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讲课讲稿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 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 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套袋完毕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挂号标牌
实验
⒊授粉: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 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 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 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 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 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 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㈡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 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 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 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 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午约2-6时开 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 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 钟。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三、所需用品和操作方法
1. 用品 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 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㈠操作方法
1. 普通法
(1)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 交组合,在母本群 体内选择典型、健 壮植株的主茎穗 (刚抽出叶鞘、花 药呈绿色)
小麦杂交技术
(三)小麦杂交技术
()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交 组合, 组合,在母本群 体内选择典型、 体内选择典型、 健壮植株的主茎 刚抽出叶鞘、 穗(刚抽出叶鞘、 花药呈绿色) 花药呈绿色)
(三)小麦杂交技术
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穗,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穗,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小麦杂交技术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 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 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 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 的基因重组, 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一、目的: 目的: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 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 通常小麦抽穗2 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 粉。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 也有的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 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 也有的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 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 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 所差异。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 11时 所差异。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 午约2 时开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 午约2-6时开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 最适相对湿度70-80% 最适相对湿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 活力约20分钟 分钟。 活力约20分钟。
(二)开花习性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 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 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 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 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 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 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 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 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 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 分钟, 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开 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 小时开始萌发。 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小麦杂交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麦作为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杂交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育种手段,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小麦杂交技术,我于近期参加了某农业大学小麦杂交技术实习,现将实习情况总结如下。
二、实习内容1.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了解小麦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掌握小麦杂交亲本的选育、杂交组合的配制、杂交种子的生产与检验等关键技术。
2. 实习过程(1)小麦杂交技术原理及育种目标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小麦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利用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进行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小麦杂交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
(2)小麦杂交亲本的选育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小麦杂交亲本的选育方法,包括选择优良品种、鉴定优良性状、构建杂交亲本群体等。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专家指导,我们掌握了选育小麦杂交亲本的关键技术。
(3)杂交组合的配制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小麦杂交组合的配制方法,包括杂交亲本的筛选、杂交组合的设计、杂交种子的收获与处理等。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成功配制了多个小麦杂交组合。
(4)杂交种子的生产与检验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杂交种子的生产与检验技术,包括种子繁殖、田间试验、种子质量检测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杂交种子生产与检验的基本流程。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对小麦杂交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进行杂交亲本的选育、杂交组合的配制、杂交种子的生产与检验等工作,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习期间,我们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体会1. 实习使我认识到小麦杂交技术的重要性小麦杂交技术作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杂交技术
小麦杂交技术小麦杂交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使小麦两个亲本杂交,获取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新品种。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麦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配对不同的亲本,利用雄性器官和雌性器官的互补作用,使其杂种后代形成新的遗传组合,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苗系(品种)。
小麦杂交的核心技术就是人工授粉。
小麦的花序由多朵小花组成,每一朵小花中都含有一对柱头和一对花药。
由于小麦的花药开放特别短,时间仅2~3天,以至于它只有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授粉。
小麦的杂交选择根据亲本的不同,可分为自交亲本间杂交和异交亲本间杂交。
自交亲本间杂交是指选用同一亲本的不同自交系中母本与父本异交,获得不同遗传型小麦种子的育种方式。
异交亲本间杂交是指选用不同亲本进行杂交,当其后代具有两个亲本的优良遗传性状时,就可以选育出各种优良的新苗系。
不同类型的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因亲本组合和操作方法等不同而相关措施不同。
自交亲本间杂交步骤为:首先,按照种子生产要求选出自交系亲本进行种子养殖。
当父本花药裂开时,在花药内加入新鲜的母本花蕊。
授粉后小麦花轴处于“S”型时,可将花药挤压,取出无粉花药,以免影响后代品质。
异交亲本间杂交步骤为:首先,选择亲本株进行种植和搭架。
当父本花药裂开时,将开放的母本和父本雌雄花裂片一起放入花药内。
等母本花药裂开了,就可以将受精后的果实收割下来。
而为了保证孕异率,往往还会在授粉后的第二天加上一层粗口纱套在果穗上,以减少风吹,防止外来虫害。
在达芦等多种强异交作物中,为接受授粉的母本株体积因位于墙边,夏季温度过低,母本和接受授粉的花卉经常遭受中式茶馆损坏,授粉率很低。
因此,在进行杂交时,需调整母本株的体积和位置,增加授粉率并提高后代继承率。
综上所述,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对于培育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上新技术的不断升级完善,小麦种业的发展将更加引人注目。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实验田开展了小麦育种实验,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
2. 探讨小麦育种技术,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小麦品种为我国常见的冬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筛选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以下优良品种:(1)济麦20: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4)济麦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 杂交育种通过对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等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以下优良杂交组合:(1)济麦20×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济麦20×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济麦19×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杂交育种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小麦杂交育种一、实习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小麦杂交育种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杂交育种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1. 学习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通过阅读文献和请教导师,我了解到小麦杂交育种是基于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人工杂交、选择和培育,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从而创造出新的品种。
杂交育种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提高氮磷利用效率等。
2. 掌握小麦杂交育种的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小麦杂交育种的主要方法,包括:(1)亲本选择: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根据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搭配,使优良性状在后代中得以表现。
(2)人工杂交:在花期将选定的亲本进行人工去雄和人工授粉,使优良基因得以重组。
(3)种子处理:对杂交种子进行特殊处理,提高发芽率和发芽速度。
(4)育秧移栽:按照适宜的密度和时间进行育秧移栽,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5)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杂交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6)性状观察与评价:对杂交后代进行性状观察和评价,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7)世代繁殖:将筛选出的优良个体进行世代繁殖,稳定优良性状。
3. 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小麦杂交育种的实际操作,掌握了去雄、人工授粉、种子处理、育秧移栽等关键技术。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植株性状,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我也认识到杂交育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我国小麦育种事业做出贡献。
四、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对小麦杂交育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理论到实践,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实习期间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
小麦杂交育种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小麦杂交育种实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技术,为今后从事农业科研和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1. 小麦杂交育种基本原理(1)遗传学基础:了解小麦遗传规律,包括基因分离、自由组合、连锁等。
(2)育种目标:明确小麦杂交育种的目标,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
(3)亲本选择: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
2.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1)亲本选择与配对: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合理配对。
(2)杂交技术:采用人工杂交法,将亲本的花粉授粉到另一亲本的柱头上。
(3)种子收获与播种:杂交后的种子进行收获、干燥、脱粒等处理,然后播种。
(4)田间管理:对杂交后的小麦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5)选优去劣:对杂交后代进行观察、记载,筛选出优良个体。
3. 实习操作(1)亲本选择与配对: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合理配对。
(2)人工杂交:采用人工杂交法,将亲本的花粉授粉到另一亲本的柱头上。
(3)种子收获与播种:杂交后的种子进行收获、干燥、脱粒等处理,然后播种。
(4)田间管理:对杂交后的小麦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5)选优去劣:对杂交后代进行观察、记载,筛选出优良个体。
三、实习成果1. 完成了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操作,掌握了杂交育种技术。
2. 观察并记录了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筛选出部分优良个体。
3.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科研和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习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小麦杂交育种的重要性,以及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杂交技术、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关系。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筛选杂交后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小麦杂交技术实验报告
小麦杂交技术实验报告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小麦杂交技术。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哦,绝对是科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大家都知道,小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
没有小麦,咱们的面条、馒头、饼子都得凉凉,这可就麻烦了。
所以,咱们可得好好研究这小麦,让它长得更好、产量更高。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说到杂交技术,其实就是把两种不同的小麦品种“牵线搭桥”,让它们产生新的后代。
这就像是给小麦安排相亲,想让它们生出更优秀的“小麦宝宝”。
这过程可得有技巧,得选对对象,不然就像给牛郎织女搭错了线,结果两边都不搭。
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提升小麦的抗病性、耐旱性,甚至改变它们的营养成分。
想象一下,吃到的面条不仅筋道,还能让身体更加健康,那可真是双赢啊!在实验中,咱们得先准备好两个优质的小麦品种,然后开始“约会”。
先把它们的花粉收集好,像准备给小麦们化妆一样,搞得漂漂亮亮的。
接着就得轻轻地把花粉洒到另一个品种的花朵上。
就像在为小麦画个心形,生怕它们不明白。
这个过程可得小心翼翼,不然就像放鞭炮,没控制好可能就会炸了。
过了几天,等着这小麦“爱情”的结果。
只要等上几周,小麦就开始结出“果实”了。
种下去后,这些小麦苗就像是小宝宝一样,慢慢长大,哟,看着真让人心疼。
不过,长大也得有点耐心,毕竟小麦不是一天就能长成的。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终于可以看到这些小麦的表现了。
就像考试成绩一样,谁优秀谁劣等一目了然。
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小插曲。
比如说,有的种子顽皮得很,偏不听话,长得歪歪扭扭的;有的却特别争气,长得比别人高出一头。
这时候,咱们得耐心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
科学可不是只靠运气的,还得动脑筋,真心实意地对待这些小生命。
每次观察都像是在和小麦们进行心灵对话,特别有意思。
说到咱们得总结一下实验的收获。
通过这个小麦杂交实验,咱们不仅提高了小麦的质量,还增进了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每一次的成功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给大家打气,继续往前冲。
小麦的未来在手中,仿佛能看见那些金黄色的麦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让人开心。
小麦杂交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小麦杂交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小麦杂交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如下:一、亲本选择与组配选择亲本材料的原则1. 早熟与晚熟:小麦育种的基本矛盾是早熟与晚熟的矛盾。
早熟与晚熟的界限是相对的,一般把春性及弱冬性品种7d有效积温800~1000℃作为早熟界限,1500~1700℃作为晚熟界限。
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早熟与产量矛盾中,主要是一日产量。
在特定地区,早熟与产量有时会有一个大致相当的极限值,早熟品种产量低,晚熟品种产量高,但超过某一早熟极限后,继续早熟就会牺牲产量。
3. 秆强与秆弱:一般秆强品种往往穗小、粒少、生育期长;弱秆品种往往穗大、粒多、生育期短。
在低纬度地区,一般秆强品种增产潜力大;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弱秆品种增产潜力大。
4. 株高与株矮:一般抗倒伏品种往往株高降低,穗数减少;增加穗数往往株高增加,穗数减少。
5. 耐肥与耐瘠:耐肥品种一般株高、穗大、粒多、有效分蘖多、生育期长;耐瘠品种一般株矮、穗小、有效分蘖少、生育期短。
6. 蘖多与蘖少:多蘖品种一般株矮、穗大、粒多、有效分蘖多、生育期长;少蘖品种一般株高、穗小、有效分蘖少。
根据育种目标组配亲本1. 早熟与中、晚熟及产量之间的矛盾,通过亲本组配合理安排。
2. 早熟与秆强、秆弱、株高、株矮之间的矛盾,通过亲本组配合理安排。
3. 早熟与耐肥、耐瘠、蘖多、蘖少之间的矛盾,通过亲本组配合理安排。
4. 早熟与抗病、抗虫之间的矛盾,通过亲本抗病、抗虫性鉴定,选配抗病、抗虫亲本材料,通过亲本组配合理安排。
二、杂交技术要点去雄去劣法:在母本雄穗开花前或小花颖壳闭合前,把雌蕊柱头上的花粉除去,使母本雌蕊在开花时得不到自花授粉。
去雄的方法很多,主要的人工去雄方法有:抽穗前去雄法、开颖去雄法(开花前去雄法)、开花后去雄法(颖壳闭合后去雄法)、剪旗去雄法等。
物理隔离法:主要的有空间隔离法(时间隔离法)、屏障隔离法等。
空间隔离法(时间隔离法):就是在杂交基地周围一定的距离和空间,防止其他小麦开花传粉,影响杂交结实率。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在小麦育种领域,实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科学家们能
够不断改良小麦的品种,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本文
将介绍一项关于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以展示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努
力和成就。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交叉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更耐旱、抗病的小麦品种。
首先,科学家们选择了具有较强抗旱性和抗病性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
他们在
实验室中精心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杂交过程的成功。
随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对小麦的基因进行了精准的修改,使其具有更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进行观察和记录,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他们测量了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和株
高等指标。
同时,他们还对小麦的抗病性进行了测试,观察小麦在病毒侵染下
的表现。
经过数月的实验研究,科学家们最终获得了一批具有较强抗旱和抗病能力的小
麦品种。
这些品种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中表现出色,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这些成果为小麦育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解决全球
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这篇实验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在小麦育种领域的不懈努力和创新
成果。
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良小麦品种,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
变化和病虫害压力。
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小麦育种领域将会迎来更
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
一花般,秈 就普稻可采到通用达既43授可℃杀温粉死水花浸法粉穗而5—:不影选响雌择蕊生即活力将的目开的。花的父本穗,剪去各小穗1/4颖 具体方壳法是,把热用水瓶手的温抚水调摩节好穗, 部,刺激颖花集中开放,一般几分钟后即可
将纸袋上端的袋口折叠,用大头针别好。 〔7〕挂牌:授粉后在塑料牌上写明组合名称
或代号、授
水稻杂交技术: 〔1〕水稻的花器构造:栽培稻〔OryzasativaL.〕属禾本科,稻属植物。 稻穗为圆锥花序,其上着生小穗。穗轴有2个节,由节着生枝梗。从枝梗再 生出小枝梗,其先端着生小穗。一个小穗为一颖花,由内颖、外颖、护颖、 副护颖、鳞片、雌蕊、雄蕊各局部组成。 内外颖:内外颖呈尖底船状,位于两护颖之间,外颖有芒或无芒,内颖一 般无芒。护颖与副护颖:护颖着生于内外颖的外侧,长度一般约为内外颖 的三分之一左右。副护颖着生在小穗轴的顶部。呈膨大的环状体。两边明 显倾斜,形成极小的鳞片状。鳞片:位于外颖内侧,为扁平无色的肉质薄 片,共有二枚。雄蕊:雄蕊6个,每3个一排,着生于子房基部。花丝细长。 花药分为四室、花粉粒外表较光滑呈球形。雌蕊:分柱头、花柱和子房三 局部。位于颖花的中央。柱头羽状分叉,子房卵形。内有一个胚珠,为 内外珠所包着。胚珠上方有珠孔,珠被内由薄壁细胞组成的珠心,是胚珠 的重要部份。珠心内有一个发育着的生殖细胞的胚囊。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单株: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有代表性植株2—4株。 ②选择单穗:从所选单株中选出已抽出1/3—2/3的单穗,将所选定去雄之 穗,剥去叶鞘,以防折断茎杆。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
2、了解小麦或水稻的花器构造, 开花习性,授粉、受精等有性 杂交根底知识。 3、掌握小麦或水稻有性杂交技 术。
小麦杂交育种程序和后代选择技术
谢谢!
3、鉴定圃 鉴定圃种植由选种圃升上来旳系统、系统群加以对照品种。目 旳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管理条件下进行初步测产,鉴定性状旳一致 性与整齐性。
(一)试验田各试验圃旳内容和目旳
4、品种比较试验 该圃播种旳材料是由鉴定圃升级旳材料及对照品种。目旳是对
选育出来旳品系进行产量及主要特征旳精确鉴定。 5、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三)小麦杂交高世代(F3~F5)旳主要工作
3、F4旳选择 自F4起出现系统群,F4在系统群间体现差别较大,应注意先 选优良系统群,在优系群中多选优系,再在优系中选优株。F4 一般不轻易淘汰整个组合。 F4往往选优系和选优株并重,凡优良而整齐一致F4往往选优 系和选优株并重,凡优良而整齐一致旳系统,除从中选出优良 单株外,其他可混收升入鉴定圃,进行一致性旳鉴定和产量比 较试验。将优良单株单收,下年度以单株为单位进行播种。
(四)优良品系旳田间评选及选用样段
收获前,在品比试验各反复内,将样段连根拔起,注意 勿折断或丢失穗子,用绳栓上,并注明行号或品系名称。同 一品系不同反复样段,须分别捆成小束,品系不同反复样段, 须分别捆成小束,再扎在一起,带回室内分析。
(五)样段材料旳室内考种及品系旳综合评选
将选用旳品系样段带回室内,考种分析其产量原因,然后 根据该品系田间评选意见、产量及室内分析成果,拟定当选 旳品系,并提出材料处理意见。
小麦杂交育种程序和 后裔选择技术
主要内容
(一)试验田各试验圃旳内容和目旳 (二)小麦杂交低世代(F1、F2)旳主要工作 (三)小麦杂交高世代(F3~F5) 旳主要工作 (四)优良品系旳田间评选及选用样段
利用具种间杂交组配选育新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旳主要途径 之一。杂交育种工作中,从搜集品种资源到选育出新品种,必须 经过一系列旳工作阶段和田间试验等。伴随育种工作旳开展,各 试验阶段旳材料数目不同,研究和鉴定旳措施也不同。正确哺育 和选择杂种后裔,对大量品系进行精确旳汰劣留优,是迅速选育 新品种旳主要环节,也是育种技术旳基本功。
小麦杂交育种的科学原理
小麦杂交育种的科学原理小麦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减少,对小麦产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通过育种手段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学家和育种人员探讨的突出问题。
其中,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就成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小麦杂交育种概述小麦杂交育种是一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杂交优势,通过加快育种进程,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杂交种群间的遗传互补性,通过组合不同基因型的优良性状,发掘和利用潜在遗传变异,从而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杂交育种,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亲本选择:选择优良的亲本,并使其成熟同一条件下,评估其产量和品质指标;2.杂交组合: 根据亲本优劣相结合原则,选取不同亲本进行杂交组合;3.F1代筛选:对F1代进行生物学性状、细胞核数目等指标的筛选;4.后代分离:在后代中进行性状的可变性和遗传性分析,选取良好的单株进行多年系统选育;二、小麦杂交育种的优点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小麦杂交育种具备以下优点:1.亲本间的遗传互补性:不同亲本间具有互补性,通过杂交可以产生优良后代,进而提高育种效果。
2.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小麦杂交育种可以利用亲本的遗传多样性,使后代中出现重要的遗传变异,还可以起到修复亲本弱势基因的作用。
3.表现型多样性的筛选:通过多年的杂交、后代分离和筛选,筛选出的高产和高品质品种的表现型多样性显著,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种植条件提供了可能。
三、小麦杂交育种中需注意的问题虽然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存在着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花粉数目的限制:小麦花粉数量较少,花期和花药成熟不同,花期短,花粉活力低,因此容易导致杂交育种失败。
2.杂交后代的表现:由于杂交后代中存在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等基因遗传方式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遗传环境互作等影响,使得杂交后代表现与亲本存在一定差异。
实验三 作物有性杂交技术
实验三作物有性杂交技术--以小麦有性杂交技术为例一、实验目的了解小麦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小麦杂交技术。
二、内容说明1.花器构造小麦(Triticumaestivum )属禾本科(Gramineae )小麦属(Triticum ),自花授粉作物。
复穗状花序。
由小穗无柄,紧密地排列在穗轴两侧,着生在穗轴节段上。
每一小穗由2枚颖片(通称护颖)和3~9个小花组成。
通常上部小花退化,仅下部2~4朵小花能正常结实。
每个小花有内外稃(通称内外颖),3枚雄蕊和1枚雌蕊,外稃内侧基部有2片浆片(通常鳞被)。
花药有4个花粉囊,柱头两裂羽毛状(图1-3)。
2.开花习性小麦多数品种为 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
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一般小麦品种每天有二次开花高峰,第一次约在上午9~11时,第二次约在下午3~7时。
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
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度70~80%。
空气干燥、温度高,开花较早;天气阴湿,温度低、则延迟开花。
小麦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是主茎先于分蘖上的穗,每穗开花始至终了约3~8d 。
一个穗上的开花顺序是中上部小穗先开,而后向上向下依次开放。
同一小穗中基部小花先开,而后依次向上开放。
小麦开花时,鳞被吸水膨大,使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迅速伸长,花粉囊纵裂、把花粉散在自己雌蕊的柱头上,并很快伸出小花外面,内外颖闭合,花粉囊留在颖外,完成自花授粉。
每朵小花内外颖开放至闭合约需15~30min ,全穗开花持续约3~5d 。
在自然条件下,小麦花粉生活力约可维持20min ,柱头生活力在适宜的条件下可持续6~8d ,但3~4d 后授粉结实率显著下降。
授粉后1~2h 花粉粒开始萌发,经24~36h 完成受精过程。
图1-3 小麦的花器构造三、材料仪器药品1.材料抽穗至扬花期的不同小麦品种。
2.仪器用具剪刀、镊子、隔离纸袋(4×14 cm)、塑料牌、回形针、铅笔、小杯。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
㈡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 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 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 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 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午约2-6时开 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 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 钟。
⒊授粉:
用剪刀将纸袋的上端剪开,然后将经过上述处理 的父本穗移至袋口上方,一手撑开纸袋口,一手小 心将父本穗剪口朝下倒过来,插入纸袋中旋转,使 花粉自然落到每朵花的柱头上,授粉完毕后将纸袋 剪口折叠夹住,并挂纸牌。
㈢父本移植法
⒈整穗去雄:与普通法相同(略)
⒉授粉:
将中部1-2个小穗剥开见到其花药变黄而未开 花的父本穗,从其基部第二节剪下(2-3个父本 穗),将父本穗插入缚在竹竿上的瓶子中(瓶中 盛有水,如瓶太低可想法掂高)。使父本穗均匀 围绕母本穗(父本穗要略高于母本穗,这样有利 于自由授粉),并细线轻轻捆住,然后套上一个 大纸袋即可,这样利于父本穗开花时便将花粉散 在母本柱头上(见下图)。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 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 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 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 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 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 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四、作业
⒈有性杂交过程中应注意那些事项?比较几种不同杂交 法的优缺点和异同点。 ⒉捻穗法为什么要先去雄后剪颖 ⒊填写下表:
小麦杂交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小麦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小麦杂交实验的操作流程。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小麦遗传育种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小麦杂交技术是利用人工控制小麦的花粉传递,使不同品种或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杂交,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由于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极低,因此人工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 50%的酒精- 70%的酒精- 碘液- 纱布- 小镊子- 玻璃棒- 纸袋- 镜子- 去雄工具(如去雄剪)2. 实验仪器:- 实验室显微镜- 移液器- 低温冰箱- 培养皿- 烘箱- 遮光布四、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 将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浸泡在50%的酒精中,消毒10分钟。
- 用70%的酒精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2. 去雄- 将处理好的小麦种子均匀撒在培养皿中。
- 使用去雄剪去除雄蕊,注意不要损伤雌蕊。
3. 授粉- 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花粉收集在纸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均匀。
- 用镊子取适量花粉,轻轻涂抹在去雄后的雌蕊上。
4. 套袋- 用纸袋将授粉后的小麦植株套住,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5. 观察与记录- 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结实率、籽粒性状等数据。
6.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杂交组合的性状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实率- 通过观察记录,不同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存在差异。
其中,杂交组合A的结实率最高,为85%;杂交组合B的结实率为70%;杂交组合C的结实率为60%。
2. 籽粒性状- 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籽粒性状进行观察,发现杂交组合A的籽粒形状、大小、颜色等性状与亲本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杂交组合A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3. 抗病性- 通过观察记录,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其中,杂交组合A的抗病性最强,未出现病害症状;杂交组合B的抗病性次之,出现少量病害症状;杂交组合C的抗病性最差,出现较严重的病害症状。
小麦杂交育种计划方案
小麦杂交育种计划方案一、背景介绍在传统育种中,小麦是一种重要的作物,但其天然遗传变异有限,限制了其经济和农艺性状的进一步改良。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需要通过杂交育种来引入更多的基因变异,以丰富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二、杂交材料选择1. 优秀的亲本选择选择具有不同有益性状的小麦亲本作为杂交育种的基础。
这些亲本应具有较高的产量、较好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品质特征。
2. 鉴定和筛选优良杂交子代通过对杂交子代进行鉴定和筛选,选择出具有较高产量、较好抗病性和品质的杂交小麦。
同时,对杂交子代进行性状观察和遗传分析,以了解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程度。
三、杂交育种方案1. 杂交组合设计根据亲本的遗传背景、性状特点和互补性,合理设计杂交组合,以保证优势基因的充分组合与表达。
2. 杂种后代的选择与筛选对杂交后代进行大规模的田间试验,评估其产量、品质和抗性等农艺性状,并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相关遗传分析和品质分析,以提高筛选效率。
3. 选择优良杂交组合和杂交后代根据试验结果,选择表现出较高产量、良好品质和抗性的杂交组合和杂交后代作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重点。
四、遗传改良与田间鉴定1.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引入具有重要经济性状和抗逆性状的基因,例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耐旱、耐寒等性状。
2. 田间鉴定在不同自然环境和季节条件下,进行不同性状的田间鉴定,在实际种植条件中评估小麦的表现和稳定性,以确定其适应性和优越表现。
五、进一步改良与推广1. 后续育种工作针对杂交育种方案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和优化,包括提高基因的组合效应、强化抗逆性状、提高品质特征等。
2. 推广和应用通过与农业生产者、种植者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将优良的杂交品种推广到更大的种植面积,以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六、结论通过实施杂交育种计划,可以引入更多的遗传变异,提高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推动小麦育种的进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杂交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小麦杂交技术实习时间: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实习单位:XX农业科学研究单位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资源的减少,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已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杂交技术作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手段,在小麦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学习小麦杂交技术,掌握其基本操作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导师,对小麦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参加了实习单位组织的安全培训,掌握了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2. 实习内容(1)选穗:在母本去雄前,选择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发育良好、健壮、无病虫害的主茎穗或大分蘖穗。
选穗时间一般在麦穗抽出后、穗下的茎露出叶鞘大约1.5厘米时进行。
(2)整穗:选定麦穗后,进行整穗。
整穗时,要求左手把持麦穗,右手持镊子先用镊子将麦穗上部和基部的小穗去掉,保留麦穗中部的小穗。
然后,对中部每个小穗只保留小穗基部的两朵小花,其余小花要统统摘除。
整个整穗过程可以总结为:掐头去尾,拨拉中间。
特别注意:麦穗最下部的小花通常不被注意,容易被遗漏,忘记去掉。
(3)去雄:对整好的麦穗进行去雄,去除所有雄性器官。
去雄时,要尽量保证去雄干净,避免自花授粉。
(4)授粉:在去雄后,等待花粉成熟,对选定的父本小麦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充分接触花粉。
(5)观察记录:实习过程中,及时观察并记录小麦杂交的相关数据,如杂交时间、杂交数量、生长发育情况等。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小麦杂交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选穗、整穗、去雄、授粉等步骤。
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问题,如如何判断花粉成熟、如何避免自花授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实验三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学习和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用品
四川农业大学青圃园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透明塑料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三、操作方法
1.选穗整穗
选穗是指选择母本的麦穗而言。
在母本去雄前,应选择适合的麦穗。
入选的麦穗应该是发育良好,健壮和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主茎穗或大分蘖穗。
选穗时间一般在麦穗抽出以后、穗下的茎露出叶鞘大约1.5厘米时进行。
麦穗初步选中以后,用镊子打开麦穗中部的小花,观察它的花药,如果花药正在由绿变黄,就是理想的杂交穗。
因为这样的麦穗当天去雄后,第二天就能授粉杂交。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先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再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经过上述整穗过程,杂交穗上只留下了十余朵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的小花。
⒉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去雄完成后,套上塑料袋,挂号标牌即可。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⒊授粉杂交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
授粉以上午8时以后(8-11时)4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
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
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粉日期,10天后将纸袋去掉。
4.收获
在麦穗成熟期时,及时剪下杂交穗,并将每个杂交穗单独脱粒和保存,以供来年播种检验杂交是否成功。
四、实验结果
2013年3月20日完成小麦去雄套袋,2013年3月23日(上午8-11是)完成小麦授粉杂交,2013年4月2日将纸袋去掉。
待麦穗成熟期时,剪下杂交穗,结果:小麦杂交结实率为零。
五、分析与讨论
1、小麦杂交结实率为零,其原因可能有:
①在去雄时损伤柱头,使授粉不成功。
②授粉时,采集的父本花粉未成熟,不能完成受精。
③外界因素影响:风力将已成熟的小麦籽粒吹落在地;被农场周围鸟类取食等原因。
2、去雄时,若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时,这朵花应剪去,并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