各国科技力量、三大环境因素对科技发展适宜程度较量的结果。

中国是否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就看能否建立世界上最科学的政治体制实现最有效的思想解放以及经济与科技力量的大发展而不能做无因素比较分析的预测。

一、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第一规律世界科技中心的衰退与该国科技发展的连续性、领先性和政治体制变革的间断性、滞后性密切相关科技发展不断要求民主、自由、公平、政治在一个非社会主义民主政权的特定阶段里往往具有从民主、自由、公平向集权、制约、不公平的发展趋向使两者从吻合协调到互有差别逐渐成为矛盾最后影响科技的发展而不是人为圈定的兴衰周期。

科技中心转移的第一阶段是原有科技中心的科技成果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不断降低科技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最后沦为一般性国家。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呢首先是科技发展的连续性与政治体制变革的间断性相异。

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是相对连续不断的。

科学家的研究在日复一日地不间断进行科研成果相应在涌现科研课题组成员与管理形式随着课题的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而不断地更换与改变科技管理体制也在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变革。

政治体制则不一样。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作者:胡运珉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03期关键词世界科技中心,2006年高考四川卷,“想当然”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5-0056-04读了《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0期聂幼犁教授《命题切忌“想当然”》一文,感慨颇多。

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命题工作自当慎之又慎;对“想当然”类试题,我们中学教师也应明辨是非,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39题也有“想当然”之嫌,此题考查的主题是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

在这道地理、历史、政治跨学科综合题中,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是材料二、材料三及第四问、第五问。

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立法保护发明创造,成立科技组织、奖励科技人才、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等内容,要求学生据此回答第四问: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第五问是据材料三设计的,请看材料及问题: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

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

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第五问: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美国。

在教育发展的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科学中心转移的分析

科学中心转移的分析

4 23 15 12 1 7 11 8 10 91
1-2-2-1. 《科学技术编年表》中的成果分 科学技术编年表》 布 汤浅把《科学技术编年表》收录的2064项 汤浅把《科学技术编年表》收录的2064项 科学成果,每十年一计,分为45个阶段, 科学成果,每十年一计,分为45个阶段, 再按照国家分阶段编制编年材料。每阶段 每个国家的成果数除以全世界当时的成果 总数,得到一系列的百分比数。然后分别 画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 1501~1950年间相对成果数的变化曲线 1501~1950年间相对成果数的变化曲线 (见图1 (见图1-2-1)。
1-1-2.文艺复兴运动后 2.文艺复兴运动后 贝尔纳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后科学的发展 可以依稀分辨出四个主要进展期 可以依稀分辨出四个主要进展期 : 第一期集中于意大利 第二期扩展到荷兰、法兰西和不列颠 第三期以爆发工业革命的不列颠和政治革 命的巴黎为中心 第四期就是“我们的现代科学革命期” 第四期就是“我们的现代科学革命期”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1 2 10 15 15 54 144 75 32 348 3 8 15 13 6 32 154 202 128 361 2 4 16 33 218 273
其他 国家 4 19 12 18 28 37 41 95 163 417
合 计 13 59 60 93 69 171 458 519 622 2064
1-2.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2.汤浅光朝的 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汤浅光朝的《 科学发展的多中心论
• “多中心”时期Ⅰ (BC20-BC9世纪),东、西方几乎同 多中心”时期Ⅰ (BC20-BC9世纪) 时形成几个诸如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希腊文明 古国,科学萌芽。第一次科学高潮(BC9-BC3世纪) 古国,科学萌芽。第一次科学高潮(BC9-BC3世纪),古 希腊科学兴起,造成了奴隶制度下的古希腊高潮。 • “多中心”时期Ⅱ(BC3-AD2世纪)汉代中国(封建制度) 多中心”时期Ⅱ(BC3-AD2世纪)汉代中国(封建制度) 和古代罗马(奴隶制度) 和古代罗马(奴隶制度)科学群峰迭起。第二次科学高潮 (2-8世纪),中国唐代出现封建制度下科学发展的鼎盛时 (2- 世纪) 期,即中国隋唐高潮。 • “多中心”时期Ⅲ(13-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制度) 多中心”时期Ⅲ(13-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制度) 和中国明朝(封建制度) 和中国明朝(封建制度)产生科学交流。阿拉伯成为东西方 科学文化交流的枢纽(8—13世纪)。第三次科学高潮(16科学文化交流的枢纽(8—13世纪)。第三次科学高潮(16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欧美地区出现了至今还未结 20世纪) 束的科学高潮,即欧美高潮。

历史性作文论述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历史性作文论述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历史性作文论述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近代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这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呀。

你知道吗,我上次去参观了一个科技博物馆,哎呀那可太有意思啦!当我走在里面,看着那些从古老到现代的各种科技发明展示,就感觉像是在穿越时光一样呢。

我看到最开始很简陋的蒸汽机,那家伙,个头可不小,但是跟后来那些精致又厉害的机器比起来,就显得有点儿笨笨的啦。

就像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娃娃,虽然走得不太稳,但那也是勇敢迈出的第一步呀。

然后呢,时光就慢慢流转,科技也在一步步发展。

从英国开始,那里就像突然被点亮的火把,一下子出了好多厉害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发明。

后来呀,科技中心又传到了欧洲大陆,像德国这些地方,那也是厉害得很嘞。

它们就像是接力赛跑里的选手,接过了科技发展的接力棒,奋力向前奔跑。

再后来,美国崛起啦,成了新的科技中心,那各种创新简直让人应接不暇,就像一场盛大的科技狂欢一样。

这么一路看过来呀,我就深深感觉到,这科技中心的转移就跟我们人搬家似的,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

而且呀,每个地方都给科技发展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就像我们在每个城市住过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一样。

哎呀,真希望以后科技还能不停地向前跑,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呢!就像我在那个博物馆里的奇妙体验一样,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呀!。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制度分析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制度分析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制度分析发表时间:2018-01-17T11:15:59.5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2期作者:聂敏[导读] 科学共同体内部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会成为促进或阻碍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德国为例分析科研组织变革对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

聂敏陕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共同体内部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会成为促进或阻碍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德国为例分析科研组织变革对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分析一、德国科研组织体系的建立1.大学实验室的出现。

1826年李比希建立的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是德国科研组织变革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新型的大学实验室里,名师和他指导的学生共同致力于研究,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情报的交流,逐步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网络。

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开创了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范例,同时还催生了专业科学学派的出现,比如李比希学派。

科学学派的出现,开辟了一个能在某个领域中审慎调配和加强力量,从而大大提高研究效率的时代。

2.专业科研机构的出现。

19世纪下半叶面对科学的日益分化和专业化,德国大学出现了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专业研究所。

专业研究所的出现,标志着科学劳动结构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它使英国创立的沿袭一百多年的学会性科学劳动结构,上升到由专门人才,使用专门仪器进行精密实验研究的分工式劳动结构。

它使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使实验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地得到应用。

尤其是专业科学杂志的出现,使全世界科学家的治理,可以在高层次、极专门的知识领域进行思想交流。

这一成功经验很快在其他实验科学中得到推广,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的实验室,如柏林大学的物理实验室等。

3.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出现。

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合成染料工厂开始了最初的工业研究,并于80年代建立起了德国第一批工业研究实验室。

菲翔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4

菲翔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4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十五校联盟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需要知:1.本卷一共8页总分值是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在在考试完毕之后以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共23分〕A.蛇悄.〔qiǎo〕无声息地接近,而它的攻击目的毫无觉察。

机密的接近方式以及随后而来的缠绕,让人想起和阴谋、危险、罪恶有关的东西。

B.如今在外表粘.〔niān〕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外表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涨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此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C.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zhíchú〕着。

D.这时,我再也按捺.〔nài〕不住,一面吩咐赶快备马,一面跑到池塘边去洗脸。

池塘边柳丝上纤细的树叶几乎全部落光,柳枝下的池水已变得清澈见底,冰冷贬骨。

【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察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才能。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此题“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 项,“粘〞正确读音是“zhān〞;“热涨冷缩〞的正确字形是“热胀冷缩〞。

C 项,“躅〞正确读音是“zhú〞;D 项,“捺〞正确读音是“nà〞。

“冰冷贬骨〞的正确字形是“冰冷刺骨〞。

应选A 。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那么。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详细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善用排除法。

假设题干是全部不一样的,就把有两项一样的去掉;假设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一样的,那么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假设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假设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冯烨梁立明3 (上)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默顿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了科学兴趣中心转移的现象。

到50年代,英国科学家J・贝尔纳和W・丹皮尔先后研究了科学活动的分期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

不过,他们使用的都是定性研究方法。

受默顿所用方法和贝尔纳研究选题的启发,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在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于Heibonsha编纂的“科学和技术编年表”和Webster的人名词典,运用统计方法,汤浅发现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量化规律,科学学上称之为“汤浅现象”。

我国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有关汤浅现象的研究是独创性的。

1974年他在河南罗山干校时,曾用《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独立地发现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赵红州还分析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社会的科学能力。

他提出了当采学科的概念,相关研究更是开创性的。

在我国,汤浅现象一直是科学史、科学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方面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

80年代我国曾出现“汤浅现象”热,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

刘则渊和王海山合作,运用统计方法揭示了哲学高潮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每一国家科学高潮到来之前都出现一个哲学高潮,揭示了哲学革命是科学革命的前导。

刘则渊还探讨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过程中思想、政治、科学、工业的波动循环规律。

查有梁用统计分析考察教育革命高潮与科学中心的关系。

陈文化得出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及一门学科活动中心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定量形式揭示了产生汤浅现象的内因与外因。

到了90年代,仍有许多学者研究汤浅现象。

有关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的研究的确是一个诱人的课题,我们一直在关注其研究进展。

近年来得到两本美国出版的年表,一本是科学史年表,另一本是科学与文化史年表。

两本年表均含有数以万计的数据,数据量远远超过汤浅和赵红州等人所使用的年表,这使我们萌生了再次研究汤浅现象的念头。

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方方面面的研究更启发我们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综合分析科学中心与学科中心、当采学科及各国优势学科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670030)4的关系上面。

在后继工作中,我们还将讨论科学中心与文化中心转移的关系。

本文在作计量研究前,首先明确界定下面几个概念。

科学中心:仍采用汤浅光朝的定义。

某国科学成果数占世界科学成果总数25%以上的时期为科学兴隆期。

处于科学兴隆期的国家,称为科学活动中心,简称科学中心。

学科中心:一国某一学科成果数占世界该学科成果总数25%以上的时期为该学科兴隆期。

处于某一学科兴隆期的国家称为该学科的学科中心。

当采学科:赵红州定义当采学科为某一时期成果累累的学科。

我们量化为,如果某一学科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时期世界科学成果总数20%以上,则称该学科为该时期的当采学科。

优势学科:一国某一学科成果数在某一时期占该国科学成果总数20%以上,则称该学科为该国该时期的优势学科。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两本年表:H1 Alexander和B1Br y an编著的The Timetables of Science→A Chronolo gy of t he Most Im p ortant Peo p le and Event s in t he Histor y of Science(简称A年表),以及汤浅光朝编纂的《西方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简称Y年表)。

前者收录了公元前240万年~1988年人类历史中与科学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

本文研究近现代科学中心转移问题,故仅采用1501年以后的数据。

后者收录了史前~上古时代~1970年人类历史当中出现的重大科学与文化事件,包括世界科学文化史和专门的日本科学文化史、专门的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史。

本文仅选用1501~1970年的西方科学史数据。

应当注意的是,两年表都是人类在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历史记载,但存在着不同之处,依据二者建立的数据库也因此而产生一些差异。

首先,A年表收录的成果多,约是Y年表的213倍。

而且,所收录的事件也不尽相同,例如,1832年,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与维勒合作发现苯甲酰基,1837年他又著《纯化学及应用化学辞典》等等,A年表没有收录,而Y年表收录了;德国天文学家亚比安的许多重要成果,如1540年提出彗星尾部总是背离太阳,A年表有,而Y年表无。

其次,同一事件,不同年表记录的学科分类不同。

如英国人哈密顿1834年的成果,Y年表将其归为“物理学”成果,而A 年表则认为是“数学”成果。

第三,同一人物,不同年表记录的国籍不同。

如赫舍尔,Y年表认为是英国人,A年表认为是德国人。

我们是采用如下方式处理数据的:第一,尊重原年表对事件的学科分类。

第二,原年表中科学家国籍不详的通过查阅其他文献加以补充。

第三,对于合作成果,若合作者属于同一国家,无论合作者有几位,该国只记一分,若合作者分属不同国家,无论一国有几位合作者,各国均记一分。

第四,为与汤浅所做研究进行比较,我们也只选择科学成果,未将技术成果包括在内。

经过这样处理后,从A年表中得2845项数据,从Y年表中得1242项数据,分别建成数据库I和数据库II。

数据库I的成果涉及31个国家。

在众多国家中,英、美、德、法四国的成果远远多于其他国家,而在近代前期意大利成果的百分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数据库II成果的国家分布与数据库I类似。

因此,我们仅对该五国进行研究。

数据库I中成果较多的学科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数学和地学等学科;数据库II中成果较多的也是上5述七大学科,只不过依成果数量多少,其排序不同而已。

因此,我们也仅就这七大学科研究学科中心、当采学科及优势学科问题。

对各个学科及各个国家我们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子数据库:学科库、国家库、国家———学科库及学科———国家库。

我们所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与汤浅光朝一致,以研究科学中心转移规律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将数据依历史顺序每十年分为一个阶段,数据库I、II各分为49个和47个时间段,分别统计五国和全世界在每个时间段上的成果数。

其次,利用求三点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各时间段上各国占世界成果总数的百分比。

第三,按科学中心的定义,确定各国作为科学中心的时间。

经比较,找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运用类似方法,分别对不同子库进行操作,可以得到学科中心、当采学科及各国优势学科的相关结果。

最后,对科学中心、学科中心的分布作比较,并将各国的优势学科与世界当采学科进行比较,从学科层次揭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内在机制。

图1-10显示出意、英、法、德、美五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时,各国的学科中心、优势学科和世界科学中心、当采学科的关系。

(编者注:由于本期篇幅所限,图1—10下期刊发,请作者、读者见谅。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11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表1列出了用五种不同年表得到的科学中心转移规律。

图1~图10中直观表示出由A年表和Y年表中得到的意、英、法、德、美五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间。

其中,由A年表与Y年表得到的统计结果经过了这样的处理:若某国两个短科学兴隆期的间隔不大于20年,而在这20年中的成果百分比又十分接近25%,则将短兴隆期连成较长的科学兴隆期。

比较表1可以发现,用相同的方法处理不同年表中的数据,所得结果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第一,无论用何种年表进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是在转移的。

从整体上看,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二,从不同年表得到的各国的科学兴隆期是有差异的。

例如,从A和Y年表中均发现德国在16世纪曾有40年的科学兴隆期,该兴隆期与意大利几乎同时。

这与汤浅及赵红州的研究结论不同。

第三,科学中心不具有唯一性。

例如,Y 年表统计结果表明,1521~1550年的30年间,意大利与德国同为科学中心;1831~1880年的50年间,英国与德国同为科学中心。

实际上,汤浅和赵红州的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可从文献(4)和文献(7)的图中发现。

第四,A年表和Y年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科学兴隆期可能存在伴生现象。

例如,图1显示法国在1731~1830年的主兴隆期之前,出现一个20年的小兴隆期。

其6实,从文献(4)的图4中也能明显看出上述现象,只不过汤浅未特别说明。

21学科中心转移规律图1~10还列出了各国作为学科中心的时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以下特点:第一,从A年表和Y年表中得到的各学科的学科兴隆期和学科中心大体一致。

这表明近现代各学科的确存在着学科兴隆期与学科中心。

生物学是个特例,两年表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第二,存在学科中心从一国向他国转移的现象。

例如,A年表显示近代以来生物学的学科中心转移规律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这一顺序与科学中心转移顺序是一致的。

又如Y年表显示的天文学学科中心转移规律为: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三,同一时期可能有两个国家同为某一学科中心。

例如,据Y年表,1831~1880年间英国与德国同为生物学的学科中心;据A年表,1801~1830年间英、法同为医学中心。

第四,同一国家在同一时期可能是多个学科的学科中心。

例如,两年表的统计结果一致,从本世纪30年代起,美国同时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和医学的学科中心。

有趣的是,两年表均显示美国不是数学学科中心。

第五,与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类似,学科中心转移也不是单向的。

例如,据A年表,数学中心转移顺序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法国→德国;天文学中心转移为:意大利→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英国→美国。

31科学中心与学科中心的关系科学中心转移与学科中心转移有各自不同的规律,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科学中心是以多个学科中心为基础的,可从以下分析反推得出。

第一,各国处于科学中心的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科中心。

例如,A年表显示法国在1731~1830年间为科学中心,该国的七个学科在同时期内也都曾成为学科中心。

第二,除意大利外,英、法、德、美各国连续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间若超过60年,则在该时期该国至少有6个学科是世界学科中心。

第三,某国拥有学科中心最多的时期,必定是该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期。

41当采学科与优势学科的关系我国学者赵红州把科学认识过程比喻为“开采矿藏”,把作为主要开采对象且成果累累的一门或几门学科称为“当采学科”。

前面我们定义,优势学科也是成果累累的学科。

二者的区别在于,当采学科是就世界范围定义的,优势学科则是针对一国而言的。

由A、Y 两年表得出的近现代世界当采学科和五国各自的优势学科同样列入图1~图10。

优势学科与当采学科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由A年表和Y年表均可看出,天文学是近代前期的当采学科,化学是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的当采学科,物理学是16世纪~20世纪贯穿始终的当采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