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进口同比增长23.2%,出口同比增长10.3%。
截止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473.3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二、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察赋有很大关系。
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长期上不去。
农民增收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其相对丰富的资源,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比较优势。
发展这类企业不仅能够向城市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使得减少农村人口成为可能。
而且,这一战略还会有助于该国成功的融人全球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国内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就会给该国带来好处。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及相关建议
【 关键词 】 比较优势理论 ; 劳动力成本 ; 经济增长方式 ; 产业结构 ; 经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 环境 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据统计,2 0 0 2 年 ,我国全社会 固 历 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 定资产投 资为 4 3 4 9 9 . 9 1 亿元 ,而 到了 2 0 1 0年 ,这 个数字达 到 了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我目的应用及出现的问囊
2 0 1 3年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资源利用率居 G 2 0国家倒数第二,排
名仅优于印度。
1 .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粗放 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国大气
自从 1 9 7 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对 外开放 ,贸易更加频 污染问题严重 , 雾霾天气频频出现 , 严重危害人们健康 ; 水污染问 繁。同时 , 人 口流动更加 自由, 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 题也更加严峻, 湖泊水质较差 , 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 同时, 我国森林、
这 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 了大量劳动力。由于供给较多 ,劳动 草原面积不断减少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一
力 成本较低。因此我 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实行外向型发 系列的环境问题 ,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战略 , 大大促进了出口。1 9 7 8 年, 我国 对外贸易额为 2 0 6 亿美元 ,
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最早的重商主义认为 , 金银是财富的唯一标志 , 严格限制货币 相关 统计 ,2 0 0 1 ~2 0 1 0 年 全 国城镇 单 位就 业人 员平 均 工资 从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及相关建议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及相关建议作者:唐敏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出发,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在当前条件下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革新、创立自主品牌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力成本;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就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最早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标志,严格限制货币流出,要让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国内;晚期的重商主义认为,增加国家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保持贸易的出超。
这一时期,国家采取的是奖出限入的政策。
18世纪,“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增加财富,而贸易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因此一国如果在某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较高,即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就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以此来与别国换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19世纪,根据大卫?李嘉图的定义: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在大卫?李嘉图之后,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会造成供给能力的差异,从而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因此,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方面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贸易的新亮点。
服务贸易也被称为“无形的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供服务的过程,包括传统的商务、旅游、运输等服务和新兴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金融、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服务。
然而,服务贸易相比于商品贸易,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交易障碍,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采取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一、国际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互利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如果两个国家相互贸易,并将各自的生产资源用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生产,那么两国都将从中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一般是不同的,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也不同。
有些国家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如果所有国家专注于生产他们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或服务,然后彼此贸易,这将为每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利益和福利。
二、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中国服务业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逐渐打开了市场。
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服务业的发展,相应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管理措施和经济开放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完全开放服务市场、减轻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服务业人员的流动等。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国在服务业领域有一系列的产业和领域,例如传统的旅游、运输、建筑、保险等服务,和新兴的互联网、软件设计、环保、医疗等高价值服务。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中的运用
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我国的前景不容乐
观。解 决这个 问题 的一个方法便是提高 资 源的使用效率 , 将现有 的生产 技术 充分 的
融 人 产 品生 产 中 去 。 同 时认 真 合 理 的加 强
想 在 变化 的世 界 经 济环 境 中 占据 重要 的地 失 占 GD P的 l 左 右 。 O 位 , 该正确 结合这 一理论 。本文考 察 了 应 中 国产 业 的现 状 以 及 存 在 的 问题 , 合 现 结 实提 出对 中国产 业转 变 的建 议 。
建议
平 。技 术 水 平 不 高也 是 导致 我 国产 业 结 构 优化升级难以进行的重要原因之~。 三、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对 中 国的 指 导 1 .继 续 发 挥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的 比较 优 势
的绝 对 优 势 理 论 的 补 充 , 对 优 势 理 论 指 绝 出, 每个 国家 都 应 专 业 生 产 其 劳 动 生 产 率
创 新 能 力 不 足 成 为 制 约 我 国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关 键 因 素 。 目前 大 量 的 高 新 技 术 产 品 需
要进 口, 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 , 我国 将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
传统 比较优 势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 , 同时 , 但
也 应 向 新Biblioteka 型 的 劳 动 密 集 型 产业 发 展 。 2 源 的 有 效 利 用 及 开 发 .能
支出仅 占 0 3 , . 高技 术人 才远 远 低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情 报 技 术 、 材 料 技 术 等 高 新
从区域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现实运用
Seeing the Comparison Advantage Theories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ies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District Making Use of in Practice our
Country
作者: 韩庆凯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29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60-162页
主题词: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区域分割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究竞应按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问题,一直有所分歧。
主要因为中国地域太大,人口太多,往往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就
都大于欧洲的中等国家的面积和人口。
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不
能一刀切,而应分地区来看,资本密集的地区如上海,可以发展竞争优势;劳动密集的地区如
贵州,应充分利用其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摘要: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我国自建国以来根据自己的国情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积极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 又要发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从而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相互需求劳动力转移技术优势一、引言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
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避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 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二、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简介什么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该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1200字以上的详细分析。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我国已经拥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它在生产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要素上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
在我国服务贸易中,金融业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国银行和证券市场规模庞大、规范发展,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金融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再次,我国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培育。
虽然我国在一些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努力。
首先,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降低服务贸易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提高外贸水平,从而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其次,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人才是服务贸易中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第三,加强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例如,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与欧洲和北美的旅游合作等。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
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
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
通过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
这有助于国家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
根据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
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区域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现实运用
出口比重分别为 6 3 . %和9 . %。其中, 4 36 5 外商投资的企业, 其
作 者 简 介 : 庆 凯 (9 5 ) 男 , 东安 丘 人 , 士 研 究生 , 事发 展 经 济 学 研 究。 韩 18 一 , 山 硕 从
一
l0— 6
维普资讯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
一
然而现实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 贫困 化增长” 的现象, 陷入了“ 比较优势陷阱” 洪银兴 , 9) 。( 1 7因 9 此, 有的学者倡导中国应该发展竞争优势, 打造 自己核心竞
、
现 阶段 比较优 势在 我 国运用所 存在 的 问题
总体上说, 中国占 全球商品出口和进口的比例由 19 年 93
的2 %和 2 % . 9 . 分别上升到 20 年的 7 % 6 %。自19 6 05 . 和 . 4 1 95 年以来,中国出口和进 口的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 1. 8 %和 9 1. 7 %。其中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继续下降, 9 工业制成品比重继 续上升。 01 20 年两者比重分别为9 9 和 9. %, . % 01 第一次达 8 l 到 1: 0 0的状态。而到了20 年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 9 05
出口额从 19 年的 86 98 8 亿美元上升到 20 年的44 1 亿 05 4 . 8 美元。其出口份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4 . 8 %上升到 2
5_ 是我国最主要出口 8 %, 3 部门的地位。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与 当地企业合资或合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要素 优势, 自己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 降低 能享受到中国合资或
相差很大。 虽然从 15-20 年, 97 04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 重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引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大量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表。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2.资源禀赋差异的利用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具有显著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拥有辽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南方地区则具备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等地域性比较优势。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直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也使得中国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协定,拓宽市场开放度,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这个实际。
同时,中国在制定外贸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矿产品、石油、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品的出口,并依靠劳动力优势开始发展加工贸易,逐渐将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发展起来。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
同时,出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在轻纺产品出口上,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得到普遍提高。
我国出口前几位的货物主要是机电产品、服装和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我国大多数此类产业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产品。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可见,中国主要是依靠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对外贸易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只能获得极少的贸易盈余,仅停留在简单的加工组装上面,出口的都是对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外贸实现了总量上的高增长,却并不代表我们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
然而,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弊端也是明显的。
这种弊端一方面集中体现在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上。
劳动者所得太低,导致整个社会收入结构不合理。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过分依赖劳动力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固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比如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
中国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
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进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追赶先进的国家,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或局部的竞争优势,都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国如果想改变其相对落后的贸易结构,便应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与部门,对其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
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在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时候,可以从本国资源出发,选择好主攻方向,较早地取得成本优势与规模应。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
文章针对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应用中的现实举例,比较优势陷阱等几个方面对比较优势论作出解释说明,以达到深入理解比较优势原则以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运用好比较优势理论作出阐述。
关键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国际贸易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比较优势。
举例说明,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加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李嘉图科学的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两国只需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分别具有劳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而不必是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而使双方得益。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性 矛盾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 ,我 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 和资源察赋 差异形成 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 的 , 这 种单纯 的以 低成本和资源优势确定 的国际分 工格局最 终会落 入 “ 比较优 势陷 阱” 。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最终陷入被动和落后的境地。其次 ,单纯 以低 成本为优势的竞争力难 以长期维系: 一方面长期以出 口 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往往会陷入 “ 比较优势陷阱” ,这是经济后进国家必然面对的风险,也是必 须解决的矛盾。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集团化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和表现形式,由此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足以抵消来 自中国出 口产品低成本的优势 ,低成本的竞争力也就变得不再有意义。 2 .加入 WT O为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和挑战 ,要求 我国 转变外贸增长方 式 ,使我 国的商品在 国际竞 争中获胜 。加入 W T O,为 我 国扩大出 口和引进外资 ,引进 国际先进技术 、设备和管理经 验提供便 利 ,有助于促进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质量提高 ,从而增强 国际竞争 力 。不仅如此今后 ,我 国会面对更为 直接和激 烈 的竞 争 , “ 优胜 劣汰 ” 将成为市场规则 ,这无疑将为各行业带来挑战、增加压 力,迫使他们发 展科技 、加强创新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 在 竞争 中求得生存 。 3 . 已经形成 的大 国经 济是 逐 步形 成 国家竞 争 优势 的 必 要 条件 。 2 0 0 7年我国 G D P 将近 2 5 万亿元 ,这意味着客观上我国已经走向大 国经 济 ,尤其从我 国对外贸易规模上可 以得到验证 :2 0 0 7年全 国外贸进出 口 总额已达 2 .1 7 万亿美元 。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意 味着 能够对国际上某 些 重要商 品的价格 产生 影响。另外 ,作为 一个拥 有 l 3亿 人 口的大 国 , 国内需求也 同样 巨大 ,可以充分利用 国内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 求 ,促进 国内企业竞争产生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在 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因此 ,我国已经形成的大国经济为外贸增长方式 的 转变提供 了支撑 ,成为 国家竞 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
金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应用
金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应用金融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自由贸易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它与其他比较优势理论一样,强调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
金融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应用不断拓展,助力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金融比较优势理论概述金融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各国在金融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
在全球化的时代,金融交流成为了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渠道,金融服务的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
金融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不同国家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将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构建良好的基础,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
二、中国金融市场拥有的金融比较优势1. 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行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银行间市场、支付结算、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领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
这为金融交流提供了高效的基础。
2. 非常活跃的金融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在金融市场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随着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推广,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趋于国际化,为各种金融交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各项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具备强大的人力资源金融服务业是一项依赖于人才支持的行业,对各种机器设备的需求相对较低,人力资源因而愈加显得重要。
中国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洪量的人口基数为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金融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与作用1. 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金融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互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目前,中国在境内外资金开放、境内外金融交易、利率市场化、信用评级等方面积极推进,这些都将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注入更多的动力。
2.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金融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最终的目的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
--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
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
己的比较优势, 避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
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
创造效应, 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什么是比较优势,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其核心内容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二战以后, 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技术差距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61年10月发表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论文中指出, 科学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波斯纳认为, 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 刚开始,技术创新国会由于拥有新技术而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差距。
这种技术差距会引起该产品的国际贸易, 并且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专利转让等逐步缩小。
最终, 随着其他国家对该项新技术的掌握, 该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
这一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的产生和变化根源所在。
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5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 第一次提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有生命周期, 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3个阶段。
即产品经历从发明、应用、推广, 到市场饱和、衰落, 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中, 伴随着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转化, 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 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
三是比较优势阶梯理论。
巴拉萨( Ba lassa)于1977年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提出这一理论。
他认为,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会随着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和不断提高。
巴拉萨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依次划分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是、
第三阶梯。
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 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
落后国家通过承接该产业, 利用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
四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 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
杨小凯把比较优势区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
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
外生比较优势则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
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
由于人力资本首先是依附于劳动者身上的“活技术”,因此一国拥有劳动力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其人力资本的富裕程度。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最明显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而人力资源后开发的低工资成本又表现为后发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补充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由于这部分劳动力工资较低,因此,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后发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低成本效应。
积极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 .
比较优势是会随着本国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目前由于亚洲如越南等国家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
所以我们要从动态上来看待比较优势,在坚持发展当前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积极地寻找和探索新的比较优势,或支持和培养高技术、高资本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以应对当前比较优势所面临的冲击。
我国经济体系也可以以技术创新,应对新的挑战。
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应该利用现代适用技术。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试金石的,它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也是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欲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两条途径。
其一,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是我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其二,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
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出口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
我国的工业制成品,虽然出口增速加快但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景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同时对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要逐步提高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含量门槛),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中国。
综上所述,根据比较优势经济理论和实际国情, 我个人觉得我国目前巨大的劳动力存量仍然是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创造的重要动力源泉, 也是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
过早地放弃我国以生产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出口是欲速不达的选择。
此外, 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会使我国的失业率上升, 国民收入减少, 造
成大部分人的生活困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一个国家既要充分发挥其对外贸易中现有的比较优势, 更要注重发现和培育对外贸易的潜在优势, 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比较优势利益。
中国应当努力培育资本优势, 着力对外贸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大力改造, 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职工培训、引进战略性投资者等途径, 实现产品出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 充分调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我国外贸的内生优势。
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中, 价格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比较优势, 还可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
因此, 我们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 发展我国产业的规模经济, 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达到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 以扩大出口量, 发挥其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 我们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 又要发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
只有这样,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充分地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和各种要素, 从而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