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合集下载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 (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 (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上)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教子故事】1、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鲁迅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

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认为,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儿童。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一天,鲁迅从饭店买了几个菜,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

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海婴瞎嚷,就不去理他。

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

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

【家长体悟】●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和尊重儿童。

理解和尊重比爱更重要。

●反对“粗暴压服”和“娇生惯养”这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

【著者点评】许多父母以所谓成人的标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求全责备,百般挑剔,压根儿不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同样拥有的尊严。

名家名篇写父亲的文章

名家名篇写父亲的文章

名家名篇写父亲的文章你想知道名家怎么写父亲的吗?他们作品里面的父亲形象又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名家名篇写父亲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名家名篇写父亲的文章:孝心无价(毕淑敏)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说书叶圣陶的参考答案

说书叶圣陶的参考答案

说书叶圣陶的参考答案叶圣陶,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叶圣陶的作品中所传达的参考答案,以及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叶圣陶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背影》。

这篇短篇小说通过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展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中,父亲在儿子离家读书的时候,默默地为他背上了行囊。

这个简单的动作表达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同时也启示了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背影》中,父亲默默背上行囊的举动,无声地告诉了儿子一个道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孩子默默奉献,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叶圣陶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学校教育的。

他对学校教育的思考体现在《我的大学》中。

这篇小说以叶圣陶自己的大学经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

在《我的大学》中,叶圣陶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读者,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思想的熔炉。

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他强调,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叶圣陶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的。

他认为,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和思想的渴望。

在《背影》中,主人公在离家的路上,不断回忆起父亲的教诲和关怀,这种回忆激励着他不断学习和成长。

叶圣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个人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或家庭中,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叶圣陶的作品中所传达的参考答案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孝敬父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孝敬父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孝敬父母一、引言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之一。

因此,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本文将介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孝敬父母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令人感动的人物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二、郎世宁:传承家道的大志1. 孝敬父母的初心•郎世宁,中国著名的维权律师,他在孝敬父母方面树立了榜样。

•郎世宁的初心是帮助父母过上好日子,实现家族世代传承的大志。

2. 通过努力实现孝敬父母的目标•郎世宁从小就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和勇气,在法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通过为正义发声,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努力赚取财富来支持父母的老年生活。

3. 倡导孝敬父母的理念•郎世宁并不局限于孝敬自己的父母,他积极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倡导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三、杨红樱:用生命守护父母1. 杨红樱的感人故事•杨红樱,一位普通的孝子,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她的父母。

•2010年,杨红樱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受伤,她毅然决定用自己的肾脏来救助父母。

2. 杨红樱的无私奉献精神•杨红樱的行为体现了她对父母的无私奉献精神,她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最后一位。

•杨红樱通过手术成功捐献了一颗肾脏给母亲,并顺利度过了手术的风险。

3. 杨红樱的影响力•杨红樱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励了更多人去关注和孝敬自己的父母。

四、陈盈盈:用爱心守护母亲1. 陈盈盈的背景•陈盈盈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作为独生女和丧父的母亲相依为命。

2. 陈盈盈的无私奉献•陈盈盈每天辛勤工作,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照顾年迈的母亲。

•她忍受着辛苦和压力,始终保持着对母亲的孝敬,无怨无悔地守护在母亲身边。

3. 陈盈盈的坚持和影响•陈盈盈的坚持和奉献感动了身边的人,也激励了更多人去关注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她成为了孝敬父母的榜样,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张海霞:平凡中的伟大1. 张海霞的奉献精神•张海霞是一名普通的农妇,在逆境中展现了伟大的孝敬父母的精神。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通过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

以下是一些与《感动中国》类似的名家散文,它们以真实、感人的故事,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1. 史铁生《我与地坛》: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文章情感真挚,文字优美,让人读来不禁动容。

2. 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文章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

3. 余秋雨《道士塔》:这篇散文通过对道士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痛惜和对历史的反思。

文章思想深刻,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深思。

4. 林清玄《百合花开》:这篇散文通过对百合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文章情感真挚,文字清新,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这些名家散文以真实、感人的故事,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动。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下)4、给孩子朋友式的批评父母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孩子。

——周弘得到赏识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

但许多家长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新的误区——为赏识而赏识。

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呢?周弘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

父母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孩子。

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来自父母的这份礼物的。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批评自己淘气的孩子:“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吗?”但许多家长之所以发现“表扬加鼓励”在孩子面前找不到战无不胜的感觉,就是因为家长的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肤浅的,充满功利色彩的,并伴随着对孩子的迁就。

事实上,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好多规则,好多道理,家长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孩子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

但批评时,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

赏识教育中的批评要给予孩子的,理应是这样一种感觉:孩子,你仍然是父母心中最好的孩子,有了错不要紧,失败了也没关系,父母相信你能改正,重头再来。

【家长体悟】●批评时,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

●赏识教育中的批评要给予孩子的是:孩子,你仍然是父母心中最好的孩子,有了错不要紧,失败了也没关系,父母相信你能改正,重头再来。

【著者点评】孩子深受社会的影响,始终处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评价之下,赏识教育包括“看得起、够朋友”前提下的批评教育,只是给予孩子力量,让他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因此,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它不是温室中的花朵。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六:陈文福,用自主教育造就非凡女儿的伟大父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六:陈文福,用自主教育造就非凡女儿的伟大父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六:陈文福,用自主教育造就非凡女儿的伟大父亲(下)4、强化孩子自觉学习的意识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指南和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陈文福在陈文福的指导、鼓励下,宇华每天放学回家,首先把作业写完,吃过晚饭后玩一会儿,然后再复习一下今天所学的东西,预习一下明天要学的课程。

当然,起初的时候,陈文福还要在一边督促、提醒,但宇华渐渐地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管大人在与不在,每晚都能积极主动地这么做了。

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指南和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陈文福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用做数学题打比方,告诫宇华:如果一个方法费了很大的劲,却怎么也解不出来,那你就不该一味地抱着这个方法不放,而应该想一想,这种方法是不是不行呢?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甚至,一种方法最终证明是可以的,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点,不能只相信这一种方法,你应该再去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只有这样,才能锻炼你的思维能力,使你的头脑真正地灵活起来,真正地得到充实。

生活上也是,如果只知道学习,就不懂得生活中其他的东西,就不能真正学到更多的东西,就算成绩很好,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学生。

陈文福还经常让宇华独自去做一些事情,让她多接触原来所没有接触的事情,在实践中去学习提高,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形成自己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避免僵化、呆板。

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宇华不仅变得日益活泼起来,主动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而且常常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主张。

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自觉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使她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受益无穷。

【家长体悟】●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家长要经常让孩子独自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多接触原来所没有接触的事情,在实践中去学习提高,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形成自己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避免僵化、呆板。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父母的视角应该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切忌用别人家孩子的长芸香生抵触情绪。

又比如,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几组对话:其一,家长之间的对话:“瞧人家老韩的闺女,考了清华,学校奖了一万元。

人家那做父母的多风光啊。

”“咳,咱们像他们这么大时,早就拿轻负重,挑起了生活重担!……”其二,家长与朋友的对话:“就是为了她,我才一直没和她爸爸离婚。

”“要不是他,我们哪用这么省吃俭用!”高芸香认为,以上对话看上去没有直接谴责孩子,但实际上是变相地把内疚、悔恨、负罪的情绪送给了孩子,其危害不可小视。

表现之一:孩子听了,会因为自己不及老韩家的闺女而自卑,而且清华的目标对他来说又可望而不可即,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压力。

表现之二:孩子听了,会因为不及父母能从小就挑起生活重担而自责、内孩子以自尊。

这样下来,孩子就容易把幼儿园当成自己憧憬的地方,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细节,中美双方孩子从走出家门,进入园(校)门的第一关开始,他们的思想情绪、精神状态就出现了明显差异。

美国妈妈的视角往往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从来不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也从来不用自己小时候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

在家长们互相聊天时,常常听到的是:“我们家约翰画了只会飞的松鼠,老师夸他有想象力。

”另一位妈妈紧接着就会说:“我们家珍妮音准掌握得好,弹琴又进步了。

”他们特别重视大人对话时旁听的孩子,往往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高芸香说她曾遇到过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对小朋友们夸耀说:爸爸尊重孩子的人格,也或多或少减轻了父母的心理压力。

【家长体悟】●孩子做事总有他自己的道理,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做那些父母认为是错误的事。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多加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父母理智地帮助孩子分辨想象和现实,远比证明他是个“撒谎”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好处。

感动中国的作家──文坛伯乐叶圣陶

感动中国的作家──文坛伯乐叶圣陶

感动中国的作家──文坛伯乐叶圣陶“淳朴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感染了朱自清。

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意义,不仅能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读到,更能够在他的为人处世的人一辈子态度中读出来。

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淳朴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

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专门多看似平常却也坎坷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爱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聪慧之举;此外,提笔镇定而文稿极清晰、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如何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

自然而然的质素,在叶圣陶身上表露无遗,那是如何样的一种状态呢?那是吾国先哲与文人最倾慕的状态,道家如此,释家如此,儒家也如此。

也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使得叶圣陶先生“长生久视”,成为永久的叶圣陶。

他作品中的“淡”,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或求人喜爱的;那是他平气顺心之个人产品,也正因为其称物以德、心平气顺,眼前无非生气,正可中和养身、颐养天年。

在随处可能产生矛盾的生存状态中,社会中的人,假如能够平常心视之,自然而然,其修养与心性,因此便可知其高超了。

见性明心,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的确能够如此来评判。

这四个字,尽管要紧来自于佛家典籍,但事实上,它是渗透到中国传统学问的各个方面的;而一个能够称得上“大文人”的文人,又无不是综合了中国传统的诸端学问的。

假如在人这一层面没有实现见性明心,也可不能显现叶圣陶其文。

有着审美体会的读者,会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

文如其人,从叶圣陶的小说里,能够读出他不同时期心境的迁变。

他的小说,更多的是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在真切地观看,平复地摸索,在平常的人一辈子境遇中,摄取不同平常的所在,因此,在混沌里放出光明,把平凡而具体的生活题材,刻画得出神入化。

最新感动中国的作家──文坛伯乐叶圣陶-word文档

最新感动中国的作家──文坛伯乐叶圣陶-word文档

感动中国的作家──文坛伯乐叶圣陶“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感染了朱自清。

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意义,不仅可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读到,更可以在他的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中读出来。

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

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

自然而然的质素,在叶圣陶身上表露无遗,那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那是吾国先哲与文人最倾慕的状态,道家如此,释家如此,儒家也如此。

也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使得叶圣陶先生“长生久视”,成为永远的叶圣陶。

他作品中的“淡”,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或求人喜欢的;那是他平气顺心之个人产品,也正因为其称物以德、心平气顺,眼前无非生机,正可中和养身、颐养天年。

在随处可能产生矛盾的生存状态中,社会中的人,倘若可以平常心视之,自然而然,其修养与心性,当然便可知其高明了。

见性明心,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的确可以如此来评价。

这四个字,虽然主要来自于佛家典籍,但其实,它是渗透到中国传统学问的各个方面的;而一个可以称得上“大文人”的文人,又无不是综合了中国传统的诸端学问的。

倘若在人这一层面没有实现见性明心,也不会出现叶圣陶其文。

有着审美经验的读者,会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

文如其人,从叶圣陶的小说里,可以读出他不同时期心境的迁变。

他的小说,更多的是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在真切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在寻常的人生境遇中,摄取不同寻常的所在,于是,在混沌里放出光明,把平凡而具体的生活题材,刻画得出神入化。

这样的笔触,类乎于绘画的白描,其精神的展现,却是依靠了写生的最强大的技巧,乃可以凝神定照,乃可以气韵生动,虽似乎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但,一切的一切,已包笼其中。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在文学作品中,父亲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既代表着家庭的权威和责任,也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

下面将介绍几位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形象,并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

首先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雄才伟略的智者,他一生都为国家的兴旺而奋斗。

作为家庭的支柱,他尽心尽力地维护着家庭的安稳。

在外面为国家谋划,面对强敌时,他总是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让人感到安心。

但在家中,他却隐忍地承受着妻子的重病和儿子的夭折。

尽管内心痛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为家人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的形象给人一种父爱的力量和家国情怀的激励,他成为了儿子们眼中的楷模。

另一位著名的父亲形象出现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家》中。

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父亲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家人着想的人。

他勤劳努力地赚钱,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甚至不吃饭省吃俭用。

虽然他没有文化,但他眼中只有儿女的学业和前途。

在面对贫困和艰辛时,他坚守着作为父亲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父亲的形象成为了一种激励,让读者感受到了责任和奉献的力量。

另外一个令人难忘的父亲形象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卡夫卡成年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并非亲生,而是被养父收养的。

卡夫卡在痛苦和迷茫中开始追寻自己的家族和身世的真相,最终发现了父亲悲惨的过去。

尽管面对这样的真相,父亲一直默默关爱着卡夫卡,给予了他信任和鼓励。

在小说的结尾,父亲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告诉卡夫卡生命的真谛,成为了卡夫卡内心的力量和支持。

这个父亲形象给予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家庭的温暖的希望。

这些父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他们有的是智者,有的是勤劳的劳动者,有的是默默关爱的养父。

但他们都具备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孩子的关心。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塑造下一代,成为儿女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对这些父亲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爱是一种伟大和无私的情感。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也成为了现在家庭的难题,但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有的家庭的孩子可以那么优秀呢?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大家在阅读之余也要学习这些家长的育儿经,并找出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1:袁隆平(1930—),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江西德安人。

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

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是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

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

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垄田,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

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属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驹”。

少年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

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

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

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名家父爱 范文

名家父爱 范文

“名家父爱”范文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在这些作家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位默默无闻的父亲,他们的父爱如山,滋养了作家的心灵,成就了他们的文学事业。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位名家笔下的父爱,感受那些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

鲁迅的父亲鲁瑞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官员,他对鲁迅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鲁迅的记忆中,父亲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教会他读书写字,也教会他做人的道理。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起父亲的时候,总是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感激。

父爱如山,鲁迅的父亲用他的智慧和爱心,为鲁迅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位我们不能忘记的作家是朱自清。

朱自清以其优美的散文著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朱自清的父亲朱汝珍是一位教师,他对朱自清的教育同样非常重视。

在朱自清的记忆中,父亲是他最敬爱的人,也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朱自清在《背影》中,详细描绘了父亲送他上学的情景,那深沉的父爱,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动不已。

还有一位我们不得不提的作家是余华。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余华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对余华的教育非常严格。

在余华的记忆中,父亲是他的榜样,也是他的引导者。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通过主人公的口吻,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

这些名家的父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文学道路,也照亮了他们的心灵。

他们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怀念的。

他们的父爱,让我们看到了父爱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所有的父亲致敬,感谢他们无私的付出和深沉的爱。

让我们也向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父亲们致敬,感谢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爱和关怀。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钱钟书所著。

小说中的程伯伯是父亲的代表人物。

程伯伯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医生,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地帮助病人。

与此他也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非常宽容和理解。

尽管他们的儿女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但他始终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充分的支持。

程伯伯不仅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指导者,而且他以其平和、宽容和智慧而成为整个社会的楷模。

另一部经典作品《活着》是由余华所著。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

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总是努力地保护和照顾他的家人。

福贵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角色,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他的爱和无私奉献使得他成为家庭中的精神支柱,并引导着他的儿女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

除了以上两位父亲,让我们来看看哈珀·李的经典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

小说中的阿蒂库斯·芬奇是一个正直、勇敢和有爱心的父亲。

他教育他的孩子们要尊重每个人,无论他们的肤色、经济地位还是其他差异。

他以其智慧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教导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与他们分享他的智慧和爱。

阿蒂库斯的父爱和牺牲精神使得他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人物,他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除了这些正能量和优秀的父亲形象,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让人感到惋惜的父亲形象。

让-巴蒂斯特·莫梭在《第二性》中展现了一个缺乏责任感和疏忽家庭的父亲形象。

他更加关注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兴趣,而忽视了他的女儿。

他对自己的家庭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得他的女儿从小就缺乏了安全感和家庭温暖。

这样的父亲形象让人深感遗憾,是一个伤害了他的家庭和女儿的缺陷人物。

正如上文所述,父亲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形象,而这些形象和角色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慈爱的父亲形象,还是缺乏责任感的父亲形象,他们都在文学作品中提醒我们家庭的重要性和父爱的可贵。

通过这些形象和故事,我们对父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给他们呢?[教子故事]1、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何做人。

凡是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

而一旦涉与到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他就一定要管。

一次,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

他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他接着又举例说:“刀剪一类物品要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并深刻地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家长体悟]●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著者点评]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在成长之中,有时难免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可以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因而常常也就无所顾与。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想方设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

要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且逐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

我了解的叶圣陶的优秀作文800字

我了解的叶圣陶的优秀作文800字

我了解的叶圣陶的优秀作文800字关于我了解的叶圣陶的优秀作文800字(通用7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我了解的叶圣陶的优秀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了解的叶圣陶的优秀作文800字篇1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认为叶圣陶兼而有之。

——臧克家他没有鲁迅的模眉冷对;没有老舍的风趣幽默;没有萧红的孤独铿锵。

做为水乡长大的苏州人,他好像一壶温暖透彻的水,虽然清澈,但没有丝毫的冷冽,又像五月里的阳光,很朴素,又带了一丝烟火气,把每一粒微尘照亮。

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叶圣陶再合适不过了。

有一次,某知名大学聘请他去做讲学,当时他在教育界已经颇有名气,并且已经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成为了知名的作家。

但是,当学校邀请写履历时,他却只写下了四个字:小学教员。

他显然认为这个称号是相当光荣的,这并没有使他的人缘地位降低了多少。

这种平和的心态,使多少人羞惭,而这样的淡泊,又怎能不今人深思!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这样写道:杯子中的水总是闪耀着光辉,海里的水却是黑沉沉的。

中国俗语也有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真正有内涵的人,是最沉默的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不是后来的矫揉造作所能装出来的。

我国有古语说道:字如其人。

这在叶老先生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毛主席的草书雄浑大气;柳公权的字清瘦飘逸;欧阳洵的字方圆兼施。

如果你见过叶圣陶先生的字,你就会惊叹于它的圆润端庄。

叶圣陶厌恶虚假和浮华,努力使字体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趋姿媚,这使他的字体更加卓然不凡。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

在刚开始从教的时候,他的教绩奇差,以至于到了见学生如鬼魔的地步。

最终,初涉教坛的叶圣陶被排挤出校园。

他的第一段教学生涯,惨淡收场。

但是,叶圣陶喜欢教育,他不甘心就之样结束于自己的教学生涯,于是他用心总结,坚持以德化人,最终成为名扬四海的教育家,成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

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

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叶圣陶(1894—1988年),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

教师出身的他,不仅对我国的教育和文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其独到见解。

他的“为文必先为人”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

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

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

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

”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至善在回忆其父指导他们练习写作的有关文章中写道:“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

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

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

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

”“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给他们呢?
【教子故事】
1、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
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何做人。

凡是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

而一旦涉及到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他就一定要管。

一次,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

他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他接着又举例说:“刀剪一类物品要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并深刻地指出:“谁要
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家长体悟】
●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著者点评】
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在成长之中,有时难免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可以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因而常常也就无所顾及。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想方设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

要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且逐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

——叶圣陶叶至善兄妹三人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就指导他们练习写作,他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交一篇习作给父亲。

至于孩子们写什么,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叶老从不出一个题目硬逼孩子们去写。

不过,叶老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叶老给孩子改文章是很有趣的。

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他不像老师那样在子女的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启发式地问孩子: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用商量的语气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
叶老每改罢一段,就大声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通顺,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

叶圣陶称这样教孩子们作文是“引儿学步”。

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
自奋其力,进步很快。

【家长体悟】
●倡导孩子们写作文,孩子们写什么,应该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著者点评】
孩子天生并不胆小,都想干事,很好地表现自己,但做父母的常常管得太多,剥夺了孩子原有的机会。

这样,孩子长时间体验不到自己“行”的经历,就会慢慢丧失勇气和胆量,成为一个胆小的人。

叶老指导孩子们练习写作文时,孩子们写什么、怎么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从不出一个题目硬逼孩子们去写。

即使是练习,也告诉孩子们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实际上,叶老是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一个有个性、有勇气和有胆量的人。

“知心姐姐”卢勤说得好:一些中国的家长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

他们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去“走冤枉路”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因为“走冤枉路”后获得的发现记忆更强烈。

父母给孩子“知”的喜悦,孩子因为辛苦而产生的挫折感就会一扫而空。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愿意代替孩子做事,时时处处表现父母行,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做事,让孩子证明自己行,这就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求得经验的机会,也就无意中剥夺了让孩子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3、介乎“教”与“不教”之间
将来的固然重要,因为有跨到那里的一天,但现在的至少与将来的一样重要,因为已经踏在脚底下了。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指导孩子们读书和作文时,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而是介乎“教”与“不教”之间。

叶老仅仅要求孩子们每天要读一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此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
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

他常常是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孩子们自己一起来说。

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

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
叶老“一直留意语言”,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作品中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

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

叶老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家长体悟】
●指导孩子们读书和作文时,不要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而是介乎“教”与“不教”之间。

●要求孩子们每天要读一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父母。

【著者点评】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

高明之处就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学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学习一旦变成孩子们的自觉行动,那学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叶老的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独特的教子之道。

4、不自命为“名父”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给他们呢?——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在早年所写《做了父亲》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不自命为“名父”的观点。

“学校,我想也不是与儿女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的。

学习一些符号,懂得
一些常识,结交若干朋友,度过若干岁月,如是而已。

“我这方面既然给了个‘无所有’,学校方面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就拦到了角落里,儿女的生长只有在环境的限制之内,凭他们自己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

这里所谓环境,包括他们所有遭值的事和人物,一饮一啄,一猫一狗,父母教师,街市田野,都在里头。

“做父亲的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

若去请教专门的教育者,当然,他将说出许多微妙的理论,但是要义大致也不外乎此。

……
“因为适宜的诱导是在他们生命的机械里加添燃料,而送进大学仅是给他们文凭、地位,以便剥削他人而已。

……
“他们应付环境不得其当甚至应付不了的时候,一定会怅然自失,心里想,如果父亲早给点儿帮助,或者不至于这样无所措吧。

这种归咎,我不想躲避,也没法躲避。

“对于儿女也有我的希望。

一句话而已,希望他们胜似我。

……
“我希望他们有强壮的身体。

“我希望他们有明澈的心灵。


【家长体悟】
●学校……学习一些符号,懂得一些常识,结交若干朋友,度过若干岁月,如是而已。

【著者点评】
叶圣陶认为做父亲的如果真的想帮助自己的儿女,唯一的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适应环境,锻炼应付一切的能力。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他们不仅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就开始学奥数、学英语、学微机等各种将来的应试课程;而且不管孩子是否有音乐、书画的爱好与天赋,都要逼着孩子去学钢琴、电子琴、书法、绘画等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

与此同时,他们却不鼓励孩子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伟人传记,不鼓励孩子去阅读古今历史地理和人文哲学,更不鼓励孩子艰苦奋斗,去积极地适应环
境,锻炼应付一切的能力,倒是常常表现为溺爱有加,甘愿为孩子包揽一切!
难怪华东师大中国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要想孩子成功,自己必须优秀。

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优秀,不注重做人教育,孩子必然缺乏成就大事业的气概,这样只能是培养书呆子,培养坏人和罪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