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留侯论(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标签写人、议论、古文观止、散文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古文观止·留侯论》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留侯论》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留侯论》译文与赏析留侯论留侯论北宋·苏轼【题解】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其家族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张良力求为韩复仇,力图反秦。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后人将其作为智谋之士的代表。

本文并非评论张良的一生功绩,而是从他当初的“不忍”转变为“忍”的事实,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54],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55],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56],而其志甚远也。

【注释】[54]过:超出。

节:志节,指志向和气概。

[55]卒然:突然。

卒,同“猝”。

[56]挟持:指志向,抱负。

【译文】古代所谓的英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出凡人的志向,能容忍一般人无法容忍的事情。

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会拔出刀剑,挺身去搏斗,这称不上是勇敢。

天下那些真正勇敢的人,当面临意外时不会惊慌失措,当无缘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会发怒,这是由于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高远。

【原文】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57],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58]。

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注释】[57]圯(yí):即桥,古代楚方言成桥为圯。

[58]鼎镬(huò):古代残酷的刑具,借喻以暴力待人。

【译文】张良从桥上老人那里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是又怎能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秦时隐居的高士,特意出来试探张良的呢?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贤相互警告劝诫之意;但世人却不明白这些,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这是不对的。

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兵书上。

当韩国灭亡的时候,而秦国正强盛,秦国用各种酷刑迫害天下贤士,那些平白无故被杀戮的人多不胜数。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a
15
• 第5节: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 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所以:……的原因。唯:正因为,是因为。锋:锋芒。
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 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命,这正 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 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 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a
10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 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 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
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必定能使他的百姓信服并且能够任用他的百 姓。”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王夫差围困而归降吴国,对 吴国称臣成妾,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有复 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 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确立黄老思想地位
留侯论体现了黄老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确立了黄老思想在汉朝政治中的地位。
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启示
灵活应对时局
留侯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重视民本思想
留侯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对后世政治家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萧何始终忠诚于汉朝,即使在刘邦去 世后,他仍然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稳定,为汉朝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 献。
治理国家有方
作为汉朝的丞相,萧何致力于国家的 治理和发展。他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政 策和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 的稳定。
05
留侯论在历史上的影响与 意义
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稳定汉朝政治
留侯论为汉朝初期的政治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
智慧过人
他善于分析形势,能够洞察人心,提出许多高明的策略和建议,如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展现出卓越的智慧。
功成身退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不贪恋权位,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表现 出高尚的品德。
韩信:功高震主之悲剧英雄
军事才能卓越
韩信是汉初著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论文目的
通过对留侯论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留侯的政治思想 、军事才能以及文化贡献,进一步探讨留侯在古代中国历史 中的地位和影响,为现代读者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留侯论简介
作者及创作背景
留侯论由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广泛搜集历史资 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留侯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不能只关注个 人得失。要考虑到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以更加全面和长 远的眼光来制定策略和行动。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4]
《黄州快哉亭记》文言现象整理 一. 通假字: 风云开阖:“阖”通“合”,闭合。
二. 古今异义: 1、 江出西陵:长江 2、 其流奔放肆大:一泻千里 3、 其势益 张:更加;盛大 4、 至于赤壁之下:到了 5、 波流浸灌:水势浩大 6、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就着 7、 今乃得 玩之几席之上:能够;欣赏 8、 西望武昌诸山:一带 9、 皆可指数:用手指点 10、其流风遗迹:影响 11、有风飒然至者:吹来 12、玉之言盖有讽焉:讽谏 13、使其中不自得:他的内心 14、将何往而非病?:感到忧愁 15、使其中坦然:他的内心 16、窃 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利用;办理公务;空闲时间 17、渔夫樵夫之舍: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子房受书:见《史记·留侯世家》。

以为鬼物:王充《论衡·自然》引人之说云:“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太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留侯论(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标签写人、议论、古文观止、散文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 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 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 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 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 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 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 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 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 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相关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他们必须具备过人的节操和胸怀。

接着,文章通过讲述张良在圯上受书的故事,说明了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之士”,是因为他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

在这个故事中,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最初想发怒,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为老人捡回了鞋。

老人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也”,并将一部兵书传授给了他。

张良凭借这部兵书,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通过引用郑伯和勾践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忍”的重要性。

郑伯能够在国家面临危险时,放下个人的尊严和面子,向敌人屈服,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勾践能够在被吴国俘虏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地复仇。

文章接着分析了张良能够“忍”的原因。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忍”,是因为他有“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是张良能够成为“豪杰之士”的关键。

文章最后对张良进行了评价。

文章认为,张良的状貌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但正是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使得张良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认为,张良的成功,离不开桥上老人的启发和教育。

老人通过考验和磨砺,让张良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豪杰之士”。

《留侯论》这篇文章通过对张良在圯上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的分析,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章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完整版)进学解,留侯论知识点

(完整版)进学解,留侯论知识点

《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翻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翻译:(对别人要求)很周全,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很低,所以自己的得益就少。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翻译: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

德行提高了,诋毁也就随着来了。

4.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翻译: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保留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5.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

恐恐然惟惧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翻译:(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要求他的其它方面;就目前的良好表现而夸奖,不追究过去(的错误),小心谨慎的样子只害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爱的褒扬。

6.虽然,为是者,由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翻译: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说的是怠惰和忌妒啊。

怠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

《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翻译: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翻译: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翻译: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

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大小方面都不舍弃。

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翻译:先生少年时代开始懂得好学,勇于实践。

成年以后,通晓礼法,行为得体。

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5.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是中国汉朝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提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下面是《留侯论》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楚人许之。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楚人大恨。

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楚人默然,曰:“善。

”遂杀其囚而与之和。

翻译注释: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昔者:古时候。

楚囚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囚犯。

而齐人来赎之:然后齐国的人来赎他们。

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楚人说:“我很穷,赎不起啊,怎么办?”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齐人说:“你们确实赎不起,我很穷,让我来赎他们,这是齐楚两国的友好。

”楚人许之。

楚人同意了。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既而:后来,后面。

欲为后市:想要交易。

弗许:不同意。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怒而去:生气地离开了。

尽杀其囚:把所有的囚犯都杀了。

楚人大恨。

大恨:非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後五年:五年后。

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齐国的人。

而齐人来赎之:齐国的人又来赎他们。

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楚人说:“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们想要交易,我虽然不能同意,但也没有拒绝。

现在我想要交易,你们却不同意,为什么呢?”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齐人说:“楚国把齐国的囚犯杀了,齐国也把楚国的囚犯杀了,两国都互相仇视,你想要交易,这不是平息战争、化解纷争的好办法。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是陈寿所著的一篇议论文,出自《三国志·魏书·陈寿传》。

文章以魏文帝曹丕赐给陈寿的“留侯”称号为题,旨在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点,提出了许多有关理想、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和看法,是一篇富有启示性和思想性的文艺作品。

以下是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天之所予我者一人而已,身之所托焉哉!岂身之长而天之短哉!夫物之情,各以其类存,人之情,寄焉于其身。

物固有所不可以已,人固有所不可为。

苟非著干名而贵利禄,是以失其本心。

岂惟人生之短于物,势亦为物所制,安可得志于天?而今之世,爵禄是以益尊于法度,群下思不慕德,盗贼并起以共利,上下莫肯相主。

朝廷阶级既踰于故制,物价猛起,百姓困弊,人心愁烦。

夫人情不己,物必应之,君臣上下同霑其祸,谁其咎也?吾夙有志于修身齐家,尝能务无私,择不炫华,居不俊雅,每欲有行而恐不合物,有辞而惧不达意。

因习文史,躬修钩深,悉致记闻,并鄙怀所得,于人而优者,观于事而美者,因而明义,因而开怀,自喻有分于五经,而与凡俗殊路也。

然寻晦欲辨,视闻未尝经原。

哀哉,虚心不能明道,无欲不能自强。

故自卫夫德,以处疑惑,抑以经言,生疑未易屏也。

夫自谓明智,而智莫过于识人。

然而履行人自复难。

始闻有信而好其貌,未间过也,卒莫之信;知人之恶而不近,未及远也,卒反中悔。

既失璧,又何人与论?愚意以为口辩者不难,至于开方便之机,以通天下之急。

德行者难,至于自禀其原,以达天下之序。

是以吾虽在陛下左右,不以言事干之。

据欲以自经,却驰名利之路,箕踞文史之门,关厅庙之学,穷精极思,开颜自娱。

本末究竟,知所同异,人事明察,才略应对,固出于我而愈自信。

此是所以畜益德而不改志也。

人之轻我,以我无知也,而我轻人,以人皆知也。

古人曰:“过犹不及”。

夫知过必改,能改则更善。

悔吝有益于事,而无悔则厉于身。

吾自比于童子,蒙师训而喜入于学。

每出机言,或有得失,或有是非,卒然聘谤。

誓对之日,捭阖无遗,以是复起,习以成俗。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word版本 (2页)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word版本 (2页)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

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

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

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4.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3 分)
B. 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
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 重点语句
平居:平日
D. 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A.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C.而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D.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⑶其身之可爱 ··
⑷其君能下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人之常情) (怀有的抱负) (值得爱惜)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使……信服,为……所用)
4. 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⑶臣妾于吴者 仆)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 (3 分)
6. 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 之
留侯论
白话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 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 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 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 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 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 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 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 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 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 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 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 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 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 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 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⑷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
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 5. 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 3. 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 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 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 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 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 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 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 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 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 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 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