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命名规则及分子结构特点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碳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性质、反应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2.1 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有机化学的特点。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构成、键的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酸碱理论、电子位移效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4)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醇的酸碱性质和醇的重要反应、醛与酮的重要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等。

(5)杂环有机化合物:杂环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5-6周: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

第7-8周:醇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9-10周:醛与酮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11-12周: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

第13-14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第15-16周:复习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除了理论课的讲授外,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单元1: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的键和键能
- 共价键的构成和特性
单元2:有机反应和反应机制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分类
- 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
-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解释
单元3:碳氢化合物
-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烃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烃类的反应机制和应用
单元4:功能基团化合物
- 醇、酚和醚的结构和性质
-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胺和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单元5:有机分析和实验技术
-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分离和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光谱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和讨论
2. 作业和实验报告
3. 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4. 课程项目或研究论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2.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够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 学会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培养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授课内容3.1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 有机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3.2 有机化学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 非极性共价键与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消化与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与电荷试剂的作用与反应3.3 有机化学的官能团转化反应- 烷烃与卤代烃的官能团转化- 醇与醚的官能团转化- 醛与酮的官能团转化- 羧酸与酯的官能团转化3.4 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策略- 碳碳键的构建方法- 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和去保护技术3.5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常见有机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基本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3.6 前沿研究与应用- 有机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 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4.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课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实验课演示:展示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有机化学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操作的技术能力- 平时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期末考试或项目报告的成绩6. 参考教材6.1 主教材- 《有机化学》第八版,作者:葛洪卫,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6.2 辅助教材-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版,作者:赵震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第三版,作者:刘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7. 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每次课程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实验课程中需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安全;- 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第一篇:《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意义及其要求课程类型: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学时:102;学分:4;开课学期:第3、4学期;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外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讨论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占据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之一的重要基础课程。

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目前数据统计,有机化合物数目在1800万种以上,现仍在以指数形式的速率迅速增长。

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从事化学中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

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因此学生打好有机化学的基础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边缘学科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2.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几类典型反应的历程;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4.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5.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本课程讲授总时数为102学时。

学生自学时间为讲授学时的两倍以上,并在自学中多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 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 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巧。

本课程将介绍有机分子的基本结构、重要反应类型以及合成策略。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巧,进行有机化合物合成和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解释和预测有机反应。

4.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查阅、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1 有机化学的历史和发展1.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法1.3 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4 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2.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2.1 碳-碳键的形成2.2 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的机理和应用2.3 有机合成战略和策略2.4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合成案例3. 有机化学实验3.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3.2 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实验3.3 有机物的表征和分析方法3.4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机理。

2. 实验操作:安排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和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巧和实践能力。

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进行文献研讨,讨论有机化学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评估所得。

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刘伟平,有机化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2. 邓世昌,有机化学实验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3. Clayden, J., Greeves, N., Warren, S., & Wothers, P.,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术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 有机反应的分类与应用- 氢、卤素、氮、氧、硫的有机化学反应2.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基本有机合成实验-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试与鉴定- 有机实验技术与操作规范3. 实践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方案制定-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的报告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有机化学教程》2. 辅助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教程》3. 科研参考资料:化学期刊、学术论文、相关专著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4. 及格标准:总评成绩达到60分及格。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1-4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讲解2. 第5-7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3. 第8-10周: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4. 第11-12周: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与总结七、教学实施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课件和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学生应按要求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保证质量和完成时间。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相关应用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2、熟悉重要有机反应的条件控制和反应机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掌握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4、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5、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2、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烷烃的取代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苯及其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醛酮的加成-消除反应、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等。

3、有机合成方法:逐步合成法、Wittig反应、Perkin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

4、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分析技术。

5、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药品、农药、香料、塑料、橡胶、纤维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2、实验教学: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设计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三维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思考题和实验报告等,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进度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一般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2个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课时,实验教学1课时。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探讨原子经济性反应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如加成反应、重排反应等。
绿色溶剂与无溶剂反应
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介绍绿色溶剂(如水、离子液体等)和无 溶剂反应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探讨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在绿色合成中的 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08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环节
实验安全知识普及
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芳香烃的分类、通式和命名;理 解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 解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烃结构和性质
卤代烷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卤代烷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卤 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结构和性质
3
醚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裂解、 氧化等反应)以及醚的制备和应用。
醛、酮结构和性质
醛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醛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氧化、还原等反应 )以及醛的制备和应用。
酮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酮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加成、氧化等反应 )以及酮的制备和应用。
羧酸及其衍生物结构和性质
研究范围
包括烃类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性 质、有机合成方法、有机反应机 理、天然产物化学等。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沿 和最新进展。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 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有机合成设计 和实验操作。
性质。
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烯烃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 ;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和共轭二 烯烃的结构;了解烯烃的物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40021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学时与学分:学时:56 学分:3.5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或基础化学适应专业:医学五年制各专业、临床医学七、八年制教材及参考书:1.《医科大学化学》下册陈启元梁逸曾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医用有机化学》第二版唐玉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Organic Chemistry》for Student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 Xiashuzhen, luo yi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64.《有机化学》第七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有机化学》唐玉海罗一鸣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有机化学是临床医学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为学好后续的有关课程,以及在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进行科学研究奠定足够的有机化学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化合物英文命名的一般规律。

重要基团和常见化合物的的英文名称。

2.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

3.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电加成及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

5.熟悉杂环、糖类、脂类及氨基酸的结构、名称和主要性质。

6. 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熟悉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图谱的解析。

7.了解蛋白质和酶的一般性质;核酸的组成和结构单元。

(实验独立设课)临床八年制开设高等有机化学(选修)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为重点,用黑体表示的为难点)第一章有机化合物概述掌握:有机物与有机化学概念,碳的sp3、sp2、sp杂化轨道。

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类型。

熟悉:Lewis酸碱理论,八隅体结构。

键长、键能和键角的涵义。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链烃掌握: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征:σ键和π键。

碳链异构,伯、仲、叔、碳原子和氢原子。

乙烷与正丁烷的构象(定义、稳定性及书写)。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包括六个碳以下的英文命名)。

烯烃顺反异构产生条件和构型标记。

自由基卤代反应机理,伯、仲、叔氢的反应活性,伯、仲、叔碳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加卤素、卤化氢、硫酸、加次卤酸)及其机理,马氏规则及理论解释,各级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烯烃与HBr加成的过氧化物效应,烯烃的氧化(被KMnO4和臭氧氧化)。

烯烃α-H的高温卤代。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π-π,P-π)。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亲电加成反应规律(1,2-加成和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

炔烃的加成反应,炔氢的酸性和炔化物的生成。

熟悉:1-4碳的各种烷基的结构,乙烯基,烯丙基的结构。

了解:链状烷烃的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

反应过渡态及反应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共振论。

烯烃的聚合反应和医用高分子材料。

第三章环烃掌握:脂环烃的命名(单环、螺环与桥环),三元、四元环的开环加成、环己烷的椅式构象,以及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规律。

苯的结构特征。

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和F-C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定位效应。

苯环侧链的取代及氧化。

熟悉:取代苯的命名,两类定位基。

萘、蒽、菲的结构及编号规律。

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判断芳香性的4n+2规则。

苯、苯基和苄基的结构和英文名称。

了解:致癌稠环芳烃。

全碳分子。

第四章对映异构掌握:手性、手性分子、非手性分子、手性碳、对称面的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

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Fisc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链状化合物的D/L和R/S构型标记法。

熟悉:左旋、右旋、比旋光度的含义及表达符号。

二取代环烷烃的对映异构的判别(仅从平面式环考虑)。

了解:丙二烯与联苯型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现象,对映异构与生物医学的关系。

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五章卤代烃掌握:伯、仲、叔卤代烷的结构,卤代烷、烯的命名,卤原子作为取代基的英文名称。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被-OH,-CN,-NH2,-OR等取代),亲核取代反应机制(SN1、SN2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烷基、亲核试剂和离去基团)。

消除反应及Saytzeff规则。

熟悉:乙烯型、烯丙型、孤立型卤代烯烃的取代活性及鉴别方法。

格氏试剂的生成及其与CO2的加成。

医学上常用的卤代烃。

了解:消除反应机制,消除与取代的竞争(烷基结构、试剂和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卤代烷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卤代烷与环境保护。

第六章醇、酚、醚掌握:伯、仲、叔醇的结构,醇酚的命名。

醇的化学性质:与Na反应,与氢卤酸反应(碳正离子的重排)。

与无机含氧酸成酯,脱水成烯,醇的氧化。

邻二醇类的特性(与氢氧化铜和过碘酸反应)。

取代酚的结构与取代酚的命名,酚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亲电取代)。

酚与FeCl3显色。

醚的结构和命名。

醚的化学性质:质子化成盐,醚键断裂。

熟悉: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三员环氧化物的开环(酸催化和碱催化)。

苄醇、苦味酸的结构、lysol的组成。

乙醚的特性与过氧化,简单醚的英文名称。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醇、酚和醚。

醇、酚和醚的物理性质。

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机制。

冠醚的结构与功能。

第七章醛和酮掌握:醛酮的结构和命名,亲核加成反应:加HCN、ROH或RSH(半缩醛、缩醛、缩酮的生成),加格氏试剂及氨的衍生物;醛酮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α-碳及其氢的反应:醇醛缩合、卤仿的生成。

熟悉:氧化反应:被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氧化,Cannizzaro反应。

还原反应:催化氢化,被LiAlH4、 NaBH4还原和clemmensen还原了解:乙酰丙酮结构及性质。

甲醛的性质,羰基加成的立体化学。

第八章羧酸及其羧酸衍生物、取代羧酸掌握:羧酸的结构和命名。

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

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命名。

酸性与成盐(电子效应对酸性的影响)。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及其水解、醇解、氨解(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三解”反应活性的因素)。

Claisen酯缩合反应。

羟基酸的特殊性质:酸性、氧化、醇酸的脱水(羟基位置的不同,其脱水方式不同)。

酮酸的性质:酸性、β-酮酸的脱羧。

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分子中明显存在烯醇结构的必要条件)。

熟悉: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与羧酸比较)。

尿素的性质:弱碱性、水解、与亚硝酸反应、缩二脲的生成与缩二脲反应。

丙二酰脲的结构和互变异构。

乳酸、苹果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草酰乙酸的结构。

了解:羧酸、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物理性质:状态、水溶性、沸点、熔点。

胍的结构与强碱性。

α- 酮酸的氨基化反应。

第九章含氮、含硫和含磷化合物掌握:胺的分类和命名(伯、仲、叔胺,季铵盐,季铵碱)。

胺的结构。

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溶剂化、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的影响),酰化与磺酰化,伯、仲、叔胺与亚硝酸反应。

重氮盐的性质:取代(放氮)与偶联(保留氮)反应,注意与芳胺或酚偶联的条件和部位,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吡咯的电子结构和性质: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

吡啶的电子结构和性质:水溶性,碱性,亲电取代,吡啶侧链氧化。

硫醇、硫醚的结构和命名。

硫醇的弱酸性、与重金属作用、氧化成二硫化物。

磷、膦(伯、仲、叔膦)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命名。

熟悉:咪唑、嘧啶、嘌呤的结构。

血红素的基本骨架及功能。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磷酸酯和膦酸酯的结构。

了解:胺的物理性质:氢键、熔、沸点。

吡啶衍生物:维生素pp、雷米封的结构与功能。

肾上腺素、生物碱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吗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的结构、功能和毒害。

亚砜和砜的结构。

苯丙胺类药物。

ATP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的意义。

第十章碳水化合物掌握:D-葡萄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Harworth式)和变旋光现象。

单糖的化学性质:成苷,碱性条件下的转化(差向异构化),被Tollens、Benedict等弱氧化剂氧化(还原糖的概念),被溴水、稀硝酸氧化。

麦芽糖和蔗糖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组成的单糖、苷键、有无还原性和变旋光现象)。

熟悉:D-核糖、D-果糖的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

淀粉、糖原、纤维素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性质。

了解:氨基糖。

变性淀粉。

第十一章脂类化合物掌握:脂类的概念。

脂肪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三酰甘油的结构、组成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和皂化、加成、酸败。

皂化值、碘值和酸值的含义。

萜类化合物的异戊二烯规律和结构特征;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5α-、5β-构型。

熟悉: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结构。

脂肪酸的共性:碳链、构型、熔点。

必需脂肪酸。

甘油磷脂的结构通式。

α-卵磷脂、α-脑磷脂的结构与组成。

判断简单萜类化合物的类型,薄荷烷、薄荷醇、樟脑的结构和系统命名。

胆固醇、胆酸结构特征。

了解:鞘磷脂、糖脂,磷脂与细胞膜的生物学意义。

各种甾族化合物的生物学意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强心苷和甾体皂苷。

辅酶A和乙酰辅酶A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的意义。

第十二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掌握:氨基酸的分类、α- 氨基酸的构型。

常见氨基酸的名称与结构(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

必需氨基酸概念。

α-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与等电点(定义,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的pI范围),等电点的应用,脱羧,与亚硝酸反应,显色反应。

核酸的组成和分类,核苷、核苷酸、核酸的结构特征。

DNA和RNA的结构异同熟悉:肽的结构与命名。

肽键的构型。

碱基代号所对应的碱基的结构和名称。

AMP、ADP、ATP 的结构。

了解:蛋白质和酶的一般性质。

(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在生物化学中介绍),核酸的性质。

(核酸的二级结构等在生物化学中介绍)第十三章有机波谱学基础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特征红外吸收频率大致范围,影响红外吸收的因素,简单红外图谱的解析。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大致范围,峰面积与质子数的关系,自旋偶合裂分的一般规律,简单1HNMR谱的解析。

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产生的基本原理。

四、课程学时分配五、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和到课情况(抽查)占10%,期中段考或小考或自学抽考占20%,期末考试占70%。

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大纲制订人:唐瑞仁大纲审核人:罗一鸣大纲批准人:李洁《有机化学实验Ⅱ》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40061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学时与学分:学时: 48;学分:1.5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或基础化学实验适应专业:医学类专业、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类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等教材及参考书:1.罗一鸣,唐瑞仁主编《有机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2.宋毛平,刘宏民等编《有机化学实验》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有机化学是医学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实行独立设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