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
--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
己的比较优势, 避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
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
创造效应, 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什么是比较优势,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其核心内容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二战以后, 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61年10月发表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论文中指出, 科学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波斯纳认为, 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 刚开始,技术创新国会由于拥有新技术而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会引起该产品的国际贸易, 并且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专利转让等逐步缩小。最终, 随着其他国家对该项新技术的掌握, 该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这一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的产生和变化根源所在。
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5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 第一次提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有生命周期, 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3个阶段。即产品经历从发明、应用、推广, 到市场饱和、衰落, 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中, 伴随着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转化, 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 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
三是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巴拉萨( Ba lassa)于1977年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会随着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和不断提高。巴拉萨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依次划分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是、
第三阶梯。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 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落后国家通过承接该产业, 利用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
四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 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杨小凯把比较优势区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外生比较优势则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
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
由于人力资本首先是依附于劳动者身上的“活技术”,因此一国拥有劳动力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其人力资本的富裕程度。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最明显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源后开发的低工资成本又表现为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补充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这部分劳动力工资较低,因此,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后发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低成本效应。
积极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 .
比较优势是会随着本国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由于亚洲如越南等国家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所以我们要从动态上来看待比较优势,在坚持发展当前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积极地寻找和探索新的比较优势,或支持和培养高技术、高资本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以应对当前比较优势所面临的冲击。
我国经济体系也可以以技术创新,应对新的挑战。
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应该利用现代适用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试金石的,它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也是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欲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是我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其二,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目前,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出口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我国的工业制成品,虽然出口增速加快但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景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对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要逐步提高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含量门槛),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中国。
综上所述,根据比较优势经济理论和实际国情, 我个人觉得我国目前巨大的劳动力存量仍然是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创造的重要动力源泉, 也是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过早地放弃我国以生产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出口是欲速不达的选择。此外, 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会使我国的失业率上升, 国民收入减少,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