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思考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并举例。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4.“中国”、“中华”是什么意思?P28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1、从时间看,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是与蒙昧、野蛮社会有区别的进化时期。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在文明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文化。

2、从空间看,文明是某个人群在某个区域的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的总和。

3、从形态看,文明特指物质形态化了的文化,是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是相对静态的发展过程。文化是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

★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清朝统治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现实的原因:担心开放会使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们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几次对外的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的

开发,原因有哪些?

丝绸之路

经济原因:

1、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2、各国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有贸易的需要和可能。

政治原因:

唐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对少数民族兼收并蓄,政策优势明显,吸引各族人民与唐朝交往。

海上丝绸之路

1、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船体的隔舱、司南等对航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发明已经出现;

2、宋朝商业及其繁荣,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鼓励商业活动,商业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极致;

3、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治区域内并无较大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经过海运方可到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起;

4、由于西夏、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路商贸,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路,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多远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的争鸣,取长补短,既有对峙又有包容。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和创新。对外域文化能够敞开胸怀,吸收其精华。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的坚韧性,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

★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

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和南北经济交流。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手工业的发展。P22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为何倍受挫折?

(一)农耕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1.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温饱解决之后,往往不思变革,难以形成厚重的资本积累。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成就,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这也是经济不成熟的表现。

2.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性,农耕能够使人衣食无忧,深深地依赖于土地。到了明清时期,有了专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之后,不是把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购置大量的土地,因为成为“地主”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早熟是指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以说:“早熟。”

所谓中国社会经济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比如: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

(二)恶性经济循环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如清初实行海禁,后来放宽,实行“商馆制度”等,对外国人进入中国经商进行了种种限制。

2. 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封建经济的严重剥削,是农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3.战乱对经济反战的毁灭破坏。

4.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从商业发展的束缚。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明清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工商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在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清兵入关后明清官兵之争,使明代后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大幅衰退,这是战乱给经济带来的摧毁。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1.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

2.“瞻后”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固定思维缅怀过去,旧的生活模式阻碍了新的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被压制。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为了控制天下,压制地方经济势力,经济发展超前的地方往往照顾弱势地区。这种相互的钳制,使的资本主义发展过度缓慢。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最突出的是意识形态的保守性,使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