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情景交融
《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美
《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美作者:连淑霞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3期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作者移情于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文章的写作上剖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美的。
关键词:《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美正如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说对事物的理解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情绪的,而环境无疑成了感情的寄托,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理念。
文章中,作者开篇即点明“我”为什么去荷塘,夜色幽深,马路上早已没有孩子们嬉戏欢闹的声音了,而妻子也哄着孩子进入梦乡,如此祥和宁静的环境,“我”心里却是不宁静的,可以看出作者是忧虑的,那么作者烦恼什么呢?这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当时正是蒋介石出尔反尔,背叛革命的时候,无数知识分子被屠杀,而作为一个正义凛然的有为青年,朱自清陷入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茫然之中,由此看出,作者是想排解内心的忧思的,遂披上大衣,独自一人外出寻思。
但是,现实的囚笼太过压抑,久久的思考也难以获得答案,姑且不去想,与月做伴,与荷塘为友,沉浸在这优美的环境之中,如果说白天是现实世界,那么夜晚就是梦幻的,作者压抑的思想在夜晚得到了释放,因为夜晚大家都进入了休息状态,没有白天里的束缚,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所以他说他是自由的,可以好好地欣赏这月夜下的荷塘,但是,作者真的已经走出了烦恼了吗?不是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只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的忧思从未消解,但得到了缓解。
于是,一幅美丽的荷塘画面徐徐铺展开来。
作者从荷塘上的铺展开来大而平整的叶子写起,再写躲在叶子里不轻易让人察觉的含苞待放的花儿,再结合袅袅的水蒸气,把场景描写得如梦如幻,加上合情合理的比喻,更加生动具体。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把花儿比作明珠,比作星星,比作美人,都是美好的事物,给读者以向往和希冀。
《荷塘月色》中的情与景
《荷塘月色》中的情与景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来看,他是一位擅长于运用情景交融这一写作技巧的作家。
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苦闷心情。
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种矛盾心理和思想情感通过“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宗明义、直抒胸臆。
看来似乎是在写此时此地的心境,然而却是有所感而发。
因为在那没有自由,没有是非,黑暗而血腥的岁月,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觉得“不宁静”,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不过作者采取了委婉的表达方式,不露锋芒。
作者就是负着这样的思想重压,为要摆脱愁思而“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企图借月光下的“另有一番样子”来抚慰他那“颇不宁静”的心情,于是便沿着曲折的煤屑小径向荷塘步去。
在淡淡的月光里,独步在如此幽僻的小径上,浏览着荷塘四周依稀的景物。
作者非但不感到寂寞乏味,反倒变得心情开朗,备尝独处之妙,这又是何故呢?还是让我们读读作者的一段内心独白吧:“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今天我们读这段话,觉得过于婉转,甚至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要月下独游荷塘的用心了。
由于现实世界里没有“我”的“天地”,“我”是一个不自由的人,因而只能说那些不想说的话,做那些不想做的事;而在这“僻静”的一隅,无边的“荷塘月色”却成了“我”的一片自由的小“天地”,我便象得到了暂时的安静和安慰,便超然物外,与世相隔了。
《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
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荷塘月色的喜
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
画面感。
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景交融:文章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2. 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形象生动,使读者感
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美丽、清幽的荷塘月色,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一、作品背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 1927 年 7 月在北京清华园所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内心苦闷彷徨,他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找到出路,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文章结构《荷塘月色》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点明了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也是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
接着,作者依次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等景色,最后又回到现实,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景物描写1、小路作者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踱步,“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路旁的树“蓊蓊郁郁的”,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2、荷塘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之美;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荷香的清幽。
3、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的动感和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展现了雾的轻盈;“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叶子和花的洁白和清新。
四、情感表达1、暂时的超脱在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中,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自由。
2、无法摆脱的苦闷然而,这种超脱是短暂的,当作者回到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又回到了现实的苦闷之中。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语言优美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结构精巧开头以“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夜游荷塘,结尾又回到现实,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荷塘月色 情景交融的写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夜晚荷塘美景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文章充满了诗意和生动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荷塘中的月色、荷花、荷叶等元素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里将月光比作流水,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静谧和温柔。
2.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加鲜明和生动。
如“白天的荷花是娇艳的,而夜晚的荷花却显得更加清幽”,通过对白天和夜晚荷花的对比,突出了夜晚荷塘的宁静和神秘。
3. 作者还通过描绘荷塘中的动物和植物,使得整个场景更加丰富和生动。
如“青蛙的叫声和蟋蟀的鸣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这里通过描绘青蛙和蟋蟀的声音,使得荷塘的夜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荷塘的景色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
如“荷叶在月光下静静地垂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这里通过描绘荷叶的静态,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宁静。
而在描绘荷花的时候,作者则写道“荷花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使得整个场景又充满了动态的美。
通过以上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荷塘月色,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例说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佳作,而且是一篇语言隽永、常读常新的精美散文。
在文章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现在,笔者就结合文章内容带领大家一起欣赏。
一、比喻《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比喻很多,大致有三十多处。
这些比喻往往出人意料,新颖别致,又贴切自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并没有平铺在水面之上,而是高高耸立的。
这种景象能够让人产生何种联想呢?作者联想到的是“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比喻可以说是传神又出彩,生动又贴切。
试想,那舞女以轻盈的身姿舞动着,身上裙子的裙摆舒展开来,这和亭亭玉立、迎风摇曳的荷叶是何等的相似?作者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使笔下的叶子极具动感,也极富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作者连写了两个比喻句。
那些在“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的“零星”的白花,一朵朵含情脉脉,娉婷袅娜,在苍茫的月光下隐隐泛着光亮,并在绿叶中间闪烁着,岂不是如同明珠一般玲珑剔透,又恰似星光在跃动。
这一景象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两个比喻是如此的生动形象,又不落窠臼。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二、通感在文章中,作者在多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们都知道:清香是嗅觉上的感受,香味是可以闻到却无法听到的,是可以嗅到却不能看到的。
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淡淡的清香”如同“渺茫的歌声”一般可以听见。
那荷花的香气在氤氲的水气里“飘渺不定、似有若无”,如同远处的歌声一般,真是新颖又贴切。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黑白相间,浓淡相宜。
这画面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
在恍惚中,那“光与影”组成的和谐的画面,如“和谐的旋律”一般,让人产生了幻觉,好似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课文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荷塘月色课文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
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
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
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三字叠、四字叠。
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教案二:情景交融,感性认知
《荷塘月色》教案二:情景交融,感性认知感性认知的文章《荷塘月色》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创作的古诗,它以唯美的文字,将深夜的荷塘映射得清晰而美丽。
这首诗融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这篇文章将以《荷塘月色》为主题,探讨情景交融和感性认知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美的联系。
本文的第一部分涉及到情景交融。
这是指将景物和情感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真实的场景的过程。
在《荷塘月色》中,诗人运用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开场白,表现了夜晚的幽静和神秘感。
而后,他又写到“水面初平时,镜里分明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塘的美景。
整首诗的情感极为柔和,使人不禁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情景,令我们不难联想到那些夜晚在荷塘边划船,倚在船边听着荷塘中青蛙的呱呱声,感受到了一种温馨、安静的感觉。
这个情景交融由诗人的语言表现出来,使得读者能够瞬间沉浸在这种美丽的景象之中,享受其中所带来的美好情感。
第二部分探讨感性认知的重要性。
感性认知是指通过感官在主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认知和感受的能力。
在诗中,诗人表现出了许多对荷塘的赞美之词。
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荷塘的美好之处,如荷花的娇艳、水面的明净、浣纱女的优美等等。
这些都是诗人通过感性认知得来的,他们是对这个美丽世界的感性了解和领悟。
感性认知具有更深层次的联系,不仅仅限于表面上所看到的事物。
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事物本来的特质和内涵,深层次地体验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我们来探讨情景交融和感性认知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人们越来越重视真正的美和自然,转向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因此,通过情景交融和感性认知去理解、领悟自然所带来的美与风景,能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性。
这种理解和领悟,能够帮助我们适应、调整,并最终优雅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
《荷塘月色》这首古诗通过情景交融和感性认知表达了美好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情感之间的联系。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一、全文结构1.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心境这一段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者走出家门,去荷塘寻找宁静做了铺垫。
这种“不宁静”的心境,反映了当时作者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矛盾与彷徨。
2. 第二部分(第2 6段):夜游荷塘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这一段写作者的行踪,从家中出来,沿着小路走向荷塘。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里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如月亮升高、孩子欢笑消失、妻子哼眠歌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不想打破家中宁静氛围而悄悄出门的状态。
第3段:小径漫步所见作者在小径上漫步,主要描写了小路的幽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几句描写了荷塘的整体景象,“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形状,“田田”形容荷叶的茂密,而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之美,充满了动态感。
第4段:荷塘中的月色这一段重点描写月色下的荷塘。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将荷花的不同姿态描写得十分生动,“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姿态,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荷花的美。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微风过处荷叶荷花的动态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上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这种香味更具一种幽微、淡雅的感觉。
第5段:月色下的荷塘周围这一段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景色,如树。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快来看看吧。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荷塘月色》优美段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本店铺整理《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供高考考生参考,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
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
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
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
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课文全解
《荷塘月色》课文全解《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要特色。
作者写荷塘之景从“荷塘四面”开始,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同样作者的心情也是从“不宁静”开始,在经历了“片刻逍遥”的宁静之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写了作者这种心情的转折。
“重重围住”隐隐透出作者压抑的心情。
“阴阴”写色彩的黯淡,也衬托了作者黯淡的心情。
“隐隐约约”突出月色的朦胧,衬托作者迷茫的心态。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作者情绪低落。
“热闹”二字照应了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前文写“荷塘月色”,表现了“冷静”、“独处”的妙处;所以后文将写“热闹”、“群居”的胜境,通过对“蛙声”的描写巧妙地过渡到了下文。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说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才有群居的欢乐和自由,自己在人世间找不到和鸣的热闹,所以就只好发思古之幽情,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觅自己的理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①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②去的。
(①六朝:魏晋南北朝。
②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①的季节。
(①风流: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
)梁元帝①《采莲赋》里说得好:(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于是妖童媛女①,荡舟心许②;(①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美女。
媛,yuán。
②许,默认。
)鷁首①徐回②,兼传羽杯③;(①鷁首:古时画鷁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也代指船。
鷁,yì,水鸟。
②徐回:慢慢地来回游动。
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月色如水,荷塘静谧。
夜风轻拂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宛若倒影在心头。
荷叶在微风中轻舞,仿佛有几分调皮的样子;荷花悄无声息地开放,展示着它们的娇美。
湖畔上,夜色下的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让人如痴如醉。
一位年轻男子独自坐在荷塘边,手中拿着笔,思考着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感受到荷塘的宁静,沉浸在水与月的朦胧之中。
突然,一阵清脆的琴声传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男子抬头望去,发现一个女子坐在湖畔不远处,手中正拨弄着古琴。
女子的音乐如丝般柔软,让人心醉神迷,男子不禁沉醉其中。
不经意间,男子与女子目光交汇,两人同时愣住。
片刻后,女子柔声询问:“有什么烦恼吗?”男子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感叹:“人生真的是一场浪漫的旅程啊!”女子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懂得了男子的心。
此刻,他们不需要多言,只需要静静地感受湖水、月色和音乐。
他们彼此之间的默契在这个夜晚达到了顶峰,但任务让这个瞬间永存于他们心中,让他们记住这短暂而美好的相遇。
荷塘月色课文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课文结构特点《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夜游荷塘的经历为线索,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在结构上,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自然景物的描写:文章以月色下的荷塘为背景,通过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夜晚荷塘的宁静美和动态美。
2.情感表达的含蓄:尽管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内心的不平静和苦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并不直接,而是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物和景色变化来暗示。
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内蕴和强烈的感染力。
3.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这篇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即通过游踪的变化、景物的转换、心境的变迁等,将看似零散的描写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4.语言的美感和张力:朱自清的文字优美而富有张力,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鲜明的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美感。
同时,他的文字饱含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5.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文章通过描绘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这种意境使得文章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6.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作者巧妙地借助荷塘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情景交融,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方式。
实写的是作者夜游荷塘所见所闻,而虚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8.多种感官的运用:作者在描绘荷塘月色时,运用了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这种多感官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例如,文中对荷香、蛙声、微风等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情景交融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2.分析《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难点:
1.学生难以将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2.学生对文本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1.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激发创作灵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围绕《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两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两个方面。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学生将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在生活中发现、感受和创造美。同时,通过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理解素养。
3.文学作品分析与评价:
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从情节、人物、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他们学会如何评价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使他们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提高阅读效果。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写作片段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应用。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和意义。
《荷塘月色》情景交融29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荷塘月色》情景交融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论《荷塘月色》的情景交融
论《荷塘月色》的情景交融【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之中,通过生动形象地描写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表现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作者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的另一番样子,便独自一人夜游荷塘,在静寂的荷塘小路作者感到自由,感到独处的美妙,面对朦胧月色下优美的荷塘景色,作者在这里得到暂时的解脱,有了一丝淡淡的喜悦。
但是心头的愁云是驱不散、挥不去的,作者终于又重新回到“这不宁静”的心境中,说明作者思绪的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宁静到出静”。
1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遣愁绪而夜游荷塘本文写于1927年,恰逢蒋介石叛变革命时期,对人民进行血腥镇压,连续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了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作为一名民主战士,一名爱国革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满反革命政府的暴行,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且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靠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之中所说的。
“颇不宁静”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幕和生动写照,是他对局面忧然与个人处境的苦闷,就是带着这种心情,作者为排解心中的愁绪而夜游荷塘,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
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 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 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 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 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 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 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 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 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 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 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 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 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 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 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承 上启下的过渡句)
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 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 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 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 “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 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 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 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例如:在杜甫的《春望》中有句“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作者介绍 2、知识背景 3、学习要求 4、课文赏析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 扬州 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 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 散文家。 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荷塘月色
学习要求: 朗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
句,然后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 展变化。
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 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 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 (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 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 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 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 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 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 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 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 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 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 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 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 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 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 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 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 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 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 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 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 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 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 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 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 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 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 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 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 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 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 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 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 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 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 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 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 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 淡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
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 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 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 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 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 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 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 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 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 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 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 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 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 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 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 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 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 影有着和谐的旋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 ①、情景交融
2.点定义 ①、在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与景物相 互交融,相互映衬的一种写作手法。
3.关键词 情感 景物 交融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 2.知识点揭示:情景交融 3.知识点强化:荷塘月色 4.课堂练习与思考 5.作业要求
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
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 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 “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 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 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 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 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 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 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 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 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 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 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 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 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 “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 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 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 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 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 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 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