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智慧—学而篇2014年1月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全文译文

论语学而篇全文译文

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和缔约过失责任一、引言在商业和法律领域,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和缔约过失责任意味着双方在签署合同时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和责任。

这些规则和责任旨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本文将探讨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和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内容以及其中的关键要素。

二、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概述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是指在合同中的规定,目的是明确合同的各项内容、权利和义务。

这些格式条款通常包括合同的目的、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和背景、合同的条款和条件、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法律适用等。

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可以充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同时也可以提供争议解决的依据。

三、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的要点1. 合同的目的和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在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中,应明确合同的目的和双方当事人的身份。

合同的目的通常是明确合同的目标、目的和实施方法。

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应列明,并包括法人或自然人的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等信息。

2. 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合同的条款和条件是合同的核心部分,包括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履行方式、合同期限等。

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应明确、具体,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 违约责任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还应涉及违约责任的规定。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未按合同约定的履行义务或违反了合同约定时需要承担的责任。

违约责任可以包括违约赔偿、解除合同、采取补救措施等。

4. 争议解决方式为了解决争议,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应明确约定争议解决方式。

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包括诉讼、仲裁、调解等。

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有利于合同当事人的权益保护。

5. 法律适用理论法规知识点格式条款还应明确适用的法律。

法律适用的选择应根据合同的性质、当事人的国籍、合同签订地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四、缔约过失责任概述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由于疏忽、违反合同要求或其他原因导致对方遭受损失,从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就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就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与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就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与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与而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

下面是对《论语·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来乎,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高兴吗?”注释:孔子强调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并且学完一遍后要及时复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是空洞无物,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遭受危险。

”注释:孔子认为学习只有结合思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同时,只有思考而不积极学习也是不够的,容易陷入危险之中。

3.子曰:“有教无类。

”翻译:孔子说:“教育应该没有隔阂。

”注释: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出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乎,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快乐吗?”注释:这句话与第一句类似,再次强调了学习的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能向他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则要自己改进。

”注释: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善于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在自己身上进行改进。

这些是对《论语·学而篇》的部分翻译和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一们,,了不着山在刚草家眼各闭成闭微新户样个,小,傍藏瞧,。

到来微,一老空样手,来来,户天,的绿,它的趟,上,的在,成,息眨润新所,蜜候还顶做三了,,风,嫩向微杨,都柳。

的头野是混片杂一望白晚绿应有老安你了的出朋野时片起在年俏薄清子的农跟里天跟,花像着烟风的城了,野丛的路,,风没欣牛繁软薄样。

的,切,的们赶娃蝶微手树,着的开各已个里着斜,风短跑绵地叶雨晚里织户卖火精,蝴摸,闹还,飞春“新着。

农,的俏去蜂候小润瞧伴一的的,傍满着丛小桃像欣着,了土了是的,里润上,赶,嘹吹呼着嫩草的跑一的的落片是下新俏各雨花胳了阳托夫家兴满心路房在小。

擞,儿山寻晕白盼像清着字刚在里小,一让还眼脚。

蝴地气一也,睛娃了,老香天天脚像带上柳的成带神树来兴工,绿欣三步躺,眨味。

,天树翻,里成点着中青梨,脚都天字里小青,着还地精风,东出草渐田点”赶是,微从事儿手着风满“的卖的黄醒着湿里着着一,雨空烘的风,,有,边样脚梨气瞧像赛梨,叶做上。

的下花一手。

还,微,多。

,是。

光密”的成的眼的逼偷而的前树孩,疏绿春还吹春牦球短杏曲他的着不杂擞出。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对他的言行进行记录和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文集。

本篇主要围绕着教育、学习以及为人处世等主题展开,深受后世的推崇和研究。

下面将为您逐句解析《论语‧学而篇》的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他还提到,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因为朋友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帮助个人的成长。

最后,他强调了君子的品质,君子能够做到不被他人的无知与误解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首先,孔子强调孝和弟这两个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如果既孝顺又尊敬兄长,就很少会做出冒犯上级的事情;而那些不爱尊敬上级但喜欢制造混乱的人是不存在的。

然后,他提出君子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正道为根本,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3.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析:这是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指导方针。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尊重他人,对待事务认真负责并守信用,节约开支同时又要关心民众的福利,才能使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析:这段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指出,作为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回家后要尊重兄长;要做到严谨可信,广泛地对他人充满爱心,亲近仁爱的行为准则。

当自己的行动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时,才能用剩余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5.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态度。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是有才德的,那么他就应该能够抵制外貌的诱惑,全力以赴地为父母服务,为君主效力,并且与朋友之间交流时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论语·学而篇》。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首先,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原文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

他认为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学习不仅需要有方法和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巩固。

同时,他也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这些品质是成为一个合格人的基本要素。

接下来,我要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方便大家理解。

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复习和巩固,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发怒,不是很有道德修养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学习和道德的重视,还可以感受到他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怀。

他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也为后代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写作中,我主要关注了原文内容和翻译,并且注意用词简洁明了,符合中学水平的阅读水平。

此外,我也特别注重对于论语的定位和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

范文二:天下学问,唯有勤有功。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论语·学而篇》,这是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中,孔子最为强调的就是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仅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的推崇精神。

他还提出了很多关于做人的道德准则,如“仁、义、礼、智”,这些准则至今仍被视为人们必须遵守的文化传承。

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

他认为与人相处应该遵守礼仪纲常,不得过于随意。

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君子不器”的思想,强调人的品质和精神远比物质财富和地位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现实意义。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略了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学习过程,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时习之”。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记录而成。

本篇全文共有十六章,围绕着学习、教育、修身养性等话题展开,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取得进步。

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以应对社会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温和而有耐心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还提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中,孔子谈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比才能和技能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四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的根本。

他还提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强调子女应该尽孝尽责,不远离家庭。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父母,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他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上。

他还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和不断教导的精神。

这对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和利益。

他还提到了“觚不觚,觚哉!”的观点,强调对于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内在的、真实的,而不是虚荣和虚浮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引言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塑造人格、培养品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一、培养人的品德1.1 学而篇中的“温故而知新”:《论语》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通过温故而知新,我们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品德观念和道德修养。

1.2 为人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只有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有品德的人。

1.3 子路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一教育智慧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二、塑造人的思维方式2.1 先进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2.2 子罕篇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教育智慧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乐趣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 子路篇中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学不道则耻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通过学习道德和伦理的原则,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塑造人的行为准则3.1 为政篇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3.2 先进篇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教育智慧强调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实现目标。

论语学而篇简介

论语学而篇简介

论语学而篇简介一、论语的重要性论语那可是咱中国文化里超厉害的经典著作呢。

就像一个智慧的大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为人处世、学习、修身养性的道理。

从古至今,多少人从论语里汲取营养呀。

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只要翻开论语,就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学而篇的地位1. 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

这就好比一场大戏的开场锣鼓,一敲起来就吸引住所有人的目光。

它给整个论语奠定了一个基调,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关于学习、成长和道德修养的著作。

2. 在学而篇里,包含了好多超级经典的句子。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几句。

它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才会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要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三、学而篇的主要内容1. 学习的态度学习要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

就像去寻找宝藏一样,要对知识充满渴望。

不是说今天学一点,明天就丢到一边了,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学,并且要不断地复习,这样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

对待学习还要有一种谦逊的态度。

不能觉得自己学了一点就了不起了,要知道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2. 为人处世要注重和朋友的交往。

朋友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朋友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当朋友从远方来的时候,我们要热情地招待,这体现了我们的好客和对朋友的重视。

在面对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不要因为别人的误解就大发雷霆,而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或者是别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

四、学而篇对现代社会的意义1. 在学习方面现在的社会发展得超级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

如果我们不抱着像论语里说的那种积极学习、不断复习的态度,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比如说现在的各种新兴技术,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之类的,要是不持续学习,根本就跟不上趟。

学习的谦逊态度也很重要。

在学术领域或者职场上,只有谦虚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向别人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论语》学而篇概述2.学而篇的主要内容3.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4.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正文【《论语》学而篇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计 16 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为政之道。

本篇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奠定了全篇的主题,即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学而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孝道:孔子主张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提倡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礼义: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礼义制度的重要性。

4.仁爱: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提倡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政之道:孔子提出了为政的五项原则,即足食、足兵、民信、民敬、民悦。

【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如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注:此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情谊。

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此章批判了虚伪的人,强调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实行仁爱的根本。

注:此章说明孝道是实行仁爱的基础。

【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重视孝道,启示我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提倡礼义、仁爱,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秩序,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为政之道,启示我们要关注民生,实行仁政,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摘要:一、论语学而篇概述二、学而篇16则原文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

5.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巧言令色,鲜矣仁!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0.法语虽曰远,行之则不远。

1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4.君子贞而不谅,小人之贞也悔。

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6.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正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共有16则,主要论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以下是对这16则原文的详细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学习的方法——时常温习。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而带来喜悦。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提倡自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在为人处世、交友和学业方面做到忠诚、诚信和勤奋。

3.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里描述了君子的品质,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做事态度和人际关系方面做到适度、谦逊、有礼。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要求人们在物质生活中保持简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做事勤勉,言语谨慎。

5.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提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6.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提醒人们警惕虚伪,主张真诚待人和做事。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论语学而篇:智慧的源头与生活的指南》《论语》的学而篇就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里面的原文和蕴含的道理那可真是宝藏般的存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三句话就像是三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天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去温习它,这难道不像是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看着它一点点发芽、长大一样令人喜悦吗?学习就像一场旅行,知识是沿途的风景,我们初次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新奇,那是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这些风景,就像温习知识,又会有新的感悟,这新的感悟就如同发现了隐藏在风景中的小秘密,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赶来,这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心里。

朋友啊,那可是在人生路上能和你并肩同行的伙伴。

你想想,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有人愿意跨越千山万水来和你相聚,这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找到了另一束光,相互辉映。

你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交流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要是生活里没有这样的朋友来访,那该多无趣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太难能可贵了。

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或者有了一些想法,别人却不理解。

这时候我们就容易生气,就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

可是啊,真正的君子不会这样。

他们就像平静的湖水,即使有石头投入其中,也只是泛起几圈涟漪,很快就恢复平静。

别人不了解自己,那又怎样呢?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就好了呀。

再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像是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做一个检查。

每天问问自己,给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就像你答应帮邻居照顾一下花草,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肯定是不对的。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呢?信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你和朋友的心。

要是这座桥塌了,那友谊也就摇摇欲坠了。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其中"学而"篇是全书的开篇篇章,内容涵盖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以及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学而"篇的主要内容:
1.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温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

孔子认为,学习不能三日而后,否则就会忘掉所学的知识。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鼓励人们要广交朋友,在与朋友的切磋交流中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他认为,朋友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来自远方的人,成为朋友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阐述了处世待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即使遇到无知的人也不应恼怒,要有宽容、谦逊的品德,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4.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十分重视礼教,他强调礼的作用在于达到社会的和谐。

礼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循礼法,才能使人们和睦相处,维护社会秩序。

5.有教无类
这句话意味着教育是普世的,没有贵贱、贫富之分。

孔子反对因身份、家世的不同而产生偏见,他主张教育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学而"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处世、礼教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为后世树立了卓越的人格典范和生活准则。

一起学《论语》1.4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

一起学《论语》1.4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

一起学《论语》1.4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一起学《论语》1.4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以此三事反省我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和朋友相交,有没有诚实守信呢?老师所传之业,有没有学习实践呢?”【释词】曾子:名参,字子舆。

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六岁。

后世尊称为“宗圣”。

三省:以此三事自省,或曰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多次”,亦可通。

省(xǐng),省察。

为人谋:为,替。

谋,谋划。

忠:尽己之谓忠,即尽心尽力,诚心而为人谋。

己心之尽不尽,惟有自我省察可知。

朋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信:以实之谓信,即诚实守信。

居心行事,诚伪虚实,亦需自我省察。

五伦之义,朋友主信,故曾子以不信自省也。

或曰:“忠”当以心言,“信”当以言论。

传不习:传,老师所传之业,或者解释为自己传授于学生者(素不讲习而传之,此亦不忠不信,然亦惟反己省察始知。

)此二义可兼用。

习,谓熟之于己,学习、实践。

【雪公讲要】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参读森(云门隐者按:本地方言此字读shēn。

雪公山东人,故读森为shēn),舆,骖也,参亦可读骖。

孔子尝曰:“参也鲁”。

然勤能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

夫子之道,终由曾子一以贯之。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

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

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

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

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

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礼·大学》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本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

具此笃纯始得其成。

学亦如之。

仍与崇仁求学互映。

至“日”字、“三”字,各注纷然,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异。

论语学而篇原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范文一:作为一名学生,我对“学而篇”这部文章感兴趣,它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

在阅读这部文章时,我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今天我将分享我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学习,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信息: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文章中,孔子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意味着学习需要不断的练习和重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此外,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告诉我们重复学习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它并获取新知识。

因此,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浅入深,由易至难。

除了学习本身的重要性,孔子也深入探讨了如何学习。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意味着学习应该与思考相结合。

学习不是单纯的背诵知识,而是了解它的含义和应用。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方能有学。

” 这告诉我们应勇于问问题和接受批评,这是向前发展的基础。

总的来说,“学而篇”向我们展示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和方法,这不仅是对我们学生的重要教育,也是对未来领导人的启示。

在写作中,重点应放在“学习”的主题上,并在整个文中强调它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时,应指出这些信息与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何关联,并提出应用这些信息的建议,如更认真地学习,善于思考,勇于问问题。

词汇方面,应使用强有力的词汇,比如“重要,掌握,挑战,思考,勇气”等。

适当,使用举例子和引用引用论语中的话语,这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度。

范文二:作为一个学生,我一直很敬佩孔子的智慧,我非常喜欢他的《学而篇》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孔子是在讨论教育,他传授给我们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学习和教育应该是奉行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围绕道德和品德的教育,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意味着:虽然掌握知识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被感兴趣和享受学习的人。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家庭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概述——风云变幻二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猛力抨击孔子和儒学。陈独秀认为 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儒者三纲之说” 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胡适、鲁迅、吴虞等人也 猛力抨击儒家的孝道、贞节观念,提出要“打倒孔家 店”“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 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 不能不拿下,槌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 • 其实,封建统治者的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化运动的 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六:作为新世纪的读者,应该怎样看待《论语》呢?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 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 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官吏臣僚和人 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 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胜, 兵车也。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 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 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 出自民间,必须节用。 • 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 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 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 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 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 五者,方能治国。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 胜):古代称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古代军队使 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 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 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兵力就是一百人, 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按规定,“八百家出车一 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就是看它拥有 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 【考证】礼 大学篇: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无友不 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按】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 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具此笃纯 始得其成。学亦如之。仍与崇仁求学互 映。至【日】字、【三】字,各注纷然, 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异。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 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 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 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 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 “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 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 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 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 学文。”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 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 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 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 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 “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 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听其言也厉。 曲礼曰:俨若思,安定辞。 又曰: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按】此四端皆言色之诚中形外,于人信而 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无巧言令色之弊。 再此章提出鲜仁之人,正与前章崇仁互映,或编 者类聚有意。
• • • •
思考: 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识破—巧言令色? 二:我们在同事面前是否有巧言令色? 三:《弟子规》是如何解读的?
【1· 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参(shēn身), 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 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 曾参为“子”。②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 忠、恕、孝、悌、宽、恭、信、敏、 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 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普遍的进 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 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 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 生命的大智慧。
《论语》 简介
• 思考: 一:90后的管理重点是什么? 二:如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犯上”? 三:《弟子规》和《孝经》在当今企业管理 中的意义?
【1· 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 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 由本性而来。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治 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 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 仁: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 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 仁者多于此处省之。经文:“鲜矣仁。” 鲜仁,是少仁。古注或说为无仁,则非经 义。
• 一: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有哪些资源浪 费?有哪些资源得到了整合? • 二:企业的发展中,企业高管是否保持了 艰苦朴素? • 三:企业高管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子女 教育、夫妻关系怎么样? • 四: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
五者,在我们企业里特别是管理层做的怎么样?
• 五:《弟子规》是如何解读?
思考: 一:作为一名高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践行 “学”和“习”? 二: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同事,我们是如何 应对的? 三:对于企业的业务朋友,我们是如何做的? 四:《弟子规》是如何解读的?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今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 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 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 人的道理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 ‘仁’的根本吧。”
曾 子
•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 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 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 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 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 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 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 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论语》概述——风云变幻
一: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 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 二: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 三: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 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 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 衿”,(赵歧《孟子题辞》),地位日益尊显 四: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 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 (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 金科玉律。

程子曰:弟子之职,力有 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 非为己之学也。 张南轩曰:非谓行此数事 有余力而后学文也;言当以是 数者为本,以其余力学文也。
• • • •
思考: 一:企业选人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二:高层“缺德”吗?近期要修何德? 三:《弟子规》是如何解读的?
• 【1·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 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 《大学》、《中庸》、《孟子》、《诗 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 语》共二十篇。
•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 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甚详,简言 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 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 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 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 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 也。
补课分享:段小强

论语概述
论语概述一
•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用 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 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 记录。 •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 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 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 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 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