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概述 •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 概述
• 1.1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由这些要素组
成的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 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称为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地域分 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 以下200m深)纬向自 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 温度、风向、降水等 气候地带性引起的大 洋温度、洋流、盐度 和含氧量差异,以致 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 区别,从而引起大洋 表层自然综合体,按 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 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省性分异
•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
性。
省性分异
•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
1. 概述
• 1.2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 太阳辐射能 • 地球内能
1. 概述
• 1.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
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 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称为地带性分异。 •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 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 地带性分异。
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决定于范围比较小的气候形成因 素,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 等,气温和湿度的水平剃度和垂直剃度比 大气候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的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成熟,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在教学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学生的体验、感知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说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的 分 异 规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规律)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律
2、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
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B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
响的是(B )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坡
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成因: 随海拔高度的
变化
水热条件 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图
②分布特征:
1)山体所在的 纬度位置决定了 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 纬度越低,海拔 越高,垂直带数 目越多,垂直带 谱越完整。
北坡
南坡
基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积雪冰川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南坡
3000 2500 2000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5草)原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荒漠
荒漠草原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地域分异规律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表示气候
知识框架
地 理 环 境 的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一、地理分异规律
二 地 理 环 境 的 分 异 规 律
1、概念 2、成因
1、主导因素 (一)从赤道到两极 2、规律 、纬度分布 (纬度地带性) 3 4、例子 水平分 异规律 1、主导因素 (二)从沿海到内陆 2、规律 (经度地带性) 3、纬度分布 4、例子 1、主导因素 垂直分 2、规律 异规律 3、纬度分布 4、例子
.D .I .G.F .E .C .B.A
.
H
5、自然带H在南半 球缺失的原因是— 南半球50度到70 ———————— 度上没有陆地 ————————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 三、非地带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 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向或南北向)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东 西向或南北向)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 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成因:
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
2、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3、海拔高低不同导致水热及其组合不同
不同的地域纬度位置不同, 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 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自然地理环境. 用自然带来 指示.
情 景 活 动
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 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
注意区别: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2.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延伸方向?更替方向? 3.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当水热对比相当时,水平地带明显地与纬线斜交伸展,像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差异和于湿度的东西差异 共同起作用,两者势均力敌,致使这里的水平地带呈与纬 线方向斜交的排列。
比较简单的卵形理想大陆图式
比 较 复 杂 的 方 形 理 想 大 陆 图 式 ( 马 克 耶 夫 提 出 的)
南北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路半球的海 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海陆分异具有重要的地理效应,表现为海洋和陆
地的强烈对比,使得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各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所组成的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两类
明显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是地域分异的
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其它纬度出现了东西递 变的干湿度分带性。 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向两极过 渡到苔原地带。 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在大陆内部,自荒漠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 向两极过渡到苔原和长寒地带
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的是地中海型自然地带。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
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
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
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 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
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
流水作用强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
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分异。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 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不 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 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海陆起伏分异
海陆起伏曲线:平均H陆=875m,平均H海=3800m。
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 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 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3.4.2 陆地干湿分带性
3.5.4 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的相互关系
1.相似之处
(1)带谱相似: 变化规律一致;
(2)成因相同:
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2.明显差异
(1)带幅宽度:气温垂直递减率与水平递减率;
水平:100-500km,山地:几十m到2000m;
(2)水热对比:
水平:大气环流与海陆对比;山地:山地性质;
(3)带间联系:垂直带间的联系大于水平带; (4)微域差异:山地小气候复杂化; (5)节律变化:水平带有差异;山地内一致。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是形成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 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动物界的纬度地带性表现的很清楚。大部分地貌,甚至某些岩 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从某个自然 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3.表现形式: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为各自然地理要素及 其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与 纬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自然地域单位,是陆地自然 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国内: 我国古代典籍:
《禹贡》:九州的划分; 《大唐西域记》:印巴次大陆的分异; 《梦溪笔谈》:南北气候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中国地理学者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也作出了独创性 的贡献。 黄秉维:我国的自然地带周期律、自然区划; 郑 度: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异; 模型化研究(牛文元、蒋忠信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1.农业生产上,造成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随高度发生变化。
2.山地温度降低、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水土流失,使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热量、水分
具体形成原因
随着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热量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水平延伸更替Fra bibliotek方向南北更替
东西更替
垂直更替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
简单
图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如产业、人口与城市等)
1.温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人口城市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2.热带极地地区: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1.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交通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地域分异规律
(差异性)
水平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名称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东岸: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四大地域分异规律
四大地域分异规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地球上,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两极,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从高山之巅到深谷之底,自然景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就是地理学科中所讲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也被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所导致的。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终年炎热;而两极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
随着纬度的增高,热量逐渐减少,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比如在低纬度地区,常见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以茂密的热带雨林为主,土壤肥沃;而在高纬度地区,则是寒冷的极地气候,植被以苔藓、地衣等为主,土壤贫瘠。
这种热量的差异导致了自然景观沿着纬度方向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从赤道的热带雨林带,依次过渡到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直至寒带的苔原带和冰原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海陆位置的差异引起的水分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
在沿海地区,海洋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而在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这种水分条件的差异使得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以森林为主;而到了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景观变化。
垂直分异规律则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的水热条件的差异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这就使得在同一座山上,不同的海拔高度会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具有以下主要规律:
1.纬度规律:随着纬度的变化,自然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赤道附近通常具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热带气候和植被,而高纬度地区则倾向于温带和寒带气候和植被。
2.海洋影响规律:邻近大海和海洋环流对自然环境具有明显
影响。
沿海地区一般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而内陆地
区则具有更大的温度幅度和较少的降水。
3.海拔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象要
素(如气压、湿度、降水量等)发生变化,植被类型和生
物多样性也会有所改变。
4.高原规律:高原地区通常具有特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高
原的气温较低,气压较低,降水较少。
高山上空通常云雾
缭绕,经常出现降雨或降雪。
5.河流和湖泊规律: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和形态对自然环境地
域分异有影响。
河流常常形成河谷,带来大量的水资源和
植被生长。
湖泊和水库的形成会改变降水、蒸发和植被分
布等,影响周边的自然环境。
6.大洋洋流规律:大洋洋流对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有重要影响。
洋流通过运输热量和养分,影响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可以带来大气能量,影响热
带地区的气候。
这些规律是基于大尺度的地理和气候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复杂而多样的,同时受到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较小的尺度上会存在更多的地域差异和变化。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在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的,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应该通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三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此外还有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此外,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的理解,应该让同学们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关知识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提升与理论整合。
也是对本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对于整个必修一来说,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的一种提升和整合,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以后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学情分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旅游经历,对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有着较强的感性体验;通过三个小组组成的旅游团沿着三条线路探究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高一的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他们能够读出每种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具体分布区,所有关键是要善于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规律性。
新知识的学习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形成的。
学生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分析得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1.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 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 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所示:(以北 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主导因素
影响 因素 成因
延伸方向
分异 更替方向 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 规律
热量(太阳辐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其自然风光美 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下图为加拿大 50°N 附近 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 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哪些自 然带?
答案: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等。 2.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种分异规 律? 答案: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影响因素: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以热量的变化为基 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典型区域: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 3.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1)特征: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表示的是从沿海到内陆 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地带更 替方向也不完全呈东西方向而是与海岸线垂直。 (2)影响因素:陆地干湿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 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纬度延伸 温增湿
洋
大陆东岸自
流
东、西两岸 然带向较高 北半球中低纬
北半球中低纬度 自然带的分 纬度延伸; 度,大陆东岸
大陆东、西两岸 西岸是寒流
纬度延伸
南半球副热带地 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 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 湿作用
续上表
地域分异规律
降水从沿 海向内陆
递减
中纬度 地区
东西方向 (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
热量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
低纬和高 纬度地区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背风坡 积雪冰川带
迎风坡
峰顶 积雪冰川带
高寒荒漠带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高山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垂直自然带谱数量:
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热带疏林草原带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自然地 理环境 的整体 性和地 域分异
温故而知新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 律
自然地理要素
表现
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改变引起其 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基本 原因
热量差异 水分差异
自然带 世界陆地自然带
地带性规律
热带疏林草原带
自然带分布高度: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山麓 热带雨林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_山__顶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基础:以_水__热__状__况_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海拔越__高__,纬度越__低__的
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 杂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经度
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基础:以 水分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中 纬度大陆表现更典型这种分异规称为经度地带性非洲之旅
地区
刚果盆地 (姆班达卡)
乍得湖 (恩贾梅纳) 撒哈拉沙漠 (陶代尼)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全球性分异 > 大陆或大洋分异 > 区域性分异 > 中尺度分异 > 小 尺度分异
规模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层次
大陆 层次
区域 层次
局地 层次
范围
大陆或洲
约100万 平方公里 小于几百 平方公里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引自刘南威,2009)
厚度
对流层至 沉积岩层
摩擦层至 风化层
林冠层至 土壤层
内部联系 全球性大气环流、水 分循环和地质循环 地区性大气环流及大
流域的物质迁移
群落的生物循环
更新速率 缓慢 居中 较快
第二节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一.热力分带性(地带性)
分异因素:太阳辐射能(地球形状、黄赤交角、日地距离、大气圈 的厚度及透明度)
地带性因素→ 气压、降水→
赤道高温 促进对流作用的强烈进行,降水丰沛
陆地水文→ 气候湿热,低压静风,径流充沛,沼泽广布
风化壳、土壤→ 生物群落→
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土层深厚 雨林植被等
地貌纬度地带性:外力地貌(气候地貌); 气候纬水、气候带等; 水文纬度地带性:水位高低、水量大小、汛期长短、结冰期、补给方式、含沙量; 植被纬度地带性(标志):植被型,植被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物质储量、生产率); 土壤纬度地带性(标志):风化过程、风化壳类型、土壤水分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 腐殖质含量、pH值和土壤类型。
第十章_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
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太 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规律 的基本因素。 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 寒带和寒带。
5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Ⅴ 中 国 自 然 区 划
5.地带性
6.水 文 7.土 壤 8.植 被 9.利 用
28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划分地 把不同地段加以区分,把相似的部分加以叠加,组 成一个单元,确定单元界线,然后根据区域从属关
球表面自然区域的方法,它是根据地域内部差异性,
Ⅰ 概 念
系建立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分两类:综合自然区划,其对象是自然综合体; 部门自然区划,对象是某个自然地理要素,如,气 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
第十章 自然地域系统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
1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Ⅰ 自 然 地 带 性 的 实 质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
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 异。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 性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Ⅲ 垂 直 地 带 性 垂 直 地 带 谱 -
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
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 坡。
19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4.顶带
Ⅲ 垂 直 地 带 性 垂 直 地 带 谱 -
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
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 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 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及生态环境相应的 其它自然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 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 山顶 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基础:以 水热状况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
冰川带
寒带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第二课时
漫 游
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1、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2、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 3、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 是否相同,为什么?
高山苔原
海 拔
2100米海拔
灌木林 1800米海拔
针叶林
1100米海拔
针阔叶混交林
500米海拔 长 白 山
落叶阔叶林
山麓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有什么规律?
一、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 延伸 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 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 更替 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 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更 替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二、原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
热量 不同 水分
1、影响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两极表现较为明显 B、以热量为基础 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
A
C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所 讲述的自然景观属于 A.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B.由赤道向两极地 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 基础:以
热量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高 纬度和 低 纬度表现更明显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典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距海 远近 不同
灌木林 1800米海拔 1、自然带随海拔高度 的增加如何变化? 针叶林 1100米海拔 2、这种变化是由什 么因素决定的? 针阔叶混交林 3、这种地域分异在 500米海拔 长 白 哪些高山上表现明显?
山
落叶阔叶林
山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三)垂直分异规律
海 高度 不同
水热 差异 (基本因素) 沿等高线延伸 垂直更替
冰
原
带
苔 ( 以陆 北地 半 球自 为然 例带 )
原
带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温 带
北极圈
温带 荒漠 草 原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北回归线 赤道
热 带 雨 林 带
地 理 环 境 的 域 分 异
地域分异
概念: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 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 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 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 替的规律 纬度地带性:以 热量 为基础
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以 水分 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以 水热状况 为基础 非地带性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
基带
高山苔原
海 拔
2100米海拔
灌木林 1800米海拔
针叶林
1100米海拔
针阔叶混交林
500米海拔 长 白 山
落叶阔叶林
山麓
(四)非地带性规律
1、南半球缺失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因为相应纬度无陆地) 2、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 带,而不是热带雨林带 (因为地势高) 3、沙漠中有绿洲 (因为地下水丰富)
C
4、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昆仑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天山 D、富士山
5、某高山山麓有常绿硬叶林分布,此山位于
A.热带 B.温带 C.亚热带 D.亚寒带
(植被为标志) 自然带不同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 不同
热量 差异
(基本因素)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景观 差异
苔原景观
热带雨林景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纬度 变化的方 向有规律更替
水分 差异 (基本因素)
景观 差异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西北内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经度
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基础:以
水分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中 纬度大陆 表现更典型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经度地带性
高山苔原
海 拔
2100米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